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二章章末检测试卷(二)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2)根据组成化合物的粒子类型判断 化合物中,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是离子化合物,其他的是共价化合物。常见的阳离子 有K+、 Ca2+、Na+、Mg2+、Zn2+、Fe2+、Fe3+、Cu2+、Ba2+、Ag+、 NH+ 4 等, 常见的阴离子有 F-、Cl-、Br-、I-、O2-、O22-、S2-、ClO- 3 、ClO-、SO24-、SO23-、 HSO- 3 、NO- 3 、CO23-、HCO- 3 、SiO23-、MnO- 4 等。
子通过
静电作结用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氯化钠。
2.离子键 (1)概念: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成键三要素 ①成键粒子: 阳离子和阴离子。 ②成键本质: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 ③成键元素:一般是 活泼金属元素与 活泼非金属元素。
3.离子化合物 (1)概念:由 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常见类型 ①强碱:如NaOH、KOH等。 ②绝大多数盐:如NaCl、K2SO4等。 ③活泼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MgO等。 (3)性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一般比较牢固,破坏它需要很高的能量,所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 一般较高,常温下为固体。 ②离子化合物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 够导电。
深度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将下列电子式与错因用线连接
返回
02 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
GONG JIA JIAN YU GONG JIA HUA HE WU
1.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氯分子的形成过程两个氯原子各两个原子间形两个氯原子均达
形成稳定的
→
→
→
提供一个电子
成共用电子对
到8e-稳定结构
氯气分子
请你根据上述图示,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01 乙酸
YI SUAN
1.乙酸的分子结构
2.乙酸的物理性质 (1)乙酸俗称醋酸,是一种有强烈 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2)熔点:16.6 ℃,温度低于熔点时,乙酸凝结成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称冰醋酸。
3.乙酸的酸性
(1)乙酸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写出乙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Na: 2Na+2CH3COOH===2CH3COO-+2Na++H2↑。 ②NaOH: CH3COOH+OH-===CH3COO-+H2O 。 ③Na2O: 2CH3COOH+Na2O===2CH3COO-+2Na++H2O。 ④Na2CO3: 2CH3COOH+CO23-===2CH3COO-+H2O+CO2↑。 (2)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的方法
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1)1 mol该有机物和过量的金属钠反应最多可以生成__1_.5__m__o_l _H2。 (2)该物质最多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3_∶__2_∶__2__。 解析 金属钠可以和羟基、羧基反应生成H2,1 mol该有机物中含有1 mol羟基和2 mol 羧基,故1 mol该有机物和过量的金属钠反应最多可以生成1.5 mol H2,同时消耗3 mol Na,NaOH、NaHCO3均只能与该有机物中的羧基反应,所以消耗NaOH、NaHCO3的物 质的量相同都为2 mol。
作反应器的大试管倾斜45°角的目的:增大受热面积
导气管
导气管末端的位置:不能伸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
反应物
先加入乙醇,然后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试剂 催化剂 吸收剂
操作
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既加快了反应速率又提高了反应物 的转化率 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的目的:溶解乙醇,和乙酸反应,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液体分层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2课时苯的结构和性质一、苯的分子结构(1)苯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碳碳双键。
(2)研究表明:①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②分子中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平面。
③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1)苯分子中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及与它们相连的两个氢原子, 不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2)苯中含有碳碳双键, 所以苯属于烯烃(×)(3)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可以分成两类不同的化学键(×)(4)苯分子中既不含有碳碳双键, 也不含有碳碳单键(√)(5)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12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6)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1. 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面?提示13个解析与苯环直接相连原子和苯环上原子共面, 共有12个, —CH3上有一个H与苯环共面, 最多13个共面。
2. 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面?提示16个解析苯环和乙烯上所有原子都可以共面, 所以最多16个共面。
3. 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面?最多有多少原子在一条直线上?提示17个4个解析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和苯环上的原子共面, 共有12个, —CH3上有一个H与苯环共面, 根据乙烯的结构知—CH===CH2中所有原子共面, 都可与苯环共面, 所以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最多有17个。
1. 分子中原子能否共面的判断方法(1)典型有机物分子的立体构型①平面形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
如:或。
②正四面体(或四面体)形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如:。
(2)分子中原子能否共平面的判断方法①展开立体构型法:其他有机物可看作以上两类典型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后的产物, 但这三种分子的空间结构基本不变。
如CH2===CHCl, 可看作Cl原子代替了乙烯分子中H原子的位置, 故六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中化学必修1步步高全套学案课件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2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并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正误判断,初步掌握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
一、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验探究按下图所示完成实验,并回答问题:①图甲实验的现象是无明显变化,因为溶液中K+、Cl-、Na+、SO2-4相互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图乙实验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原因是溶液中Ba2+与SO2-4结合生成硫酸钡。
③结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
2.离子反应方程式(1)离子反应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氯化钡和硫酸钠在溶液中反应为例:①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BaCl2+Na2SO4===BaSO4↓+2NaCl;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的形式:2Na++SO2-4+Ba2++2Cl-===BaSO4↓+2Na++2Cl-;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SO2-4+Ba2+===BaSO4↓;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1)书写步骤:“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2)书写关键:①要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电解质写成离子的形式;②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如水、弱酸、弱碱)等写成化学式。
例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SO2-4+Ba2+===BaSO4↓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aCO3+2H+===Ca2++H2CO3D.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选项A中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选项B中H+与OH-参加反应生成水;选项C中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1课时乙烯一、乙烯的组成和结构1. 分子结构2. 立体构型(1)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2)乙烯的电子式为(×)(3)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4)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丙烯(CH3—CH===CH2)中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在同一平面?提示7个解析因为乙烯中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 而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 最多只有3个原子在同一平面, 而丙烯可以看作—CH3取代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 —CH3中的C与双键碳原子及其上的3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 而—CH 3中最多只有一个H 与双键碳原子及其上的3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
二、乙烯的性质和用途1. 实验探究(1)实验现象①B 中溶液紫色褪去; ②C 中溶液橙红色褪去;③D 处点燃后, 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2)实验结论石蜡油(烷烃)分解产物中有不同于烷烃(饱和烃)的物质产生, 即不饱和烃(烯烃)。
2. 不饱和烃与烯烃3. 物理性质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难溶于水, 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4. 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①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放出大量热。
CH 2===CH 2+3O 2――→点燃2CO 2+2H 2O 。
②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烯被氧化为CO 2。
(2)加成反应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写出乙烯与下列物质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①Br 2:CH 2===CH 2+Br 2―→CH 2BrCH 2Br ;②H 2:CH 2===CH 2+H 2――→催化剂△CH 3CH 3; ③HCl :CH 2===CH 2+HCl ――→催化剂△CH 3CH 2Cl ; ④H 2O :CH 2===CH 2+H 2O ――→催化剂高温高压CH 3CH 2OH 。
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2高一下学期步步高配套学案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特点。
2.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一、常见的化学电源1.锌锰干电池(1)结构:锌锰干电池是以锌筒为负极,石墨棒为正极,在石墨棒周围填充糊状的MnO2和NH4Cl 作电解质。
(2)原理:锌锰电池是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
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MnO2+2NH+4+2e-===Mn2O3+2NH3↑+H2O。
(3)缺陷:锌锰干电池电量小,而且在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气涨或漏液,会导致电器设备的腐蚀。
改进措施:①在外壳套上防腐金属筒或塑料筒制成防漏电池;②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进行改进,制成碱性锌锰电池。
2.充电电池(1)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
充电电池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可以逆向进行,生成物重新转化为反应物,使充电、放电可在一定时期内循环进行。
充电电池中能量的转化电能。
关系是化学能放电充电(2)常见的充电电池①铅蓄电池常作汽车电瓶,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
负极材料是Pb,正极材料是PbO2,电解质溶液是硫酸溶液。
②镍镉电池以Cd为负极,NiO(OH)为正极,以KOH为电解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但镉是致癌物质,废弃镍镉电池如不回收,会严重污染环境。
③碱金属中的Li是最轻的金属,活动性极强,是制造电池的理想物质。
锂离子电池是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
3.燃料电池(1)燃料电池是通过燃料气体与氧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燃料电池与火力发电相比,其燃料的利用率高、能量转化率高。
与干电池或者蓄电池的主要差别在于反应物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由外设装备提供燃料和氧化剂等。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深化探究
(2018·北京汇文中学月考)已知铷(Rb)是37号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是85.5,与钠同主族, 回答下列问题: (1)铷位于第__五__周期,其原子半径比钠元素的原子半径___大_(填“大”或“小”)。 (2)铷单质性质活泼,写出它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2_R__b_+__C_l_2=_点=_=_燃_=_=_2_R_b_C_l。 铷单质易与水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_R__b_+__2_H_2_O_=_=_=__2_R_b_+_+__2_O__H_-_+__H__2_↑,实验表 明,铷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____剧_(填烈“剧烈”或“缓慢”)。
很稳定
较稳定
不如HCl稳定 不稳定、易分解
从F2→I2与H2化合越来越难 ,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接近 _2_N__aB__r+__C__l2_=_=_=_B__r2_+__2_N_a_C__l 无色,下层呈____橙__红_ 色
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接近 无色,下层呈_____紫__红色
_2_K__I+__C__l2_=_=_=_2_K__C_l_+__I2_
结论
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接近无 __B_r_2+__2_K__I=__=_=_2_K_B_r_+__I_2_ 色,下层呈______紫_ 红色
从Cl2→I2氧化性逐渐_减__弱__
_R_b_
原子结构示 意图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227
0.248
铯 _C_s_
0.265
碱金属原子结构特点: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一章第二节第1课时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电子的能量(1)在多电子原子里, 电子的能量不同。
(2)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低, 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高。
2. 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 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 称作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各电子层由内到外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字母代号K L M N O P Q离核远近由近到远能量高低由低到高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4. 微粒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 电子层数减少一层, 形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 形成和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1)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核越远(×)(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就是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3)原子核外各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4)当M层是最外层时, 最多可排8个电子, 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 最多可排18个电子(√)(5)35号元素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 下列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吗?如有错误, 请改正。
(1)磷原子正确;(2)碳原子不正确;(3)钾原子不正确;(4)氟离子正确。
(5)镁离子正确。
2. 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
(2)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3倍、4倍的原子分别是C、O、Ne。
(3)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4)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2高一下学期步步高配套学案第二章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
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一、详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经常会感受到有热量的变化,比如钠与水的反应等,其实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即新物质的生成,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反应是吸热的,有的反应是放热的。
而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
化学反应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能量变化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存在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大多数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这就实现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
1.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在化学变化前后,参加反应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改变,只是进行了原子之间的重组和整合;原子进行重组、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由于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要消耗能量,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要释放能量,因此我们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表示为反应物――――――――――――→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新化学键形成释放能量生成物 这样,当反应中吸收的能量大于释放的能量时,反应表现为吸收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当反应中吸收的能量小于释放的能量时,反应表现为放出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典例1】 已知:①1 mol H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436 kJ 的能量;②1 mol Cl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243 kJ 的能量;③由氢原子和氯原子形成1 mol HCl 分子时释放 431 kJ 的能量。
则1 mol H 2和1 mol Cl 2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时的能量变化为( ) A.放出能量183 kJ B.吸收能量183 kJ C.吸收能量248 kJD.吸收能量862 kJ解析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 2+Cl 2=====点燃2HCl,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断裂1 mol H —H 键、1 mol Cl —Cl 键,同时形成2 mol H —Cl 键。
计算可知生成2 mol HCl 气体时,吸收的热量为436 kJ +243 kJ =679 kJ,放出的热量为431 kJ ×2=862 kJ,故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为862 kJ -679 kJ =183 kJ,A 对。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微专题(二)
微专题(二)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与同种变价金属反应金属被氧化后的价态越高, 则非金属性就越强;反应越剧烈, 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或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气态氢化物或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二、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两不能”“两应该”(1)不能依据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弱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应该依据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判断。
(2)不能依据元素低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应该依据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判断。
1. 下列事实不能作为实验判断依据的是()A. 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 判断金属性强弱B. 铁投入CuSO4溶液中, 能置换出铜, 钠投入CuSO4溶液中, 不能置换出铜, 判断钠与铁的金属性强弱C. 酸性:H2CO3<H2SO4, 判断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D. Br2与I2分别与足量的H2反应, 判断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答案 B解析A项符合金属与水反应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因Na的金属性太强, 与溶液反应时会先与H2O反应, 故B项不能作为判断依据;C项中根据H2CO3、H2SO4都是最高价含氧酸, 由它们的酸性强弱可以推知硫的非金属性比碳强;D项所述符合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反应难易程度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2.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目的A Cl2、Br2分别与H2反应比较氯、溴的非金属性强弱B 向MgCl2、AlCl3溶液中分别通入NH3比较镁、铝的金属性强弱C 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2CO3、H2SO4溶液的pH 比较碳、硫的非金属性强弱D Fe、Cu分别放入盐酸中比较铁、铜的金属性强弱答案 B解析Cl2、Br2分别与H2反应, 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即可判断出氯、溴的非金属性强弱, A项正确;MgCl2、AlCl3溶液中分别通入氨气, MgCl2与NH3·H2O反应生成Mg(OH)2沉淀, AlCl3与NH3·H2O反应生成Al(OH)3沉淀, 无法比较二者的金属性强弱, B项错误;H2CO3、H2SO4分别为C、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酸性越强,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所以通过测定相同浓度的溶液的pH可判断二者非金属性强弱, C项正确;利用Fe、Cu放入盐酸中所产生的现象不同即可判断出Fe、Cu的金属性强弱, D项正确。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氢氧燃料电池
甲烷燃料电池
H2 失电子
CH4 失电子
O2 得电子
氢氧化钾或硫酸
4.燃料电池与干电池或蓄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反应物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由外 加设备提供燃料和氧化剂等。
典例应用
1.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即大家熟悉的干电池,其结构如图所示。 尽管这种电池的历史悠久,但对于它的化学过程人们尚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放电时, 电池中的反应如下: E极:2MnO2+2e-+ 2NH=+4==Mn2O3+H2O+2NH3↑ F极:Zn-2e-===Zn2+ 总反应式:2MnO2+Zn+ 2NH=+ 4 ==Mn2O3+Zn2++2NH3↑+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极是电池的正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验现象 质量增大
极无变化
气体产生
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a>b>c>d
√C.d>a>b>c
B.b>c>d>a D.a>b>d>c
解析 装置一是原电池,a极质量减小,说明a极金属失电子形成离子,故a极金属比b极金 属活泼;装置二没有形成原电池,可知b比c活泼,且c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后面; 装置三形成原电池,可知d比c活泼;装置四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则电子是从d极流向a 极,知d比a活泼。因此活动性顺序为d>a>b>c。
(2)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特点,并结合两个半反应,找出正负极材料及电般选择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
属或碳棒作正极。负极材料或还原性的物质在负极上失电子被氧化,氧化性物质在正
极上得电子被还原。
②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或者电解质溶液中溶解
【步步高】(新课标)20222022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对
第2节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第1课时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学习目标 1.掌握轨道杂化的基本思想,并能用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共价键的形成和空间构型。
一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化学式:________,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二杂化轨道理论1.杂化轨道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原子内部能量________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做原子轨道的杂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组新的原子轨道,叫做________________,简称杂化轨道。
杂化轨道在角度分布上比单纯的s或p轨道在某一方向上更________,从而使它与其他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的程度更大,形成的共价键更__________。
通常,有多少个原子轨道参加杂化,就形成多少个杂化轨道。
2.杂化轨道的类型杂化类型sp1 sp2 sp3用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杂化轨道的数目杂化轨道间的夹角空间构型实例CH≡CHCH4CF41.下列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形的是()①CH4②NH3③CF4④SiH4⑤C2H4⑥CO2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2.下列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用sp1杂化方式解释的是() A.HCl B.BeCl2 C.PCl3 D.CCl4 3.在BrCH===CHBr分子中,C—Br键采用的成键轨道是() A.sp1—p B.sp3—sC.sp2—p D.sp3—p4.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形成sp2杂化轨道的是()A.H2O B.NH3C.C2H4 D.CH45.下列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相同的是()A.CO2与SO2 B.CH4与NH3C.BeCl2与BF3 D.C2H4与C2H2练基础落实知识点一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1.下列分子中键角最小的是()A.H2O B.CO2 C.BF3 D.CH42.NH3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CH4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杂化,而CH4是sp3杂化B.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3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个杂化轨道C.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D.NH3分子中有3个σ键,而CH4分子中有4个σ键知识点二杂化轨道理论3.sp3杂化形成的AB4型分子的空间构型是()A.平面四边形B.四面体形C.四角锥形D.平面三角形4.下列分子中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的是()A.C2H2 B.C2H4C.C3H8 D.CO25.有关甲醛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C原子采取sp1杂化B.甲醛分子为三角锥形结构C.C原子采取sp2杂化D.甲醛分子为三角锥形结构6.三氯化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不是平面正三角形,下列关于三氯化磷分子空间构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PCl3分子中P采用sp3杂化B.PCl3分子中P—Cl键属于极性共价键C.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键能键角均相等D.PCl3是非极性分子练方法技巧较复杂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判断7.下列关于丙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丙烯分子有8个σ键,1个π键B.丙烯分子中3个碳原子都是sp3杂化C.丙烯分子中存在非极性键D.丙烯分子中3个碳原子不在同一直线上8.下列关于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6个碳原子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②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条直线上③6个碳原子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④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练高考真题9.(2022·四川理综,27)DEXYZ是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且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它们的最简单氢化物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次是正四面体三角锥形正四面体角形(V形)直线形。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二章阶段重点突破练(三)
阶段重点突破练(三)题组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2018·无锡高一检测)下列反应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符合图像的是()A. H+H―→H—HB. 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C. Mg+2HCl===MgCl2+H2↑D. H2SO4+2KOH===K2SO4+2H2O答案 B解析根据图像, 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说明反应是吸热反应或过程。
A项, 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会放出能量, 错误;B项, 属于铵盐和碱的反应, 是吸热反应, 正确;C 项, 属于金属与酸的反应, 是放热反应, 错误;D项, 属于酸碱中和反应, 是放热反应, 错误。
2. (2019·钦州中学高一下期中)下列变化过程, 能放出热量的过程有()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硫酸稀释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⑤H2在Cl2中燃烧⑥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⑦NH4Cl晶体与Ba(OH)2·8H2O混合搅拌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 C解析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热;②酸碱中和反应放热;③浓硫酸稀释过程放热;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⑤H2在Cl2中燃烧放热;⑥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吸热;⑦NH4Cl 晶体与Ba(OH)2·8H2O混合搅拌吸热。
3. 生产液晶显示器的过程中使用的化学清洗剂NF3是一种温室气体, 其储存能量的能力是CO2的12 000~20 000 倍, 在大气中的寿命可长达740年之久, 已知键能是指断开1 mol化学键变为气态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 以下是几种化学键的键能:化学键N≡N F—F N—F键能/kJ·mol-1941.7 154.8 283.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过程N2(g)―→2N(g)放出能量B. 过程N(g)+3F(g)―→NF3(g)放出能量C. 反应N2(g)+3F2(g)===2NF3(g)是吸热反应D. NF3吸收能量后如果没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答案 B解析A项, 由N2(g)―→2N(g)破坏化学键需吸收能量;B项, N(g)+3F(g)―→NF3(g)是形成化学键, 放出能量;C项, 能量变化值=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291.9 kJ·mol-1, 故为放热反应;D项,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微专题(一)
巧记“10电子微粒和18电子微粒”(1)10电子微粒(2)18电子微粒注意:常见“几核几电子微粒”的说法中, 微粒中含有几个原子, 就为几核, 如2核18电子的分子有HCl 、F 2;2核18电子的离子有HS -、O 2-2;4核10电子的分子有NH 3等。
1. A 、B 、C 都是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微粒。
(1)A 为中性微粒, 如果A 的水溶液显碱性, 则A 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下同)。
(2)B 是带电微粒。
如果B 为阳离子且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则B 是________;如果B 为阴离子且其水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则B 是____________。
(3)若1个C 微粒中含有5个原子核、带正电荷, 可与另一种核外电子数为10的阴离子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两种核外电子总数均为10的中性微粒, 则C 为______, 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H 3 (2)H 3O + OH - (3)NH +4 NH +4+OH -=====△NH 3↑+H 2O解析 (1)中性微粒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 则该微粒为NH 3。
(2)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则B 溶液显酸性, 结合其为10电子的阳离子可知为H 3O +;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溶液显碱性, 结合其为10电子的阴离子可知为OH -。
(3)含有5个原子核即含有5个原子, 再结合10电子、阳离子等信息可知其为NH +4, NH +4与碱反应生成氨气与水, 故可知与NH +4反应的10电子阴离子为OH -, 由此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某同学在画某种元素的一种单核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时, 忘记在圆圈内标出其质子数,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作出判断:(1)若该粒子是中性粒子, 则这种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四章 第二节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一、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二、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 随堂达标验收
01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HUA SHI RAN LIAO DE ZONG HE LI YONG
1.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煤等
煤 物质组成: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 元素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
提高汽油的产量
在高温下,把长链分子的烃断裂 裂解(深度裂化)
为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液态烃
含直链烷烃的 获得短链不饱 石油分馏产品 和烃
2.分馏汽油和裂化汽油有何区别?如何鉴别? 提示 分馏汽油是饱和烃的混合物,裂化汽油中含不饱和烃;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区 别它们。
4.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
返回
02 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
HUAN JING BAO HU HE LV SE HUA XUE
1.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环境保护的任务 ①环境监测:对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等进行分析和鉴定,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 ②治理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③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杜绝污染物的排放,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2.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最高目标:原子利用率为 100%,即反应物中的原子 全转部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归纳总结
(1)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 (2)环境保护: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
典例应用
1.最近,国际上提出的“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工业生产中 A.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严格处理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二章第一节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微观角度)E 1>E 2, 反应吸收能量;E 1<E 2, 反应释放能量。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宏观角度) (1)物质的稳定性与能量的关系(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用E 表示物质能量)⎩⎪⎨⎪⎧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放出能量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吸收能量(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3)化学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4)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所以化学反应必然伴随能量变化(√)(5)一般物质本身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1. 断裂1 mol H—H键需要吸收a kJ能量, 则2 mol H原子形成1 mol H—H键的能量如何变化?答案放出a kJ能量。
2. 在25 ℃、101 kPa的条件下, 断裂1 mol H—H键吸收436 kJ能量, 断裂1 mol Cl—Cl键吸收243 kJ能量, 形成1 mol H—Cl键放出431 kJ能量。
H2+Cl2===2HCl的化学反应可用下图表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________。
(2)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________。
(3)判断反应H2+Cl2===2HCl是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
(4)反应物的总能量__(填“>”或“<”)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1)679 kJ(2)862 kJ(3)放出(4)>解析(1)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应该是断开1 mol H—H键与1 mol Cl—Cl键吸收能量之和, 即436 kJ+243 kJ=679 kJ。
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中化学必修1步步高全套学案课件第二章第三节微型专题(六)
微型专题(六)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一、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例1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被氧化的氯原子与被还原的氯原子的个数之比为()A.1∶6B.6∶1C.1∶5D.5∶1【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KClO3中的氯元素由+5价被还原为0价,HCl中的氯元素部分由-1价被氧化为0价,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被氧化的氯原子(化合价升高的氯原子)和被还原的氯原子(化合价降低的氯原子)的个数之比为5∶1。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题点】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其高价态和低价态反应生成中间价态,即“两头变中间,只靠拢不交叉”。
相关链接价态规律(1)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价态相邻能共存,价态相间能归中,归中价态不交叉,价升价降只靠拢。
应用:判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
(2)歧化规律:同种元素的中间价态变为高价态和低价态,即中间价态―→高价态+低价态。
变式1(2019·赣州市十四县调研)已知反应:①Cl2+2KBr===2KCl+Br2;②KClO3+6HCl===3Cl2+KCl+3H2O;③2KBrO3+Cl2===Br2+2KCl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B.反应②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C.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KClO3>KBrO3>Cl2>Br2D.③中1 mol还原剂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KClO3+6HCl===3Cl2+KCl+3H2O不属于置换反应,A错误;反应KClO3+6HCl===3Cl2+KCl+3H2O中KClO3是氧化剂,HCl是还原剂,6 mol氯化氢参加反应,其中5 mol 氯化氢被氧化,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B错误;在Cl2+2KBr===2KCl+Br2中氧化性:Cl2>Br2;在KClO3+6HCl===3Cl2+KCl+3H2O中氧化性:KClO3>Cl2;在2KBrO3+Cl2===Br2+2KClO3中,氧化性:KBrO3>KClO3,所以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KBrO3>KClO3>Cl2>Br2,C错误;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总数等于反应中电子转移总数可知:在反应③中若有 1 mol还原剂Cl2反应,则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D正确。
2019年高一化学人教版步步高必修2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微观的思想,从反应物分子和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变化的角度,在本质上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一、断开或形成1 mol某化学键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或原子团)的重新组合,即反应物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新化学键的形成。
2.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结合的。
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3.断开或形成1 mol H2中化学键的能量变化(1)在1 mol氢分子中,含有2 mol氢原子,含有1 mol H—H键。
(2)已知在25 ℃和101 kPa的条件下,由2 mol H原子形成1 mol H—H键时,放出436 kJ的能量。
若要使1 mol氢分子变为2 mol氢原子时,需要断开1 mol H—H键,其能量变化是吸收436 kJ的能量。
4.断开或形成1 mol CH4中化学键的能量变化(1)CH4的电子式是,结构式是,1 mol CH4分子中含有4 mol C—H键。
(2)在CH4中,断开1 mol C—H键要吸收415 kJ的能量。
若要形成1 mol CH4中的C—H键,其能量变化是放出4 mol ×415 kJ·mol -1=1 660 kJ 的能量。
在25 ℃和101 kPa 的条件下,由原子形成1 mol 化学键时所放出的能量,与断开1 mol 相同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是相等的。
1.键能是指在25 ℃、101 kPa 的条件下,将1 mol 理想气体分子AB 拆分为中性气态原子A 和B 时所需要的能量。
显然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如H —H 键的键能是436 kJ·mol -1,是指使1 mol H 2分子变成2 mol H 原子需要吸收436 kJ 的能量。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一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学会判断化学键类型。 2.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 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本质。
核心素养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会分析物质变化中化学键的可能变化。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断和裂新化学键的
2.分子间作用力 (1)概念:分子间存在一种把
范德华力 。
分子聚集
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
(2)主要特征:①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②只有分子充分接近时才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力,如固体和液体物质中;③分子间作用力远远比化学键弱;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
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主要由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决定。 (3)规律: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 越大 ,分子间作用 力 越大 ,物质的熔、沸点 越高。如卤素单质,熔、沸点:F2 Cl2< Br2< I2。<
(1)有下列变化:①碘的升华 ②烧碱熔化 ③氯化钠溶于水 ④氯化氢溶于水 ⑤氧气溶于水 ⑥氯化铵受热分解 其中化学键未被破坏的是___①__⑤___(填序号,下同);仅离子键被破坏的是______②;仅③共价 键被破坏的是_____;离④子键和共价键都被破坏的是_____。 ⑥
解析 ①碘的升华属于物理变化,破坏的是范德华力,化学键未被破坏; ②烧碱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烧碱熔化时,阴、阳离子间的离子键被破坏; ③氯化钠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中的离子键被破坏; ④氯化氢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氢中的共价键被破坏; ⑤氧气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化学键未被破坏; ⑥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存在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受热分解时,阴、阳离子间 的离子键和铵根离子中的共价键均被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检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 每小题3分, 共5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2018·厦门双十中学期中)达康书记又追问环保局长:“那么垃圾处理中, 能随便焚烧吗?焚烧垃圾会降低GDP的。
”在焚烧垃圾过程中发生了()A. 吸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B. 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C. 放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D. 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D解析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因此垃圾处理中不能随便焚烧, 在焚烧垃圾过程中发生了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选D。
2. 化学反应中必然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浓硫酸溶于水共价键断裂并放出大量的热, 所以该过程是放热反应B. 吸热反应一定要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C. 上图可表示放热反应中的能量变化D. 焰色反应有能量变化, 所以焰色反应是化学反应答案 C解析浓硫酸溶于水共价键断裂并放出大量的热, 没有产生新物质, 不是化学变化, 不能称为放热反应, A项错误;吸热反应不一定要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 例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之间的反应, B项错误;图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因此可表示放热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C项正确;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 D项错误。
3. 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 铜片为负极, 其附近的溶液变蓝, 溶液中有Cu2+产生B. 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 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将改变C. 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D. 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 LED灯将不会发光答案 C解析锌片作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 铜片作正极, 发生还原反应,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故A错误;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 铁片依然作负极, 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故B错误;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 故C正确;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 由于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 溶液呈酸性, LED灯也会发光, 故D错误。
4. (2019·南昌一中月考)如图所示, 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 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 然后小心地向水槽中滴入浓CuSO4溶液, 一段时间后, 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中, 不考虑两球的浮力变化)()A. 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 均为A端高B端低B. 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 均为A端低B端高C. 当杠杆为导体时, A端高B端低;杠杆为绝缘体时, A端低B端高D. 当杠杆为导体时, A端低B端高;杠杆为绝缘体时, A端高B端低答案 D解析若杠杆是导体, 则滴入硫酸铜后, 装置构成原电池, 铁是负极, 失去电子, 被氧化, 铜是正极, 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 析出铜, 附着在铜电极表面, 所以A端低, B端高;若杠杆是绝缘体, 不能构成原电池, 此时铁直接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生成的铜附着在铁表面, 质量增加, 因此A端高, B端低, 故D正确。
5. 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 分别加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然后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 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 则产生氢气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如图, 其中正确的是()答案 D解析a和b中, 均有反应Zn+2H+===Zn2++H2↑, Zn的质量相等, 都是H2SO4过量。
但a 中还发生Zn+Cu2+===Zn2++Cu, 消耗了一部分Zn, 故生成H2的体积小, 生成的Cu和剩余的Zn在稀硫酸中形成了原电池, 故生成H2的速率大。
6. 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B. 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C. 反应达到平衡后, NO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D. 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 反应达到平衡答案 A解析升温, 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A项错误;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提高v正、v逆, B项正确;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是“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保持不变, C项正确;单位时间内消耗CO(代表v正)和CO2(代表v逆)的物质的量相等, 再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实质反映了同一物质的v正=v逆, 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D项正确。
7. (2018·铜陵市期中)根据如图所示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应C(s)+H2O(g)===CO(g)+H2(g), 能量增加(b-a) kJ·mol-1B. 该反应过程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C. 1 mol C(s)和1 mol H2O(l)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g)吸收的热量为131.3 kJD. 1 mol C(s)、2 mol H、1 mol O转变成1 mol CO(g)和1 mol H2(g)放出的热量为a kJ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s)+H2O(g)===CO(g)+H2(g)ΔH=(b-a) kJ·mol-1, A项正确;该反应过程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 B项正确;根据图像可知1 mol C(s)和1 mol H2O(g)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g)吸收的热量为131.3 kJ, 而1 mol H2O(l)变为1 mol H2O(g)时要吸收热量, 因此1 mol C(s)和1 mol H2O(l)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g)吸收的热量大于131.3 kJ, C项错误;由图可知, 1 mol C(s)、2 mol H 、1 mol O 转变成1 mol CO(g)和1 mol H 2(g)放出的热量为a kJ, D 项正确。
8. 根据下面的信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H 2(g )1 mol H 2的共价键断裂吸收436 kJ 能量2H (g )12O 2(g )12 mol O 2的共价键断裂吸收249 kJ 能量O (g )形成1 mol H 2O 的共价键释放930 kJ 能量H 2O(g) A. 2 mol H 2(g)与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O(g)吸收能量为490 kJB.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C. 1 mol H 2(g)与0.5 mol O 2(g)反应生成1 mol H 2O(l)释放能量为245 kJD. 2 mol H 2O(g)的能量比2 mol H 2(g)与1 mol O 2(g)的能量之和低答案 D解析 2 mol H 2(g)与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O(g)放出的能量为490 kJ, A 项不正确;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成正比, B 项不正确;1 mol H 2(g)与 0.5 mol O 2(g)反应生成1 mol H 2O(g)释放能量为245 kJ, C 项不正确;2 mol H 2(g)与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O(g)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2 mol H 2O(g)的能量比2 mol H 2(g)与1 mol O 2(g)的能量之和低, D 项正确。
9. 纽扣电池可作计算器、电子表等的电源。
有一种纽扣电池, 其电极分别为Zn 和Ag 2O, 用KOH 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电池的总反应为Zn +Ag 2O===2Ag +ZnO 。
关于该电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极的电极反应为Ag 2O +2e -+H 2O===2Ag +2OH -B. Zn 极发生氧化反应, Ag 2O 极发生还原反应C. 使用时电子由Zn 极经外电路流向Ag 2O 极, Zn 是负极D. 使用时溶液中电流的方向是由Ag 2O 极流向Zn 极答案 D解析 由题意知, 纽扣电池的总反应为Zn +Ag 2O===2Ag +ZnO, 故Zn 为负极、Ag 2O 为正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为Ag 2O +2e -+H 2O===2Ag +2OH -, A 项正确;Zn 极发生氧化反应, Ag 2O 极发生还原反应, B 项正确;使用时Zn 是负极, 电子由Zn 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C 项正确;使用时溶液中电流的方向(即内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即Zn 极流向Ag 2O 极, 溶液中是由离子导电的, D 项不正确。
10. 据最近媒体报道, 化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充电锌空气电池, 这种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 溶液, 储电量是锂电池的五倍, 而且更安全、更环保, 其反应原理为2Zn +O 2+4KOH +2H 2O 放电充电2K 2Zn(OH)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 负极反应式为Zn+2e-+4OH-===Zn(OH)2↓B. 放电时, 电路中通过4 mol电子, 消耗22.4 L氧气C. 充电时, 电解质溶液中OH-浓度逐渐增大D. 放电时, 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答案 C解析放电时, 负极反应式为Zn+4OH--2e-===Zn(OH)2-4, 选项A错误;放电时, 电路中通过4 mol电子, 则消耗标况下22.4 L氧气, 选项B错误;充电时, 电解池阴极反应为Zn(OH)2-4+2e-===Zn+4OH-, 电解质溶液中c(OH-)逐渐增大, 选项C正确。
11. 某兴趣小组学生设计水果电池: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好, 然后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新鲜西红柿中, 再在导线中接一个灵敏电流表, 指针发生偏转, 将西红柿换成橘子后重新做实验, 发现电流表指针没有发生偏转。
下列针对该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通过对比实验说明西红柿汁是电解质溶液而橘子汁是非电解质溶液B. 通过对比实验得出西红柿汁:pH<7, 橘子汁:pH>7C. 用橘子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不可能获得成功D. 通过对比实验说明构成原电池条件之一是两极要和电解质溶液接触并形成闭合回路答案 D解析将西红柿换成橘子后重新做实验, 电流表指针没有发生偏转, 说明没有形成原电池,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不能说明西红柿汁是电解质溶液而橘子汁是非电解质溶液, A项错误;通过对比实验不能得出西红柿汁:pH<7, 橘子汁:pH>7, B项错误;用橘子也可以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 C项错误;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现象说明构成原电池条件之一是两极要和电解质溶液接触并形成闭合回路, 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