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共18页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帝改⾰专题三:北魏孝⽂帝改⾰⼀、励精图治的孝⽂帝改⾰⼀、改⾰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黄河流域(基础)⑴建⽴: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最强的政权。

⑵统⼀:①经过:439年统⼀北⽅,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分裂割据局⾯。

B.创造了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盾的激化⑴阶级⽭盾和民族⽭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化、习俗、⽣活⽅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盾时常发⽣。

⑶社会⽭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帝深受汉族先进⽂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实⾏均⽥制。

为孝⽂帝改⾰创造条件。

⼆、孝⽂帝改⾰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计⼝授⽥,“劝科农桑”,这是均⽥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量⽆主⼟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缓和社会⽭盾。

⑷性质:均⽥制是封建国家⼟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即⽆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即已耕种⼟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地主原有⼟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①抑制了⼟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在改⾰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也激化阶级⽭盾。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58人教PPT课件

一 改革新制显成效
小结: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改革; 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经济改革; 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实行新的租调制——赋税制度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学思之窗]P37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 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 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 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 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 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 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丘穆陵氏 穆氏步六孤氏 陆氏贺赖氏
贺氏
拔拔氏
长孙氏
独孤氏
刘氏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三 移风易俗同发展
主要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 第高低选拔人才;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甲:试想一下,假如要现在的中国人全部改说英语, 改英文姓名,禁止说汉语,禁止穿有传统特色的衣 服,遵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多么不可思议, 多么伟大! 乙:伟大个头, 他在改革中不注意保护自身民族特 征 ,最终使强悍一时的鲜卑民族迷失方向,完全湮 灭于历史中 ,功焉,过焉?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二 迁都洛阳明决心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改革的局限性
鲜卑族丧失独特性
改革过度汉化,导致鲜卑族逐渐丧失自身的民族 特色和文化传统,不利于民族多样性的保护。
阶层矛盾加剧
改革过程中,土地兼并现象加剧,导致社会阶层 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妇女地位下降
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妇女地位逐渐下降, 对性别平等造成负面影响。
改革的历史地位
1 2
提升文化水平
推崇儒学,建立太学,提高人民的 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得社会风 气得到改善。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后世改革的借鉴
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措施,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
推动历史进程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为后来的隋唐大 一统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
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均田制实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 相应增加。
均田制的实施还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兼并,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租调制
租调制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 要税收制度,旨在调整税收结 构和税率,增加国家的财政收 入。
租调制实施后,税收结构和税 率得到优化,税收负担相对减 轻,农民的负担也相应减轻。
改革的进步性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民族间的交 流与理解,有助于形成更为团结的民族关系。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中的均田制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整体经 济水平,为后来的唐宋盛世打下了基础。
提升文化水平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提倡儒学,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 平,促进了文化繁荣。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孝文帝改革背景 • 孝文帝改革内容 • 孝文帝改革影响 • 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件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1.原因
2.目的
2.过程
3.影响
1.原因
1)政治:加强对中原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合作; 旧都百余年,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阻 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又没水路漕运,粮食供应 困难;风沙常起 3)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不利于 经营南方
4)地理:旧都偏居塞上,不利于对中原统治和经 营南方
均田制的推行中各项政策中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均田制的 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 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资料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 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 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 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 亩。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 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 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 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2.目的
(1)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2)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过程
为了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 安排,以南伐刘宋为名行迁都之实。至洛阳,令诸军 继续南进,群臣不欲南下,极力恳求。495年,北魏 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均田制不是平分土地,对于地主来说,是承认他的土地占 有权(原有土地不变),又限制其兼并土地;对于农民来说, 是既承认其已有的小块土地未变,又鼓励他们开荒;对于 那些荫户和流浪者来说,均田制的实行,则提供了自立门 户的条件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

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 发展,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化教育
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推广儒家思 想,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改革的失败教训
民族矛盾
政治腐败
在推行汉化政策的过程中,孝文帝忽视了民 族差异,导致胡汉民族的矛盾激化。
随着政治体制的完善,官僚体制的腐败问题 也随之凸显,影响了政治的稳定。
发展文化事业
促进经济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续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 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同时增 加了商人的税收,以促进商业发 展。
货币制度改革
统一了货币制度,使市场更加稳定 和有序。
文化改革
语言文字改革
推广汉语和汉字,使文化更加统一和传承。
教育制度改革
建立了官学制度,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机会,同时推广儒家思想,加强了文 化教育。
社会改革
婚姻制度改革
提倡婚姻自由,废除了传统的婚姻制度,使社会更加平等和进步。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 的改革措施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 结论与展望
01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王朝的建立
鲜卑族的起源与崛 起
初步巩固政权,为 改革创造条件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人民提供救济和福利,改善了社会福利状况。
0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4、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推动了其社会进步。 如何理解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经济:农耕化;
政治:接受汉族政治制度;
社会习俗:汉化
5、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 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 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济 必然性
主要内容
可能性
政治
社会习俗
影响
1 (2003上海卷)(北魏孝文帝)“初谋南 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 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 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 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2、政治:
(1)整顿吏治 1)吏治的问题
①大肆搜刮,激化矛盾
②官商勾结,侵夺租调,减少财政收入
2)整顿的方式
①任免政绩制 ②严惩贪官污吏 ③实行俸禄制
3)影响
①缓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巩固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政权
(2)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1)目的: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强化对 地方的控制。 2)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地租,征发徭役兵 役,推行均田制。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桑田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男:20亩 农民所有
国家所有
农民向政府交租税,承担徭役和 兵役,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6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68人教PPT课件

吏治好转(政治保障)
均田制
国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 农民,向政府交租赋, 承担徭、兵役(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
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和 封建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长制
(地方基 层组织)
设邻、里、党三长,检 查户口,征收租赋,征 发徭役、兵役,推行均 田制
健全地方基层组织,加强中 央集权,保证国家对人民有 效控制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部分,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二、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 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三、文化和习俗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 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力地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 消除,为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 了基础。
(2) 过程:“南伐”借口(改革过程中的策略性,减小改革的阻力)
(3)意义:
迁都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也有利于推动深层次 改革,迁都是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2、后期改革重点:移风易俗
(1) 后期改革特点:孝文帝主持,
以学习汉文化为主
(2) 目的:促使鲜卑族进一步向汉族学习, 完整接受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巩固 已有改革成果。
北魏 统一 黄河 流域
社会安定
民族融合 基础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
经济恢复
汉化(改革的可能性)
社会矛盾尖锐(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改革——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 创建新制度为改革重点
2、目的:改革旧制度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完整版课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完整版课件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特 点: 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措 施: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改革前
俸禄制 官吏……
改革后
官吏……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均田制
改革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同 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鲜卑、汉 族互为姻亲。
同时规定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 阳为原籍。
小结: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面对众多守旧反迁都的势力,请你设计 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 迁都的目的?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 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 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北魏平城遗址
平城
洛阳
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 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35张PPT)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35张PPT)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 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 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 祖母冯太后。冯出身于汉族,对孝 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汉文 化教育,亲自督促学习儒家经典, 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指导他阅读 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 后对文帝管教很严,要求孝文帝身 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文帝的 表现,不报则加以责罚。在冯太后 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 生了浓厚兴趣。 孝文帝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改革 影响是深刻的。
1、与汉族“同文轨”;利于“移风易俗”; 黄河 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 2、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 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 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 城、洛阳城所仿效。
魏晋南北朝(220—589)
对这个时代,你知道些什么?
花木兰 梁祝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这两尊北魏骑马 武士陶俑令我们 想起北魏骑兵纵 横驰骋、骁勇杀 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 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 牧民族迅速崛起、 逐鹿中原、饮马 长江的普遍现象。
迁都洛阳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 阳的问题。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 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 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 此,应当大庆。” 1、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PPT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PPT
不同点: 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旳更新、迁都和移风 易俗;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改革旳不足之处
1、忽视了北部边境
2、忽视了军事上旳改革
3、全盘吸收汉文化
4、后继乏人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旳;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波折性。
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从图片中 两尊佛像 及材料中 你又能得 到什么认 识?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横蛮精悍之血,注入中 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 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旳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华(为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北魏崛起➢并北统方一长黄久河战乱流,域人(民改渴革望前统提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魏晋:游牧至➢山北西魏和军内事蒙力古量强,骑兵强悍。 东晋:建立代➢国北,不魏久接为受前了秦汉所文灭化,加紧了发展。 386年拓拔珪重建北魏, 思3索98:年北迁魏都何平以城能在这么多旳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 完4毕39一年统拓北拔方焘旳统伟业呢? 一黄河流域
4.革除旧俗:
(1)措施:
①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 ②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 第高下选拔人才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下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相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ppt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件ppt
2、迁都洛阳 措施:
3、移风易俗 措施
影响
政治
俸禄制度
三长制度
吏治好转
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提高农 民生产积极性,
经济 均田制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迁都原因
迁都过程
迁都影响
易衣服
讲汉话、 改汉姓,
实行汉化
通婚姻
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第19页,共45页。
均田制 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在经历了长期的纷乱和战争后,政府掌握了
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12年,是虚指)
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
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
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
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电影《花木兰》海报,赵薇饰演
花木兰 鲜卑族
第1页,共45页。
• 《木兰辞》又称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叙事诗。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 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是 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 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 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现场调查:
的合作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你是北魏人,你愿意迁都了吗?
第22页,共45页。
南伐
北魏孝文帝
第23页,共45页。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6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6人教PPT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结论形成]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 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影响 (1)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 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 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3)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4)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 基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清单三 后期的风俗改革
移风易俗
1.推行 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否则予以降职,30
岁以上的可暂不处罚。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Fra bibliotek结束(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 门__第__高__低__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 廷的支持,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深化认知]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 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 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PPT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PPT课件

北魏 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467— 499)出行。孝文帝 原名拓跋宏,后改 为元宏,北魏献文 帝之子,冯太后之 孙。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奠定基础 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必要性 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可能性 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⒉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 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⒊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 封建土地私有制? ⒋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⒌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⒍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 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 战争频繁。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 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 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 景。“马背上得天下”, 是
鲜卑族拓跋部:
1、发源地: 大兴安岭北段 315年建代国,为前秦所灭 2、建政权:
386年拓跋珪复国,改号魏,都平城。
3、统一:
439年灭北凉,统一黄河流域。
一、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族经、文落后; 3、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推动; 4、社会矛盾激化; 5、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最新考古 已证实, 位于内蒙 古大兴安 岭的嘎仙 洞内的石 刻祝文刻 写的是鲜 卑族拓跋 部的祭祖 文字,证 明该地区 是拓跋部 的发源地。
随着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的 趋势在不断加强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 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 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 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