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

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

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

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 050000 摘要:我国伟大的建筑师梁先生曾言语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跳动的音符,伟大

的建筑应该与自然融合一体才是真正的建筑”。纵观现今的建筑处处透露着洋气,

不乏有东拼西凑之感,毫无美感。传统的建筑犹如传统文化,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

的切合让人感到宇宙在面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自然的建筑渐渐离我们远去,只

是留下了简单的钢筋混泥土的组合体。显当然这是与现实的快节奏是相呼应的,但

是让人感觉不到那种天人和一的境界。使人疲劳。所以,追求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

筑是有较强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自然、和谐、人文城市、还原

一、前言

人源于宇宙,有时又与自然产生了距离,只因为如今这个世纪是一个匆忙的世纪。但本质中我们是亲近自然的,我们宏观上回顾一下我国的古代建筑,它是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高度集合体,在这个环境下人们才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始终坚信二十一世纪或在下一个世纪里, 传统的城市和乡村将被大规模的改造, 而成为绿色大地上各种大小级别的与自然景象相结合、与地下和空中相

结合的亦城亦乡的集团或社区。这将像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揭示的“山水城市”那样——由绿化集团高楼所形成的山水化自然城市, 使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能更加融洽和协调发展。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和风采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哲学与艺术的物质载体,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严谨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自然哲学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可从传统建筑理念、建筑与自然关系实例、现代建筑理念做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三、传统建筑理念

儒家的“克己复礼”内圣外王”“存天理灭人欲”及“中和”的思想在古代建筑哲学中有比较全面的体现。建筑是礼制的象征儒家的王道思想教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通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德行的修养达到“内圣外王” 境界。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而言,统治阶级真正能把握得比较细致的是“礼”。因此“礼”的思想与“礼”的制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统治,不仅把“礼”的思想灌输在人的头脑中,而且使礼体现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建筑既属于器物层面,也属于制度层面,当然有着丰富的

“礼”的内涵。我国古代有明文规定的建筑等级制度。这些成文的制度,在建筑位置、建筑型制、居住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居住者的社会等级与身份。同时,具体的建筑行为亦受一成文的规矩的约束。例如,村民在村庄里建房,一个很重要的规矩是,按照坐北朝南的村落方向布局,南面前排新建房的房顶不能超过后排已有住房的房顶高度。这种要求一方面反映了村民对房屋采光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礼”的需要,反映了传统村落布局的整体性与礼节性。反过来,这些“礼”的形象存在,又加强了“礼” 在社会的全面渗透。可以说,传统建筑承担着一定的“文治”与“教化”的功能。建筑的美在于“中和”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明显存在的“中轴”意识,这是儒家“中正”思想的表现。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中轴线,才使得建筑整体在中轴线上达到了统一,对中轴的偏离也就有了分寸感。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道家思想如果说儒家对建筑的要求是适度的“礼节”那么,道家“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较远的辉煌建筑是圆明园,较现代是四合

院。这些都是建筑与自然文化高度融合的体现。

四、现代建筑与自然关系实例

浙大新校园地处传统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紧邻世界著名风景区西湖,受益于几千年文化历史的熏陶,同时拥有逾百年的校园文化积淀,在环境空间和建设形态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校风文脉特色。同时,校园不同于公园,校园规划设计也不同于公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要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要与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校园环境在育人过程中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校园景观环境设计还要结合各种构景要素传播自然知识(如植物分类、生物净化等)和人文知识(如校史、校训等),创造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完美境界。可喜的是,设计者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例如,一等奖方案精心营造了浙大新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导线,由堤、桥、岛等景观构成元素形成人文与自然交织的主脉,并通过巧妙设计的以展示浙大历史和“名人岛”,使人在穿越堤、桥、岛的同时就感染上了浓重的人文色彩,既表达了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西湖堤、桥”的艺术特性,同时又烘托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地域人文特点和校园文化氛围巧妙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又如,由广州园林设计院提交的1 号方案中的惜时园,结合学生户外交往的场地,设计了以钟塔建筑为主体的广场,取意“惜时如金,只争朝夕”的古训和古籍《淮南子》“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的寓意,告戒学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由上海园林设计院提交的3 号方案结合校园环境,精心设计园林建筑小品,别具匠心,充满诗情画意。

五、现代建筑理念

和古代传统建筑更贴近自然相比有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走复古风格,一是走西方现代风格(尤其是以美国现代建筑为模仿对象),这是建筑外形的特点,内在结构的主要特点以简约实用为主,所以现在建筑多为框架结构,内部构造比较容易变动,更贴合现代人的需求。我们知道这样的建筑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经济适用,在设计理念中并没有考虑到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这是一个弊端,我们应当追求的是还原设计预定环境中本应自然存在的建筑。

六、为什么要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比如,到圣地的朝圣者必须依赖于建筑实体,而不是文字。犹太人去耶路撒冷,佛教徒去寺庙都是典型的例子。因为这些地方是他们所寻求的灵魂,精神的所在地。把这些圣地毁了,人们就失去了感知灵魂的地方。人类的建筑正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文化灵魂的栖身之地。毁了它,人们会从此失去自己的灵魂,从而感到不安,焦躁,疑虑,并丧失信心,自豪,甚至自己的理念和道德。所以。人类懂得文化的意义,视任何盛载自己文化的建筑体为生命。他们深深知道,建筑是铭刻自己历史的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有了这些千年不朽的建筑,文化就得以沉淀积累,万古长存。甚至还可以用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这样在我们看来优秀的建筑是有其存在的自然环境的,我们把这样的建筑设计出来是一种对自然文化的还原。

七、人与自然

人是与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统一当我们确认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的断裂是人与自然分裂和对立的深层原因之后, 隐含在这一分析中的一个逻辑推断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即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应该是保证人与自然在实践行为方面和谐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说, 人只有在人性方面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 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尽管古人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同一的思想, 但这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 其中还不乏泛神论糟粕,以及人屈从于自然的自卑心态。真正科学而合理地揭示人与自然与建筑内在的一种关系,是人与自然实践行为和谐的基础, 进而是人类社会在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八、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催生了许多科技技术,一切以效率怎么高怎么来,怎么实用怎么设计,由此在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往往会丢了我们祖先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丢失了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还原设计出本应该存在于已定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理念。这与我们要建筑田园化、自然化的呼声是高度一致的。其实从某个方面说追求还原与自然融合的建筑就是追求一种文化,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就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