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彩色图像处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林论证了三色理论不能解释红光与绿光组合怎样就产生了黄光,或论证了有视觉缺陷的人
无一例外的容易将红色与绿色或黄色与蓝色相混淆。基于如下事实:“红/绿”代表人没有描述
颜色“微带红的绿或微带绿的红”的经验(而有微带黄的绿或微带绿的黄、微带绿的蓝或微带
蓝的绿、微带红的蓝或微带蓝的红,如图依次可以描述为“黄/绿”、“蓝/绿”、“红/蓝”,但是你
函数。射入人眼的光的光谱分布决定了发光体或反射和透射物体的颜色。
E
λ
图 7-2 射入人眼光的光谱强度分布决定了发光体或反射和透射物体的颜色。
当人类将色光经由 Newton 的实验分离后,便开始着手研究色彩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1
1802 年,Thomas Young 重新定义色彩三原色说,其假设自然界所见的所有色彩均可由 三原色组合而成。另一方面,亦假定人眼內有三种视觉接收细胞,每一种细胞负责单一色彩 的感应、接收。大约 50 年后(由于某些部份未详细记载),Helmholtz 再加以详细补充及改进 原有的学说,成就现今 Young-Helmholtz 理论。
3
第二混色定律: C3=C1+C2=(R1+R2)(R)+(G1+G2)(G)+(B1+B2)(B)
色光混合匹配实验:配色时,调节R、G、B三色的光强度,直到混合色与指定色C相一致。 [颜色分解]
根据人眼结构,所有颜色都可看作是 3 个基本颜色——红(R,red),绿(G,green) 和蓝(B,blue)——的不同组合。
L M
S
接收
L+M+S
L-M L+M-S 对立色处理
黑/白 红/绿
图 7-4 颜色视觉阶段学说理论
颜色视觉理论是彩色图像处理的基础,如彩色图像输入、输出设备都采用三基色 RGB 和 CMY。图像处理过程中,一般不直接采用输入设备 RGB 色空间,而采用国际标准 CIE XYZ, CIELAB,也使用基于视觉的 LMS、ISV 色空间,在图像传输中最常用的是 YIQ,YCrCb 对 立色空间等。所以,色空间之间的转换是彩色图像处理的基础。
7.1.2 三基色与色匹配
物体颜色是人眼视觉系统对射入的光谱分布的感知结果。人眼感觉颜色是三维的,不 能感觉出光谱分布。
物体颜色的定量度量(Measuring colour)是很复杂,它涉及观察者的视觉生理、视觉心 理以及照明条件、观察条件等因素。
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 ⎫ 人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即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 视觉实验:任何颜色都可以用三个单色光(线性无关)的合成。 ⎫ 格拉斯曼第一混色定律(1854 年): C = Rc(R) + Gc(G) + Bc(B)
不会做出一块“红/绿”的色块(说明红/绿是对立的),红和绿合成的色块是“黄”,丝毫没有红绿
的感觉)。同样,“蓝/黄”代表人没有描述颜色“微带蓝的黄或微带黄的蓝”的经验。认为视网膜
2
上有三对视素:白-黑、红-绿、黄-蓝。这三种视素包括“建设”和“破坏”两种对立过程。光刺激 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黑视素被重新建设起来,产生 黑色感觉。对红-绿红-绿,红光起破坏作用,绿光起建设作用。
“三色”学说。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是扬⎯赫姆霍尔兹在 19 世纪提出的(Young
1802-Helmholtz 1886)。们根据红、绿、蓝三色(称作三原色)可以混合出各种不同颜色的混
合规律,假设人眼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光作用于纤维上能同时引起三种纤维的兴奋,
波长不同,引起三种纤维兴奋不同,每一种神经纤维的兴奋引起一种颜色感觉。20 世纪生理
(7-6) (7-7)
等能白点: x=0.3333, y=0.3333
色度图(CIE Chromaticity Diagram)
7
1931 年 CIE 制定了 1 个色度图(见下图),用组成某种颜色的三原色的比例来规定这种 颜色。 (1) 在色度图中每点都对应一种可见的颜色,任何可见的颜色都在色度图ຫໍສະໝຸດ Baidu占据确定的位置。
图7-12. Device Color Gamut 8
3.CIELUV 和 CIE L*a*b*均匀颜色空间
鉴于CIEXYZ颜色空间的不均匀性,国际照明委员会又 向世界各国推荐了几个国际通用的均匀颜色空间和色差 公式。1976年提出的CIELUV(用于自照明的颜色空间)、CIE L*a*b*(用于非自照明的颜色空间)色空间与颜色的感知 就较为均匀。
图 7-1 波长 380∼780nm 之间电磁波,引起人眼颜色感觉不同,简称可见光。 紫、蓝(430∼470 nm)、青、绿(500∼530 nm)、绿、黄、橙、红(620∼700 nm)
颜色是外界的物理刺激表现出来人的感觉。 复色光。自然界见到的单色光机会不多,一般都是复色光。 光谱分布。单位波长对应的辐射量称为光谱密度。光谱密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成为光谱分布
占相对比例是确定的,这个比值叫色品坐标。
色品坐标:
r= R R +G + B
g= G R+G+B
b= B R+G+B
(7-3)
图 7-8. CIE RGB 色品坐标
2.CIE 1931-XYZ(2°视场 XYZ) z “CIE 1931-RGB 系统”是从实验得出的,可以用于计算任何光谱颜色,但计算中出现 负值,不容易理解,使用不便。所以,在 1931 年 CIE 推荐了一个新的国际通用的色 度系统:“CIE 1931-XYZ”。 z 采用三个假想的三原色X,Y,Z匹配等能光谱得到的三刺激值,定名为“CIE 1931 标 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简称“CIE 1931 标准色度观察者”。这个系统叫做“CIE 1931 标准色度系统”,也称作“2°视场XYZ色度系统”。 z “CIE 1931 标准色度系统”是由“CIE 1931-RGB”系统推导来的。
700
G = ∫ kϕ(λ)g(λ)dλ ≈ ∑ kϕ(λ)g(λ)∆λ
λ
400
5
(7-2)
700
B = ∫ kϕ(λ)b (λ)dλ ≈ ∑ kϕ(λ)b (λ)∆λ
λ
400
其中:ϕ)λ(是色光的光谱分布函数,或颜色刺激函数;K 叫归化系数,目的是为了规定三刺
激值的最大值。
从公式可以看出,一种颜色的三刺激值 R、G、B 大小可以设定,但各自在 R+B+G 中所
“阶段”学说。在 Hering 的观点提出不久,视觉科学家就争论视觉系统本质是三色的 呢还是对立的。Von Kries(1882)最先提出分阶段。在颜色视觉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a. 第一过程:吸收(三色理论) b. 第二过程:传递(重新组合) c. 第三过程:感知(对立学说) 在传递阶段,单个锥体细胞的信号重新相加或相减组合(可以理解为信号处理的去相关 处理),结果在感知阶段表现为“亮/暗、红/绿、蓝/黄”三种对立信道。
(a)
(b)
图 7-3 人眼颜色感觉的三色理论. (a) 三种锥细胞;(b)三种锥细胞不同的光谱敏感特性:
L-cones, most sensitive to red light (610 nm) ,M-cones, most sensitive to green light (560 nm),
S-cones, most sensitive to blue light (430 nm)
X = ∫kϕ(λ)x(λ)dλ ≈ ∑kϕ(λ)x(λ)∆λ
λ
400
700
Y = ∫ kϕ(λ) y(λ)dλ ≈ ∑ kϕ(λ) y(λ)∆λ
λ
400
(7-4)
700
Z = ∫ kϕ(λ)z(λ)dλ ≈ ∑ kϕ(λ)z(λ)∆λ
λ
400
其中:归化系数k,目的是规定Y值最大为100。
k
=
∑
100 S(λ) y(λ)∆λ
1.0
520 530
0.8 510
540
绿 550
560
0.6 500
570 黄 580
590
0.4
P Q 600
490 C
620 红 700~770
0.2 480
紫
470 蓝 460 400
0.0
0.2
0.4
0.6
0.8
1.0
图7-10 色度图示意(色度图中一些点的颜色值)
图7-11 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光谱三刺激值 色品图(它是二维的,等亮度的)
区分颜色常用 3 种基本特性量:亮度、色调和饱和度。色调和饱和度合起来称为色度。 颜色可用亮度和色度共同表示。当把红、绿、蓝三色光混合时,通过改变三者各自的强度比 例可得到白色以及其他各种色调和饱和度的彩色
C ≡ rR + gG + bB 其中 C 代表某一特定色,≡ 表示匹配,R,G,B 表示三原色,r,g,b 代表比例系数,且有
C单色光 = r(R)+ g(G)+ b (B)
(7-1)
其中,(R )、(G)、(B)是匹配颜色中每个三原色“1个单位”, 如560nm的三刺激值?
图 7-7. 光谱三刺激值曲线(或颜色匹配函数)
计算任意光谱分布函数色光的三刺激值:
700
R=∫kϕ(λ)r(λ)dλ ≈∑kϕ(λ)r(λ)∆λ
λ
400
直到 1861 年,Maxwell 研究色彩並实验而制作出第一张彩色影像,因此也证实了三原色 说的理论基础[Malacara, 2002]。
人眼能辨别不同颜色的机理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目前已经比较清楚。颜色视觉理论 主要从两大理论,一个是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另一个是赫林的“对立”学说, 发展到最终的“阶段”学说理论。
第七章 彩色图像处理
学习目的要求
1、 了解色空间概念 2、 掌握几种数字图像常用色空间的变换 3、 了解伪彩色增强
7.1 色度学基础 7.1.1 彩色视觉基础
人眼所见的色彩,其理论基础最早是由 Newton 于 1671 年利用三棱镜自然光通过后分离 出不同的色彩表现,称之为光谱(Spectrum)。
在(0, 0),(0, 1),(1, 0)为顶点的三角形内且色度图外的点对应不可见的颜色。 (2) 在色度图中边界上的点代表纯颜色,移向中心表示混合的白光增加而纯度减少。到中心点
C 处各种光谱能量相等而显为白色,此处纯度为零。某种颜色的纯度一般称为该颜色的饱 和度。 (3) 在色度图中连接任 2 端点的直线上的各点表示将这 2 端点所代表的颜色相加可组成的一种 颜色。
r+g+b=1
7.1.3 CIE 标准色度系统
1.CIE 1931 色度学系统
图 7-5 匹配实验-色光混合 4
为 了 能 够 得 到 一 致 的 度 量 , 国 际 照 明 委 员 会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Co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简称CIE)规定了一套标准色度系统,称为 CIE标准色度系统(CIE calorimetric system)。
CIE 使用三原色:R(red): λ=700.0nm G(green): λ=546.1nm B(blue): λ=435.8nm
三原色光与等能白光(也叫E光源)相匹配,确定“1 个单位”的三原色在等能光谱色的数量。
E
λ
7-6 等能光谱
三刺激值(The tristimulus values):匹配所有单色光,得到每个单色光需要用三原色匹配的大 小(实际只匹配等间距 λ∆=5nm 单色光),这个大小就叫做这个单色光的三刺激值,也叫“光谱 三刺激值”,也称“颜色匹配函数:CMF”。
6
1.8
Tristimulus values
1.4 z(λ)
1 0.6
y(λ)
x(λ)
0.2
400
500
600
700
Wavelength (nm)
图 7-9. CIE 1931 光谱三刺激值曲线(或颜色匹配函数 x (λ ), y(λ ), z (λ ) )
1931-XYZ 色度计算及色品坐标
700
学证实了三种锥细胞的存在,分别有不同的光谱敏感特性并且测的的三种不同光谱敏感性的
视色素的光谱吸收峰分别约在 440~450nm;530~540nm;560~570nm。
“对立”学说。另一个是赫林的“对立”学说,对立学说的概念在 19 世纪后期 Hering(赫
林 1878)就提出了。三色学说很好解释了三原色混色规律,但在解释如色盲现象是遇到困难。
λ
(7-5)
x(λ), y(λ), z (λ) 标准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适合在人眼观察视角 1°∼4° 观察。如果在
4°∼10°采用“CIE 1964 补充标准色度系统”10°数据。
色品坐标:Y描述亮度,x、y描述色度。
x= X X +Y +Z
x+ y+ z =1
y= Y X +Y +Z
z= Z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