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经济

合集下载

近年来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综述【文库精品】

近年来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综述【文库精品】

近年来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学看们对这一粳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个案研究、区域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槐角也大大拓宽,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的研究。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境区;经济;研究综述对于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的研究,自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国统区经济予以全面否定,直到80年代后,学者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对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和国统区经济的基本评价,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关于国统区经济的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

近年来,随着档案材料的进一步发掘、整理,以及学者们研究视野的开阔,该领域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变化,导致研究的结论更趋多元化,对于国统区经济和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亦更加客观和公允。

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现就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作一总体的评述。

近年来,在资料成果方面,章伯锋、庄建平主编的《抗白战争》第五卷《国民政府与大后方经济》(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可以说是较有代表性的资料成果。

其资料来源主要取材于台湾已刊布出版的档案文献,抗战时期出版的经济刊物、年鉴及统计资料,对中国战时经济的几个主要方面都有较为系统的资料。

此外,周春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料汇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是从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近8000万物价史料资料中筛选编辑而成,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研究也颇有参考价值。

在专著方面,近年来出版的《抗战时期的经济》(清庆瑞著,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和《烽火映方舟一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李平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都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史料,从实际出发,对战时经济特别是国统区经济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和剖析,《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黄立人著,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则是从各个专题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活动进行评析。

抗日时期经济战读书笔记

抗日时期经济战读书笔记

1.支票、本票与汇票,均为金融业使用的重要票据。

在上海建立的这条通汇线的主要任务是:(一)华中银行通过高邮的益大钱庄与上述几个钱庄进行汇兑、转拨款项。

(二)作为华中银行吞吐外汇的一条渠道。

(三)作为人员秘密往来的交通线。

2.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对敌经济斗争主要是金融货币斗争与工商贸易斗争,前期货币斗争以抵制伪币、保护法币为主要目标;后期货币斗争以发行本位币、努力摆脱法币影响、建立独立自主的本位币市场为主要目标。

3.抗日战争时期军事经济工作,主要包括:加强财政金融建设;发展工农业生产;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繁荣对外贸易和进行对敌货币斗争等。

解放区战场军事经济工作方针的发展变化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1)财政政策放在有钱出钱和没收日本帝国主义者和汉奸的财产的原则上,经济政策放在抵制日货和提倡国货的原则上,一切为了抗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2)财政政策以有钱出钱和没收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

提倡国货,改良土产。

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到1942年。

由军队自身参加生产运动,这是八路军在新阶段中应该加重注意的重要问题。

《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号),1939年1月15日。

第三阶段,1943年到1945年8月。

“废除一切妨碍公私生产积极性的现行财政经济政策”,“为着发展生产,而实行一个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的民主集中的经济政策。

”[5] 《解放日报》,1943年7月2日。

4.解放区战场军事经济工作的相关内容(一)努力加强财政金融建设,积极筹措军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于民,用之得当一是恢复田赋。

1938年,仅冀中区就征收了599,954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0%,扭转了根据地军费紧张的局面。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战时转口税由各区货运稽查处征收,各区货运稽查处 设立于1940年春
1941年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议决各省市对货物征收 的一切税捐,应予一律废除,按此规定,1942年4月 15日起,转口税被裁撤
4.开征战时消费税
抗战开始后,各省市因财政入不敷出,征收货物通过 税、产销税等,或以统制物资为名征收各项税捐
北京、天津7月底相继沦陷
11月上海、苏州、常州等地沦陷
12月南京沦陷
1938年10月日军又先后侵占了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 被迫迁都重庆
到1938年底,日均遂占领了中国土地的1/3,农业生 产基地的40%、工业生产能力的92%,约占中国总 生产量的50-55%的地区被日军占领
1939年11月南宁被占,1940年6月宜昌沦陷
2.出口税则的调整
政府对出口物资的关税政策是禁止与军事有关的国产 物资与资敌物资出口,奖励土货出口,以集结外汇
对于外运货品,有利于结汇者,如土货、手工艺品, 除给予保险运输等方面的优待外,并得以减免出口税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16
3.转口税的调整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为弥战时财政,仍将转口税加 以整理扩大,并根据货物时价,改订税率,于1937 年10月1日,实行新颁布的海关转口税整理办法,规 定:对于民船、轮船、飞机往来通商口岸,及通商口 岸与内地、内地与内地之间运输土货,一律征收转口 税一次,以后通行全国,不再起征
一是政府大力压缩了一些与抗战无直接关系的事业费、 实业费、和教育费等开支
二是公教人员和士兵的薪俸未能随物价上涨而作相应 的调整
2020/4/10
中国财政史
14
第三节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税收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土沦陷,沿海沿江地区的 主要税收如关税、盐税和统税等税收锐减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全面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而扭转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同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的这一场中日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日本法西斯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具有近代以来新式战争的性质和特点,即战争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等。

这就使得战争不是简单一击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军事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的事情,要求国家从财政、兵员、工业、运输等诸多方面加以组织和协调,共同支持战争的进行。

所以,这次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也还是两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然而由于敌强我弱,日本在抗战初期即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包括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几乎所有重要的大中城市都落入敌手,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退居西南一隅。

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广大西南、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经济力量,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实行了统制经济。

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逐步将平时经济转向战时经济,确立起战时统制经济体制,在财政金融、工矿业、农业与粮食、商业与贸易等诸多方面实行经济统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上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在维持战时生产,支持抗日战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制经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经济上最主要的特征。

为实行统制经济,国民政府确立了统制经济体制、成立了各种统制经济机构、制定了各方面统制经济的法规、政策和措施,从而将统制经济贯穿于战时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方面。

本文旨在对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专题考察。

高一历史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试题答案及解析1. 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A.日本B.英国C.美国D.苏联【答案】C【解析】1947年时日本侵华都已经失败了,所以不是日本,故排除A项。

英国的殖民霸权尤其是在中国的殖民利益在二战前就已经被美日取代,所以排除B项。

D项的苏联是在新中国时才在中国有很多的经济利益的,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受阻的原因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③④是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所以答案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3.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A.1895—1913年B.1914—1919年C.1927—1937年D.1945—1949年【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F2>F1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处于萧条时期。

而A、B、C都是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时期,所以排除。

而1945-1949年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绝境,所以答案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4. 1942年5月前后,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九四二年十二月)* 这是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第一章,原题为《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

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

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根据地的财政发生了极大的困难。

毛泽东指出党必须努力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它生产事业,并号召根据地的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给,以便克服财政和经济的困难。

毛泽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以及《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文,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

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里,毛泽东着重地批判了那种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问题上打主意的错误思想,和那种不注意动员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渡过困难而只注意向人民要东西的错误作风,提出了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

在这个方针之下发展起来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得到了巨大的成绩,不但使根据地军民胜利地渡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而且给中国共产党在后来对于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但是有许多同志,片面地看重了财政,不懂得整个经济的重要性;他们的脑子终日只在单纯的财政收支问题上打圈子,打来打去,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陈旧的保守的观点在这些同志的头脑中作怪的缘故。

他们不知道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

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

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问题,就是几万军队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费和事业费的供给问题,也就是抗日经费的供给问题。

这些经费,都是由人民的赋税及几万军队和工作人员自己的生产来解决的。

如果不发展人民经济和公营经济,我们就只有束手待毙。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何迅速崩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何迅速崩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的原因摘要:抗战时期国民党各方面损失惨重,而在抗战胜利后,内部腐败,组织涣散,经济萎靡,剥削人民,丧失民心;而共产党却在抗战时期各方面迅速发展,赢得大众的支持,并愈发壮大,最终赢得解放战争。

今天我吗着重谈论一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的原因!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存在着原因,下面我们就从经济、政治、方面简绍国民党为什么会迅速地失去领导地位,而被共产党替代!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是缔造上层建筑的最重要的原因!经济崩溃:我们一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条件,就没有作战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国民党政治上混乱,没有好的体制,而且政治上存在一些严重性的问题!政治方面,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官员大发国难财,民不聊生,饿殍载道,因此迅速失去民心。

而共产党方面轰轰烈烈开展土地运动,加之抗战时期的宣传,促进学生运动乃至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夺取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提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全国人民的斗志。

另外,国民党对各民主党派仇视、迫害,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积极争取和团结,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

除了国民党失去民心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腐败:国民党既不能实现向现代法理型政党的结构转变,又丧失了革命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意识形态内聚功能减弱、组织结构涣散和政治无内部制衡与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逐渐趋向腐败。

表现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派系争斗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统治垮台的根本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济贡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济贡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济贡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抵抗外来侵略的时期,也是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阶段。

从经济方面来看,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政府政策、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和金融经济四个方面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济贡献。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府政策为了支持抗战,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民族统一战线,增强经济实力。

首先,国民政府确立了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经济政策,通过进行国民经济大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国民政府实行了军兵抗战制度并对进入敌后游击战争的军队不设政治派别的组织原则,以团结全国民兵抗日。

此外,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了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金融经济的稳定。

例如《农村救济暂行办法》、《工人保障暂行条例》和《银行暂行条例》等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农村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成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经济的合作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支持农村抗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农民,如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扩建农村学校等。

此外,为支持抗战,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大力扶持,政府实行了精耕细作和勤俭建国的政策,鼓励农民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在抗日战争中,农村经济起到了支撑经济的基石作用。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业经济随着抗战的发展,工业经济也成为了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支持抗战,国民政府不断加强军工生产的建设,促进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在全国抗日的背景下,全国工业企业在国家的保护下繁荣发展。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来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工业的管理和维护。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金融经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金融经济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政府实行了价格稳定、实行紧缩金融政策,对货币进行了管理,确保了金融稳定。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财政金融政策对推动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实现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烙上了国民党政治腐败的印痕。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对我们以史为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主要财政金融政策进行了剖析,对其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形成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一、国统区的主要财政金融政策1田赋收归中央,现金改征实物1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为了适应战时需要拟将各省田赋暂归中央接管,以便统筹而资整理”的决议,将原属各省的田赋收归中央接管,并将征收现金改为征收实物——粮食。

1941年下半年起行政院规定:“各省田赋战时一律征收实物。

”以“田赋正副总额每元折征稻谷二市斗为标准。

”且折征实物数量不断增长,1941年1元法币为稻谷2斗,1942年提高为4斗。

1942年将征购办法统一定为随赋征购,以田赋数额多少和比例征购。

据记载,从1941年至1945年,南京政府共获得粮食24亿石,平均每年在6000万石上下。

2大量发行纸币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筹措抗战军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增加货币发行量。

十年内战时期,南京政府的军费开支约占年财政收入的30~40%,抗战时期上升为60~70%,财政赤字年年增长,1937年下半年,赤字5亿元法币,1940年为40亿,1941年90亿,1942年高达198亿。

1939年元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军费所需收买物资仍以法币”的原则,于是通货膨胀政策得以大力推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统区经济情况日趋恶化,法币发行权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改为由中央银行独家垄断发行。

抗战前共发行1449亿元法币,抗战不到一年即增加了28亿元,1939年底为30亿元,1940年底增至60亿元,1945年底达到10030多亿元。

抗战时期国统区工业及工人状况抗战时期国统区

抗战时期国统区工业及工人状况抗战时期国统区

抗战时期国统区工业及工人状况抗战时期国统区一、国民党统治区工业发展状况及原因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的近代工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这些工业集中的地区立即成了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首要目标。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由于日寇暂时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

这时的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西北10个完整的省份,即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西康、青海、新疆、宁夏等;此外还包括湖南、广东、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尚未沦陷的部分。

两项合计,面积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人口有2亿左右。

据国民党政府经济部的统计,战前全国除东北地区以外,在该部登记的新式工厂总共是3935家,资本总额是*****.9万元,工人总数是*****人;其中属于西南、西北各省和湖南地区的,仅有工厂237家,资本***-*****元,工人*****人。

\[1\]西南、西北各省的工业,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特别是在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的几年间,有了很大发展,据国民党政府经济部的统计,到1942年底,国民党统治区已有工厂3758家,工人*****人。

和这个地区战前的情况比较起来,工厂数将近战前的16倍,工厂工人的人数相当战前的7倍还多。

\[2\]这种发展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一)在日寇占领了沿海沿江的重要工业地区时,虽然绝大部分工矿交通企业或被炮火毁坏,或被敌人占领,但是也有一部分在民族资本家和工人群众的抢救下,迁移到了内地各省。

据国民党政府经济部1943年的统计,从1938年到1942年底,由上海、青岛、武汉等地迁往四川、湖南(西部未沦陷地区)、陕西、广西、云南等省的民营工厂,共计639家,机器设备12万多吨,技术工人*****多名。

\[3\]这些内迁工厂是促进内地各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随着沿海沿江重要工业地区的沦陷和原有国际交通路线的被割断,随着国民党庞大的治机构和大批流亡人口的迁入,在内地各省,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对于军需民用工业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能象战前一样依赖外国和沿海沿江工业地区的商品输入来满足这种需要。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与监管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与监管

改善地方金融机构办法纲要》 , 规定地 涨。为了制止商业行庄直接经营商业 , 各项财政 、 金融政策[ 1 1 4 8 。“ 七分经济 、 三分军 布了《 国民 工商业处 政府颁布了《 事” 成为 当时抗 战的重要 内容 , 建立一个具 方银行资金的融通应以农 业为重 , 修正非正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
来损坏 国民政府 的财政体 系。 正如蒋介石在
写给四联总处 的信件中提 到的“ 今后的抗 1 3 战争完全在于金融及经济 的效果如何 。” 最 终建立 了以国家四行为中心 , 省市县银行为
节点 , 简易的储蓄所等为最基层 的战时金融
体系。 总之 ,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 , 针对 日军 的金融侵略 , 采取了系列的金融体制及监管 措施 , 为当时金融的稳定及最终抗 日战争的
代理 国库 、 调济金融 、 外汇收付及 便它们能依法运行。在抗战初期 , 当时的财政部授权四大行在上海组建联合 发行货币、 还没有建 抗日 立明确的业务划分 , 贴放 委员会 ,负责办理战时资金的融通工 集 中保管普通银行 的存款准备金等 。 1 9 4 2 年初 , 四联 总处制
中 国后方 的金 融业 获得 了飞 速 定了《 作 。随着战争 的深入 , 中国经济最发达 的上 战争 爆发 后 , 四行业务划分及考核办法》 , 对其业务 逐步 形 成 了地 方 性 质 的金 融 网及 国 进行 了明确的区分。 海 成 为 了 战火 连 天 的战 场 , 且 整个 华 北 地 区 的发 展 , 同时, 还制定 了《 法币发
兰 台世 界 2 01 3・ 6月上 旬 9 9
台 纵 横
猪 尿 泡 吹 气 名 字在 报 纸 』 二 大肆 宣 传 , 大 大提 高 r 乒 乓 球
为球 , 用 木 质 的 知名 度 。 但 不管 怎 么说 , 这种 白发 的 、 类 似 的 板 子 在 木 于乒乓球的活动都 晚于中目的清初 的类 乒 案 子 相 互 抽 乓球活动 ,只是两方 比较重视体育活动 , 义 打取 乐 。 猪尿 有 着 良好 的 传 播 渠道 , 所 以“ 乒 乓 球 起 源 于

第八章 官僚资本统治下的国统区经济

第八章  官僚资本统治下的国统区经济

④交通银行主要负责办理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之 贷款与投资,办理仓库及运输业务, 贷款与投资,办理仓库及运输业务,经募或承受 公司债及公司股票,办理储蓄信托业务等; 公司债及公司股票,办理储蓄信托业务等; ⑤中国农民银行主要负责办理农业生产贷款与投 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办理合作事业贷款, 资,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办理合作事业贷款,办 理农业仓库、信及农业保险,办理储蓄存款等。 理农业仓库、信托及农业保险,办理储蓄存款等。 这一办法的实施, 这一办法的实施,使当时金融方面最为重要 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 的货币发行权和外汇管理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
2、经济行政机构的初步调整 、 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 《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 (1938年1月): 年 月 (1)将原实业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之水利部 )将原实业部、建设委员会、 军委会第三和第四两部、资源委员会,工矿、 分、军委会第三和第四两部、资源委员会,工矿、农业的 两调整委员会都并为经济部, 两调整委员会都并为经济部,使之成为主管全国经济行政 事务的中央机关; 事务的中央机关; (2)将原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之公路处、军委会 )将原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之公路处、 所辖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并为交通部, 所辖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并为交通部,统管全国国有铁 公路、电信、邮政、航政的规划、建设和经售等, 路、公路、电信、邮政、航政的规划、建设和经售等,并 负责监督公有及民营变通事业; 负责监督公有及民营变通事业; (3)贸易调控委员会易名为贸易委员会,改隶财政部,并 )贸易调控委员会易名为贸易委员会,改隶财政部, 将国际贸易局改归贸易委员会管辖, 将国际贸易局改归贸易委员会管辖,使之负责进出口物品 的管制,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管理外汇、 的管制,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管理外汇、借款和易货偿 向国外购货,对敌封锁及抢购敌占区物资等, 债,向国外购货,对敌封锁及抢购敌占区物资等,统一了 对外贸易的事权。 对外贸易的事权。 3、厂矿内迁(卢作孚) 、厂矿内迁(卢作孚)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表13-2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费支出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国库总支出 2 091 1 169 2 797 5 288 10 003 24 511 58 816
171 689 1 215 089
军费 1 388 689 1 601 3 912 6 617 15 216 42 939 131 080 1 060 737
一、战时财政支出的二重性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财政支出因受战时军事需要和后方建设需要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扩张的速度也较快(见表 13-1)。从性质上看,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支出具有两个 二重性:既有抗日的一面,又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既有军事财 政的一面,又有经济建设的一面。
二、战时财政支出的内容
二、盐税
1.战时“食重于税” 的盐务政策 中国的产盐区分布虽然广阔,但主要产盐区主要集中在长芦、两淮、山东、两浙、松江、福建等
沿海一带 加上战时海运中断,交通阻隔,盐运困难,因而不仅盐税收入大为减少,而且带来了严重的军需
民食危机,见表13-4。
表13-4 抗战初期盐税实收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45年1月,行政院为“预备复员准备,配合战后政策”,决议切实 调整税制,简化机构,决定取消盐专卖,恢复征税。
恢复征税后,《盐专卖条约》仍暂予保留,即盐的产制、收储、运输、 销售等仍然由政府按专卖时的规定予以管制。
4.随盐附征
盐税正税外,抗战时期还有许多中央和地方财政随盐附征的附税、 各项基金以及地方征收的各种苛杂。
1 9 3 8 年 又 提 出 凡 每 种 货 品 一 次 应 收 税 款 在 国 币 1 元 以 下 者 , 免 征 转口税。1940年1月1日和1941年5月1日连续两次扩大免税范 围。。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的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的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的原因。

2011-11-14 15:21:18| 分类:蒋介石|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

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

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

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

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

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

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抗日时期,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民主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地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主要有:由政府或机关、学校、部队经营的公营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集体活动的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

同时,还残存着地主经济。

前四种构成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根据统计资料,个体经济占最大比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第二位,公营经济占第三位,合作经济占第四位。

公营经济在数量上虽然不是主要的,却占了主导地位。

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的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

因此,公营经济是骨干,是领导力量,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与私营经济在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而很多工业,除了政府直接经营外,政府与私人采取共同投资经营的方式经营。

1943年以后,公营工厂普遍实行了“合作制”。

工人做人股,厂方资金做钱股,工人也有入钱股的,四个月或半年一期,到期按股分红。

这种合作制是新民主主义公营企业联系厂方与工人之间利益较好的工资形式。

此外,根据地各单位的手工作坊、公营商业,也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私合营形式。

公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骨干,是民营经济的模范与指导;是有组织性有计划性的经济;其任务是:保证军用公用供给,帮助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作经济,主要有农业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形式。

农业合作社,只是人力和畜力相互变工,各人地里的庄稼仍归各人所得。

这种分配方法叫“按地分配”。

此外,还有按照劳动力分配的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等都是群众自己拿钱集股办的。

合作社实行分红制,股金作钱股,职工中由入股的,钱为钱股,人为人股,按期按股分红。

合作经济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不取消剥削,只是限制剥削;是一种比较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

它有利于发展生产,增进私人利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对政府财政负担的能力,政府也奖励这种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空运:西南航空公司停航;欧亚(香港和西 北)、中国(香港、缅甸、印度)航线西移; 中印航空公司-加尔各答(基地)-印度丁 江(中转)-昆明、宜宾、泸县-南线和北 线(驼峰航线)-小詹姆斯.福克斯 • 4.驿运:40-43年,驿运量6.44亿吨公里, 1.16倍于汽车营业运量。 • 5.水运:延伸浅轮航运,新辟运线1900多公 里,木船航线2200多公里,1943年货运量 达155.7万吨。
五、工业政策
• (一)大力发展国营工业。 • 资源委员会的经费来源: • 政府预算拨款,每年总预算的1%-2%, 9884万元;银行贷款,43-45年,90 亿元;借外债及易货所得外汇,7120 万元。--近代中国最大的重工业企业 集团。 • 1938-21%;1942-43%;1944年 -54%。
• 3.工业器材类,工矿调整处,包括工业机器、 钢铁、水泥、烧碱、盐酸、染料等。 • 4.外销物资类:一类是特种矿产品,钨、锑、 锡、铋、钼五类,有资源委员会统制;另一 类是制定统销产品,包括桐油、猪鬃、茶叶、 生丝、羊毛等,由三大公司垄断收购和出口。 • 5.专卖物资类。盐、糖、酒、茶叶、火柴、卷 烟六项。
三、物资统制政策
• 主要是采取统购政策、专卖和限价政策。 • 1.粮食类:粮食自1939年开始上涨,到1940 年上涨424%,而同期物价上涨159%。成立 粮食管理局,限价和田赋征实。 以1940年为基数,41年达到2691%,42年 达到5922%。 2.日用必需品类:包括棉花、棉纱、棉布、煤、 石油、纸张等。主要是花纱布。农本局的福 生庄-物资局-花纱布管制局。“以花控纱, 以纱控布,以布控价”。统购统销。
Hale Waihona Puke 3.成立“四联总处”• 1937年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成立了“四行联合 办事处”(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 行联合办事处的简称)。同年11月,联合办 事处迁往汉口,改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 简称四联总处。它成为战时财政、金融的决 策机构,战时工矿交通事业运行和发展的控 制机关,战时物资调剂的管制枢纽,它控制 着全国的金融网,是国统区战时经济的中枢。
• (二)援助民营工业的发展并引导其为 战时经济服务。 • 主要方式是:低利信贷、财政援助、培 训技工、低价供应器材等。
• (三)支持个体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支持工业合作运动。 • 斯诺夫妇提出(1937.11),路易.艾黎 召集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由协 会发起。 • 方式:集体式、分散式、混合式。 • 1942年,达到3000个,社员3万人, 月产值2500万元。
(三)战时外汇、金银政策
• 1.维持法币的外汇官价 • 1945年,重庆外汇黑市1美元=2889元法币, 是官价的140倍。 • 后用美元作为基金发行“节约储蓄建国储蓄 券”,直接导致孔祥熙下台。 • 2.由四行统收民间金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 • 1943年,允许黄金自由买卖以稳定物价。 • 黄金官价:1943.11.8-每两黄金=1.2万元, 12月3日,=1.3万,1944.2.1=1.5万,2.9 =2.15万。
• (二)举借内债。 • 8年间共发行内债18种,其中法币150.05亿 元,外币公债3.2亿美元,强制摊派,占财政 赤字比例只有1-2%,最低年份不足1%。 • (三)求助外债。12项,11.2亿美元。 • 苏联:2.5亿,军火和军用物资。 • 美国:6.2亿,购买卡车、汽油、机车、铁路 设备和工业原料。 • 英国:2.3亿,稳定法币币值。 • (四)田赋征实。
工厂内迁对后方经济的作用
• 沿海工厂的内迁和复工,对后方经济的发展 和建设起到很大作用,具体表现在: • 1.奠定了发展西南工业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2.工厂内迁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 量,这对大后方的工业开发起了很大作用。 • 3.内迁工厂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 军需民用。
(二)厂矿内迁
• 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前,除公营工厂外,民 营工厂只迁出146家,其余绝大部分落入敌手。 • 天津工厂全被日军所占,河北省只运出材料一批。 • 武汉分三路内迁:向南迁至湘西、湘南和广西等地; 向北迁往陕西;大部分向西迁往四川。 • 1938年10月,大规模厂矿内迁运动暂告一段落,至 1940年底基本结束。经由工矿调整处协助内迁厂矿 448家,加上自动拆迁的计有600余家,机器材料12 万吨,12000名熟练技工。
六、国统区的经济困难
• 最大莫过于通货膨胀。 • 工人、农民、薪金收入者 • “在国民党区域,工人、农民、店员、 公务人员、知识分子及文化工作者,生 活痛苦,达到极点”。-毛泽东
四、解决财政困难的政策
• (一)增加税收 • 1.扩充征税品目,改定征税标准及调整税率。 • 如:扩大转口的征课范围;统税品目原先有 卷烟、棉纱等9种,增加对饮料品、糖类、陶 瓷、毛竹、皮毛等产品;扩大征收统税的地 区,增加云南、新疆、西康、青海等;由从 量税改为从价税。 • 2.创办新税。如遗产税、非常时期过分所得税、 财产出卖税、战时消费税、股票收入所得税 等。
二、金融统制和通货膨胀政策
• (一)严厉的金融统制 • 1.四联总处,金融大计、四行业务、规章制度、 款项划拨。在西南、东南各省设立60多家分 行,在西北各省设立150多个分行,到1945 年8月,共达2281个,占国统区金融机构总 数的76.5%,存款从40亿增加到417亿 (1938-43年),占存款总数的77.7%增加 到90%。 • 1940年1月公布《县银行法》,总额在5万元 以上,商股不得少于半数,不得买卖不动产 和有价证券。
内迁到重庆的工厂正在加紧军用物资的生产
(三)经济行政机构的调整
• 1.1937.8-国防最高会议,蒋介石任主席,对党政军一切事项 可“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抗战初期的最 高决策机构。--1939.1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行使原国民党 中央政治委员会和国防最高会议职权,后者即行撤销。 • 2.1937.10,蒋训令-军事委员会下设工矿、农业、贸易三个 调整委员会及水路运输联合办事处。军委三部管理国防工业, 四部管理民用工业和粮食、贸易,六部管理交通运输实业。 • 1938.1,《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 • 3.经济部:原实业部、建设委员会之水利部分,军委会第三和 第四两部,工矿、农业调整委员会合并,主管全国经济行政事 务的中央机关。
• 4.交通部:将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之公路处、军委会所辖 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合并,统管全国国有铁路、公路、电信、 邮政、航政的规划、建设和经营,并负责监督公有及民营交通 事业。 • 5.贸易调整委员会易名为贸易委员会,改隶财政部,将国际贸 易局改归贸委会管辖,负责进出口物品管制、管理外汇、借款 和易货偿债,对敌封锁及抢购敌占区物资。下属复兴贸易公司、 中国茶叶公司、富华贸易公司。 • 6.战时生产局,1944年成立,分配进出口工业器材,管理燃料、 煤炭等。 • 7.1940.12,行政院内设“经济会议”,战时经济一切设施均 有经济会议审定。--1940.12改为国家总动员会议,综理、 推动国家总动员事宜的最高统制机构。
2.通货膨胀政策
• 1.法币发行数量1937年16.4亿元,到1942 年343.6亿元,1945年达10319.3亿元,增 长628倍。 • 1939年:法币发行数量增加310%,物价仅上 涨220%; • 1941年,物价上涨指数为1580%,法币发 行量为1080%,1942年,物价指数上升到 4410%,法币发行指数为2440%。 • 原因:通货膨胀的一般规律、生产的衰退和 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
• 市价:1944.11.16-官价=2.4万,市价= 3.6万;1945.6.8,官=5万,市=18.2万。 • 1945.3.29,提高黄金官价从2-3.5万; “重庆黄金风潮”。 • 开办黄金存款。1943.8开办,到1945年6月 回笼法币800多亿,约200万两黄金。 • 1945年4月要求捐献40%,并要求凑足整块 金砖数量(400两)才能兑现,后又宣布按官 价以法币兑现黄金存款利息。
(四)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 1.铁路:湘桂铁路;黔桂铁路;滇缅铁 路;陇海铁路西线。 • 2.公路:“新筑和改善并举”,桂越 (南宁-越南);滇缅(昆明-畹町- 缅甸)、甘新(甘肃-新疆-苏联)中 印(保山-印度雷多,“史迪威公 路”)。修建14331公里,改善 108246公里,超过战前总里程13.3%。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的国统区经济
一、战时经济体制的调整
• (一)安定金融的措施 • 1.抑制挤兑,防止资金外逃。 • 1937年8月15日《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 法》--每周5%,至多150元。 • 组建联合贴放委员会,办理战时贴现和 再贴现、抵押、转抵押和发放款事宜。
2.实施外汇管制。
• 开始竭力维持法币汇率,无限制买卖外 汇,一个月售出750万英镑。 • 1938年3月12日《购买外汇请核办法》, 自14日起停止无限制供给外汇,外汇出 售只有中央银行总行及其香港通讯处办 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