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美术7年级下册 7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初中阶段“造型与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是7-9年级中国画教学的起始课,它和后面的《写写意花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造型与表现”教学领域中要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学习速写、素描、色彩画、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画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画创造出独特的表达物象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形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本课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掌握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方法,从而体验中国画造型活动的乐趣。
学生应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理解笔墨韵味给人带来的美感。通过用笔用墨的技法学习,认识中国画笔法墨法的独特表现力,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同时要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
(二)版面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页面,前两页内容是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理解用笔用墨的规律。第三页是中国画笔墨技法介绍,包括:中锋、侧锋、逆锋和拖笔四种笔法;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和干湿浓淡等不同的用墨效果。
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这是早期的中国写意画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写意画的产生和发展。李苦禅的《双鸡图》,画面的色彩只用了朱砂红画鸡冠,其它色彩都是以墨表现,但墨色并不是单一的黑色,而是通过墨中水分多少,调和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墨色效果。画面中呈现出明显的重墨和淡墨,淡墨部分墨色透明,笔痕清晰,重墨部分运用了浓破淡的技法仍有丰富的层次变化。前面的鸡采用没骨法,以色块造型为主,后面的鸡以勾线造型为主。整幅画面用笔洗练,造型准确,墨色丰富,浓淡相宜。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中国写意画中的笔法和墨法知识。
本课的第二页展示了三件作品。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兰竹图》。齐白石的《杂画册》,王震的《墨荷图》。
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兰竹图》能更好地诠释中国写意画中的“写”字,也体现了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郑板桥画兰花时的用笔借鉴了书法用笔,比如画兰叶,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细观察郑板桥的“兰、竹”自有一套程式,且又不失自然真趣,确实是在长期写生观察并掌握其生长规律基础上概括提炼的结果。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齐白石的《杂画册》以概括简洁的造型表现花卉,而以极其精细的手法表现画中的昆虫,让花于虫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用线朴拙但仍呈现出深厚的功力,同时通过线条的轻重和墨色的浓淡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
中国画笔法
中锋用笔;运笔时笔杆与纸面垂直,笔尖在线条中间藏而不露,用力均匀行笔稳健,力透纸背,线条圆润饱满,极富力量感,在花鸟画中多表现小枝、新枝和叶脉等。
侧锋用笔:运笔时笔杆倾斜,笔尖在线条的一侧,笔头侧身接触纸面,线条呈扁平状。笔尖中墨色多有变化,往往须笔尖墨色深笔跟墨色浅。多画叶子、山石或树干。
拖笔:运笔时顺着笔锋方向,拖者笔在纸上自由描绘,线条灵活且多变化。多画云、水和细长柔软的枝条。
逆锋:笔接触纸后,手推着笔由右向左逆向运笔,笔意粗滞朴拙、枯涩苍老。多画树皮、枯枝、杂草、山石等物。
中国画的墨法
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中国画中很早就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就是课本中提到的“焦、浓、重、淡、清”,指五种深浅不同的墨色效果,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六彩”指“黑、白、浓、淡、干、湿”。关于“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课本中已讲得很清楚了不再重复。但在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仍有困难,不妨分成深色和浅色两大类,画深色时略有变化自然会出现浓和重的变化甚至更多的效果,画浅色时略有变化自然会出现淡墨和清墨效果。焦墨在学生的绘画中用到不多,而且多在最后使用。
淡墨湿笔、浓墨湿笔、淡墨干笔、浓墨干笔也是常用的技法,其中淡墨干笔最难理解,是要先调成淡墨,再用废纸吸去过多的水分,使笔变干些再画,画出的墨色是淡墨但有飞白痕迹,学生须反复练习体会。
墨法中有泼墨法、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冲墨法等。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冲墨法。而泼墨法、浓墨法、淡墨法很容易理解,不一一介绍了。
破墨法:破墨法中分为浓破淡、淡破浓两种表现形式。破墨法是以不同水量、不同墨色,分先后相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必须趁湿进行,达到互破的目的。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
积墨法:是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积墨可湿积也可干积。湿积易显墨韵,干积易见墨骨。能做到积染千层,仍然元气淋漓为佳。
焦墨法:焦者枯干也。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运行中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
宿墨法:顾名思义即时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法。宿墨法在现代人物写生常常使用,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
冲墨法:当第一遍所绘之墨尚未干透时,用清水冲,使之产生墨块中间淡化,用笔边缘明确的效果。偶尔用此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字练习:
用简单的语言从用笔用墨方面分析一件名家的作品,体会中国画中的笔墨情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分析李苦禅、郑板桥和齐白石等名家作品,感受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的独特表现力。
学习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掌握中锋、侧锋、拖笔和逆锋的运笔要领;学会调和“焦、浓、重、淡、清”等不同墨色。
初步体验淡墨湿笔、浓墨湿笔、淡墨干笔和浓墨干笔;以及破墨法、积墨法、冲墨法等用墨技法。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通过欣赏、分析名家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通过实践和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2.教学难点:中锋用笔方法和淡墨干笔的画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