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及相互作用

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及相互作用

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及相互作用文献材料基于2000年之前整理于2011年4月目录第一章地球表层系统与环境 (1)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1)一、四大圈层 (1)二、三大界 (1)三、固、液、气三态物质 (2)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 (2)一、垂直分层 (2)二、水平分异 (2)三、立体交叉 (2)四、多级嵌套 (3)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3)一、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 (4)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4)一、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4)二、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6)第二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7)第一节大气的运动 (7)一、水平气压梯度力 (7)二、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8)三、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8)四、大气环流 (9)第二节物质输移 (14)一、水汽的输移 (14)二、二氧化碳的输移 (16)三、气溶胶的输移 (16)第三节能量传输 (16)一、高低纬间的传输 (16)二、海陆间的传输 (17)三、高低空之间的传输 (18)第四节气候分异规律 (18)一、气温分异 (19)三、气候分异 (22)第三章水圈与水平衡 (24)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24)一、海洋水 (25)二、陆地水 (26)第二节水圈结构与特征 (27)一、水圈的水平结构特征 (28)二、水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28)三、跨流域调水-解决水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 (28)第三节水的运动与循环 (29)一、水循环 (29)二、河水的运动 (30)三、冰川的运动 (31)四、海水的运动 (31)五、海面升降与三相转化 (34)第四节水量平衡 (35)一、水量平衡的概念 (35)二、水量平衡方程 (35)第五节水圈与灾害 (37)一、水灾 (37)二、水荒 (38)第四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39)第一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39)一、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39)二、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40)三、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41)第二节地貌与气候 (42)一、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43)二、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 (43)第五章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44)第一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形变 (44)一、岩石圈的变动与水的分布的变化 (44)三、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 (46)第二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47)一、海岸线的轮廓与平衡岸弧的发育 (47)二、海岸均衡剖面 (48)三、海岸线的进退 (50)第三节海啸、地质灾害-水岩相互作用 (51)一、滑坡 (51)二、崩岸 (51)三、泥石流 (52)四、海啸 (52)第四节河口地貌 (53)一、河口分段与河口地貌 (53)二、三角洲 (54)第六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55)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55)一、水汽分布与天气 (55)二、水汽相变与天气 (55)第二节水与气候 (56)一、海洋水与环流、气候 (57)二、陆地水与环流、气候 (58)三、环流、气候与水的分布 (58)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58)一、大气环流与全球水分循环 (58)二、大气环流与水体运动 (59)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60)一、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60)二、风暴潮 (62)三、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 (63)第七章水圈、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64)第一节气候-海洋-冰川-均衡 (64)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构造运动 (65)一、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水的分布 (65)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 (65)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 (66)四、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 (67)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68)第八章地表环境预测 (69)第一节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 (69)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 (70)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 (71)一、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趋势 (71)二、大气圈结构的变化及其趋势 (72)三、气候变化的趋势 (73)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 (76)一、海面的变化 (76)二、水循环与水平衡的变化 (78)三、水圈组成与结构的变化 (79)第五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 (79)一、自然的成分越来越少,人工的成分越来越多 (79)二、能量流的改变 (79)三、物质流的改变 (80)四、信息流的改变 (81)第一章地球表层系统与环境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1.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

地球表层的各圈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

岩石圈承载着河流、湖泊,人类和一切生命系统也活跃在这里。

在各圈层之间有非常广泛的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和交换。

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

大气和水圈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到全世界的天气变化。

同时,它们承受变化而不产生灾难的能力是有限的。

岩石圈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契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整个地壳均匀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均匀为33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公里高空仍有淡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以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明显,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由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

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含有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通讯活动有重要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一个保护层,使人类免受有害射线的照射,同时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人类天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空气与阳光、水分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大气圈,人类乃至生物界将不能生存。

1.3水圈7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冰川以及土壤和岩石孔隙中的水,生物圈中存在的水等。

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的交互作用

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的交互作用

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的交互作用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而这个家园拥有多种自然环境,其中岩石圈和大气层是最为显著的两个。

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坚硬外壳,包括了地壳和上部的地幔,而大气层则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了各种气态物质。

这两个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环境,它为生命提供了栖息和生存的土地,同时也是一种能源资源的来源。

而大气层则是人类生存的保障,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和保持温度,同时也阻挡了有害的辐射和宇宙粒子进入地球。

这两个环境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岩石圈影响大气层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通过生物吸收、地表沉积和矿物化学反应等方式,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其中。

这些二氧化碳会在长时间里慢慢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层。

同时,由于人类生产和能源消耗的原因,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在增加,这导致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并引发人类所面对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此外,岩石圈还可以通过火山爆发、地震和岩浆喷发等方式,将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质释放到大气层中,这些物质会对大气层化学成分和能量平衡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火山喷发释放出的氮氧化物会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形成硫酸雾,这会导致酸雨的形成,而酸雨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二、大气层对岩石圈的影响大气层中包含了许多气体和水分子,它们在与大气中的辐射和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以对岩石圈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大气层中的氧气和水分子会与岩石表面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氧化物和水合物,这些物质会影响岩石的性质和结构。

此外,大气层中的水分子也可以对岩石圈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降水会在岩石表面形成水珠,并进入裂缝中,经过长时间的作用,会形成石灰石和其他沉积物,这些地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生物与岩石圈和大气层的互动生物是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的重要桥梁。

例如,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进行光合作用来生长,这将大量的碳储存在植物的中,而这些碳释放后会被大气吸收。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古近纪干旱盆地碎屑沉积分布
(据王鸿贞资料汇编)
二、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一)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二) 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三) 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
⒈ 高原隆升导致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 ⒉ 高原隆升,加强了季风环流,使气候的季节差异增大。 ⒊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北半球中纬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
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 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 风成地貌 第五节 沙尘暴
第一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
风化是指十 分接近地表的或 直接暴露于地面 的岩石,处于新 的地球表层岩石 圈与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发生 物质与能量交换 的环境,所发生 的种种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⑶ 随着高原的隆升,高原与周围地区的高

差增大,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地面风化 产物源源不断地被侵蚀搬运,使暴露于大气中
色 愈 深,
的、参与风化的物质增多,使参与风化作用的

二氧化碳增多,从而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

度降低,使世界气候变冷(降低温室效应)。



岩石风化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关系(Raymo)
高原隆升加强亚洲
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 的风向、改变季风影响 的范围。风尘堆积分布 范围的变化,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五百万年来中国风尘沉 积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 反映的冬季风风向和影 响范围的变化(根据陈 明扬,1991;王建, 2000)。
五百万年来中国风尘沉积分布范围的变化
三、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大气环流,改变了 气候的格局与性质。 实际上,改变了的 大气圈,反过来又 作用于岩石圈,对 岩石圈施加影响。 岩石圈与大气圈是 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的。岩石圈与大 气圈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决定了地 球表层环境的某些 特征与性质。

第12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PPT精选文档58页

第12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PPT精选文档58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二、风与生物
国家精品课程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
风对生物有重要的作用。 风促使植物蒸腾加剧 ,风 还可以传播花粉 。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 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 机械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和动物的挖洞掘穴等。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 烂、分解进行的。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常形成和析出 有机酸、硝酸、碳酸和其他一些物质,它们对岩石具有较强的侵蚀 能力。生物尸体逐渐堆积起来,在还原的环境中经过缓慢腐烂分解, 形成一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即腐殖质。它一方面,供给植物必不 可少的钾盐、磷盐以及含氮的化合物;另一方面,腐殖质本身就是 一种有机酸,对岩石、矿物有着腐蚀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南京阳山北坡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上生长的灌丛 与五通组砂岩上生长的松林(山脊上)界限清楚
国家精品课程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地球的圈层结构》圈层相互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圈层相互作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圈层相互作用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结构复杂而又精巧的“大机器”,由多个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协作,维持着地球的稳定与活力。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不得不探究它独特的圈层结构以及这些圈层之间奇妙的相互作用。

地球从外到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先来说说大气圈。

它就像地球的“外衣”,包裹着整个地球。

大气圈的厚度非常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气体组成。

大气圈对地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阻挡来自太阳的有害射线,比如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其伤害。

同时,大气圈还通过对流和环流等方式调节着地球的热量分布,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有所差异。

比如,赤道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带;而两极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驱动着大气的流动,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从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水圈则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地球上的水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以及大气中的水汽等。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是水圈的主体。

水圈不仅为生命提供了必需的水分,还在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水的蒸发和凝结形成了水循环,将地球上的水分不断地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进行转移。

比如,太阳照射使得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

当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回到地面,一部分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这种水循环过程不仅调节着地球的气候,还将各种物质溶解在水中,进行着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接下来是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是地球的固体外壳。

它是我们人类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基础。

岩石圈的运动和变化对地球的地貌、地质过程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板块运动是岩石圈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热能的驱动下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

现代自然地理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现代自然地理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第3页/共55页
第4页/共55页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第5页/共55页
生 物 风 化
第6页/共55页
地球表层 岩石风化后,由 残留在原地基岩 上的风化产物组 成的壳层,称为 风化壳。
内蒙古碎屑风化壳
第7页/共55页
二、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岩石风化的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 的影响与控制。
外动力:是指地球表面受大气、水的运动与生物 作用而产生的力。
第22页/共55页
一、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大陆与大洋是最大的地貌单元。由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差,产生了 季风环流。
从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到河谷、平原,不同的地貌单元对应于不同 的区域或局地气候环境。在山区,由于山坡与山谷对温度日变化的响应速度 不同,故产生了山谷风。
第25页/共55页
在内陆干旱盆地的中心,地势低洼,地下水和洪水汇集到这里, 成为湖泊。雨季过后,湖水蒸发而干枯。由于不断地积水、不断地干 枯,盐度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盐湖。湖水含盐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盐就会结晶析出,形成盐壳。
死海大咸湖,湖面海拔-395 m,盐度达30%
第26页/共55页
干旱荒漠区的地表,由于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由裸露岩石、砾石、沙、或者泥岩(黏土)组成的荒漠,依次叫做岩 漠、砾漠、沙漠或泥漠。
深 色 区 域
输向中纬度地区,导致中纬度地区温度的降低。

⑵ 随着高原的隆升,地面积雪越来越多, 地面反射率增高,使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减 少,从而导致地面温度的降低。
变 冷 区 域。
⑶ 随着高原的隆升,高原与周围地区的高 差增大,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地面风化 产物源源不断地被侵蚀搬运,使暴露于大气中

地质学中的岩石圈与大气圈地球系统的互动与影响

地质学中的岩石圈与大气圈地球系统的互动与影响

地质学中的岩石圈与大气圈地球系统的互动与影响在地质学中,岩石圈和大气圈是地球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岩石圈由地壳、地幔和岩石圈构成,而大气圈则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气体包围层。

这两个圈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与影响关系。

本文将会介绍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一、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1. 二氧化碳循环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之一就是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氧化碳作为大气中的一种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温度起到关键作用。

地壳中的岩石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并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岩石中。

当岩石受到侵蚀或火山爆发时,储存的二氧化碳会释放到大气中。

这一过程对维持地球气候和生命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水循环水循环是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另一个重要相互作用过程。

在水循环中,岩石圈起到了关键的储水和释放水的作用。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山脉、高地或岩石,会遭遇冷却,形成云、雨或雪等降水形式。

降水后,水会渗入地下,贮存在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形成地下水。

岩石圈中的地下水又可以通过泉水、湖泊和河流等形式进一步进入大气圈,完成水循环。

3. 气候变化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岩石圈中的某些岩石,如煤炭和石油,是化石燃料的重要来源。

当这些化石燃料被燃烧时,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进而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此外,岩石圈的构造活动,如火山喷发和地震,也会对大气圈中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产生影响。

二、岩石圈和大气圈对地球系统的影响1. 地质过程岩石圈的构造活动对地球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岩石圈构造活动的典型例子,它们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改变了地球的地表形态,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化学组成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也导致大气中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

例如,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和颗粒物可以改变大气中的气溶胶和云微物理过程,进而影响到热平衡和气候系统。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巧学趣味地理-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五大圈层的相互影响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这些圈层具有同心圈层的特点,也就是说各圈层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组成,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环境一般划分为五大圈层,分别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

这五大圈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其中土壤圈是其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物质与能量变换的中心枢纽,如图1所示。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其中气候处于中心地位,对生物圈、水圈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起着主导作用,而生物圈,水圈分别对土壤、地貌的形成起着主要塑造的作用。

一、大气圈对生物圈的影响在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圈对生物的“生活规律”及其“自身特征”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气候主要通过其构成要素“光、热、水、风”等对生物起作用。

(一)气候对生物生活规律的影响包括对生物“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的两个规律的影响作用。

1、气候对生物时间规律的影响作用(1)动物。

比如蚯蚓(中药中称“地龙”)大多夜里出来,因为只要其短时间曝光在太阳光下,就会死亡(生物学中称“光死亡”)。

甲鱼、螃蟹及河蚌等动物在月圆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部分会增加,相反在月缺时其数量和体内肉质会减少。

蝴蝶白天出来,而飞蛾则是“夜猫子”,(蝴蝶与飞蛾的具体差别还在于:蝴蝶一般颜色鲜艳,触角呈棒状,飞翔时,舞姿轻盈,而且停住休息时往往是双翅合拢;而飞蛾颜色一般浅淡,其触角呈梳状等,飞翔时,展翅生硬,停住时两翅平展)。

(2)植物。

大多数植物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呼吸作用”,春夏长枝干,秋冬长根系,大多数植物也往往需要光照时间长,才能开花,所以大多在春夏天开花。

2、气候对生物空间规律的影响作用。

(1)动物。

比如鹤分布在沼泽地,特别是东北平原沼泽地多。

(可见鹤从来不上树,松鹤延年图纯属创作需要),而鹭则广布在我国南方水田湖泊地区,常会驻足在树的枝头。

岩石圈与大气环境关系

岩石圈与大气环境关系

岩石圈与大气环境关系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生态系统,由不同的圈层组成。

其中,岩石圈和大气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固态地壳,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岩石。

大气环境则是地球上的气体层,包括大气中的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

这两个圈层之间的关系对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都至关重要。

首先,岩石圈和大气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中的矿物质和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将其中的元素释放到大气环境中。

例如,火山爆发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氧化物,这些气体会进入大气层,形成大气污染。

另外,岩石圈中的水分也会通过蒸发和降水的过程进入大气环境,形成水循环。

这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循环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还对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岩石圈和大气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岩石圈中的火山活动、地震和板块运动等地质现象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气体,影响大气环境的温度和气候。

例如,火山爆发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变暖。

另外,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也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和气候分布,进而影响大气环境的稳定性和气候变化。

此外,岩石圈和大气环境之间还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岩石圈中的地形和土壤类型直接影响着植被的分布和生长。

不同的植被类型又会对大气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的发展;而沙漠地区的植被稀少,无法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此外,岩石圈中的地下水资源也是维持生物圈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的分布和质量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综上所述,岩石圈和大气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它们通过物质循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保护岩石圈和大气环境的健康状态,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学-第6部分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学-第6部分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滑坡
斜坡上大量土体或岩体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 现象。
地面水或地下水对岩 体的浸泡、对软弱面 的润滑是滑坡的诱发 因素之一。
2019年湖北巴东发生特大滑坡
清江水布垭库区,2019年6月 17日凌晨,滑坡体总方量超 过500万m3,8人失踪,15栋 房屋滑入清江。
三、水圈与大气圈
1、水汽与天气
百货大楼
绿化公园
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比例示意图
植物对保持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物质生产功能:木材生产、林特产品生产 环境景观资源:森林景观、公园等休闲场所 涵养、保护水源 调节水循环,减缓洪灾 保持土壤,增加肥力 固定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吸附尘埃、净化空气 调节气候,减轻温室效应 净化环境、维持生境:土壤环境、生物栖息地 ……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印度洋海啸
海啸发生时间:2019年12月26日
百年来死亡人数过千的七次大海啸
1、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死难82000人。 2、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人数3000人。 3、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人数5000人。 4、1960年5月21号到27号,智利沿海地区发生震群型地震(最大震级8.4级),
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 作用的产物,还是两者相 互作用的纽带。
植物一般很难直接吸收 岩石中的矿物质,经过土 壤转换成离子形式后才能 被植物吸收。
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 转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 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才能 发生。
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
2、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植物分泌一些挥发性杀菌物质,如丁香酚、桉油、松 脂等,具有杀菌功能。每hm2松林,一昼夜可分泌30~ 60 kg的杀菌素,足以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 细菌。调查表明,林内每m2空气中的含菌量300~400个, 是林边空地的1%,城市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

第11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第11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第十一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一、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水的分布气候的冷暖变化,导致冰川的进退和海平面的升降,从而引起地球表面水的重新分布。

当冰期来临,海洋水蒸发减少,海平面减低,而中高纬度大陆冰盖发育、扩展,势必导致地球表面水的质量中心向高纬度偏移。

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ωI=Cω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I为地球转动惯量;C为常数∑I=mr2在地球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转动惯量的变化取决于半径r。

当转动半径r增大时,转动惯量增大,从而导致转动速度的变缓;当转动半径r减小时,转动惯量减小,从而导致转动速度加快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当冰期来临,地球表面将有较多的水以冰的形式集中分布到中高纬大陆地区,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水的质量中心向高纬度偏移。

地球表面的水的质量中心向高纬度偏移,将导致地球自转转动惯量减小,从而使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

当间冰期来临,中高纬度大陆地区的冰盖融化,融水回到海洋,地球表面的水的质量中心将向较低纬度迁移,从而导致转动惯量的增大和地球自转的速度变慢。

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当地球自转速度变快,离心力增大,使地球表层向低纬度地区移动。

由于地球表层与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匀性,地球表层运动的幅度与速度不同,便导致某些地区的挤压、某些地区的拉张和某些地区的剪切。

纬向构造带及其派生构造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地球自转速度变快,离心力增大,使海水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集中,引起低纬地区的海侵和高纬地区的海退;当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离心力减小,使海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引起低纬地区的海退和高纬地区的海侵。

当地球自转速度变快,地球表层就会向西漂移;当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地球表层就会向东漂移。

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现象

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现象

结合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特征,论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现象。

谈到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就不得不考虑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决定了地球的无机环境,决定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与轮廓,没有岩石圈,水圈也就失去了固体支撑,也就不可能有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

没有固体地球,就不会有足够的引力将现在的大气吸引住,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大气圈。

如果没有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差将会比现在大得多,液态水将难以存在,水圈即使存在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因此可以看出三者相互交织,不可分割。

我的家乡位于东北,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在东北地区的中部。

它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东、西、北三面环山,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公里,东西最宽约400公里,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约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28%。

它主要是由辽河、松花江、嫩江和乌苏里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

大部分在海拔200米以下,宽广平坦,坡度很小。

只有长春附近松辽分水岭处地势稍高,海拔200—250米。

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以北称松嫩平原。

正是因为这样的岩石圈的结构,我的家乡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水网发达,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加之气候影响,东北盛产玉米、大豆、春麦、甜菜等作物,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粮仓”和畜牧基地。

就气候方面来说,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

正是这样的大气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致使东北三省的气候条件优越,在夏季温暖湿润也不太炎热,适合庄稼生长,在冬季的时候,大雪覆盖水源充沛,大气圈与水圈物质相互作用良好,适合繁衍生息。

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东北地区降水并不多,但依然是湿润地区,就因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少,所以也多沼泽。

东北地区多沼泽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点、地表水收入大于支出;气候因素(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标准文档浅谈地表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摘要:本文先对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及物质的迁移和循环,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各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地球表层的各大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关键词:四大圈层,物质,能量,相互作用Abstract:After introduce the geological cycles of lithospher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of the earth surface, the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of energy and the migr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were expound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as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is a completed and interconnected system. The geological cycles are interacted and restrained by each other, and they should be researched as a whole. Keywords:geological cycles; materials; energy; interaction目录1.地球表层四大圈层 (5)1.1岩石圈 (5)1.2大气圈 (6)1.3水圈................................................................. . (6)1.4生物圈................................................................. .. (7)2.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学 (9)2.1地球表层能量传输、交换与圈层相互作用 (9)2.2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迁移、循环与圈层相互作用 (12)3.圈层相互作用的例证.................................................................. .. (13)3.1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灾难(两两关系) (16)3.2圈层相互作用与地貌塑造(三三关系,四圈关系) (17)3.3圈层相互作用与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形成(四圈关系) (18)前言人类对地球的开发、利用和探索研究活动由来已久,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都有悠久的历史。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 / 1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第11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途径与方式(不限于该教材所列内容)。

答: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途径与方式:
(1)气候的变化,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长,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长通过均衡作用引起岩石圈的变动与调整。

同时,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球表层水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

(2)岩石圈的变动影响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降与冰川的消长。

它们之间相互反馈、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水-气-岩系统。

(3)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导致气候的变化、水的分布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同时,导致地球表层物质的重新分配。

不仅会改变大气环流、水圈的结构与轮廓,还会相应地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

(4)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不仅会引起新的岩石圈的变动,还会通过改变地面水平切向应力改变地表水的分布,通过改变洋流运行速度以及改变大气角动量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气候。

(5)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洋流的变化,从而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不同的正、负反馈途径与机制。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1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学课件与复习资料第11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自转变快时,地球表层向西漂移,变慢时 向东漂移——产生经向构造体系
四、气候-水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 变动或变形
气 候 变
地球表层水的变化
地 球





大 气 环 流
度 的 变

岩石圈的构造变动


厄尔尼诺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地 赤道洋流
东太平洋

减弱
涌升流减弱


变 赤道信风

减弱
黄土沟道
黄土丘陵沟壑
黄土塬
黄土塬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梁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峁
黄土桥
黄土柱
黄土柱
黄土凹陷
缺水
淤泥坝
治理后的黄土高原
陕西省地形图
现在的南泥湾
现在的延安
延安以北
窑洞
“领导”下基层
“老顽童”
三、黄土地貌的发育与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东太平洋海水 表层温度上升
第三节 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构造运动导致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变化, 从而引起大气环流、洋流的变化,改变地球 的水分循环
例:青藏高原上升,干旱带北移,季风加强, 形成内流流域与外流流域;形成地形雨与焚 风
岩石圈变动: 改变海陆分布格局与地形起伏
水圈结构的变化: 水汽源和水动力, 引起了均衡运动
黄土地貌发育受制于以下几个条件:原始 地形,黄土的堆积以及水的作用
地形是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堆积是大气圈与岩石圈作用 水的侵蚀是黄土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
第五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 作用与冰川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成的。

要弄清地球表层环境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弄清其空间分布、分异特征与规律,就必须从圈层的相互作用出发。

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来完成的。

能量是维持地球表层系统运行与发展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圈层间进行着多种不同能量的传输。

第一,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动能、化学能和势能的传输与交换。

由于大气与水体之间温度的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热能交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

如冷空气经过的水面会发生降温现象,热流对大气有增温、增湿作用。

由于大气与水面之间的摩擦作用,大气运动往往影响和带动水体的运动,如风吹拂水面会产生波浪,信风作用于洋面产生洋流。

当然,水体的运动也会影响和改变大气的运动,如在静风天气时,来到瀑布或快速活动的河流四周,立即感到风的存在,这是大气圈与水圈动能交换的结果。

大气与水体(主要是海洋)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也会发生某些化学反应,因此两者之间也存在化学能的交换。

气压代表了大气势能的大小。

当大气压力不同或发生变化时,会改变水体的分布与位势。

如气压偏低时,海平面就会升高;当气压偏高时,海平面就会相应降低。

如台风经过的海面,由于台风中心气压比较低,往往会导致海平面高出四周几十厘米至几米。

当水体分布发生变化时,同样也会引起气压的变化。

又如,高山、高原冰川以及中高纬度地区冰盖的发育,将会使这些地区的近地面气压升高,导致区域间的气压差增大。

第二,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存在着热能、化学能、动能的交换。

地面与大气之间通过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在进行着热能的交换。

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也在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发生着某些化学反应,如风化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同时也使岩石中的某些元素开释出来,因此两圈之间存在着化学能的交换。

通过大气与地面之间的接触与摩擦作用,岩石圈的动能可以传递给大气圈,大气圈的动能也可以传递给岩石圈。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地球上三个重要的圈层,它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演化过程中,这三个圈层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密切的
系统。

首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地球上的水循
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从海洋、湖泊和河流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
大气圈。

然后,水蒸气在大气圈中冷却凝结成云,并通过降水的形
式返回到地面,最终流入海洋和淡水系统。

岩石圈中的地形和地质
构造会影响水的流动路径和水文循环的速率,例如山脉会影响降水
分布和河流的形成。

其次,大气圈中的气候和气象现象也受到水圈和岩石圈的影响。

水的蒸发和降水会影响大气圈中的湿度和温度分布,从而影响气候。

岩石圈中的地形和地质构造也会影响气流的流动和分布,例如山脉
和高原会影响气流的运动路径和速度。

最后,岩石圈的地质活动也会受到水圈和大气圈的影响。

例如,水的侵蚀和沉积会改变岩石圈的地形,而大气圈中的风化和化学作
用也会影响岩石圈的构造和成分。

总之,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上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了解这些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三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精品课程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二、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一)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二) 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三) 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
⒈ 高原隆升导致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 ⒉ 高原隆升,加强了季风环流,使气候的季节差异增大。 ⒊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北半球中纬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
⑴ 高原与山地的形成,导致西风带的分叉,水汽运移不再 经过这些地区,而气流变为下沉气流为主,尤其在亚洲 中部和美国西部内陆;
⑵ 高大地形阻挡了来自附近海洋的水汽进入内陆地区; ⑶ 在高大地形的上游地区,风暴发生频率较低。 ⒋ 高原隆升加强亚洲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的风向,改变季 风影响的范围。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国家精品课程
高原隆升加强亚洲
季风的强度,改变季风 的风向、改变季风影响 的范围。风尘堆积分布 范围的变化,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五百万年来中国风尘沉 积分布范围的变化及其 反映的冬季风风向和影 响范围的变化(根据陈 明扬,1991;王建, 2000)。
五百万年来中国风尘沉积分布范围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第二节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岩石圈处在不停的运动中。海底在扩张, 大陆在漂移,山地在隆起,海沟在加深。这些 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或区域 的气候。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第三节 地貌与气候
地球表面的形态叫作地貌。地貌是内动力或内力 与外动力或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动力:指地球内部能量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 由岩石圈的变动表现出来,如褶皱运动、断裂运动、 岩浆活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地震等。
国家精品课程
不同气候-植被带风化强度的差异(李天杰等)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三、岩石风化对气候的反作用
岩石的化学风化,将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 的二氧化碳,以化学径流的形式被输送到海洋,海洋生 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之固定并沉积到海底。当 岩石风化加强,吸收的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当海洋释放 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补偿岩石风化从大气中吸收的 二氧化碳的数量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会减少。 由于温室效应减弱,将减缓气候的变暖,甚至导致气候 的变冷。
国家精品课程
生 物 风 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地球表层岩 石风化后,由残 留在原地基岩上 的风化产物组成 的壳层,称为风 化壳。
内蒙古碎屑风化壳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三、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大气环流,改变了 气候的格局与性质。 实际上,改变了的 大气圈,反过来又 作用于岩石圈,对 岩石圈施加影响。 岩石圈与大气圈是 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的。岩石圈与大 气圈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决定了地 球表层环境的某些 特征与性质。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现代代自自然然地地理理学学((第第二二版版)) 王王建建 主主编编
国家精品课程
高高等等教教育育出出版版社社 高等高教等育教电育子电音子像音出像版出社版社 现代自然地现理代学自(然第地二理版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高原隆起导致的气候变冷(Ruddiman)
⑴ 气候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高原的隆升,

1月中纬地区对流层上部行星风的波动(弯曲) 加强,使得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可以源源不断地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一、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位
海陆分布的变化
置的巨大变化
导致了纬度位
置、洋流分布、
大 气 活 动 中 心 纬度的变化
的分布格局等
大气活动中心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一、岩石的风化与风化壳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指岩石崩解、破碎而使其物
理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比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可以 使岩石破碎。
从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到河谷、平原,不同的地貌单元对应于不同 的区域或局地气候环境。在山区,由于山坡与山谷对温度日变化的响应速度 不同,故产生了山谷风。
二、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
塑造地貌的外动力,主要受气候因素的控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外动力的性质、强度和组合情况皆有所差异,从而形成 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类型组合。外动力组合和主导外动力随各气候带而有 所不同。由于气候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因此地貌也相应有明显的地 带性和垂直带性。

国家精品课程
物理风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化学风化
国家精品课程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岩石风化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关系(Raymo)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程
青藏高原隆升对季风环流的影响(Ruddiman)
高原隆升,加强季风环
流,使气候季节差异增大。 隆起的地面,其显热与潜热 的作用加强,夏季高原往往 成为一个热源,冬季则往往 成为一个冷源,从而加强了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季 风环流(见右图)。季风环 流的加强,使气候的季节差 异更加明显:冬季更加寒冷、 干燥,夏季更加温暖、湿润;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 星风系控制下的纬度地带性 规律。
色 区 域
输向中纬度地区,导致中纬度地区温度的降低。

⑵ 随着高原的隆升,地面积雪越来越多, 地面反射率增高,使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减 少,从而导致地面温度的降低。
变 冷 区 域。
⑶ 随着高原的隆升,高原与周围地区的高

差增大,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由于地面风化 产物源源不断地被侵蚀搬运,使暴露于大气中
冰缘地区:由于温度经常变化于冰冻点附近,冻结与 融化交替频繁,因而使物理风化作用比较强烈;
温暖湿润区:由于温度高、降水多、生物比较茂盛,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较强。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化学性 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在生物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和/或化学 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地貌与气候的关系
国家精品课程
气候区 冰川气候区 冰缘气候区
主要地貌过程 冰川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冻作用、泥流作用、流水作用
主要地貌特征
刃脊、角峰、冰斗、冰碛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Textbook Series for 21st Centur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二、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国家精品课程
岩石风化的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 的影响与控制。
干旱地区:由于缺乏水的参与,风化作用比较弱;
寒冷地区:由于温度低、生物稀疏,化学风化与生物 风化都较弱;
色 愈 深,
的、参与风化的物质增多,使参与风化作用的

二氧化碳增多,从而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

度降低,使世界气候变冷(降低温室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