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知道力的作用方式,理解力的相互性。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与运动问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定义、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小车等。
学具: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力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提问:“同学们,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相互性。
详细过程: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定义、作用方式、相互性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并展示成果。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展示。
4. 力的测量: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品的力。
详细过程: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3.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测量:测力计原理、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拉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摩擦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下载,教学设计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电与磁》的第5节“电流的磁场”。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磁场现象、安培定则、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的磁场现象,能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简单电流的磁场方向。
2. 掌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了解电动机的原理。
3.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安培定则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磁场演示器、安培定则模型、电动机和发电机模型。
学具:电流方向标识卡片、磁场方向标识卡片、导线和电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电流磁场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电流周围小磁针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电流磁场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电流的磁场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原理。
介绍安培定则,并通过模型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安培定则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解析例题,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出题,巩固安培定则的应用。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5.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5分钟)展示电动机模型,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
学生观察发电机模型,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场现象2. 安培定则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电流磁场的方向。
(2)简述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 答案:(1)略(2)电动机: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流的磁场现象和安培定则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还需加强。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优质教案20230512180049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优质教案20230512180049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第四章《电与磁》第三节《电流效应》。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在生活中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电流三大效应,解其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
难点:电流效应产生原因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效应演示器、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流效应在生活中应用实例,如电暖器、电磁炉等,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如何产生这些效应。
2. 知识讲解:(1)电流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
讲解焦耳定律,引导学生解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关系。
(2)电流磁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
讲解安培定则,引导学生解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关系。
(3)电流化学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在导体表面发生化学变化。
讲解电解现象,引导学生解电流对物质作用。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电流效应计算方法和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与电流效应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5. 实验演示:演示电流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让学生直观地解电流效应。
六、板书设计1. 电流三大效应(1)热效应(2)磁效应(3)化学效应2. 电流效应应用实例3. 电流效应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效应?(2)举例说明电流磁效应在生活中应用。
(3)什是电解?请举例说明电解应用。
2. 答案:(1)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内电子与原子碰撞,使原子振动加剧,导致导体发热。
(2)电流磁效应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电磁铁、电动机等。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20230512180049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20230512180049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及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及作用效果,配合挂图、实验进行展示。
3. 例题讲解: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判断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2)判断下列各图中哪些是正确的力的表示方法;答案:(1)略;(2)图1、图3正确,图2、图4错误;(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力的表示方法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2. 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的细节;3. 作业设计中作业题目的详细解答;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对学生的观察和引导。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相互性,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力的作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例题讲解(15分钟)例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5N 和10N,方向相反,求物体的合力。
解题步骤:(1)画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将两个力的矢量相加,得出合力。
(3)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例题解析4.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一个力的作用现象。
(2)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1)例如:拉扯绳子,绳子对两端的手产生力,使绳子变形。
(2)合力的大小为5N,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第四章《电与磁》的第三节《电流的效应》。
内容包括: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焦耳定律、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理解焦耳定律、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能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焦耳定律的计算,电流磁效应的理解,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原理。
重点: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焦耳定律,电流的磁效应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导线、电池、磁铁、电镀实验装置等。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导线、电池、磁铁、电镀实验装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电热水器、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引导学生思考电流产生的效应。
2. 例题讲解:(1)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2)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知识讲解:(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
(2)焦耳定律: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流的磁效应:电流通过导线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4)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应用。
5. 实验演示:电镀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镀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效应① 热效应② 磁效应③ 化学效应2. 焦耳定律Q = I^2 R t3. 电流的磁效应① 磁场方向② 磁场强度4. 电镀、电解和电池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电流产生的热量。
(2)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解释电镀、电解和电池的原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焦耳定律的计算掌握较好,但对电流的磁效应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练习。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旨在补充和拓展学生在学校物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乐趣,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物理实验:选择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物理知识拓展:对学校物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 物理与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
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实施1. 课程时间: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 课程地点:学校教室、实验室等场所。
3. 课程师资:由物理教师担任主讲,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4. 学生参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了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在不同介质中,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应用。
4. 实验探究5. 知识讲解讲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重点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
a. 物体距离凸透镜10cm,成像距离透镜20cm,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成像距离透镜10cm,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2)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可成实像或虚像。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只能成虚像。
(3)判断:a. 正确。
b. 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及成像规律3.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4. 作业设计中的判断题和答案解析一、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 折射定律的基本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
初中物理校本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理解它们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让学生了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能够正确地表示力的作用。
4. 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力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4. 力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对篮球的力,引出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力的本质,知道力是相互的。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表示力的作用。
5. 力的实际应用: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拔河比赛、举重等。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 校本教材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到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力、摩擦力、重力、浮力等。
2. 力学原理:牛顿三定律、摩擦力与压强的关系、浮力原理等。
3. 生活实例:跳绳、自行车骑行、抛物线运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1)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如力、摩擦力、重力、浮力等,并通过实物演示或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2)讲解力学原理,如牛顿三定律、摩擦力与压强的关系、浮力原理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关注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跳绳、自行车骑行、抛物线运动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力学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实验或户外实践活动,如力的作用、摩擦力实验、浮力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原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引导学生思考力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例。
2. 互动环节: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享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
3.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
4. 总结与反思:评估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2. 实验器材:跳绳、自行车、浮力球等。
3. 动画视频:力学原理讲解视频、生活实例视频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兴趣。
2. 强化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力学原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材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欧姆定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及其表达式;2. 学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阻、导线、电流表、电压表;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思考,如何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一个电阻的阻值?2. 理论讲解:介绍欧姆定律的定义及其表达式;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压下电阻的电流,记录数据;5. 应用练习:请同学们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7.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单。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定义;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3. 欧姆定律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2. 课后习题: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思考,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进行思考。
这是建立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关键步骤。
理论讲解环节需要清晰明了地介绍欧姆定律的定义及其表达式,这是学生理解后续实验和应用的基础。
再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通过自主实验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欧姆定律。
初中物理校本课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课教案本节校本课程旨在扩展学生的物理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背后的原理;(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物理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1)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基本力的作用;(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生活中的热学现象(1)温度、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2)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热现象的解释。
3. 生活中的电学现象(1)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2)电路的连接方式、家庭用电的安全常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与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讨论物理原理的应用。
3. 知识讲解: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讲解,阐述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
4.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物理现象及原理进行总结,强调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下载,教学设计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第四章《电磁学》,详细内容包括:磁场的基础概念、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基础知识,理解磁场的性质和磁感线的分布。
2. 使学生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场的基础知识、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磁感线的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源、铁钉、指南针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磁铁吸引铁钉,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
2. 知识讲解:(1) 磁场:介绍磁场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磁感线的分布。
(2) 电流的磁效应:演示电流表指针偏转实验,引导学生探讨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3) 电磁感应: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磁场概念:磁场是磁体周围的空间,对磁性物质产生磁力作用。
磁感线:表示磁场的方向和强度。
2. 电流的磁效应原理:电流通过导线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3. 电磁感应定义:磁场变化时,在导体中产生电动势的现象。
应用:发电机、变压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磁铁吸引铁钉的原理。
(2) 画出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
(3) 举例说明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磁场和电磁感应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 研究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2) 探讨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和优势。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篇一: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物理校本课程目录第一章、力学篇1. 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2. 不倒卡通娃制作3. 桥梁种类4. 桥梁模型的制作比赛5. 摩擦力知识6. 哪一种鞋底的防滑性能好7. 登天利器—火箭8. 水火箭的制作9. 小结第二章、热学篇1. 浮力的利用—飞艇和潜艇2. 沉浮子的制作3. 浮力天平4. 自己举起自己5. 热能的利用——地热6. 纸“锅”烧水7. 蜡烛上的蛇形风车8. 孔明灯制作的方法9. 总结书桌上放着一个不倒翁,浑圆的身体,一张笑咪的脸,书读累了,你会去逗它一下,把它推倒了,可它马上又笑嘻嘻地站起来,好倔强的脾气。
不倒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物理知识,就是物体怎样才能平衡。
放在地上的凳子,摆在桌面上的台灯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理学上就叫做平衡,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同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本书竖在桌子上,轻轻地用手一推,啪地一声便倒在桌子上,而不倒翁推倒了却一下又能站起来。
这就是说,平衡里也有不同:一件东西立在那儿,轻轻地推一下,它晃了几晃又重新立稳,这种平衡叫稳定平衡;如果轻轻地一碰就倒,叫做不稳定平衡,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立在桌面上的书本、铅笔等是不稳定平衡。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于它肚子底下的那个大泥坨,使不倒翁和桌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支持面,泥坨还使它的重心降得很低,所以特别稳定,倒了还能自己再站起来,站立在桌面上的书则不同,它的支持面非常狭窄,重心又很高,所以一碰就倒,因此,看一个物体稳定和不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支持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还有一个条件是物体重心的高低。
走钢丝的杂技节目很惊险,是由于观众总害怕演员摔下来。
杂技演员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下,演员必须不断小心地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顺利地通过钢丝。
有一种看上去更加惊险的摩托车走钢丝,摩托车不仅在钢丝上行驶,而且车身的下面还挂着一个沉重的车厢,坐在车厢的演员还做出多种高难度动作,看上支使人觉得更加惊险,其实这个节目倒十分安全,因为挂在下面的车厢使整体的重心下降到钢丝绳的下面,反而成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平衡。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力的概念与作用》,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讲解力的基本概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方式,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方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气球等。
2. 学具:纸张、铅笔、直尺、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新课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力的作用现象。
情景一:两名同学互相拉扯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形和运动状态。
情景二: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3.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非接触力;根据作用效果,力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 例题讲解:例题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向左,另一个力向右,且大小相等。
那么,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解答:物体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题2: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向前,另一个力向后,且大小相等。
那么,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解答:物体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 随堂练习:练习1:如图所示,物体A受到两个力的作用,F1和F2。
请判断物体A的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校本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初中物理二、年级及学科:八年级物理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2)掌握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3)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五、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摩擦力”的第一节。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写字、滑板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摩擦力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分类。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不同材料间的摩擦力大小。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2.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分享自己的实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分享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实例,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自行车刹车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初中物理校本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电磁铁特性。
三、教学难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极性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的得出;电磁铁特性的得出。
四、教具:直导线、干电池、螺线管、小磁针、导线、铁芯、电磁铁、图钉、条形磁铁、蹄行磁铁、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开关。
五、学具:软铁钉、小磁铁、漆包线、干电池、电池座、回形针、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导线。
六、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生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学习方法:1.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电生磁的原理。
2. 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探究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特点和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3. 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 归纳总结法: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对电生磁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当直导线通电时,磁针发生偏转,这现象说明了什么?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生磁的原理,介绍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电磁铁的特性。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4. 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通电螺线管磁场的极性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以及电磁铁的特性。
优秀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优质教案
优秀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电与磁》,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电流的形成”,第2节“磁场的作用”,第3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的形成原理,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2. 了解磁场的作用,掌握磁场的方向判定方法。
3. 掌握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形成、磁场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
难点:磁场的方向判定、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磁铁、指南针、电动机、发电机。
2. 学具:每组一套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磁铁、指南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电动机、发电机等设备,引导学生思考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电流的形成,结合电路图,阐述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2)介绍磁场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磁铁对指南针的影响,讲解磁场的方向判定方法。
(3)讲解电磁感应现象,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基础,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连接电路,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理解电流的形成。
(2)分组进行磁场方向判定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磁场的作用。
(3)让学生操作发电机,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 知识巩固与拓展(10分钟)(1)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分享物理学史上的电磁感应相关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形成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电流的方向2. 磁场的作用磁场的方向判定方法3.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的形成原理,并画出简单电路图。
(2)简述磁场的作用,如何判断磁场的方向。
(3)阐述电磁感应现象,解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答案:(1)电流的形成原理: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简单电路图:电池、导线、用电器、开关等组成。
初中物理校本教研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2)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汽车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提问: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新课讲授1.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强调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摩擦力的产生过程。
2.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1)教师讲解控制变量法,强调在实验中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摩擦力有哪些危害?(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找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篇一: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物理校本课程目录第一章、力学篇1. 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2. 不倒卡通娃制作3. 桥梁种类4. 桥梁模型的制作比赛5. 摩擦力知识6. 哪一种鞋底的防滑性能好7. 登天利器—火箭8. 水火箭的制作9. 小结第二章、热学篇1. 浮力的利用—飞艇和潜艇2. 沉浮子的制作3. 浮力天平4. 自己举起自己5. 热能的利用——地热6. 纸“锅”烧水7. 蜡烛上的蛇形风车8. 孔明灯制作的方法9. 总结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书桌上放着一个不倒翁,浑圆的身体,一张笑咪的脸,书读累了,你会去逗它一下,把它推倒了,可它马上又笑嘻嘻地站起来,好倔强的脾气。
不倒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物理知识,就是物体怎样才能平衡。
放在地上的凳子,摆在桌面上的台灯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理学上就叫做平衡,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同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本书竖在桌子上,轻轻地用手一推,啪地一声便倒在桌子上,而不倒翁推倒了却一下又能站起来。
这就是说,平衡里也有不同:一件东西立在那儿,轻轻地推一下,它晃了几晃又重新立稳,这种平衡叫稳定平衡;如果轻轻地一碰就倒,叫做不稳定平衡,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立在桌面上的书本、铅笔等是不稳定平衡。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于它肚子底下的那个大泥坨,使不倒翁和桌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支持面,泥坨还使它的重心降得很低,所以特别稳定,倒了还能自己再站起来,站立在桌面上的书则不同,它的支持面非常狭窄,重心又很高,所以一碰就倒,因此,看一个物体稳定和不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支持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还有一个条件是物体重心的高低。
走钢丝的杂技节目很惊险,是由于观众总害怕演员摔下来。
杂技演员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下,演员必须不断小心地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顺利地通过钢丝。
有一种看上去更加惊险的摩托车走钢丝,摩托车不仅在钢丝上行驶,而且车身的下面还挂着一个沉重的车厢,坐在车厢的演员还做出多种高难度动作,看上支使人觉得更加惊险,其实这个节目倒十分安全,因为挂在下面的车厢使整体的重心下降到钢丝绳的下面,反而成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平衡。
悬挂是一种最稳定的平衡。
过去汽车大赛的时候,由于赛车车速太快,常常发生车翻人亡的悲惨事故,如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低悬挂型赛车,车轱辘很高,车厢很低,使汽车整个重心落在车轴的下面,等于把车身挂在了车轴的下面,所以把这种赛车弄翻很不容易。
你也许没有看到过悬挂在空中的火车,如果有这种为车你敢乘坐吗?目前许多国家下在发展这种火车,它的名字叫单轨列车。
它只有一条架在空中的铁轨,车厢挂在下面,实际上它比双轨火车还要安全。
单轨列车是一个曾经在沙漠工作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3桥梁种类(1)梁式桥梁式桥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由于外力(恒载和活载)的作用方向与承重结构的轴线接近垂直,故与同样跨径的其它结构体系相比,梁内产生的弯矩最大,通常需用抗弯能力强的材料(钢、木、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
梁式桥还可分为:钢桁梁桥、t型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和连续钢构桥等。
其样板图如下图所示:图一钢桁梁桥图二连续式梁桥图三悬臂梁桥梁式桥的横截面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如下图所示):图五梁式桥的截面a)实心板梁;b)矮肋板梁;c)和d)空心板梁;e)t形梁;f)带马蹄形t形梁;g)多室箱形梁;h)大挑臂箱形梁;i)带横肋的箱梁;j)具有金属腹板的组合箱梁;k)具有钢管混凝土下弦的三角形箱梁(或桁架)(2)拱式桥拱式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拱圈或拱肋。
这种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或桥台将承受水平推力。
同时,这种水平推力将显著抵消荷载所引起在拱圈(或拱肋)内的弯矩作用。
因此,与同跨径的梁相比,拱的弯矩和变形要小得多。
鉴于拱桥的承重结构以受压为主,通常就可用抗压能力强的圬工材料(如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
【篇二: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龙井乡中心校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二、课程内容:该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二)生活中的物理三、重点、难点:重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四、具体措施:1、课程分2学期授课;第一学期为6课时。
第二学期5课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采取自愿报名原则。
2、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物理知识。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
五、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根据本校本课程的特点,其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修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和参与程度都是学分评定的重要依据。
六、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教学安排九年级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二学期【篇三:校本课程生活与物理】《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程名称:《生活与物理》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必修)课程资源:选编开发人: 陈兰甲学习对象:八、九年级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一、课程简介与背景:简介:《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巩固延伸”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背景: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
物理 1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二、课程目标: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
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我校《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2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故此物理课程设置要力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一)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物理现象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 3上一会儿就烧坏了。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
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
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
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
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还有好多类似的物理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二)厨房中的物理现象每位同学都进过厨房,但是注意过厨房里的科学知识吗?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处要用到物理知识。
用砂锅煮肉或烧汤时,当汤水沸腾后从炉子上拿下来,则汤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而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热 4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三) 与自行车有关的物理现象你知道自行车上有哪些物理知识吗?1、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