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十大生活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十大生活变迁(组图)
(2009-09-07 19:57:3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拼搏,已经发展成独立自主丰衣足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60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们就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看看新中国的十大生活变迁:
变迁一、腰包越来越鼓了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因为在中国家庭里,特别是在城镇家庭里,“万元户”太普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的是几何级数递增的个人财富和家庭收入。在农村,8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长12.9%。
变迁二、饮食越来越精了
食不厌精,是中国人的梦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中国人的饭量越来越小;副食的消费量在攀升,中国人吃得越来越好。特别是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经摆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消费方式,逐渐向讲究营养、风味、疗效、方便等集约消费方式转变。
变迁三、服饰越来越靓了
姹紫嫣红时装潮是人民生活质量的生动写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居民穿着消费的深刻变化:成衣消费比重明显扩大,并且向中高档转变。城镇居民衣着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中老年青睐中高档服装,年轻一代追逐时装潮流。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琳琅满目,市场上国际名品比比皆是。
变迁四、住房越来越大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过去,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着太多的旧房、筒子楼、危房。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不少人感叹:难有安居之地。过去的20年里,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使不少人喜迁新居;住房制度改革,激活了房地产业一潭死水。老百姓的住房大了,心情舒畅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 6.7平方米,农村为 17.8平方米。目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 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 25平方米。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
变迁五、私车越来越多了
中国是个自行车的国度。站在街头,滚滚而来的自行车流,曾经让外国人感到惊讶。轿车的称呼,意思是像轿子一样的车,只有当官的才坐得起。 13年前,没有多少人敢奢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2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起“轿车梦”,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个过去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从 1998年开始,我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 70%。
变迁六、娱乐越来越多了
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吃了吗?”,现在很少能够听到。“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而“玩”却越来越丰富多彩。除了唱歌、跳舞、看电影、打台球、打牌等娱乐方式,在上班的地铁、公交上,在打开电脑的办公室里,在悬挂了液晶电视的自家客厅里……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工具,人们已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娱乐。
变迁七、通讯越来越快了
20年前,写封家信,是大多数中国人与亲人的交流方式。奢侈一点,到邮电部门打个长途电话。今天,一年不写信的人,不在少数。人们的通信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便捷,不仅家里的电话可以随时拨打,还可以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息,打开电脑发封电子邮件,信息沟通变得如此容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迅速缩短。20年前,家里装一部电话,还是被人羡慕的对象。但到今年 7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 2亿户,位居世界第一。1988年我国刚刚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今天手机用户雄居世界榜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知道“上网”为何物的人恐怕寥寥无几,截至2009年6月,我国网民数达到3.3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3.2亿,两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
变迁八、旅游越来越热了
20年前的中国人,既没有太多的闲钱,也没有太多的闲暇,节假日要么呆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即使出去走一走,活动的半径也很小。而今天,一到“黄金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游人如织。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还“周游列国”。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新时尚。
变迁九、寿命越来越长了
2002年6月18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 116岁的杜品华拿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最长寿的人”证书,正式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一句古语。而今天, 70岁的寿命,已经是平常的事情。社会安定,营养、保健、医疗等水平的提高,使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人类健康水平、死亡水平的综合指标,其高低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从 1990年到 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0年提高 2.85岁,已达 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 7岁。根据英国、法国、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料计算,他们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 41岁提高到 64.6岁,用了整整 100年的时间,平均每 10年增长 2.36岁。
变迁十、文化越来越高了
20年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教育的投资和关注的热情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各个阶段的教育始终相伴。今天,不仅大学生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也明显增多,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全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