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瓦石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传统技术・

古建瓦石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

刘 大 可

1.石料表面加工粗糙

(1)现象

石料表面剁斧后,斧印不直顺,不均匀,不细密。要求磨光的石料表面仍有明显不平之处。

(2)原因分析

1)剁斧用的工具未经常修理打磨。

2)剁斧的遍数少,未达到二遍斧以上的要求。

3)剁斧不认真,盲目追求进度,致使斧印间距过大。

4)表面要求磨光的石料,对用机械锯石料时留下的锯痕未做处理。或局部锯痕过深,无法处理。

(3)预防措施

1)斧刃应随时磨平磨尖,必要时应重新淬火。

2)除设计有要求外,剁斧的遍数应为三遍,每“遍”均应剁两次。

3)与经济利益挂钩,对只追求速度不注意质量的作法予以经济处罚。

4)采用机械锯开的石料,应加强验收工作。锯痕过深,无法补救的石料应予退货。

(4)治理方法

1)表面剁斧的石料可重新剁斧。

2)表面要求磨光的石料应重新磨平磨光,无法磨平的,应重新更换。

2.廊门桶阶条石宽度不符合要求

(1)现象

硬山建筑两山廊门桶处的阶条石,宽度仅为122 15cm。而正常情况下应为30cm以上。除此而外,在这块阶条石的里侧,山面檐柱顶与金柱顶之间,本应还有的一块卡子石也常常被砖墁地代替。

(2)原因分析

硬山建筑的山面有墙体,此墙从台明外皮退进的尺寸(金边)也只有122寸。因此两山的阶条石,其露明部分也就只有122寸,其余都被压在墙下。因此这一段的阶条石通常被加工的较窄,以节省石料。但加工者往往忘记了廊门桶一段是没有墙的,地面完全被暴露出来,此段的阶条石是应按正常的宽度加工的。而委托加工者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出现了上述现象。至于里侧未安装卡子石,多数原因是设计人或施工人不了解这一传统规矩。

(3)防治措施

委托加工时应向加工单位特别说明。加工料单上应单独列出其名称和尺寸。

3.台明侧表面不平齐

(1)现象

阶条石、角柱石突出于砖砌台明或陡板石的表面。

(2)原因分析

1)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平,而突出在外的作法可使小的误差不易看出,因而索性将其突出在外。

2)明知故犯图省事。

3)不知道平齐的作法才符合传统规矩(唐、宋建筑除外),看到别人这么做,误以为应该突出在外。

(3)防治措施

1)安装角柱石、阶条石时,其外皮线应以砖砌台明或陡板石外皮为准。

2)安装中如发现角柱石、阶条石的棱线不能与砖砌台明或陡板石表面完全重合时,不应以墙面或陡板石表面不平的凸出部分为准。同时应注意石活不能有凹进墙面的部分。待其牢固后,用石匠工具“扁子”沿角柱石、阶条石、陡板石的边棱将凸出的部分打平。如为砖砌台明作法,还要用瓦匠工具“磨头”将交接处高出的砖表面磨平。

4.包灰尺寸超过标准

(1)现象

砌干摆、丝缝墙所用的砖,在砍磨加工时,包灰尺寸被砍得过大。造成砖内灰浆厚度过大,从而使砌体强度降低,甚至引起墙面开裂。

(2)原因分析

1)多因以轮锯代替手工操作所致。轮锯切出的锯口较大,因此误差就会很大。

2)不了解包灰的大小与砌体的强度密切相关,因此未加以控制。

(3)防治措施

1)改用手工操作。

2)用轮锯切割时,应尽量选择薄型锯片,同时应注意控制误差。

5.“五出五进”作法级砌不正确

(1)现象

“出”与“进”交错处形成通缝,与传统规矩不符。

6

1

(2)原因分析

1)“出”组第一层的最后一块夸用了工砖。

2)墙的转角两侧,同一层“出”组砖的块数相同,则必然有一侧的摆法不正确。

(3)防治措施

1)注意将墙转角第一块砖(此砖即为“出”组的第一块砖)的方向摆放正确。此砖的方向应由这一层的最后一块砖决定,而最后一块砖应摆成条砖,以此决定第一块砖的方向,即摆成条砖或是丁砖。

2)转角的两侧同一层砖的长度应相差半块砖的长度。如,一侧若摆成两块条砖加一块工砖,另一侧就应摆成两块条砖或三块条砖。

6.槛墙砖组砌不正确

(1)现象

1)两端不对称。如,一端为条砖另一端为丁砖。或一端为七分头另一端为丁砖等等。

2)两端出现“砖找”(宽度小于丁砖的砖)。

(2)原因分析

1)未经“样活”(即试摆),从一端开始砌起。

2)从中间开始砌起,两端出现“砖找”未做调整。

(3)防治措施

1)先“样活”后砌砖。“样活”时从中间开始摆起,两端自然对称。

2)两端出现“砖找”时,应做相应调整。如将“砖找”改为七分头或丁砖加七分头等等。

7.石活与砖墙表面不平齐

(1)现象

压面石、腰线石、角柱石、挑檐石等突出于砖墙表面。

(2)原因分析

1)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平,而突出在外的作法可以使小的误差不易看出,因而索性将其突出在外。

2)明知故犯图省事。

3)不知道平齐的作法才符合传统规矩,看到别人这么做,误以为应该突出在外。

(3)防治措施

1)安装压面石、腰线石、角柱石、挑檐石时,其外皮线应以墙外皮为准。

2)安装中如发现石活棱线不能与砖墙表面完全重合时,不应以墙面不平的凸出的部分打平。继而用“磨头”将交接处高出的砖表面磨平。

8.带角柱石的墙下碱或台明,砖的摆法不正确

(1)现象

1)墙的中间出现“破活”即,未使用条砖或丁砖。

2)两端砖的摆法不对称。如一端为丁头,另一

端为七分头等。

(2)原因分析

1)从两端的角柱石处开始摆砌,造成中间出现破活。

2)从一端角柱石处开始摆砌,赶至另一端时,出现了不对称现象。

(3)防治措施

从中间开始向两端摆砌,至角柱石时,可以出现“破活”甚至“砖找”。

9.墙的两端砖不对称

(1)现象

1)两端墀头,同一层的摆法不“搭对”。如,左侧墀头第一层里为丁砖,右侧墀头第一层里侧为条砖等等。

2)山墙两端不一致(设计为两端摆法不同者除外)。如,同一层中前檐为丁砖,后檐为七分头等等。

(2)原因分析

1)两人同时砌筑,相互之间未协调。

2)未经“样活”,从一端向另一端赶砌。

(3)预防措施

1)两人以上同时砌筑时,由工长或班长统一确定摆法。

2)先“样活”试摆合适后再砌筑。

10.硬山墀头腮帮排砖错误

(1)现象

1)未排成十字缝。

2)未用整砖摆出十字缝。

3)柁头与柁头下面的砖形成了“齐缝”(通缝)。

4)两层盘头的里侧做成了直棱,因此与戗檐砖里棱的斜线无法形成同一条斜线。

(2)原因分析

1)误以为必须与墀头上身排砖方法相同,即必须与墀头上身的砖缝对齐。

2)误以为与普通砖墙转角处的排砖方法相同,即必须用丁砖和条砖起手摆十字缝。

3)在摆放腮帮第一层第一块砖之前,未该算至柁头底时是否会出现通缝,以及怎样摆放才能避免出现通缝。

4)把两层盘头用砖当做了普通砖处理。

(3)防治措施

1)从枭砖以上(不含枭砖)单独排砖。排砖时从柁头外皮线处开始核算,用丁砖与条砖摆出十字缝。柁头外皮线至柱外皮的一段,与丁砖对应的一层,应随之加长,(此砖称为“整”)。与条砖对应的一层,应以“砖找”补齐,(此砖称为“破”)。

7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