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的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门诊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lO 1 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2)静息18导联心电图;(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4)尿微量白蛋白(定量);、(5)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眩晕病临床路径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与优化
评估患者病情: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 评估是否符合临床 路径标准。
制定个性化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 床路径标准,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实施治疗:按照治 疗方案进行治疗, 确保治疗效果。
优化治疗方案:根 据患者治疗过程中 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
提升患者满意度与就医体验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满意度 显著提高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认知程 度明显提升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信任度 增强
眩晕病临床路径 的实施提高了患 者的就医体验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推广与 应用
章节副标题
推广策略与措施
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眩晕病临床路径的优势和效果,提高公众认知度。
跨学科合作不足:加强多学科协作,建立跨学科诊疗团队,提高眩晕 病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政策支持不足: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眩晕病临床路径推 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THEME TEMPLATE
XX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XX
眩晕病临床路 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眩晕病概述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实施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实践效果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推广与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眩晕病概述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分类
眩晕病的定义: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常伴随着平衡感和空间定位能力的障 碍。
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建立合作机制: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眩晕病临床路径。 完善政策支持:争取政府支持,为推广眩晕病临床路径提供政策保障。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标准:1.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2.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2019版:A17.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编码:G45.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以头晕与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
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多有年高体虚、饮食不节、疲劳或跌扑损伤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①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眼花的感觉。
如病人改变体位(如转头、起坐、翻身等)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
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
②头痛:大约l/3或1/2病例有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双侧颞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③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发麻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
④内脏性障碍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等表现。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分型论治。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完整版)头晕临床路径
(完整版)头晕临床路径头晕临床路径摘要头晕是指旋转、涡旋、晕倒或失衡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头晕的病因复杂多样,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头晕的常见病因及诊断治疗路径。
1. 引言头晕是指患者感觉周围事物旋转或自身出现过度迅速、不真实感觉,伴随眩晕或站立不稳等症状。
头晕症状的出现可能与多种病因有关,如内耳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2. 头晕的常见病因及诊断头晕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 内耳疾病内耳疾病是导致头晕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等。
对于内耳疾病的诊断,可进行Otometrics测试、伍德伯克散技术等。
2.2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如低血压、心律失常、颈动脉狭窄等也会引起头晕。
诊断时可通过测量血压、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来帮助确定病因。
2.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癫痫、帕金森病等也与头晕症状有关。
通过核磁共振、脑电图等检查手段可以帮助确定病因。
3. 头晕的诊断治疗路径对于头晕症状的诊断治疗路径,可以遵循以下步骤:3.1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头晕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诱因以及伴随症状等,可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
3.2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听力、眼震检查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病理改变。
3.3 辅助检查根据病情及病史,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如Otometrics测试、心电图、核磁共振等,以辅助病因诊断。
3.4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病因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3.5 随访及复查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症状的缓解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复查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结论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针对头晕症状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建立完善的临床路径,能够提高头晕诊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以上为头晕临床路径的完整版。
眩晕临床路径的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docx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 : 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 TCD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 TCD编码 :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17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内科眩晕临床路径
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周围性眩晕。
(二)诊断依据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及《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起病突然,发作性病程2.伴有视物旋转,伴植物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或伴有听力障碍;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小脑、脑干病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及《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查,明确眩晕类型,并排除中枢性病变,制定治疗策略;2.止晕治疗,症状明显,给药缓解头晕药物。
3.如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给予复位治疗。
4.如考虑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给予脱水、激素等治疗。
5.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6.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性眩晕;7.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头颅MRI或CT,眼震电图,TCD,颈部血管超声,声导抗测听,言语测听。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4)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颈椎X线或CT;(2 ) CTA、MRA、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扫描或DSA;(七)选择用药。
1.止晕药物::甲磺酸倍他斯汀、地芬尼多、溴米那普鲁卡因、异丙嗪等;2.改善内耳供血药物;(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眩晕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二、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周围性眩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标准住院日:10天。
(完整版)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临床路径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023年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23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住院病人。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第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勉华石岩主编,2021年)。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吉耀,葛均波,邹和建主编,2022年5月)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制订2022年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第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吴勉华石岩主编,2021年)。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它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眩晕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规范眩晕的临床路径实施,提高眩晕患者的诊疗水平,特制定了以下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一、初步评估。
患者初次出现眩晕症状时,应立即进行初步评估。
包括对患者病史的详细询问,了解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情况。
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耳鼻喉系统等方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症状。
二、辅助检查。
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必要时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头颅MRI、内耳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前庭功能检查、听力检查等实验室检查。
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眩晕的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诊断与分型。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眩晕的病因和类型。
眩晕可分为前庭性眩晕、非前庭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眩晕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治疗方案。
根据眩晕的病因和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前庭性眩晕,可采取药物治疗、前庭功能锻炼等措施;对于非前庭性眩晕,可采取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措施;对于中枢性眩晕,需进一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五、随访与复查。
对于眩晕患者,需进行定期的随访与复查。
随访时应询问患者的症状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时应重复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六、教育与康复。
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眩晕知识的教育,指导患者注意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帮助患者进行前庭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七、病例讨论与交流。
定期组织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病例讨论与交流,加强医务人员的学习和交流,提高眩晕的诊疗水平。
以上就是眩晕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对眩晕患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脑病科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3 脑病科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甚至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
为了规范眩晕的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为眩晕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出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 8 版,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出版)。
1、有明确的眩晕症状,如旋转感、摇晃感、漂浮感等。
2、伴有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听力障碍、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
3、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排除其他导致眩晕的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一)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证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恼怒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症状: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或补肾助阳。
方药:左归丸加减;或右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症状:眩晕,头重如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第一篇: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一、基本情况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穴位敷帖44 例(65%),针灸治疗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2.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1 / 4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
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诊疗工作□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完成出院总结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
(2)肝火上炎证:天麻钩藤汤加减。
(3)痰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
(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
□口服中成药
□静点中药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20ml,1次/日
□骨肽注射液100mg,1次/日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压豆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
(2)肝火上炎证:天麻钩藤汤加减。
(3)痰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
(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
□口服中成药
□静点中药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20ml,1次/日
□骨肽注射液100mg,1次/日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压豆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出院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指导患者病后康复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
行健康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