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0eea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f.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https://img.taocdn.com/s3/m/78c16f2c376baf1ffc4fad27.png)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擅长中国画、版画。
历任湖南省凤凰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凤凰县书画院院长,二级画家。
版画《狂舞》,《沈从文像》参加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赛》被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母亲呵母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边区牛市》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呵也》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百花展铜奖。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c486907580216fc710afd02.png)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bb77c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7.png)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105a6d1ad02de80d4d840d5.png)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72974f3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4.png)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ce172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9.png)
沈从文的故事沈从文,原名沈德鸿,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书香门第。
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家人的影响下,沈从文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学习上也十分用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沈从文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诗词文章被人们广为传颂。
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有《边城》、《湘西的雨》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除了文学创作,沈从文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人民谋福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然而,沈从文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风波,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
他用自己的文字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沈从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品格,面对生活的挑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才让我们的文学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沈从文的故事,就像他笔下的湘西风情一样,充满了动人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永远流传的传奇,激励着世代人们不断前行。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作家,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故事继续在我们心中荡漾。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f127a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8.png)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沈从文的作品主要以描写福建乡土风情为主,对于小城镇的人情百态、生活百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揭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福建犁地县为背景,通过描写小城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福建小城的生活韵味。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屈家庄屈原庐生活的故事,在表现当地物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同时,展现了小城镇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及个人、家庭之间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屈家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小城镇上各种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命运,塑造了一位又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小说内涵丰富,语言流畅,通过小说的叙述方式、节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洞察。
小说在描写福建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情感、命运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二、《米》《米》是沈从文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福建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于村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福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
小说以米为主题,通过对于稻米生产、销售与生活风俗的描述,展现了福建乡村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
小说以充分的细节描写、丰富的图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小说中,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对于福建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于乡村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感受。
小说无论在题材选择、文学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f35851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f.png)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八骏图》《都市一妇人》,中篇小说《边城》《神巫之爱》,长篇小说《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
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赏玉》《唐宋铜镜》等。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他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两个方面。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在其他领域也成就非凡,是名副其实的“大杂家”。
在创作界,沈从文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好作家之一;而学术上,他开启的名物研究,影响深远,至今追随者甚众。
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写出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等文物著作。
1958年后,他专心致志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填补了我国服饰研究的空白。
沈从文
![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94312aed630b1c59eeb583.png)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
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沈从文
![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744e641711cc7931b7167a.png)
合肥四姐妹 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分别嫁 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 思。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主要包括个部分的容, 一是湘西世界,二是都市人生。沈从文希望 用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来对照现代都市文 明的丑恶。
2、翠翠的形象
《边城》中对翠翠的一段描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 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 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 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 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 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 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 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 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 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 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 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 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 寒,身体发育受了阻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 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 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 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 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 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不幸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放过沈从文。一 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 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 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 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这些难忘的经历使他的心灵产生了对苦难的免疫 力,使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1988年5月10日,饱经 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把无限的眷恋留给了白发苍苍的妻子, 就如同留给了人间无限柔美的湘西。 2人物原型
沈从文个人简历
![沈从文个人简历](https://img.taocdn.com/s3/m/da5f1d88e53a580216fcfe49.png)
个人简介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
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
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
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但是,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沈从文的资料简介
![沈从文的资料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7691f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c.png)
创作就此中止了。
[19-20]。
1949年8月,沈从文人事关系由北京大学转到了历史博物馆,[20]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
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婚姻家庭编辑播报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3]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4]儿子:沈龙朱、沈虎雏[5]人物轶事孩童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
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
沈从文
![沈从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57451c52d380eb62946d4e.png)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等。湖南凤凰 (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 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 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 生活。 1923闯入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至 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 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 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8》等 文艺副刊主编;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 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 学国文教科书; 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任教授;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 馆任文物研究员;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所任研究员。
1922
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 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 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 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 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 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 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 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 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 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 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 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 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 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 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成名非常快
1923年学习写作,
1924年发表文章, 1928年则成为上 海的中国公学的 讲师,兼《大公 报》等报的文艺 副刊的副主编。
小说的成就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众多前辈
的肯定。 鲁迅可说是体裁家,沈从文则是文体家。
沈从文的资料
![沈从文的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5e00cc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e.png)
沈从文的资料
沈从文,男,1958年1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市,中共党员。
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无线电电子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央
党校研究生院,获政治管理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
管理学院,获高级宏观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上海财经
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沈从文的职业生涯始于1983年,曾任湖北省共青团省委常委、宣传
部副部长等职务;自1986年起先后任湖北省新抚县委常委、秘书长、湖
北电力公司总经理;2001年至2004年任湖北省煤电厅厅长;2004年任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2005年任中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6年1月至2020年
6月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
2020年6月起任辽宁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兼省政府副秘书长。
沈从文是中国煤炭工业和中国电力工业的国家战略发展专家,以及国
家能源领域战略规划专家,拥有丰富的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经验。
曾获
国家一等功、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
历史人物沈从文简介
![历史人物沈从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e39d6f958fb770bf68a5551.png)
历史人物沈从文简介: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
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
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
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
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
1924年,已在《现代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
以后逐渐认识了徐志摩、郁达夫、杨振声、朱光潜、梁实秋、朱自清等人……”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
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沈从文随同清华、北大合并为西南联大师生南迁昆明。
1946年,沈从文携带家眷绕道上海回到光复后的北平,至此,他的后半生便留在了北京城。
子冈先生彭子冈,《大公报》着名女记者有一篇题为《沈从文在北平》的文章,为我们活生生地勾画出了沈从文在北京的生活。
“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网线袋,穿着一身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数,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
你可以告诉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
”1933年沈从文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学者的态度》,把南北作家划分为“海派”和“京派”,褒扬“京派”而贬低“海派”,并自居于京派之列,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南北文坛的大争论。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04a32c2aa00b52acfc7ca8e.png)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湖南凤凰县人,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14岁高小毕业后投身行伍。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从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3c28a5c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8.png)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人文情感。
本文将从沈从文的生平、文学风格、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一、生平沈从文于1902年8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沈宗南是一位学者,母亲李锦芳则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在家庭的熏陶下,沈从文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就读于湘乡中学和长沙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学习。
在大学期间,沈从文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为爱国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1923年,沈从文毕业后回到湖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他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此外,他还曾先后担任《新月》、《湘江评论》、《文学月报》等多家文学杂志的编辑和主编。
1958年,沈从文因受到“右派”批判而遭到迫害,被迫离开教育界和文学界。
1968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6岁。
二、文学风格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体。
他的作品以描写人物和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浓厚的人文情感。
他的小说中常常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贫困、农民问题、女性问题、革命斗争等。
他的散文则主要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探索。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还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湖南方言和湖南的地方文化元素,如《边城》中的“牛郎织女”传说、《湘行散记》中的湖南民俗等。
这些元素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蕴。
三、代表作品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
以下列举几部代表作品:1.《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湖南与广西交界地区的一个小城镇的生活和人物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莫小云是一个少女,她与同学李双儿、李铁嘴、赵辉、莫小贝等人的爱情、友情、亲情等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说以典型的地方小说方式,刻画了湖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边城的思想内容
在沈从文众多的作品中,真正为沈从文迎来声誉、对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地位起奠基石作用的作品是中篇小说《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4月创作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沈从文整体构架的基本完成。
小说描绘了湘西农村的风俗人情,寄托了沈从文探求美的理想。
在文评论中,对《边城《的评论文字可谓汗牛充栋,褒者贬者亦有之本人也试图从中篇小说《边城《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三方面予以剖析之。
一、《边城《的思想内容探析
1、《边城《是寄托作者理想的一艘船。
《边城《叙述了一出健康纯洁而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边城碧溪岨的百搭下边住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公和与之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他们过着勤劳而安逸的生活。
老人不愁吃穿,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泼可爱的翠翠找个好婆家。
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兄弟俩都爱着翠翠,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爱老大,却喜欢他的弟弟傩送。
船总顺顺有意让老大天保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有一座崭新碾坊
李健吾称赞《边城》说:“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边城》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作者借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自然形态生活,来描绘了自己理想世界的图景。
故事具有的传奇的神话色彩,把读者引入一个美妙神奇的梦一般的境界。
浪漫主义色彩十分鲜明,但作者又不太显露自己的感情色彩,情节明快,感情含蓄,不愧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篇章。
在沈从文先生的墓地碑上刻有“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以识‘人’”。
沈从文的一生,是对人生执着追求的一生。
我们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品味到了当年湘西的神韵。
沈从文的作品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有朴素的人性美,有淳朴的民风,有湘西的社会百态。
他的作品,给我们知识,给我们美的享受,给我们人性的启发和思考。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
凡事都如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当他创作这一切时:“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
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沈从文字里行间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相、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体现了小说的“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的艺术风格。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这是个有着特殊生活色彩的地区。
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作者便从其它地方寻找使民族恢复生机的“少年血性汤”。
他在偏远的少数民
族那里发现了野蛮却强悍、卑微却真挚的性格,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
那一桩桩动人的甚至有点欧化气味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作家梦幻里一个个极乐世界的象征。
但既然已经把故事拉回到人间,就不可能回避现实。
这也可能是沈从文的呐喊,
想呼喊,却不知向谁呼喊!忆起当年,为寻求独立,自己独自来到北平,在不堪想像的困境里挣扎。
信守着自己的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气馁,依靠一点今天没有希望、明天还有信念的意志,让时间来证实生命的意义,也终于走完了十余年挣扎的历程,摆脱了人身依附,赢得了生命的自由,在与命运的较量中,自己终于赢了。
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间关系的重造是必须的。
在时间的作用下,生命必然循着向上的路程,迎来新的发展机运。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翠翠,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形象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之间。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老船夫的纯朴、诚实、坚忍,重义轻利的古道热肠;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傩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硕,知情晓义等,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
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
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
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
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它也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
它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站在21世纪去看20世纪的中国文学,我们发现沈从文应该是寻根文学的先锋,虽然那时还没有“文化寻根”的旗号,但作家却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努力想要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寻找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优秀品质。
从鲁迅伊始,老舍、沈从文、张天翼、钱钟书等现代作家都曾探讨过中国愚弱的国民性和人性的弱点,但他们大多是选取揭露、批判、讽刺的角度, 而沈从文则更进一步,不但通过现代都市和湘西农村的对比,揭示出城里人病态、懦弱、虚伪、堕落的品性,湘西边民健康、强健、诚挚、向上的品格。
而且在厚此薄彼中隐含了用湘西边民的人格品质改造病态国民性的深层企图,即在封建文化和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压抑所引起的民族伦理,道德衰败的忧心忡忡的叙写中,重塑民族的精神品格,表现出强烈的寻根意识。
以往,人们所瞩目的往往是湘西世界流溢于表层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民俗美,而对于隐藏在这个理想王国深层的文化内蕴,却缺乏具体、深入的认识。
本文拟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入手,去探讨我们的民族道德,伦理、心理、行为等内化为无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 从而揭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深层意蕴。
一
要弄清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秘密,就必须了解其营造湘西世界的动因。
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文化心理来看,他们在和现实尖锐对立,个性本能受到压抑时,常常会产生两种心态[1:一是宣泄心态,即退隐到内心,在主观世界中再造理想世界,以此对抗、否定、超越现实,
使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情感得到宣泄和抚慰,以达到心理平衡;二是逃避心态,即回归自然,在客
观世界中寻找世外桃源,逃避现实,在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简单淳和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寄托、藉。
二者可谓殊途同归,也是历代知识分子传承延续的无意识心理的表现。
那么,沈从文在保留着原始古朴遗风的湘西社会形态基础上建立起湘西世界,是否就是为了“宣泄”和“逃避”呢?我们只要对沈从文早期的经历和有关论述作一番考察便可得出结论。
沈从文1902年12月出生在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他上过私塾,当过兵,做过税警。
六年的从军漂泊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职务的升迁,除一次恋爱失败外,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被杀的和杀人的”的“愚蠢和残忍”[2],此外什么也没学到。
于是,他抱着寻找理想、读点书的愿望来到了北京。
如果说,一个人被压抑的本能欲望除了吃、穿、性爱之外,还包括阿德勒所说的“追求优越”,那么北京这个不得不投亲靠友,勉强度日,而且青年人所渴望的性爱也难以满足。
加以上学艰难,办刊受挫,朋友被捕,使他倍感人世的苍凉。
尽管后来他在“偶然”中结识了张兆和并结为夫妻,但一颗受伤的心仍无法平息。
他说: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身边。
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
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即从个人工作上证实个人希望所能达到的传奇。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
换言之,即完美的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需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来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的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水云》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