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本:《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第二板块“真的猛士”
中的课文。直面人生的根本就是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而这便是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的问题。《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本是痛与愤的激情文字,教学需要抓住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这样从章法角度切入确立文本教学内容,使之成为鲜明而集中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另一个层面实现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丰厚,他们要么无从面对逆境甚至生死的考验,要么视生命为儿戏,缺乏健康的生死观。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然明白生与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课的写作对象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请愿的大学生,应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抓住生与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体味悲与痛的激情文字。
(2)了解正反对比作为情感载体的核心章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品味文字中的大悲痛。
(2)小组讨论:探究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难点: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刘和珍君牺牲时的对比场景来引出文中的多处对比,这其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以对比的情感效果引出对生死意义及价值的探讨,明确对比章法的理性思考上的效果。即:引导赏析、发现策略一一学生赏析、使用策略一一
合作交流、探讨策略一一教师总结、巩固策略的教学流程。整个过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
理性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的一开始,我提取出与刘和珍有关的四个词语:“青年”、“大学生”、
“微笑”、“和蔼”,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造成冲击力,再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和“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引领学生来到死地,目睹喋血的现场,感受先生的悲痛,领悟先生的思考。
(二)发现策略
首先用ppt呈现请愿现场的图片和刘和珍的遗像。我介绍三一八惨案伤亡情况刘和珍君的事迹,渲染出悲伤的氛围。引出对“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理解的提问。
在分析的过程中扣住“这”、“这几缕血痕”的代指意义。挖掘“伟大”、
“文明”、“伟绩”、“武功”等词语背后的意义。并明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先生要表达的情感。
接着由提问“先生的悲愤之情是如何充分表现的” 来启发学生发现正反对比的章法,并强调此处对比的效果。
最后要求学生齐读该段,将前一句的痛心与后一句的痛斥表现出来。
(三)探究策略
在这一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探讨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怎样的效果。
讨论前明确要求:(投影合作探究记录单)带着对文本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行讨论,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记录,然后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要求找出对比,结合文本(解读提炼出的对比所涉及到的文本)分析效果。
在此过程中我加入学生的讨论进行管理,了解讨论进度。随着学生的发言,我要做
及时的点评和板书。
这几组对比分别是:
真的猛士一- 卑鄙的流言豕
真的猛士一- 句活的庸人
(刘和珍)温和一—勇毅
(庸人)对己一于人
(先生)说一—不说
对于不易发现的对比,我会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文本的具体章节的提示,比如不同类型人物间的区别等。
最后从这一组组对比中,总结出先生复杂的情感:有对青年学生生命之花陨落的痛惜;对反动政府的恨;对流言家的憎;对庸人的失望;对死亡猛士的敬重;等等。
(四)小结策略
首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再次介绍对比的章法,明确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然后根据对比的分类对本文的若干组对比进行归类。并命名为内部对比与外部对比。
接着从情感效果层面提问学生从这一组组对比中,你读出鲁迅先生哪些情感?并小结对比章法的效果之一就是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尤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十分充沛的。
最后引导学生从思想层面了解对比手法的效果。设置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1)先生对学生们的徒手请愿持什么样的态度?
(2)对刘和珍君们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又持怎样的态度?
借煤的比喻和引用陶潜的诗歌明确完先生的态度思想后,自然地将文本定性为在对比这一核心章法的运用中完成了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的交汇的悼念性文章。
(五)总结
引用司马迁、屈原、史铁生、刘和珍等在生死面前的选择启发学生对生死意义的思考,并提出人可以为理想而死,也更应该为理想而生正确生死观。
七、我的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示例与实践相结合
对比章法的学习从由我引导学生赏析刘和珍君就义的场景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寻文本中的多组对比,初步感知对比的章法及其情感效果。做到了学与用的结合。
2.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相结合
我的引导赏析是放样,给学生寻找对比做了示范。学生的合作探究是一种实践,是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的,也是一次智慧火花的碰撞。
3.由内容到章法的循序渐进
在学生找到并感受了多组对比后,我再总结对比的章法及其效果,让认识源自实践。
4.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以往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会将作者的情感与对请愿学生牺牲的意义分开讲授。而对比章法的贯穿很好地统摄了这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它们都是对比方法使用的效果。这让读者在比较中不仅感受情感还能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也就是文本的情与理的所在。同时课堂设计以情感在前,思考在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