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KAP理论与自愿无偿献血招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管理##438#中国输血杂志2005年10月第18卷第5期Chin J Blood Transfusion,October,2005,V ol.18,No.5DOI:10.13303/j.cjbt. issn.1004-549x.2005.05.042
浅谈KAP理论与自愿无偿献血招募
文国新1 美黑丽1 赵俊岭2
(1.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关键词:血液安全无偿献血KAP
中图分类号:R19313 R45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549X(2005)05-0438-02 1998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6,在全国全面推行无偿献血。如何保证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进行实践总结和有关理论研究[1],笔者结合/知-信-行0理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KAP)谈谈对自愿无偿献血招募的几点初浅的看法。
1 无偿献血在保证安全用血的地位
在无偿献血制度实施之初,由政府下达献血计划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用血与血液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形式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2]。但指令性计划有其弊端,如冒名顶替、献血后高补贴、长休假等,这样既不能够保证用血的安全,又不利于自愿无偿献血的持续、健康发展。本中心1999~2003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15.22%,自愿无偿献血率为0.40%,到2003年,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下降到2.61%,自愿无偿献血率上升到72.19%,可见随着5献血法6宣传的不断深入,自愿无偿献血的比例在逐年提高,而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在逐年下降。自愿无偿献血逐渐代替计划无偿献血以及发展固定献血者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献血工作战略/四个转移、一个延伸0的具体体现。自愿无偿献血者属低危人群,输血相关传染病感染率低,处于/窗口期0的比例也较低。本中心的一项关于献血次数与TTI阳性率检出关系的调查显示:1次献血者中TTI阳性率为3.5%,3次以上献血者中TTI 阳性率为2.1%。可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不仅降低了检测人次和血液报废率,降低了采供血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样血液处于/窗口期0的机率低于一般无偿献血人群,且他们当中捐献400ml血液的人次较多,减少了供血者频次,降低了输血的危险,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尚不能普遍推行核酸检测技术的情况下,意义尤为重大。
2 从无偿献血的招募看KAP理论的意义
211 无偿献血招募现况
无偿献血招募的目标是发展壮大自愿无偿献血者和固定无偿献血者的队伍。目前血站作为招募的具体实施者,其手段是以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为主,而行为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信念等转变的一个复杂过程,即一个献血者从对献血知识的初步认知到采取自愿无偿献血的行为是要遵循从知-信-行理论的转变过程。招募效果由于手段相对单一、方法简单,往往是投入大、收益小。
212 KAP理论
KAP是从认知到采取健康行为的一个成功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Mayo)等于1950年代提出,经高曲曼(Gochman)在其1988年主编的《健康行为》中予以发展,成功地应用于健康行为改变[3]。无偿献血是促进健康、社会进步的健康行为,所以献血行为是目的,知识和学习是基础,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是动力。
21211 无偿献血知识的传播
行为改变的基础是知识,无偿献血的基础是血液知识的传播和人们对无偿献血知识的认识。知识传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它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传播对象以及传播的效果(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态度转变、采纳健康的行为)。目前就采供血机构献血知识的传播方式而言,主要是大众传播,往往忽视了人际传播作用。商业保险的发展正是成功运用了人际传播方式以及保险后的良好示范作用。无
偿献血知识的传播对此可加以借鉴,要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注重人际传播。
21212 信念和态度的转变
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也是人类条件反射性心理反应。一个人是否做出献血的决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是否对血站的信任[4]。在无偿献血过程中,舒适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熟练的技术等都将减轻或消除无偿献血者心中的不安,因此采供血机构的工作人员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人员的心中要把献血者当作上帝,通过自身的工作赢得献血者的尊敬和信任,让献血者感到温馨、舒适、方便、安全、放心,满足每位献血者的要求,让献血者确信献血是一件简单、方便、安全、利国、利己的好事。让这些服务作为心理反应的第1、第2信号,去满足献血行为改变的愿望。
21213 行为改变过程
无偿献血需要群体性的健康行为来支持,那么人们的社会化(无偿献血)活动就是要通过无数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健康信念来促成。
对于无偿献血者从知到信到行的改变过程应包括知识的传播、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及近、中、远期的计划与效果。知、信、行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贯穿于从招募到行为改变的全过程,首先是制定无偿献血招募计划;其次是要考虑行为的决定因素。
对于献血者来说是对无偿献血的知识水平、信念、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改变即倾向因素,其中在自愿无偿献血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注重献血者心理需要[5]。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马斯洛需求等级模型在献血者招募中的应用可归结为¹基本要求:和蔼的态度、舒适的座椅、其它满足献血者要求的环境因素;º安全感:献血者对血液中心感到安全,对采血过程感到放心;»归属感:献血者喜欢被看作是血液中心的一员;¼尊重:员工的感谢、奖励、宣传都可以使献血者有成就感;½自我实现:献血是献血者自我形象的一部分。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是服务设施利用、献血环境及跟踪服务即促成因素;无偿献血者周围的人对献血者的态度和行为构成了无偿献血行为的强化因素。再次,要考虑近期效果为献血行为,远期效果为固定无偿献血人数增加。
只有实行自愿无偿献血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血液的安全,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是关键。笔者认为KAP应用于自愿无偿献血招募,对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以及保证血液的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邱心镜,孙碧玉,等.无偿献血/知-信-行0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3):128
2 张新平,徐海锋.无偿献血持续性发展实施机制初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6(9):550
3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85~90
4 Andaleeb SS,Basu AK.Explaining blood donation:the trust fac-tor.J Health Care Mark,1995, 15(1):42
5 Hosain GM, Anisuzzaman M, Begum A.Knowledge and attitudetowards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among Dhaka Universitystudents in Bangladesh. East Afr Med J,1997,74(9):549 (2004-12-08收稿,2005-06-28修回)
本文编辑:夏玲王良华
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四说
张力超(常州市中心血站,江苏常州213003) 关键词:无偿献血宣传中图分类号:R19313 R457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549X(2005)05-0439-02 我国无偿献血的历史较短,虽然已于1998年实施5献血法6,但公民对无偿献血的历史和现状、血液的生理知识了解仍然少,为此,通过加强宣传无偿献血来推进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站十分重视对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2003,2004年已连续两年无偿献血达到100%,个人自愿献血超过70%。现将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