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崛起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合集下载

初三历史步入近代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步入近代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历史步入近代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这三部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文献,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分别是英、法、美三国的历史文献B.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C.都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D.都是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要英法美三国的法律文献,由已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分别是英、美、法三国的历史文献,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法为共和制,英法是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的,而美国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而颁布的,据此分析可知ACD的表述不合史实,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伏尔泰……极力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说“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利的唯一的国家。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经常把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美国没有封建制度这个强大的敌人;英国贵族并未因革命丧失权力,他们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统治。

——《旧制度与大革命(序言)》材料二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大国崛起》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化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进行改革,要用自己的双手将西洋文化带进国内。

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能骤然强搬硬套.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伏尔泰所推崇的英国政治制度是什么?说明法国革命、美国革命面对的“强大敌人”有何区别?(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在19世纪英国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革命和法国革命共同作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巩固和扩展有哪些大事?(至少答出三项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日本这次改革前后对外政策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借鉴外来文化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4分)【答案】(1)英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美国:英国殖民统治(3分)(2)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3分)(3)日本改革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改革后,实行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逐渐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

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

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中国建国过程中的历史,这段历史经历了兴起、衰落、动荡和崛起的过程,在我看来,对中国现在的发展影响深远。

兴起中国近代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的时期,当时中国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此情况下,中国逐渐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技术和文化,才能在国际社会具有竞争力和尊严。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导致近代化进程更加长期而艰难。

然而,在此之后,恢复故宫文物和北京城墙以及盐运动等一系列民族意识觉醒的活动,重燃了文化对于国家自信的重要性,为国家追求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衰落虽然中国近代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许多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衰落现象。

比如,在1949年以前,中国被列强欺凌和侵占,以及内部自己的腐败治理等,导致国家生产能力和物质财富严重落后,社会矛盾不断升级,民不聊生。

此外,在不同的人才流失以及故步自封的思维模式下,思想和观念落后,经济贫困,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成为中国近代史衰落的原因。

动荡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爆发,随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动荡,这主要也是因为国家的落后,近代化进程不顺利,以及各种政治压力,加上中国本身复杂的民族文化和思想体系。

此时期,国家不断地打败各种外敌内变,具有民族精神的体现,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崛起在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和文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首先,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间贸易得到了切实的改善,迅速地开启了中国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其次,中国始终保持着测试新技术应对挑战的热情和勇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可说是在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变迁不断推进,许多发展历程不断地创造新的契机,私营企业、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等都逐一展开,尤其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依赖逐渐削弱,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变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的影响,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逐渐开放,从最初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逐渐吸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走了一条不易但是必要的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经济建设出发”的口号,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逐步从以前的“自力更生”思想走向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倾斜,这一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而在政治方面,邓小平也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调整和改革,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三步走的改革战略、开展对台对外经济合作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在政治上寻求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在于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与吸收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相关。

中国在工业、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局面。

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中国向西方亦有深入的学习和吸收。

具体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如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音乐、电影、时尚、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国际目光中的亮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互动、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从传统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一演变趋势。

一、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这种思想的传入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思维模式,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西方思想的传入使中国人民开始关注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逐渐摒弃了以家庭和社会集体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方式。

二、科学思维的兴起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思维在中国逐渐兴起。

科学思维强调观察、实验和验证,鼓励人们用理性和客观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颠覆,使人们开始注重实证和证据,而不再盲从于传统观念和权威。

科学思维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

三、个人主义的崛起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还体现在个人主义的崛起上。

传统的中国思维方式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个人的利益常常被置于集体之上。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的思潮在中国逐渐兴起。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的演变使中国人民开始关注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社会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

四、开放思维的拓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变。

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开放思维的拓展使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民开始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思维方式更加开放、包容和多样化。

五、创新思维的崛起近年来,中国的思维方式又迎来了创新思维的崛起。

创新思维强调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考方式,鼓励人们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思维方式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知识梳理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知识梳理

课标1两次鸦片战争▲梳理1、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遭严禁后,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2)失败原因及启示:①客观原因:xx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④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3)影响:消极: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积极:①客观上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抛弃自大陈腐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向世界学习。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根本原因:扩大在xx利益,进一步打开xx市场。

(2)影响:①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列强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各地。

③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④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兴起,中国近代化起步。

⑤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共同对付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深化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1)国内: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废驰,阶级矛盾尖锐,对外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

(2)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并向法美扩展,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并对外扩张。

(3)在西方国家对外扩张而中国腐败落后的情况下,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侵略目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门户,发动侵略战争,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4)1840年,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挑起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xx战败原因的分析(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由于科学技术领先,武器装备精良,海军实力强大,战争准备充分,取得胜利实属必然。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中国曾远远走在世界文明前列,但在鸦片战争前却被西方超越,中国衰落、西方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其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而中国依旧在封建社会中盘旋,封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造成的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在清王朝末期爆发,堵塞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变革之路直接原因1: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为西方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对近代科技的无知与轻蔑,使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停滞。

直接原因2:西方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而清王朝的高压专制的文化体制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直接原因3:闭关锁国、拒绝交流的对外政策,使中国自绝于世界潮流;西方国家向全世界的殖民扩张,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落伍与西方的崛起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重要启示:实践证明中国走封建主义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

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条新道路,在西方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不是中国的前途,还需要我们做出认真的思考3、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主要指主权状态半封建主要指经济社会形态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文综专题】世界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之路

【文综专题】世界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之路

世界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之路【背景材料】材料一近代史中九个世界大国的崛起与兴衰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回顾大国崛起的发展历史,探讨发展的相通规律。

自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以来,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相继出现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美、德、俄、日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各具特色的崛起道路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现在,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材料二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2006-2020年的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启动一批重大专项。

材料三2008年2月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问题分析】:大国崛起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兴奋点,自2006年以来,文综全国卷以及地方卷都进行了重点考查。

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我觉得要关注大国崛起崛起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规律,关注大国的崛起和衰落的关键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注关注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的重要启示。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由英国崛起看中国发展【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

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历史环环相扣。

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

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

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

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

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

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国家主义兴起的背景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在西方工业革命、列强入侵以及中国内部的社会动荡背景下逐渐兴起。

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持续遭受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屈辱,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强烈的挑战。

这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华文化的衰败和中国社会的软弱,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思想体系,来振兴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

二、国家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民族主义等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

启蒙思想在18世纪兴起于欧洲,倡导理性、人权和法治等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近代国家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认为只有民族的团结和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思想的传入深深地触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他们开始认识到中国国家的弱小和落后,追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的理想。

三、国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孙中山。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提出了“兴中华,恢复民权,建设民国”,倡导了国家主义思想,号召民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孙中山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中国现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孙中山,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还有其他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积极推动了国家主义思潮的发展和传播。

康有为强调“君权即国权”,提倡君主立宪和法治,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振兴中国。

梁启超则强调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四、国家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启示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人民唤醒了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浪潮,并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和解放。

大国崛起呈现的历史规律

大国崛起呈现的历史规律

大国崛起呈现的历史规律一、引言大国崛起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国家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

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些历史规律,揭示了大国崛起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大国崛起的规律,并探讨其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二、历史规律的总结1.经济实力的崛起大国崛起的第一个规律是经济实力的崛起。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支撑起其他领域的发展。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

例如,18世纪的英国以工业革命为契机,成为当时世界的工业强国;而20世纪的美国则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推动力。

一个国家如果能在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科技的突破和创新。

例如,近代的日本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了迅速崛起;而现代中国也凭借着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了全球科技强国。

3.政治体制的稳定政治体制的稳定是大国崛起的重要保障。

一个国家如果政治体制不稳定,社会秩序混乱,就很难实现持续的发展。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

例如,古代的罗马帝国通过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实现了辉煌的崛起;而现代的德国和日本也凭借着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成为了世界上的重要大国。

4.文化自信的传承文化自信的传承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支撑。

一个国家如果能自信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的魅力。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例如,古代的中国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成为了东亚的文化中心;而现代的印度则凭借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成为了世界上的重要文化大国。

三、对当下的启示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对当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要重视经济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己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近代以来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及启示初探

近代以来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及启示初探

近代以来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及启示初探一、英国的崛起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原因:(1)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英国大国崛起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英国大国崛起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英国大国崛起心得体会范文五篇英国大国崛起心得体会范文1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那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

近现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沧桑之歌。

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能够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

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究竟走向何方。

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景。

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

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能够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头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提高,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

此时,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

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国崛起对中国梦的启示

大国崛起对中国梦的启示

大国崛起对‎中国梦的启‎示自15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波,相互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当今,中国梦这一‎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还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知‎识,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去‎实现。

《美国》从1789‎年联邦宪法‎通过正式立‎国算起,美国至今只‎有225年‎的历史,是世界诸大‎国中最年轻‎的一个。

但是,其发展和崛‎起的速度却‎令人诧异。

诚然,美国的成长‎史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发展之一。

从西方兴起‎的大背景而‎言,美国成功的‎思想根源无‎疑与所谓的‎自由主义思‎想有关。

这种自由主‎义思想并非‎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能‎够根据人类‎的意志合理‎地设计和决‎定世界,而是突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强调人们在‎改变已经发‎展起来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时,要尽可能地‎创新而不是‎革命,这种自由主‎义的传统突‎出地表现在‎英美的经验‎主义。

在美国制宪‎立国时,正是在这样‎的经验主义‎指导下,英国的普通‎法,北美殖民地‎的自治经验‎和原有的基‎本法(特许状),才提炼并凝‎固为美国宪‎法。

在以后的宪‎政实践,特别是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呵护和民‎众对宪法的‎尊重中,美国宪法逐‎渐发展为一‎种宪政制度‎,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应该被看作‎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

今天世界上‎的200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效仿‎美国制定了‎成文宪法就‎是一个明证‎。

纽约大学讲‎座教授伯纳‎德·施瓦茨曾经‎指出:“美国对人类‎进步所作的‎真正贡献,不在于它在‎技术、经济或文化‎方面的成就‎,而在于发展‎了这样的思‎想:法律史制约‎权力的手段‎。

”反观东半球‎的中国,虽然国情和‎群众基础,国家性质在‎很大部分上‎决定了我们‎要制定一部‎怎样的法律‎,对于美国的‎宪法不可能‎是依样画葫‎芦,但宪法涉及‎到的思想和‎精髓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英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海权的重要性

英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海权的重要性

英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海权的重要性【摘要】资源,海权,大国政治,是大国崛起的三段式。

发展海权的目的在于控制资源,海权自身是一种手段。

这种逻辑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自伊丽莎白时期以来,英国就明白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并在海军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投入,并就海上战术进行探讨,形成了远程攻击战术和正规战、混合战的打法。

通过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的较量,奠定了其海上霸权的地位。

在当今这个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剧的时代,它的经验对中国有极大的启示。

【关键字】海权;英国崛起;启示自第一个民族国家,葡萄牙,提出海洋发展战略,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马汉提出海权(sea power)概念,到现在,海洋战略始终被各大强国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

各国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维持其海上力量的相对优势。

反观历史,中华帝国,曾经拥有世上最令人嫉妒的财富,但它的衰落,却与海上强国的入侵有关。

在中华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强国不值一提。

中国古人有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很精辟的说明了对待历史的态度。

现在,中国又一次的有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机会,不论是要吸取自己历史的教训,还是汲取曾经的强国的经验,都应当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一海权概念的来历相对于海权的思想来说,“海权”的概念就显得很年轻。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制海权”(shalassocrasy)的概念,用来描述“控制海洋对于陆战胜利的重要作用”。

著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指出:“我们面对的整个世界可分为两部分:陆地和海洋。

每一部分对人类都是有价值和有用的。

然而,如果谁想进一步扩张,谁就必须从陆地向海洋发展。

如果谁具备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地上的强权对手就不会长期存在。

在太阳底下,无沦是波斯国工.还是任何陆地上的独裁者,都不可能阻挡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大海上航行。

”修昔底德用“制海权”这一术语,对雅典伯里克利时代的发展海军、控制海洋和争夺霸权的战略作出了最圆满的解释。

中国现代史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中国现代史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中国现代史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中国现代史是20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备受关注。

这个历史进程受到了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部因素是指中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而外部因素则是指历史进程中其他国家、政治力量对中国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现代史中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并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1. 经济因素中国现代史中的经济因素非常重要,它是中国崛起的基础。

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状况相对衰弱,接近半殖民地状态。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思想家、学者们开始倡导自强、自立的路线,提倡产业发展。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并实行计划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史的进程提供了足够的资本和物质基础。

2. 政治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但在20世纪初受到了各种挑战,政治上的腐败和薄弱,使得中国的国家权威受到威胁。

此外,中国还曾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并被迫付出重大代价。

中国现代史中的政治问题较多,它们对中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稳定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国家的根本政治稳定。

但在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以后,内部政治问题也显露出来。

3. 文化因素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其民族文化特征也很鲜明,如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

这些文化背景在中国的现代史中影响了中国的思想、伦理、社会习惯等方面,并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的重要象征。

二、外部因素1. 西方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的外部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西方国家,比如近代欧美国家的科技、思想、经济、文化等,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19世纪的年代,许多外国列强抢占并殖民中国的领土和财富,对中国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把新式的科技、商业、思想、文化带给了中国。

2. 地缘因素中国位于世界上重要的地缘位置,近代史中的多次战争也都与这个因素紧密相关。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的中国,正值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家逐渐走向衰弱。

在这个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在战争之前,中国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中国的优势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如英国进口大量鸦片到中国,导致中国毒品泛滥。

这不仅导致了广大人民的健康问题,也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同时,中国作为贸易逆差的一方,不得不付出大量的白银来交换鸦片。

这使得中国的国家财政状况雪上加霜,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二、政治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战争爆发后,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和腐败现象更加暴露无疑。

中国政府对外交涉的失败,令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这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战争结束后,根据《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并支付赔款。

这使得国人普遍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实力的一落千丈。

于是,在中国民众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绪的觉醒,他们意识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反对外国侵略和推翻传统政府的共同目标。

三、社会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道德的崩溃,另一方面是社会思想的启蒙。

战争期间,中国社会陷入了混乱的境地。

大量的鸦片导致社会治安问题加剧,人们对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逐渐削弱。

同时,战争期间西方国家带来的法律、教育、医疗等发达的社会制度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思考。

他们认识到传统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败,开始思考改革和进步的可能性。

四、启示与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令人反思。

这场战争让中国彻底认识到国家力量的重要性和发展的紧迫性。

追溯历史,我们能够看到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振兴的一个起点。

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与改革

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与改革

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与改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近代化运动和改革,这些运动和改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这些运动和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一、近代化背景与起因近代化运动和改革在中国兴起的背景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封闭和经济的衰落。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于外国列强侵略和封建体制问题导致的社会危机,社会经济状况严重落后。

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近代化运动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自强运动的兴起自强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和制度来实现国家的崛起。

自强运动以洋务运动为典型代表,以戊戌维新为高潮,涉及国防、教育、农业等各个领域。

这些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三、百日维新与废除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一次重要尝试,其核心目标是改革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

当时的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校、推行新法律等。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内外压力的影响,维新运动遭到挫折。

尽管如此,百日维新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四、战争与民主运动近代中国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包括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

这些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对封建社会的制度和体制感到失望和愤怒,进一步推动了从封建社会走向民主社会的运动。

辛亥革命是这一运动的集大成者,它宣告了中国封建政权的结束,建立起了中华民国。

五、五四运动与新思潮的兴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规模群众运动,其核心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西方文化的追求。

这一运动推动了社会的思想解放,产生了许多新思潮,如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等。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支持和推动力量。

六、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最新阶段,其起点可以追溯到1978年。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专题四 大国崛起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专题四 大国崛起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 俄国崛起
阶段
状况
①1861年通过__农__奴__制__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 义的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 沙俄 阶段;③一战中,参加_协__约__国___一方;④1917 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__沙__皇__专__制__统治
阶段
状况
(1)1917年11月,_十__月__革__命__胜利,走上了社会主
联模式形成
阶段
状况
(3)二战中:作出重大贡献。①二战中的重要战 役:莫斯科保卫战、_斯__大__林__格__勒___战役、柏林 战役;②参加的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 苏联 (4)二战后:与美冷战,建立“___华__约___”,抗衡“ 北约”,导致世界形成___两__极___格局。1991年, __苏__联__解体
【答案】B
4. 【人物辨识】《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在某种意
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
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他”是( C )
A. 华盛顿
B. 林肯
C. 罗斯福
D. 尼克松
5. 【历史解释】“日本在战争中被炸为废墟,但是,它还 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 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东西。”这 段话表明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是( C )
7A 8B
12 见习题
9B
10 D
1. 【原因探究】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与俄国农奴制改 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 废除了殖民制度 B. 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C.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D. 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西方崛起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启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从古到今文明连续不断的国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明体系自成一派,在世界领域内曾一度独领风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以下拙见,万望老师不吝赐教。

一、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中华文明繁盛强大,生命力极强,伴随中国强大的实力向外辐射,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对周边国家的文明发展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中华文化虽绵延不绝,但也历经沧桑。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对其发展轨迹影响颇深。

1、发展历程约在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四千多年前,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后经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思想领域更是大放异彩,典籍文献浩如烟海,文学艺术高峰迭起。

①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国迎来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鸦片战争前夜,中国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及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西方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图实现民族独立。

2、影响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反思并作出相应反应。

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封建士大夫集团中的开明士绅。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脱离实际,反对崇尚空疏,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

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

19世纪5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兴起,中央部分官员和地方实力派联合,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强调“中体西用”,创办近代企业,以图民族自强。

中国已然进入学习西方的第一阶段:器物层次。

②然而在学习西方器物的过程中,统治危机不但未能消除,反而越发严重。

由此,资产阶级开始寻找一种新的道路,中国进入学习西方的第二层次:制度层次。

首先作出反应的,是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

他们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号召人民与西方进行商战,最早提出在中国上海举办万国博览会。

但此派观点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在当时看来实践性不强,故重任交于康、梁维新派。

康、梁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国会、立宪法。

但其主张广受非议,且缺乏相应条件,在顽固派的强力扼杀下遭到失败。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决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原有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清朝灭亡。

虽然中国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架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些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孙中山等人预期的效果并未达到,中国的前途命运依然堪忧。

激烈的社会变动牵动了文人敏感的神经,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学习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失败,并由此认为,要改变中国目前的状况,必须首先变革人民的思想,启民智,兴民权。

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

但文人们缺乏政治远见,未能结合国情提出解决方案,盲目批孔,全面否定儒家思想,不加选择的全盘西化,使中国思想界出现断层,社会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国家依旧积贫积弱。

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三阶段:思想层次,宣告失败。

二、近代西方文明的崛起与影响中世纪后期,欧亚世界有了一个不寻常的重大发展。

一方面,伊斯兰帝国和儒教帝国闭关自守,愈来愈僵化;另一方面,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

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

结果,出现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扩张主义的新型文明——现代文明,它与欧亚大陆其余地区及其其它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有着本质差别,从而开始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进程一直以一种加速度持续到今天,并决定着现代世界历史的进程。

③1、发展历程1500年以前,宗教神学的乌云笼罩着欧洲大陆,人民蒙昧,世俗世界被神权笼罩着,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掌握着生杀大权,就连王权都要礼让三分。

历史上将欧洲的这一时期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地理大发现后,勇敢狂热的西方人在宗教迷梦和追逐财富心理的驱动下,开辟出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随后,欧洲大陆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逐渐摆脱自中世纪以来神权的阴影,走上一条崇尚人性的道路,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国家实力,巩固发展民族国家,开始积极对外进行殖民活动,大规模侵略扩张。

世界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东西方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海洋世界“来临,这是属于欧洲的时代。

疯狂的殖民侵略与扩张为西方带来丰富的原料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促进西方经济蓬勃发展。

同时,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欧洲大陆上开始进行意义深远的工业革命,机器工业迅速发展,新工业陆续出现,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欧洲人陷入发明创造的巨大热情之中。

西方文明以一种疯狂的速度在全球迅猛传播,奠定现如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

这种格局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虽屡遭挑战,但依然延续至今。

2、影响传统的地区自治开始让位于全球的统一,诸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民到了新的大陆。

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在一起的世界。

西方的霸权在19世纪时不仅被欧洲人而且被非欧洲人认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几乎就是神授的,是事物自然规律中的一部分。

西方毫无争议成为全球霸主,引领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诸民族前进。

欧洲人在世界历史上居于领导地位,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卓越地位起因于其文明的优越性,所以理因由他们掌控世界的方方面面,压迫与奴役其他民族。

然而,正是因为欧洲人这一错误观念下的错误行径,使得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反抗斗争开始此起彼伏。

三、中西发展差异及带来的启示从古至今,中西交流从未中断。

各个时期中西发展速度不同,从而引起东西方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变化。

中国由古时的世界文明中心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而一直被中国视为蛮夷的西方,经过中世纪漫长的黑夜,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在3个世纪里一跃成为世界霸主,主宰世界。

中西地位的剧烈变化使得人们开始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世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1、原因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和辽阔的太平洋所隔断,使得中国人很少面临外人入侵,能独立延续发展自己的文明。

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延续性,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得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的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

文字的发明与延续是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延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

然而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地中海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连接在一起,印度洋使印度能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互相影响,利于文明间的传播与交流。

人口的缓慢增长使得西方国家能将原本用来养活人口的资源投入其他领域,推动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其次,外族对西方的入侵使得西方能够最直接地接触异族文化,吸收其精华,使之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促进其与先进文化潮流相适应,更好地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体制的不同对中西发展的差异几乎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下,几乎所有传统精华被官方化后都变成了糟粕,活力被无情的扼杀。

儒家思想即是如此。

自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思想大发展大繁荣,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佼佼者。

自秦一统六国,焚书坑儒,儒家文化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备受摧残。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在汉朝迎来第一次官方化,迷信色彩浓厚。

随着时代变迁,儒学的正统地位几受挑战,发展有所减缓。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僵化,成为帝王钳制人民思想的统治工具。

儒家思想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然而在西方世界,神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下层人民的思想尚未完全开化,人民具有坚定信仰。

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以来,神学的精神枷锁被解下,人们信仰上帝,但不迷信教廷,在“信仰即可得救”的旗帜下,思想领域大放异彩,科学技术迅猛前进,最终奠定其在世界各个领域内的强势地位。

2、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地理环境的不同使中西发展道路迥异。

专制与民主的反复较量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人们的思想,在斗争与妥协中推动一国历史的前进。

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超稳定结构“成了祸事,地理环境无论怎样毕竟属于外部因素,中国的发展以来与地理环境,因时因地制宜。

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仍然坚持实践第一,立足环境,依托地理环境的优势,积极向海洋发展,走出“大陆时代”,迈向广阔的海洋,未来世界的争霸焦点仍然是海洋霸权。

体制对一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宽松的政治环境,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民主、共和种子的萌发,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可以有效的推动人类理性主义的发展。

完备与实用的法律能够体现一国自由民主的开放程度。

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不能只是一纸空文,必须掌控一国所有的法律。

国家的一切权利必须由宪法授予,法制必须与法治相结合,走出“人治”时代,让法律充分发挥其作用,国家在法律轨道下运行可以充分实现国家职能,造福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