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学问和智慧》 教案

《学问和智慧》 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学问和智慧的概念,认识到学问和智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智慧的积极态度。

3.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重点:1. 学问和智慧的概念。

2. 学习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2. 学会运用学习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或者问题,引发学生对学问和智慧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学问和智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学问和智慧的重要性。

3. 知识讲解:讲解学问和智慧的关系,介绍学习方法和技巧。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生看到学问和智慧带来的成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9.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家长支持学生学习。

10. 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应用。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传授学问和智慧的相关知识。

2. 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问和智慧水平。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最新】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罗家伦)教材分析: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学问和智慧》教

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学问和智慧》教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

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1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3”(a learned -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4”或“冬烘先生○5”。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6”。

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离不开智慧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

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

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11。

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12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13,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14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15”(bulldog ),为他张目○16。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thiscoursewillhelpyougaintheideas,owledgeandskillsyouneedtowritefundraisingcop ythatproducesmoreimpressiveandprofitableresults.《学问和智慧》◆ 教科书分析:分析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比较知识)与“滋补生命的原材料”;“铁”——凸显“知识”的基础和主观性;将“智慧”比作“原材料熔炉”“电火”钢铁制造业的发展凸显了“智慧”的外部主导地位和可变性。

“知识每一寸都在积累”——强调形成“知识”的方式就是积累智慧来自生命的深处”——强调“智慧”“源于人类的灵感,是人类思想的发现和创造。

),指出知识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知识。

知识和智慧相辅相成。

然后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还需要智慧。

我们需要智慧来覆盖,我们需要智慧观察并应用知识。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作者优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要点]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优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1这门课程将帮助你获得所需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以编写能产生令人满意和盈利结果的筹款文案。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熟悉课文。

3.扫清字词障碍。

A部分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指出主题,包括“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对两者采取什么态度?”以及其他话题。

2.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学问与智慧一、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

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1(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1.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电影《刘三姐》中三姐与乡里秀才们对歌的片段:饱读诗书的秀才却被从未读过书的村姑对得哑口无言,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参考:生字新词有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等;还有一些文言词句。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说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参考:6句。

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参考:全文可分两个局部,第一局部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局部,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参考:详见教参“课文简析”。

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拟,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1.学问和智慧 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1.学问和智慧 教案

十一学问和智慧【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穷年探骊.得珠犀.锐..大窾.矻矻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

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6.研读第二部分:(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1 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1 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11 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课题11 学问和智慧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交流时间整合时间组长签字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设计详案二次备课内容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

(板书标题与作者)罗家伦,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先后留学美英法德等国,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

他在研究中国教育时,发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本文就是针对人们把学问和智慧混为一谈而写的。

二、整体感知,把握关键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学问和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学生回答后屏显)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同学们来说说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可能会说)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

(明确)最后一句才是论点,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

(生精读课文2分钟)(明确)学问是人生必备的工具,是知识的积聚。

学问是工具(板书),这积聚的知识是用于创造成功人生的工具。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明白得作者观点把握学咨询与聪慧的关系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4.学会在学习中以聪慧覆盖学咨询、透视学咨询、运用学咨询课文分析:学咨询不能等同于聪慧学咨询〔learning)与聪慧(wisadom),有明显的区不。

学咨询是知识的集合(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一辈子的原料,而聪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咨询好比是铁,而聪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咨询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取人一辈子的爱好,然而它本身却是人一辈子的工具。

聪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一辈子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一辈子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能够烛照○1人一辈子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咨询确实是聪慧,事实上有学咨询的人,何曾都有聪慧?世界上有许多学咨询渊博的人,但是食古不化○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穿,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讲不上聪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咨询的笨伯○3”(a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4”或〝冬烘先生○5”。

反过来讲,有聪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专门好的学咨询。

有一种人,读书尽管不多,但他关于人情事理,都专门通达,凭借体会,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6”。

如此的人,你能讲他没有聪慧吗?学咨询离不开聪慧学咨询是不能离开聪慧的;没有聪慧的学咨询,便是死的学咨询。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专门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咨询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聪慧。

而有聪慧的人那么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咨询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咨询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难道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确实是一个例子。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问和智慧江苏省东海县马陵山中学傅玉玲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识记有关字词(2)什么是“学问”和什么是“智慧”,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分析作者所论述的学习观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有条理地说理和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2、过程和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讨说理的层次。

(2)分组讨论“我们不但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智慧”这一观点与现代的教育观念是否一致;之后师生交流来明确观点,统一思想认识;最后开展男女辩论加以拓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作者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快快乐乐读书效果好。

教学的重难点1、重点(1)指出课文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好处。

(2)学习本文表述作者观点的方法,训练说理的条理性。

2、难点在明确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的同时,弄清课文的中心论点。

课时安排3课时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与学的互动设计一、设疑入境,引入课文同学们,《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是怎么解释的?(学生查词典)(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诸葛亮的智慧来自哪里?(书本)母狼在遇到猎手追击的时候,它是怎样与猎人斗的?(爬坡延时)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只要你有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映、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智慧无处不在。

不过,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问和智慧》一文(教师板书)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完成目标(1)1、给带点的字注音。

(投影)陶冶()创获()烛照()笨伯()譬如()犀锐()斧凿()晦塞()探骊得珠()鞭辟入里()寸积铢累()读书得间()2、回答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结合注释并放在语境理解)烛照晦塞笨伯晦塞犀锐探骊得珠鞭辟入里读书得间寸积铢累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速读,思考问题(1)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如何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2、分小组讨论3、师生互动交流(1)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罗家伦)教材分析: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教学重点1.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一 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一 学问和智慧教案

十一学问和智慧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教学难点: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电影《刘三姐》中三姐与乡里秀才们对歌的片段:饱读诗书的秀才却被从未读过书的村姑对得哑口无言,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参考:生字新词有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等;还有一些文言词句。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参考: 6句。

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参考:详见教参“课文简析”。

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明白得学咨询和聪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味。

教学重点:明白得文中观点。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制造学思想录»,明白得了制造性思维确实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摸索咨询题〞,〝造就你自己的规那么〞,事实上制造性思维确实是我们常讲的〝聪慧〞,这种聪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咨询〞为基础的。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咨询与聪慧»。

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讨论并归纳:第1段:学咨询与聪慧有明显的区不。

第2段:有人认为学咨询确实是聪慧,事实上有学咨询的人何咨询曾都来有聪慧。

第3段:学咨询是不能离开聪慧的,没有聪慧的学咨询,便是死的学咨询。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聪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聪慧的书。

第5段:学咨询因此不能离开聪慧,同时聪慧也不能离开学咨询。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咨询,而且需要聪慧------需要以聪慧去覆盖学咨询,透视学咨询,运用学咨询。

三、理清文章结构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一2段〕:讲明〝学咨询〞与〝聪慧〞的区不。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咨询与聪慧的关系。

四、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讲明〝学咨询〞和〝聪慧〞。

〔1〕读文章的第一节,明白得文章是如何样来阐明学咨询与聪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杰出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咨询与聪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假如只有学咨询而没有聪慧,会如何样?相反假如没有聪慧只有学咨询又是如何样?假如同时具备学咨询与聪慧呢?明确:第一种那么是〝有学咨询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形那么可能不见得有专门好的学咨询或者是关于人情事理,都专门通达,凭借体会,运用心得。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炼,生动有趣。

3.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记住警句格言。

教学重点: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体会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本文充满辨证色彩,逻辑性强,要仿佛诵读,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记住警句格言。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炼。

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法、讲授法、激趣法、引导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矻(kū)郤(xì)窾(kŭan)骊(lí)犀(xī)晦(huì) 塞(sè)2.重点词语释义。

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

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探骊得珠:比喻作文章能抓住关键。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了。

二、导入1.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

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

1920年赴美留学。

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

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

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2.导语。

作者罗家伦是教育家、学者,本文文化品味高,内涵丰富,他分析问题严谨,富有趣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学问与智慧》(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学问与智慧》(第1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
布置作业:
1.完成启东作业本课的作业2.抄写本课词语3遍
了解罗家伦
明确字词
朗读课文
思 考问题
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
找出本文每段的中心句
学会品味语言
理解体会
从题目导入调动学生的思考
讨论明确:
第一种则是“有学问 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 ”;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但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4.文章第二小节在论述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例子来进行论证。
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学问和智慧
教学课题
学问和智慧
课型
新授课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各自的概念。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学问和智慧各自的概念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引导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释题导入:
你如何解读文章标题?
讨论归纳:表明话题,包含“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关系?”、
“我们对这两者应采取什么态度?”等论题.
二、读 课文,记新词
(1)词语
陶冶(yě)寸积铢(zhū)累含蕴(yùn)渊博
食古不化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矻(kū)矻穷年
无关宏旨探骊(lí)得珠 物竞天择犀(xī)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新版)苏教版(罗家伦)教材分析: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教学重点1.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

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

1917年考入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

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

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

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

2.谈谈对“学问”、“智慧”两词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问”的解释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

《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创造发明的能力。

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不妨说学问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是智慧;精明的头脑、机制的反应是智慧;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也是智慧。

智慧无处不在,又处处隐藏。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亦不尽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相信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会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

3.成语解释:1、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2、无关宏旨:不涉主旨。

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3、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

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4、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5、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6、寸积铢累:一点一滴的积累。

【学生活动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明每段的中心句。

1.找中心句方法:①位置:段落的开头、结尾、中间。

②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区别中心句和支撑句,从而抓住中心句。

③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如:第一、首先、总之、所以、由此看来、可见……从而找出中心句。

④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某些分散的关键词或隐性含义组合出中心句。

2.课文每段的中心句:1: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2: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3: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4:著书、读书也要有智慧。

5: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6: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 划分段落,理清思路一(1-2)解说“学问”和“智慧”概念的不同二(3-6)论述学问和智慧的关系第一层(3-4)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4、解题,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在文中,作者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

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

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学生活动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1-2)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运用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喻证法)学问:原料铁工具智慧:熔炉电火透视、反想、远瞻这些比喻贴切形象,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自读第1段思考。

(即课后练习一)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

或者:学问指的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指的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3.“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反想”是指全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与品位。

“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4.果有智慧没有学问又是怎么样?第2小节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举例论证(有学问的笨伯、两脚书橱……)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举例论证(有一种人)引用论证(“官知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3节: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对比论证(从事研究而得不到结果/探骊得珠、映射的范围极大) ——举例论证(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引用论证(赫胥黎、爱因斯坦)4节:世间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读书也要有智慧——对比论证(有智慧的书,“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晦塞的书”)——对比论证(读书得间、鞭辟入里、豁然贯通/讽诵高头讲章,有何用处)5节: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对比、比喻论证(无学问的智慧,肥皂泡/灯、泉水……) 6节: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学生活动二】研读讨论 添加1、2 1.有知识的人一定有智慧。

这一说法对吗?(通过研读课文第2节可知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以“有学问的笨伯、两脚书橱、冬烘先生”作比,证明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2.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学问的人。

这句话对吗?(通过研读课文第23.课文3、4节先论述“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5否颠倒? 4.第四节谈论书,是否偏题? 能不能去掉? 5.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有什么差别?(能否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

)6.著书的智慧指什么?读书的智慧指什么?(著书的智慧指:要使所著的书不但要有学问,而且要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

读书的智慧是:善于选择有智慧的书,要能融会贯通,读书得间,)7.解释“读书得间”。

(意思是读书时既要获得新知识,还要有所新发现。

)8.“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般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何意?(只有智慧的书语言优美、思想深刻。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矛盾吗?(不矛盾。

前句从正面讲只要多读、熟读,自会有所领悟,下笔千言,如有神助。

后句从反面讲,如果不能读书得间的话,读再多得书也没用。

)【学生活动二】品味语言1.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学生找到自己欣赏的语句作评点,教师点拨总结。

(比如文中多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齐读第五段品味2.课后练习三:这里五句话论述学问对智慧的重要性。

第一、二两句从反面说,说无学问的智慧是肤浅而不能长久的;第一句直说,第二句用比喻。

三四五句从正面说,说以学问为基础的智慧有根底而牢靠;三四句用比喻,第五局做出结论。

【学生活动三】小辩论:辩题—开卷是否有益正方:开卷一定有益反方:开卷未必有益示例:古人说:“开卷有益”,对这种说法我不敢完全苟同。

要知道,书,有好有坏。

好书给人智慧,给人良好的熏陶,坏书则不然。

这如同交友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英国作家菲尔丁告诫人们:“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杀害的。

”一点不错,读坏书就会受到坏影响,甚至因此锒铛入狱的也屡见不鲜。

这能说开卷都是有益的吗?即使一个人读的都是好书,也应当加以选择。

书籍多如浩瀚的大海,而人的时间精力有限。

在有限的生命里,怎么读得尽所有的书籍呢?所以苏东坡说:”“人之精力岂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耳。

”如果一味贪多求大,要么是浮光掠影,消化不良,要么是精疲力尽,精神恍惚,这不是反把人读傻了吗?【学生活动四】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1.辨析下列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怎么区分的?①谈骨气(吴晗)②求知如采金(约翰。

罗斯金)③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④才能来自勤奋学习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⑥事事关心⑦说谦虚(吴晗)⑧爱莲说(周敦颐)(论点:2、4、5、6 论题:1、3、5、7。

如果题目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就是论点;如果只是提出了议论的话题或范围,就是论题。

)2.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不赞成。

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容易培养。

因此我们只有重视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的培养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

)3.作为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智慧?(如:在学习中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主动参与、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有所新发现,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学生活动五】写作特色1.针对性强。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有价值,如本文所涉及的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确是一般学习者说不清或是没有一起重视的,积弊已久,为害不浅。

2.辨证分析,说理透辟。

文章紧扣中心论题展开说理,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生活实际,例证有典范性,无可辩驳。

3.形象地说理,语言充满智慧。

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

【学生活动六】归纳全文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作业布置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板书设计:学问与智慧罗家伦板书一(区别)学问智慧原料熔炉工具透视、反想、远瞻(有)(无)——有学问的笨伯(无)(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板书二(联系)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教学反思:本文论述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一向都是一般学习者说不清或是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积弊已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