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系列:第一部分 第二单元 第9讲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
1.大气的受热
过程
2.大气保温作
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
流的形成过程
1.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
选择题
2.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
空变化。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
形式均有,难度中等
3.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值得关注
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
加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
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
重要作用
特别提醒
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代号名称
起作用的大气成分特点
①吸收作用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有选择性
②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部分选择性
③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尘埃无选择性
4.
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 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5.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
出现时间
差值变化差异
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日较差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
年变化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
年较差
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
区年较差小
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3.图示
【深度思考1】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1)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由高压流向低压。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
理想
状态
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
向低压
高空
风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
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
立,左低右高
近地
面风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
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
而立,左前低,右后高
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如何变化?
提示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来越小。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
1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
增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
热源
2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
吸收后增温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
的直接热源
3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
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
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
还给地面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