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影像学特点讲解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治疗后影像学

肝脏疾病治疗后影像学

放射介入术后的影像表现
三、肝外碘油沉积
少数患者肝动脉栓塞时,少量碘油进入脾动脉、胃 十二指肠动脉或其他侧支动脉,碘油在相应部位沉 积。
放射介入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一、瘤内和瘤周肿瘤存活表现
栓塞后碘油的沉积形态与肿瘤的残留、复发有一定 联系,碘油沉积稀疏粗糙型和缺损型时,瘤内和瘤 周多有肿瘤复发和残留。增强扫描,存活的肿瘤呈 “快进快出”表现。
三、肝切缘局部充血
肝切除的手术创伤导致术后肝切缘局部充血,CT增 强扫描动脉期术区边缘部和周围肝实质有不同程度 的片状强化,强化密度均匀,边界模糊。随着术后 时间的延长,肝切缘部的充血带可逐渐减轻至恢复 正常。
肝切除术后的具体影像表现
四、肝切缘旁积血、积液
肝切除术后创面局部出现多量的液体和血液的渗出, CT表现为肝切缘旁有大量的液体积聚,密度均匀, 有时可形成包裹性积液,如合并大量新鲜出血,则 密度不均匀,内见片状密度增高影。
肝切除术后常见局部手术并发症
四、术区出血
CT平扫表现为等、稍高密度影,边界稍模糊;局部 包裹可形成腹腔血肿,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
肝切除术后常见局部手术并发症
五、肝静脉回流受阻
第二肝门手术引起肝静脉回流受阻,CT显示肝大, 密度下降,增强扫描肝实质强化密度不均匀,血管 重组显示肝静脉及腔静脉狭窄。
A.消融前 B.消融后1个月平扫 C.增强动脉期 D.增强门脉期
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一、消融区内或边缘部结节状强化灶
消融区内或边缘有肿瘤残留时,CT平扫显示消融区 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消融区内或边缘可呈典型 “快进快出”表现。
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二、消融区外肝组织肿瘤复发转移 消融区外肝组织显示结节状异常密度影,平 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表现 ,强化形式与治疗前的肿瘤强化形式相同。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胆囊结石1-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胆囊内结石呈强回声,伴有声影,结石大小不一。

腹部CT扫描可见高密度结石影像。

MRI检查可见低信号结石。

1-2 附件:无2、脂肪肝2-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回声增强,肝间隙变宽,肝实质回声减低,肝表面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密度增高。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2-2 附件:无3、肝癌3-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单个或多个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或高密度肿块,边界不清。

MRI检查可见肝脏内信号异常区域,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3-2 附件:无4、肝囊肿4-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低密度无增强区域。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4-2 附件:无5、肝硬化5-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延迟相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5-2 附件:无6、肝血管瘤6-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6-2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2、超声波检查:一种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回声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诊断方法。

3、腹部CT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获取人体腹部内部结构的图像的诊断方法。

4、MRI检查: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和磁场的作用,来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详细图像。

附件: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右纵沟:宽,前为胆囊窝,后为下腔V窝,前缘 斜向肝门,位于右叶与方叶之间。
左纵沟:窄,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分 别划清左叶与方叶和左叶与尾状叶的界限。
21
22
3 肝脏的分叶、分段 23
肝脏的分叶、分段 1954年法国的Couinand根据门静脉和肝静
脉分布对肝脏进行分叶、分段。 后经Bismuth修正得到认可,既符合外科
19
1.位置与外 形
右上腹,呈楔 形
新生儿肝脏较 大,占腹腔的 1/2以上
正常人肝上缘 与膈平高,下 缘不超过肋弓, 平静呼吸上下 移动2~3cm。
20
2.肝韧带裂与肝门肝裂
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略呈“H”型, 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横沟为肝门,内有肝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 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称为肝门肝裂,前方为方叶, 后为尾状叶。
解剖实际,并被手术切除所证实。
24
二、肝脏生理 血运丰富,每分钟内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
约1.5L 肝动脉占30%,门脉占70% 肝A为肝脏的营养血管,门脉为功能性血管。
25
26
27
28
29
30
生理功能 物质代谢:糖、蛋白、脂肪的分解、合成
酶的合成与分泌(GOT、GPT)谷丙、谷草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产生
15
(一)检查前准备 (二)常用扫描序列: 1T用.R长(自T重旋R复,回时较波间长序)T列E,(。短SET)E((回spi波n 时E )间),T1采用T2短采 2.短自转时间反转恢原序列(STIR) 脂肪抑
制,抑制皮下脂肪,腹膜后脂肪信号。 3.梯度回波(GRE),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
TR、TE时间短,成像时间可为十几秒数+秒,采 集时病人屏气,可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肝脏弥漫性病变分类代谢性病变:脂肪肝、铁沉积、糖原贮积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炎症及损伤性病变:炎症、损伤、肝硬化、肝结节病等。

肿瘤性病变:弥漫性HCC、弥漫性肝转移瘤等。

血管性病变:布卡综合征、肝窦阻塞综合征等。

1.脂肪肝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贮积过多造成的,相关研究表明,每1g肝实质内甘油三酯增加1mg,肝脏密度就会减低约1.6HU,但CT扫描单纯依靠密度变化无法准确判断脂肪肝。

MR中的同反相位或DIXON技术则能有效判断脂肪肝的存在,并可量化脂肪肝的程度。

年轻女性,重度脂肪肝患者,平时喜食甜食及奶茶。

CT平扫上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低于同层面脾实质密度(黄箭),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影(红箭)。

同一患者的MR平扫图像,T1WI反相位肝实质信号较同相位明显减低,提示重度脂肪肝(反相位图带有勾边效应)。

2.肝内铁沉积肝内铁沉积(又称铁过载)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引起肝内铁沉积的原因很多:遗传性血色病、铁负荷性贫血、长期血液透析、多次输血、慢性肝病等。

临床上需要重点排除遗传性血色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遗传性血色病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的铁质多沉积于肝脏、胰腺和心肌肉,而其它原因导致的铁过载铁质多沉积于肝脏、脾脏。

因此在MR抑脂T2WI图像上,当患者肝脏信号均明显减低而脾脏信号相对正常时,可提示遗传性血色病。

老年男性患者,因重度贫血就诊。

CT平扫上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增高,且明显高于同层面脾实质密度(黄箭),肝内血管呈较为明显的低密度改变(绿箭)。

肝实质CT值75HU、脾实质CT值50HU。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肝实质密度增高≠肝内铁沉积,肝实质密度增高还见于结节病、Wilson病以及服用胺碘酮、甲氨蝶呤药物的患者。

通常而言,肝实质密度在45~65HU之间,一般CT值大于或接近75HU可提示肝实质密度异常增高。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3. MRI检查 ①原发性肝癌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边界常 不清楚。在T2WI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肝组织。 ②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信号增强,边界更为清 楚,其中坏死区无强化。 ③MR门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有无静脉癌栓形 成。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改变 造影增强改变 高密度改变 淋巴结肿大 腹水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病变 肝脏绝大多数病变,多为平扫时是低密度,少 数为等密度,多为单或多发的低密度灶,CT值 介于水和正常肝组织之间 良性:边界清楚整齐 恶性:模糊不清 低密度中可有更低密度病灶, 多为坏死或脓肿的液性成分 低密度灶也可出现 高密度,CT值不同,可以区分出血或钙化

肝脏形态异常 多为先天性发育畸形 后天引起的变化 主要是肝硬化所致肝萎缩和代偿性肥大。

肝脏形态异常



常见的有: ①肝局限性性膨出 ②对称肝(symmetric liver):肝位于两则膈 下呈“V”字型,胃向右居于中线,常伴有右位 心和脾; ③Riedel氏叶:右叶的一种变异,多见女性, 正常右叶下缘逐渐变小,而Riedel氏叶右肝角 处局部呈球样增大; ④良恶性肿瘤:较大占位均可引起形态改变。

胆道扩张为分支状低密度影 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多为脂类沉积所 致。 脂肪由于每克肝组织中增加1mg甘油三 酯,CT值可下降1.6Hu 正常肝脏CT值比脾高6--12Hu,同脾密 度做比较,是出现肝弥漫性密度减低的 常用方法。




CT扫描异常征象 造影增强改变 多血管型肿瘤(成人HCC,FNH)明显增强效 应 血管性疾病(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瘘),大 部分 表现结节状,高密度增强 少血管型肿瘤(胆管ca,儿童型肝ca),始 终为低密度 无血管结构(囊肿、脓肿),无增强效应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
❖ CT表现
1、胆囊明显增大 2、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可见低密度带 3、胆囊床积液 4、胆囊结石 5、少数有胆囊积气 ❖ MRI检查(一般不用) ❖ 超声(首选)
慢性胆囊炎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 胆道各部位结石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
-胆囊及胆道结石
2、胆囊长径4-5cm、直径<5cm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
❖ 临床特征 1、结石嵌顿、梗阻是引起胆囊炎的主要原 因 2、病理: 单纯性—黏膜层充血水肿 化脓性—炎症累及胆囊全部、囊内充满脓液、
浆膜有纤维素渗出 坏疽性--囊内充满脓液囊壁充血坏死穿孔 3、临床多见于45岁以下女性、右上腹痛向 右肩部放射、高热、黄疸
单纯性黏膜层充血水肿化脓性炎症累及胆囊全部囊内充满脓液浆膜有纤维素渗出坏疽性囊内充满脓液囊壁充血坏死穿孔3临床多见于45岁以下女性右上腹痛向右肩部放射高热黄疸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ct表现1胆囊明显增大2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可见低密度带3胆囊床积液4胆囊结石5少数有胆囊积气mri检查一般不用超声首选慢性胆囊炎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胆道各部位结石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分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ct表现位置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1高密度结石2略高密度结石3等密度结石4低密度结石5环状分层结石混合性结石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mri
USG: (首选)
肝胆管结石伴胆管扩张
胆总管结石(“靶征”、“新月征”)
胆总管结石(靶形征)
MRCP
胆囊癌
临床与病理 影像学表现—CT
三种类型:胆囊壁增厚型,占15~22%
腔内型,占15~23% 肿块型,占41~70% ➢ 胆囊壁不均匀增厚 ➢ 胆囊腔内乳头状结节影,基底部胆囊壁增厚 ➢ 胆囊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 ➢ 增强扫描,肿瘤及其局部胆囊壁常明显强化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1、肝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是指肝脏脂肪含量异常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影像学上,肝脂肪变性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呈低密度灶。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脏弥漫性增密、肝脏边缘模糊、脂肪肝斑块出现等。

2、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进行性纤维化和结构重塑的结果。

在影像学上,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外形不规则,肝表面凹凸不平,肝脏边缘锐利,肝内血管走行不规则,门脉高压等。

此外,肝硬化还常伴有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脾脏肿大、腹水等表现。

3、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是肝脏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包虫病表现为肝脏内团块状或占位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部为液性密度。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囊肿与肝实质之间有完整的分界、囊壁呈弧形而非凸出等。

4、肝肿瘤肝肿瘤包括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囊性腺瘤等。

在影像学上,肝肿瘤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强化不均匀,同时可观察到肿瘤周围的肝组织改变。

不同类型的肝肿瘤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如肝细胞癌出现动脉期强化,胆管细胞癌可出现胆管扩张等。

5、肝结核肝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结核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可出现炎性改变。

此外,肝结核还常伴有肝门淋巴结增大、肝脾肿大等表现。

6、非肝细胞肝癌非肝细胞肝癌是指起源于肝外组织的恶性肿瘤侵犯肝脏。

在影像学上,非肝细胞肝癌表现为肝外占位性病灶直接侵犯肝脏,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强化不均匀。

同时,影像学还可帮助鉴别非肝细胞肝癌与肝内肿瘤的区别。

7、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在影像学上,肝囊肿表现为肝脏内单个或多个局限性囊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部液性密度均匀。

肝囊肿通常无症状,且无需处理。

8、肝脓肿肝脓肿是肝脏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脓肿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内部可见气体或液体。

同时,肝脓肿常伴有周围炎性改变。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引言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然而,肝脏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其中包括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和肝癌等。

影像学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肝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

在影像学上,肝脂肪变性可表现为肝脏密度增加,肝脏超声呈现回声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肝脏信号增强。

3、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一种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纤维组织增生。

影像学可以通过评估肝脏的弹性来检测肝纤维化的程度。

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肝脏超声弹性成像(ARFI)、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SI)和磁共振弹性成像(MRE)。

4、肝癌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化。

在超声检查中,肝癌通常呈现为低回声结节,有时伴有内部回声增强。

CT和MRI可显示肝癌的形态、分布和浸润范围,包括血供情况、肿瘤毛刺和转移灶。

5、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肝脂肪变性的超声图像、肝纤维化的弹性成像图像和肝癌的CT和MRI图像。

这些图像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6、法律名词及注释- 肝脂肪变性:脂肪在肝脏内过度积聚的疾病。

- 肝纤维化:肝细胞受损后,纤维组织增生的疾病。

- 肝癌:恶性肿瘤,发生在肝脏组织中。

7、结束语本文详细介绍了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和肝癌。

附带的图像和注释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识别这些疾病。

如有任何问题,可随时与我们联系。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常见病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课件)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常见病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课件)

超声
肠蠕动由强变弱; 短时间内腹腔游离液体大量增加。
CT
协助确定假肿瘤征; 观察腹腔是否有积液; 发现肠系膜扭曲、变形。
X线腹部仰卧位平片 (A)显示空肠扩张积 气;
CT增强扫描(B,C) 示右侧肠壁水肿增厚 呈双层样改变(B, ↑),强化不明显,有 腹水,肠系膜血管断 面可见充盈缺损(C, ↑); CTA MPR重建可见肠 系膜上动脉起始段狭 窄(D,↑)。
• 慢性溃疡如深达浆膜层时称穿透性溃疡。
• 如浆膜层被穿破且穿入游离腹腔者为急性穿孔,也可与 网膜、胰等粘连甚至穿入其中则为慢性穿孔。
• 溃疡周围具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者,称为胼胝性 溃疡。
• 直接征象:代表溃疡本身的改变;
• 间接征象:为溃疡所致的功能性与瘢痕性
改变。
• 直接征象:
龛影,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等,边缘光滑整齐、密度 均匀。
1、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 2、肠蠕动异常 3、粘膜皱襞改变:水肿增粗,鱼肋状、乳头状或平行的 线条状,横断面呈车轮状。
• CT:显示扩张的肠曲,并可见多个肠腔内气液平面。
• 肠管互相融合成团或与腹壁相连,提示为粘连性梗阻; • 肠道内或腹腔内可见肿块,提示为肿瘤引起的梗阻; • 肠套叠:显示典型的CT征象,出现三层肠壁征
贲门失弛缓症
• 病因病理
主要是奥厄巴赫神经节细胞变性、萎 缩消失,贲门部肌肉常萎缩,黏膜及黏 膜下层的慢性炎症。
贲门失弛缓症
• 临床表现
发病缓、病程长,主要症状为下咽不 畅,胸骨后沉重或阻塞感。与精神情绪 及刺激性食物有关,梗阻严重者可有呕 吐。
贲门失弛缓症
• 影像学表现
1、漏斗状、鸟嘴状(典型征象) 2、钡剂通过贲门受阻 3、狭窄段以上食管不同程度扩张 4、食管蠕动减弱或消失 5、并发炎症及溃疡:黏膜皱襞紊乱、龛 影

肝大ct诊断标准

肝大ct诊断标准

肝大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肝大是指肝脏体积增大,常见于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肝大可由肝实质增生、脂肪性肝、肝炎、肝硬化等多种原因引起。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肝大的原因及程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肝大CT诊断标准。

一、肝大CT影像特征:1. 肝脏弥漫性增大:肝脏整体体积增大,形态呈圆柱体或椭圆形,边缘光滑。

肝脏密度一般均匀,偶见局部密度增高或减低。

2. 血管结构改变: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等血管结构可受到压迫或扭曲,表现为血管走形,血管受压变细或扩张。

3. 肝实质病变: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可出现强化或减低表现。

肝叶内出现结节、囊肿、炎症等具体病变。

4. 肝包膜改变:肝包膜可能变厚或变薄,表现为包膜光整或不整。

5. 肝门静脉及胆囊周围淋巴结肿大:肝大时,门静脉周围淋巴结有时会显著增大。

二、肝大CT诊断标准:1. CT值:正常情况下,肝脏CT值在50~60HU左右。

如果肝大伴有脂肪性变化,CT值会低于正常值。

3. 血管结构变化:血管变细或扩张、血管走形等改变,有助于判断肝大的程度及可能引起肝大的病因。

4. 肝脏形态:肝脏整体体积增大,形态圆柱或椭圆形,肝包膜变化,有助于确定肝大的程度。

肝大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肝脏形态、密度、血管结构、包膜及门静脉、淋巴结等多方面特征。

通过详细观察CT影像,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医生可以准确诊断肝大的原因及程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以上信息能对您了解肝大CT 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肝大是指肝脏的大小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CT诊断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大小。

在进行CT检查时,医生会根据肝脏的大小、形态和密度等特征来判断是否存在肝大的情况。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肝大CT诊断的标准。

1. 肝脏大小的测量在进行CT检查时,医生会测量肝脏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从而得出肝脏的体积。

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影像学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一、肝癌的影像学表现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超声、CT、MRI和PET等多种检查方法。

其中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直观地显示肝癌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肝癌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等优点。

肝癌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的肿块,边界清晰,有时可见血流信号。

超声能够评估肿瘤的大小、数量和位置,但对于小肿瘤和深部肿瘤的检出率较低。

2. CT检查CT检查是肝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能够提供肝脏的横断面图像。

肝癌在CT图像上呈现为低密度或不均匀低密度的肿块,边界模糊或分叶状。

动脉期增强扫描时,肝癌呈现明显的强化,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现低密度。

CT还可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以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3. MRI检查MRI检查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多种序列的图像,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增强扫描等。

肝癌在MRI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或不均匀低信号的肿块,边界清晰或模糊。

增强扫描时,肝癌呈现明显的强化,而肝内血管和正常肝组织呈现低信号。

MRI还可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胆管的侵犯情况以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二、肝癌的鉴别诊断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肝脏病变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疾病。

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肝脏良性肿瘤、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和肝脏炎症等。

1. 肝脏良性肿瘤肝脏良性肿瘤包括肝血管瘤、肝脏脂肪瘤和肝腺瘤等。

肝血管瘤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肝脂肪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可见脂肪沉积的高信号区。

肝脏CT的基本诊断

肝脏CT的基本诊断

脂肪肝三期增强
六、病灶是否有包膜
意义
都是假包膜(肝实质受压,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癌最常见(有包膜局灶病变中,HCC占80% 以上) 肝细胞腺瘤(发生率高,但发病率低) 孤立性坏死结节 其他病变少见
措施
CT增强扫描延时期显示最佳,有延时强化 光整—包膜 不光整—无包膜
病灶是否有出血
肝细胞癌
多数富动脉血供,多为快进快出强化。 CT体现:高—等-—低—低
平扫
动脉期
动脉期增强快进快出
门脉期
局灶性结节增生
绝大多数富动脉血供 多为快进但不快出 体现为:高—等—等
肝细胞腺瘤
绝大多数富动脉血供 多数快进但不快出 体现为:高—等—等
海绵状血管瘤
早期周围结节状强化,逐渐向心性填充 海绵状血管瘤另一种强化模式:
意义 出血: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
其他病变较少自发出血 措施 急性期:CT高密度,但不是脑出血那么亮
MRI诊疗较精确
八、是否中心纤维瘢痕
意义 具有:FNH、纤维板层HCC、血管瘤 没有:HCC、腺瘤、转移瘤 措施 增强扫描可不强化或延时强化
九、是否富动脉血供
意义 富血供:HCC、FNH、腺瘤、血管瘤、少
肝脏体积缩小肝叶百 分比失常脾脏增大
肝脏外形不规则,
体积缩小,肝裂 扩大
肝硬化
肝脏质地变化
密度不均匀 结节影,动脉期强化结节有旳并不是癌 平衡期及延时期有可见网格状强化
密度不均匀门脉期平 衡期可见网格状强化
肝硬化
门脉高压及侧支循环 功能变化:腹水等 注意:影像学不一定能直接显示,
需亲密结合病史
肝硬化
循环变化
门静脉增粗 侧支循环(4大侧支) 脾脏肿大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胃肠道淤血(肠壁增厚)

肝脏影像学表现

肝脏影像学表现

肝脏影像学表现肝脏影像学表现一、肝脏解剖结构在肝脏影像学表现的讨论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腔右上腹部,主要由左右两叶组成。

肝脏表面有包膜覆盖,内部则由肝小叶组成,肝小叶又由许多肝细胞组成。

肝脏的血供主要来自门静脉和肝动脉。

二、常见肝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采用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来进行诊断。

在超声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

CT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低密度区,一般不强化。

MRI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高信号,T2加权图像上高信号更为明显。

2、肝脏肿瘤肝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有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癌。

在CT和MRI影像上,肝细胞癌通常呈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或高信号病灶,且常伴有血供异常。

肝胆管细胞癌则呈现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区或高信号病灶,并可出现胆管扩张的征象。

3、肝脓肿肝脓肿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做出诊断。

在CT影像上,肝脓肿呈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可见壁结节,周围有压迫性改变。

MRI影像上,肝脓肿呈现为高信号病灶,T2加权图像上高信号更为明显。

4、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慢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常见的病因有慢性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等。

在超声影像上,肝硬化呈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结构紊乱。

CT和MRI影像上,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边缘不规则,同时可见肝内血管形态改变。

5、肝血管疾病肝血管疾病包括肝脏动脉瘤、门静脉高压等。

在CT和MRI影像上,肝脏动脉瘤呈现为局灶性增大的动脉,周围可见包膜。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内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形成。

6、肝脏损伤肝脏损伤可以是创伤性的,也可以是非创伤性的,如药物性肝损伤等。

在CT和MRI影像上,肝脏损伤呈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区或高信号病灶,边缘模糊,可伴有血肿形成。

附件:本文档没有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门静脉高压:也称为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晚期的表现,主要特征是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液压力升高。

肝脏影像学表现

肝脏影像学表现

肝脏影像学表现肝脏影像学表现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之一,具有重要的功能和生理作用。

肝脏影像学是一种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对肝脏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的结构、形态以及病变。

本文将介绍肝脏在影像学中的表现特点,包括常见的肝脏疾病和影像学所见。

肝脏正常影像学表现正常情况下,肝脏在影像学中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如超声、CT和MRI等,可以观察到下述肝脏的正常表现:1. 肝脏大小和形态: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肝脏呈楔形,右叶较大,左叶较小。

肝脏在影像中呈椭圆形或三角形,边缘光滑。

2. 肝脏密度和信号:在CT和MRI影像中,正常肝脏呈均匀的低密度或低信号,并且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对比。

3. 血管结构:在CT和MRI影像中,可以清晰显示肝脏的血供结构,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静脉等。

门静脉和肝动脉呈现为血管树状结构,肝静脉则呈线状。

4. 胆道系统:通过CT和MRI影像,可以观察到肝脏内的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管以及胆囊等。

以上是肝脏正常影像学表现的主要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肝脏疾病及其影像学所见。

常见肝脏疾病及影像学表现1. 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与肝脏的发育和解剖有关。

在超声和CT影像中,肝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内部含有液体。

囊肿一般不增强,无明显占位效应。

2. 肝癌: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CT和MRI影像中的肝癌呈不同的表现,包括结节状、浸润状和血管瘤样等。

结节状肝癌通常呈现为圆形、球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或低信号结节。

3.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

在CT 和MRI影像中,肝血管瘤呈低密度或低信号结节,呈特征性的早期强化和延迟显影。

4. 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等病变。

在CT和MRI影像中,肝硬化呈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肝表面凹凸不平,肝内血管改变及脾脏增大等特征。

5. 肝脏转移瘤:肝脏转移瘤是其他原发癌症侵袭肝脏形成的病变。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门区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坏死较明显。
慢进慢出的表现
• 转移性肝肿瘤:肝脏是各种恶性肿瘤易发生 转移的脏器之一,转移癌的大小、数目和形 态多变,以多个结节灶较普遍,也有形成巨 块的。转移灶可发生坏死、囊性变、病灶内 出血以及钙化等。 • CT表现:1,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 分叶状低密度区,多为低密度影,病灶内存 在更低密度区,边界多为模糊不清。2,增强 扫描:大多数肝脏转移瘤是少血管的,增强 后肿瘤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中央为坏 死或囊变区,密度更低,呈典型“牛眼证”。 肝脏转移瘤动态增强扫描的延迟期,瘤灶均 呈低密度。
• 胆管细胞癌:主要发生在肝外胆管,少部分 见于肝内胆管。分为三种病变,实质性病变; 坏死性病变;混合型病变。影像学检查首选 CT。 • CT表现:视肿瘤大小而定,肿瘤较小时, 肿块本身不明显,表现为受累胆管的近端扩 张,呈分支状,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CT 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现“慢进慢出” 表现,开始强化低于周围肝脏密度,延迟扫 描密度高于周围肝脏。
肝脏体积缩小,轮廓不光整,肝裂增宽,有腹水,脾脏增大
谢 谢
第一肝门正常CT解剖:1,腹主动脉,2,下腔静脉,3,门静脉右支,4,门静脉左支, 5,肝右静脉,6,肝中静脉,7,肝右静脉后段,8,肝右静脉前段,9,肝左叶内侧段,10, 肝左叶外侧段,11,肝尾叶,12,左肾,13,脾脏,14,胰腺,15脾静脉
第二肝门正常CT图像:1,下腔静脉,2,肝右静脉,3,肝中静脉,4,肝左静脉, 5,腹主动脉,6,脾脏,7,胃
右后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中央呈更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
右肝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内有分隔,中央呈更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壁及部分分隔呈强 中央坏死区域无强化。
早期肝脓肿,增强扫描见肝右叶一蜂房样强化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肝囊肿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及多囊肝。单纯性 肝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多囊肝常合并肾胰等 其他脏器囊肿。 • CT表现:1,平扫:肝内圆形低密度区,单 发或多发,境界清楚,密度均匀一致,囊壁 菲薄。2,增强扫描:囊内及囊壁无强化。
多囊肝:增强扫描肝实质内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病变,肝实质全部被 囊中取代,仅囊壁间残留少许正常肝实质,肝脏体积明显增大。
• 肝血管瘤:肝内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占肝良性肿 瘤的84%,女性多见。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极 少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可单发,也可多 发,多见于肝右叶后段。 • CT表现:1,平扫:肝内均匀低密度灶,单发或 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晰,少数可见钙化。 2,增强: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化呈结节状或“岛屿 状”,密度与临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 肝实质密度,延长扫描,结节状密度降低,但范 围扩大,逐渐向病变中央推进。最终病变呈等密 度或略高密度,表现为典型的“快进慢出”型。 整个过程持续2-10分钟。 • 主要与肝内恶性肿瘤鉴别:肝细胞癌,肝转移癌。
肝脏疾病的CT特点
魏志力
• • • • • • • • •
分类: 1,正常肝脏CT表现, 2,肝脏外伤破裂特点, 3,肝脓肿, 4,肝囊肿, 5,肝血管瘤, 6,肝脏恶性肿瘤(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 7,脂肪肝, 8,肝硬化
• 1,正常肝脏的CT表现:平扫肝脏实质密度 均匀,CT值通常是50-70Hu,可介于4080Hu之间,胰腺、肾脏和脾脏的CT值通常 低于肝脏。平扫肝脏内可见低密度的线状、 分支结构,为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分支。CT 可以很容易探查胆树或门静脉内的气体。第 一肝门:位于肝脏下面的中心部,是门静脉、 肝动脉、肝总管进出肝脏的部位,约占3cm 层面。第二肝门:位于肝顶部,肝静脉出肝 汇入下腔静脉的部位。位于第一肝门上方, 肝左、中、右三条静脉在接近同一层面汇入 下腔静脉。
肝右叶多发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
肝左叶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央有坏死,增强后病灶强化不均匀
平扫肝右叶可见一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内 有斑点状低密度更低区; 增强扫描动脉期瘤灶呈全瘤不均匀强化, 密度高于同层正常肝; 门静脉期瘤灶密度降至低于同层正常肝, 瘤内造影剂充盈呈“快进快出”的特征。
平扫见右肝后叶低密度病灶,增强后病灶逐渐从周边强化,延迟后病灶变为等密度灶
平扫肝右叶见一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密度均匀;动脉期周边强化,高于同层正常肝脏;门静 边缘强化范围增大,密度仍较高;延迟扫描,瘤灶出现全瘤强化,密度仍稍高于正常肝。
• 肝脏恶性肿瘤 • 1,肝细胞癌:常见恶性肿瘤,多数继发于肝炎、 肝硬化,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更多见于中、老年, 男性多于女性。 • 病理分型:1)巨块型:直径大于5cm,,瘤内可有 出血坏死,有些可见到肿瘤周边的假包膜,2)结 节型:直径小于5cm,单发或多发,分布在肝内的 结节状肿块,3)弥漫性:较少见,肝内广泛、弥 漫分布的小结节样病变。 • CT表现:1,平扫:肿瘤以低密度或混杂密度为主, 部分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薄膜,与周围正 常组织分界清楚,部分肿瘤呈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肿瘤内可坏死、囊变或出 血。 • 1,增强:增强后肿瘤体积较平扫略有缩小,边界 较平扫
肝表面撕裂,实质内见低密度区,包膜下见血肿。
• 肝脓肿: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病理改变为3层结构,中心为 组织液化坏死区域,充满了由坏死的组织细 胞及白细胞形成的半液体残腔;坏死区域周 围为中间层,由胶原纤维少的肉芽组织构成; 外围为向正常肝组织移行区域,为伴有细胞 浸润及新生血管的肉芽层。 • CT表现:1,平扫:脓肿可发生于各肝叶, 但以右叶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 肝内低密度占位,边界多不清楚或部分模糊, 脓肿周围壁较厚。2,增强:典型“双环” 征,外环为脓肿周围的水肿带,内环强化为 脓肿壁,中心坏死区无强化。
• 清楚。动脉期肿瘤实质呈均匀或不均匀强 化,延迟扫描很快变成低密度,强化特点 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当下腔静脉或门 静脉血管内有瘤栓形成时,表现为血管腔 内充盈缺损。肿瘤边缘的“晕圈征”,膨 胀性生长的肝细胞癌肿瘤边缘清楚,部分 病例可见“晕圈征”,它是肿瘤的假包膜。 浸润性生长的肝癌平扫边缘不清,常规增 强后边缘变清楚。
正常肝脏CT解剖:1,胆囊,2,肝右叶,3,十二指肠,4,胰腺,5,脾脏, 6,下腔静脉,7,脾静脉,8,腹主动脉
• 肝脏挫裂伤: • 1,肝包膜下血肿:包膜下新月形或半月形 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区,临近肝组织受压呈弧 形改变。 • 2,实质的血肿:肝实质内圆形、卵圆形或 星形低密度影,肝撕裂会见到单一或多发的 线状样低密度,边缘模糊。 • CT一般能够确定其存在及范围,有非常高 的特异性。
肝实质密度普遍降低,无占位效应,增强后肝血管从其中穿过
• 肝硬化:是以肝内广泛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慢性 肝病,取代正常肝小叶结构,肝实质细胞发生坏死、纤 维化、肝内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再生结节,晚期肝脏萎 缩变小。 • CT表现:1,肝叶比例失调,左叶外侧段、尾叶多增大, 右叶常萎缩。肝裂增宽,肝表面凹凸不平,呈不规则结 节状。晚期,肝脏可普遍萎缩。 • 2,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脏密度不均匀或减低。肝硬 化再生结节显示为相对高密度,CT动态扫描可见明显 增强染色征象。 • 3,脾大(大于5个肋单元),脾静脉、门静脉扩张及侧 枝循环建立,胃短静脉、胃冠状静脉及食管静脉曲张。 平扫时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条虫性软组织影,增强 可证实为血管影像。 • 4,腹水形成,表现为脏器与脏器间、脏器与腹壁之间 的带状水样密度影。
平扫肝内可见多发灶、结节状低密度病灶,病灶内有中心性密度更低区
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
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病灶,呈双晕征
• 脂肪肝:为肝内脂类代谢异常,主要是甘油三酯 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及分布范围不同,分为局限性 和弥漫性两种。 • CT表现:1,局限性:肝内不规则或扇形分布的 低密度区,密度低于脾脏,增强扫描无占位表现, 病变范围及形态不变,肝内血管走形正常; • 2,弥漫性:肝内实质密度普遍降低,脾脏密度 高于肝脏。重度脂肪肝平扫即可显示肝内血管, 呈相对高密度,临近实质器官、血管密度明显高 于肝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