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肝病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运用中药煎膏熏洗调理肝病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运用中药煎膏熏洗调理肝病在中医肝病学领域,中药煎膏熏洗是一种具有独特疗效的调理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中药的合理配伍和特殊的使用方式,能够对肝病患者的病情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
中药煎膏,是将多种中药材经过煎煮、浓缩等工艺制成的浓稠半流体状制剂。
其具有药物浓度高、服用方便、药效持久等优点。
在肝病调理中,常用的中药煎膏多包含养肝血、清肝热、疏肝气等功效的药材。
比如,当归、白芍可养肝血;菊花、栀子能清肝热;柴胡、郁金善疏肝气。
熏洗法则是利用中药煎煮后产生的蒸汽和药液,对局部或全身进行熏蒸、浸泡和冲洗。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皮肤的吸收和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对于肝病患者而言,中药煎膏熏洗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肝脏及周围组织,改善肝脏的气血运行,缓解肝脏的瘀滞状态。
其次,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避免了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再者,熏洗过程中的温热刺激能够舒缓肌肉紧张,缓解肝病患者常有的胁肋部疼痛、腹胀等不适症状。
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配方和操作。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肝病患者,可选用柴胡、青皮、香附等药材制成煎膏,并进行局部熏洗,以达到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的效果。
对于肝胆湿热型患者,则可使用茵陈、黄柏、苦参等清热利湿的药材进行熏洗,帮助清除体内湿热,改善黄疸、口苦等症状。
在进行中药煎膏熏洗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确保药材的质量和来源可靠,避免使用变质或受污染的药材。
其次,熏洗的温度和时间要适宜,以免造成烫伤或其他不良反应。
另外,对于皮肤有破损、过敏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证明中药煎膏熏洗调理肝病的有效性。
比如,有一位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感到胁肋胀痛、心情烦闷,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煎膏熏洗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肝功能指标也有所改善。
中医治疗肝病真的有效果吗?
中医治疗肝病真的有效果吗?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国家,最难的几种病就是肝脏疾病,一般分为急性的肝炎,还有就是慢性肝炎,但是很多人在用了西药以后发现一直没有什么效果,这样大家就不得不选择一些中医治疗。
其实中医治疗肝病是真的有效果的,而且慢慢的调解见效也比较快。
一、中医中药治疗急性肝炎,疗程短,见效快,甲肝十天就可恢复正常,乙肝有可能在2个月内转阴,有的患者可以彻底恢复,转为2,5阳性
二、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炎,这类患者病程长,ALT反复不正常,主要原因是病毒得不到彻底治疗,使用中医的变证与疾病相结合,可使疾病得到恢复。
三、中医中药治疗重症肝炎,见效快,费用低,不留后遗症,重症肝炎是因病毒及药物的损伤所致,可以运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清除病毒保护肝脏,防止钎维化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医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纤维化若短期治疗不当,在一个月左右就会出现肝硬化,肝腹水,用药合理肝纤维化就不会发展,临床中许多肝纤维患者通过中医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五、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要求三分为物,七分为养,需要蛋白质的摄入,加强营养配合中医中药的可使肝硬化得到逆转。
六、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在没有使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开始使用中医中药治疗7天后腹水就会消退,继续巩固治疗,改善门静脉扩张,脾功能亢进.
七、中医中药治疗巩固高酸,高胆胆红素,高血压疗效也很好。
根据中医的辨证合理的配伍用药,在短期内很快见效。
八、中医中药治疗肝纤维化,钙化,都非常有效,临床中采用中医治疗好的这类患者非常之多。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肝脏疾病的病理,变化多端,极其复杂,有充血、淤血、凝瘀、硬化等不同;在症状上,有的来势汹汹,有的缠绵反复,有的困顿日甚,有的无明显体征,非检查不能自知;在病程上,长度不同,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
每个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治疗措施也各不相同,实难一概而论。
而且陈老简洁简洁地概括为肝病三治,以几个自拟经验方加减而应用于临症,仍能丝丝入扣,应手而效的人比比皆是,确可以说是执简驭繁之道。
陈老中医的肝病治疗三则如下:一、清肝疗法急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侵入了人体,由此而引起了机体的对抗行为,于是出现了各种病证。
当肝炎病毒正在猖獗发展时,肝脏发炎充血,肝组织受到弥漫性破坏。
因此,应用针对病因之疗法,清除病理产物,勿令“助纣为虐”。
这时应着重用抗病毒之有效中药,以直折其锐气。
各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报道,虽然方名不同,其清热解毒的宗旨则如出一辙。
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复燃,只要是邪毒亢进,尝用此法,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针对肝炎的治疗问题曾说:“病本于毒,应在治本。
”这个“本”,就是指病原、病毒,所以要用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肝疗法。
其具体内容如下。
清热:所谓“热”,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包括体温升高、机能亢进、组织充血,有时是人体机能的反应,有时是外邪直接造成。
清热药中有些药具有若干抗菌、抗病毒作用,在体内能协助肝脏解毒或抑制过亢之反应。
解毒:中医对一切外来或内在之邪,凡能损害人体者,均曰“毒”。
对于各种传染病,我们的祖先未能直接了解其为何种细菌、病毒,于是便名之为“邪毒”,如疯狗毒、瘟毒等。
解毒者,除解除毒素如蛇毒、砒毒等外,亦包括杀灭传染之细菌、病毒、病原体。
这一点,有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如银花、连翘等便是广谱抗菌药,并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柴胡抗虐;板蓝根提取物对腮腺病毒、肝炎病毒有作用;土茯苓对梅毒螺旋体有效等。
利胆:肝胆相连,肝病时肝脏分泌胆汁功能亦生障碍,胆汁郁滞不能畅流,溢入血液则为黄疸。
肝郁气滞型肝病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
肝郁气滞型肝病的中医调理方法有哪些在中医理论中,肝郁气滞型肝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肝郁气滞,简单来说,就是肝脏的气机运行不畅,导致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那么,对于肝郁气滞型肝病,都有哪些有效的中医调理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药调理。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经典的方剂“柴胡疏肝散”,其中的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枳壳、芍药、川芎等药材则能协同发挥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还有“逍遥散”,对于肝郁气滞伴有血虚的患者较为适用,能够在疏肝的同时养血健脾。
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中药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一种重要的调理手段。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期门穴、肝俞穴等,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肝脏的气血运行。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刺激它能够有效地疏泄肝气;期门穴位于胸部,是肝经的募穴,对于缓解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有很好的效果;肝俞穴则能直接调节肝脏的功能。
针灸的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以确保针刺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饮食方面,肝郁气滞型肝病患者也需要有所注意。
应该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比如玫瑰花茶。
玫瑰花性温,味甘微苦,具有行气解郁、和血散瘀的功效,平时用玫瑰花泡水喝,可以帮助舒缓情绪,改善肝郁气滞的症状。
还有佛手瓜,其性凉,味甘,归肝、脾、胃、肺经,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适合肝郁气滞型肝病患者食用。
此外,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等,也具有一定的理气作用。
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情志调理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而肝郁气滞的发生往往与情志不舒密切相关。
因此,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遇到烦心事时,要及时找人倾诉,避免长期憋在心里。
同时,家属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中医养生中医药如何调理肝病
中医养生中医药如何调理肝病肝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肝脏结构改变的疾病,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中,中医药是一种有效的调理肝病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调理肝病的相关知识。
一、肝病的中医分类及病因分析中医学认为,肝病可分为肝郁气滞、肝火上升、肝阴不足等类型。
肝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情志因素、饮食不当、长期吸烟酗酒、病毒感染等多种。
通过系统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调理。
二、中医药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中医药调理肝病,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原则。
其基本原则包括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滋阴养血等。
通过草药的运用,可以舒缓肝脏的症状,改善肝功能。
三、常用中药调理肝病的药物1. 柴胡:柴胡具有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舒缓肝气郁结的症状,改善胸胁胀痛等不适感。
2.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肝脏循环不畅的问题,有效调理肝病。
3. 青果:青果有清肝泻火的功效,对于肝火旺盛引起的头晕、口苦等症状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4. 海藻:海藻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能够滋阴润燥,对于肝阴不足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四、中医养生调理肝病的方法1. 合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建议肝病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并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
2. 生活规律: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养护肝脏非常重要,建议肝病患者按时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3. 情绪稳定:情绪波动是导致肝气郁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心情稳定对于调理肝病非常重要。
合理宣泄情绪、积极面对压力是肝病患者的良好选择。
4.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肝脏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调理肝病。
但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五、中医药调理肝病的注意事项在中医药调理肝病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草药调理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严禁自行购买和服用草药;2. 草药调理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要保持耐心和恒心,不可急功近利;3. 饮食调理不能过度,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4.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或过敏症状应及时停用,并告知医生。
肝病的中医祛邪扶正治疗法是什么
肝病的中医祛邪扶正治疗法是什么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中医在治疗肝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祛邪扶正治疗法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肝病的发生多与邪气侵袭和正气不足有关。
邪气包括湿热、疫毒、瘀血等,正气则指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祛邪扶正治疗法就是通过祛除病邪,扶助正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祛邪是治疗肝病的重要环节。
对于湿热内蕴型的肝病患者,常见症状有口苦、黄疸、腹胀、舌苔黄腻等。
中医会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茵陈、栀子、黄柏、大黄等。
这些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
疫毒是导致肝病的另一种重要邪气,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
对于此类患者,中医会使用清热解毒、凉血解毒的药物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赤芍等。
瘀血也是肝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
肝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胁下刺痛、肝脾肿大、面色晦暗等瘀血症状。
中医会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中药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改善肝脏的微循环。
然而,单纯祛邪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扶助正气。
正气不足是肝病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对于正气虚弱的肝病患者,中医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扶正治疗。
如果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自汗等气虚症状,中医会使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的中药来增强机体的元气。
对于血虚的患者,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中医会选用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的药物来补充血液,滋养肝脏。
阴虚的肝病患者可能会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此时会使用生地、麦冬、沙参、枸杞等滋阴的中药来滋养肝肾之阴。
而对于阳虚的患者,如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症状,中医会运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的药物来振奋阳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在临床治疗中,祛邪和扶正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运用。
中医药对肝病的治疗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对肝病的治疗研究与应用肝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结构破坏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对肝病的治疗研究与应用,以期对肝病患者提供参考。
一、中医药对肝病的治疗原理中医药治疗肝病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调理肝气: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是导致肝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调理肝气,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病症状。
2.活血化瘀:肝主疏泄血液,肝气郁结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瘀。
通过活血化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肝脏负担。
3.滋养肝脏: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中心,因此滋养肝脏对于肝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益肝滋养的药物,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帮助肝脏恢复功能。
二、中医药治疗常见肝病类型的研究与应用1.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或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对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减轻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脂肪肝:脂肪肝是由肝细胞内积聚大量脂肪而引起的慢性肝病。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主要以调理肝气、祛湿化痰为核心。
多项研究显示,中药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减轻脂肪肝患者的症状。
3.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长期损伤导致的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肝功能受损的疾病。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多以活血化瘀、滋养肝脏为主要手段。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三、中医药在肝病康复中的应用中医药在肝病康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与西医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中更为显著。
以下是中医药在肝病康复中常见的应用方面:1.中药治疗:中药根据病情和病机的不同,采用煎煮、炮制等不同的制剂形式,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调理肝脏,促进康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理气血,改善肝功能,缓解肝病症状。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的另一种疗法,通过按摩推拿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的功能。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肝气来治疗肝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肝气来治疗肝病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具有主疏泄、主藏血等多种生理功能。
当肝气出现异常时,容易引发各种肝病。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调理肝气来治疗肝病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肝气的概念。
肝气,是指肝脏的生理功能及其所表现出的生理特性。
肝气的疏泄正常,对于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情志的舒畅以及脾胃的运化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肝气郁结时,会出现情志抑郁、胸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气郁结,常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青皮、陈皮等。
这些药物能够梳理肝气,使其恢复正常的疏泄功能。
比如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作用。
郁金,性寒,味辛、苦,归肝、心、肺经,可行气化瘀、清心解郁。
青皮,性温,味苦、辛,归肝、胆、胃经,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还注重情志调节来疏解肝气。
因为情志不舒往往是导致肝气郁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紧张、焦虑和愤怒,对于调理肝气至关重要。
比如,通过听音乐、散步、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舒缓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肝气横逆也是常见的肝气异常表现。
此时,肝气会侵犯脾胃,导致出现胃脘胀痛、呃逆、呕吐、腹泻等症状。
治疗肝气横逆,需要平肝降逆。
常用的药物有白芍、枳实、代赭石等。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枳实,性微寒,味苦、辛、酸,归脾、胃经,能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代赭石,性寒,味苦,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的作用。
此外,肝郁化火也是肝气异常的一种情况,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郁化火,通常采用清肝泻火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等。
龙胆草,性寒,味苦,归肝、胆经,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
中医院肝病科特色疗法
中医院肝病科特色疗法中药外敷1)外敷1号方适应症: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处方组成:红花20g、丹参30g、三棱15g、莪术15g、桃仁20g、赤芍15g、乳香12g、没药12g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类中药不仅能增加肝脏血流量,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强肝脏新陈代谢能力,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同时还具有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肝纤维增生、促进已形成的纤维降解等多种作用使用方法:将上药研末用黄酒调成糊状,外敷于肝区,用玻璃纸覆盖,再用多头腹带固定后,神灯照射15-30分钟,每天两次。
2)外敷2号方适应症:肝硬化腹水处方组成:芒硝Iooog功效:利水消肿使用方法:将芒硝IoOOg装适当大小棉布袋内,外敷于脐部,芒硝潮湿后烘干再敷。
外敷法操作规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用物准备】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土林)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 .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8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皮肤过敏者禁用。
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肝病的中医因人而异治疗方案有哪些
肝病的中医因人而异治疗方案有哪些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多种类型。
中医在治疗肝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强调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肝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感病邪等。
不同的病因和个体体质,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表现,因此治疗方案也需有所不同。
对于肝气郁结型的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抑郁、胸胁胀痛、善太息等。
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其中柴胡、枳壳、白芍、川芎等药物相互配伍,起到疏解肝郁、行气止痛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对于肝火上炎型的患者,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症状。
治疗重点在于清肝泻火。
龙胆泻肝汤是常用的方剂,其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药物能够有效地清泻肝火。
此类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以免加重肝火。
肝阴不足型的患者,多有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症状。
治疗需滋阴养肝。
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子,包含生地、枸杞、沙参等滋阴药物。
这类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甲鱼等。
对于肝血虚型的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等症状。
治疗以养血柔肝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
在饮食上,可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等。
在中医治疗肝病的过程中,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采用针灸疗法。
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比如,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可以针刺太冲、期门等穴位;对于肝阴不足的患者,可以艾灸三阴交、肝俞等穴位。
此外,中医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
肝病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在饮食方面,要做到饮食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
中医调理肝病与肾病的方法与效果
中医调理肝病与肾病的方法与效果肝病和肾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和痛苦。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在肝病和肾病的调理方面也有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肝病和肾病的方法以及其效果。
一、肝病的中医调理方法和效果1. 中药调理:中医药在治疗肝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黄连、柴胡、枳实等草药可以清热解毒,适用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治疗。
柏子仁、山楂、郁金等草药可以舒肝解郁,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肝脏气血运行,改善肝气不舒引起的不适症状。
经过中药调理,很多肝病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得到恢复。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调理肝病方面也有良好的效果。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曲池穴等,可以活血理气,改善肝脏气血循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肝气不舒引起的不适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对于一些肝脏病变引起的肝气郁结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肝脏的气血运行,改善肝气郁结引起的肝部不适和疼痛。
推拿按摩同样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对于肝病综合症状的缓解也有积极作用。
二、肾病的中医调理方法和效果1. 中药调理:中医药在肾病的调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有山药、菟丝子、石斛等,这些草药具有滋阴养肾、补脾健胃的作用,能够改善肾脏的功能和免疫调节能力。
同时,中药还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减轻肾病引起的炎症和肾小球病变。
许多肾病患者通过中药调理,达到了稳定病情和减轻症状的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在肾病的调理中非常注重饮食的调节。
根据中医理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功能。
一些具有滋阴养肾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赤豆等,可以适量地食用。
此外,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减轻肾脏的负担,也是肾病患者饮食调理的重要方面。
祖传秘方中医草药疗法改善糖病肝病
祖传秘方中医草药疗法改善糖病肝病糖尿病和肝病是两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传统中医草药疗法中,有许多祖传秘方被广泛用于改善这两种疾病。
这些中草药疗法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能量平衡和促进器官的功能恢复,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和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草药疗法,以及它们在改善糖病和肝病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一、石菖蒲石菖蒲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改善糖尿病和肝病。
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的作用,能够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此外,石菖蒲还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对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黄芪黄芪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草药疗法的药材,具有补气、健脾、益肺的功效,被认为是改善糖尿病和肝病的理想选择之一。
黄芪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对于糖尿病和肝病的康复非常有帮助。
此外,黄芪还能够调节血糖水平,增强肝脏功能,对肝病患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苦瓜苦瓜在中医草药疗法中被广泛应用于改善糖尿病。
苦瓜含有一种被称为“苦瓜素”的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苦瓜还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脏负担。
四、柴胡柴胡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抗炎、解郁、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在改善糖尿病和肝病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柴胡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炎症。
同时,柴胡还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大枣大枣是一种常见的食材,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养血安神、调理胃肠、补益脾胃的功效。
在中医草药疗法中,大枣被广泛应用于补养糖尿病患者的虚弱体质和调理肝脏功能。
大枣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对于改善糖尿病和肝病的康复非常有效。
总结:中医草药疗法在改善糖尿病和肝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使用一些具有降糖、调节肝脏功能的中草药,可以有效减轻疾病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肝胆湿热型肝病的症状及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肝胆湿热型肝病的症状及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肝胆湿热型肝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
了解其症状表现以及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恰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肝胆湿热型肝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首先,在消化系统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影响了肝胆的疏泄功能,进而导致脾胃的运化失常。
肝脏的疏泄不畅,胆汁排泄受阻,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使人感觉食物在胃中停滞,没有食欲,甚至闻到油腻的食物就会感到恶心。
其次,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的症状。
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小便颜色深黄如浓茶。
这是因为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
此外,患者还可能有口苦、口干、口臭的表现。
肝胆湿热,热邪上蒸,就会出现口苦;湿邪阻滞,津液不能上承,就会出现口干;而湿热内蕴,浊气上泛,则会导致口臭。
在情志方面,肝胆湿热型肝病患者往往容易烦躁易怒、焦虑不安。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影响了肝胆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不舒,情绪容易波动。
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沉重、乏力、困倦等症状。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加上湿邪困重,就会让人感到身体沉重、无力。
在舌脉象方面,患者的舌头通常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濡数。
舌红、苔黄腻是湿热的典型表现,而弦滑或濡数的脉象则反映了肝胆湿热的病理状态。
对于肝胆湿热型肝病的中医治疗,主要遵循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原则。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龙胆泻肝汤是经典的方剂,其中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导湿热从水道而去;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入肝胆。
整个方剂共奏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之效。
除了龙胆泻肝汤,还有其他的方剂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运用。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在中医理论中,肝为人体五脏之一,具有藏血、主疏泄、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肝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将对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探讨。
一、辨证中医治疗肝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辨证,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肝病的病机所在。
一般来说,肝病可以分为肝阳上亢、肝阴不足、肝血不足等不同证候类型。
根据不同证候类型,中医医生能够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二、施治1. 肝阳上亢型肝病的治疗肝阳上亢型肝病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失聪、急躁易怒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疏肝降阳、清热宁神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龙胆草等,可以缓解症状,平衡肝阳上亢的状态。
2. 肝阴不足型肝病的治疗肝阴不足型肝病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咽燥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滋养肝阴、清热泻火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百合、首乌等,可以滋养肝阴,改善病情。
3. 肝血不足型肝病的治疗肝血不足型肝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耳鸣、手足麻木等症状。
治疗时,中医以补益肝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赤芍、当归等,可以补充肝血,促进血液循环。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重视调节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
例如,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要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喝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情绪激动等。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肝病的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通过准确地辨证,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也注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肝病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康复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肝病进展
中医治疗肝病进展汇报人:2023-12-12•中医对肝病的认识•中医治疗肝病的方法•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目录•中医治疗肝病的优势与挑战•参考文献01中医对肝病的认识A BC D感染中医认为肝病的发生与感染有关,如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等,导致肝脏受损和炎症。
情志内伤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发展为肝病。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等不良饮食习惯,可损伤肝脏,引起肝病。
药物不当长期使用药物不当或滥用药物,可能损害肝脏功能,导致肝病发生。
湿热蕴结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导致肝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湿热蕴结肝胆,导致胆汁分泌失常,出现黄疸、胁痛等症状。
肝气郁结情志内伤可引起肝气郁结,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胁痛、胸闷等症状。
瘀血阻络肝病日久,瘀血阻络,导致肝脏质地变硬、疼痛等症状。
脾肾亏虚肝病影响到脾肾两脏,导致脾肾亏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以黄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
急性肝炎肝脏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发热、消瘦等症状。
肝癌病情迁延不愈的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病程长、死亡率高的肝炎,可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重型肝炎肝脏质地变硬、变形,导致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肝硬化020103040502中医治疗肝病的方法汤药根据个体差异,医生会开具不同的汤药方剂,以调节患者的体质和症状。
中成药针对不同的肝病类型,有各种中成药可供选择,如水飞蓟宾胶囊、益肝灵胶囊等。
草药使用天然的草药,如甘草、茵陈、黄芪等,具有保肝、去毒、调节免疫等作用。
常规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目的。
电针利用微电流刺激穴位,增强针灸效果,促进肝病的恢复。
穴位注射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特定的穴位,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
通过按摩特定的部位和穴位,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中医治疗肝病进展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中医治疗肝病的历史与背景 • 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 • 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实践 • 中医治疗肝病的科研进展 • 中医治疗肝病的未来展望
CHAPTER 01
中医治疗肝病的历史与背景
中医治疗肝病的起源
早在古代,中医就对肝病有了认识和治疗方法。 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肝病的论述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肝病的疗效评价缺乏标准化和客观化指标,导致其疗效受到一定质疑。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成为当前的趋势,但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法和最佳配伍仍需进 一步探索和研究。
CHAPTER 02
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基础
中医对肝病的认识
肝为刚脏
中医认为肝脏是一个刚脏,其 生理特点为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因此肝脏容易受到情绪的影
响,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
肝脏具有疏泄和调节全身气机的作 用,包括调节情志、消化、血液、 水液等多个方面。
肝藏血
肝脏有贮存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可 以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
中医治疗肝病的方法
01
02
03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 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 来达到舒缓肝脏、缓解疼 痛的目的。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手法按摩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肝脏功能,达到 治疗肝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肝病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和经络,如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等,以调节肝脏功能, 改善病症。同时还可以配合中药外敷、拔罐等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CHAPTER 04
中医治疗肝病的科研进展
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与临床效果
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与临床效果1. 介绍肝病及其严重性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担负着代谢、解毒和排泄功能。
然而,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病毒感染或药物滥用等原因,肝脏可能遭受损伤并导致肝病的发生。
肝病包括各种类型,如乙型、丙型肝炎、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等。
这些疾病对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2. 中医药对于治疗肝病的意义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在治疗肝脏相关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用时,它可以提供多种方式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并提供长期稳定的治愈效果。
2.1 中草药在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中草药是中医药的核心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治疗肝脏疾病。
各种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包括抗炎、解毒、保肝和促进代谢等。
临床实践表明,某些中草药可以显著改善肝功能指标,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2 针灸疗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对于治疗肝脏相关问题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和平衡阴阳,从而提高肝功能并减轻患者的症状。
3. 中医药在肝病临床实验室中证据支持许多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了中医药在肝脏相关问题上的有效性。
例如,一项针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使用传统中草药治疗后,患者的体内乙型肝炎DNA水平明显下降,并改善了肝功能指标。
此外,临床研究还证实了针灸对于改善肝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相关症状的积极作用。
4. 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尽管中医药在肝脏相关问题上具有显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其次,需要与现代医学结合使用,并由专业医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最后,在选择中草药和针灸疗法时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并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结论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肝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它通过应用包括中草药和针灸等多种方法来改善肝功能、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肝肾来治疗肝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肝肾来治疗肝病在中医理论中,肝和肾是密切相关的两个脏器,有着“肝肾同源”的说法。
当肝脏出现疾病时,通过调理肝肾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那么,中医究竟是如何通过调理肝肾来治疗肝病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医对于肝和肾的认识。
肝在中医里被认为是主疏泄、主藏血的脏器。
疏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血才能通畅,情志才能舒畅。
而肾则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人体的先天之本。
肝肾之间,精血同源,相互滋生,相互转化。
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两者关系密切。
当肝脏发生疾病时,往往会影响到肾,而肾的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肝病的发生或加重。
比如,慢性肝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肾虚的症状。
这是因为肝病日久,耗伤阴血,导致肾阴亏虚。
中医调理肝肾治疗肝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中药调理。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肝肾阴虚型的肝病患者,常用的方剂有一贯煎、六味地黄丸等。
一贯煎中以生地、枸杞滋养肝肾阴血;沙参、麦冬滋养肺胃之阴,以达到滋阴疏肝的效果。
六味地黄丸则以熟地、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之阴,泽泻、丹皮、茯苓泻其有余之邪热,补中有泻,以补为主。
二是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也能起到调理肝肾的作用。
对于肝病患者,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枸杞、核桃、甲鱼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三是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病情。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对于肝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患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焦虑、抑郁和愤怒。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四是起居调理。
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肝肾的调养也很关键。
肝病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因为夜间是肝脏自我修复和排毒的时间,如果经常熬夜,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肝病的中医治疗治疗肝病
肝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
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
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
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
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
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
方用: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
若欲多服去栀子。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
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
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
治法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者乎。
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后胁痛自平也。
方用:白芥子、山萸、熟地、当归、白芍、黑栀、甘草水煎服。
肝肾两虚(乙肝):此症於肾水亏不能滋肝,则肝木郁结而不舒,必有两胁胞闷之症,肝称木,木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须肝肾同补,方可治愈也。
方用:白芍、当归、山萸、熟地、柴胡、肉桂水煎服。
熟地、山萸补肾之圣药,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补,似乎用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
治肝病和保肝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乙肝饮食脾虚气弱者选“芪苓粥”脾虚气弱,多见于身体虚弱缺少锻炼者,有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气短出汗、午后下肢浮肿、舌淡苔白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肝病
中医认为,体质下降、饮酒、食积、郁闷、过食肥甘厚味等,都可能引起肝功能发生改变。
黄疸(内湿肝炎):内经曰:诸湿肝满皆独脾土,夫黄疸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
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
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黄疸、酒疸、壳疸、女痨疸,虽有五疸之分,总无寒热之异。
治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
此症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疗,外感者利水则愈,若内伤之湿者,泻水则气消,发汗则精泄,必健脾行气而后可也。
方用:
白术、茯苓、薏仁、茵陈、黑栀、陈皮水煎。
若欲多服去栀子。
胁痛(甲肝):脉双弦者,肝气有馀,两胁作痛。
盖人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其症自两胁下,痛引小腹,亦当视内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伤肝,悲衰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於胁,与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
若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胁痛者,此外因也。
治法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导其滞,则无不愈者乎。
治胁痛者,必须先平肝,平肝必须先补肾,肾水足而后肝气有养,不治胁痛,而后胁痛自平也。
方用:
白芥子、山萸、熟地、当归、白芍、黑栀、甘草水煎服。
肝肾两虚(乙肝):此症於肾水亏不能滋肝,则肝木郁结而不舒,必有两胁胞闷之症,肝称木,木不能生肾中之火,则肾水日寒,必有腰背难於仰俯之症,此病者须肝肾同补,方可治愈也。
方用:
白芍、当归、山萸、熟地、柴胡、肉桂水煎服。
熟地、山萸补肾之圣药,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既云平补,似乎用药不宜有轻重,今补肝之药,多於补肾者何也,盖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岂有木旺而不生命门之火者哉。
治肝病和保肝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乙肝饮食
脾虚气弱者选“芪苓粥”
脾虚气弱,多见于身体虚弱缺少锻炼者,有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气短出汗、午后下肢浮肿、舌淡苔白等症状。
用等量的黄芪、云苓,磨粉过筛去渣备用。
取60克大米熬粥,起锅前加入15克药粉,搅匀即服,每日2次。
肝阴亏损者选“沙麦膏”
肝阴亏损,多见于经常熬夜者,有形体瘦弱、睡觉出汗、胁肋隐痛、舌红少苔等症状。
用北沙参、麦冬、酸枣仁等量,加水熬煎1小时以上,滤渣留汁,再熬浓缩,加冰糖熬成能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康
流动之膏状,冷却后放入冰箱备用。
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肝胆湿热者选“鱼茵蛋”
肝胆湿热,多为长期饮酒及喜食肥甘者,有面色灰黄、体乏喜卧、尿液浑浊、舌有黄厚苔等症状。
用鱼腥草30克、茵陈5克煎水去渣留汁,汁中放入去壳鸭蛋1个,煮熟即可吃蛋喝汤,每日1次。
气郁食积者选“佛砂汤”
气郁食积,多见于好动气而影响肝脾功能者,有胸胁胀痛、胃中不适、大便不爽、舌有腻苔等症状。
将佛手片、砂仁等量磨研成粉过筛,每次3克,下入用鲫鱼1至2条熬成的汤中,搅匀即可服用,每日1至2次。
对肝病患者有益的蔬菜一览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常用、富含营养物质,对乙肝病人大有裨益的,可常食用之。
蔬菜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果酸、无机盐等,这些物质是乙肝病人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
下面是相关蔬菜一览:
空心菜又名蕹菜,性甘、平,含蛋白、脂肪、无机盐、烟酸、胡萝卜素等,具有解毒、清热凉血等作用。
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性平、味甘,含维生素B、维生素C、胡萝卜素、烟酸及无机盐。
动物实验表明可缩短凝血时间,具有止血功效,适合于慢性乙肝有鼻出血、齿龈出血等症。
包菜即圆白菜、卷心菜、甘蓝,性平、味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E,生用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疼痛有效。
蘑菇种类较多,现多为人工培植,包括菜蘑、口蘑、香菇等,同为蕈类。
性平、味甘,含多糖类、维生素类、蛋白、脂肪和无机盐等。
实验证明其多糖有调节免疫、抗肿瘤作用,乙肝病人宜常食用之。
木耳有黑色与白色不同,性平而味甘,含脂肪、蛋白质、多糖。
可益胃养血,具有滋养作用。
胡萝卜性微温,味甘、辛。
富含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亦含挥发油。
本品富有营养、健胃消食,生熟均可食。
对于提高乙肝病人维生素A水平,间接预防癌变的发生具有作用。
西红柿茄科植物,性平,味酸微甘,富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胡萝卜素。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之功效,生熟食用均可。
冬瓜性微寒,味甘,含蛋白质,维生素、腺嘌呤、烟酸,瓜皮可利水消肿;瓜子可消痈肿,化痰止咳;瓜肉可清热止渴并可解鱼蟹毒。
黄瓜性寒、味甘,含戊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蛋白质。
其细纤维具有促进肠道毒素排泄和降胆固醇作用,其所含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尤其适合脂肪肝的防治。
中医“辩证”治肝病
疏肝宜柔:
肝为刚脏,肝体宜柔,肝用宜疏。
慢性肝病多兼有气郁之证,治疗用药宜柔中兼疏,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康
疏中兼柔,使气血调和。
一要防止疏泄太过,以免有损肝体,一要避免养阴碍胃。
同时彭勃还认为在一张处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药,取药应轻疏柔和而不伤阴,常用者有郁金、合欢花、绿萼梅、生麦芽等。
其中生麦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药性平和,为常用之品。
疏肝汤剂若久服,药方不宜过大,药量不宜过多,更须注意柴胡升散之性。
另外,要疏肝与柔肝并用,如与枸杞子、白芍配伍,即可协同提高疗效,又可制约药物之散性。
健脾宜早
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应注重调理中州,自始至终注意顾护脾胃。
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病治疗应将顾护脾胃放在首位。
彭勃一般选用党参、砂仁、山药、扁豆等益气升阳、醒脾健中。
《内经》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及厥阴应“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论。
故慢性肝炎每当出现肝气亢盛,木盛侮脾时,其脾气必虚,此时必须扶脾抑木,以制过盛之肝气。
倘脾气衰败,纵有灵丹妙药,亦难起沉疴。
得了肝炎如何科学治疗?
当心养阴:
慢性活动型肝炎重点在于滋养肝肾之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赖肾精供养,肾精依肝血补充,同源于水谷精微,有乙癸同源之说。
如湿郁内盛,郁而化热,病久毒热耗损肝肾精血,致肝肾阴虚,阴虚而生内热,以致阴虚为本,热邪为标,则发为本虚标实证。
彭勃认为,对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来说,治疗中保存一分阴血便有一分生机,并要防止阴亏进一步发展致动血出血。
一贯煎是滋补肝阴的代表方。
若从“体阴用阳”出发调补肝气时可重用生黄芪。
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只有阴血得以补充,病情才能得以恢复,切忌再伤其阴,惟有阴血得复,血燥得滋,肝得柔养,肝功能的恢复才有可能获得巩固,而免于复发。
彭勃认为“阴无骤补之法”,养阴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之上守方稳进,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他选用养阴之品常用山药、大枣并以其为伍,既益气又养阴,既生津又调营,健而不燥,补而不腻。
注重解毒:
治疗乙型肝炎一般以解毒为重点,解毒既要解热毒,同时又要注意解湿毒,解热毒常用白花蛇蛇草、蒲公英、板蓝根、野菊花、虎杖、苦参、半枝莲、败酱草、鱼腥草、连翘等,解湿毒用土茯苓、粳米、半边莲、蚕沙、萆解等。
但彭勃认为对于慢性病来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使患病不久,仍有虚证,所以祛邪药物只能暂用而不可长用,防止虚虚之戒。
尤其在解毒的同时仍要注意避免伤阴,一不可过于辛燥,二不可过于苦寒。
留心治痰勿忘化瘀:
临床上一部分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顽固难治,与痰瘀胶着有密切关系。
究其病机,多由于湿热久羁,日久炼液成痰,痰浊内生,痰浊阻络,血行不畅,以致血瘀,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以致形成胶着不解的局面,故治疗中单纯用化痰祛湿或者单纯用活血化瘀任何一种方法均不易见效,必须兼顾痰瘀两方面。
彭勃认为“治痰勿忘祛瘀,治瘀勿忘化痰”,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芥子、吴茱萸、生姜、党参、泽泻、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泽兰等涤痰化瘀之品组成基本方。
久病入络,血瘀络阻是肝病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一种必然的病机转化,所以彭勃认为临床对慢性肝病即使无明显血瘀见症,亦应在此病机显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康
现之前在补肝健脾方内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并非到上述血瘀证完全显露才用去瘀通络之法。
软坚化瘀药多选用田七、鳖甲、赤芍、丹参、丹皮、穿山甲等。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