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人,时代变迁的民间见证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
年,南方故事
THE CURRENT PLANNING
70疍家人,时代变迁的民间见证者
装饰一新的花船,鱼贯而出,悠扬的咸水歌声萦绕两岸。伴随着鞭炮声,一艘花船行驶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的小河上。新娘们在船上进行传统仪式,花船行至码头,新娘等待新郎迎亲,按照疍家人的婚庆习俗,新娘上岸后首先跨过火盆寓意吉祥如意……这就是珠海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上婚嫁集体婚礼的现场,也是疍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州、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珠海市斗门区具有独特的沙田水乡文化,水网交织,峰峦错落,千顷稻花,十里莲江,保留着较好的岭南特色与水乡风貌。生于斯、
长于斯的斗门疍家人在生产、生活中,顺应大自然的变迁,创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形成了特有的水上方言和民俗风情。
非遗资源丰富的疍家文化
“疍家人分为‘海疍’、‘河疍’和‘珠疍’,以地理位置区分。海疍就是在沿海地区为主,也称为‘咸水疍’,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阳江、湛江一带;河疍是在内河一带;而珠疍则是以养珠为主,打鱼农耕为副。斗门的疍家人在珠江出海口,是海水、江水交界之地,所以斗门疍家人有海疍也有珠疍。他们如今分布在白蕉镇、莲洲镇等地。”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向《小康》记者介绍。
据了解,斗门的疍家人有超过400
年的历史,在元朝已经记载。从古到今,疍家人主要以捕鱼和运输为业。本身就是疍家人的原斗门区党史研究室主任梁少华告诉《小康》记者,过去斗门由于地理优势的原因,水路运输相当发达。当时,疍家人会从广东江门、中山石歧等地运输食品、酱料到斗门,或者从斗门运输商品到其他地方。
“水流柴枝随水漂,冚篷艇仔八方摇,有幸上得岸上住,风过茅寮似吹箫。”郭幸福哼着咸水歌,歌声传遍水乡两岸。他原本是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一位普通村民,现在有个身份是非遗传承人,他惋惜的是代代人吟唱的咸水歌,如今已经不再成为疍家人的“流行歌曲”。
面临一度没落失传的文化,在国家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其中,珠海市斗门区的水乡风貌岭南风情与精神特质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疍家文化”。如今,疍家传统因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大力传承。改革开放以来,疍家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77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
70年,南方故事THE CURRENT PLANNING
故事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后,斗门区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重拾濒临消失的疍家文化,传承之路迎来曙光。
沈俊校表示,迄今为止,“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横山鸭脚包”等6项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莲洲舞龙气”、“莲洲地色”等16项已被列入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装风膳”、“正旦晚煮菜茶”等30项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多条非遗线索正在挖掘整理之中。另外,他还建议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保护疍家传统文化遗产,并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如今在斗门城区江边的西堤公园
还会听到咸水歌,也就是沙田民歌。因为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所以大家都更有意识去传承。一些传统文化如沙田民歌会进到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并且传承下去。”原斗门电台台长梁伟文对《小康》记者说。
新时代疍家人的产业发展
来到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一带,《小康》记者已看不到河边遍布疍家人小船的风光。一路上养鱼的水塘遍布,道路旁边都建起了3、4层的小洋楼。唯一还能看到当年疍家人足迹的,就是留在河边的村界红棉。
过去疍家人是在江河里谋生的,生活十分艰苦,渴望能洗脚上岸,过上安定自由的生活。后来,疍家人渐渐转为沙田农民,开垦荒滩海涂,过着半渔半耕生活。梁少华介绍,斗门的疍家人改
变了生活方式,成了沙田农民。若有十户八户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小村。斗门的疍家人选择住地时,就在围头围尾各种上一颗木棉树作为识记,也作为村的分界。
“从改革开放开始,斗门疍家人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梁少华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告别茅草屋,大规模建上砖瓦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疍家人开始住上自建的小洋楼、小别墅;到现在,疍家人开豪车,买高档商品房的不在少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过去生活艰苦的疍家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此之多?记者在走访中得到了答案——养殖产业。以昭信村为例,其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因养殖海鲈而闻名,也是地理标
志产品“白蕉海鲈”的重要产地。全国70%以上的海鲈产量来自昭信村,昭信村也有“中国海鲈之乡”美誉。作为典型的水产养殖专业村,昭信村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养殖面积达4100多亩。“从1992、93年开始,我们村就开始了海鲈的养殖。到了现在,整个产业链都已经在这里,不只是生产,还有加工,销售都在本地。因此,现在村里的家庭就算不养鱼,而是把地承包出去让人养殖,每年都有好几万分红。如果加上自己也养殖或者加入产业链工作,收入也就更高了。”昭信村本地养殖户村民刘先生告诉《小康》记者。
在当地加工生产的珠海壹条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岳远则表示,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养殖业也要承担不少风险,例如很多人都跟风养殖,导致海鲈供过于求。另外,在养殖业规模化的时代,要求当地村民与时俱进,要不断优化与改善养殖技术。 编辑/余弘阳
珠海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上婚嫁集体婚礼的现场,也是疍家人世代相
传的传统习俗。图/
梁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