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珍贵遗产。
它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1. 传统技艺和技能的丧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失传,传统的手工技艺和技能面临消失的风险。
在现代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面临着经济压力和生存困境,导致他们不愿意传承和传授技艺,后继者匮乏,技艺丧失。
2. 传承环境的变迁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发生了变化。
原本传承于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人口外流和城市化趋势,传承环境发生了变迁,传承人和传承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难。
3. 传承人口老化和后继者匮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都是年迈的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缺乏足够的后继者,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4. 市场化与商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化文化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商业化的困扰。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商业化包装和变革,导致了原本纯粹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伤害,丧失了原有的文化特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策略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公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树立传承的意识和责任感。
2.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政策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政策支持,加大对传承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
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建议如下:
强化保护意识: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公众了解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形成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非遗的定义、范围、保护原则和责任主体,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非遗数据库: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和登记,建立非遗数据库,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共享,便于后续的研究、展示和传承。
加强传承人培养: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工作,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提供培训、资助等支持,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确保非遗技艺的延续。
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传统技艺和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传承效果和吸引力。
促进产业发展:将非遗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相结合,开发非遗相关产品,如工艺品、文创产品等,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非遗保护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提升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
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确保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让非遗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原创版)目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利用五、结论正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先祖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各地区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些传统技艺因失去市场需求而逐渐消失,传承人老龄化、传承难度加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摸清家底,为保护和传承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级保护,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通过开展传承人培训、组织非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技艺、自然界和宇宙中的自然现象,以及与这些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体(如乐器、服装等)等非物质文化资产。
它们是一个社群或群体的传统性文化表达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人类自身的自觉认识、文化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到了多元的保护与传承。
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口接口传统、徒弟制、社区传承、家庭传承、学校和资源库传承。
而如今,除了以上的传承方式外,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方式。
首先,现代科技可以通过现场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下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使这些表現形式充分展示出来,这种方式保障了信息的传递和保存,也方便了人民的了解和学习。
其次,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审视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处理本土与全球化相互关联的关系,通过创新方式和形式,使文化传承具有持续性和共同性,以实现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的双重目标。
最后,文化产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文化普及和传统文化创新为主要任务,为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助力。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国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巨大、类型丰富。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的申遗项目已名列世界之最,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但由于人口城镇化、青少年接收的文化转型、全球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首先是保护不到位。
因缺乏专业团队、资金、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民间传承者身份匿名、档案记录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威胁,缺乏有效的救援、保护和传承手段。
其次是传承困难。
在现代社会变化的震荡下,信息传递和受众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民间收录资料缺乏集中(只分散地保存在各级领导机构、团体、档案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地方),因此经常发生失传现象。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承传非遗,让传统之美绽放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
是传承和表现人类智慧、信仰、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精神世界。
非遗文
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
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已面临重大挑战。
因此,为了让非遗文化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强化非遗意识。
让人们意识到非遗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手工艺术、音乐、舞蹈等形式,传承中华传统文
化的精髓。
二、加强非遗保护。
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制定不同的保护政策
和措施,加强传统工艺技术研究和挖掘,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
文化。
三、探索非遗发展之路。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
通过创新,将其与现代社会结合,开拓非遗文化市场,推动非遗文化
的发展和繁荣。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和珍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宝
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只有通过积极采取措施,将其传承下去,
才能让我们的传统之美得以绽放,让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
的舞台上展现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艺术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保护、发展、传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
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一要开展普查工作、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二要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一、概念解释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民间文艺、民间传说、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非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群体在文化思想、艺术创作、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独特表达和思考。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1、非遗文化的遗失和衰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承非遗文化的传统手工艺以及口头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许多传承者退休离世、没有继承人而逐渐停运。
另外,一些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技艺传授给别人,也加速了非遗文化的流失和衰亡。
2、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文化传承需要传承者、受承者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口口相传、传统学徒制、搭配现代科技手段等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
在当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如借助网络在线直播的形式,让饱经实践的传承者和乐于学习的传承寻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通过网上视频的形式,使得年轻人即使不在现场也能够接触到国宝级的传统工艺,了解传统文化。
这种传承方式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它、受益它、爱上它。
三、非遗文化的发展问题1、非遗文化的商业化非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商业运作,但是,过分的商业化会导致非遗文化的质量下降、历史文化价值被漠视甚至失去原来的意义。
非遗文化的开发要站在一个平衡点上,既要保留原有的非遗文化内涵,又要探索新的商业渠道,将非遗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现代商业体系中去,实现非遗文化的经济和文化的双赢。
2、非遗文化的现代创新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承方式和方法。
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非遗文化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他们更熟悉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文化、新型艺术,非遗文化如何适应年轻一代的需求,如何在现代要素中融合、创新和发展成了新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精神财富。
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传承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活态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保留和传承文化记忆,使下一代能够了解和继承自己的文化根源。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减少文化的同质化趋势。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促进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策略立法和政策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文化资源调查和登记开展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登记工作,建立健全的文化资源数据库。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分类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为其传承和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保护与传承相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其物质形式,更重要的是保护其传承的方式和技艺。
应通过培训、传帮带等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艺和知识,确保其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利用与传承相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旨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升其社会和经济价值。
应通过开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其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传播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语言、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
它不仅与特定的地理区域、民族和社群相关,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价值观。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后代的文化认同和个人身份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的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保护和管理。
2. 文化资源的甄别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甄别是保护的关键环节。
相关部门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甄别,确保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传统知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关注传统知识的保护。
传统知识通常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递,这些知识的保护需要采取措施,例如与传习人、相关社区合作,记录和保存相关知识。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1.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培训,包括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以及邀请传统传承人进行讲座等。
2. 社区参与社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应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传承文化技艺。
同时,社区组织可以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参与度。
3. 科技与传媒的应用科技与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手段,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给更多人群。
同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等传媒形式,向公众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被遗忘甚至消失的危机。
因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1、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使得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活动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降低,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
2、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过度开发,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
例如,一些古老的村落和街区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除,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也随之消失。
3、传承人的缺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赖于口传心授,而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又不愿意从事相关传承工作,导致传承人断层。
此外,一些传承人缺乏经济保障和社会认可,也影响了他们传承技艺的积极性。
4、保护意识淡薄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一些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得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1、立法保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出台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范围、保护原则和措施,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同时,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普查与记录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摸清底数,建立详细的档案和数据库。
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为后续的研究、传承和保护提供资料支持。
3、建立保护名录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传、示范和表演的实践、表达、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的遗产。
它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保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老龄化问题。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者年龄较大,年轻一代的参与度较低。
这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经济收益的追求等因素有关。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商业化、娱乐化,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保护和传承方式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以口传、示范和表演的方式传承,缺乏书面记载。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文化信息的流失和传承的困难。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便于后代学习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文化认同和保护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加强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保持本国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众多,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学术界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保护和管理,加强教育和传承,规范市场化开发,注重本土文化保护,才能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文化传统逐渐被淡忘,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什么是非遗文化呢?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民间,以口耳相传的文化、艺术、习俗、知识等各种非物质遗产。
这些非遗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性,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紧密相连,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传承是非遗文化的第一重要环节。
怎么传承呢?在现代社会中,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传、书写、音像资料、视频、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其中,口传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口传是指通过老师傅、长辈的口述方式,将非遗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后人。
这种方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亲身感受和面对面的传授,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艺。
另外,书写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将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化和书写化,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音像资料和视频也是非遗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方式可以直观地展现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技艺,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传承人的积极参与和坚持。
传承人是非遗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他们承载着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和文化意义。
他们在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将这些传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艺传给后人,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掘、整理和创新非遗文化,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保持其时代性和活力。
除了传承,非遗文化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让它们不断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非遗文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遗文化的创新。
传承是非遗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传承不能止步于原有的文化形态上,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有关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庆典、知识技能等的实践性知识和表现形式。
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魂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一、问题:1.文化传承人流失问题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人逐渐减少,这就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流失。
传统的传承人老去,而新的传承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流失现象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2.市场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崛起,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走向商品化、市场化。
这种商业化的传播方式可能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统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丧失了真正的文化价值。
3.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忽视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现象也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和被淘汰,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二、策略: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投入和力度,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保护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那些老一辈的传承人,鼓励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2.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推广在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推广,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媒体,积极宣传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3.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使得传统技艺得到传承的也能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社会。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的全球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日常生活中已经渐渐失去了许多传统文化,例如古老的工艺和手工艺品,传统的音乐和舞蹈等等。
这些被称为非遗文化的东西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和人文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记忆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就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非遗文化的意义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制度、风俗、仪式、庆典、知识和实践技能等。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记忆。
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源泉,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内涵。
它们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形态,不仅能够传达文化信息,还能够反映传统文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非遗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多元性,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别人的文化差异。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是全球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
这些措施包括:1、设立非遗名录。
国务院已经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开设非遗文化教育。
政府提供了许多非遗文化课程,使人们更好地学习、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这对于扩大普及非遗文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资助艺术家和手工艺人。
政府为艺术家和手工艺人提供优厚的补贴和资金支持,以保证他们能够继续从事非遗文化的创作和传承工作。
4、打造非遗文化旅游景点。
许多旅游地区都已经将非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这对于推广和传承非遗文化也是非常有益的。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策略引言人类的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宝藏,它是过去的经验和智慧的积淀,同时也是人类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多样性、促进社会发展、弘扬人类精神文化非常重要。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的冲击,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特别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丧失和衰退的风险更加迫切。
为了有效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制定方法和策略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方法和策略。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人类智慧和传统的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精神和文化的财富,如传统技艺、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交实践等。
它们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保留人类智慧,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方法一:教育和意识提高教育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和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认同感。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社区教育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展览和传统技艺培训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方法二:口口相传,传统技艺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通过书面材料完全传承,只能通过口述和实践来传承。
尤其是一些传统技艺,如传统医学、传统音乐、传统工艺等,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才能掌握。
口口相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方法之一。
老一辈的传统艺术家和知识传承人需要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以确保传统技艺的延续。
方法三:记录和存档记录和存档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记录和存档,我们可以留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摘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传承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措施正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陷入了困境,亟待加以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传承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为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许多传统技艺、表现形式、社会实践等正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基本需求。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提供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传承人积极传授技艺。
4.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5.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非物质性的文化传统,具有代表性
和标志性的价值,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大事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味着将历史与文化传统传递给后代,让人们了解和珍
视自己的文化根源。
通过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传承方式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方式,其中口头传统、师徒传承、实践教育、文化
节庆等形式都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
传承过程中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许多挑战。
文化冲突、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因素都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构成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机制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的路径
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我们需要积极倡导文化保护,提高人
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强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专门机构和平台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人
的责任。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才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贡献。
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继续绽放光芒,为世界文化的璀璨多彩增添一抹亮色。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中国拥有世界上众多珍贵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维护中国的历史记忆,还能够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分析相关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并固定于一定社会群体中,以口头、文字、表演、仪式、器物、艺术和社会习俗等形式体现的文化现象。
它们代表着一个地域或者特定社会群体的历史、风俗和智慧。
1.2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通过挖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并为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1.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制度,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教育的加强。
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整理,建立相应的档案库和数据库。
最后,组织专家和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认知和传承方法的准确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通过口头传承、师徒传承和学校教育等方式进行的。
口头传承是最常见的形式,通常由长者向年轻人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艺。
师徒传承则更加系统和专业化,由有经验的传统艺人向学徒传授技艺并提供指导。
学校教育则更加正规,通过教育机构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传承方式面临着困境。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过去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量日益减少,有些甚至已经失传。
这其中既有年龄结构的问题,也有传承环境的问题。
传承人的老龄化使得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危机,而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不高,传承环境的变迁更是雪上加霜。
如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让其承担起传承的责任,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解决。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引导。
通过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传承技艺的水平以及传承的意识,同时要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纳入到国家级、地区级的规划体系中,通过科技手段,打造更好的传承平台,提高传承效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市场需求的变化、文化产业的竞争等。
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开拓市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我们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工作。
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保护,才能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体系。
需要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需求,培养更多的非遗爱好者,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通过推出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加大对非遗产业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非遗产业的关注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需要政府的支持。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非遗产业的扶持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
| 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邵帅/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民智慧的结晶,虽然是非物质的,以一种传统、技艺或者文化现象的形式存在,但是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问题,强调传承人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技艺传承、项目保护与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与建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这些传统的技艺和习俗往往是一个社群的身份认同的象征,是人们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
通过代代相传,人们能够建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形成一种紧密的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其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独特精神和价值,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这种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技艺,这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维护各个群体的独特文化特色,防止文化同质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独特的手工艺技艺、表演艺术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传承,不仅可以保存这些技艺,还可以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兴趣,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修养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
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表演艺术等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通过传承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经济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艺术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保护、发展、传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
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一要开展普查工作、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二要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
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及天才的艺术创造,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人类文化遗产可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艺、技巧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
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
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
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
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
无论是“中国京剧欧洲行”的顺利开展,昆曲和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但是就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越来越多世界认同的同时,许多的国家将许多本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纳入本国家的文化产业战略,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从已经久远的“敦煌”艺术的流失,景泰蓝、宣纸技术被窃,到近年来美国《花木兰》的高上座率,韩国的皇家音乐“申遗”(韩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以及韩国欲夺我们的“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商标在美国抢注等事件屡屡发生,这在说明中国非物质文化独特地位的同时,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行动迟缓,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将被他人“端走”,我国优秀的文化将被肢解。
二、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定了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工作给予扶持的方针。
各地政府对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近些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开展起来。
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普查力度不大。
由于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长期不被重视,政府部门的普查工作力度不大,至今对于我们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等认识不清,缺乏深入和广泛的了解。
二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
如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资金不足,一些小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自生自灭。
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的廉价开发,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依据。
如对古代的科技、工艺、音乐、舞蹈、历史声音、历史图像、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没有科学的界定和权威的说明,也未能列入《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之下。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辩2007-7-4 阅读1287次本站网友李晨发表李晨专栏【字体:大中小】上一篇<<>>下一篇“我们搞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最怕听到的两个词就是打造和开发……”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班开班式上的一句坦言。
如乌先生所述,博大精深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来源于不当开发的巨大威胁。
这样的忧虑不仅来源于乌丙安先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老师和著名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也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了十分相似的担忧。
田青老师在其《传统与现代化》主题学术讲座中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对传统的极度憎恶中开始的,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在对传统严酷破坏的基础上开始的。
”苏东海先生更是在城市文化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城市的高速建设将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快速消失”。
面对诸位先生前辈的担忧和感叹,作为一名文化遗产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十分谨慎的重新审视各种形式的“打造”、“开发”与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也不禁要问一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真的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一、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具有知识性、技艺性和技能性的文化事项。
比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和生产生活知识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面对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
站在遗产工作者的角度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妥善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客观认识历史、开展文化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重建社会秩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使其较之有形的文物(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在识别、保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也使其在历史变革与时代冲击时比有形文物更加脆弱,比有形文物更容易消逝。
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上的这种困难性和其本身的这种脆弱性,对它的保护才显得更加的急需和紧迫。
站在旅游和经济工作者的角度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当鼓励各方对非物质遗产的活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品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开发破坏和保护桎梏前文的两种观点看似有较大的分歧,但细细想来却各有其合理之处。
笔者认为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保护遗产与开发遗产同样都可以对遗产传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基于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引发不同的行动,对遗产、对社会、对国家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不论是遗产工作者还是经济工作者,面对祖先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心态正常、方法得当,不论是保护行动还是开发行动都会是对遗产有利的活动,但如果不能端正心态或使用不正常的方法则往往会给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有些甚至是不可消除的。
1、开发破坏损害遗产开发活用非物质遗产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最近我们却总能听到因为开发活用不当给遗产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
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追大求全,导致经过“开发”的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民间小戏像京剧大戏,民族音乐像西方交响乐。
本来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的向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趋同,而文化趋同的过程往往正是文化遗产消失的过程。
从云南石林的天天“三月三”,到民俗村里的随意“拉郎配”,我们又发现一些开发者只看到了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风俗、信仰反而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快速消失,如此一来经济开发也就成了经济糟蹋。
2、过度保护桎梏社会经济开发可能给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这一点也许不难理解。
但是仅仅按照遗产保护的工作规范对遗产进行保护就完全利于遗产发展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尽然。
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也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
如果遗产工作者仅是教条、机械的对遗产进行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是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有关的一切都一承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为了一种过渡的保护。
过渡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比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一个民族地区的民族习俗就让当地的女孩子不去上学,比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船工号子就让河流上的航运交通停止使用机械动力而恢复拉纤。
像这样的过渡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三、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