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楼阁拜谒图》研究

合集下载

汉代画像石研究

汉代画像石研究

汉代画像石研究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艺术成果。

其中,画像石就是汉代艺术中的一个独特之处,在艺术表现、史料价值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汉代画像石的发现和特征、意义和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魅力和学术价值。

一、汉代画像石的发现和特征画像石是一类文物,是用大理岩、砂岩等软质石头雕成的人物、动物、风景等图案,通常呈方形或矩形,还有些呈圆形、卵圆形、菱形等。

其中,汉代画像石是指在汉代时期创建的,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画像石。

这种文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雕刻精良,形象生动,富有装饰性和象征性,可以看作是汉代玉器、青铜器、彩陶等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汉代画像石的外形和图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它们通常呈矩形或方形,一般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刻画了不同的图案。

这些图案包括人物、动物、神仙、山水、花鸟等,构图比例协调,内容充实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另外,汉代画像石的材质多为大理石或砂岩,这些石材柔软易雕,适合于刻画精细的图案,也方便保存。

二、汉代画像石的意义汉代画像石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化意义。

首先,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反映了汉代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一些画像石上面刻画了皇帝、官员、宫女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一些画像石上刻着神仙、妖怪、动物等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

其次,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高峰。

它们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们的珍贵性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三、汉代画像石的研究现状对于汉代画像石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研究手段的发展,对汉代画像石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的形态、材质、刻画技法等方面的分析,学者们对它们的艺术特征和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探讨,涌现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试析汉代升仙画像石的现世情怀

试析汉代升仙画像石的现世情怀

的浪漫主 义色彩 , 使物 体的生命得到 了升华 , 从而更加传神 , 更 是此欲念 ,才把许 多幻想变为 了现 实。而梦想升仙只不过是人
能给人 以无限的想象空 间。
们将现实生活 中受到启发的东西在 脑海 中逐步升华为对未来美
社 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这 是毋庸置疑的 , 任何 语言表现是 多种 多样 的,
传统与创新 —— 5 3 — —
充分的融成 了有机整体 。尽 管在政治 、经济 、法律等方面 “ 汉 于 三 只 仙 鹤 牵 引 的 车 上 ,车 后 树 立 铭 旌 … … ”这 幅 作 品 表 现 了 承秦制” , 刘汉王朝基本是承 袭了秦代体制 , 但是在意识 形态的 古人想象 中的人 与神仙的关系 。 人们心 中不 但是 把西王母作为 某些方面特 别是在 文学艺术领域 , 汉代依 I E l 保持 了南楚 的乡土
象均来源于现 世。虽然人类学研 究成果表 明古代 艺术 的浪漫因 但大体上不外乎 写实 、夸张 、象征这三种手法 。象征是人类最 素来源于梦境 ,但这一结论并没有 超越 现世的 内涵 。原始 艺术 古老最基本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也是最巧妙的表达方
中表现的梦境和 现实是不可分割 的,由人神同一 ,变而为 通过 式 ,其借物传神 ,不从正面去表达物体和思想情感 ,而是隐晦 情 感和意愿在这 个想象的世界里得到 同一 。其题材 虽然荒 诞不 地借用其他物象去表达 。无论是表达抽象的理念 ,或者表达一 经 ,迷信 至极 ,但其 整体风格却是愉快乐观 和积极 向上的 。表 种不可见的神秘观念 ,只有象征才能使其传达成为可能。人的 明人们对人 间生 活的兴趣并没有 因向往神 仙而 丧气失落 ,反而 生命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 ,只能在幻想 中才可能有永恒的信仰 更 为生机蓬勃 。 神仙在这里 只是 人的延伸 , 是神 对人的折服 , 是 和不死的假设 ,这是所有神话 、宗教蕴含的相同观念。汉画像 人 对神的征服 ,深刻体现 出汉 代人的现世情怀 。我们发现 ,早 就 是建立在一种宇宙象征主义之上的象征型艺术 ,只有把 汉画 在 一千七百 多年前 的东汉时代 , 那些默 默无闻的 民间画工就 开 像中的符号价 值放在这个背景 中才能理解其实质 。汉画像石通 始 了更新视觉语言 的尝试 ,创作 出了打破视 觉空间的作 品,这 过 匠人们大量严肃认真的塑造刻画 ,津津玩味的描述 ,表现 了 也是 汉画像石艺术最 能给人以想象的地方 。如在楼阁人物宴饮 汉代人们对现世 日常生活的热情和爱恋 ,而 不是 否定 ,并希 望 拜 谒等众 多画像 中,那 庞大身躯 的主人形象成 倍地超 出常人 , 这种生 活继 续延续和保存 ,才可能使其 艺术对现 实的一切 怀有

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研究

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研究

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研究
冯双
【期刊名称】《收藏与投资》
【年(卷),期】2024(15)3
【摘要】汉代孔子见老子的画像在墓葬画像中经常出现,它具有重要的象征和仪式意义。

这些图像反映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关于哲学思想的交流和对话。

通过对图像的整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分别从礼制史、道教史等角度探究尊师敬老、谦虚好学等问题,强调了尊重和传承前人智慧的重要性。

它们也通过图像构成和布局传达了左尊右卑的思想,强调了崇尚尊老和尊师的传统。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图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道思想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道教的传统拜师传道文化,表明儒道思想和宗教信仰在当时有紧密的联系。

这些图像提供了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线索,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冯双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2.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中的童子身份别解
3.略谈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的图像表现形式
4.山东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图像配置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示威仪崇升仙———四川汉画“迎谒”图说

示威仪崇升仙———四川汉画“迎谒”图说

在四川地区出土和收集到的汉代画像砖较多,画像砖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农作、射猎、制盐、采桑、渔筏、酿酒、讲经、迎谒、宴饮、歌舞、神仙、车骑出行、建筑,等等。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主要砌于甬道及墓室的左、右、后壁上,从汉墓出土画像砖的情况来看,有的墓的画像砖排列布局有一定的刻意组合。

如曾家包画像砖墓和昭觉寺画像砖墓中的画像砖组合,从墓主生前活动直到死后进入天国,都排列有序,让人一览墓主的一生。

但有的墓的画像砖则是杂乱随意的。

如广汉罗家包画像砖墓中的画像砖虽多,但排列无序,无规律可言。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汉墓中的画像砖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这些汉代画像砖中,表现人物接待场景的迎谒画像砖占有一定数量。

迎谒是古代礼仪制度的一种,自周代起就建立了一套繁复的礼制。

秦汉之交的战乱,使得礼制式微,史书上记载了汉朝初创时期有关礼仪制定的事例。

刘邦得天下后,常宴集群臣,可宴会上大臣们却常常无礼失态,他倍感烦闷,大一统的国家岂能长期无礼仪?于是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

叔孙通精通儒术,先仕秦,秦亡后仕汉。

叔孙通找了一帮儒生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规矩来约束群臣,正是《后汉书·礼仪志上》说的:“夫威仪,所以与君臣、序六亲也。

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

大乱作,则群生受其殃,可不慎哉!”叔孙通的礼仪制成后,文官、武官的位次,敬酒的顺序都有了安排,群臣朝会、宴请也有了规矩,使皇帝的至尊无上的地位通过礼仪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实,故而引得汉高祖大发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因此,迎谒画像砖的画面内容虽然是人们之间常见的迎来送往,但躬身拜谒之间,特别是一些程式化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习俗和信仰。

本文以四川地区出土和收集到的迎谒画像砖藏品为例,对迎谒图进行分析和解读。

笔者根据这几块迎谒画像砖画面背景的不同,将其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郊迎画像砖。

例如,彭州市太平乡出土的迎谒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汉代美术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姓名刘明阳年级班级09-10班专业艺术设计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二零一零年六月摘要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

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ABSTRACT(3号黑体)The portrait stone is remains rich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of art material very much. The artists write a letter on another's behalf by the knife, has created the numerous fine images in the hard stone facing, with by takes the building uni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ration tomb chamber, Shi Que and so on. The nation discovered the Chinese paints a portrait Shi Shuyi thousand. According to carrying, the portrait stone sprou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llustrious, proclaims the time, when the x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wang mang ha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further expands, mainly distributes in Shandong,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periphery the area.The brick relief,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portray or the mold is printing the portrait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brick, generally thought that begi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country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continues abundantly popularly, is one kind of building decoration component stemsfrom the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to appear “carves the wall”mural art.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use in decorating the palace alley shed much the step base; After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mainly uses in decorating the tomb chamber wall surfa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the brick relief art prosperous time.Paints a portrait in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brick relief, the image displays in the selec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imary intention implication thre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Han Dynasty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ach aspect inspects,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produ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have its deep time background, the social roo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ide story. Especially in prosperous stable, advocat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day, how did we understand that the Han Dynasty paints a portrait the cultural intention which the stone, the brick relief display, knows the drawing regarding us, and performs correct to inherit, to guide and develops,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Stone, Brick and social causes, cultural sense on目录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5 )1. 概述画像艺术1.1历史背景..........................................(9 )1.2分布区域 (10)1.3题材内容 (13)1.4艺术风格 (17)1.5雕刻技法 (18)1.6分期与作者 (19)2. 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2.1画像石 (22)2.2画像砖 (23)3. 山东画像艺术3.1概况 (25)3.1山东画像艺术的艺术特点 (30)4.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4.1南阳地区的画像石 (38)结语 (40)参考文献 (42)后记 (43)声明 (44)一.概述画像艺术要认识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及其特别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能不对当时的浮雕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

汉画像石的艺术观念及礼仪

汉画像石的艺术观念及礼仪

汉画像石作为墓葬装饰的习俗,较为完整地储存了当时社会文化所遗留的精髓,它是人们对民族精神的永恒追求,并为后人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汉画像石图像题材内容丰富、地域广泛,包括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道德教条及图案装饰五类。

一、汉画像石的艺术观念在汉画像石中,我们能清晰真实地感受到汉代人对生死的态度,死是生的极致,死又是再生的开始,生死观的观念毋庸置疑地在汉画像石中展现出来。

汉画像石中展现的祠堂建筑图具有明显的“死亡”观念发展演变趋势,从一层地面祠堂建筑至二重楼阁图,再至多重楼阁图,层层递进,代表了汉代人对死后的祈愿越来越多,由最初的纯粹死亡和丧葬观,到希望死后享受生前一样的富裕生活,最后则除了享受生前所有外,还要祈求比以前更为富裕。

汉画像石中关于“生”的主题通过生殖崇拜图和神仙信仰图来凸显。

汉代很重视夫妻关系,汉平帝曾认为夫妻融洽有助于父子亲近度,有助于人伦发展。

汉成帝认为夫妻关系是稳固江山的重要保障。

到了汉武帝时期,甚至提出“夫为妻纲”“妻合于夫体”“夫尊妻卑”的思想。

在汉画像石中同样给予我们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这一系列的图像题材显示出汉代生死相随的夫妻之情,甚至反映出汉代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具体可以分为三类图像,分别为秘戏图、日常夫妻之间的生活情趣图以及隐喻的男女之情图。

这样的夫妻观念是令人钦佩的。

无论是神仙世界的图像题材,还是人间世界的图像题材,尊卑分明、主从有别的等级思想都牢牢地刻录在汉画像石的图像题材中。

等级观在两方面尤为突出:其一,中上层阶级的奢侈生活与下层阶级的卑微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主人大酒大肉、畅快饮酒,奴婢侍从卑躬屈膝、提心吊胆,并且昼夜服务。

其二,等级森严的制度体系。

汉画像石中人物所佩戴的冠饰是最能体现等级差异的服饰品,还有出行的代步工具车马以及拜谒图也是身份的一种象征。

以上,都让我们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汉代等级观。

二、汉画像石中的汉代礼仪在汉画像石生活类题材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嘉礼,它是一种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能广泛使用的礼仪。

汉画像石造型与艺术特征

汉画像石造型与艺术特征

汉画像石造型与艺术特征作者:尹东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7期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代绘画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和主流艺术文化,对其开展相关研究,需以考古学发现作为基础,涉及艺术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内容的深化交融,要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提炼。

文章主要围绕汉画像石的造型主题和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总结研究。

关键词: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特征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7.0250 前言汉画像石是将绘画与雕塑艺术实现有机融合的艺术形式,之所以称为画像石,是因其整体艺术形态和绘画非常接近。

汉画像石是墓葬中的重要装饰,其将生动形象的写实和想象空间相融合,反映于表现方式和思想内涵中,综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信仰和经济等内容。

汉画像石的造型主题内容丰富,审美形象多样,但其在造型主题分类和艺术审美特征方面也表现出了极高的一致性。

1 汉画像石的造型主题1.1 社会生活汉画像石中的社会生活主题内容主要是对墓葬主人现实生活的刻画,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场景,具体包括渔猎牛耕、车马仪仗、乐舞百戏和庭院庖厨等内容。

渔猎牛耕和车马仪仗类画像石描绘的是人们的食物来源和出行场景,乐舞百戏类画像石描绘的是人们日常饮宴和舞戏的场景,庭院庖厨类画像石描绘的是饮宴准备场景的刻画。

第一,汉画像石中的渔猎活动场景呈现了多样化的捕鱼方法和捕鱼工具,钓竿、叉、矛、鱼鹰等均是画像石中能看到的捕鱼工具。

汉画像石中鱼的造型丰富多样,一方面可能因为鱼是两汉时期祭祀的必备品,江苏徐州青山泉出土的画像石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另一方面因为我国的传统鱼文化,尤其是山东、黄河流域等地区的鱼文化尤其兴盛。

《中国鱼文化》一书中指出,吻式双鱼图在汉画像石中频繁使用,且造型颇为呆板,用于墓葬的主要目的是作为阴阳转合的象征①。

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圖有助于现代人更加具体地了解汉代农耕的情况。

以山东地区为例,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像主要包括一牛一犁、牛马合犁和二牛一犁等耕地形式。

汉代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

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画像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诸如生产劳动,历史故事,乐舞杂技,车骑出行,建筑,天象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

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

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也雕刻在石块上。

雕刻有画像的石头,考古界即称之为画像石。

平阴县画像石墓葬众多。

已发现著名的有新屯汉墓群(西汉),孟庄汉墓群(东汉),东阿阿胶厂汉墓等。

已发掘的有平阴实验中学晋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新屯西汉墓画像石,已运保至县博物馆收藏。

其一,平阴实验中学出土的画像石,来源于汉代的祠堂,晋人拆除后改造为墓葬石椁。

其内容非常丰富,四周是穿璧纹、菱纹,中间有胡汉战争、神怪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现实生活及其它祥瑞画。

胡汉战争的图象在最上层,双方使用不同的武器,穿着不同的服装。

汉方士兵用长戟、剑盾、弓箭,身着铠甲、戴冠;胡方也使用弓箭,戴尖顶帽,着武士服。

两军对峙前方均为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步兵;其后为鹿车等;其中一胡人倒地,首级滚落一旁。

神语故事有伏羲、女娲等。

其它图案有百戏(杂技),掷倒伎、人面连体兽、轺车、辎车、阙、观、娱乐性狩猎、玉兔捣药、抚琴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组画像石是从新屯发掘运保来的西汉画像石,为完整的一个石椁墓。

除接地的一面外,其余五面用五块石板,凿以铆榫扣结相连,内侧有画像。

除车马人物、阙、观外,一条巨龙赫然而上,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英雄形象,但与我们现在所见龙的图案迥异不同。

趣话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

两汉一统天下400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其时国家兵威远盛,蒸蒸日上,开疆拓土,富足强大。

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汉画像石“祠主受祭图”质疑

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汉画像石“祠主受祭图”质疑
之处, 而且更加 明确 了升仙的过程与指向 。
多数 学者所 持的 “ 祠主受祭 图” 等几 种不同的
认识 。其 中 “ 祠 主受 祭” 被 认 为是 一种 主 流 的认
识, 国内学者大多认 同此论 。本文就此观点进 行辨驳, 认为此类 图像的根本意义并 非祠主受
祭, 而是祠 主拜 谒 王母仙 界使 者 。
参见杨爱 国: 《 “ 祠 主受祭 图” 再 检讨》 , 《 文艺研究》 . 2 0 0 7 年 第2 期。 参见信立祥 : 《 汉代画像 石综合研 究》 , 第8 8 、 9 l 页。 此种观点最早源于 1 9 4 0 年代美国人费慰梅对穆天子见西王母 观点的批判 , 她认为祠堂是为祭祀族 中死者而设 , “ 祠里 的中心 景物 只会是 向死 者的致 敬” 。 蒋英炬 、 吴文 祺在2 O 世纪 8 O 年代 完成对武 氏祠的复原, 更加证 明了 “ 祠主受祭 图” 观点 。此后, 张从 军 、 信 立祥 、 郑岩 、 朱存 明等人均 支持此 观点 。参 见信 立
就是 祠 主本 人 , 他 坐 在那 里 , 接 受 子 孙 的拜 谒 。
} 本 文为济南大学博 士启 动基金项 目 “ 信仰视 角下的汉代 画像 石仪 式图像研究 ”( 项 目批号 : B 1 4 0 2 ) 阶段性成 果。本文得 到
导师姜生先 生的指 导, 在此对姜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
2 0 1 4 年4 月
古 代 文 明
Th e J o u r na l of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i e nt Ci vi l i z a t i on s
Ap i r l , 2 0 1 4 V_ o 1 . 8 NO . 2
第8 卷 第2 期

山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及特征研究——以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为例

山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及特征研究——以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为例

1 绪论1.1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汉代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汉代的画像石又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具体体现,通常被用于祭祀或者战争。

是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以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内容写的综合体现,并反应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被称为“不朽的丰碑”和“精神博大的史诗”,画像石通常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汉代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描绘出了汉代人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

但是历来的工艺美术史论的学者们缺乏实地的考察与研究,新发现、新出土的画像石资料越来越不被学界所重视。

画像石的内容、风俗、艺术风格、象征意义又是艺术界交流的重点,值得我们去发现、研究,并且重视起来。

山东画像石产量丰富,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鲁南、鲁中地区,身为齐鲁大地的子女,我们的土地出土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存,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

汉代画像石生动形象刻画了的车马出行、阁楼人物拜谒、乐舞百戏、历史人物等场面,被称作为历史的画卷。

其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如长清孝堂山祠堂所描绘的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泗水捞鼎等著名题材和体现哲学思想的神话神话传说,奇禽异兽、西王母等题材,体现出山东地区的特色和风采,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代儒学宗教化和厚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2 研究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金石阶段,北宋末年到本世纪初期。

东晋末年,戴延之的《西征记》首次记载了山东地区的石祠、石庙及画像,其内容有“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

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录,北宋金石学家积累了大量的铭刻拓片素材,著成《金石录》一书,是山东地区山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及特征研究——以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为例马昕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摘要: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就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石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写照,是体现汉代祭祀丧葬的特殊产物,对汉代以后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影响。

汉代画像石论文 汉代雕刻论文

汉代画像石论文 汉代雕刻论文

汉代画像石论文汉代雕刻论文汉代画像石的线性之美[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墓阙和地面祠堂等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壁画。

作为一种融雕相济的综合造型艺术,其绘画性的线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汉画像石中流畅飞动的线条极具特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音乐和力量之美,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线性艺术气质之美音乐之美力量之美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墓阙和地面祠堂等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壁画。

作为一种融雕相济的综合造型艺术,其绘画性的线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宗白华先生曾在其美学著作《美学散步》里说:“中国雕刻也像绘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

线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语言,“中国画艺术可以广义地看作是一种‘线条艺术’或者说以‘线条趣味来造型的艺术’”。

在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线”不仅起着塑造形体的作用,同时还担负着传递情感的功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为汉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汉画像石更是将线条发挥到极致,使之呈现出独特的气质美、音乐美和力量美,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下面我就汉画像石的用线之美做一简单的论述。

一、气质之美走进汉画馆,一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便扑面而来。

那一幅幅镌刻汉代人的生活和精神的历史画卷,俨然成为一个浪漫和谐的精神家园。

在这里,人神共处、人兽嬉戏;在这里人与物浪漫洒脱,一派自然,在舞乐百戏中,舞伎的腰纤细如丝,长袖飞舞,婀娜多姿,轻盈如燕;武士图中,武士身材粗壮,双肩和胸膛大腿肌肉异常发达,“壮”士形象和英雄气概一目了然;在《后羿射日》中,后羿双腿分开,身体极度向后仰,臀部与双足呈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射日的高超技巧和轻松洒脱跃然石上。

再看《斗牛图》,斗牛俯首怒目,颈部隆起,弹蹄翘尾,双角似锥,又细又长,暴躁狂怒凶猛异常……汉承秦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在艺术领域,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特色。

楚风“好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巫术的神奇玄妙和巫风的盛行使远古浪漫的传统在楚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的思想染上浓重的浪漫色彩。

汉代画像石——精选推荐

汉代画像石——精选推荐

一、汉画像石的兴起 (2)(一)、汉代画像石的萌生阶段的 (2)第一、画像产生的大体时间及代表墓葬 (2)第二、此阶段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2)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 (2)(二)、汉画像的发展阶段 (3)第一、时间分段 (3)第二、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4)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 (4)二、汉画像的兴盛时期 (5)第一、时间分段 (5)第二、东汉早期和中期墓葬形制及结构 (6)第三、东汉早、中期画像的主要特点 (6)三、汉画像的衰落 (7)(一)、东汉晚期汉画像 (7)第一、时间分段 (7)第二、东汉晚期的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8)第三、东汉晚期画像的特点 (9)(二)、再建汉画像石墓 (9)汉代画像石墓葬,作为汉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它不产生于汉代以前,即使在西汉早期亦无(目前尚无发现有可靠纪年的画像石),根据目前的考证,其大致时间为西汉中期至于东汉末,东汉末期以后汉代画像石墓葬在总体上开始呈衰落的趋势。

本文仅以汉代画像石墓葬的兴起、繁盛、衰落为主题将汉代画像石墓葬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生、发展阶段。

大致时间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新朝时期。

第二阶段:兴盛时期。

东汉早起至东汉中期。

第三阶段:衰亡时期。

东汉末及其以后。

一、汉画像石的兴起(一)、汉代画像石的萌生阶段的第一、画像产生的大体时间及代表墓葬汉画像的产生时间约在西汉中期,即武帝、昭帝、宣帝时期。

前后三帝,历时91年。

此阶段为汉画像的萌生阶段,此时出土的画像大体上有两类:一是画像石椁墓。

如西汉中期的河南夏邑吴庄M2画像石椁墓等。

二是画像石墓。

如南阳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卧龙岗赵寨画像石墓M1、M2。

第二、此阶段墓葬的形制及结构以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为例,此期墓葬的平面布局为长方形(或近似正方形),该墓的规模较小,形制也较简单,只有并列的三个主室。

胡阳墓为砖石混合墓,墓壁均以条砖砌筑,墓顶以楔形砖劵筑成,弧形拱劵顶,仅有墓门部分用石材构筑。

①在三个并列的主室前设有三个墓门,早期的画像石墓一般是几个并列的墓室就开设几个墓门,呈现出墓门并列的特征。

论汉画像石艺术的精神价值

论汉画像石艺术的精神价值

论汉画像石艺术的精神价值作者:项晓乐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7期TEXT / 项晓乐汉画像石艺术的繁荣与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和灵魂不灭思想密不可分。

在“事死如事生”观念的支配下,厚葬之风盛行,汉代的“举孝廉”制度对这一社会风气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祭祀性丧葬艺术,汉画像石不仅具有原初的装饰墓室、祈福辟邪功能,而且在精神方面对今人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激发人的想象力汉画像石艺术因为规模宏大、发现数量多且艺术价值高而被许多美术理论家称之为“敦煌前的敦煌”,[1]它与战国绘画一样带有古朴神秘的气息,但又不乏灵动、洒脱的风骨。

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国精神时曾说:“就绘画而论,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无所谓国画了。

”[2]而汉画像石艺术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是深深植根于民间的本土艺术。

在存世丧葬艺术中,它与霍去病墓石刻、东汉大型石辟邪和隶书碑刻等共同展示着大汉雄风。

其中比较著名的汉画像石产地有山东武氏祠、河南南阳、陕西和四川等。

作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汉画像石艺术为我们展示了汉代人浪漫、瑰丽的想象力。

以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为例,其天象神话和祥瑞迷信类作品较为丰富。

首先,汉代艺术家善于用复杂怪诞的造型展示浪漫的神话人物和动物形象。

在南阳市出土的东汉《嫦娥奔月》中:画面左边有一轮满月,月中有蟾蜍。

在繁星点缀、云气缭绕下,一位美丽的女子正向月宫飞升,不过,她和凡人有别——人躯蛇尾,这就是传说中偷食了长生不老灵药变成仙女的嫦娥。

这幅画不仅反映了一千八百年前中国人对于升仙的瑰丽幻想,而且展示了他们对宇宙、星空的好奇和思索的热情。

像伏羲、女娲、大螺神、人面虎和开明兽等也都是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形象的组合来表现传说中的神灵。

其次,汉画像石善于用浪漫的场景表现自然天象。

南阳市英庄东汉墓出土的《雷公车》中,三只翼虎奋力拉着一辆竖有建鼓的车,雷公乘坐其中,鼓上端是华盖和飘带。

此外,在南阳市出土的东汉《大象、异兽、河伯出行》中,由三条鱼拉一辆车,河伯坐在车中前行。

质朴、雄浑之美——从汉画像石谈汉代装饰艺术风格

质朴、雄浑之美——从汉画像石谈汉代装饰艺术风格

代帝 王 、 圣 贤、 忠 臣、 孝子 、 烈女等 , 有《 荆轲刺秦 王》 《 泗水 捞鼎》
汉 画像 石注 重构 图饱 满 , “ 汉人 的装饰 是 空 间填 物 , 不 留空
《 赵 氏孤儿》 《 周公辅 成王》 等; 神话传说有东 王公 、 西王母 、 伏羲 、 白” , 一般 画像 石主体部分 之外 的空 白处都 点缀 了各种 物象。如
汉画像石 匠师 富有开创 性地 、 全方位地表现 了中国古代 社会 亭 内侧 各有 二仙 人飞舞 , 整个 画面疏 密有 序 。在 徐 州汉 画像 石
生活各领域 , 以一种直接 的、 叙 事的 、 纪念碑 式的形 式反映 了当时 中, 分格设置 物象的情况也很 多, 多是一格为想象 的绮 丽世界 , 一
为手 法 , 构 图形象处 理 以平 面布 列 , 形成 了富有装饰意 味的艺术 为双层楼 阁, 下层为厅 堂, 上有两个对称 的望 亭, 厅 内左侧 Z - 主人
风格。

跪坐 , 一女伎作长袖舞 , 右柱 两侧 四人奏乐 , 左柱外侧 一侍女将进

装饰题 材 与 内容
入大 厅 , 一武将持剑 立户外 , 厅 堂及 望亭 两侧 饰有仙鹤 、 孔雀, 望
爱 怨镦 1 f 开 充
质朴 、 雄浑之美
从 汉画像石谈汉代装饰 艺术风格
口孙 亚峰
摘 要: 汉画像石在 中国漫长的装饰 艺术发展过程 中, 拥有极其 重要 的划时代意义和历 史地位 , 其所表现 的社会 生活状况 、 哲学
内涵 以及装饰手法、 装饰构 图、 装饰的形式 美等体现 了汉代装饰 艺术深沉 、 宏大的风格 。
等, 还有 自然风光 、 天体 星宿等 。 顿有致 , 大小相宜 , 动静相 间, 多而不乱 , 密而不塞 , 给人 以情感 热 烈、 奔放粗豪的感 觉。 在 画面 四周 装饰花 纹 , 也是汉 画像 石经 常使 用 的表 现手 法。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建筑等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建筑等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建筑等秦汉时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遗存非常丰富,它是秦汉艺术,尤其是汉代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品类,也是秦汉贵族崇尚厚葬、事死如事生时代风尚的产物。

画像砖、石是雕刻、模印着各种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石阙等的建筑用材。

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因而作品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此外,由于画像砖石是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阁的建筑材料,还要兼顾建筑的形式特点,所以它也是秦汉艺术综合的显现。

秦汉画像砖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

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用途最为广泛。

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

陕西临潼、凤翔等地出土的秦代模印画像砖,是在砖坯未干时,用预先刻成的阴印模捺印而成的,花纹凸起。

1957年临潼出土的狩猎纹画像砖,印着骑马射猎图。

传出风翔、今藏西北大学的秦代宴享纹画像砖,印着宴享宾客和苑圃景色等画面。

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是迄今发现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

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还发现一种模印几何纹的铺地方砖。

此外,在咸阳秦宫遗址,曾出土刻画着龙凤图像及人面鸟身、珥蛇佩璧的水神(禺缰)画像空心砖,线刻流利生动,仿佛“骞翥若飞”。

数量不多。

西汉的画像砖发现的以模印的空心砖为主,题材较秦丰富,有执戈门吏、持戟武士、迎宾拜谒、骑士射猎、驯马、驯虎、扶桑、珠树、大雁、犬、方位神、玄鹤、门阙、铺首、几何纹花边等。

以线条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而著称。

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璧纹模印画像空心砖,约属西汉初期物,砖面中央为铺首图案,左右两侧印着亭阑侍卫及绶带瑞璧,侍卫作双手捧盾状,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及菱格纹图案。

1965年发掘咸阳杨家湾西汉初期墓的兵马俑坑,发现回字纹与菱格纹的模印铺地方砖。

文物200503--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_刘云涛

文物200503--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_刘云涛

·81·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刘云涛(莒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东莞镇位于莒县城北55公里。

1993年5月底,东莞镇文化站站长李永英在东莞村西南约1.5公里处发现石刻一块。

莒县博物馆闻讯后派人前往察看,发现是一座古代墓葬,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图一)。

该墓早年被严重破坏,墓上无封土,墓圹已残。

为一座长方形土圹竖穴砖石合建墓,方向南偏东15°。

墓圹残长7.8、宽3.8、深1.7米,填土中夹杂着大量的残砖块。

墓内的画像石表面全部用白灰涂抹,而且未发现随葬品。

该墓共出土画像石10块,现分别介绍如下。

1号石,顶残。

高1.72、宽0.62、厚0.37米。

四面皆刻画像。

正面画像自上而下分为7层(图二)。

第一层是内饰卷云纹的拱形边框,框内刻朱雀和羽人图案。

第二层中间刻题记8行,每行13至18字不等,惜已被后世造墓者凿残(图六)。

题记如下:“惟光和元年八月十日◆◆琅琊东莞◆孙熹 年六十四故世◆◆故◆◆诸曹(?)掾◆县主簿 ◆◆升离◆◆情意◆此大门阙◆◆归 于◆千秋万岁◆◆◆◆◆◆◆山◆◆◆◆◆◆◆有刻◆◆◆者游魂◆无不◆ 其◆◆◆◆◆◆◆◆◆◆◆◆孙◆ 东◆命行事承◆◆升太知播惠康 ◆◆◆◆◆◆◆◆◆◆◆永无疆”题记右侧一人,双手持盾,右向躬立,脑后有榜题“门大夫”,其身前置一釜灶。

题记左侧为两层干栏式建筑,楼上楼下各坐一人。

第三层中间刻一圆坑,深6.5、直径13.5厘米。

圆坑右侧刻三人,其中右者荷物登梯,左者张弓射之,二人中间立一小人。

右下角有一榜,无题。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82··2005年第3期文物图五2号石背面及右侧面画像拓片图三1号石背面及右侧面画像拓片图二1号石正面及左侧面画像拓片图四2号石正面及左侧面画像拓片·83·图七2号石画像拓片(局部)左侧站一人,正在洗刷树下之马。

第四层刻四人,每人右上方均有一榜题(封三∶1)。

汉代画像石赏析

汉代画像石赏析

汉代画像石赏析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

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

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也雕刻在石块上。

雕刻有画像的石头,考古界即称之为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底,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或涂以色彩的特殊艺术作品,是汉代最为精华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汉画像石表现的内容大致有生产劳动、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天文与神话、舞乐百戏及祥瑞升仙等方面。

生产劳动画像主要有“耕耘”、“捕鱼”等;建筑类画像主要有双阙、厅堂、楼阁等,它是汉代建筑成就的生动反映;历史故事类主要有鸿门宴、西门豹除巫治邺、赵氏孤儿等。

社会生活类画像内容庞杂,有达官显贵投壶晏饮、车骑畋猎、斗鸡走狗、往来拜谒等生活场景;天文与神话类有日月同辉、北斗星、彗星、牛郎织女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雷公、风伯、雨师、河伯以及伏羲、女娲等。

这些画像融天象与神话为一体,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价值。

汉画像石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画像布局疏朗、构图简洁、主题突出、线条流畅、极富弹性和韵律感。

敢于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创作手法,使各种形象生动而传神。

她的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浪漫洒脱,充分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之美。

走进汉画,犹如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人与神同登一台,仙与凡共处一堂。

上及苍天九重,下接冥界黄泉,连接生死,沟通古今。

赏析画像石,还可以解读汉代的民族精神。

汉画像石所刻画的形象,龙飞凤舞、雄姿英发、气度恢弘,这是汉代的社会形象,也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汉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汉代精神是我们民族初步形成时期所特有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它气魄宏大,勇于开拓,它崇尚阳刚、大气磅礴。

汉代精神所具有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雄浑气魄,在其后两千余年一直发挥着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作用。

对汉代画像砖研究状况的研究

对汉代画像砖研究状况的研究

对汉代画像砖研究状况的研究李瑞平摘要: 从汉代画像砖的分布与分期、题材内容、艺术风格、思想观念等方面, 综述了20 世纪50 年代至今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

分析了汉代画像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汉代画像砖; 研究状况; 综述中图分类号: J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 1999( 2006) 01- 0069- 05On R e se a r ch in g St a t e o f P ic t u r e Br ick o fH a n Dyn a st y in An cie n t C h in aL I Rui- ping(History Schoo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A b st r a c t : The paper summarizes some concerned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periods, contents, artistic styles and thoughts of picture brick of ancient Han dynasty from 1950s to the present time. Then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research on picture brick of Han dynasty.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Ke y wo r d s: picture brick of ancient Han dynasty; the state of research; summarization汉代画像砖的最早发现是在清光绪三年( 1877年) 的四川新繁县, 那以后又有陆续出土。

从画像石、简牍看秦汉的拜谒行为——兼论“二重证据法”与史料之间的“多重关联性”

从画像石、简牍看秦汉的拜谒行为——兼论“二重证据法”与史料之间的“多重关联性”

从画像石、简牍看秦汉的拜谒行为——兼论“二重证据法”
与史料之间的“多重关联性”
赵悦;祁萌
【期刊名称】《出土文献》
【年(卷),期】2024()2
【摘要】在不同性质的材料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对于历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二重证据法”即被认为主要强调了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古代拜谒行为为考察对象,探究画像石中的拜谒形象和名谒的呈现方式、出土文献中的名谒与“君前臣名”表达的意义、历史文献中对于拜谒场景的多元叙述,试图将图、物、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起血肉丰满的拜谒历史场景。

在继承“二重证据法”研究理念的同时,试图展现史料之间更为立体的“多重关联性”。

【总页数】15页(P128-141)
【作者】赵悦;祁萌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论“二重证据法”的新发展与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多重证据法”和东周齐国殉马坑等的研究
2.二重证据法在简牍学研究中的应用
3.从历史认识论看二重证据
法在古史研究中的运用——为纪念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提出80周年而作4.反思二重证据法的局限——兼论多重证据法的演变之必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画像石《楼阁拜谒图》研究王红凯概述东汉祠堂画像石中《楼阁拜谒图》与旁侧《树木射鸟图》是研究汉代画像艺术史学价值的重要材料,笔者将从“形式主义分析、对意义的探寻、考古学的启示”三个角度切入分析,还原图像在汉代历史中的复杂含义与社会风俗。

通过大量材料的分析比对,笔者认为《楼阁拜谒图》应该是前后关系的前室与后室;受拜谒者应该是墓主人;而《树木射鸟图》传承了自战国以来《采桑狩猎图或祭祀高媒》《后羿射乌图》的传统,融合了墓主人与子孙复杂的功力祈愿---射取爵禄、祈求长寿、繁衍子孙、死后升仙的多重愿望。

关键词:楼阁、拜谒、透视、射猎腾固在1937年通过对汉代画像石与希腊石刻艺术的分析比较,精辟的指出:“浮雕亦有二种不同的体制,其一是拟雕刻的(高浮雕),希腊的浮雕即属于此类,在平面上浮起相当高的形象而令人感觉到有圆意;其二是拟绘画的(浅浮雕),埃及和古代亚细亚的遗品即属于此类,在平面上略作浮起,使人视之,但觉得描绘之物像携刻于其上。

中国的石刻画像自然属于第二种,在佛教艺术以前,中国从未有过类似希腊的浮雕。

但中国的石刻画像也有好几种,如孝堂山和武梁祠的刻像,因为其底地磨平,阴刻的线条用得丰富而巧妙,所以尤近于绘画,像南阳石刻都是平浅浮雕而加粗率的线条阴勒,和绘画实在有相当的距离。

所以我对于中国汉代的石刻画像也想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拟浮雕的,南阳石刻属于此类;其二是拟绘画的,孝堂山和武梁祠的刻像属于这一类” [1]。

被腾固誉“拟绘画”的孝堂山和武梁祠的石刻不仅具有“生动之致,几于神化”的艺术与美学价值,而且也是众多美术史家研究汉代民俗、礼仪、制度、典章、服饰等等视觉艺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从北宋伊始,金石学兴起,“以补正史、正诸儒之谬误”成为宋代史学界对于汉代时刻的基本理念。

金石学家赵明诚“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积累了大量金石铭刻拓片资料,著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后十卷为跋尾,对藏品进行评论和考订,其中汉画像石拓片占了相当比重。

书中首次著录了今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

南宋洪适的《隶释》一书不仅收录了比《金石录》更多的汉画像石的题榜刻铭,而且对画像内容有了更详尽的描述和考证。

在《隶续》中,收录摹写了包括武氏祠在内的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石祠堂、墓碑、墓阙上的画像,在汉画像石研究中首开摹录图象的先例。

元明时期,学术废弛,金石学日衰,有关汉画像石的著作寥若晨星。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金石学复兴,汉画像石也重新进入金石学家的视野。

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将具有史学价值的武梁祠画像研究区分为三个部分“形式主义分析、对意义的探寻、考古学的启示[2]”。

“对意义的探寻”一栏中巫鸿指出了一些石刻画像的重要图像的研究价值:诸如《楼阁拜谒图》、《桥头攻占图》、《泗水取鼎图》等。

无论是图像尺寸还是图像位置,都表明对于它们的解读会是还原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史学价值的关键线索。

笔者就以武梁祠正壁中央下部的《楼阁拜谒图》来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形式主义分析、对意义的探寻、考古学的启示”三方面来构筑起整个图像在东汉流行演变的轨迹。

《楼阁拜谒图》可以说具有严密的叙事性图像模型,整个图像在祠堂正壁画像区域核心位置,按历时性顺序分为《车马出行图》、《树木射鸟图》、《楼阁拜谒图》、《仙禽异兽图》。

图1、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龛室后壁对此图像程序的阐释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楼阁拜谒图》,对于此类图像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黄明兰的“穆天子朝拜西王母”、土居淑子的“礼拜天帝使者”、长广敏雄的“礼拜齐王”、巫鸿的“礼拜汉代君王”、信立祥的“祠主受祭图”。

贺西林认为:汉代墓葬艺术的构图模式按照墓室结构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并且将原因归结于死后魂魄的分野。

墓室顶部、祠堂尖顶、四壁上部一般表现天象与仙境;而墓室四壁下部主要表现现实场景。

由于上部属于魂的归宿,下部属于魄,故而符合“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传统观念[3]。

贺西林这一说法确实与汉唐之间墓室绘画顶部图像绘画情况相符合。

而大部分的《楼阁拜谒图》均位于祠堂正壁中央下部位置,明显属于人间叙事场景,与天帝和西王母等仙境主神无涉。

黄明兰和土居淑子的错误研究结论应该基于两个图形程序的误解。

首先是楼阁的上层及中央的贵族女性。

楼阁的高度与居于中央的女性,加之围绕在楼阁四周的仙禽异兽,自然会令学者产生西王母和天帝的研究结论。

《史记封禅书》记载:“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

且仙人好楼居。

...於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

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

又作通天茎台,置祠具其下。

更置甘泉前殿,益广诸宫室[4]”。

诚然“仙人好楼居”,但是《楼阁拜谒图》当中的两层楼阁真的就是上下高度上的两层吗?笔者难以信服。

Ludwig Bachhofer 、George Rowley、Martin Powers都认为武氏时刻属于汉代时期“空间意识还未完全发展的时期”,风格较为平面化、二维化,缺乏诸如山东金乡朱鮪祠堂画像的空间感、三维幻觉特征(如图2)。

图2、山东金乡朱鮪祠堂图像Martin Powers研究认为不同风格的联系在东汉时期并行不悖,不同的社会阶层基于自身社会属性的考虑选择不同的刻画风格;而武氏祠堂是汉代典型的儒家阶层,儒家阶层选择较为古典的二维平面风格与其他阶层拉开距离,保持自身文化的觉醒。

宋代洪适《隶释》卷六《从事武梁碑》记载:“武椽,椽讳梁,字绥宗。

椽体德忠孝,岐嶷有异。

治韩诗经,阙帻传讲,兼通河洛、诸子传记。

广学甄彻,穷综典囗,靡不囗览。

州郡请召,辞疾不就。

安衡门之陋,乐朝闻之义。

诲人以道,临川不倦。

耻世雷同,不闚权门。

年逾从心,执节抱分。

始终不贰,弥弥益固。

大位不济,为众所伤[5]”。

巫鸿研究认为整个巫鸿祠堂画像的设计都是基于一个东汉儒家今文学派的自我设计。

武梁本人“治韩诗经,阙帻传讲,兼通河洛、诸子传记”,他的个人文化倾向以及社会阶层属性决定了他对于画像石古典主义风格的选择。

比较武氏祠堂所有的图像,二平面性几乎具有普遍性,典型的《泗水捞鼎》与《七女为父报仇》都为塑造成了上下维结构的平面性图像。

日本学者长广敏雄探讨武梁祠石刻画像《楼阁拜谒图》时,曾指出阙间的建筑并不是楼阁,而是一前一后两个独立的建筑:由于不懂得远近法与鸟瞰法,建筑前面(或门)与建筑内部被上下相叠地表现出来,如果第二层画像是后殿,第一层就是前殿;如果第二层是后室,那么第一层就是前室[6]。

笔者将从“阙与楼阁”的三种组合方式,探讨汉代石刻工匠刻画所谓的楼阁组合元素的随意性。

第一类:双阙与单层建筑。

图3~图5所示的东汉画像石的双阙与单层建筑组合中,人物活动位于单层建筑以下,尤其图3滕州画像石刻画中,工匠有意营造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虽然这种努力没能取得成功,但是这种倾向表明了工匠意识到这种探求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践,工匠是刻画表明了建筑前后关系的种种尝试。

图3、山东滕州画像石图4、江苏徐州画像石图5、江苏徐州画像石图6、江苏徐州画像石第二类组合方式--双阙与楼阁(如图8、9、10)所示,巫鸿与信立祥均认为汉代祠堂根源于西周宗庙。

宗庙与墓葬基于死后魂魄的分野,分别对于魂与魄的祭祀,为吉礼与凶礼。

《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

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着也。

二端即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以报气(魂)也”[7]。

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基于对祖先魂的祭祀;而墓地位于郊外,对于魄的祭祀。

赵翼认为“盖因上陵礼之制,士大夫皆仿之立祠堂于墓所”。

战国至东汉的演化过程中,西周传统宗庙逐渐附属于个体性墓葬,魂与魄的祭祀逐渐合为一体,东汉乡他君祠堂题字“兄弟暴露在冢,不避晨夏,覆土成墓,列植松柏,起立石祠堂,骥二亲魂灵有所依止。

”宗庙功能附属于墓葬,魂与魄融合为一体,东汉时期的祠堂亦称之为“祠庙”“斋祠”“食斋祠”。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宗庙建筑形式:“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庙,后有寝。

终则前制庙以像朝,后制寝以像寝。

庙以藏主,列昭穆。

寝有衣冠、几杖,像生之具[8]”。

俞伟超研究认为宫殿“前朝后寝”与宗庙“前庙后寝”墓葬“前室后寝室”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高度上的上下楼阁其实并不“高”,上下结构的楼阁应该是前后关系的,它模仿了宗庙“前朝后寝”的结构形式。

工匠在具体雕刻时受到二维平面风格的束缚,故而只有将宗庙的前后关系刻画成上下关系。

图7、孝堂山祠堂,武梁祠堂,前石室,左石室结构图另外的证据来自前石室与左石室,两者结构样式与武梁祠略微不同,而在正壁中央开龛,即清代黄易记载的“架屋两间”(如图7),而楼阁拜谒图刚好位于龛室之中,故而将其解释为《拜谒祖先图》符合东汉祠堂祭祀礼仪,也与祠堂建筑结构相符合。

对于上层楼阁(即后寝)居中的女性形象如何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巫鸿与杨宽认为东汉时期的墓葬多为家族型,而夫妇合葬成为定制。

对于子孙而言,男性祖先与女性祖先都是其祭拜的对象[9]。

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武梁祠堂中存在大量的对母亲行孝的孝子图像,诸如:丁兰、闵子骞、曾子、老莱子等。

前朝(下层楼阁)属于男性祖先所在居于;后寝(上层楼阁)属于墓主人妻妾即女性祖先所在地,子孙祭拜的对象应该是男性祖先与女性祖先的集合体。

图8、山东曲阜画像石图9、山东嘉祥孝堂山祠画像石图10、山东嘉祥孝堂山祠画像《楼阁拜谒图》展开示意图第三类建筑为庭院回廊式建筑,在前凉台孙倧墓庭院图中,双阙、门、庭院、堂、后院等建筑构建起中轴线般前后格局。

如下图所示,画匠侧面俯瞰式的构图,有效的回避了正面构图带来的技术上的局限性,从而很好的将建筑体系中前堂后室的关系视觉化。

图11、山东东汉前凉台孙倧墓线描图山东嘉祥焦城村出土祠堂图像,受拜谒者后题刻“此斋主也”(非“此齐王也”)。

信立祥认为斋即斋祠、祠堂;斋主即祠主、墓主人(如图12)。

而山东嘉祥五老洼出图的画像石刻中,中心人物旁边榜题“故太守”。

表明受拜谒者并非他人,而是墓主人[10]。

图12、山东嘉祥焦城画像石拜谒图图13、山东嘉祥五老洼出图的画像石南阳许阿瞿与“齐郡王汉特之男阿命”两位汉代画像石艺术中有名的儿童,父母在刻画他们的形象时也采用了楼阁拜谒图的基本样式,表明了这一图式在汉代的普及性。

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市东郊的曹魏墓中,是三国人用汉代画像石重新筑造坟墓时被挪用作墓顶石的,该墓志画像石70厘米×112厘米,石面左方为志文,隶书,竖刻6行,满行23字,共136字,末行有16字漫漶,不能尽识,曾将拓片寄于郭沫若同志考订断句加标点,其文曰:“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

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

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逝),当时复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