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五年本--课程论--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期末复习重点资料
小学课程论绪论一、课程研究的目的1.贯彻国家的教育法规。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3.为了切实实现课程现代化。
4.为了探求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课程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实验法。
“八年研究”2.比较分析法。
对课程进行国际比较3.文献资料法。
第一章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一、课程的概念中国“课程”,唐宋年间,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东欧前苏联,常用“教学内容”、“教程”,不常用“课程”西方国家“跑道”逐渐转变为专业术语,常用“学程”。
斯宾塞最早使用“课程”。
国外:①课程是学习方案②课程是具体的学习内容③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④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国内:①李秉德《教学论》中课程的定义②王策三《教学论稿》③吴文侃《比较教学论》④廖哲勋《课程新论》⑤钟启全《课程与教学概论》※课程的定义:广义:课程是指导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
二、课程的本质1.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
2.课程是科技文化发展和人类经验的结晶。
3.课程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
4.课程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三、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课程:①正式课程:正式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通过正规教育教学实施的课程。
它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学科课程又包括分科性学科课程(简称分科课程)和综合性学科课程(简称综合课程)。
②潜在课程课程:①必修课程②选修课程(一)分科课程概念:是根据科学发展水平以及学校发展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从各门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组成各门学科,以科目为中心,各自独立的加以设计的课程。
《教育学》课程总复习
日常性班级活动
班级晨会与班会
值勤
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工作型
班内不同层次的的人际交往
阶段性活动
竞赛型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班主任与班级活动的开展
01
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与班级活动的开展 自主活动、自我教育 班主任的教育行为与班级活动的开展 制度建设;日常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班级档案。
01
课程之外,非课堂之外
普及型课外活动:强调活动的计划性、内容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有合适的发展领域;另一方面,利用好闲暇时间,培养健康兴趣,使青少年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
个性人才培养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
教师与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
成果的展示
策划课外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时髦性”:与父辈不同的特点;活动本身的特点
二、全书的基本理论观点:
“五育”的关系
教育的起源
主体实践论
循序渐进与“高难度高速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及“最近发交往中使用的基本方式
三、全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人物
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卢梭、杜威、科南特、柏拉图、布鲁纳、孔子、陶行知、蔡元培、王国维
活动类型与结构(教学、课外、班队)
教学活动
基本原理
教学活动的特点、过程
基本程序
备课
主渠道
教学原则(五条原则)
基本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
上课
课外辅导
练习的批改
考试
学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 经济
潜在因素
自身
先天 后天
环境
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延续 普及 更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层次三因素论
可能因素(主体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学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普及初等教育,并首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成熟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谁是形式教育派?谁是实质教育派.能说出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1918年,博比特《课程》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二讲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3.学科•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
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也称分科课程三、课程的表现形式•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二)实践形式•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1.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建议中学开设性教育或健康教育)•2.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教师所理解的课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4.运作的课程: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教师理解的课程与运作的课程有差距)•5.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两个学生同听一门课程,会有不同的体验或经验)三、古代学校的课程观•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四书五经” 、“三、百、千、千”(可具体说出书目)•以上课程成为主导教材的原因:封建社会漫长、政治制度与文化上的继承性、经典之作•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世纪:圣经五、现代课程的发展•1.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折中观念得到认同——赫尔巴特•2.19世纪中叶,斯宾塞发现《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确实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3.20世纪20-30年代,儿童中心课程论和教材中心课程论之间对立,杜威进行了批判•4.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新成果进入课程内容,促进了课程现代化•什么是知识本位课程?•什么是儿童本位课程?•什么是社会本位课程?•请说出分类方式并明确给出定义•什么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有什么优点与缺点?•什么是显性课程?什么是隐性课程?二者关系如何?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三大外部因素:社会儿童观知识观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也有自身的内部惯性和规律,决定着课程的面貌和结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答:对象有三种观点:现象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规律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问题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
关系:现象、问题、规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规律,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具体表现。
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2、确立价值: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优化技术: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2.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标志这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研究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课程与教学论的宗旨与任务,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第二章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知识本课程论: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理论。
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知识本位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名词解释: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课程与教学论经典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4、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 在博比特看来, 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 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 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 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 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 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 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 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 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 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 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小学课程数学:文化课——基础课——工具课一、数学的产生:1、以实际问题为起点 2、以理论问题为起点二、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数量关系”是算术、代数等领域研究的内容,用来表现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及其关系。
“空间形式”是几何学研究的内容,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关系。
三、数学的基本特征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除此之外,数学还具有形式化、简单化和符号化等特征。
四、数学科学:是以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规律为目的,具有严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的系统方法。
数学学科:数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使学生了解数学,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为目的,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生活性、现实性、体验性六、数学素养的两个内涵:一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运用数学技能的能力,能够满足个人每天生活中实际数学需要,二是能正确理解含有数学术语的信息,如阅读图表和表格等,这表示一个有数学素养的人应该能正确理解一些数学的沟通方式。
七、数学素养的基本内容:1、懂得数学的价值2、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3、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4、学会数学交流5、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八、数学素养的基本特征:发展性、过程性、实践性九、思维与数学思维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
具体来说,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和形及其结构关系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一种思维。
十、数学思维的分类●按思维活动的形式来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按思维的指向来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按智力品质可以分成: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十一、课程目标的特点的具体表现1、注重问题解决;2、注重数学应用;3、注重数学交流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5、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十二、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P29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一、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的特征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2、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3、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二、小学数学教材教材的基本构成1、教材:是根据一定的学科任务而编选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含有一定能力要求的内容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C)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A.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C)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C)A.《儿童与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B)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A.情境模式 C.批判模式B.目标模式 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A)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A.法国 C.德国B.美国 D.英国(C)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课程4、儿童本位课程二、填空: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
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
(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
(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
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论成为了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
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的定义、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课程的定义与分类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经过一系列的设计与组织,形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总称。
课程的分类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按学科分类、按教学形式分类以及按教育层次分类等。
按学科分类,课程可以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按教学形式分类,课程可以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等;按教育层次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小学课程、中学课程、大学课程等。
二、教学理论的发展教学理论是指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
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
在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重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认知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
三、教学设计的要素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安排。
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育要求,确定的学习结果。
它应该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教学目标,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评价,可以采用考试、测验、作业等形式。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 (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课程理论与课程论一、名词解释课程论:教育学领域中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分支学科;既研究课程的外部条件,又研究课程的内部结构;其内容包括课程的目标、设计与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等领域。
二、简答题1.简述课程的定义方式?从课程本质属性定义:即学习经验;学校活动。
从课程功能定义:是文化再生产;是预期学习结果。
从课程存在形式定义:是书面文件;是教学大纲、单元、内容。
从课程实施和管理需求定义:是学习计划;是学习者实际学习的东西。
2.列举“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
3.列举三大课程流派,并简述其划分依据?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罗杰斯)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划分依据:泰勒原理4.简述杜威“经验”课程的基本观点?儿童中心-课程原点:生活和需要经验中心-课程本质:经验活动中心-课程实施:自主活动5.简述课程论学科独立期的基本特征?确立了课程研究的基本范式;建立起系统的课程编制理论;探索了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6.列举多尔的后现代课程4R原理?Richness(丰富性):课程的深度、多层次的意义、多种可能、多重解释。
Recursion(回归性):人与环境、他人、文化的反思性相互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
Relation(关联性):课程中的观念、文本、师生等因素互动网络(教育关联);课程母体在文化上的各种联接(文化关联)。
Rigor(严密性):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精确性。
三、论述题学界对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有哪些看法?对此,你持何观点?A.大教学论:主张将课程看作教学点的内容,课程理论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
B.大课程论:主张把教学看成课程的一部分,教学理论归于课程理论范围。
C.相互交叉模式: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课程和教学不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单独运作,对于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也应是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D.二元独立模式:注重课程和教学之间的区别,课程和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论和缴械轮是现代教育学的两个分支。
小学课程教学论复习提纲
可操作性原则课Βιβλιοθήκη 目标应具体明确, 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
操作。
可评价性原则
课程目标应可量化或可 描述,便于对学生的学
习成果进行评价。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选择
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选择 具有基础性、时代性、思想性和
科学性的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螺旋 式上升的组织方式,逐步拓展和 深化课程内容。同时,注重课程 内容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
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 择,如理论性内容适合讲授法,实践性内 容适合练习法。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都会 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充分了解学 生,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将多种教学方法 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 通能力。
05 小学课程评价改革趋势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反思
单一性
01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过于依赖单一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其
他方面的表现和进步。
个性化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 针对性的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06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挑战
新时代教师角色定位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复习资料一
一、填空题
1、1918年博比特所著的__________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4、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板块组成的。
5、美国学者古德莱特认为人们在谈论课程时往往是站在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程》或《课程论》
2、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相关人员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课程实施的情境因素
3、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选修课、活动课、社会活动
5、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二、论述题
试述课程开发中的泰勒模式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
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