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同名21438)
论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
论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近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仍然面临许多难题。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资源结构问题当前,中国的工业生产仍然以重工业为主,这类产业对能源、原材料和环境的消耗较大,且产生的污染也较为严重,已经成为了制约国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因此,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将重心转向轻工业和服务业,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应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轻工业和服务业,打造品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
同时,应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二、技术升级问题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升级,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成为了关键问题。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和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引入和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
其次,应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维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升级和举步。
同时,应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劳动力问题当前,中国工业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劳动力。
由于技术与市场的变革,导致了传统劳动力的边缘化,和新型劳动力的缺乏,给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因此,应通过培训和创新,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加快推进人才培训、引进和利用计划,积极发展模块化和在线教育等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推动工业劳动力结构向高级化、自由化方向迈进。
四、金融体系问题当前,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也面临着金融体系问题,如何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国内外资本的流动,成为了关键问题。
首先,应积极开展金融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创新和综合素质,打造和规范金融市场和机构,优化股权分配和上市条件,实现企业和投资者的双赢。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业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转型升级,传统工业结构已经日益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发展需求。
传统的重工业结构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逐渐凸显。
必须通过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推动工业经济向更加高效、迅速、环保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可以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还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影响。
1.2 问题的现状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驱动下,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但缺乏创新驱动和技术支持。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来应对。
1.3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难题。
这不仅有助于政府部门及相关产业对策制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它们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研究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还在于为相关专业人士和学者提供了探讨和研究的方向,推动学术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是产能过剩。
随着经济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造成资源浪
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科技创新不足。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但
目前科技创新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环保压力增大。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但目前仍
存在不少企业存在环保问题,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存在一些矛盾和不平衡,比如传统产业过多,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面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实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加大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力度。
通过政府引导,逐步淘汰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和
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创新
驱动的发展模式,推动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加强环保监管和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监管,对环境违
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
结构的合理优化,提高整个工业经济的竞争力。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加大对工业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技能人才的水平,
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采取多种对策来加以应对。
只有通过不
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浅析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浅析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转方式、调结构是2010年国家及全省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也将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目前,许多省市纷纷推出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可以预见,未来经济发展,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站得高、谋得远,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近年来,我县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如不尽快在转方式、调结构上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我县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日益突出,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窄。
经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一、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实现“七个转变”,即:1、要从不平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
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更加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加服务业的比重,努力完成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231”模式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321”模式的战略转变。
2、要从过去重城轻乡的发展偏向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转变,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推进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农业外部各种资源和机制的调整,调优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业竞争力。
3、要从依靠资源高耗型发展向产业升级收益型转变。
从原先耗能、耗材扩张性发展转向招商选资,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培育发展龙头型项目、基地型项目和高科技项目。
4、要从依赖劳力增值向智力增值转变。
由于劳动力紧张与劳动力价格升值迫使我市必须走技术进步之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5、要从外源主导型向产业本土化转变。
一方面要大力促进本土化企业增量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争取外来投资厂商立地生根,变单纯装配式工厂为技术产品研发、制造式基地。
6、要从加工企业向“两自”企业转变。
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从单纯加工型向培育自主核心技术、培育自有品牌方向发展。
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李克强党的十七大从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出发,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两个字上下功夫、见实效。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
调整经济结构既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
调整经济结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一、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成绩)。
(语风一转,用“但是”转折到“问题”)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又面临一次新的战略性调整机遇。
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切实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顺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与原因)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最为宏观的外部原因——国际形势),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倒逼机制。
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度过了最困难阶段,出现回暖迹象。
但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
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7年第1期一、突出问题一是供给结构上,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
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及其生产领域,供给不足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和生产领域。
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强,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出境购物、“海淘”购物快速增长,2014 年居民出境旅行支出1 万亿多元人民币,2015 年就将近1.5 万亿元人民币。
二是需求结构上,内需外需关系失衡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并存。
从内需外需关系来看,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经济大国,但2015 年出口依存度仍然达20.87%,比日本高6.6 个百分点左右,比美国高8.6个百分点左右。
从投资消费关系来看,投资对GDP 的贡献率仍然偏高,今年上半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37%。
三是产业结构上,三次产业结构失衡与各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并存。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虽然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达到54.1%, 但与发达国家70% 左右的比重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从各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产品多而不优;我国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位置(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国,却是服务贸易逆差国。
四是资金配置上,货币总量宽裕与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结构性失衡并存。
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信贷供给和社会融资规模呈较快增长态势,2015 年末M2/GDP超过200%,广义货币信贷余额/GDP 超过190%;2013-2015 年,信贷增速持续快于GDP 增速与CPI 涨幅之和,且增速差距一直在扩大,从3.7% 扩大到了4.9%。
但同时,结构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反映突出,资金在不同企业、行业、地区之间配置失衡。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政策取向偏重工业规模扩大和工业总量提高,忽视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主要依靠高积累、高投资支撑,由此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第一,生产结构不合理。
现有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低素质下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
第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各类产业普遍分散程度高,集中度低,企业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分工合作,现有加工制造能力未能有效优化组合。
第三,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
中国长期重复依靠政府拨款进行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道路,缺少真正投资主体,投资活动的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导致科研与产业分离,技术商业化能力低下,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二)地区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化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工业自成体系,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生产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
产业结构趋同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突出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低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产品生产能力又十分不足;由于地方利益竞争强化,为保护地方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与要素流动壁垒,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生产效率,削弱了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阻碍了地区优势发挥,加剧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城镇化水平偏低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按照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分布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中国城镇化水平并没有达到国际城市化35%的水平。
城镇化水平过低,不仅影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利于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还加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论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
论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工业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产能过剩随着国内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产能高速增长,但工业生产中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
其中涉及的行业包括建材、钢铁等重点行业,以及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
解决策略: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品质,吸引更多消费者,消化产能过剩。
2. 透明化和加强监管并减少优惠政策,限制行业内投资,整合鼓励市场开拓和产品创新,避免重复建造和恶性竞争。
3.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开放,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二、环境污染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
在工业产能大幅增长的同时,排放量也在快速增加,导致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
1. 推动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企业环保意识教育,加强环保项目建设,落实环境税的相关措施,降低污染排放量。
2. 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明确环保目标,并落实责任、处罚措施。
3.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技术,改变过去环保只着眼于治理,而忽略了源头治理的问题。
三、劳动力供应近年来,随着国内工资的逐渐上涨,一些劳动力外流,使得一些工业企业人手短缺,企业的生产效益受到影响。
1. 清晰生产计划,被动的招工容易造成的员工覆盖期。
企业应严格按照生产需求进行招聘,确保企业的生产顺利进行。
同时,通过引导、培养和招募新的劳动力,可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2. 挖掘内部员工的潜能,通过培养和社会化劳动力投入的有效组合,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企业的凝聚力。
3. 提高整体工资水平,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反馈,完善制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员工。
四、国家政策支持不足国家政策对于国内工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而一些省份和地区的制订出了相互矛盾,干扰了行业的有序发展。
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调整方向
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调整方向作者:白津夫来源:《领导之友》2010年第01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国经济结构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不协调和供给结构失衡,为此,必须从供给和需求的结合上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1.投资与消费不协调。
投资需求持续过旺,保持较快增长,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增长相对较慢,巨大的消费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从1978年至2007年,我国的投资率从38.2%上升到42.1%,而消费率从62.1%下降到35.4%。
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
在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这一增长格局被进一步强化。
2009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
在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中,政府和企业的贡献占到66%,而城乡居民消费只占34%。
这表明,经济回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的,消费拉动作用不明显,内生动力还不强。
2.内外需发展不协调。
首先,内外需增速不协调。
外需增长过快,而内需跟进不够。
2008年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8倍,两者相差55倍。
其次,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60%以上,大大超出世界41%的平均水平。
过去的30年,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年均贡献达20%,对生产率进步贡献率约为46%,在一些沿海地区,这一比例还要更高。
外需增长是开放经济的必然结果,但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增长受外部影响过大,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找出相关对策。
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1. 传统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工业经济长期以来依托传统产业为主,如煤炭、钢铁、化工等,这些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传统产业结构单一也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2. 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传统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多来自化石燃料;而且生产过程中还产生大量污染物,给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传统产业在效益方面也存在不高的问题。
3. 分工协作水平较低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不够紧密,缺乏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这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一定的障碍。
4. 产能过剩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扩张和投资过度,造成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资金回报率不高,出现不良竞争等问题。
二、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1. 加快转型升级为了应对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鼓励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环保型产业转型,推动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的发展,提高工业经济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 优化能源结构针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问题,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还要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工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3. 加强产业链协作为了提高分工协作的水平,我们应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作关系,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协作,促进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作效率,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
4. 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处理产能过剩问题上,我们应该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鼓励企业进行减量置换、低效产能退出,并转变为高效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产能过剩的情况。
5. 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论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
论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的变革,我国工业经济结构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展开讨论。
一、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1. 产能过剩问题随着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一些行业和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老旧产能仍在运转,产能利用率不高;部分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导致了过剩的产能。
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2.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工业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在整体产值中的比重仍然较大,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产业结构不够多样化,整体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3. 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整体来看,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还不够成熟,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工业经济结构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还不够稳固。
4.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一些传统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国内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解决策略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工业经济结构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深化供给侧行动,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过剩产能,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提高工业经济结构的核心能力。
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提高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 推进绿色制造和低碳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是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需要加大对绿色制造和低碳发展的投入,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各国经济建设的长期战略方向。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工业经济结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资源环境压力大资源环境压力是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障碍。
目前,我国的一些工业领域存在较大的环保问题,如钢铁、化工、造纸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能源和环境消耗,尤其是大气、水体和土地的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此,应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我国政府加强了环保相关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
同时,推动绿色制造、循环经济等技术的应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利用,减少了工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单一我国的工业发展虽然一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但产业结构却比较单一。
依赖于传统重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且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持续,从而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比如,钢铁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有色金属产品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等等。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在政策引导下,刺激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水平,降低对中间产品的依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互联网、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整体水平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待提高。
因此,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升级老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政府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自身结构问题的逐渐凸显,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此背景下,文章将从三方面探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1. 经济增长方式单一: 以投资为主导,把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利用起来为主的发展方式已经导致了投资需求增长不足和产能过剩,进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缓慢和产能利用率低下。
2. 依赖资源投入: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以资源投入为主,在较长的时间内依靠资源的投入维系着经济发展。
这种方式不仅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而且难以久远。
3. 大规模的信贷化过度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由于国内企业大规模的借款和信贷化过度,导致银行业信贷表外化和“影子银行”的出现,从而带来了金融安全风险。
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经济方式除了走向以技术创新和服务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之外,中国还应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 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发展服务产业是促进经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发展旅游、康体、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提高以消费为导向的质量和消费品质量。
3. 大力发展“新经济”新经济是指在新兴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领域打造的全新产业模式和生态。
如,互联网+、智能家居、共享经济等。
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上加大投入,从而扩大内需,改变经济结构。
4. 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对于当前出现的金融隐患,未来管控风险则尤为关键。
建设符合国外经验的所有权管理学机构,实行资产托管制度,降低杠杆率,并且坚决控制“影子银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结构调整,对策,我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如何更好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调整的过程。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相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制约因素;措施一、经济结构调整制约因素(一)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增长率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过去的解决温饱问题为首要任务进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阶段。
客观上要求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要与之相匹配,经济增长方式应由过去的以投资带动为主逐渐转变为消费拉动起主要作用。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外需减少引起的消费水平降低,其中也有高储蓄、低消费的问题。
投资需求在经济的发展中更多的表现为中间需求,由投资进一步形成生产能力,然而这种能力若无法进入最终的消费就没有意义,会造成产能的过剩。
但近年来,与投资率的持续增长相比较起来,消费率却始终处于下降状态,当前我国消费率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
(二)当前经济结构过多的依赖于外需据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高于60%,这远超过一些发展中大国和发达国家的水平。
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过多的依赖于出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需的发展。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出口,会引起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增强,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问题。
金融危机的出现也在促使经济发展机制的转变,过去通过市场外需来消化大量产能的增长方式难以继续。
整体来看,虽然我国外贸出口这一经济驱动力不能放弃,但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外需拉动的方式必须加以改变。
(三)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加快发展、提振经济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不合理的投资引导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部分工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一些资源性产业项目虽然带有高污染、高能耗的影响,但因其具有见效快、投资大、回报高等特点,在强大的信贷货币支持下往往又开始继续生产。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一、农村产业结构与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是指农村地区各种经济活动在总量上的组成和结构比例。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农村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与农民收入存在脱节的情况,而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关键问题之一。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1. 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存在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石油能源等问题,严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可以降低过度依赖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瓶颈。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1. 发展农村多元经济。
农村仅靠农业无法满足农民的多元需求,应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
2.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将农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1.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建设健全的金融服务网络,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降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风险。
2.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培养一支适应新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队伍,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通信、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
2. 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将逐渐流动到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应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地区1. 大力扶持农村电商。
电商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可以选择一些条件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地区作为示范区域。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工业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明显,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问题分析1. 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淘汰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竞争,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被淘汰和淘汰的风险。
这些传统产业通常具有能耗高、污染大、资源投入多等特点,不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淘汰和调整。
2. 产能过剩和产能结构不合理问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繁,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
产能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高端产品的产能过剩,低端产品的供需矛盾突出,产能配置不合理。
3.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技术创新是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驱动力,但目前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升级。
4. 产融结合不足问题产融结合是新型工业经济的重要特征,但目前我国产融结合不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5. 人才短缺和产业链薄弱问题高端产业需要依托于高素质的人才和完善的产业链,但目前我国工业人才短缺,产业链薄弱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高端产业的发展。
二、对策分析1.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
3. 完善产融结合机制,优化融资环境政府应加大对产融结合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我国经济结构及其变化过程所谓国名经济结构,主要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等。
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进行调整,藉以改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利用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促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推动整个国发经济向前发展。
当前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
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
我国自1978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纯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等迅速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长足的发展作用。
现阶段我国仍就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的改革方针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
经济结构调整
基础缺陷
为了落实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战略,2010年一季度,中央政府开始对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地方政府的经济 行为进行全面干预,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进行治理,特别是对土地征用和信用扩张进 行了严格的限制。这轮治理投资过热无论从目标、对象还是手段的选择上都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 到,这次治理也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各种对本轮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不同理解、分歧和预期也相继产生。 产生这种分歧的核心问题在于这轮经济结构调整暴露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即微观经济基础的缺陷。
第二点、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很早就存在,在内需中,投资的比重过高,消费的比重过低,而且消 费比重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地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内外需的关系上,我国是出口导向型 的经济模式,过度地依赖外需,这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而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很难再现危 机之前出口高速增长的情景,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出口部门的产品转向 内需。
经济结构有多重含义:(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 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 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 (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开放视角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大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开放视角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大问题作者:桑百川时间:2013-07-15 浏览次数:297 次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迁,中共十八大重申“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把结构调整界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调整经济结构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的主基调。
经济结构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以及市场结构、要素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等。
调结构自然也就包含上述经济结构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理解这一点,对于制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历了34年快速增长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两大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一是经济体制问题,二是经济结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即便体制改革成功了,体制健全了,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不到根本改观,也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调整需求结构调整需求结构,重点是扩大内需。
扩内需,并不是要压缩外需,不是轻视外需,而是在努力保持外需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扩大国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道路,出口规模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498亿美元,不考虑汇率变动因素,出口增长了近百倍,大大快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出口依存度上升到25%以上,制造业产品的半数左右出口到海外市场。
由此,当海外市场需求波动、下滑时,也必然导致国内经济波动、增速下降,影响国民经济稳定。
调整需求结构,重点是扩大内需。
扩内需,并不是要压缩外需,不是轻视外需,而是在努力保持外需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国内需求,使内需的比重上升,从而出现外需比重下降的趋势,减少对海外需求的依赖程度,实现内外需求均衡。
扩内需,主要是扩大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而不是简单扩大国内投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
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充分发挥t 匕较优势,保持并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更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巨大的优势,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稳固的内需基础上。
(二)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投资促进消费上。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
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
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三)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
扩大居民消费一是要完善消费政策。
要总结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
但扩大居民消费不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还要探索多种办法,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改善消费环境。
要建立健全消费法规标准、市场流通体系,整顿和规
范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同时要完善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
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安心消费、方便消费。
三是培育消费热点。
要支持
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加文化、体育、旅游、培训和家政等j肖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
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当前,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二、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需要有一个过渡,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懺协调发展
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要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匕梯次拓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形成并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避免城镇过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费和
一些特大城市过于膨胀造成的”城市病"。
(二)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应当统筹推进。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应当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提升城市经济实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村面貌转变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三)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
统筹考虑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其他各方面条件,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
不仅要考虑农民工的落户和享受公共服务等问题,还要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加强技能培训,使其具备自身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等建设,解决好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另一方面,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应,规范发展住房市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就是面向市场需求。
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
品结构,努力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
位,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进一步调整农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其次,通过调整和改善供给来满足不断变化和升级的消费需求, 通过不断开
发新产品和发展新业态,创造和引领新的消费需求。
再次,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也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外,还应主动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新趋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要发挥我国市
场规模巨大的优势,继续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走集成创新的新路子。
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企业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吸纳科技等各类人才等一系列举措,广泛而多渠道地吸收创新资源和成果,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
要准确把握这些新技术和新
产业的变化方向,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硏究,突破核心 '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
要适应服务业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生活
性服务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四、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把调整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管理,加强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并从战略上把握好人口发展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把节能増效和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通过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我国国情出发,应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从需求侧减缓对资源和要素
的供给压力。
(二)从战略上把握好人口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人口问题带来的双重压力。
一是人口多带来的就业压力。
二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仍然丰富的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同时把握好发展老龄产业的机遇,使经济结构调更好地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
把握好人口问题,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施治。
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
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大方向不能动摇。
同时,也要着眼
于长远发展,科学分析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加紧完善人口与相关经
济社会政策,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均衡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五、完善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
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锐意推进改革创新。
(_)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
深化对发展的认识,拓宽发展评价体系的内涵,在重视增长速度的同
时,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对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
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评价,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科
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
(二)増强市场经济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经济结构调,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
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经济结构调中的动力和活力。
着眼于建立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发挥好市场机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需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改革。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理JII页价格关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这对于抑制过度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和调整分配关系具有关键作用。
(三)健全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财税和金融体制
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健全中
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进
步理JII页各级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制度,更好地发挥税收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调节收入分配上的作用。
此外,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要继续实施更加有力的税收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税制改革中,应减少收费,均衡税负,进一步规范税收和经济秩序。
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步完善国有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原则下,发挥汇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
在加强金融有效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继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