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40b7ae43323968001c9250.png)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陈向明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
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_陈向明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_陈向明](https://img.taocdn.com/s3/m/ebb9572010661ed9ad51f3ab.png)
)
兴 起 的 而且 除 了 现 象 学 都 可 以 将 扎 根 理 论 作 为
( )
一
种 分析资 料 的 方法
。
其
二
,
我国的
一
些 教 育 学 者 比 如 我 在 使 用 扎 根 理 论 路 径开 展 研 究 以 及 教 授 研 究
(
)
方 法 课程 时 发 现 存 在 不 少 局 限 性
。
扎根 理 论 对 于
当
前 我 国 教育 研究 的 意 义
;
限庋 以 及 本 土 化 调 适 的 可 能 性
;
;
关键 词
扎 根 理 论 研 究 路径
:
;
生成 理 论
:
理 论 性 抽 样 理 论 性饱 和 编 码
;
:
中 图 分 类号
G 4
0
-
0 3 4
文 献 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社 方法
,
2 0 0 5
年版第
一
1
1
1
3
M
页
。
)
。
我 认为 个 案 研 究 和 行 动 研 究 既 可 以 使用 质 性 方 法 也 可 以 使 用 定 量
,
,
方 法 不应 为 质 性 研 究 所 专属
陈向明2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4-
![陈向明2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4-](https://img.taocdn.com/s3/m/8f9723d8700abb68a982fbbf.png)
陈向明: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第四.如何分析质性资料?总的思路是用类属法的化约的思路;可以采用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作话语分析。
类属法:化约的思路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1)开放式:建立代码,尽量使用行动性的本土概念,推测隐含的假设2)聚焦式:形成主题,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过程(如“做中学”)。
3)轴心式:在主题间建立联系,提升出最重要主题,形成理论思路(鱼网),把第2级所有的主题都形成一个大的主题,象一串粽子能拎起来。
我自己做过这样一个博士论文。
我是研究中国学生到美国以后跟美国学生交朋友过程中被同化的经验。
我先在中国访谈他们,到美国追踪了一年,在波斯顿地区,他们会谈到很多在中国交朋友的规范和在美国是不一样的,通过他们不同的经验,有很多冲击,他们会问自己,我还是中国人吗?或我交的这个朋友和我在中国的铁哥们一样吗?会发现不一样。
在情感交流上、在行动规范上不一样,会造成这群人在文化认同上有困难,有的人说我还是中国人,有人说我已经变了,西化了,有的人说我半是中国人,半是美国人,情况不一。
在第1级编码时出现很多词,中国的学生会说,我们中国人很讲人情,美国人不讲人情,或者说我们很注意情感交流,他们好像不太注意情感交流。
但我去问美国同学,他们会说,你们中国人没什么情感交流,因为我看不见你们有任何表情;你们坐在那儿,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愤怒,而美国人的表情是非常外露的。
通过分析,我发现,我们说的情感交流不是指向自己的,是指向他人的,我在和你交流时,我会想你是什么感觉,我要和你共感;美国人讲的情感交流是自我导向的,我要表达出来。
所以都是情感交流,但导向不同。
一个是自我导向,一个是他人导向,这和文化有关联。
在第2级编码时会形成如中国人很关注人情,关注情感交流,关注交往,等等。
到第3部分就会说不同的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会改变你的文化认同,有的人就会认为自己不怎么象中国人了。
前面可能会有很多很散的代码,但你慢慢要形成主题,最后把它拎起来,变成一个整体。
方法一文读懂“扎根理论”
![方法一文读懂“扎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88c441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e.png)
方法一文读懂“扎根理论”一、研究范式和扎根理论毫无疑问,方法论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做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人类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正如迈尔斯所说:研究者要想为读者呈现一个确实可信的研究报告,就必须要向外界清楚阐述自己的研究倾向以及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外观,也就是研究方法。
但笔者认为,迈尔斯在这里所说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设计,按照克罗蒂观点,一个完整的研究设计至少应该包括四个要素:认识论(哲学基础)、理论视角、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
因而,如果要想更好地理解方法论,还必须要和本体论与认识论结合起来,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用“范式”来探讨这类问题更合适。
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产生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研究范式也异常繁多,为了更好地展现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本文归纳了一些常用研究范式,如表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研究范式,其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各不相同。
本文所探讨的扎根理论,如果从价值取向与研究目的上来说,属于实证研究范式;从理论视角上来说,属于解释主义范式;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属于质性研究②;从研究形态上来说,属于经验研究范式;而从认识论(哲学基础)上来说,它又属于建构主义范畴。
这也使它成为近年来在社会学领域内使用最为广泛,却又是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
然而,作为“当前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和走在“质性研究革命的最前沿”的一种研究方法论,很多人对它既充满期待,又无所适从。
因为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分歧;填补了宏大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但同时,扎根理论又是一个充满争议、开放包容与不断发展的新兴研究方法。
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扎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本质与内涵、思路与方法、争议与反思等角度来系统梳理扎根理论的理论体系,并结合其在工作场所学习中的相关实例,探讨它的具体应用,以期进一步丰富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理论,拓展相关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与应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扎根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与应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996458a8956bec0975e37e.png)
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源于1967年芝加哥大学巴尼·格拉泽和哥伦比亚大学安塞尔姆·施特劳斯两位学者的一项共同研究。
它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其突破点是把认识论批评与行动的实践准则相结合,提出质性分析系统化拥有自己的逻辑后,是能够产生理论的。
该研究方法在当时的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纷纷加入扎根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使得该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扎根理论自上世纪末陈向明老师介绍到中国,已经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应用情况如何?通过选择 2000—2016 年间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作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对国内扎根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介绍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美籍华人)于2004年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 } PF 一NET)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以探究领域或学科演进的主要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分析学科演化机制,对学科发展前沿做出合理预测。
此外,本文也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12007进行部分图表的绘制。
检索条件:核心期刊=Y或者CSSCI期刊=Y并且年 between (2000,2016 and 主题=扎根理论 and (精确匹配)二、数据的分析情况( 一)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1.扎根理论文献的年度变化国内学术界关注质性研究始于陈向明老师,陈向明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表了一系列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期刊论文。
再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质性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
在2000年以来,CNKI搜索到的文献也主要是以陈向明老师对质性研究的方法介绍,对其应用型的文章鲜有。
最新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最新扎根理论(必读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a0bb31aa0508763231121275.png)
➢ 质的研究是一种“强烈价值介入”的研究方式,具有透过 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描述、网络主义、动态系统、 弹性设计、质化资料、个人接触、个人直觉、独特案例 、系统敏感、归纳分析和关注意义等特征。
一、质的研究
扎根理论
➢ 质的研究类似于我们说的定性研究,但又有区别,相对 于定性研究,质的研究不是空对空思辨性的,也不是由 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来构建知识的,而是以文字叙述 为材料、以归纳法为论证步骤、以构建主义为前提的研 究方法。
参考文献:
扎根理论
➢ 冯生尧等.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 J ].现代 教育论丛,2001,(6):51-53.
➢ 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 播研究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76-80.
➢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58-63.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 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 ”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 状态进行登录。
➢ 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 ,确定类属的属 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 及类属化。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 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 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扎根理论
2、含义
➢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 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 理论。
➢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
陈向明:初识扎根理论,再识“一切都是数据”
![陈向明:初识扎根理论,再识“一切都是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d33f5b7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7a.png)
陈向明:初识扎根理论,再识“⼀切都是数据”初识“扎根理论”最早接触“扎根理论”这个概念是在1988年,当时我刚开始在哈佛⼤学读博⼠,质性研究课程的必读书中就有Glaser和Strauss的《扎根理论之发现:质性研究的策略》 (1967) (以下简称《扎根理论之发现》) 以及Strauss和Corbin的《质性研究基础——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法》 (1990)。
我虽然做了⼏项质性研究课题,也对原始资料进⾏了系统的编码和理论建构,但对“扎根理论”这个概念及其使⽤⽅法并⽆清晰的理解和应⽤能⼒。
1995年,我回到北京⼤学教质性研究这门课,在教学和做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的过程中,也经常提到“扎根理论”这个概念,但应⽤它的范围⽐较窄,基本停留在⾃下⽽上开放编码的层次。
⾃2011年起,我和⼏位同事⼏乎每年都在北京⼤学开设“质性研究⽅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
课程开到⼀定阶段之后,⼤家感觉内容需要聚焦,于是决定先对扎根理论进⾏系统的介绍和操练,因为它相⽐质性研究中的其他路径(民族志、现象学、个案研究、叙事探究、话语分析等)更为基础,更容易上⼿,也更好教。
为了获得对扎根理论基本⼀致的认识,我们教学团队组织了⼀个⼩型读书会,系统地研读扎根理论的经典著作,包括了解Glaser与Strauss之间的学术之争以及Charmaz对⾃⼰的两位⽼师的超越。
⾄此,我们感觉对扎根理论终于有了⼀个⽐较全⾯、系统的了解。
扎根理论可以被定义为:⼀套逻辑⼀致的“发现”理论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Glaser and Strauss,1967),是能够捕捉和概念化社会环境中潜在模式的⼀种研究路径(approach)。
其要义可以被总结为:研究的⽬的是⽣成理论,⽽理论必须来⾃经验资料(empirical data);研究是⼀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发现的理论被称为“扎根理论”(Glaser and Strauss,1967)。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6491ee59eef8c75fbfb3ff.png)
扎根理论的思路
•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 2.对理论保持敏感 • 3.不断比较的方法 • 4.理论抽样的方法 • 5.灵活运用文献 • 6.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 1)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 • 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
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 • 3)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
范例 罗秋菊,陈可耀的一项关于民营会展企业 成长路径的研究,其论文发表于《旅游学 刊》(Tourism Tribune,2011,26(7):71-79)
题目:
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营会展企业成长路径研究 ——以广州光亚展览公司为例
研究问题 1、光亚展览公司自创办以来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 2、面对国有企业的激烈竞争和境外展览公司的大举
进入,光亚展览公司为什么能够日益壮大,持续 发展? 3、光亚展览公司的成长路径对我国快速发展的民营 会展企业有何借鉴作用?
研究目的 探寻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最终挖掘出民营会
展企业快速成长的独特路径,从应用价值上为我 国快速成长的民营会展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 研究设计:
采用社会学者Glaser和Strauss(1967)提出 的扎根理论方Leabharlann 。一级二级三级
选择性译码(三级编码) 选择核心范畴 开发故事线 通过典型模型将核心范
畴与其他范畴联结 继续开发范畴使其具有
更细微、更完备的特征
开放性译码(一级编码) 将资料分解、检视、比较、
概念化和范畴化
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续)
扎根理论方法评价标准 (Strauss & Corbin,1998)
•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 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 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 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 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 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 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ddf1e050e2524de5187ef8.png)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基础
模板的使用
配色方案修改:
配色方案在【格式】-->【幻灯片设计】-->【配色方案】-->【编辑 配色方案】下调整。
LOGO的添加:
Logo添加修改在【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下调整。直 接选择logo图片删除或修改。
造家庭、糟糠之妻不能忘
客观情况
主客观角度的编码与分析
主观想法
性别视角的编码与分析
男性 女性
社会、国家 家庭
读书
孩子、 老人
怕我变心
时间顺序的编码与分析
关于时间的编码:天天、我在家时、我出来、学成了、以后、这辈子 、永不
扎根理论的评价
优点
1、一切皆为数据,忠于原始资料,避免了研究者预 先的假设, 而不是将某种已有的理论强加于资料之 中,对资料进行了充分地利用。
检核与评价 1.扎根资料 2.密集的概念 3.概念间有系统联系 4.理论具有较强解释力
扎根理论是一个一面搜集资料,一面检验假设的 连续循环过程。
三、可信度的确保策略
1.延长的参与 2.持久的观察 3.三角测量 4.同代人的陈述 5.反面的个案分析 6.参考的足够性 7.回访受访者
定性分析中的扎根理论方法
![定性分析中的扎根理论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8ace6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8.png)
我非常担心约翰(乔伊丝的丈夫, 患有威胁生命的心脏病,还没退 休就在三年前失去了工作)…由 于这些压力,很难…再去专心做 我今天能做的事情。我过去常常 展望未来,现在不行了;它(中 风)让我不安。现在我不得不过 一天是一天,否则我就活不下去。
聚集
2
3
资料类属化的主次 A类属
B类属 C类属
核 心 类 属 的 特 征
有助于发现论点的一些问
论证
题:
03
希望读者怎样理解过程或 04
为什么它是最重要的?
分析的意义?
05
告诉读者你想做什么?为 06
主要观念与哪些句子或段
什么告诉这些?
落结合在一起?
修改早期的草稿——仔细审查类属
01
审查类属的力度、目的和模式。
02
类属在这儿服务于什么目的?如不需要服 务于这个分析、论点或读者,就放弃。
03
评价读者对同类经验的熟悉程度及对类属 的理解,决定是否删去每个类属的正标题。
文献评述:回到图书馆
文献评述和理论框架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场所, 你在其中宣称、定位、评价和捍卫你的立场。
文献:评述争议?
什么时候钻研文献?——延迟到分析后 怎样钻研文献?——非罗列、概括和综合
文献:需涵盖哪些内容?
怎样增进对被研究现象的理解
主要类属定义完整否?提升为概念 没?
分析与哪些理论或问题最接近?谁 最感兴趣?研究向哪里发展?
修改早期的草稿——建构论证
填写如下内容: ○ 我在此处的论点是_______; ○ 我的论证是_________; ○ 支持这个论点的材料是_______.
01
修改早期的草稿——建构 02
A
C
数据表明了什
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66b23d10661ed9ad51f351.png)
第29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5月V ol.29,N o.3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08心理学扎根理论研究方法Ξ孟 娟(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发端于社会学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也成为心理学质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受美国实用主义以及符号互动理论影响,强调理论根植于真实的资料之中,主张通过资料的收集、编码、备忘录的撰写以及理论性抽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形成理论。
关键词: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8)03-0170-05作者简介:孟 娟(1966-),女,湖南永顺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首先由格拉塞和斯特劳斯于1967年提出,一经提出便在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今日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走在“质化研究革命的最前沿”(Charmaz,2000)。
它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唯一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形式”,而且其基本原则也成为质化研究的一般指导性原理。
扎根理论虽形成于社会学研究,但却被广泛运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尤其是健康、护理、教育、商业以及心理学研究中。
90年代以后,更是在西方形成了一个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经验的热潮。
与国外以及其他学科相比,国内尤其是心理学界对扎根理论方法鲜有介绍,因此笔者对扎根理论方法作一系统介绍,以期中国心理学研究者能关注到这一重要的研究,不断丰富心理学研究方法,完善心理学方法论。
一、扎根理论方法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扎根理论方法是在逻辑上一致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旨在形成理论的的方法(Charmaz, 2000)。
将扎根理论引进到中国教育研究中来
![将扎根理论引进到中国教育研究中来](https://img.taocdn.com/s3/m/3e25fb0b55270722192ef738.png)
龙源期刊网 将扎根理论引进到中国教育研究中来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16期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在《北大教育评论》上发表“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
文章认为,扎根理论是起源于美国社会学界的一种研究路径,具有如下特点: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论,而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
扎根理论研究的实践有如下要求: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理论生成同时进行;从经验资料而不是从预想的、逻辑演绎的假设中形成代码和类属;保持理论敏感性,对事件与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不断提问、比较;为了理论生成的目的进行抽样,抽样的单位是概念,而不是人、地点或事件,不必按照人口学变量进行抽样;类属需要达到理论性饱和,即属性基本齐全,再收集资料;研究伊始尽量不要带有前设,在形成独立的结论之前,不要阅读本实质领域的文献;通过编码、写备忘录和画图表来完善类属和类属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假设,最后进行理论整合。
文章提出,扎根理论对教育研究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可以把这一理论引进到我国教育研究中,作为教育质性研究的一种路径。
首先,扎根理论有利于为我国的教育研究赋权,发现研究现象的本土特色,让研究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富有创造性。
其次,扎根理论研究通过一整套相对明晰、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和步骤,在经验资料与理论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再次,扎根理论路径不仅能够服务于学术研究者,而且能够为实践者改变现状提供思路。
文章同时强调,扎根理论也有一些不足,包括:要求研究者带着尽量开放的头脑进行实地研究,因此很少讨论研究问题的提出、重要概念的定义和概念框架的设计等问题;很少讨论研究者身份和研究关系及其对研究的影响以及诸如自愿、回报、保密等伦理问题;对资料收集的具体技术(如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很少讨论。
报告总结认为,相比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教育学面对的是教育现象,而教育现象具有情境性、独特性、不确定性、价值性等特征。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7ab59aaa216147916112848.png)
不要过多地
,而不是“ 量体裁衣”。
者之所以可
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
理论性评价
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 理论建立
2 )理论中的概 念本身应该得到充
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
3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
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
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
,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
且在分
别有兴趣。
不断比较的方法
论之间的相
(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
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 料进行比较:对资料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
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
3)勾勒出初步呈现
确定该 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
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 概念类属、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指导下一步
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
灵活运用文献
“在医院里使用机器设备是否会(以及
们在病房里
——来表示这个现
(如皮肤)的机 器;连接病人身带来疼痛?
“是”或“不是”,也可以使用
。当然如此分类不 只是来自
全)。
“如果这个东西看起来
”此时,我
略发问:“为什么他们把管子
“当机器连到他身上时,他和护士之间
。
“我可以
‘X’或‘Y’的证据?”这个问题 提出的是“理
寻找有关的人群、事
看这些机器
X光设备、飞机、烤面包机、 锄
人手中的机器震
相联系的。当然,这些比较也可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e33e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a.png)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一、本文概述扎根理论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从实际观察出发,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生成理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文章将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思路,包括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概念、如何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形成理论等。
接着,文章将介绍扎根理论的具体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构建等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南。
文章将讨论扎根理论的优点、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扎根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中。
二、扎根理论的发展历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共同提出。
在扎根理论的初期阶段,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强调了对实际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归纳,认为只有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细致观察和理解,才能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性模式。
他们提倡“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从具体个案出发,逐步归纳出更广泛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扎根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扎根理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特征和方法论体系。
例如,它强调对研究问题的敏感性,认为研究者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研究问题;它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认为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产生有效的理论。
近年来,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被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也被用于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随着大数据和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扎根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4792e04a76e58fafab0039e.png)
美 国社会学家斯特劳斯认为 : “ 扎根理论是一 种建立理论 的方法 ,在 自然环境下 ,利用开放性 访谈 、文 献分 析 、参 与式 观察 等 方 法 ,对 社会 现
象 进 行 深入 细 致 和 长期 的 研究 ,广 泛 系统 地 收集
、
扎根理论 的内涵
扎根理论 是一个 很容 易令 人望 文生义 的概 念。人们会认为扎根理论是一种理论 ,事实上 ,
摘 要 :作 为 一种质 性研 究方 法 ,扎根 理 论 以其独 特 的研 究视 角和研 究策 略 ,进 入各 学科 研 究领 域 ,并获得 了很 大发展 。它是 一种 “ 基 于 实践 、面向 实践 、服 务 实践 ”建 构理 论 的方 法 。
该方法具备资料收集与分析 同步进行 、归纳与演绎交替进行、注重全面连续地 比较 、兼具科学 性和创意性的特点。扎根理论对于变革教 育研 究思维 ,融合教 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丰富教 育研 究方法有重要意义, 但对研究者的素质要 求较高且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 建构的理论缺乏普适性。 关键 词 :扎 根 理论 ;教 育研 究 ;局 限性 中图分类号:G 4 0 — 0 3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6 7 6 2 ( 2 0 1 6 ) 0 5 . 0 0 1 3 — 0 5
链 ,再对命题链进行核心编码 ,发现影响中心命 题 的 政治 、经济 、文 化 、历 史 等条 件 ,在 此 基 础
资料 的基 础上 建构 理论 ,这 也是 扎根 理论 的 内核 。
上概括出理论命题 ,概括 出的理论命题再 回到资
料或类似情景中接受检查 ,进一步修正与发展该
理论。 ”
资料 ,使资料达到饱 和状态 ,然后对资料进行 分 类 、编码 ,经开放式编码与关联式编码形成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
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
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
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
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
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
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
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
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
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3.不断比较的方法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
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
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理论抽样的方法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
这些理论可以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
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
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
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5.灵活运用文献使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
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
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建构理论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料与研究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
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和自己个人的判断。
研究者本人应该养成询问自己和被询问的习惯,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
6.理论性评价扎根理论对理论的检核与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理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
2 )理论中的概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论性情境之中。
与格尔茨(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
3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间的合理的联系”(Strauss &Corbin,1994:278),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4 )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应该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当事人行为中的微妙之处具有理论敏感性,可以就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二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1)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3)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4)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
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
这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
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
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
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
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原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为了使自己的分析不断深入,研究者在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登录的同时应该经常停下来写分析型备忘录。
这是一种对资料进行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研究者对资料中出现的理论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写作的方式逐步深化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
这一轮登录的主要目的是开放对资料的探究,所有的解释都是初步的、未定的。
研究者主要关心的不是手头这个文本里有什么概念,而是它可以如何使探究深入进行。
在进行开放式登录时,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1 )对资料进行仔细的登录,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登录越细致越好,直到饱和;如果发现了新的码号,应该在下一轮进一步收集原始资料。
2 )注意寻找当事人使用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能够作为码号的原话。
3 )给每一个码号进行初步的命名,命名可以使用当事人的原话,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不要担心这个命名现在是否合适。
4 )在对资料进行逐行分析时,就有关的词语、短语、句子、行动、意义和事件等询问具体的问题,如:这些资料与研究有什么关系?这个事件可以产生什么类属?这些资料具体提供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5 )迅速地对一些与资料有关的概念的维度进行分析,这些维度应该可以唤起进行比较的案例;如果没有产生案例,应该马上寻找。
6 )注意列出来的登录范式中的有关条目。
2.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二级编码(又称关联式登录或轴心登录)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
在轴心登录中,研究者每一次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着这一个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因此称之为“轴心”。
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有关各个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应该变得越来越具体。
在对概念类属进行关联性分析时,研究者不仅要考虑到这些概念类属本身之间的关联,而且要探寻表达这些概念类属的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将他们的言语放到当时的语境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
每一组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分辨其中什么是主要类属,什么是次要类属。
这些不同级别的类属被辨别出来以后,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连结起来。
当所有的主从类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之后,研究者还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组合。
为了发现目前这些分析方式是否具有实践意义,研究者还可以在对各种类属关系进行探讨以后,建立一个以行动取向或互动取向为指导的理论建构雏形。
这种理论雏形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处理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上面,其理论基础是当事人的实践理性。
3.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三级编码(又称核心式登录或选择式登录)指的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
核心类属必须在与其他类属的比较中一再被证明具有统领性,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
就像是一个鱼网的拉线,核心类属可以把所有其他的类属患成一个整体拎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