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也是我们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难点是理解“首尾顺次相接”等关键语句;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3.教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材问题诊断】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一些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如线段、角以及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这一些都是学习三角形有关内容的基础。
而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往往忽略构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同学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体验,并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②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掌握对边与对角的关系;③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图形中能熟练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并表示出来;②熟练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③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能熟练解决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其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图片(悬浮桥上的钢索、金字塔、大棚人字形屋架),和学生一块感受三角形无处不在及三角形的美。
既然,在现实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到处有三角形的形象,那三角形具体有哪些性质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块来探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说起,学生通过举出三角形的实际例子认识和感受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并导入新课。
(二)回顾旧知学习定义问题:谁能告诉老师你了解三角形哪些知识?说出来,和同学分享。
【设计思路】由旧的知识点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边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腰和直角边之间的关系计算它们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边的概念和性质。
2.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腰和直角边之间的关系计算它们的长度。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通过两同角三比例形的比例关系和近似于直角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让学生知道斜边、腰和直角边之间的关系。
2.出示《三角形的边》一课的名称,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探究1.通过课件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三角形的边的长度、角的大小,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分组合作,让学生设计一组三角形,并测量它们的不同边和角的大小,再归纳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
Step 3讲解1.让学生依次来表述三角形的边的定义和性质。
2.讲解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腰和直角边之间的关系计算它们的长度。
Step 4实践1.展示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房屋设计等,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2.板书例题,让学生自主解答,纠正错误,掌握解题方法。
Step 5小结1.小结三角形的边的概念和性质。
2.小结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腰和直角边之间的关系计算它们的长度的方法。
Step 6拓展1.带领学生了解其他类型的三角形和它们的边的关系。
2.使用线上课堂和数学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和理解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讲解环节结合板书和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加了参与感和互动性。
实践环节的展示和板书例题的解答具有典型性和规范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结和拓展环节加强了内容的总结和拓展,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指导:1.分组合作的方式需要细化和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2.讲解环节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和技巧,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角形的边》人教)
《三角形的边》“三角形的边”是第十一章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在小学已学过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以及对三角形的表象认识的基础上,本节课给出了“严格”的定义,进一步深入了解三角形的特征、性质,为今后学习多边形作好准备,本课设计的思路是学生通过了解三角形的定义,进而质疑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有没有一定的规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以及推断等过程,得出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摆三角形,画三角形、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并锻炼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通过观察、比较、推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在生活实践探索中得到解决,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的应用。
相应课件;三角尺等。
一、情景导入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古埃及金字塔,埃菲尔铁塔,自行车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的顶点C所对的边AB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可用b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可用a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abc(1)CBA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有两条路线:(1)从B →C ,(2)从B →A →C ;不一样, AB+A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三角形的边》是初中的基础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三角形的分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他们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三角形边长关系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三角形的存在,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三角形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冒着生命危险斜穿马路.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吗?2.展示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能利用定理及其推论进行简单的证明。
3、了解三角形按边分类的原则和结论。
(二) 探究新知(看书第2页,完成下列填空:)1.三角形有关的概念(1)定义: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条线段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ABC,表示为;读作: ;(3)三角形的元素: 条边、个顶点、个内角.2.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分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三角形三角形即时训练:⑴、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⑵、图中以AB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⑶、图中以E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4)、图中以D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EDCBA二.合作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活动一:(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在练习本上任画一个三角形,用a、bc 表示各边,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并空:a= a= a= a=b= b= b= b=c= c= c= c= 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的结论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都正确,它的正确性必须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活动二:证明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大于第三边已知如图,三角形ABC,求证:AB+AC>BC;AB+BC>AC;AC+BC>AB证明: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AB+AC BC; 同理,AC+BC AB; AB+BC AC[例1]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1)3,4,8 ()(2)2,5,6 ()(3)2:3:4 ()(4)3,5,8 ()思考: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根据你刚才解题经验,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方法小结: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边的大小即可。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边》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边》学情分析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三角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有关三角形的部分知识,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在七年级“图形认识初步”和“相交线与平行线”中也学习了线段、平行线、相交线等有关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所以,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应注意让学生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多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
由于在小学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多以观察、测量为主,因此,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性质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所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有依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
教学目的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定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三角形边角关系是平面几何中的几何形态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三角形,谈谈你所了解的三角形。
二、学习新知1、三角形的相关概念(1)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三要素边:AB、BC、AC(或a,b,c)顶点:A、B、C(大写字母)角:∠A、∠B、∠C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2、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的大小分类(看三角形最大的内角)(2)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a +b > c,b +c > a,a + c > b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a -b < c,b -c < a,a - c < b(2)应用①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确定第三边长(或周长)③证明线段之间的不等关系(3)方法总结首先需要求两条较短线段的长度和,若是大于最长线段的长度,则可以组成三角形;若是小于或等于线段的长度,则不能组成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是三角形这一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其他性质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后续学习三角形判定定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概念,对多边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种特殊的图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否找出一些特殊的三边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如: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自己发现这些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一些三角形,验证这些三角形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案、教学设计
2.针对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的应用困难,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定理的应用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的知识,我将采用以下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内角和定理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
7.融入情感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三角形呢?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殊性质?
b.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c.勾股定理的应用: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或现象利用了三角形的性质?
b.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c.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具有哪些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学习心得,谈谈你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以及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角形的边 浙教版
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准备】(小棒:共4组,跟书上的小棒长度一样。
);火柴一盒。
【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疑:1.小猪要建一座小木屋,什么形状的屋顶美观又稳固?(三角形)什么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在生动的问题情景中,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学生下面的正确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2.同学们愿意为小猪设计一个漂亮的屋顶吗?(生踊跃:愿意!)请小组同学一起在你们准备好的4组小棒中任意选一组,发挥你们的才能,做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吧!(活动要求:1.用自己面前的小棒来围。
2.小棒需首尾相连。
3.围好后观察自己和别人围的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3.生汇报自己摆的情况。
引导生小结:通过观察自己和别人围的三根小棒,我觉得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
师:的确是这样的。
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
(着重强调“有时”)(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矛盾激趣穷究因。
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发现了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提出问题,自行探究(一)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1.看到结果,你有什么疑问?生可能提出:为什么三根小棒有时围不成三角形?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2.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统编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边》精品教案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解析:(1)以A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 、△ADC 共2个;(2)以E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 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 个点,那么就有n (n -1)2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n (n -1)2个三角形.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类型一】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2cm,3cm,5cmB.5cm,6cm,10cmC.1cm,1cm,3cmD.3cm,4cm,9cm解析:选项A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类型二】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 ) A.3<x<11 B.4<x<7C.-3<x<11 D.x>3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7-4<x<7+4,即3<x<11.故选A.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类型三】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类型四】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三、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边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 三角形的边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屋顶架结构图等。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三角形的边》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第十一章三角形——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分类及三边关系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形如三角形的物体吗?对于三角形,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2.学习目标:〔1〕记住三角形的有关概念.〔2〕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会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能说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相关问题.3.学习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及其有关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应用.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2页到“思考〞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划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语句.〔4〕自学参考提纲:①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②对照右边的图形,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点A、B、C是三角形的顶点,∠A,∠B,∠C是三角形的角.③三角形的边有几种表示方法?对照右边的图形写出来.除了②中的表示方法,还可以用a,b,c表示.④用符号语言表述右图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⑤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包容关系.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三角形的知识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本节知识是对三角形知识的系统学习,而本层次主要是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两种特殊三角形的概念,学生能很快接受.②差异指导:a.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中“首尾顺次相接〞的意思;b.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不是单一的.〔2〕生助生:学生围绕各自的学习疑点进行互助交流.4.强化:〔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等腰三角形的意义.〔2〕练习:如图,共有6个三角形,其中以AC为边的三角形是△ABC,△AEC,△ADC;以∠B为内角的三角形有ABC,△DBC,△EBC.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2页“思考〞到第3页“探究〞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思考三角形的分类方法.〔4〕自学参考提纲:①想一想:研究三角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从角和边这两个方面着手.②试一试:按角分,可以将三角形分为哪几类?按边分,可以将三角形分为哪几类?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为两类: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又包括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③议一议:你能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三角形按边分的情况吗?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按角分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按边分类局部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为什么放在等腰三角形中时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②差异指导:教师对个别学困生进行点拨指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三角形的分类标准是什么.4.强化:三角形的分类标准,按边的分类.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ABC,思考:从B点到C 点有哪几条路径?并比较各路径的长度.〔4〕探究提纲:①如图,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有两条路线,路线B→C最近.根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于是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②在三角形ABC中,可以得出:AB+BC>AC,AC+BC>AB,AB+AC>BC.③由②还可以得出:AC-AB<BC;AB-AC<BC;BC-AB<AC.由此又可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另一个结论是: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④以下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a.3、4、8b.5、6、11c.5、6、10a.不能,因为3+4<8;b.不能,因为5+6=11;c.能,因为5+6>10.⑤动手完成例题,看看你的方法和书上的方法一样吗?谁的更好?⑥思考例题〔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这节课中探讨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三边关系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观察能直接得出结论;“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局部学生很难推导.其次,例题的解法比较多,但是学生还不习惯用方程的知识解决几何问题,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困难在哪里.②差异指导:a.引导学生先用观察或测量的方法,归纳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讲解推导过程.b.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例题,然后说说书上这样做的好处,让学生形成用代数方程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4.强化:〔1〕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2〕归纳例题的解题要领.〔3〕练习:①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cm,只知其中一边的长为7cm,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7 或8.5cm.②以下长度的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A.3,8,4B.4,9,6C.15,20,8D.9,15,8三、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存在的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态度、方法、成果和缺乏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数据处理、归纳、类比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根底稳固〔每题10分,共50分〕1.以下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③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有〔B〕2.如图,以下不等关系成立的是(C)A.PA+PD>AMB.PN+PD>ADC.PN+PM>MND.PA+PM>MN3.以下长度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D〕A.3cm,12cm,8cmB.6cm,8cm,15cmC.2cm,3cm,5cmD.6.3cm,6.3cm,12cm4.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B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O,测得OA=15米,OB=10米,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D〕2cm<x<8cm.二、综合应用〔第6题20分,第7题10分,共30分〕6.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另一边长等于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如果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4,9.因为4+4<9,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如果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9,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9,9,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4+9+9=22.△ABC中,AB=AC,AD=BD=BC,那么图中有3个等腰三角形.三、拓展延伸〔每题10分,共20分〕8.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厘米.(1)假设腰长是底长的2倍,求各边的长;(2)假设一边长为6厘米,求其它两边的长.解:〔1〕设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腰长为2x厘米.x+2x+2x=20解得x=4.所以三边长分别为4cm,8cm,8cm.〔2〕如果6厘米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厘米,那么6+2x=20,解得x=7;如果6厘米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2×6+x=20,解得x=8.由以上讨论可知,其他两边的长分别为7厘米,7厘米或6厘米,8厘米.9.观察以下列图形,完成后面的问题.〔1〕第十个图形中共有55个阴影三角形.〔2〕用正整数n表示第n个图形中阴影三角形的个数.(n2+n)解:12第4课时教学内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及其运用.教学目标理解P与点P′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的运用.复习轴对称、旋转,尤其是中心对称,知识迁移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及其运用.重难点、关键1.重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x,-y〕及其运用.2.难点与关键: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三题.1.点A 和直线L ,如图,请画出点A 关于L 对称的点A ′.2.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以点A 为中心,把△ADC 顺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3.如图△ABO ,绕点O 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老师点评:老师通过巡查,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点评.〔略〕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 〔-3,1〕、B 〔-4,0〕、C 〔0,3〕、•D 〔2,2〕、E 〔3,-3〕、F 〔-2,-2〕,作出A 、B 、C 、D 、E 、F点关于原点O 的中心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并答复:这些坐标与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老师点评:画法:〔1〕连结AO 并延长AO〔2〕在射线AO 上截取OA ′=OA〔3〕过A 作AD ′⊥x 轴于D ′点,过A ′作A ′D ″⊥x 轴于点D ″.∵△AD ′O 与△A ′D ″O 全等∴AD ′=A ′D ″,OA=OA ′∴A ′〔3,-1〕同理可得B 、C 、D 、E 、F 这些点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点的坐标.〔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四人一组〕:讨论的内容: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时,•①它们的横坐标与横坐标绝对值什么关系?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②坐标与坐标之间符号又有什么特点?提问几个同学口述上面的问题.老师点评:〔1〕从上可知,横坐标与横坐标的绝对值相等,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相等.〔2〕坐标符号相反,即设P 〔x ,y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P ′〔-x ,-y 〕.例1.如图,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与线段AB•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分析:要作出线段AB 关于原点的对称线段,只要作出点A 、点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 ′、B ′即可.解: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因此,线段AB 的两个端点A 〔0,-1〕,B 〔3,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 ′〔1,0〕,B 〔-3,0〕.连结A ′B ′.那么就可得到与线段AB 关于原点对称的线段A ′B ′.〔学生活动〕例2.△ABC ,A 〔1,2〕,B 〔-1,3〕,C 〔-2,4〕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ABC 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老师点评分析: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 、B 、C 三点并连结组成△ABC ,要作出△ABC 关于原点O 的对称三角形,只需作出△ABC 中的A 、B 、C 三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依次连结,便可得到所求作的△A ′B ′C ′.三、稳固练习教材 练习.四、应用拓展例3.如图,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将直线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 1B 1.〔1〕在图中画出直线A 1B 1.〔2〕求出线段A 1B 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B 平行的直线y=kx+b 〔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 值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假设存在,求此直线的函数解析式,假设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 〔x ,y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P ′〔-x ,-y 〕.分析:〔1〕只需画出A 、B 两点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 1、B 1,连结A 1B 1. 〔2〕先求出A 1B 1中点的坐标,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 x代入求k . 〔3〕要答复是否存在,如果你判断存在,只需找出即可;如果不存在,才加予说明.这一条直线是存在的,因此A 1B 1与双曲线是相切的,只要我们通过A 1B 1的线段作A 1、B 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 2、B 2,连结A 2B 2的直线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解:〔1〕分别作出A 、B 两点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 1〔1,0〕,B 1〔2,0〕,连结A 1B 1,那么直线A 1B 1就是所求的.〔2〕∵A 1B 1的中点坐标是〔1,12〕 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为y=k x 那么12=1k ,k=12∴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12x〔3〕存在.∵设A 1B 1:y=k′x+b′过点A 1〔0,1〕,B 1〔2,0〕∴1`02b k b =⎧⎨=+⎩ ∴`11`2b k =⎧⎪⎨=-⎪⎩ ∴y=-12x+1 把线段A 1B 1作出与它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根据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x ,-y 〕得:A 1〔0,1〕,B 1〔2,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 2〔0,-1〕,B 2〔-2,0〕 ∵A 2B 2:y=kx+b∴102`b k b -=⎧⎨=-+⎩ ∴121k b ⎧=-⎪⎨⎪=-⎩ ∴A 2B 2:y=-12x-1 下面证明y=-12x-1与双曲线y=12x相切 11212y x y x ⎧=--⎪⎪⎨⎪=⎪⎩ -12x-1=12x ⇒x+2=-1x ⇒ x 2+2x+1=0,b 2-4ac=4-4×1×1=0∴直线y=-12x-1与y=12x相切 ∵A 1B 1与A 2B 2的斜率k 相等∴A 2B 2与A 1B 1平行∴A 2B 2:y=-12x-1为所求.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x ,-y 〕,及其利用这些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六、布置作业1.教材 复习稳固3、4.2.选用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以下函数中,图象一定关于原点对称的图象是〔〕A .y=1xB .y=2x+1C .y=-2x+1D .以上三种都不可能 2.如图,矩形ABCD 周长为56cm ,O 是对称线交点,点O 到矩形两条邻边的距离之差等于8cm ,那么矩形边长中较长的一边等于〔〕A .8cmB .22cmC .24cmD .11cm二、填空题1.如果点P 〔-3,1〕,那么点P 〔-3,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的坐标是P ′_______.2.写出函数y=-3x 与y=3x具有的一个共同性质________〔用对称的观点写〕. 三、综合提高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3,1〕,B 〔-2,3〕,C 〔0,2〕,画出△ABC•关于x 轴对称的△A ′B ′C ′,再画出△A ′B ′C ′关于y 轴对称的△A ″B ″C ″,那么△A ″B ″C ″与△ABC 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2.如图,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且A 〔0,3〕,B 〔3,0〕,现将直线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 1B 1.〔1〕在图中画出直线A 1B 1;〔2〕求出过线段A 1B 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 1B 1平行的直线y=kx+b 〔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 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假设存在,求此直线的解析式;假设不存在,请说明不存在的理由.答案:一、1.A 2.B二、1.〔3,-1〕 2.答案不唯一 参考答案: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三、1.画图略,△A ″B ″C ″与△ABC 的关系是关于原点对称.2.〔1〕如右图所示,连结A 1B 1;〔2〕A 1B 1中点P 〔1.5,-1.5〕,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 x ,那么y=-2.25x . 〔3〕A 1B 1:设y =k 1x+b 1113033b k =-⎧⎨=-⎩1113k b =⎧⎨=-⎩ ∴y=x+3∵与A 1B 1直线平行且与y=2.25x 相切的直线是A 1B 1•旋转而得到的. ∴所求的直线是y=x+3, 下面证明y=x+3与y=-2.25x 相切,x2+3x+2.25=0,b2-4ac=9-4×1×2.25=0,∴y=x+3与y=-2.25x相切.。
《三角形的边》优秀教案
以博致雅:“八有效”文化课堂讲学案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5,周长为16,求另两边长.
6.下列说法: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3cm,12cm,8cm B.6cm,8cm,15cm
C.2.5cm,3cm,5cm D.6.3cm,6.3cm,12.6cm
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
A.12 B.12或15
C.15 D.15或18
9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改有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会用不等式表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三角形的边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几何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直观图,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用不等式表示。
2.学会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2.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操作实践,发现边长关系。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角形的性质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几何模型: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帆船比赛中的三角形帆船,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1.1三角形的边》教案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
突破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运用内角和定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的理解:学生对这一原理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突破方法: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举例、画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原理,并引导他们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1.1.1三角形的边》教案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11.1.1三角形的边》教案教学反思,选自2023-2024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
1.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内角和定理以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等重要知识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形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的边这一知识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初二数学第十一章 三角形的边教案
第十一章三角形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 三角形的边第1课时三角形的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学会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定义、证明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屋顶架结构图等。
学生:三角尺、铅垂纸、小刀。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1. 你能从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与同学交流各自找出的三角形.2.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探索新知1.观察三角形的构成,探索三角形的概念(出示课件4)教师问1: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的构成.教师问2:结合你画的三角形,说明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教师问3:什么叫三角形?学生回答: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问4:如下图,是由三条线组成的图形,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这样的不是三角形.教师问5:你们讨论一下,如何给三角形下定义呢?学生讨论回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三角形的特征有:(1)三条线段;(2)不在同一直线上;(3)首尾顺次连接.教师画出图形:如图所示: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出示课件5)2.自主学习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分类阅读教材第2页到第3页探究前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教师问6:根据右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三角形中,什么叫边?什么叫内角?什么叫顶点?学生回答:如图:线段AB、BC、CA是△ABC的三边;点A、B、C△ABC的三个顶点;∠A、∠B、∠C是△ABC的三个内角.教师总结(出示课件6):①边:组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②顶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③内角:相邻两边组成的角.(2)如何用小写字母表示三角形ABC的三条边?学生回答:△ABC的边AB为∠C所对的边,可以用顶点C的小写字母c表示,同样,边AC可用b表示,边BC可用a表示.教师出示下图边讲解:(3)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角形ABC?(出示课件7)学生回答:三角形用符号“△”表示. 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例 1: 说出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并指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内角. (出示课件8)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图中有3个三角形,分别是△EHG,△EHF,△EFG.△EHG 的三边是EH 、HG 、GE ,三内角是∠G、∠GHE、∠HEG,三个顶点是G 、H 、E ;△EHF 的三边是EH 、HF 、FE ,三内角是∠EHF、∠HFE、∠HEF,三个顶点是F 、H 、E ;△EFG 的三边是EF 、FG 、GE ,三内角是∠G、∠GFE、∠FEG,三个顶点是G 、F 、 E.Q F E P GH 1 2总结点拨:(出示课件9)在查三角形的个数时,先给单个三角形编号,查单个的三角形,再查两个三角形组成的较大三角形,然后再查三个,四个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出示课件10,找学生读出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教案
《三角形的边》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教学重点】(1)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
(2)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方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几个不同的三角形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两张图片。
【过渡】这两张图片中,都应用到了三角形,大家找一下吧。
(学生根据观察,找到图片中的三角形)【过渡】大家都找到了这两张图片中用到的三角形,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设计师会选择三角形来作为创作的原型。
展示三角形状的建筑图片【过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地方用三角形呢?三角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三角形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三角形的基础知识。
二、新课教学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过渡】现在,老师想让大家做一个小活动,大家拿三支笔,然后动手摆一个三角形吧。
(老师巡视,同时指出不足)【过渡】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摆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三角形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回答)(1)三角形的定义:不在同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过渡】在这里,大家要注意“首尾相接”这四个字,也就是说如果三条线段没有连接,就不能构成三角形。
课件展示几种形状,让学生判断是否为三角形。
然后再画出正确的三角形,强调两个注意点。
(老师可以拿三支笔进行演示,不相接的不能称为三角形)(2)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课件展示三角形ABC。
【过渡】现在我们观察这个三角形,我们看到,在三角形的三个点,标有ABC,这三个点,我们称之为顶点,而这个三角形我们称之为三角形ABC,写作△AB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边》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能识别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2 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 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 、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 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 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 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 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巧妙引入:
1 、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等,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 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
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2 、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身边含有三角形的图片上课时展示
学生活动:
(1) 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 选派学生代表说明三角形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些地方可以看到三角形
活动目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图片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型的抽象过程体会到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引出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1)、与同伴交流你所画的三角形
(2)、提问:观察所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所画图形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而且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引出三角形定义
活动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先用课件展示由生活中的图片抽象出的几何模型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问题1:找出图中的三角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问题2:我们是如何表示线段和角的
问题3:你认为如何表示三角形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1 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交流的不方便从而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问题2和3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回顾
线段和角都可以用顶点的大写字母表示不难想到三角形也可以利用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教师加以规范同时给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三个基本要素的表示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活动三: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设置下面的练习:
1 、老师画出几个图形. (略)
教师提问: 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a. 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b. 首尾顺次相接.
2 、用符号表示你刚刚找到的三角形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出所找到的三角形练习2 中的三角形比较多在找三角形的过程中可能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比较好用的方法活动目的:本练习回扣了刚刚学过的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基本要素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能用刚学过的知识轻易的解决原来不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表示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问题1、
画出一个厶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
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
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 展示议论, 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强调:(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
a. 从B T C
b. 从B T A T C
(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
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
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
问题2、
1. 在一个三角形中, 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 从理论上讲该结论的依据
强调: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活动目的:对三个情景的观察和讨论引起学生讨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通过拼接、测量或应用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和鼓励问题2的
设置让学生能从实际情景中抽象概括得出如下结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书上只有一个情景而我设计了三个情景就是为了凸显“任意”二字的含义
四、课堂演练巩固新知
1 、判断平面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课本P4 练习1.
2. 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 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
个三角形?
强调:(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关键在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 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2) 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和8cm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导:T 3cm+6cm>2cm
•••用3cm 6cm 2cm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里3+6>2,没错, 可2+3不大于6, 所以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 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 大时就可构成, 小时就无法构成.
活动目的:通过对本节课两个重要结论的应用引导学生找出实际应用中的简便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对这两个结论的理解更加深刻五: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练习1、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下面几组铁条中, 组铁条能够焊成一个三脚架?
(1)6cm,8cm,10cm(2)5cm,5cm,11cm
(3) 9cm,9cm,9cm(4)7cm,7cm,12cm
练习2、小明有两根小木棒分别长5cm和7cm要构成一个三角形你能给出第三根木棒的长度范围
练习3、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有5cm、6cm、11cm、
14cm 四根可供选择的铁条,他有几种选择?
练习4、(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厘米和6 厘米那么第三边是多少厘米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 厘米和10厘米那么第三边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活动目的:前两个基本练习通过学生口答完成这两道练习对应着例题巩固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练习3 是一道开放式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说出答案对于练习4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第1 小题学生可能会说出两条线段都可以作腰构成等腰三角形;但第2小题学生可能就没考虑到以4cm作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然后让学生动笔练习并请一名学生进行板书最后老师讲评这组练习的设置从易到难, 以帮助学生从会学到会用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六:总结反思、感受心得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些内容(让学生总结)
1.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
2. 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
3. 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 活动目的:在学生充分思考和
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
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习题11.11 、2、6、7
活动目的:(1)检验学生学习效果(2)学生巩固落实课堂所学的知识.
(3)作业的设置既有知识方面的,又有能力方面的, 从而更好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