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中国造船通史

中国造船通史一、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中国造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开始使用简易的木筏和石皮船进行航行。
到了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逐渐进步,出现了木质船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的需要推动了中国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大型木质战船,如楚国的“百战船”和齐国的“千人船”,这些战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造船技术的较大进步。
二、宋代的造船繁荣中国造船技术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代的造船业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宋代的船舶建造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创新。
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的“板板船”,这是一种由多块板材拼接而成的船体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宋代的造船工匠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船舶建造技术——“钉船法”,即用铁钉将船板固定在船骨上,使船体更加牢固。
三、明代的海洋航海明代是中国造船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初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建造远洋船只,开展海洋贸易。
明代的造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明朝的船舶有了更大的尺寸和更强的承载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之一。
明朝的船舶在船体结构、帆的设计和舵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清代的海军舰艇建设清代是中国造船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建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军舰艇建设。
清朝的船舶建造技术逐渐与欧洲接轨,引进了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船舶设计理念。
清朝的船舶规模更大,装备更精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海军之一。
清朝的舰艇建设对中国的海防和海洋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现代化的中国造船业近代以来,中国的造船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和设备,逐步实现了船舶工业的现代化。
1949年后,中国的造船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政府的支持。
中国的造船能力不断提升,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船舶,包括民船和军舰。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之一,造船技术和设备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造船的发展历史

中国造船的发展历史一、古代造船中国的造船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在古代,船只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
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船只的规模和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展现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卓越成就。
二、近代造船近代以来,中国造船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船业逐渐落伍于西方发达国家。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造船业才开始逐步发展壮大。
20世纪60年代,中国建造的木壳渔船和油轮相继问世,奠定了中国现代造船业的基础。
三、现代造船进入21世纪,中国造船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建造的船舶逐渐向大型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家之一,建造的船舶种类涵盖了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各个方面。
四、绿色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中国造船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船舶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一些领先的船舶企业也积极推进绿色造船,如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等,不断提高船舶的环保性能。
五、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智能化是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已经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船舶的建造效率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
未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在中国造船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造船业与造船科技

明清时期的造船业与造船科技明清时期是中国造船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造船科技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船业和造船科技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木船建造方面,中国的技艺更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时期的造船业和造船科技的发展情况。
一、造船业的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涌现了很多造船专业人士。
在明清时期,不少有志于从事造船业的人选择去学习造船技术,这些人包括了船政学院的学生以及许多传统船坊的学徒和工匠。
这些人的不断涌现为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出现了大量的船坊。
在这个时期,中国许多地方建立了大量的船坊,这些船坊建立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为了满足海军建造需求。
这些船坊主要分为三类:军用船坊、民用船坊和商船船坊。
这些船坊在造船行业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海军提供了大量的舰船,在商业贸易中也有着重要的用途。
同时,这些船坊的建设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建造的船只种类不断丰富。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造船业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对船只的基本需求,还逐渐向各方面发展。
从明初到清朝晚期,中国从大型帆船到小型桨艇,再到水上炮台、水雷等军舰,以及其他各种船舶类型,都有所涉及。
二、造船科技的发展在明清时期的中国,造船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尤其是在木船建造方面,中国的技艺较其他国家更加精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造船科技发展情况。
1、造船工艺技术不断提升。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造船工艺技术经过不断地创新和提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些技术包括:船体结构的设计和修理、船舶推进和转向系统、船舶电器和灯具等等。
这些科技让中国在造船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世界建船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中国印记。
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国创造的不仅仅有船舶工艺技术的创新,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造船材料的多元化选择。
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航海和造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古代到现代,这些技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中国古代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以及其对于世界航海业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船只进行贸易和军事活动。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造船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直到汉朝和唐朝时期成为全球最先进的造船技术之一。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主要包括船体结构、船舶材料和航行设备等方面。
在船体结构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工艺独具匠心,其船体外形采用“凹型”和“凸型”二种方式,结构坚固、用料充足、航稳耐波。
而在船舶材料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工匠使用了大量的红松、宏木、桃花心木、金丝楠木等名贵木材,都是原产于中国的优质材料。
在航行设备上,中国古代的造船匠人早已掌握了许多关于导航、测量等方面的知识,例如船头仪、挂角、借光、引水等。
二、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海上贸易就非常繁盛,中国人懂得如何利用海洋资源,掌握了一些航海技巧和知识,从而开创了广泛而繁荣的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主要包括航行方法、天文测量、海图、航海器具等。
在航行方法上,中国先进地使用了刻度、指南针等工具用以辨别航向和现场方位。
在天文测量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不仅掌握了观测星象的方法,并根据测量数据制作了各种天文表,以确保航行的精准度。
在海图方面,中国的渔民和船民们长期积累的知识被用来制作各种“航海图”,这些图上绘制了中国沿海地域的海岸线、河流通航范围、港口、障碍物、海流方向和洋流方向等信息。
在航海器具上,中国古代建造了许多与航海相关的设备,例如等高器、预测仪、方位仪、船尾钟。
这些船舶器具与设备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
三、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对世界航海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领先全世界的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造船术

领先全世界的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造船术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很长,不只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且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
天文航海技术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
我国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
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
(《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悟矣。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说,如在云梦(古地名)中迷失了方向,必须靠指南车来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观看北极星来辨明航向。
(“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以得反。
”)东晋法显从印度搭船回国的时候说,当时在海上见“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东西,只有观看太阳、月亮和星辰而进。
”一直到北宋以前,航海中还是“夜间看星星,白天看太阳”。
只是到北宋才加了一条“在阴天看指南针”。
大约到了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
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先驱。
这种方法当时叫“牵星术”。
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
牵星板用优质的乌木制成。
一共十二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块递减二厘米,最小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厘米。
另有用象牙制成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
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块木板和象牙块四缺刻替换调整使用。
求得北极星高度后,就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元代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由陆路来我国,在我国耽了二十多年后由海路回去。
海路航线是经我国南海进入印度洋折而往西。
马可波罗当时是搭乘我国航海家驾驶的我国船舶回去的。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当时我国海船和航海的情况。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创造(三、船尾舵)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创造(三、船尾舵)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创造三、船尾舵船尾舵是设在船尾正中改变和稳定船舶航向的装置,古人称舵为“凌波至宝”。
舵是由船尾操纵桨演变而来的。
桨不仅可以用来推船前进,还可以用来控制船的航向。
设置在船尾用来控航向的桨称为船尾操纵桨或船尾舵桨。
将船尾操纵桨的桨柄增长就成了艄;进一步增加桨叶的面积、改变其在船上的安装方式以提高操纵效率,便产生了舵。
在殷商时代至迟在春秋末年,我国船只已经使用船尾舵桨。
甲骨文中的“般”字,有手持木桨划船并操纵方向的形象和含义。
《说文》解释说:“般,辟也,象舟之旋。
”甲骨文中的“般”有“盘旋”之意春秋末年,伍子胥所说的大翼战船,有战卒,有划桨手,还有“舳舻三人”。
汉代扬雄解释:“后曰舳。
今江东呼拖为舳,舳制水也。
”表明大翼战船已经在船尾设置专人操纵的舵桨了。
伍子胥大翼战船,船尾设舵桨1973年在湖北西汉墓中出土过一个木船模型。
从这个木船模型可以看出,船上有五支长桨,四支在船前部,做划桨用,另一支在船尾一侧,做舵桨用。
这是公元前1世纪中国有舵桨的文物证据。
1973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木船模型,船尾设舵桨我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舵大约在公元2世纪。
1955年于广州东郊的东汉墓中出土一只陶质船模,首有碇,尾有舵。
这个舵虽然不是沿着竖直的舵杆轴线转动的,仍残留着以桨代舵的痕迹,但它因叶面积的宽展已经不是桨,而是专用于操纵航向的舵。
东汉刘熙《释名·释船》中有关于舵及其作用和操作部位的论述。
在《释名》中舵被称为柂,南北朝梁代顾野王著《玉篇》中称称舵为柁,均同音。
广州东汉墓出土的灰陶船模船尾舵首有碇尾有舵的广州东汉灰陶墓葬船模型图片具有垂直轴线的舵何时出现尚无确切考证,但唐开元年间郑虔所画的山水画中出现了具有垂直轴系的舵,证明至少在唐代或以前,舵的轴线垂直化。
唐代船舶中有垂直轴系的舵宋代船舶大多使用长方形门舵。
为了转舵省力,宋代造船工匠在舵面上打了许多孔,叫开孔舵。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船舶技术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船舶技术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航海活动的国家之一。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航海和船舶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推动了海洋贸易的繁荣,还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古代航海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航海技术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当时,中国人开始使用简易的竹筏和木船进行近海航行,为后来的船舶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
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各国开始积极进行海上贸易,对船只的结构和航行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如采用多桅式帆船、铁质船体等。
这些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船舶的航行速度和稳定性,推动了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明朝时期。
明朝成立后,中国的航海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海活动,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这些远洋航行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航海实力和文明成就。
二、古代船舶技术的特点与改进中国古代的船舶技术以其独特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一方面,中国古代船舶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船体结构上,中国船舶采用了平底、宽平顶等设计,以增强船只的稳定性,减少倾覆的风险。
此外,中国船舶还采用了木栓孔等防漏的技术,提高了船只的浮力和抗漏性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船舶也注重航行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帆船的设计上,中国人采用了风帆的技术,使船只能更好地利用风力进行航行。
此外,中国船舶还引入了舵轮和方向舵等舵航技术,提高了船只的操纵性和航行稳定性。
在海上导航方面,中国古代航海者还以天文学为基础,使用星宿、罗盘等辅助设备,进行导航定位。
他们还发展了许多专门的导航技术和方法,如观测海上流况、研究海洋气象等,保证了航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中国古代航海和船舶技术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古代的航海和船舶技术不仅在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的航海与船舶技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个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故事

五个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这些创造凝结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努力。
以下是五个著名的古代发明创造的故事:
1. 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生活在东汉时期,他发明了一种新的造纸方法,使得纸张的制作变得更为容易和廉价。
在蔡伦之前,人们使用竹简或丝绸来记录文字,这些材料笨重且昂贵。
蔡伦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 张衡制造地动仪: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他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地震学家。
他发明了一种名为“地动仪”的仪器,可以用来检测地震的发生。
这个仪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监测仪器,比欧洲同类仪器早了1700多年。
3. 四大发明之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重要发明,其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指南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航海能力,对于世界的发现和探索起到了关键作用。
4. 火药:火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炼丹术的意外收获。
最早的火药配方出现在唐朝。
火药的发明对于军事防御和进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来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
他使用泥土制作活字,通过排列组合来进行印刷,印刷完成后,再将活字拆下来以备后用。
这项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对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中国古代的造船航海技术与郑和下西洋

后来,本瑟姆夫人在为丈夫所写的传记中指出:“这不是本瑟 姆将军的发明,他自己曾经公开地说过,‘这是今天的中国人, 一如古代的中国人所实行的’。”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 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 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在唐中叶以前,往来于南洋的船舶大都是外国船,在《新 唐书》和《旧唐书》中,“西域舶”、“西来夷舶”、“蛮 舶”、“蕃舶”等名称屡见不鲜。中国人对外国船也备加赞誉。 但是到唐末以后,中国海船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外国。到了宋元 时期,中国海船更是蜚声中外,几乎垄断了中国到南洋之间的 航线。 宋元时期,中国船舶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 船最为著名,被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其中应用最广,影 响最大的要数福船。 到了南宋时,海舶的制造技术又有较大的进步。据南宋自 牧《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石), 可载五六百人。中者二千料(石)至一千料(石),亦可载二 三百人。”南宋朱或《萍洲中谈》也说:“舶船深十丈”。
郑和船队空前规模的远航,带来了中外交往的空前,世界文明的 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遗憾的是,郑和一死,明王朝便改 变了航海政策,远航被中止,巨型船舶禁止制造,连航行档案 也被烧毁。从此,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事业及其技术,都处于停 滞状态。而西方航海事业却在这时崛起,中国便逐步落后于世 界潮流了。
《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 为准备遣使下西洋,曾经让南京宝船厂造海船50艘,让福建 造海船5艘。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0五月又让浙江等地 造舟1180艘。以后每次出洋前,都让南京、江西、浙江、 湖广等地建造几十艘到几百艘不等。如永乐五年(公元140 7年)九月,就“命都指挥履行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 洋诸国”;十一月又命浙江、湖广、江西履行海运船十六艘“,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正月、命工部造宝船四十八 艘。”,曾随郑和四次出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记载,第 二次远航公元1409年宝船是48艘,可是所载人员和物资 跟第一次航行大致一样,但只有宝船十四五艘,如果没有其他 船只随行是不可能的,跟随郑和出航的幕僚巩珍在《西洋番国 志》中说,“乘驾宝舟百艘”;明人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 也说,“总章巨百艘”。根据这些资料推测,郑和每次出洋的 船舶数量当在一百艘以上,其中大型宝船在四十多艘至六十多 艘之间,或许比较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

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古代航海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自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船只进行远洋航行,探索未知的海域,并建立起广泛的贸易网络。
一、船舶技术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是古代航海技术的基石。
中国古代船舶分为多种类型,如木筏、竹筏、木船、帆船等,每种类型的船舶都在不同的海域和用途中发挥作用。
1. 木筏和竹筏在早期的航海中,木筏和竹筏被广泛使用。
木筏是用多根木头绑在一起而成,可以用来横渡江河或近海航行。
竹筏则是用大量竹子组成的简易船舶,适合在平静的河流上使用。
2. 木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发展出了更为复杂和耐用的木船。
这些船舶采用了船底加厚和加强结构设计,以应对更为恶劣的海况。
木船的维护保养也变得更加科学,涂抹油漆和石灰可以增加木船的防水性能。
3. 帆船帆船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帆船可以利用风力进行航行,使航行速度大大提高。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斜帆、平帆和横帆等不同类型的帆具,以适应不同的风速和方向。
二、航海导航技术除船舶技术外,中国古代还涌现了许多高度发达的航海导航技术。
这些技术为古代中国人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1. 视航技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来进行导航。
他们观测太阳的高度、星星的位置、云的形状等来判断方向和位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指南针,中国人发明了磁力指南针,利用地球的磁场来确定方向。
2. 水文学知识中国古代航海者通过观测海水的颜色、气味、呈色剂的散布等来判断附近海域的情况。
例如,盐度测量可以帮助他们确定是否接近陆地附近的河流或海湾。
3. 地理学知识中国古代航海者具备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们绘制了详细而准确的地图并探索了众多的岛屿和海域。
这些地图成为古代航海的重要工具,帮助航海者找到正确的航向和目的地。
三、航海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不仅仅用于探索和发现,还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
1. 丝绸之路中国的古代航海技术为丝绸之路的建立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及其发展历程航海术是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而中国在古代也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
从最早的竹筏到后来的木船、帆船,中国人逐渐开发出一套完整的航海技术,并在海上贸易、探险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竹筏时代中国最早的航海工具是竹筏,它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竹筏适合于近岸的海上活动,但对于跨海贸易而言,它显然不足以胜任。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船舶工程师还是在竹筏上做了很多实验,并发明了许多竹筏的变体,如橹筏、浮筏、桥式筏等,提高了它们的使用效率。
二、木船时代随着时代进步,中国船舶工程师在大量实验和创新中发明了顶格、龙船和板船等木质船只,使中国船运行远离了海岸。
据传,商代时期,周文王在岐山一带就有船舶留存,这表明中国人在跨海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汉代时期,中国的木船已逐步向外扩展,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和中东海盗战争,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航海基础。
三、帆船时代唐代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曾出现了“初南航”、“二南航”和“三南航”,前两次航行中国人前往印度洋和波斯湾,后者则到达了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海域。
盘梯山壁画中绘制的也是唐代出海画面。
唐朝时期还创造了文字海图,武则天时开始有重要的海上商贸,开辟了中国对外贸易。
宋朝时期,中国船舶工程进一步发展。
船体采用“六和一”或“八和一”榫接法,结构稳固,水性优良。
领先欧洲几个世纪。
宋朝时期的船队曾到过印度、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等地。
而在明朝时期,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发起过海上战争,但在海上贸易中却表现出相当实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是中华民族航海文化的又一里程碑。
四、总结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最初的竹筏到后来的帆船,中国人不断创新、实验和探索,在海上探险和贸易中获得了重要成就。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取代了许多传统船只,但中国古代的航海文化仍然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
中国航海技术发展史

中国航海技术发展史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那可真是一段超级精彩的历史!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咱们老祖宗就开始琢磨怎么在海上闯荡啦。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靠着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那真的是勇气可嘉呀!虽然简陋,但也是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后来呀,慢慢有了帆船。
那帆船可比之前的先进多啦,借助风力,能跑得更远。
而且古人还聪明地发明了各种导航的法子,比如看星星、看太阳的位置。
想象一下,在茫茫大海上,靠着这些天然的“指南针”找到方向,多厉害!到了唐宋时期,那航海技术更是突飞猛进。
咱们中国的船只越来越大,结构也更结实。
船上还配备了各种生活用品,就像一个移动的小家。
而且和外国的贸易也越来越频繁,把咱们的好东西带出去,把外面的新奇玩意儿带回来。
再往后,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有过一些限制,但航海技术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造船的工艺更加精细,航海图也绘制得越来越准确。
如今呢,咱们中国的航海技术那叫一个牛!有超级大的轮船,还有各种高科技的导航设备和通信系统。
可以说,从过去到现在,咱们中国的航海技术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厉害!稿子二亲,来和你讲讲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故事哟!想当初,咱们的祖先刚开始尝试航海的时候,那条件可艰苦啦。
就是几块木板绑在一起,就敢往海里冲,真是胆子大!不过这也是探索的开始嘛。
慢慢地,有了能装更多东西的船。
这时候的船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冒险基地,人们带着希望和勇气出发。
而且啊,为了能在海上不迷路,大家想了好多办法,观察风向、水流,可聪明啦。
到了古代比较繁荣的时候,航海变得更热闹了。
港口来来往往都是船,货物满满当当。
那时候的船员们可都是勇士,乘风破浪,去发现新的地方。
再后来呀,虽然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阻碍,但是咱们中国人从来不会轻易放弃。
一直努力改进造船的技术,让船跑得更快、更稳。
现在可不得了,咱们有现代化的大船,能装好多好多的东西。
还有卫星导航帮忙指路,在海上就像在自家门口一样熟悉。
中国古代造船史

中国古代造船史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造船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造船史绵延数千年,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先民究竟在什么时候创造舟船已经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中国是发明舟船最早的国家。
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广泛地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对筏和独木舟不断地进行改革,然后出现了新型的木板船,由筏和独木舟发展到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的飞跃。
至商代时,中国已经发明并使用了风帆,船有了帆就大大推荐了速度,这也是人类对自然风力资源具有创造性地开发。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集结兵力、运输军粮货物及对远方进行外贸交易,使造船跟航海迅速发展,东南沿海的吴国、赵国都设置了“船宫”作为造船工场。
船舶的种类真多了,数量增大了。
商船和战船已经分开,战船是民用船只发展而来,但战船既要有防御能力又要有进攻能力,在船只的结构性能装备上都要比民用船只高,所以战船水平的高低标志着各诸侯国造船能力经济实力和整体生产力的高低。
秦汉时期,开过战争与海外丝绸之路对穿的需求积极的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它继承了巴蜀地区及原来六国中一些国家发达的造船技术水平并加以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是规模大且类型多,并能建造高技术的楼船。
汉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标志在于可以建造高于十余丈的三层楼高达楼船外,还有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还发明了浆、橹、风帆、尾舵等,船舶推进工具的日益完善和广泛使用,横隔舱造船结构的重大贡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生产力遭到破坏,大批人民辗转流徒到南方,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迁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兴修塘堰,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使原落后于北方的南方生产迅速得到提高,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稳的政局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在先秦汉造船业的基础上三国时期的造船业又有所发展。
孙吴所据之地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政权所建不就便有五千艘船舰,吴拥有很多技术高超熟练的工匠,还在建安设立了管理造船的官员,吴国的战舰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三千民士兵。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第一篇: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方燕儿 Pb04204026我出生在四面是海的舟山群岛上,听着悠长的船笛长大。
记得儿少时,最喜欢迎着咸咸的海风,漫步在停靠着一排排船只的码头。
望着各式各样的船,心里充满好奇与惊喜——在茫茫大海上,古代的船又是如何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却依旧能够航行自如从不迷失方向?古人们在造船术上到底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发明?……至今我乘船经历不下百余次,也踏上过不少种类的甲板——木制的渔船,普通的客船,雄伟的军舰……而那份好奇也随之越加强烈,于是我带着那份好奇去寻求那个跨越历史的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由东向南延伸,大陆岸线1.8万公里,岛屿岸线1.4万公里。
我国的版图由于海域的加入而增加三分之一,因此我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自古以来我国海上航运事业就很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考古资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发明舟楫和征服海洋的先躯,河姆渡遗址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六只木桨,并采集到夹碳陶舟模型两件。
[1]这说明距今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
中国航海事业的繁荣显然离不开古代造船术上的发明,其中很重要的发明创造便是橹、船尾舵、多桅多帆、指南针和水密舱壁技术,这“五大发明”使得延绵不绝的中华造船术曾领先于世界,并且对世界造船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橹“在旁曰橹。
橹,膂也。
用膂力然后舟行也。
” 这段记载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2],由此可推断橹的出现最晚是在汉代。
早期的橹被设在船舷两侧,而现今一些小船上的橹几乎都在船尾。
橹,与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效率。
桨在使用时要用手划,属于间歇做功,而橹则是左右连续不断地摇,属于不间歇地做功。
橹对舟船推进是连续的,这在推进工具里是一次根本性改革。
橹是纵向布置,当左右摇动橹柄时,橹板则在水中以较小的攻角滑动。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科技创新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科技创新一、唐代科技创新在唐代,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后世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1. 火药的发现与应用唐代,人们发现了火药的制作方法,并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医药等领域。
火药的出现对军事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速了战争方式的变革,也推动了火器的发展。
2. 印刷术的创新唐代出现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创新,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图书的生产速度大大加快,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
3. 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唐代,指南针在中国正式应用于航海领域,这一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为后来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二、宋代科技创新宋代,中国科技继续取得了突出成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造船技术的创新宋代的造船技术得到了重要的发展,特别是船首锦旗设计的出现,使得宋代海军实力大幅提升,同时也促进了贸易和航海的繁荣。
2. 黑火药的研究与改进宋代科学家在唐代火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造火药的方法,研究出了黑火药,使得火药的爆发力和稳定性得到极大改善。
3. 机械技术的进步宋代的机械技术有了长足发展,推动了农业和纺织业的发展。
如水力纺纱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推动了纺织业的繁荣。
三、元代科技创新元代,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世界科技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1.火药武器的改进元代对火药武器进行了大规模改进,发明了火枪、手炮等新型武器,大大提高了军事力量和战争效率。
2.冶金技术的进步元代冶金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发明了高温炼钢术和铸铁术等新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冶金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进程。
3.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元代在水利灌溉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土堰挡洪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保护了农田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明代科技创新明代,中国继续在科技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和创新。
1. 文学与艺术的繁荣明代文学与艺术达到了巅峰,不仅出现了许多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还有著名的瓷器和绘画作品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船的发展史

船的发展史1、筏子与独木舟长期与自然界的抗争不断增添着人们的智慧,自然现象的反复出现也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世本》)“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淮南子说山训》),古人终于认识到某些物体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为人们创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诱因。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
原始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单根竹木虽具浮力,但因其为圆形,浮在水中易滚动且面积窄小,运载力有限,如将数根并扎,则在水中可平稳漂浮且运载量增加,既可载物又可载人。
筏子,古时也称为“桴”、“泭”,或“箄”。
继编木为筏之后,又有刳木为舟”(《周易系辞》)。
夸『是割开、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独木舟。
有了舟,人们尚不能在水中随意行驶,还必须有推动独木舟行进的工具。
剡木为楫”(《周易系辞》),即是指古人制桨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
楫,捷也,拨水使舟捷疾也”(《释名释船》)。
削木头做成桨,以推进舟的行驶。
人们才可较随意地在水面上活动。
独木舟具体出现的时代尚不能断定。
但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桨,表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我国已开始使用独木舟,同时也说明,我国发明和使用舟船的历史较之车马出现的时代要早数千年之久。
我国古代独木舟的形制,大致有三种:一种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一种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一种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
独木舟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独”字,舟身浑然一体,严整无缝,不易漏水,不会松散,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所以沿用的历史很长,直至今日,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木舟还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
有了它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2、木板船的诞生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创制出新型的船——木板船。
古代造船历史

古代造船历史《古代造船历史:水上航行的传奇之路》嘿,说起古代造船历史,那可真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冒险的传奇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去海边游玩,看到那些现代的大船在海面上乘风破浪,我就不禁好奇起古代人是怎么造船的。
后来我就去查阅了好多资料,这才发现古代造船的历程那叫一个漫长又精彩。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可能就开始尝试着利用一些简单的漂浮物在水上活动了。
比如说,把几根大树干捆绑在一起,就成了最原始的木筏。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积木一样,把几个简单的部件拼凑起来,虽然简陋,但也能勉强在水上飘着。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古人小心翼翼地站在木筏上,在浅水区晃晃悠悠地前行,心里肯定既害怕又兴奋,害怕木筏突然散架,兴奋自己能在水上移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那时候的船已经有了一定的形状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木筏了。
我仿佛能看到工匠们在船坞里忙碌的身影,他们精心地挑选木材,然后像搭房子一样,把木板一块一块地拼接起来。
船的两头还会被特意设计成尖尖的,这样在水中航行的时候就能减少阻力,就像给船穿上了一双流线型的“鞋子”,让它能跑得更快。
而且,还出现了桨,人们可以通过划桨来控制船的方向和速度。
这可比之前光靠水流推动木筏要先进多了。
到了秦汉时期,造船业更是蓬勃发展。
那时候的大船可不得了,不仅能在江河里航行,还能出海远航了。
我听说秦始皇时期,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还派出了船队出海呢。
这些船得有多大的规模和多坚固的结构才能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啊。
我想当时的造船工匠们肯定绞尽脑汁,不断地改进造船技术。
他们可能会在船的内部加上一些横梁来增强船的稳定性,就像给船的骨架进行了加固,让它能承受更大的风浪。
再往后,唐宋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这时候的船有了更完善的帆具,利用风力,船能航行得更远。
我看到一幅古画里画着一艘唐宋时期的大船,船上有好几层,就像一座水上的高楼大厦。
船员们在船上各司其职,有的在掌舵,有的在瞭望,有的在整理帆具。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奇迹人类智慧和技术的奇迹创造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奇迹人类智慧和技术的奇迹创造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奇迹——人类智慧和技术的奇迹创造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迹,这些奇迹既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智慧,又彰显了他们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惊人成就。
下面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奇迹,这些奇迹不仅仅是技术创造的成果,更代表了人类智慧和技术的巅峰。
第一大奇迹: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壮丽的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类工程奇迹之一。
长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东起河北,西至陕西,全长超过万里。
长城的修建旨在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长城的工程规模宏大,设计巧妙,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称颂。
第二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杰作。
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的秦始皇陵附近,规模庞大,数量多达八千余个。
兵马俑的制作精细,规模宏大,展示了古代中国士兵的服饰、器械和姿态,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第三大奇迹:汉代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汉代的水利工程堪称世界奇迹。
汉代人民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赵孟坟等。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灌溉和防洪问题,还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第四大奇迹:唐代宫殿建筑唐代宫殿建筑以长安的大明宫和洛阳的建福宫为代表,极富艺术价值。
宫殿建筑的设计精美,结构稳固,装饰华丽,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学的成就。
唐代宫殿建筑不仅为后世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世界各国的宫殿建筑潮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大奇迹:宋代造船技术宋代是中国造船技术达到巅峰的时期。
宋代人发明了许多先进的造船技术,如斜甲板、轮船和不倒翁船等。
这些技术使得宋代的船只在水上行驶更加安全稳定,也为中国的海洋贸易和航海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六大奇迹:明代瓷器明代的瓷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
明代的瓷器工艺精湛,釉色绚丽,装饰精美,被誉为“瓷器的国度”。
明代造船工艺的技术创新

明代造船工艺的技术创新明代是中国船舶制造技术的巅峰时期,其造船工艺的技术创新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船舶制造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同时也引领了世界的船舶制造技术。
这篇文章将着重介绍明代造船工艺的技术创新。
一、木船建造技术的引入明代造船工艺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引入了木船建造技术。
在明代之前,中国的造船工艺主要依赖于漆船建造技术,这种漆船建造技术与西方的木船建造技术有很大的不同。
明代朱权在《农桥十疏》中就强调了木船建造的优点,他认为木船建造技术不仅可以减少耗材,同时也可以提高船只的承载能力和航速。
在明代,随着木船建造技术的逐渐引入,中国的造船工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建造木船需要使用新的建造方式和工具,这些变革不仅使得制造过程更为高效,同时也提高了船舶的性能和耐久性。
二、造船工厂的建设中国的造船工艺在明代时期不仅引入了新的技术,同时也兴建了许多造船工厂。
这些造船工厂可以生产大规模的船只,同时也提高了船只的制造效率。
建造一艘大型木船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造船工厂内,可以集中更多的人力资源和工具,使得制造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
三、船体结构的优化明代的船体结构在制造和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随着木船建造技术的引入,中国的木船制造工艺也发生了变化。
在船体结构方面,明代的造船工艺通过改进锯木机和开发新的锯切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木材,使得船体结构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在设计上也做出了很多的改动,如增加船体宽度和深度,加强纵向加筋等,这些改动使得船只更加耐压,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更高。
四、船帆帆桁的改进明代的造船工艺在船帆帆桁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的创新。
帆桁是船帆的支撑和引导装置,其稳定性和耐用性对船只的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明代在帆桁的设计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帆桁的夹缝和厚度,使得帆桁更加坚固耐用。
五、动力推进装置的改进明代的造船工艺不仅在船舶结构和帆桁方面进行了创新,同时也改进了动力推进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方燕儿Pb04204026我出生在四面是海的舟山群岛上,听着悠长的船笛长大。
记得儿少时,最喜欢迎着咸咸的海风,漫步在停靠着一排排船只的码头。
望着各式各样的船,心里充满好奇与惊喜——在茫茫大海上,古代的船又是如何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却依旧能够航行自如从不迷失方向?古人们在造船术上到底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发明?……至今我乘船经历不下百余次,也踏上过不少种类的甲板——木制的渔船,普通的客船,雄伟的军舰……而那份好奇也随之越加强烈,于是我带着那份好奇去寻求那个跨越历史的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由东向南延伸,大陆岸线1.8万公里,岛屿岸线1.4万公里。
我国的版图由于海域的加入而增加三分之一,因此我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自古以来我国海上航运事业就很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考古资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发明舟楫和征服海洋的先躯,河姆渡遗址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六只木桨,并采集到夹碳陶舟模型两件。
[1]这说明距今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
中国航海事业的繁荣显然离不开古代造船术上的发明,其中很重要的发明创造便是橹、船尾舵、多桅多帆、指南针和水密舱壁技术,这“五大发明”使得延绵不绝的中华造船术曾领先于世界,并且对世界造船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橹“在旁曰橹。
橹,膂也。
用膂力然后舟行也。
”这段记载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2],由此可推断橹的出现最晚是在汉代。
早期的橹被设在船舷两侧,而现今一些小船上的橹几乎都在船尾。
橹,与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效率。
桨在使用时要用手划,属于间歇做功,而橹则是左右连续不断地摇,属于不间歇地做功。
橹对舟船推进是连续的,这在推进工具里是一次根本性改革。
橹是纵向布置,当左右摇动橹柄时,橹板则在水中以较小的攻角滑动。
由于攻角小,滑动很省力,但却能产生较大的升力推船前进,这是橹被称为高效推进器的根本原因。
此外橹具有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能力,所以从它出现以后,无论在内河还是沿海,都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风帆的使用使橹的推进功能失去了意义,但橹在帆船上仍被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与风帆长期并存。
远洋船只进入无风地带时仍旧要依靠橹,进出港口的大船也靠橹控制进退和方向。
橹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术的重要贡献之一,其高效连续推进及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一直为科技史学者所称道。
现代广为应用的螺旋桨推进器,其不间歇作转动的叶片,实际上也和在水中滑动的橹板相似,桨叶的叶片也具有阻力小而升力大的优点。
螺旋桨的发明和改进,虽不能说源于橹,但其作用原理是一致的。
[3]船尾舵在我国古代航运开始的阶段,是用篙和桨来控制船航行方向的。
由于帆的发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航行范围扩大到深水域,篙失去了作用。
同时,随着船体的增大,桨的数目增多,使得桨无法负担起推进船舶及控制方向的双重职能。
于是古人们就把桨按职能分为两种:一种负责划行,起船的推动作用;一种则负责制导方向,被称为舵桨,后来桨的位置又从船舷移至船尾,成为尾桨,由此便演变出船尾舵来。
我国已知的最早的船尾舵是汉代陶船明器上的船尾舵。
1955年,在广州近郊的东汉墓中出土一件陶船明器,其船尾有一个呈不规则四方形的舵,比近代的舵稍长,采用十字结构固定舵杆,舵叶上有一孔,是用来安装舵把的。
从这件历史遗物上可以明显地看出由“梢”发展成舵的迹象,它标志着船尾舵的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船尾舵的发明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
同西方相比较,我国的船尾舵出现早了约四个世纪。
经过船工们的不断改进,船尾舵逐步发展起来,甚至有了正舵、副舵和三副舵。
两千多年来,舵的形式在不断改变和创新。
早期的舵从船尾伸出,形成一个较长的凸出,既不美观也不方便。
于是古人们想出了将舵垂直插入水中的方法,这种舵被称为垂直舵。
又由于内河航道常常深浅不一,为了方便行驶,便产生了升降舵,当船驶入浅滩或者靠岸时,可以把舵吊起,以防触底折断。
此外,唐宋时期还发明了平衡舵,方法是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了舵压中心与舵轴的距离,从而减少了转舵的力矩,使得操纵更为轻便。
为使得转舵变得省力,大约在公元11-12世纪,我国的劳动人民在舵上穿了许多孔,发明了多孔舵,以此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船尾舵最先是在我国发明和使用的,直到公元10世纪左右,舵才传入阿拉伯地区,至于欧洲,大概是12世纪十字军第二次远征时才引入的。
不仅如此,宋代的平衡舵直到18世纪才被西方使用,而开孔舵大约是在1901年才传到欧洲。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造船术在这方面领先了西方好几百年。
多桅多帆“随风张幔曰帆,帆,泛也,使舟疾泛泛然也。
”[2]这段记载源自东汉刘熙的《释名》。
由此可知,我国最迟在东汉就已使用了布帆。
虽然比国外稍晚,但有船尾舵与之相配合,加上中国风帆自身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帆船领先于世界。
多桅多帆是我国在帆使用上的一个重大创新。
这种方法使船在获得大推进力和高航速的同时,避免了桅过份高的问题,以保证船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三国时期的海船就开始采用多帆,有三帆、四帆甚至七帆。
多帆交错布置不仅提高了风帆效率,而且帆多风压中心低,并使船体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增强船体的强度。
多根桅杆前后错位配置和主桅杆向船尾方向倾斜等先进技术,我国在公元3世纪就广泛采用。
在欧洲直到15世纪才拥有三桅帆船,19世纪才采用桅杆错位和主桅后倾。
此外,我国风帆主要形式之一是采用多根横衍支撑、配置复杂的帆索操纵的翼面型风帆,它巧妙利用了各个方向的风力产生更高效率的推动力,这一原理在现代赛艇的风帆设计仍在使用,而西方船舶从未采用过这种高效率的风帆。
可以说,在古代我国的风帆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航海上的指南针应用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甚早。
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出现的司南,但只限于在陆上应用。
成书于1041年的《武经总要》(北宋?曾公亮撰)中,所记的指南鱼可以在车、船上应用。
成书于1085年的《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中记载指南针的4种装置方法:水浮、指爪、碗唇和缕悬,沈括认为缕悬为最善,但后世广为应用的则是水浮法。
指南鱼和指南针水浮法的出现,为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4]12世纪之初,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针导航,比西方早了两个世纪。
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朱彧所着的《萍洲可谈》记述了中国海船在海上航行时的情形,“舟师(船老大)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天空阴暗)观指南针”,这是世界上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
类似的记载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出使朝鲜回国后所着《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有,“惟视星斗前迈,若晦暝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说的是夜晚在海上航行注意看星斗辨方向而前进,如果天阴晦不晴可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
这两条记载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
从中也可以看出,海船使用的是水浮罗盘。
明代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中更有明确记载,“皆斵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航海罗盘上定有二十四向,二十四向在我国汉代时就有记载,北宋沈括的地理图上也用到了二十四向。
把罗盘三百六十度分为二十四等分,每相隔十五度为一向,也叫正针,但在实际使用时还用到缝针,缝针是指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因此航海罗盘就有了四十八向。
大约在南宋时已开始使用四十八向,四十八向每向间隔是七度三十分,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在定向时精确得多。
因此,三十二向罗盘的知识虽在明末从西方传进来,但是我国航海家一直沿用我国固有的航海罗盘。
[5]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创了航海事业的新纪元,使得人们无论身处大海的哪一处,无论天气如何都可以辨别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制于时空,获得了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自由。
水密隔舱水密隔舱是中国在造船业上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即用隔板把船体严密分隔成若干个互不连通的舱室以增强船的结构。
这样,船只在航行途中,即使遇到一舱、两舱破损情况,也可保证仅限于这一舱两舱进水,而不致全船沉没,从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风浪和抗沉性能。
依据《义熙起居注》所记,晋代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于义熙年间(公元405年-418年)曾造八槽舰,这被认为是拥有八个水密隔舱的战船,虽然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但当时的确已具备了制造水密隔舱的条件。
1960年,江苏扬州出土的唐代木船就设置有水密隔舱,这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水密隔舱。
宋元时期,我国船舶已普遍设置了水密隔舱,大船内隔有数舱乃至数十舱,且那时我国船舶的水密隔舱蜚声中外,而西方船只直至公元18世纪才应用水密隔舱技术。
近代钢船的水密舱壁周围角钢的铆焊方法,从功用到铆焊部位都与古船工艺极为一致。
结语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不仅在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今日,许多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仍被广泛沿用,现在世界上的运输船舶和战舰几乎无一例外的使用尾舵、罗盘针以及水密舱壁技术。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经说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我们可从中国发明的橹、舵、驶风等先进技术上,看到其论断的公允性。
美国科技史学家罗伯特.K.G.坦普尔在《西方受惠于中国》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先进航海和导航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
可见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它为推动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1]管敏义,《河姆渡文化新论——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姆渡文化——百越文化与海洋文化》,海洋出版社[2]刘熙(东汉),《释名?释船》[3]席龙飞等,《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科学出版社,2004[4]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严敦杰,《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上的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