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黄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观后感
本周周末,班级组织一场马尾船政文化馆的参观活动,原以为是一次放松的“冬游”,而在参观之后却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而真正使我震撼的不仅是按照一定比例精仿的战舰,更是这些建筑背后的人的故事。这些无不体现了马尾船政厂所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刻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首先,展厅第一层为序厅,以浮雕和圆雕组合,展示船政总体概况。1866年6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创建船政。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所谓“左创沈成”,择址于福建马尾的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开学堂、引人才,以及派遣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下图左四为沈葆桢)
沈葆桢在咸丰六年离开北京初次担任江西广信知府,也就是俗称地方官员。时当太平军进攻,曾国藩被困在江西北部,可谓是“风声鹤唳,一日一警”。而这时的沈葆桢给福建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欲以闺中人为质”——把妻子最为“人质”。众所周知,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其妻子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他表明“官无眷属,则绅民咸谓其必逃,人无固志,虽极口劝谕,不足坚其信。”,所以沈葆桢敦促妻子来到这一至危之地,向当地百姓表明其死守之心。广信成功守城之后,曾国藩在奏折中表扬沈葆桢说,两年以来,江西各地之所以纷纷沦陷,都是因为地方主官未战先逃。曾在此奏中还特别指出其妻子林普晴在此的作用,
“其妻亦同在危城,无奴无婢”。
和沈葆桢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有这份义务和责任去爱自己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国家需要人才,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国家希望你学成长大为国效命。我们学习应该是为了我们国家,不是为了自己,只有国家兴旺了、强盛了,个人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再往上走的“船政概览",造设船政衙门景观,展板依次以洋务运动兴起背景,介绍左宗棠、沈葆桢创立船政之艰辛,集中反映船政之最。三层为"船政教育",主要介绍"船政学堂"和培养出的船政精英。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第四层的船政工业与科技,有船模和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下图为1:10精仿的军舰)
马尾船政文化富有特色,百年船政的发展历史,留下了中国近代造船事业、航空工业、新式教育等自强不息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存。马尾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地,主动融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对台旅游、形成富有特色的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作出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众所周知,船政洋务培养造就了严复、陈季同、刘步蟾、林泰曾、萨镇冰、陈寿彭、王寿昌、詹天佑、马建忠等诸多人物,他们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事业发展的先驱,更是试图在"技""政""教"多领域回应海上文明卓有建树的风流人物。
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设,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一带一路”的战略使命,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如何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开放,打造适应并能提升“一带一路”进程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探知未知世界的前沿,是教育向经济社会转化的阵地,也是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相互交汇的桥梁。但要看到的是,这些功能不是抽象的,而是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联系的。能否将现实问题内化为大学跨学科、跨文化聚焦的问题,并有效地加以解决,这是社会对大学的希望所在,更是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因所在,是大学不断走向开放的动因所在。
因此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要有勇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马尾船政学堂走出的一代精英绝大多数都有敢于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开拓精神。在举国上下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培养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一代新人依然是中华民族变革图强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还应该有稳健变革的精神。严复、陈季同等为代表的马尾船政学堂的一代精英主张变革必须是稳健的,而不是冒进的或守旧的,他们致力于中国社会以开放的姿态融入近现代国际社会,试图在近现代国际通行公约即国际法,或中国社会本身确立的符合现代文明进程的"法"的框架下,有序地变革中国社会,他们对中国社会应走渐进式的法治理性变革之路的认识近一百年来多被以革命为主流的国人所误解。当前,有必要重新梳
理和认识以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社会稳健变革的理论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