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边城的思想内容

在沈从文众多的作品中,真正为沈从文迎来声誉、对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地位起奠基石作用的作品是中篇小说《边城《。《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4月创作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沈从文整体构架的基本完成。小说描绘了湘西农村的风俗人情,寄托了沈从文探求美的理想。在文评论中,对《边城《的评论文字可谓汗牛充栋,褒者贬者亦有之本人也试图从中篇小说《边城《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三方面予以剖析之。

一、《边城《的思想内容探析

1、《边城《是寄托作者理想的一艘船。

《边城《叙述了一出健康纯洁而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边城碧溪岨的百搭下边住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公和与之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他们过着勤劳而安逸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泼可爱的翠翠找个好婆家。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兄弟俩都爱着翠翠,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爱老大,却喜欢他的弟弟傩送。船总顺顺有意让老大天保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有一座崭新碾坊

李健吾称赞《边城》说:“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边城》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作者借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自然形态生活,来描绘了自己理想世界的图景。故事具有的传奇的神话色彩,把读者引入一个美妙神奇的梦一般的境界。浪漫主义色彩十分鲜明,但作者又不太显露自己的感情色彩,情节明快,感情含蓄,不愧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篇章。在沈从文先生的墓地碑上刻有“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沈从文的一生,是对人生执着追求的一生。我们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品味到了当年湘西的神韵。沈从文的作品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有朴素的人性美,有淳朴的民风,有湘西的社会百态。他的作品,给我们知识,给我们美的享受,给我们人性的启发和思考。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凡事都如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当他创作这一切时:“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沈从文字里行间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相、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体现了小说的“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的艺术风格。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这是个有着特殊生活色彩的地区。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作者便从其它地方寻找使民族恢复生机的“少年血性汤”。他在偏远的少数民

族那里发现了野蛮却强悍、卑微却真挚的性格,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那一桩桩动人的甚至有点欧化气味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作家梦幻里一个个极乐世界的象征。但既然已经把故事拉回到人间,就不可能回避现实。这也可能是沈从文的呐喊,

想呼喊,却不知向谁呼喊!忆起当年,为寻求独立,自己独自来到北平,在不堪想像的困境里挣扎。信守着自己的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气馁,依靠一点今天没有希望、明天还有信念的意志,让时间来证实生命的意义,也终于走完了十余年挣扎的历程,摆脱了人身依附,赢得了生命的自由,在与命运的较量中,自己终于赢了。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民族与民族间关系的重造是必须的。在时间的作用下,生命必然循着向上的路程,迎来新的发展机运。

《边城》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然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东方式的恬静的美,如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翠翠,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沈从文用诗一般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湘西山区的风俗画,翠翠的形象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绿水之间。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老船夫的纯朴、诚实、坚忍,重义轻利的古道热肠;船总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傩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硕,知情晓义等,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

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

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它也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它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站在21世纪去看20世纪的中国文学,我们发现沈从文应该是寻根文学的先锋,虽然那时还没有“文化寻根”的旗号,但作家却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努力想要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寻找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优秀品质。从鲁迅伊始,老舍、沈从文、张天翼、钱钟书等现代作家都曾探讨过中国愚弱的国民性和人性的弱点,但他们大多是选取揭露、批判、讽刺的角度, 而沈从文则更进一步,不但通过现代都市和湘西农村的对比,揭示出城里人病态、懦弱、虚伪、堕落的品性,湘西边民健康、强健、诚挚、向上的品格。而且在厚此薄彼中隐含了用湘西边民的人格品质改造病态国民性的深层企图,即在封建文化和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压抑所引起的民族伦理,道德衰败的忧心忡忡的叙写中,重塑民族的精神品格,表现出强烈的寻根意识。以往,人们所瞩目的往往是湘西世界流溢于表层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民俗美,而对于隐藏在这个理想王国深层的文化内蕴,却缺乏具体、深入的认识。本文拟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入手,去探讨我们的民族道德,伦理、心理、行为等内化为无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 从而揭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深层意蕴。

要弄清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秘密,就必须了解其营造湘西世界的动因。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文化心理来看,他们在和现实尖锐对立,个性本能受到压抑时,常常会产生两种心态[1:一是宣泄心态,即退隐到内心,在主观世界中再造理想世界,以此对抗、否定、超越现实,

使内心被压抑的欲望、情感得到宣泄和抚慰,以达到心理平衡;二是逃避心态,即回归自然,在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