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

合集下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教师: 周 亚 妮 授课班级:高三(4)班
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概述、荒漠化成因
一﹑荒漠化的概述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缺少了 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 正常生长
裸露的地面极 易遭受风沙侵 蚀和水土流失
1、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土地生产力 长期丧失, 形成如同荒 漠般的景观,
石质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在我国西 南喀斯特地貌区(贵 州、云南、广西)表 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 “次生盐碱化”,在我 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 华北地区。
红漠化
主要发生在我国 江南丘陵以红色 砂岩为主的地区。
3、 现 状
西北地区是我国 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1续发展
使土壤中水分和 养分进一步流失
2、 发生地区 荒 本质 漠 化 形成原因 概 念 表现形式 内 涵 类型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土地退化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红漠化
土地沙漠化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 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 积分布
1、河流流向及河流水系特点。 2、现代绿洲向河流上游迁移。原因是河流下游水资 2、现代绿洲和废弃绿洲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源短缺,甚至发生了断流,使荒漠化面积扩大。
问题探究:我国荒漠与世界热带地区有什么不同?
我 国
热带地区
热带荒漠
分布纬度 荒漠带类型 形成原因
北纬35°~50°之 大多分布在南北纬 间的内陆 15°~35°之间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3.请分析人口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由于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
解析答案
答案 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P17活动
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问题:降水量最多的出现在 坡,海拔约为 米。北坡降水与南坡降水有何差异?
2000米

北坡位于迎风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和北冰洋。
北坡降水多
荒漠化
人为因素
人口激增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西北地区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沙化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荒漠化的
危害与治理
全球性行动
防治方针
防治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修改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修改
3. 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 丘入侵、风沙危害严 重地段。
4.荒漠化防治的有效措施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有计划 地恢复荒漠植被,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植物固沙
梭梭林(三年生)
沙拐枣固沙林
在活化沙地上恢复的人工植被
5.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西
海陆 位置

改善灌溉技术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
利 于 防 治 荒


6. 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 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 防治
当井的数目不很多,而且间隔很远 的时候,在以井为中心的裸地之间还有 大片正常的牧场以维持牲畜的生存。
当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增加时,不得不打 更多的井以满足人畜用水需要,而这样做的 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
4.另一种荒漠化现象 ——次生盐渍化
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
持续干旱
抑制风沙活动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 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活动
根据图,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
点拨:
上图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 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 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缺水
例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 是( )D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小结
荒漠化的成因
• 荒漠化的分布 • 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 •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土地退化
土地荒漠化
人为 因素
典型地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固沙、防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沙前移和抑制 地表起沙的植 被遭破坏 加速了草原退 化和沙化进程 沙化土地连片 分布
过度 解决能源问 能源缺乏地区 题 樵采 过度 放牧 过度 开垦
半干旱的草原 牧区、干旱的 绿洲边缘 干旱、半干旱 的农垦区周围 及荒漠绿洲
求的短期经 济效益 获得粮食增 产
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年降水量与植被的变化规律
降水量逐渐减少
A
B C
沙尘暴
归纳: 自然原因 地处内陆、地形阻隔 降水少,地表干旱;气候异常
西北地区本身就包含 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草原 上搂 发菜
砍柴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撂荒的土地
荒漠化土地
归纳: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中国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世界土地荒漠化地区的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的分布
西北地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 重的地区
西北地区成为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 重的地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
大 兴 安 岭 以 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Geography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Geography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地理 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位置
Geography
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 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降 水变率大 持续干旱
多雨年
抑制风沙活动
小结: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
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Geography
干旱的气候特征 + 气候异常

Geography
0.7%工程施工
9.6%
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源利用不当
32.7%
26.9%
过度农垦 过度樵采
30.1%
中国荒漠化问题区域分布示意图
Geography
土地沙漠化
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次生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
石质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Geography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1.西北地区的范围
经纬度范围: 大部分位于73°E至123°E, 37°N至50°N 自然界线:

漠 化
形成原因 人为原因 本质 表现形式 类型
土地退化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Geography 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致使岩石 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

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

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教师讲述]很好。

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

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等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查阅资料时注意引用和注明出处。
3.实践作业要求真实参与,注重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观察作业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三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兴趣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学生在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形 位置
西北 地区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载畜量 小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 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 流水分,提 高沙层含水 量,有利于 固沙植被生 存。
设置沙障——草方格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严重破 坏草场
过度樵采
加速荒 漠化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过 短期的经 度 济利益

超载

放牧
草场载蓄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过度开垦
• 1、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 2、绿洲地区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 人口和农业规模
次生盐渍化
灌溉不当
蒸发旺盛
⑤控制人口
5.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干旱松散强风的环境特 征下,物理风化和风力成 为塑造地貌的主要外力, 长期的外力风化、侵蚀、 搬运,形成了今日西北地 区广袤的荒漠
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来自于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人类活动不 当,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的人为 原因
据统计,在西 北地区荒漠化 土地面积中, 人类活动不当 引起的占90% 以上。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 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 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在内蒙古东部库伦 旗北部的额勒顺乡,1000多户居民每年需要的 薪柴相当于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的灌木林。
鄂陵湖边退化的草场
防治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
生物 措施
绿洲外围的 沙漠边缘 前沿地带
绿洲内部 (防护林网)
工程 措施
缺水源地区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绿洲边缘的 灌草林带 已荒漠化的地方 作为防护林 发展林业、牧业 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 开源 解决能源 的途径 节流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荒 漠 化 的 防 治
以 西 北 地 区 为 例
定义: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 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 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 它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 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结在 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大 兴 安 岭 以 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荒漠化---以西北地区为例.doc

荒漠化---以西北地区为例.doc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1、西北地区概况 • ⑴范围:大兴安岭以西, •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
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三山加两盆” • ⑶气候特征:干旱 • ⑷景观特征: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 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 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降水量逐渐减少
A
B C
(4)景观特征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
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 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 区。
反映降水越少,荒漠化的程度越 强。原因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
内陆逐渐减少。
(4)景观特征
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 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绿洲主要分布于有水的地方,沿河流
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二.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3、防治措施:
⑴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恢复和保护植被。 ⑵适度放牧,规定合理载畜量;种植优良牧草,实行轮牧休 牧 ⑶解决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推广用煤用沼气用太阳能风 能,推广省柴灶。 • ⑷合理利用水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一、荒漠化概况
• 1、荒漠化的定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 成的土地退化
就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 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风蚀和水蚀等外 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人为原因:人类滥垦滥牧导致 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2、成因:
一、荒漠化概况
• 3、荒漠化的危害: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四单元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第四单元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考点剖析:1. 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荒漠化的发展。

2.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要点·疑点·考点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知识纲要】(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 、 、 北部和 大部。

(注意:西北地区即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他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任何一个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

)2.地貌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 ,西部(新疆境内)则是 和 相间分布。

3.自然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地处内陆①半干旱的旱农垦区: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高原山地阻挡 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荒漠化的发展古代:盲目垦耕近代:人口猛增 农垦规模扩大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荒漠②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斑点状荒漠化圈③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沙丘话化 ④内陆河流下游:固定沙丘话化 ⑤矿区、居民点、交通线:点线状分布4.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

如下表:(二)、荒漠化的发展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

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存在着局部好转、总体蔓延的特点。

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发生荒漠二、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知识纲要】(一)、荒漠化的成因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和潜在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土地退化,并最终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教学⽬标1、指出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2、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第⼀课时基础知识梳理⼀、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指由于和⼈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地退化。

2、⼟地退化:指由于使⽤⼟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草原和等资源的⽣产能⼒下降。

严重的退化,可使⼟地完全丧失⽣产能⼒。

3、我国的荒漠化的类型:(1)沙漠化:指沙质荒漠化,它是原⾮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旱、半⼲旱沙漠边缘。

除⾃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烧柴问题等,最终导致⼟地⽣产⼒下降或衰竭。

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的⼀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2)⽯漠化:指⽯质荒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我国南⽅低⼭丘陵地区和云贵⾼原地区⼟层薄,再加上⼈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陡坡地开垦等⼈为因素的影响,在多⾬的条件下,⼟层被冲刷并被流⽔冲蚀,甚⾄有的地⽅表⼟层被完全侵蚀掉⽽裸露出基岩,导致⼟地退化,⽣产能⼒下降的现象。

(3)次⽣盐渍化:分布在⼲旱、半⼲旱和半湿润地区。

指不合理灌溉或者只灌⽔不排⽔等⼈类活动,导致地下⽔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地表聚集。

次⽣盐渍化多发⽣在我国西北和华北。

(4)红⾊荒漠:分布在我国南⽅低⼭丘陵红壤分布区。

⾬⽔冲刷和流⽔冲蚀作⽤,使裸露的红壤成⽚、成块地流失,导致⼟层变薄甚⾄缺失⽽不能⽣长植物的现象。

(5)寒漠化:两极、⾼⼭或⾼原等寒冷⽓候下的荒漠。

寒漠地区的寒冻物理风化作⽤强烈,形成⼤量岩屑。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原冰雪活动带以下的冰缘附近。

(5)⽔⼟流失:指由于⾃然或⼈为因素的影响、⾬⽔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壤,造成⽔分和⼟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地⾯坡度⼤、⼟地利⽤不当、地⾯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41-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库姆塔格
呼伦贝尔
读图回答:
1、这三地气候类型是 温带季风和大陆性气候
2、由图中资料推测洪都拉庙 可能在化德的 西 面,判断 理由是:西北地区降水自东向西逐。渐递
减,洪都拉庙降水比化德少 3、这三地自东向西自然景观的 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这反映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 的
地域分异规律。
4、由图可知,制约我国西北 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是 水分 条件,人类在该地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3面 临荒漠化威胁,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 已受到荒漠化影响,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也受到 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 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为不毛之地,而 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 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目前全球2/3的饥饿 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一半生活在 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 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荒漠化与贫困密 不可分。荒漠化位居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D、 ③④
A、过度开垦沙质草原的结果 B、引水灌溉、 沙地的结果
C、抑制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结果 D、毁林开荒的结果
4、关于商都县荒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荒漠多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为次生性荒漠
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C、土地荒漠化呈点状及线状分布
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
2、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和现象。其类型 按成因分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按土地利用 类型又可分为草地荒漠化、林地荒漠化和耕地荒漠化。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消失的楼兰古国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 的罗布泊畔,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的文明古国——楼兰。考古学家们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 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罗布泊一带 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楼兰作为 亚洲中部的“十字路口”,来往于这里的各国使臣、商贾、 游客络绎不绝。公元 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 河下游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被迫 外迁。后来,楼兰国都逐渐变成了废墟,绿洲、良田变成 了荒漠。
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地”
④只有先富起来,才能再去治理荒漠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D )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被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你发现错了,重新再
三、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荒漠化的方针以及采取的措施?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 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
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 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来,别人不原谅你,你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千
万不要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
请举例说明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状况, 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科尔沁草原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科尔沁草原,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 这表明科尔沁草原曾有三次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第27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多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三、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微点1“荒漠化”并非等同于“荒漠”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微点2荒漠化并不一定是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

微点3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微点4自然与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并不等同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即人类活动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微点5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

21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创新设计)

21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创新设计)

全国卷近五年考查情况分析第3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整体感知][再现基础知识]一、认识荒漠化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疑难辨析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疑难辨析2】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提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渍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温馨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疑难辨析3】荒漠化的防治以“防”为主还是以“治”为主?提示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荒漠化的治理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以“防”为主,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重点治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例1】(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
——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解读课程标准
1、与本节课教学对应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活动建议: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

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如何打算?为什么?
3、个人理解:通过案例学习,利用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会分析(全球)某一区域(不只是案例所学区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二、教学内容的作用与选择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让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与实践。

湘教版“地理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高中地理必修课即将结束的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方法体系,体现了地理教学追求人地和谐,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

同时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课程理念,也是学生实现提高地理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这部分教学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领域。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象与其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相互影响,形成了不和谐的人地关系特点。

被湘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同时选用,做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

学生通过初中西北地区区域地理的学习,以及前一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综合分析案例信息,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的。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一标多本,为课程资源开发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从课程的理念出发,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而是把教材做为教学资源的重要部分,同时补充了人教版教材的一些内容和其它资料,例如,西北地区的气候资料,人
教版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的资料,对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这样做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教学目标的制订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三部分,即探究荒漠化的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参与荒漠化的治理。

依据地理教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课程理念,确定对荒漠化成因的探究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参与荒漠化的治理为教学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西北地区气候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特点,分析出各要素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是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总结出西北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是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2、方法和过程目标:运用计算,绘图、阅读分析、讨论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荒漠化的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尝试参与荒漠化的治理。

完成学案,表达探究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增强忧患意识,参与荒漠化的治理,感受地理学习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增加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强化可持续发展信念。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开展问题式和接受式探究教学。

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真实,具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各种地理信息,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建立学习的信心,我为学生设计了较为灵活且不难完成的学案,通过观察学生对学案的完成过程,也可以动态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施以帮助,学生通过应用地图,阅读分析资料、计算、绘图、合作讨论等地理学习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选择有利于新课程理念得到真正落实。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在引课环节,向学生展示坎井的视频材料,提出问题,坎井是用来干什么的?它的设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什么许多坎井被废弃不用了?这种现象反映出什么样的人地关系特点?视频材料给学生创造了生动形象自由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求知和展示自我的欲望。

学生通过积极探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指出,荒漠化的发展使绿洲的面积不断减小甚至消失,是坎井被废弃
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反映出不和谐的人地关系特点。

这时用板书向学生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即以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教学中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什么绿洲会变为荒漠?为什么要以西北地区为例进行学习?把学生带进对荒漠化成因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根据学案的问题引导,展开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我在屏幕上向学生提供了乌鲁木齐气温降水图,西北地区位置地形图等教学材料,帮助学生探究: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2、在气候的影响下,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特点,3、各要素的综合影响下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对荒漠化的影响。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认识到: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

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资料会发现:人们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荒漠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施以适当的帮助,学生通过对学案6个小问题的探究,可以自主发展学习能力形成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与他人合作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在学生结束这部分探究学习后,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交流,分享,展现自我。

用板书总结探究结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这部分教学内容简单,但却是培养学生建立忧患意识,和全球意识的良好时机,我在学案中设计了3个小问题:阅读“消失的楼兰古国”,谈谈荒漠化可以产生哪些危害,课文中的哪些数字说明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用课文的数字绘制中国荒漠化土地扇形统计图,谈谈中国荒漠化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完成学案掌握用数字、图表说明地理问题的技能,通过动手统计,自主思考总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参与荒漠化的治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课本对这部分知识介绍较为抽象模糊,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认识如何治理荒漠化,我采用人教版的这部分内容向学生进行教学资源补充。

为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实现“学以致用”,参与社会管理的学习目标,我在学案中设计了5个小问题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通过完成问题1,学生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荒漠化是可以得到治理的,并且关键在于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通过完成问题2,学生可以认识到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在治理荒漠化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即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

通过完成问题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知识准备,学生提出几项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是完全可以的。

这时,我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人教版的几项荒漠化治理措施的图文资料,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修订自己制订的措施,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顺利结束探究学习过程。

为检查学生在这节课的收获与学习效果,我设置了这样的课堂练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推测在世界上哪些区域哪些国家的发展中也存在着荒漠化问题,依据是什么?帮助学生迁移知识,应用本节课获得的区域研究方法。

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老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了解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是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

例如,西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荒漠化,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荒漠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是主要
原因。

人类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是完全可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六、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是1、在网上查阅“水蚀荒漠”“红色荒漠”的含义,以及在我国的分布。

2、以“如何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为题,完成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目的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让学生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培养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实现课程标准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