8年级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硬度等-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第二章:材料常见的物理性质1. 颜色与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2. 热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温度的测量和单位3. 声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电与电路- 电的产生和传导-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 非金属的性质:不良导电性、脆性等2.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盐的性质和应用领域3.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性质和重要性第四章: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质量的关系 - 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方法3. 功和机械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特性:平面镜、凸镜和凹镜3.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成像规律和应用第六章:声的传播与反射1. 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介质和速度-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声的反射和回声- 声的反射规律和应用- 回声的产生和特点3.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放大和捕捉- 声音的运用:通讯、音乐等第七章:电的传输与应用1. 电的传输-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2. 电的应用- 电的加热效应和电灯的原理- 电的化学效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第八章:常见现象与科学思维方法1. 声光电效应与光电池- 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晶体管和光电池的作用和结构2. 磁场与电磁铁-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磁铁的结构和应用3.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提问、实验和推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是《科学》上册各章的知识要点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的知识点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的知识点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初中化学中关于物质的分类的知识点。
1. 物质的基本性质-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
- 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转化。
2. 物质的分类方式根据物质的不同特征,可以将物质分为以下几类:2.1. 由物质的组成分类-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素等。
-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素等。
- 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素等。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2. 由物质的状态分类-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紧密。
-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紧密。
-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紧密。
- 液体:没有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比固体间距离较大。
- 液体:没有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比固体间距离较大。
- 液体:没有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比固体间距离较大。
-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间距很大。
-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间距很大。
- 气体:没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分子之间间距很大。
2.3. 由物质的成分分类- 无机物:由无机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盐等。
- 无机物:由无机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盐等。
- 无机物:由无机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盐等。
- 有机物:由有机元素组成的物质,通常与生物有关,如葡萄糖、脂肪等。
- 有机物:由有机元素组成的物质,通常与生物有关,如葡萄糖、脂肪等。
- 有机物:由有机元素组成的物质,通常与生物有关,如葡萄糖、脂肪等。
2.4. 由物质的颗粒大小分类-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颗粒较小,溶解于溶剂中。
《物质的分类》 知识清单
《物质的分类》知识清单一、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对物质进行分类是一项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工作。
通过分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就像我们整理房间时把不同的物品放在不同的地方,这样找起来就方便多了。
对于物质也是一样,分类可以让我们更有条理地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物质分类的方法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比如说空气,它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而纯净物则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像氧气、水、氯化钠等都是纯净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常见的单质有氧气(O₂)、氮气(N₂)、铁(Fe)等。
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氯化钠(NaCl)等。
3、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除外)。
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则是含碳的化合物(但不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像甲烷(CH₄)、乙醇(C₂H₅OH)、葡萄糖(C₆H₁₂O₆)等都是有机化合物。
4、酸、碱、盐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氢离子(H⁺)和酸根离子。
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硝酸(HNO₃)等。
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OH⁻)和金属离子。
例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等。
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比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Na₂CO₃)等。
三、物质分类的应用1、化学研究在化学研究中,对物质进行准确分类有助于我们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例如,知道某种物质是酸,我们就可以推测它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2、工业生产工业生产中,根据物质的分类来选择合适的原料和工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整理(绝对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整理(绝对好)一、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物质的状态:物质可以存在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的状态:物质可以存在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多种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多种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化学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 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种类和比例。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种类和比例。
三、反应与方程式-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包括原子的重新组合和化学键的断裂。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包括原子的重新组合和化学键的断裂。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
四、常见化学实验- 无水氢氯酸制备和收集氯气实验:通过反应制备氯气并用一定方法进行收集。
无水氢氯酸制备和收集氯气实验:通过反应制备氯气并用一定方法进行收集。
- 制备和收集氧气实验: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制备氧气,并用水银法收集。
制备和收集氧气实验:通过分解过氧化氢制备氧气,并用水银法收集。
五、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等领域。
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等领域。
- 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非金属多为难导电、难导热的物质,常用于电绝缘材料、磁材料等。
初中物理物质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物质知识点归纳总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物理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初中物理课程涉及了许多有关物质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1. 纯物质:由同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称为纯物质。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可以按其组成进行分类,如溶液、悬浮液和胶体等。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状态、硬度等。
2. 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易燃性、活泼性、稳定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外部条件下,仅改变其外观但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如水的的沸腾、溶解等。
2.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四、物质的量和质量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指物质内含有的粒子数,用化学计量单位摩尔(mol)表示。
2.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质量是指物质所拥有的质量,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千克(kg)表示。
五、物质的运动和力学性质物质的运动和力学性质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1. 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2. 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的运动遵循着牛顿三定律,即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六、物质的传导和转化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的热量通过分子振动和碰撞以及自由电子在导体中的移动等方式传递的过程。
2. 电传导:电传导是指电流在导体内部通过电子的移动而传导的过程,电导率是衡量物质导电性能的指标。
八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汇总本文将为大家概括八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方便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学习。
1. 元素符号及物质的分类元素符号:由拉丁文名称缩写组成,例如:H(氢)、He (氦)、O(氧)等等。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物质。
纯物质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2. 分子与离子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的一组电中性物质。
离子: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带电实体。
3. 常见的化合物水(H2O)、二氧化碳(CO2)、氯化钠(NaCl)等。
4.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性质,例如燃烧、腐蚀、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5. 气体的性质气体的性质:自由流动性、可压缩性和可扩散性。
气体压强的计量单位是帕斯卡(Pa),气体体积的计量单位是立方米(m3),气体温度常用开尔文(K)表示。
6.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性质进行分类,是化学中最基础的工具之一。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数代表电子层数,族数代表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围的电子层中,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质子和电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总和称为原子的质量数,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8. 化学反应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重排现象。
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反应物(也称原料),与反应物发生反应而生成的新物质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常见的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通过本文对八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的概括,相信大家对化学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多加实验、探究,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初二科学-物质的构成和分类笔记
物质的构成和分类
一、物质与微观粒子
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①金属
②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③部分非金属物质:硅、金刚石、石墨等
2.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含有金属阳离子或者铵根的物质
例:氢氧化钠、硝酸钙、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铵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常见的气体:氧气、氢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
常见的液体:水、酒精、溴等
部分固体:碘、蔗糖、葡萄糖等
注:①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分子;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不能说是由原子构成的
关系: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纯净物:含一种物质(即:所含微粒仅能构成一种物质,如:水中只有水分子,水分子只构成水)混合物:含有多种物质(即:所含微粒能构成多种物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有氧气分子和臭氧分子,氧气分子氧气,臭氧分子构成臭氧)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即:构成物质的微粒中仅有一种原子,如:氧气分子中只有氧原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即:构成物质的微粒中有多种原子,如:水分子中有氢原子和氧原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分类
注意: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
3.同素异形现象:同一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这些单质互称为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几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
1.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与富勒烯
2.氧的同素异形体:氧气与臭氧
3.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与红磷
性质特点:化学性质:相似(或略有差异);物理性质:差别很大。
八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变化和组成的科学,是科技发展与生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化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生动有趣,是学生打牢科学基础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化学的各个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它主要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构成,不能被普通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在一定比例下组成的,可以被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组成不固定,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离。
2.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包含了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而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外层。
学生需要掌握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概念,并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周期、键结构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规律性。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的物理状态、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涉及到反应物、生成物、摩尔比、反应方程式、化学计量等概念。
学生需要熟悉化学反应的分类、特点和常见反应类型,能够识别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变化,并掌握实验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
4.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当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时,会产生水和盐类的化合物。
学生需要掌握酸碱性和酸碱指示剂的概念,了解中和反应的规律和应用,例如测定硬度、酸中和度等。
5.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金属是一类在常温下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和导电性的元素,常用于制造各种工业产品和消费品。
非金属元素则大多数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如氮、氧、氢等。
学生需要掌握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例如钠的化学反应、氧气的氧化反应等。
6. 化学能与化学储能化学能是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产生或消耗的能量,其单位是焦耳(J)或千焦(kJ)。
初中化学知识与概念_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初中化学知识与概念_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如:水(H₂O)、氧气(O₂)、二氧化碳(CO₂)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这些物质混合后,其各自的性质不变,彼此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空气、土壤、海水等。
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金属(铁、铜、铝等)、非金属(碳、硫、磷等)、稀有气体(氦、氖、氩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氯化钠(NaCl)等。
有机物与无机物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除外。
例如:甲烷(CH₄)、乙醇(C₂H₅OH)、葡萄糖(C₆H₁₂O₆)等。
无机物:一般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也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盐、氰化物等。
例如:水(H₂O)、氯化钠(NaCl)、硫酸(H₂SO₄)等。
酸、碱、盐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例如: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硝酸(HNO₃)等。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例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氢氧化钾(KOH)等。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例如: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₄)、碳酸钠(Na₂CO₃)等。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根据溶解性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和不溶等。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等。
物质的稳定性物质的稳定性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压力、光照等)不易发生化学变化或分解的性质。
稳定性好的物质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变质,有利于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用途。
八年级零基础化学知识点
八年级零基础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学习化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八年级零基础化学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我们周围的物品可以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其中物质是指有形的物品,可量化,并且可以通过分解和化学反应进一步分解为更基本的物质。
物质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单质指由同类原子组成,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物质,例如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氧气、氢气等。
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二、元素和原子元素是指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氢和氧等。
每一个元素都具有独特的原子序数,这个数字代表元素原子核中所含质子的数量。
而原子是最基本的物质单位,具有原子核和电子云两部分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云中则包含了电子。
三、离子和化学键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者是由带电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或离子通过互相捐赠或者共享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分为共价键和离子键两种。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则是由带电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四、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等式,使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等信息。
反应物通常列在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则列在方程式的右侧。
在化学方程式中,我们还可以使用化学式系数来平衡化学方程式。
五、酸碱性质基础概念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学物质。
酸可以释放出氢离子,碱则可以释放出氢氧根离子。
酸和碱结合可以形成盐和水,这个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在酸碱中,pH值用于描述溶液的酸碱性质,pH值越小表示溶液越酸,pH值越大表示溶液越碱。
六、化学实验基础概念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化学实验中,我们需要遵守严格的实验室安全规定,使用符合要求的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化学实验中会用到许多基本的量度单位,例如重量单位克、容量单位升,还有摩尔这个化学计量单位。
初中八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八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初中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科学的知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物质与分子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两类。
纯净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分子的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元素进行分类的一种表格,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二、物质的变化与反应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状、状态或大小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化学反应方程。
三、光学知识1. 光的传播和反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而在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2. 光的色散: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色散,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
3. 光的成像:凸透镜能够使光线汇聚,形成实像;而凹透镜则能形成虚像。
四、声学知识1.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通过媒质的振动传播。
2.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主要特性包括响度、音调、音色和音速等。
3. 声音的利用: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声音的共鸣现象制作乐器,还可以利用声音的反射来探测物体的位置。
五、磁学知识1. 磁性材料和磁场:铁、钴、镍等物体具有磁性,它们会被磁铁吸引。
磁场是由磁力线组成的,磁力线由南极指向北极。
2. 磁场的作用:磁场可以使物体受力,使磁铁能够吸引铁磁物体或者相互排斥。
3. 电磁感应现象: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
六、天文学知识1. 天体运动:地球自转导致日出和日落的发生,地球公转导致四季的更替。
2. 天体的现象:包括日食、月食、季风、地球的倾斜等珍贵的自然现象。
3. 星座和恒星:星座是天空中固定的星星群,而恒星是发光的天体,如太阳。
七、生物学知识1. 生命现象:生命的特征包括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
2. 遗传和进化:遗传是指基因在传代中的遗传传递,而进化是物种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知识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知识化学是探究物质变化及其原理的学科,而初中化学则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其中物质分类是化学中一个最基础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分类知识。
一、物质分类的基本原则物质是所有化学过程的基础,因此,正确分类和分析物质类型,是化学学习的核心所在。
物质通常被分为纯粹物质和混合物,其中纯粹物质是指仅由一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物质,而混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化学物质组成。
二、常见物质分类1. 纯粹物质(1)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粹物质称为单质,例如氢气、氧气、金属铜等都是单质。
(2)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粹物质称为化合物,例如水、氢氧化物等都是化合物。
2. 混合物(1)均质混合物:由至少两种性质相同的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物称为均质混合物。
例如气体混合物、溶液等都是均质混合物。
(2)非均质混合物:由至少两种性质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称为非均质混合物。
例如沉淀、泥浆、水果沙等都是非均质混合物。
三、常见物质分类的特点1. 单质单质在常温下的状态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其中固体单质较为稳定,而液体和气体单质较不稳定。
例如,氢气和氧气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能够反应生成水。
2. 化合物化合物的组成成分是稳定的,并且比比例一一对应。
因此,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其组成的原子或离子无关。
例如,在任何条件下,水总会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3. 均质混合物均质混合物具有相同的组成比例和化学性质。
例如,水是一种常见的均质混合物,其组成比例是固定的,无论是在自来水中,还是在瓶装水中,其组成比例都是相同的。
4. 非均质混合物非均质混合物的组成非常复杂,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化学性质在不同情况下都有所不同。
例如,土壤是一种非均质混合物,其中含有诸多有机和无机成分。
四、物质分类的重要性物质分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通过分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有关知识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有关知识总结
(1)混合物和纯真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罕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自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真物:组成中只要一种物质。
① 微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要一种分子;
② 纯真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真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真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真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初中化学物质分类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物质分类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而物质又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物质,人们对物质进行了分类。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的物质分类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依据1.性质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形成的,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
2.物态分类: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外观和形态,将其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元素的分类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元素有近100种。
根据元素中原子的相似性质,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
1.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特点是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形态可塑性。
例如铁、铜、铝等。
2.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特点是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多为非固态(气体或液体)。
例如氧气、氮气、氢气等。
3.类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
例如硅、锗等。
三、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根据化合物的构成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通常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无机化合物具有多样的性质和用途。
例如氧化物、酸、盐等。
(1)氧化物:由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例如氧化铁、氧化钙等。
(2)酸:可提供H+离子的物质,具有酸性质。
例如盐酸、硫酸等。
(3)盐:由酸和碱通过反应得到的物质。
例如氯化钠、硝酸银等。
2.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元素组成,是生物体内的重要成分,具有多样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脂肪、糖类、蛋白质等。
(1)脂肪:由甘油与脂肪酸形成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的重要能源来源。
(2)糖类: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是生物体内的重要能量来源,如葡萄糖、果糖等。
(3)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组成生物体内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物质。
人教版八上知识点总结科学
人教版八上知识点总结科学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元素: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气、氮气等。
(3)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物质的物态变化(1)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性质。
(2)物质的凝固、熔化、汽化等物态变化过程及条件。
(3)凝固点、沸点、气化热的概念和实验测定方法。
3.物质的化学性质(1)物质的燃烧现象和条件。
(2)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3)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二、分子与离子1.分子和分子模型(1)分子的概念和结构。
(2)同分子异构体的概念和实例。
(3)分子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2.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离子的概念和离子化合物的特点。
(2)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3)测定离子的方法。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观察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
(2)化学反应的种类: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离子置换反应。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
2.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组成、平衡和计算。
四、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1.金属及其性质(1)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2)金属的化合物:氧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
2.金属的提取和利用(1)金属的提取过程和原理。
(2)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利用。
五、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1.非金属元素及其性质(1)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酸和盐。
2.非金属元素的应用(1)非金属元素的应用范围和原理。
(2)非金属化合物的利用。
六、大气与气象1.大气成分和性质(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大气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2.大气现象及气象预报(1)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的观测和测定方法。
(2)气象预报的方法和原理。
七、植物的生活活动1.植物的营养生活(1)植物的组成和结构。
八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八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一、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质:由同一种物质构成,不含其他物质。
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海水、土壤等。
3. 物质的分类方法:(1)按性质分类:按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按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按构成分类: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混合物。
4. 物质的变化:物质经历着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而改变它的性质。
5. 实验室常用的纯净物质分离方法:(1)过滤:用于分离固液混合物。
(2)挥发:用于分离溶质与溶剂。
(3)结晶:用于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单质。
(4)沉淀法:利用沉淀物的特性分离物质。
(5)蒸馏:利用液体的气化性质分离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
2.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
3. 元素和化合物性质的不同:(1)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
(2)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分解成元素。
(3)元素可以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单质反应,而化合物无法发生单质反应。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仅仅是其外在性质发生了改变。
2.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成分发生了改变,新的物质形成。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1)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2)物理变化可以通过物理手段恢复原状,化学变化不能通过物理手段恢复原状。
(3)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不变。
第二章:原子结构一、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电子、质子、中子。
2. 亚原子粒子:电子、质子、中子。
3.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占据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4. 原子的电子层次分布规律:K层最多2个、L层最多8个、M层最多18个。
5. 质子与电子的数目相等,原子是电中性。
初中物质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质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和形态结构进行分类。
1. 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经化学结合形成的物质。
2. 根据物质的形态结构,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基本形态。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描述。
1.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硬度、融点、沸点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等。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下发生形态、状态的改变,如溶解、融化等。
2. 化学变化是指分子结构或原子结构发生改变,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四、物质的组成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 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经化学结合形成的粒子。
3. 元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的集合体,组成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4.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原子元素组成的纯物质。
五、理想气体理想气体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V=nRT,其中P为气体压强,V为气体体积,n为气体的摩尔数,R 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温度。
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 物理方式包括过滤、蒸馏、结晶、沉淀等。
2. 化学方式包括化学反应、析出、萃取等。
七、物质的运动物质的微观粒子存在着三种基本运动:热运动、自旋运动、振动运动。
1. 热运动是物质微观粒子由于受到热能作用而产生的无规则运动。
2. 自旋运动是原子核和电子自身的旋转运动。
3. 振动运动是分子或原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作微小振动的运动。
八、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用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ρ=m/V,其中m为物质的质量,V为物质的体积。
九、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包含的基本微粒的数目。
初二物质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按照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成分。
常见的元素有铁、氧、氢、碳等。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原子形成的物质。
化合物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元素。
例如水(H2O)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成其组成部分,如过滤、蒸馏等。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等。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手段进行观察和测量。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物质在反应中的表现等。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保持其化学组成不变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
物理变化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之间的相变、溶解、溶液浓度的变化等。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其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变化。
化学变化包括物质的分解、合成、转化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有金属氧化、酸碱中和、燃烧等。
四、物质的应用物质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常见的物质应用包括材料的制备、药物的研发、化工产品的生产等。
1. 材料的应用材料是构成各种工程和产品的基础,包括金属材料、塑料材料、陶瓷材料等。
材料的应用涵盖了建筑、交通工具、电子产品、日常用品等各个领域。
2. 药物的应用药物是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物质,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物质的分类知识点分子和原子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物质混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分子。
四、 物质的组成 1. 宏观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第三节 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方法1.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2. 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 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如漂白粉、氯气(Cl 2)、二氧化氯(ClO 2)等。
5.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
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注意事项】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否则被过滤的液体会直接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到漏斗下的接受器中,使滤液浑浊)。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进过滤器)、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防止滴下的液滴四处迸溅)。
过滤时先过滤上层清液,后过滤下层浊液。
若先过滤下层浊液,滤纸上将会残留着大量不溶性杂质,再过滤上层清液时,不溶物会阻碍清液的通过,影响过滤速度。
2.第二节 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H ),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第三节 元素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 (不带原子核(带正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2. 3. 4. 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 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2H 表示2个氢原子。
Cu 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6.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① 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 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7.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
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第四节 离子1. 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
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①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n 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
③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3.元素的种类①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4.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5.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6.离子符号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7.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8.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①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③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
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第五节化学式与化合价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如H2O)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一个分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3.化学式的写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①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②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4.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5.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
6.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是原子数”。
7.数字的意义: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
如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②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
如2H2O中的“2”表示2个水分子。
③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
如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④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如纯净单质化合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其他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Al)常温下为固态的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S、P、C)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特例:NH3氨气、CH4甲烷)。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该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所有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最简比(特例:H O)。
当原子团不是一个时需要加括号,把个数⑤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
如8. 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式子的化学意义) 1)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 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在计算时要注意标清元素的顺序。
3)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之比4)5) 【例】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 )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 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解: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 。
t90%10016042t 100%1007256%100316256256t 100%100165656=⨯⨯=⨯⨯⨯⨯+⨯⨯⨯=⨯+⨯x x x 答:需氧化亚铁的质量为90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