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床应用详解

合集下载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

中医经方解析古方的当代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传统中医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中医经方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核心,承载了中医传统知识和经验的宝贵遗产,对古方的当代应用进行解析已成为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中医经方的定义和作用中医经方是指古代医书中所记载的中药方剂,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体现。

中医经方具有多种作用,包括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祛邪攻邪、滋养生命等。

这些方剂通过药物的组方和配伍,能够综合调节人体内外的各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二、古方的当代应用1. 古方在临床上的应用许多古方在临床上仍然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疗效。

例如,四逆散是一种古代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所致的症状,如寒淋、肾虚阳痿等。

现代研究发现,四逆散中的草果和干姜含有挥发油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能够温阳散寒,对一些寒性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2. 古方在科研中的应用中医经方对于现代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方中的草药组分和疗效已经被现代研究技术所证实,为我们进一步开发草药活性成分和新药提供了依据。

很多研究者将古方作为初始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深入探究其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

三、解析古方的方法和技巧解析古方是将中医经典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借助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研究方法。

以下是解析古方的一些方法和技巧:1. 文献研究通过研读古代医书和经典著作,了解古方的来源、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为解析古方提供重要依据。

2. 草药鉴定通过对古方中所用草药的鉴定和检测,确定其属于草本植物的哪个科、属、种,以及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研究古方中各种药物的代谢和药效动力学特点,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为合理应用古方提供依据。

4. 宏观与微观结合综合使用临床观察、生化指标分析、病理组织学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古方的治疗机制和效应。

四、古方的优势和挑战古方作为中医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优势,如疗效确切、配伍合理、副作用小等。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随着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一些传统的秘方逐渐被揭示出来。

然而,尽管这些方剂已经被公开,但仍有一些妙处和临证应用的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针对几种常用的临证方剂,介绍其调配方法和临床应用要点。

一、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款经典的方剂,具有温通阳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等作用。

其组成为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采用煎煮法制成。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经脉病变,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胃炎、子宫炎等疾病。

临证应用要点: 1、调味使方,增强药效: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四物合方,为了增强其药效,常常需要添加薄荷、陈皮等调味品,以加强药物的渗透性和风味的鲜美。

2、根据临床病情适量调整用量:桂枝加芍药汤属于外感病邪所致的病症治疗,因此在用量上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桂枝的用量,以加强药效。

3、注意使用范围:桂枝加芍药汤适用于阳明、少阴经脉病变,因此不适合用于肾经病变、血瘀等病症的治疗。

二、大建中汤大建中汤是一种常用的解表祛风汤,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流感等病症。

方中组成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牡蛎、细辛等草药,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临证应用要点: 1、用药要趁早:大建中汤适用于感冒初期或发病前的症状,因此需要尽早使用。

在用药前应当首先进行准确的辨证,确诊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使用大建中汤的适宜范围。

2、注意饮食调理:大建中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寒热刺激过重,以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3、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大建中汤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才能起到解表祛风的作用。

在煎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用量、时间等因素,保证药物的提取质量。

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用量。

三、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是一种通用解毒汤,用于治疗痈疽、热淋、疟疾、痢疾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芒硝、甘草,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经方临床应用的若干思路与方法

经方临床应用的若干思路与方法
生国理 药物应用 2 0 1 童年 1 月第 8 卷第2 期
3 讨 论
C h i n J M o d D r u g A p p l , J a n 2 0 1 4 , V o 1 . 8 。 N o . 2

21 9・
逆转 缺氧引起的病理 进程 , 其 作用 机制 是提 高血 氧分压 , 增 加血 氧的弥散面积 , 促进 脑血 管侧支 循环 的建 立 , 明显 改善 半 暗区的血氧供应 , 从而使 A T P产 生增多 , 脑 细胞代谢 增强 , 有效清 除酸性 产物 , 减轻 脑细胞 缺血 水肿 状况 , 从 而达 到治
规治疗对 照组 , 且N I H S S评分 降低程度 亦优于对照组 。本 组 6 2例急性脑 梗死患者在神 经 内科常规 治疗 的基础 上采用 针 灸联合 高压 氧辅助治疗 , 总有效率 为 9 1 . 9 %, 且 神经 功 能缺 损评分均有 明显下 降 , 日常生 活质 量 明显 提 高 , 疗效 明显优 于常规治疗对 照组 , 与文献报 道相一致 。 近年来 , 在治疗急性脑梗 死的过程 中人 们逐 渐认 识到单
疗 目的。
急性脑梗 死具有 发病 率、 死 亡率 及 复发率 高 等特 点 , 是

种严重危 害人类 身体健康 的疾病 性期虽 然病 灶处有一部分大 脑神经 细胞死亡 , 但在 病 灶周 围神 经细胞并未 完全 死亡 , 大 多数 处于 休眠 状态 , 如 何 使这部分暂 时失 活的神 经细 胞恢 复正 常是 各种 治疗方 法 的 目的 。目前认为 , 脑梗 死发生 后 , 治疗 时 间窗 的选择 以及 康复时 间的选择 对脑 梗死 的预 后非 常重 要 。临 床积极 应用 药物常规治疗 可 使生 存 率提 高 , 但 仍 有 部分 患 者遗 留 有运 动、 语言及智力 等障碍 , 若迁 延不愈 , 易 出现 肌 肉萎缩 或强直 痉挛 。因此 , 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是 防止致残 、 促进 功能恢 复 、

中医经方临床运用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经方临床运用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由柴胡、黄芩、人参、半 夏、甘草、生姜、大枣组 成,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 主治伤寒少阳证。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经方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 、咳嗽、发热、胃痛等,但需在中医 辨证施治的原则下使用。
禁忌症
使用经方时需注意禁忌症,如体质虚 弱、孕妇、过敏体质等应慎用或禁用 某些经方。同时,应遵循医嘱,避免 自行滥用。
止痛。同时,也可配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04 经方在现代医学中价值体 现
临床疗效评价及研究进展
临床疗效评价
经方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如感冒、咳嗽、胃痛等。通过大规模临床试 验和Meta分析,验证经方的临床有效性和优势。
研究进展
近年来,经方研究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作用机制研究、配伍规律研究等方面 取得重要进展,为经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基础。
经方的临床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详细阐 述了经方在不同病症中 的具体应用,包括辨证 施治、随症加减等方面。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学员A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经方的魅力,其在临床治疗中 的效果确实显著。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运用 经方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学员B
这次学习让我对中医经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药 物配伍和临床应用方面,我收获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
产后调理
选用生化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经方,注重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其他常见病症应用示例
01
失眠多梦
运用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养心安神经方,以滋阴养血、安神定志为
主要治法。
02
头痛眩晕
采用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等祛风止痛经方,注重平肝熄风、活血通
络。
03

柴胡类经方的临床应用

柴胡类经方的临床应用
柴胡类经方:主要指以柴胡为主药、
功能主治有相似之处的经方,如小柴胡 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
一、小柴胡汤
(一)【原文】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
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 与麻黄汤。(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汤主之。(98)
扶正祛邪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小柴胡汤 证的发病是由于正气内虚,邪气入侵所致。 方中柴胡与黄芩配伍以消散肝胆之热,生 姜、半夏配伍以祛脾胃之寒,四药相合以 祛邪。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以扶正。 诸药相合,祛邪以扶正,扶正以祛邪,两 者体现了辨证的统一。
调整寒热
对人体因诸种致病因素的侵扰而破坏在生理 状态下的一种“阴平阳秘”的有序状态,小柴胡 汤是针对寒热错杂而言,法当寒热并用。方中柴 胡性苦、微寒,在方中具有疏邪透热之功,使热 自外散。黄芩苦寒,善清少阳之胆热,使胆热从 内而消;与柴胡配伍合以消散肝胆之热。半夏、 生姜辛温祛脾之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以补 气和中。诸药相合,寒热并用,使寒热协调。
9、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 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 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 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 以呕,故知极吐下也。(127)
10、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 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 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9)
1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 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 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 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 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 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 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53)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的独特医学体系,其中经方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各种中药的组方和应用。

经方学自古以来就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方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经方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经方的概念及历史经方,指的是汉代以前流传的、由古代著名医家创制的中药组方,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记载的方剂。

经方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所在。

经方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积累,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经方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载体,是中医理论的实践总结和体现。

经方中的各种药物组合既反映了中医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又融合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

其次,经方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优势。

经方中所选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同作用,发挥出比单味药物更加显著的疗效,在治疗某些疾病和症状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再次,经方的用药方法灵活多样,适应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三、经方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经方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等。

比如,在感冒发热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经方中的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可以选用保和丸、茯苓汤等经方进行调理;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可以选用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等方剂进行治疗;在风湿类疾病中,可以选用通窍散、当归四逆汤等经方进行调理。

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四、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经方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经方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尚存一定的认知障碍,需要加强对经方的研究和推广。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导读:这篇文章总结了张仲景用三味药的方子,每个方介绍了主要的应用指征,并现代应用在哪些疾病当中。

要言不烦,值得收藏学习。

1、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用于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也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

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

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旋覆花,葱,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炮附子。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葱白,干姜,生附子(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

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炮附子。

太少两感证。

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经方医学与临床应用

经方医学与临床应用

经方医学与临床应用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经方与经方医学简介一:何为经方?D:近2000年来,中医界尊张仲景为“医圣”,举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为“经书”,称其方中所载方剂为“经方”。

经方即经典方、经验方的一种略称。

经方是经过了古代数千年中华民族亲身试验的经验结晶,被历代及中日两国医家证明是真实有效、严谨客观、能广泛运用在临床各科的方剂。

经方组方精纯、药味简便、结构严谨、配伍合理、主治明确、效如桴鼓为千古良方!二:中医用经方之外还有用什么方?D:中医流派从处方用药风格来看有经方派与时方派之分。

经方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高潮,江阴曹颖甫先生是代表,近年来经方派开始复兴,黄煌教授是当代经方派代表人物。

三:为何现在经方医生少?D:1经方难学不会用;2 经方厚重不敢用;3.经方便宜不愿用。

所以,现在用经方的医生少,而在网络上寻求经方医生的患友却很多!四:中医的类型:中医可分为江湖型、商贾型、文化型、学者型四型。

经方医生是不折不扣的学者型,他们不顾个人得失,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传承默默奉献着。

五:经方医学及其特点:经方是汉代以前经过亿万人次治疗经验的总结。

实践至今,仍不失为治疗疾病之大法,不仅为中医临床之经典及古代医学之大成,且启发后世之医学思想,奠定中医学独特之体系!经方诊疗体系发展至今,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博采精研,直究医圣精髓,重方证研究、明药证本源、创体质辩证之法门,融日本汉方医之精华,采纳现代医学的科学内涵,在“以人为本,以不变应万变”的医学思想指导下对经方诊疗体系进行了体系重建,紧扣“方-人-病”方证三角模式,初步奠定了经方的现代体系——经方医学!经方医学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思想: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西医对病故分科细致;经方医学对人,有灵与肉的活人,具有全科理念;2治疗目标:经方医学不在病名上寻找枝叶,而在病人身上探求选方用药的客观依据!疾病是生长在特定情况的人体身上的,经方医学的诊疗靶点始终是人。

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一)

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一)

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一)引言:经方,指中医药学中历经长期验证和广泛应用的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常用经方临床应用的要点出发,详细介绍其中的五个大点,涵盖了常用经方的选择、剂量、煎服方法、药物配伍、注意事项等方面。

正文:一、经方的选择1. 根据病情选择方剂,如表里虚实寒热等病机。

2. 针对病情变化,灵活使用经方的组方变通方法。

3. 结合兼证兼治原则,适当选择复方方剂。

二、剂量的确定1. 根据病情轻重确定方剂剂量大小。

2. 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

3. 注意使用剂量单位的准确性,细心计算饮片用量。

三、煎服方法的要点1. 根据方剂特点,选择合适的煎服方法,如煎煮、泡服、蒸服等。

2. 控制煎药温度和时间,保证药物的有效提取。

3.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煎煮方式,如包煎、研粉等。

四、药物配伍的原则1. 遵循中药药性的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原则。

2. 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如益气活血、清热解毒等。

3. 注意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注意事项1. 注意药物的质量和来源,选择正规药厂生产的药材或饮片。

2.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过敏或不适等情况。

3. 引导患者正确服药,提醒患者药物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总结: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要点包括方剂的选择、剂量的确定、煎服方法的要点、药物配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准确选择合适的方剂、科学确定剂量、正确使用煎服方法、合理药物配伍、注意药物质量和个体差异,是提高经方临床应用效果的重要保障。

经方现代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经方现代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经方现代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经方现代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方的整体运用:强调经方的整体性,即不仅仅看重某些单方药物的药效,而是注重药物组合、剂型搭配等整体应用方式。

2.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针对性的经方治疗方案。

3. 剂量的科学控制:合理掌握经方的用量和时间,避免因用量过大或过小而导致的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

4. 安全性考虑:在运用经方时要注意其药物安全性,尤其是对于那些潜在有毒性或药物相互作用的中药。

5. 临床疗效评估:应该进行有效的临床疗效评估,了解经方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6.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指导经方治疗。

经方治疗气血不足的临床应用

经方治疗气血不足的临床应用

03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八珍汤治疗气血不足
患者情况
女性,45岁,面色苍白,头晕乏力 ,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
气血不足证。
治疗方法
予以八珍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包括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 芍、熟地黄等。
疗效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症状明显改善 ,面色红润,精神焕发。
案例二:归脾汤调理心脾两虚
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供了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03
制定了针对气血不足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
剂量调整、疗程设置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1 2
样本量不足
本次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 验证。
缺乏长期随访数据
康复期营养补充和锻炼计划制定
营养补充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补充方案,如增加富 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摄入,以改善气 血不足症状。
锻炼计划
针对患者体能状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如太极拳、八段 锦等中医养生运动,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
随访管理及效果评估
随访管理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情况
男性,50岁,神疲乏力,心悸 健忘,失眠多梦,食欲不振, 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细
弱。
诊断
心脾两虚证。
治疗方法
予以归脾汤加减治疗,药物组 成包括白术、茯苓、黄芪、龙 眼肉、酸枣仁、人参等。
疗效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症状逐 渐消失,精神状态良好,饮食
睡眠均恢复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六经用药量
现将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杜雨茂观点): 一铢(6铢为1分)约0.58克;一两(24铢为1两)约13.92克;一斤(16两 为1斤)约222.72克; 一合(10勺为1合)约19.81毫升;一升(10合为1升)约198.10毫升;一 斗(10升为1斗)约1981毫升; 一钱匕普通药粉约2.10克,金属药粉约4.12克;一方寸匕普通药粉3.13克 ,金属药粉6.20克。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经方用量独特的伤寒大家
常规量:胡希恕、刘渡舟等 轻剂量:何廉臣、蒲辅周、秦伯末等 重剂量:吴佩衡、李可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表里传:表里相合两经的病证互相传变者。
直中:疾病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者。 并病: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 合病:二经病证同时出现者; 兼证:六经病证基础上,又有它证表现者。 变证:六经病证转变为其它病证者。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太阴主药:人参、黄芪、干姜、生姜、附子、半夏、炙 甘草、白芍、大枣、饴糖(麦芽糖)
少阴主药:附子、肉桂、桂枝、人参、干姜、细辛、阿 胶、鸡子黄、熟地 厥阴主药:乌梅、蜀椒、吴茱萸、细辛、五味子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2 阳明湿热的用药
热重:芩连柏栀 湿重:苓术猪泽
湿热轻:苦酒(酸苦涌泄湿热)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阳明湿热可与其它证型相兼
阳明湿热兼太阳伤寒:下利粘腻秽臭——葛根汤 阳明湿热兼太阴虚寒:脘腹痞满下利——半夏泻心汤 阳明湿热兼太阴血虚:汗出多,色黄而臭;小便若浓茶;湿 疹——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
经方临床运用的几个问题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黄贵华 教授
一、《伤寒论》在中医的学术地位
(一)非伤寒不属大家
(二)非经方不治大病
仲景方的方是经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记载之
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 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 178方,用药151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少阳病兼证或变证
少阳与太阳合病:柴胡桂枝汤 少阳与阳明合病: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兼水饮内结: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邪热下利: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二、伤寒学的基本概念
(一)六经:
即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是六个生理层次,与相关的脏腑经络有一定关系。 不是经络学上的经络概念。
《内经》六经与《伤寒》六经不同。
《内经》:“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伤 寒 论 导 读
阳明病兼证或变证
阳明热盛,气阴两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津亏,燥屎内结:麻子仁丸 阳明中寒,食谷欲呕:吴茱萸汤 阳明湿热:(详细论述)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阳明湿热常见证型
阳明湿热下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阳明湿热发黄: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 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
的表现。 2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急腹症、急性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等。 3 常见证型: 阳明实热 阳明热结 3 治法:清泻阳明(清火泻下) 4 主方: 阳明实热:白虎汤 阳明热结:三大承气汤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小柴胡汤方解:
两组相反作用药组成共同作用称为和。由柴胡、黄芩 、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半夏组成。 清透阳明,故用柴胡、黄芩。对柴胡功效,《神农本 草经》曰:“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 气,推陈致新[15]”。可见柴胡具有清胃肠之热,未 见柴胡和解之功。 固护太阴,故用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半夏。 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之和,是对处于阳明与太阴之间的 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太阳病兼表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兼项背不舒: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呕: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伤寒兼内热烦燥:大青龙汤 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小青龙汤
三、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 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
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伤寒论》的基本学术框架 。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主要用于外感疾病。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也可用于各科疾病(六经钤百病 )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侧重时空概念,淡化脏腑经络概念。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太阳病变证
蓄水证:五苓散 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结胸证:大陷胸汤、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仁) 热扰胸隔: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 朴汤、栀子干姜汤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一) 太阳病
1 太阳病性质:太阳主表主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肺炎、 肺心病、高血压、颈椎病、慢性疲劳性疾病等 3 常见证型: 太阳中风 太阳伤寒 4 治法:开发太阳(散寒解表) 5 主方: 太阳中风: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太阳伤寒:麻黄汤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三)六经传变
六经传变体现了疾病时间和空间概念 循经传: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的发展演变为循经传,反之称之为逆经传。 越经传:不循此顺序而传者。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克,厚朴1克;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克,杏仁70个约22克,大枣12枚约3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克,五味子半升约37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克。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心阳虚: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
心阴阳两虚:炙甘草汤 脾阳虚: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 脾虚气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肾阳虚:干姜附子汤、真武汤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二) 阳明病
1 性质:阳明主里主热主实,阳明无死证,发热是正气抗邪
伤 寒 论 导 读
经方药量有关问题
1 煎服法方面
注重“序贯给药模式”达到“最佳量效”。 大剂量一次煎后分服,如桂枝汤,用原方剂量(桂枝42克、芍药42 克、炙甘草28克、生姜42克、大枣12枚),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 升,服一升,啜热粥一升,温覆。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 服小促其间,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 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服二三剂。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六经不同学说
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 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以及现 代医家的各种新观点等。
陈修园:经络、气化学说。在注解太阳病提纲证时“在阳主人身最外 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而浮。何谓经? 《内 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 ...何谓气?《内经》云太阳之上 寒气主之,其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而不离恶寒。盖 人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 阳之经则背恶寒”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三)少阳病
1 性质:少阳主阴阳之间,寒热可见,出阳则热,入阴则 寒。 2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呼吸道感染类疾病、肺炎, 特异性感染疾病,胃肠、肝胆、胰腺性疾病炎症性疾病。 3 治法:少阳当和 4 主方:小柴胡汤
先煎、后下、复煎要求严格。
麻黄汤:麻黄先煎 大承气汤:大黄后下,芒硝再后下
小柴胡汤:去渣复煎
附子泻心汤:附子煎煮,大黄芩连以麻沸汤(开水)渍之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 西 中 医 医 院
伤 寒 论 导 读
2 药物品质方面。
药物的品质不同,临床疗效相差甚远,中药产地、种植、采集、 炮制等环节与中药品质关系十分密切。如附子、人参、熟地、黄 连、桂枝、肉桂等药物,如达不到品质要求,即使我们按仲景药 物用量比例组方,其药物也失去仲景组方的原意。 规范化种植,中药用量标准化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开展中药量效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