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语文常考10篇文言文知识详解+练习题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常考10篇文言文知识详解+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8923904028915f814dc203.png)
小升初语文常考10篇文言文知识详解+练习题—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未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符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2023版小升初文言文必背
![2023版小升初文言文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529a91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4.png)
2023版小升初文言文必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4.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要求可以咨询语文教师或参考教辅资料。
小升初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必背课文
![小升初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必背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69bb5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9.png)
【文言名篇】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
——《司马光》【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寓意】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勇于尝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亦揭示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2.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寓意】警示人们不要因一时的侥幸成功而放弃持久的努力,真正的成功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
3.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精卫填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寓意】这篇短文讲述炎帝之女溺亡于东海,化为神鸟精卫决心填平大海。
象征人类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
4.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边李》【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轻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学会用智慧和判断力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8047f4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a.png)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应环境,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子·告子下》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之壮也,禹之盛也,微至介然,吾独不得大丈夫之节哉!”原文翻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很少。
普通人丢弃了这种不同,而君子却保留着。
舜在壮年时期,禹在盛年时期,即使是细微之处,我也不能不保持一个大丈夫的节操啊!”《庄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其心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原文翻译:逍遥游,是一种心态;大鹏鸟一日乘着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离开尘世六个月才回来。
《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原文翻译: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在那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成;积累善行成为高尚的品德,就能达到神圣的境界,就能具备圣人的心性。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孔子生而鲁人,三岁丧父,其后母兄皆不慈,孔子常为父所畜,其后父使为儒者,孔子学焉。
原文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三岁时父亲去世,其后母和哥哥都不慈爱他,孔子经常被父亲抚养,后来他的继父让他学习儒学,孔子就跟着学习了。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60篇,附答案.doc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60篇,附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9088ca6376baf1ffd4fad67.png)
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 ②认为与众不同 2 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 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 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 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 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 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 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 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
3.生儿子。
8、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 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 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 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
11、崔景偁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 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 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 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c60d8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8.png)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30首)1、曹冲称象曹冲称象【魏晋】陈寿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2、田忌赛马田忌赛马【两汉】司马迁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3、晏子使楚晏子使楚节选一【两汉】刘向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4、刘颇偿瓮直刘颇偿瓮直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
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
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
”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5、包拯断牛包拯断牛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埋鄢作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知而又告之。
”盗惊服。
(《宋史•包拯传》)6、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317e62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3.png)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篇一: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升初考试中也常被涉及。
下面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希望有所帮助。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闲愁落,儿女忙相留。
拓展:1.《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名句。
2.《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登高远望的壮美景象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3.《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空山深林的自然景观。
4.《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5.《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诗人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篇二: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升初考试的一个重要考点。
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1.《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和精彩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是小升初考试常出现的内容。
2.《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其中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等重要思想,对于小升初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子思所著。
其中提出了“中庸之道”、“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等重要思想,对于小升初考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c25ac5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0.png)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篇一: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用于书写经典、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升初考试是古代文学考试的重要部分,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1.《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
其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句和思想,在小升初考试中经常出现。
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相反。
)2.《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其中讲述了中庸之道,即恰到好处的处事方式,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
例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达到中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
)3.《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
其中讲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出现。
例如:“君子笃于仁,而省于用事。
君子笃于仁,而达于礼。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坚定实行仁,而又能运用礼。
君子安于本位而行,不愿超过自己的地位。
)4.《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其中讲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
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最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拓展:除了上述的四部经典,小升初考试中还会涉及到其他文言文,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成语和俗语,例如“画蛇添足”、“千军万马”、“纸上谈兵”等,也是小升初考试的考点。
篇二: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文言文阅读也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1.《岳阳楼记》- 范仲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12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977e3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3.png)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12篇小升初语文常考文言文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20首简短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20首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fd4fbd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b.png)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1. 《论语六则》:精选《论语》中的六句名言,尽显儒家智慧,让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2. 《爱莲说》:周敦颐用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莲花图景,表达了他对莲花的热爱和崇敬。
3. 《陋室铭》:刘禹锡的《陋室铭》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描述了一间简陋小屋的内外环境,彰显了他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4. 《论语十则》:本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句名言,涵盖了学习、修身、处世等方面的智慧,让你更好地领略孔子的教诲。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经典之作,阐述了忧患意识对于人生和国家的意义,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奋发向前。
6. 《三峡》:郦道元的《三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中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7. 《马说》:韩愈的《马说》以马来喻人,抒发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感慨,呼吁社会尊重和重用人才。
8.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9. 《论语十则》:本篇再次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句名言,重申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让你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明智。
10. 《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潭水景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感慨,展现了自然的神奇魅力。
11. 《陋室铭》:刘禹锡再次以淡雅的笔调描绘了陋室的美好与宁静,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12.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的这篇赠序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期望和鼓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诫年轻人要刻苦读书,珍惜学习机会。
13.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激励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进取。
14.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宁静的山庄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15. 《出师表(前出师表)》:诸葛亮的这篇奏章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期望,展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精华小学文言文小升初真题汇总30篇(带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华小学文言文小升初真题汇总30篇(带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53726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5.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小学文言文小升初真题汇总30篇(带答案)文言文阅读1(2019·北京小升初真题)阅读文言文《师旷论学》,回答文后问题。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臣闻.之:()善.哉:()2.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写出文中师旷连续运用比喻的句子,并说出它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晚;听说;好。
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文中师旷连用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这三个比喻。
意在说明:学无止境,只要想学习,任何时候都可以学有所获。
(2018·湖北省小升初真题)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①弓缴②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注释:①援:拉。
②弓缴:弓箭。
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A.诲:_____B.俱:_____5.请翻译句子大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教导,教育一起,一同5.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认为有天鹅将要到来(到达、飞过来),老想着要拉开弓箭将它射下。
文言文阅读2(2018·浙江省小升初真题)顾长康画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1278031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b.png)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题材主要包括古诗词、古文阅读和古代文学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考点:
1. 古诗词:
-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古文阅读:
- 《背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读书志》: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诗》云:“割席断缁,绝食丧饥。
”《书》曰:“蹈厉之义,简之至也。
”为人臣者,忠信,所以为立身也;为人父者,慈爱,所以为守节也。
《诗》云:“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称父母之年,别乎君子。
君子无众势,今见于斯。
- 《论语》: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 《邹忌讽齐王纳谏》:齐景公吕扈之子也,谋诛高阳侯。
邹忌讽谏以为不可,曰:“天下莫敌期秦也。
”
3. 古代文学常识: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猪
八戒、沙僧等。
-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主要人物:宋江、吴用、李逵、林冲等。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题材的学习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和文学知识。
小升初择校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择校常考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b3edf3f705cc175527096b.png)
小升初择校常考文言文1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①舍: 家. ②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③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④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⑤贾人: 商贩. ⑥衒卖:沿街叫卖.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⑧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译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7162b6b8f67c1cfad6b8fc.png)
文言文寓言故事1、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寓意】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不能自圆其说。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2、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3、拔苗助长[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05221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b.png)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小升初必读文言文1、《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解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曰: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很。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绝:断绝。
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
善:擅长,善于。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
若:好像。
曰:说。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
洋洋:广大。
谓:认为,觉得。
之:代词。
必:一定。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得之:知道,明白。
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
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不复鼓:复:再,重新。
再也不弹琴。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
关于小升初考试常考的文言文
![关于小升初考试常考的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28429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f.png)
关于小升初考试常考的文言文
小升初考试中常考的文言文包括:
1. 《学而篇》:这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的代表作之一。
经常出现的考点包括“猪鱼之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 《弟子规》:这是一篇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文本,常被用来考察学生对于古代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
3. 《三字经》:这是一篇启蒙读物,其中包含了许多儿童必须掌握的基础常识和道德准则,如“人之初,性本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4. 《孟子·离娄上》:孟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围绕“养心”、“知人”、“修身”等主题展开,常常被用来考察学生对于古代道
德哲学的理解。
5. 《论语·为政篇》:这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关于政
治治理的思考和建议。
考生需要了解里面包含的很多国家治理的道理,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等。
以上就是小升初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文言文内容。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1f5771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0.png)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篇一: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汉族语言的一种古代书面语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升初考试是一个重要的学业考试,文言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拓展:以上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其中包括了一些著名的诗歌和散文。
小升初考试是一个重要的学业考试,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知识。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篇二: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用于书写经典、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升初考试作为孩子学习的重要阶段,文言文也是考试的重点之一。
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1.《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和段落,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在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
2.《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岳阳楼周围的风景和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升初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关于这篇文章的相关问题。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8bd073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0.png)
一、文言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三、解析:1.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开篇,是孔子对学习、友情和道德修养的论述。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可贵,友谊能给人带来快乐。
5.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四、扩展阅读:1. 《论语》中的其他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智慧。
2.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五、练习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君子乎()2. 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2)愉快(3)志同道合的人(4)有道德修养的人2.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3.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巩固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友情,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有宽容的心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钟会更有道理,因为偷窃本来就不符合礼仪,所以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
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
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
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
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阅读理解】解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翻译: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守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的话那就任何事情都做不成。
★次非杀蛟【原文】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
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
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
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
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
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
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
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解释:①于:在;②反:同“返”,回,归;③全:保全;④复:又。
翻译: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敢于斗争的勇气,自我牺牲的精神。
★大脖子病人【原文】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
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
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
”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解释:①其:代词,那里的;②辄:就;③异:奇怪;④然:这样。
翻译: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闭关自守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高阳应造屋【原文】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
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
”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别类》)【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
②匠: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泥。
⑤挠(náo):弯曲。
⑥败:毁坏。
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
缘,顺着,按照。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
⑨枯:干。
⑩劲:坚固有力。
⑾任:担负。
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
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
”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
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
”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
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解释:①为:造;②以:用;③善:好;④益:更加。
翻译: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个只凭主观意志,不顾客观规律去做事的人。
【原文】★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注释】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⑤薮(s ǒu):指野草。
⑥田:通“畋”,打猎【文言知识】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
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
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解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
翻译: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7.★功名【原文】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
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
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解释:①则:那么;②盛:茂盛;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让,叫。
翻译: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物生存繁衍必须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作保障,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8.★目贵明【原文】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
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注释】①贵:以……为贵。
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③聪:听力好。
④智:思维敏捷。
⑤辐辏:车轮的辐条。
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
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
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
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
(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
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解释①贵:以……为贵;②聪:听力好;③智:思维敏捷;④塞:受蒙蔽。
翻译: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用天下人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9.★自知之明【原文】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