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核心,紧密结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冷战时期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采用讲授法,生动形象地讲解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
(2)运用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合作探究、批判性思维。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冷战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冷战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地位;冷战时期重大事件的分析。
2.难点:理解美苏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分析冷战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练习、考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冷战时期知识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冷战历史的兴趣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冷战时期的关注。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冷战的背景,如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的形成等。
(3)结合教材和课堂讨论,撰写一篇关于冷战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家格局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讲授新知
1.按照教材的顺序和结构,系统地讲授冷战时期的背景、重要事件和国家格局的演变。
2.通过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通过播放冷战时期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紧张气氛。
2.利用多媒体展示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事件的过程和影响。
3.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会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关注冷战时期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动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5.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深入了解冷战时期的国家关系和格局。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如“冷战为什么会爆发?”“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的?”等。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历史直观感受和时空观念。
3.结合实例,详细讲解冷战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军事斗争手段,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2024年高中统编教材历史培训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
2024年高中统编教材历史培训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第一章:冷战的起源与美苏争霸1.1 教学目标1.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其起源。
2. 掌握美苏两国在二战后的实力对比及矛盾冲突。
3. 理解冷战期间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1.2 教学内容1. 冷战的定义与背景2. 美苏争霸的阶段及关键事件3. 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1.3 教学活动1. 通过历史影片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冷战背景。
2. 组织学生讨论美苏争霸的关键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3. 分析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如北约与华约的成立等。
第二章: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2.1 教学目标1. 掌握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2. 了解冷战期间的重要国际组织及作用。
3. 理解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2. 重要国际组织的作用,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3. 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2.3 教学活动1.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2. 组织学生讨论冷战期间重要国际组织的作用。
3. 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如冷战时期的贸易战、文化渗透等。
第三章:冷战与中国3.1 教学目标1. 了解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2. 掌握中国在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
3. 理解冷战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1. 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2. 中国在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3. 冷战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3.3 教学活动1. 通过历史文献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2. 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在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
3. 分析冷战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如改革开放的背景等。
第四章:冷战结束与新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4.1 教学目标1. 掌握冷战结束的标志及意义。
2. 了解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3. 理解新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国际政治格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冷战这一历史时期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冷战的具体事件、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2.美苏两极对峙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4.分析冷战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峙的内在原因及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
2.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3.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选择及其背后的战略思考。
(二)讲授新知
1.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首先,我将简要介绍冷战时期的基本概念、起止时间及其背景。然后,详细讲解美苏两极对峙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主线,讲述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的作用。
3.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介绍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重要外交事件,分析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1.简述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2.分析美苏两极对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列举冷战时期中国的三个重要外交事件,并说明其意义。
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接近尾声时,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加深对冷战时期历史的理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史料,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紧张氛围。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相关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站在不同国家的立场,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矛盾和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本教学案例采用多媒体、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冷战历史。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知识。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使学生在探讨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4.冷战结束与后冷战时期:讲述冷战结束的背景和过程,探讨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演变,如两极格局的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讨论:
1.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冲突与合作;
2.冷战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3.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5.联系实际,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本案例在讲解冷战历史的同时,注重与现实国际政治格局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冷战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此外,案例还强调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学生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借鉴和启示。
4.从冷战历史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形成共识。讨论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
高中历史课题44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
课题44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爆发的背景:(1)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2)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3)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
苏联予以反击。
3.冷战爆发的表现: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爆发的标志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地缘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德国分裂4.两极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美苏将战略重点放在欧洲的原因1.欧洲经济发达,控制了欧洲,就有了争霸的经济基础。
2.政治上,欧洲是两个超级大国最大的利益所在,西欧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东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谁控制了欧洲,谁就控制了众多盟国,具备了抗衡对方的实力。
3.地缘上,欧洲是两种意识形态对抗的交汇点,必然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相争的前沿和重点。
1.唯物史观:美苏由战时同盟到战后敌对冷战,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分歧。
这说明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
2.历史解释:理解两极格局的不对称和不完全。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什么是冷战?为什么会出现冷战?冷战给这个世界究竟带来了什么?教学新课:一、冷战的形成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为什么美苏会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的对手呢?细节: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美国决定援助苏联。
但是在美国政府发表的声明中,通篇都是在批评苏联,全篇没有讲一句苏联人的好话,但结论是,必须援助苏联,因为希特勒更为危险。
也就是说,反对纳粹德国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
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
可是,逻辑上来说,两个大国出现利益冲突并不必然导致对抗,因为还可以选择了谈判的方式,或者选择由国际社会比如国际法院仲裁的方式。
那还有什么原因导致美苏非要选择对抗不可呢?预设:communism在英文中,这个词的意思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也叫马克思主义,这幅漫画背后反映了美国人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什么思想的恐惧。
美国人不光是敌视苏联人,只要是相信甚至是同情共产主义的,哪怕是美国人自己,也会受到迫害。
美国有个棒球队,叫红色棒球队,就因为这个红色被认为是跟共产主义有联系,最后不得不把名字改掉。
像卓别林、爱因斯坦甚至马歇尔本人都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至于苏联,任何怀疑马克思主义,同情西方,向往民主自由的人,都要受到严惩,重则枪毙,轻则送到劳改营。
总之,美苏冷战的背景是复杂的,它是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这些因素合在一起而最终造成的。
而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的则是1947年3月,杜鲁门在议会发表的一份演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杜鲁门,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表明美国已经明确提出要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主张。
那么美国要怎么支持和帮助“自由”国家来遏制所谓共产主义的扩张呢?主要就是提供援助,特别是经济援助。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案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程标准】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素养目标】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1.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二战中的美苏携手相助,共同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然而美国驻苏联参赞却说:“战争才刚刚开始……”为什么说战争才刚刚开始?即将到来的是怎样一场“战争”?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1)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3)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情境探究】杜鲁门讲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观点:抵制苏联与社会主义。
原因:杜鲁门主义既是美国对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宣言书。
5.两极格局(1)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相比,内容偏多,涵盖了冷战的背景、形成乃至结束。
每一篇目下典型事件介绍翔实,同时拥有历史地图以及历史纵横等众多史料。
本课的教学容量巨大,既要把握整体框架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典型突出事件的史料研读。
没有史料支撑又难以使学生对冷战的过程以及一些本质问题认识清楚。
三、本课重难点本课重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
本课难点:冷战的特征,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四、我对本课的思考1首先我认为本课在客观上存在另外一大难点:即如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冷战的讲解?2本课的框架应当如何体现出冷战在每一个过程中与国际关系的联系?3史料的选取问题。
典型史料众多,应当如何选取?4对于非常紧凑的课程,学生活动应当如何体现?五、针对思考提出的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1按照传统方式,将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作为本课的三目标题。
同时将发生与发展两目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解。
(课时紧张,必须有取舍)2细节与框架我打算用大量的结构图体现出具体事件与整体格局的关系。
这样能够最为直观地体现出本课的难点。
3史料的选取,除了节点性质的事件史料,更多选取的是能够体现冷战“有控制的对抗”这一特征的史料。
4学生活动在大量的讲解下已经没有安排的空间,详见“本课反思”。
六、学情分析本校高一学生。
基础较弱,存在大量高中未选历史学科的情况。
授课应更偏重基础七、教学过程展示: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意图导入通过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照片通过简单介绍导入新课。
利用这一历史上少见的一幕,引发出学生对本课的思考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含义:紧紧把握“既通过对冷战的概念介绍,初非和平又非战争的对峙状态”冷战的根本原因:从美苏两国战后的国家利益与国际战略出发。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4.探讨我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讲解我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方针、原则,以及际格局的演变过程,分析其规律和特点。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强调和平、友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平观。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冷战背景、美苏两极对峙、冷战政策、战略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练习,让学生对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相关知识。
4.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友谊的情感态度,认识到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中的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倒退。
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在冷战时期的处境和选择,尊重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权利。
4.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识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掌握基本历史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际观和国家安全观。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知识点。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巩固所学知识。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9】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习目标】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2.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
树立调整、改革、创新意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四个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冷战的概念和表现;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难点: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过程】导入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出了一封很长的电报,扬言:“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新课讲授一、冷战问题1.什么是冷战?为什么产生冷战?开始的标志?有哪些主要表现?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冷战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 冷战: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国际格局: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一)冷战的产生1.含义:冷战 是指 20世纪 40年代中后期至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产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 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A.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B.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2)主要原因: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二战后美苏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超级大国)(3)直接原因:二战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而且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 级大国3. 主要表现 (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冷战的开始)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美国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目标【内容主旨】二战结束后,美、苏因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等因素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等方面处于长期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随着冷战的发生、发展,两极格局形成,孕育了多极化的力量和发展趋势。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教学目标】通过文献、地图的阅读与分析从政治人物、国家政策、地缘政治等角度了解冷战及基本特征。
通过漫画、地图的解读、典型史事的解析从原因与结果、变化与延续的视角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诉求。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冷战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以雅尔塔体系新旧联系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启新。
环节一:冷战的发生、发展1.盟友变对手出示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角度分析美、苏由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
设计意图:基于时空维度,多视角度了解冷战出现的原因。
过渡:二战后不久,美、苏逐步从合作走向对抗。
2.对峙与竞争出示材料二、《二战后德国版图变化示意图》、《“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等材料,了解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第一次柏林危机等典型史事,从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等角度理解冷战的含义,理解随着冷战的发生、发展,两极格局形成。
设计意图:从原因与结果的视角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形成两极格局。
过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美、苏两大集团摩擦不断,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冲突与摩擦讲述第二次柏林危机、解析漫画《古巴导弹危机》、出示材料三,师生共同小结冷战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史事理解冷战基本特征。
过渡:随着美、苏之间全面对峙与竞争,国际格局也在不断发生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冷战时期的话题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总结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同时,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公共演讲能力。
1.冷战的定义与起因:介绍冷战的定义,以及美苏两大阵营形成的原因,如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意识形态的对抗等。
2.冷战主要事件:详细讲解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如马歇尔计划、柏林封锁、古巴导弹危机等,分析这些事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3.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探讨美苏在冷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策略,以及两国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冷战时期的影像资料、图片、音乐等,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仿佛穿越回那个紧张刺激的时代。这种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冷战时期历史事件的感知,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演变。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教材内容。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协作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围绕冷战时期的话题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以及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通过反思与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冷战对国际格局的演变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冷战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问题导向
1.针对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2.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作业反馈:要求学பைடு நூலகம்在下节课前提交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课后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拓宽知识视野。
五、案例亮点
1.情境体验: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历史影像资料,成功地创设了冷战时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冷战氛围。这种情境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情感认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冷战时期的背景、起止时间及主要历史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2.掌握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及其对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认识冷战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导致两级格局的形成、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家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a)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冷战时期基本知识的掌握。
b)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冷战时期某一事件。
c)论述题:探讨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我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冷战与国家格局的演变。
2.强调冷战时期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念。
3.提醒学生关注现实国际政治问题,认识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冷战历史,提高历史素养和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冷战与国家格局演变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回顾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引导学生了解冷战的起源。
2.讲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冷战政策,分析美苏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竞争。
3期国际关系的紧张与对抗。
4.阐述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竞争及其对国家格局演变的影响;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难点:冷战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冷战时期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探讨、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冷战与国家格局的演变。
b)通过比较法,分析美苏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备竞赛等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c)强化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现实国际政治问题,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课题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二、相关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影响。
三、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个子目是“冷战与两极格局”。
首先指出什么是冷战,即对冷战的界定,或称冷战的概念。
其次从美苏两国不同的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讲述冷战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在冷战过程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等方面形成两极格局,其时间段是1945—1955年。
因此,冷战的概念、发生的原因,以及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是本子目的重点。
第二个子目是“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主要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冷战中的两次较大的危机处理,展现了冷战双方在危机处理时的自我控制机制,从而形成了冷战的重要特点;同时揭示了在这一时期西欧、日本、中国作为国际力量中心的成长,随着冷战的发展,在两极格局中已经孕育了多极的力量。
这些内容均需掌握,但对冷战发展的详细过程,不做要求。
第三个子目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时间段是1979—1991年。
对这一阶段冷战双方从再次激烈争夺到缓和的过程,以及两极格局的崩溃,了解即可。
但是要注意说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终结而停止,而是继续发展。
这三个子目之间遵循历史发展顺序,围绕冷战发生、发展、终结,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中的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历史思维,给学生以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宏观认识。
2.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而且新版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高一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充分,认知水平也十分有限,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5.学生在团队合作中,需要提高沟通、协调和表达能力。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美苏竞争的主要事件、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
2.价值观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演变,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竞争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两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演变等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冷战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较为模糊,对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演变、美苏竞争等知识点掌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2.强调重点:冷战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的教训。
3.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小论文,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冷战对国际格局演变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1.学生对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构建起清晰的时空观念。
2.学生在分析冷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结合现实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3.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较高,但可能对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与现实的联系认识不够。教学中,可结合时事政治,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局势,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存在差异,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反思战争与和平、国家利益与人类命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和平观念和正确的历史观。
7.实践活动:设计相关历史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8.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3.培养学生的和平观念,理解冷战时期的对抗和冲突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4.倡导公正、公平的国际秩序,培养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关爱人类命运的情怀。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演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情感态度,为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2.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冷战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本章节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灵魂,把这个灵魂变成一根线,通过这根线来引领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始,精心设计思考问题,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符合青少年的认知逻辑水平。
同时通过不同历史概念间的异同比较,在对比中产生冲击,在冲击中引发思考,在思考中联结知识的纽带,从而积极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快乐,体会历史的智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四课。
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
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
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
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
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
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
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
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因此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很多同学还只是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性认知阶段,只知道杜鲁门主义、古巴导弹危机、多极化趋势等零星几个历史概念,却不能准确解释它们的内涵,更勿论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不同阶段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并进而分析、探讨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的形成等典型事件的学习,能够描述二战后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2.说出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阐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基本史实,认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1.围绕“冰与火的交织”这一主题,以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为切入口,引发开去,学习和探究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不同时期世界格局的特点;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3.对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美苏由战时盟友到战后对峙的原因的学习,体会“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这一道理;2.通过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朝鲜战争等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单个国家的命运与世界大势联系在一起;3.通过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认识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携手相助举杯相庆教师讲述:美苏两国在二战中携手相助,是对抗法西斯的亲密战友,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举杯相庆,而就在此时美国驻苏联参赞却说:“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那么这个“战争”指什么?二战中亲密无间的盟友在战后关系如何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所起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正题,易简短巧妙、悬疑激趣。
图片类史料生动形象,对于营造情境、调动气氛很有裨益。
同时结合美国驻苏参赞的话巧妙设疑、呈现冲突,引发学生对二战后美苏关系走向的思考。
第一幕冷战兴起角逐欧洲自主学习: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关系走向如何?都采取了哪些行动?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二战后初期时间轴:学生根据第一目内容,自主设计时间轴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通过自主构建时间轴,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战后美苏关系变化,搭建起恰当准确的时空观念。
过渡:从同学们建造的二战后初期时间轴可以看出,二战后初期美苏进行了一系列对抗,最终在1955年形成两极对峙格局。
为何二战中亲密无间的盟友在二战后变成了敌人?到底是谁引发了冷战。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史料对这一问题一探究竟。
材料一丘吉尔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于美国)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他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
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
——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记者问材料二“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
“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的演说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选民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三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蔓延及生长。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会议上的讲话(1947)材料四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
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展示自己得出的结论:材料一认为冷战兴起与英国丘吉尔煽动有关;材料二认为是塑料斯大林强调与资本主义对峙、战争不可避免;材料三可以看出是美国积极主张与极权主义抗争;材料四则综合美苏国家利益矛盾、意识形态对峙等问题,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冷战爆发。
[设计意图]:冷战起源问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立场不同、时代不同、史学家们所持观点也不尽相同。
如何理解这一段历史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这就离不开史料实证。
为此,我挑选出四则不同立场的材料,引导同学们对四个材料进行分析,多角度认识冷战起源不只是美国或者苏联单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两者间的矛盾、怀疑和不信任引发冷战。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重在史料分析的方法和过程。
无论是哪种观点,教师都不能强加给学生,需要学生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得出结论。
教师:在二战结束合作基础消失、美苏实力增强、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美苏终于走向了对立——战后长达半世纪的冷战就此开始。
冷战中都有哪些典型事件?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教师:从大家总结的表格看,这一时期的冷战有何特点?学生:涵盖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集团对抗等多个领域;美国先采取措施,居于主导地位;集中于欧洲地区。
教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其中一个措施——马歇尔计划来具体分析。
教师:美国倡导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何在?学生:表面上是援助世界主要是西欧经济恢复;促进自由制度即资本主义发展;利用西欧与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教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背后也有深深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打上冷战烙印,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这样的对抗之下,欧洲成了对垒分明的两大阵营(见下图),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再次梳理美苏针锋相对的对抗措施,以马歇尔计划为突破口深入分析冷战的实质。
之所以选取马歇尔计划为典型事件分析,是基于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且这一措施本身是经济援助计划,通过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更能体现这一时期冷战的激烈程度:几乎所有领域都打上冷战对峙色彩。
在分析马歇尔计划时,采用文字材料、历史地图、历史漫画等多种形式,更好的展现史料教学,提升学生分析、辨别不同史料的能力。
过渡:在经历了二战后初期针锋相对的对垒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60年代以后关系发展如何?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目的学习。
第二幕冷战扩大时急时缓自主学习:60年代以来,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阅读课本剩余部分内容,续写时间轴:教师:通过大家自己续写的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出60年代以后对峙的两大阵营之际既有激烈对抗也有缓和交流。
下面我们以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来具体看一下。
设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一时期两极对峙呈现的特点?学生:既有对抗也有缓和;冷战不局限于欧洲,也波及到美洲等地,影响越来越大。
教师:随着冷战的持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比如亚洲越南战争爆发等等。
但是这一时期的冷战还呈现出另一鲜明特征:既有激烈对抗也有缓和交流。
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我们再通过时间轴和部分史料来分析。
呈现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从1961年至1973年,美国在长达12年的越南战争中,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耗资3500多亿美元,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
……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