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本:《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2.文本:《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第二板块“真的猛士”中的课文。
直面人生的根本就是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而这便是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本是痛与愤的激情文字,教学需要抓住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这样从章法角度切入确立文本教学内容,使之成为鲜明而集中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另一个层面实现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丰厚,他们要么无从面对逆境甚至生死的考验,要么视生命为儿戏,缺乏健康的生死观。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然明白生与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的写作对象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请愿的大学生,应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抓住生与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体味悲与痛的激情文字。
(2)了解正反对比作为情感载体的核心章法。
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品味文字中的大悲痛。
(2)小组讨论:探究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难点: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刘和珍君牺牲时的对比场景来引出文中的多处对比,这其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以对比的情感效果引出对生死意义及价值的探讨,明确对比章法的理性思考上的效果。
即:引导赏析、发现策略——学生赏析、使用策略——合作交流、探讨策略——教师总结、巩固策略的教学流程。
整个过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的一开始,我提取出与刘和珍有关的四个词语:“青年”、“大学生”、“微笑”、“和蔼”,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造成冲击力,再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和“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从而使学生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文本。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关键语句的理解。
2、夹叙夹议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分析: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为此我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
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的安排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导语设计:首先出示幻灯片——鲁迅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联想,并出示“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两首诗,从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到冲破黎明前黑暗无声的呐喊,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1、示范朗读:播放名家朗诵,指导学生自由朗读,以激情燃烧激情。
2、介绍鲁迅、刘和珍及时代背景。
3、梳理文章脉络。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难免理不清头绪。
因此我依照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两篇文章,它们同属于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苦难与新生”主题。
这两篇文章有四个共同点:第一,作者相同,都是鲁迅先生。
第二,历史背景相同,都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第三,内容相同,都涉及“忘却”“记念”两个方面。
第四,主题相同,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因此,将两篇文章联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吻合课标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课将“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为主题,落实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必修文本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提取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在用词精准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两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课文语言略显艰深隐晦,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如何体会文章语言和背后情感以及如何传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文本鉴赏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学会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并进一步深刻领悟几位热血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赓续革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两篇文章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依据群文阅读的原则与方法,我设定了“思维”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全文,读准字词,把握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深沉浓烈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依据和教材的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之一,通过介绍刘和珍君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
该文选材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讲述了刘和珍君为国家民族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事迹。
故事通过刘和珍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此外,文章中还通过描写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应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策略1. 案例引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组员互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通过引入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热情。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的兴趣。
2. 剖析课文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蕴含的价值观念。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
文章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哀悼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控诉。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强烈的情感力量。
同时,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记叙、抒情、议论等,是一篇极具教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经过。
掌握文中重要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学习本文通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认识反动势力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增强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专家、同行们:大家上(下)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教学内容的第一课。
作者鲁迅先生饱醮热血,用愤怒的笔调控斥了反动派,表达了对爱国青年的沉痛悼念,对国民无知的呐喊。
文中作者感情忧愤,爱憎分明,是一篇经典的写人散文。
其次,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的感性认识能力,且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这个时候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心中的梦想坚持奋斗。
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第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含义,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把握人物形象,背诵重点段落。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接下来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是阅读较复杂的课文,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将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理解重点词句,然后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欣赏文本过程中也注意培养他们散文鉴赏的能力。
第五,说教法与学法。
散文的教学应重视散文对学生的感悟和熏陶作用,所以我将引导学生在诵读文章的过程中去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据此,教法上以诵读法、讲授法为主。
配合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学法上以探究法、讨论法为主。
由于鲁迅的文章较为难懂,学习的过程中将采用评点阅读法,在点评词句的过程中学习文本。
第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好的导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说课稿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及特色。
《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全部由中国当代散文组成。
主要培养学生对当代散文的整体感受和鉴赏评价能力,包括思想感情、文章结构、语言、艺术形式等方面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三?一八惨案”后所做,通过写作缘由带出所写的事件,再由此引出作者的感情。
本文叙事简练、感情强烈、语言具有深刻意蕴。
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三?一八惨案”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了解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正确鉴赏当代散文。
2、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第二、四小节。
2) 了解鲁迅的主要写作风格,了解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3) 整体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初步掌握中国当代散文的鉴赏方法。
4) 进行诵读训练,培养语感。
5) 学会把握本文感情表达的关键词、句。
3、教学重点1)、背诵2)、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和散文的鉴赏方法。
4)、把握感情表达的关键词、句。
4、教学难点1)、把握全文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感情。
2)、分析刘和珍君的形象。
3)、掌握当代散文的赏析方法。
5、教学安排1)、时间10——12分钟。
2)、课前预习要求熟读全文,体会全文感情。
3)、课后背诵第二、四小节。
二、教法11、诵读法。
使学生首先对全文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2、想象意境法。
让学生如置身其中,去感受全文所描写的情、景。
3、模拟法。
让学生模拟词中的情景,进行联想,体会文章感情。
4、复述法。
在赏析之后,引导学生对词文章所描写的情节、感情进行身临其境的还原复述,以便使学生自己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感情。
5、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本文。
(视具体条件而定)三、学法、指导诵读。
老师示范诵读并纠正学生诵读的不足。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强烈1的爱憎情感。
2、指导想象,在指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体会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中既有对烈士的哀悼和赞颂,又有对反动派的愤怒抨击,还有对未来战斗者的激励,情感复杂而深沉。
在语言上,鲁迅先生的文字风格犀利深刻,富有感染力,文中大量运用反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从文学价值上讲,这篇文章是研究鲁迅思想以及杂文创作的重要文本,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想认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篇文章位于必修1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特点,如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事件为依托表达思想情感等。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解读作品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深度。
二、说学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对于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社会背景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可能会在理解鲁迅先生悲愤交加的情感、文中隐晦的表达以及一些历史背景知识等方面遇到问题。
例如,学生可能不太能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在文中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烈士的悲痛,又有对反动派的“出离愤怒”。
而且,文章中一些文言文和欧式句法的运用,可能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
不过,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他们能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寥落”“桀骜”“屠戮”等,提高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储备。
(2)理解并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对偶、排比等,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能够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感受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掌握精读文章的方法。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刘和珍的点滴事迹和遇害经过,表达了对烈士死难的深深悲痛和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强烈愤恨,并冷静地思考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充满信心地激励后人。
文章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忧愤深广,爱憎鲜明,是纪念性文章的典范。
二、说目标依据纪念性文章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1、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3、学习纪念性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三、说教法、学法1、从学情出发,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是“动态阅读,把握情感”突出“悟”字。
2、学生自主品读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用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等导入,让学生感受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和冲破黎明前黑暗的无声呐喊,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要完成目标一,对刘和珍这一形象的理解,然后简单理一理作者感情脉络这里设计两个梯度的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围绕人物来设计:①课文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情,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人物,把握人物思想精神。
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学生从文本中很容易能概括出来。
)。
②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又为什么几次强调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温和善良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10分钟《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学法、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过程的安排构想,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1. 《记念刘和珍君》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精神力量,带领学生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的篇章。
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人文性。
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和其他几个爱国青年,深刻地揭露反动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抨击了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卑劣行径,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的感情。
2.对教材的处理:目标、重难点、课时依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掌握鲁迅及其作品特点的文化常识,背诵文章第二第四部分,掌握重点,难点字词。
②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概括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感受作者笔下的爱国青年形象。
③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写作技能。
针对本课目标,我准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重点分析”,第二课时“夯实重难点,总结全文,提升能力”。
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二)说教法和学法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基础层次也不同。
所以教学设计我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梯度设计。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阅读教学与问题讨论法,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
阅读教学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语感;讨论法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能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
学法上,我贯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做法是: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文章的情感线索。
原创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原创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有人说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我今天选择了迎难而上,说课的课题是周树人即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学法及依据、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悼念性散文。
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
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二必修一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三、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①.掌握生词的词语的含义②.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能力目标①.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②.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模板2篇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模板2篇The template of the lecture draft of "remembe ring Liu He Zhen Jun" in Senior High School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模板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模板2、篇章2: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篇章1: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模板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模板怎么写?下面小泰特为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1.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同时,《记念刘和珍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纪念刘和珍君板书引用人云如月的《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散文。
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
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憎鲜明,具有经典、人文的特点。
因为新课标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和人文,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整个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由于高一学生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认识,但理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所以,依此学生情况,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掌握“寥落、桀骜、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8、课堂小结(2分钟)
说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再现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说板书设计
写作缘由(一、二):悼念、痛斥、唤醒 爱-----恨 记念主体(三、四、五):追述、揭示 生前---遇害 教训意义(六、七):劝解、激励 否定---肯定
体味 作者情感
能力
情感
学习鉴赏 散文方法 并将此法 运用到自己 的写作中
学习刘和珍等 爱国青年优秀 品质感受鲁迅 愤怒如火、哀 心如海的胸怀
重点
了解写作背景, 理清作者思路, 学习刘和珍等 爱国青年的优秀 品质
教学重难点
难点
鉴赏本文的表达技 巧,赏析本文的语 言,将记叙、议论、 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运用到自己的写作 当中
品味饱含深意的语言特色,体会字里行间深刻的情感
5、教学活动(6分钟)
说教学过程
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讨论,在学生心目中刘和珍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6、拓展练习(7分钟)
在阅读鉴赏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 结合的手法,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
7、作业布置(2分钟)
说教学过程
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为刘和珍写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学目标
4
说教学方法
5
说教学过程
6
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本课的特点 单元的特点:散文 本课的地位:第一篇
散文鉴赏的起始课 领悟、示范作用
说学情
高一 学生
学习基础:
初中学习过 叙事性文章
存在困惑:
不懂散文的 鉴赏方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相关 写作背景
理清 作者思路
说教学方法
教法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说教材高中必修五本书中,涉及现当代散文的一共有两个单元,必修一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必修二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本文是进入高中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也是学习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影响很大。
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重点就是引导我们品人与品文,品人,就是品评人物,重点关注的是人物的性格品质,还有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及其情感倾向;品文,就是赏析文章中的语言艺术、特殊技巧等。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刘和珍等人的遇难过程和其与自己的交往,控诉了段祺瑞政府滥杀无辜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学习本文,我们要重点树立刘和珍的事迹,理清情感脉络,品味重要语句的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高中再次接触并不陌生的鲁迅先生,还是一篇散文,并且还要求背诵,学生估计会产生畏难、排斥等情绪。
所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等方面要下一番功夫。
我想就是首先要创设情境,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能引导学生穿越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感受那种热血青年的形象。
其次,就是要诵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推荐代表读等等,来体会文字所传达的鲁迅文中的激情和强烈的爱憎情绪。
教学目标依据学情,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结合文本特点,制订了一下教学目标①理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②抓细节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讨论,体会其中深刻含义③品亮点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④悟情味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和高度的正义感,学习爱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重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基础和现在的困难等,将重点设置为理清文章思路,作者情感的发展脉络;难点为重点语句的赏析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2 合作学习,将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潜能,增加信息量,在互补中提高3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精神,增进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课外拓展延伸,增强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①导入:新旧衔接,趣味导语,激发学习热情今天我们来见一位老朋友,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到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看了《社戏》,他就是鲁迅先生,这位老朋友,你还记得多少(填空)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2.获得作者关于刘和珍这一类青年所抱有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们。《新
课标》指出“高中同学们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同学们对白话现代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即学过鲁迅的《故乡》等同样的文体,对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因此对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文本阅读的把握,既要让同学们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同学们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明确:
1.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3.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他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工,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篇1】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经典散文。
这篇文章以悲愤的心情控诉了段祺瑞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沉痛地悼念了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恨,同时也激励人们牢记历史教训,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这篇文章语言犀利,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战斗精神,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像《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思想深刻、语言复杂的文章,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可能对“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不太熟悉,对鲁迅先生的文风也需要进一步的适应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反复阅读、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的事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对青年学生的关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第二板块“真的猛士”
中的课文。
直面人生的根本就是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而这便是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本是痛与愤的激情文字,教学需要抓住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这样从章法角度切入确立文本教学内容,使之成为鲜明而集中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另一个层面实现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丰厚,他们要么无从面对逆境甚至生死的考验,要么视生命为儿戏,缺乏健康的生死观。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然明白生与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的写作对象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请愿的大学生,应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抓住生与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体味悲与痛的激情文字。
(2)了解正反对比作为情感载体的核心章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品味文字中的大悲痛。
(2)小组讨论:探究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难点: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刘和珍君牺牲时的对比场景来引出文中的多处对比,这其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以对比的情感效果引出对生死意义及价值的探讨,明确对比章法的理性思考上的效果。
即:引导赏析、发现策略一一学生赏析、使用策略一一
合作交流、探讨策略一一教师总结、巩固策略的教学流程。
整个过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
理性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的一开始,我提取出与刘和珍有关的四个词语:“青年”、“大学生”、
“微笑”、“和蔼”,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造成冲击力,再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和“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
”引领学生来到死地,目睹喋血的现场,感受先生的悲痛,领悟先生的思考。
(二)发现策略
首先用ppt呈现请愿现场的图片和刘和珍的遗像。
我介绍三一八惨案伤亡情况刘和珍君的事迹,渲染出悲伤的氛围。
引出对“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理解的提问。
在分析的过程中扣住“这”、“这几缕血痕”的代指意义。
挖掘“伟大”、
“文明”、“伟绩”、“武功”等词语背后的意义。
并明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先生要表达的情感。
接着由提问“先生的悲愤之情是如何充分表现的” 来启发学生发现正反对比的章法,并强调此处对比的效果。
最后要求学生齐读该段,将前一句的痛心与后一句的痛斥表现出来。
(三)探究策略
在这一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探讨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怎样的效果。
讨论前明确要求:(投影合作探究记录单)带着对文本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行讨论,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记录,然后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要求找出对比,结合文本(解读提炼出的对比所涉及到的文本)分析效果。
在此过程中我加入学生的讨论进行管理,了解讨论进度。
随着学生的发言,我要做
及时的点评和板书。
这几组对比分别是:
真的猛士一- 卑鄙的流言豕
真的猛士一- 句活的庸人
(刘和珍)温和一—勇毅
(庸人)对己一于人
(先生)说一—不说
对于不易发现的对比,我会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文本的具体章节的提示,比如不同类型人物间的区别等。
最后从这一组组对比中,总结出先生复杂的情感:有对青年学生生命之花陨落的痛惜;对反动政府的恨;对流言家的憎;对庸人的失望;对死亡猛士的敬重;等等。
(四)小结策略
首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再次介绍对比的章法,明确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然后根据对比的分类对本文的若干组对比进行归类。
并命名为内部对比与外部对比。
接着从情感效果层面提问学生从这一组组对比中,你读出鲁迅先生哪些情感?并小结对比章法的效果之一就是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尤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十分充沛的。
最后引导学生从思想层面了解对比手法的效果。
设置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1)先生对学生们的徒手请愿持什么样的态度?
(2)对刘和珍君们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又持怎样的态度?
借煤的比喻和引用陶潜的诗歌明确完先生的态度思想后,自然地将文本定性为在对比这一核心章法的运用中完成了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的交汇的悼念性文章。
(五)总结
引用司马迁、屈原、史铁生、刘和珍等在生死面前的选择启发学生对生死意义的思考,并提出人可以为理想而死,也更应该为理想而生正确生死观。
七、我的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示例与实践相结合
对比章法的学习从由我引导学生赏析刘和珍君就义的场景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寻文本中的多组对比,初步感知对比的章法及其情感效果。
做到了学与用的结合。
2.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相结合
我的引导赏析是放样,给学生寻找对比做了示范。
学生的合作探究是一种实践,是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的,也是一次智慧火花的碰撞。
3.由内容到章法的循序渐进
在学生找到并感受了多组对比后,我再总结对比的章法及其效果,让认识源自实践。
4.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以往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会将作者的情感与对请愿学生牺牲的意义分开讲授。
而对比章法的贯穿很好地统摄了这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它们都是对比方法使用的效果。
这让读者在比较中不仅感受情感还能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也就是文本的情与理的所在。
同时课堂设计以情感在前,思考在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