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翠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片段;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4、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
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情况。 2.出示课题: (1)解释课题:翠,绿的意思。(2)介绍作者:袁鹰。(3)设问启发: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1)教师出示生字: 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2)学生认读并组词。(3)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检查朗读(1)学生自由练习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三、整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要求思考:1.结合读中提示,理清全文结构,写作顺序,并思考提示中有关问题。2.全文结构及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3.具体写竹子时,作者分别联想到些什么?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2.教师小结: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六、课后作业: 1.继续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2.积累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测 1.听写词语粮食封锁委员稠密派遣摇撼殷切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成年累月魂飞魄散亭亭玉立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意气风发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井冈山的毛竹是怎样的?
(1)学生谈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远处”“近处”“有的……好似……”的词语在本
句中的表达效果。(3)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静心默读课文3-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①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②出示:“血雨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