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详解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左传》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转折。
1.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又称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内进行了内政改革,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割据,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对外则采取联姻和联军等手段,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2. 晋文公:晋国君主,又称晋文公,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政治家。
晋文公以德治国,循循善诱,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广泛征集各地的人才,注重教育和重视仁义道德,使得晋国社会风气得到良好改善。
3. 齐晋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关系,两国通婚,并且通过联军来共同对抗其他强国,如鲁、宋等。
齐晋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齐国和晋国的力量,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齐晋为核心的联盟体系。
4. 盟津之会:齐晋联盟的重要节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于盟津(在今山东济南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会盟,决定了联盟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合作事宜。
盟津之会的成功促成了齐晋联盟,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来之事:齐桓公和晋文公在盟津之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联军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使得齐晋联盟继续扩大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政权发生动荡,齐晋联盟逐渐解体。
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史和外交史的重要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各国间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杰出才能和政治智慧。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精讲
齐桓晋文之事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谈话记录,主要讲述了齐宣王与孟子之间的对话。
根据内容和形式,可以将该文章分为以下三部分:1. 开头至“王请度之”:这部分主要阐述了齐宣王未实行王道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不能,而是因为他不去做。
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晋文称霸之事,表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然而,齐桓、晋文是通过武力而非仁政来称霸的,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孟子以“臣未之闻也”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2. “霸道”至“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孟子对齐宣王关于“霸道”与“王道”的进一步解释和阐述。
孟子认为,霸道是以力假仁,而王道则是真正的仁政。
他通过举例和逻辑推理,向齐宣王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仁政,以及为什么应该实行王道而非霸道。
3.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至结尾: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孟子对齐宣王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的进一步解释和阐述。
孟子认为,仁政应该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福祉,而不仅仅是满足统治者的欲望。
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如减轻赋税、关注教育、保障民生等,以帮助齐宣王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王道。
《齐桓晋文之事》可以按照内容和形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齐宣王未实行王道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孟子对齐宣王关于“霸道”与“王道”的进一步解释和阐述;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孟子对齐宣王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的进一步解释和阐述。
整篇文章以问答形式展开,结构紧凑,逻辑清晰,充分展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智慧。
二、文章赏析《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重要的儒家文献,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关于政治理念、仁政和王者之道的深入对话。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视角。
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深入探讨了“霸道”与“王道”的区别。
孟子认为,霸道是以力假仁,通过武力和强制手段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王道则是真正的仁政,关注百姓的福祉,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教材深度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明确:这句话是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霸道”时,孟子的回答。
“霸道”不符合儒家思想,而孟子想要向齐宣王宣传的是“王道”。
孟子的这句回答非常巧妙,体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前一句话避开了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第二句话转移话题:孟子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齐宣王难以拒绝。
2.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钓,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明确:孟子的这句话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下文说到的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重点解读1.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明确: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点出图霸天下根本不可能实现,让齐宣王死了这条心,再以“邹与楚战”作喻,点明强弱、胜负之理。
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
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阅读方法小贴士反面论证就是从论点的对立面入手,通过证明它的错误来体现论点的正确。
反面论证更能加大论证力度,加深读者印象,发人深省。
2.孟子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实行“王道”,具体是怎样做的?明确:第一步,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晋文之事,说明他有称霸诸侯的野心。
孟子一贯反对诸侯之间的武力征伐,主张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故以“无道”“无传”转移话题,转而讨论王道,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
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
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
“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
罔,同“网”,用作动词。
制:规定。
畜:同“蓄”,养活,抚育。
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凶年:饥荒的年头。
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轻:容易。
赡:足,及。
奚:何。
暇:空闲时间。
盍:何不。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
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
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衣: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
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复教导。
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
颁,同“斑”。
黎民:黑头发的民众。
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晋文公之事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以下是部分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桓公问晋文公曰:“楚人役于鄢、郢三年者数十万人矣。
彼其久矣,不可以亡,不可以存。
请与之为寰宇。
”晋文
公许之。
翻译:
齐桓公问晋文公说:“楚国几十万人在鄢、郢做工长达三
年了。
这样久的时间,既不能亡灭,也不能保住。
请我们
把这一整片土地让给他们吧。
”晋文公同意了。
原文:
齐桓公侈出捕五禽,入,见桓子,曰:“天下莫敌桓子之
猷也。
”曰:“臣能教五禽。
”桓子以告戎昭子。
戎昭子
使为弟子之应声。
足以召之,手足皆正。
于是大会五禽,
桓子设人教之,抟与之环者十数人,曰:“谁能令我拜,
宾服之!”群臣莫敢对。
晏于是对曰:“君所赐土田者,
莫有不拜,不敢不拜也。
”桓子骺然然而敬曰:“很好!”
翻译:
齐桓公挥霍浪费地去捕五种禽兽,回来后,见到桓子,说:“天下没有人能敌得过桓子的才智。
”桓子说:“臣能使
五禽做出应对。
”桓子告诉了戎昭子。
戎昭子叫来学生为
五禽做出堪应的声音。
接着他用手召唤,脚步也跟着对齐。
于是召集了许多人,桓子设人教他们,轮流与他们环绕,说:“谁能让我鞠躬致敬,我就奏请效服于他!”群臣都
不敢回答。
晏敢于回答:“君赐予土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
鞠躬致敬的,不敢不鞠躬致敬的。
”桓子感到非常高兴和
敬佩说:“很好!”。
《齐桓晋文之事》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其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逐字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逐字注释
摘要:
1.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
2.文中关键词的注释
3.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一、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和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论述仁政的重要篇章,通过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例子,阐述了仁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仍,民生疾苦。
孟子倡导仁政,旨在呼吁统治者关爱百姓,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二、文中关键词的注释
1.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作止讲。
2.王(w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3.保:安抚,安定。
4.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5.胡齕(h):齐王的近臣。
6.衅(x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7.觳(h)觫(s):恐惧颤抖的样子。
三、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文章通过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论证了仁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关爱百姓,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文章结构紧凑,论证严密,充满了思辨和智慧。
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应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实现和平、繁荣和稳定。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论述仁政的重要文章,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孟子的主要观点
孟子在对话中强调了君主的道德责任和仁政 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实 行仁政,而非单纯追求功利和权力。
对读者的建议
深入思考
读者可以深入思考孟子提出的观 点和论据,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
解,形成自己的看法。
实践应用
读者可以将孟子的观点应用到实 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 系和领导力方面,以更好地理解
和实践孟子的思想。
拓展阅读
对于想要更深入了解孟子思想的 读者,可以阅读《孟子》的其他 篇章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以获得
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THANKS
感谢观孟子则以“霸道”不可行,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经 过一番辩论,齐宣王最终被说服,决定尝试推行仁政。孟子感到欣慰,便创作了《齐桓晋 文之事》一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张。
02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段落一
总结词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孟子则以仁义之道回 应。
详细描述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你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孟子回答:“ 有,仁义而已矣。仁者爱人,义者知礼。以此修身,则贵为天子,富可敌国。 ”
段落二
总结词
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如何通过仁义之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来实现。
详细描述
孟子对梁惠王说:“欲贵其身、富其家、治其国、平天下,莫不以仁义为本。仁 者爱人,义者知礼。君行仁义,则天下归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仁则失 义,不义则失身。”
目的
旨在提醒统治者关注民生,推行仁 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民生凋敝。齐宣王在位期间,虽然表面上国家繁荣昌盛,但实 际上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 ⼀些⽂⾔⽂都记载了古时的古时,有着⼈⽣智慧的寓意,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 原⽂ 齐宣王问⽈:“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 孟⼦对⽈:“仲尼之徒⽆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传焉,⾂未之闻也。
⽆以,则王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王,莫之能御也。
” ⽈:“若寡⼈者,可以保民乎哉?” ⽈:“可。
” ⽈:“何由知吾可也?” ⽈:“⾂闻之胡龁⽈:‘王坐于堂上,有牵⽜⽽过堂下者。
王见之,⽈:“⽜何之?”对⽈:“将以衅钟。
”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
”对⽈:“然则废衅钟与?“⽈:‘何可废也?以⽺易之。
’不识有诸?” ⽈:“有之。
” ⽈:“是⼼⾜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吾何爱⼀⽜?即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故以⽺易之也。
” ⽈:“王⽆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易⼤,彼恶知之?王若隐其⽆罪⽽就死地,则⽜⽺何择焉?” 王笑⽈:“是诚何⼼哉?我⾮爱其财⽽易之以⽺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伤也,是乃仁术也,见⽜未见⽺也。
君⼦之于禽兽也:见其⽣,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其⾁。
是以君⼦远庖厨也。
” 王说,⽈:“ 云:‘他⼈有⼼,予忖度之。
’──夫⼦之谓也。
夫我乃⾏之,反⽽求之,不得吾⼼;夫⼦⾔之,于我⼼有戚戚焉。
此⼼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复于王者⽈:‘吾⼒⾜以举百钧,⽽不⾜以举⼀⽻;明⾜以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否。
” “今恩⾜以及禽兽,⽽功不⾄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之不举,为不⽤⼒焉;舆薪之不见,为不⽤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不能也。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以超北海,语⼈⽈:‘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资料讲解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幻灯片1导入新课●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幻灯片3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 2.思想教育目标:孟子的主张●(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 3.能力培养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幻灯片4●重点:●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幻灯片5相关知识补充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幻灯片6《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爱”“若”“徒”“宜”四 字及次常用字“御”。 2.翻译重点句子。 3.梳理文化常识。
(第1段)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 (第2段)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
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 以,则王乎?”
(第27段)曰:“①然则王之所大欲 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 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第28段)王曰:“若是其甚与?” (第29段)曰:“殆有甚焉。缘木求 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 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第30段)曰:“可得闻与?” (第31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 王以为孰胜?”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
之涂,②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
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译文: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__大__王__最__想__得__到__的__东__西__便__可__知__道__了__:__是__想___开__ _辟__疆__土__,__使__秦__楚__来__朝__见__,__统__治__中__原__地__区__,__安__抚__四__方__的__少__数__民__族__。__(_但__是__)_ _以__这__样__的__做__法__,__去__谋__求__这__样__的__欲__望__,___就__像__爬__上__树__去__找__鱼__。__(得___分__点__:__朝__、 _莅__、__中__国__、__若__)__ ②译文:_天__下__那__些__想__要__(_表__示__)憎__恨__他__们__的__君__主__的__人__都__想___跑__来__向__大__王__诉__说__。 _(_得__分__点__:__疾__、__赴__)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孟子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认为君主应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提高个人品德和智慧, 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理念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他们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当时的 社会制度和政治现实。齐桓公主张以武力征服天下,强调君主的权威和 绝对权力;晋文公则注重文治,强调君主的智慧和策略。
尊重传统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是历史的珍贵 遗产,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 。这启示现代社会应尊重历史和文化 传统,以保持社会的文化底蕴。
追求和谐
齐桓公和晋文公致力于实现国家内部 的和谐稳定。这启示现代社会应追求 和谐,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实现 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05 结论
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历代统治者和士人
所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观念对后世 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形成。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个性、 情感和人文关怀,为现代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4 现代启示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01
重视民意
齐桓公和晋文公以民意为重,通过赢得民心来巩固政权。这启示现代政
治家应关注民众需求,以民为本,建立良好的民意基础。
02 03
改革创新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治理国家时注重改革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 国家发展。这启示现代政治家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要。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桓晋文之事的文化价值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传 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为现 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事件起因
齐国内乱
齐桓公在继位之初,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他需要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 视线,稳定政权。
争霸中原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致力于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战争是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手 段之一。
02 齐桓公、晋文公事迹
齐桓公的事迹
齐桓公继位
齐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推行一系列改 革,强化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
尊王与征伐
齐桓公借助周襄王的名义,进行征伐,扩大疆土, 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改革内政
齐桓公在内政方面也有所建树,推行土地制度改 革,促进农业发展。
晋文公的事迹
流亡与继位
晋文公重耳在位之前曾流亡国外,历经艰辛,最终回国继位。
城濮之战
晋文公在位期间,发动城濮之战,大败楚国,确立晋国霸主地位。
改革与建设
晋文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顿军队、提高税收等,加强国家 实力。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齐桓晋文之事被儒家经典《左传》记载并阐释,为儒家思想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材料。
对现代的启示
强调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齐桓晋文之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 治理必须要有明确的方针和策略,要 重视民生、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重视民族团结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桓公以国家利益 为重,团结其他诸侯国,为民族团结 树立了典范。现代社会也应该倡导民 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理念。
齐桓晋文之事详解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 道桓文之事,是后来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之徒:此类人 道——谈论 是以——“以是”,所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以闻也。——臣未闻之也。 以—通“已”,止 王——wàng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旳事,(我)可以听听吗?”孟 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旳事情旳,所以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旳话,那就说说行王道旳事好吗?”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情形
何以:宾语前置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以: 而,表 北海:古今
语:告诉
修饰
异义,渤海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折枝: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曰:“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继承了孔子旳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觉得凡人都能够为尧舜,每个国 君都能够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 了一整套比较完整旳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民本思想。他反对发 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旳人与事。 这种强烈旳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旳体 现。
❖ 齐宣王快乐了,说:“《诗经》说:‘别 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旳 就是先生您这么旳人啊。我这么做了,回 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何。先生您说 旳这些,对于我旳心真有豁然开朗旳作用 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旳原因,是什 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足以:足够用来 钧:古代重量单位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经典课件】《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字词句详解分析经典课件
“制民之产”
使百姓有恒产, 足以饱身养家
物质
“谨庠序之教”
对他们施以礼 义道德的教育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 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8、论辩技巧总结
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 化两方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乐土”的 美好图景,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
假使
放、侈:放纵放荡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罔:通”网“名词
辟、邪:不正
等到
作动词,用网捕
哪里
规定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养活
丰年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侍奉,赡养
妻子和儿女
往,走向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像
加强疑问语气,“吗”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从何处
表修饰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到,往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不得已,“以”,通 “已”,止。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是”,这。“以”是介词, 因、由于。“是以”宾语前 置,“以是”因此。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通“悦”忖度:推 测,揣想
宾语前置,“谓夫子”。
之,提宾标志
乃:这样
反—回过来, 而—表承接
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有所领悟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之所以: 合于王——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 的原因
❖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 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 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 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 现。
觳觫 húsù
便嬖pián bì
放辟 fàng pì 畜妻x子ù
庠序 xiáng
孝悌tì
颁
白 bān
褊小 biǎn
邪侈chǐ 则王wàng 胡龁hé 彼恶知之 wū 忖度cǔn duó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本 篇文章的内容
❖2、梳理文章第一部分,把握这 部分的重点虚实词语及文章内容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情形
何以:宾语前置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以: 而,表 北海:古今
语:告诉
修饰
异义,渤海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折枝:通“肢”肢体。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曰:“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的重要思想
•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 (对国君傲然视之) •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 义也
而:连词,表转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独:究竟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宾语前置 为:是
宾语前置 之,提宾标志
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被动句 见,被
wáng wàng 为:做
28
❖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 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 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 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 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 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 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 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 而:连词,表修饰
王见之,曰:“牛何之?”
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
对曰:“将以衅钟。”
省略句。以(之)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而:连词,却,表转折 就——动词,靠近走向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老:形容词作 老:形容词活用 幼:形容词 幼:形容词
动词,尊敬。 作名词,长辈。 作动词,爱 作名词,孩
抚。
童。
天下可运于掌。” 30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 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
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 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长辈弯腰作揖, 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 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 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 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长辈弯腰作 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 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 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 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以:介词,用
不识有诸?
识——知道、懂得、认识 诸——之乎,兼词
❖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 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 (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 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 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 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 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作述序
《 孟
仲
《 诗
子 》 七 篇
尼
之 意
》 《 书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 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 《孟 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 王》.《公孙丑》.《滕文公》.
》 《离娄》.《万章》.《告子》.
。 , , 《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
两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
“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
刑:通“型”,做榜
御:治理
斯样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举:拿
诸:兼词,之于 而已:语助词,罢了
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
妻子:妻子儿女 所以:……的原因
而已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
❖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 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望统 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 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 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 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若:这样
就:走向
以:用
易:交换
❖ 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我本来知道 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 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 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 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宾短语后置
异:意动,感到奇怪 于:对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何如——如何 则——就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像 曰:“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
•(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 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 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 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 “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 做到呢?”
明:视力 明察秋毫
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曰:“否。”
❖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 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 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 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 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 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 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 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之徒:这类人 道——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以—通“已”,止 王——wàng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 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 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 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 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
将它列为《四书》之一。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
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 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 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 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界则百家蜂起, “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 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 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 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 政治主张。这就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的特点。
❖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
❖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 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吝啬 固:本来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
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然:对,正确
诚的:确确实,即:就是
觳觫:恐惧发抖的 样子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 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 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 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 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 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 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 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 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 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 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 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 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 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足以:足够用来 钧:古代重量单位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