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
《犯罪学教案》课件

《犯罪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犯罪学概述1.1 犯罪学的定义1.2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犯罪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1.4 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犯罪现象及其规律2.1 犯罪现象的定义和特征2.2 犯罪现象的统计和分类2.3 犯罪规律的概念和类型2.4 犯罪现象的演变趋势和原因第三章:犯罪原因3.1 犯罪原因的概念和分类3.2 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3 个体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4 犯罪原因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第四章:犯罪心理学4.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4.2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4.3 犯罪心理学的research methods 4.4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第五章:犯罪预防与控制5.1 犯罪预防的概念和目标5.2 犯罪预防的策略和措施5.3 犯罪控制的概念和手段5.4 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估第六章:犯罪类型与犯罪人6.1 犯罪类型的分类和特点6.2 常见犯罪类型的案例分析6.3 犯罪人的概念和分类6.4 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第七章:犯罪法律制度7.1 犯罪法律制度的概念和构成7.2 犯罪法律制度的原则和适用7.3 犯罪法律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书7.4 犯罪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第八章:犯罪侦查与证据8.1 犯罪侦查的概念和程序8.2 犯罪侦查的方法和技巧8.3 证据的概念和法律要求8.4 证据的收集、固定和运用第九章:犯罪司法程序9.1 犯罪司法程序的概念和特点9.2 犯罪司法程序的主要阶段9.3 犯罪司法程序的法律规定9.4 犯罪司法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第十章:犯罪被害人学10.1 犯罪被害人学的概念和内容10.2 犯罪被害人的特点和权益10.3 犯罪被害人援助的措施和机构10.4 犯罪被害人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这是的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分别介绍了犯罪类型与犯罪人、犯罪法律制度、犯罪侦查与证据、犯罪司法程序以及犯罪被害人学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章节都包括了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际操作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犯罪统计学派的观点

犯罪统计学派的观点
犯罪统计学派是犯罪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犯罪现象的数量和分布规律。
该学派认为,犯罪行为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因此,通过对犯罪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这些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犯罪提供依据。
犯罪统计学派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与社会结构有关。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是犯罪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更容易感到无助和绝望,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2、犯罪与文化有关。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某些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流行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3、犯罪与经济有关。
经济状况对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产生重要影响,经济萧条时犯罪率可能会增加。
4、犯罪与政治有关。
政治制度、政策和法律等都会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和控制。
政府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刑罚的严格程度和公正性等都会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和控制。
总之,犯罪统计学派通过对犯罪现象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犯罪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1 -。
我国犯罪学研究方法与方法研究

我国犯罪学研究方法与方法研究
犯罪学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我
国的犯罪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理论分析法
理论分析法是犯罪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理论
分析,对犯罪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从而找出犯罪行为的内在规
律和原因。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对某一特定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探究犯罪形
成的原因和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犯罪现
象的本质,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大量的犯罪数据进行分析,从
中发现犯罪现象的规律和趋势。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为制定犯罪预防和
治理的政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四、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一种基于实验和观察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具体的
犯罪现象进行实际观察和分析,从中找到犯罪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
犯罪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的犯罪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法、案例分
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推动我国犯罪学的研究和发展。
统计学方法在犯罪率分析中的应用

统计学方法在犯罪率分析中的应用犯罪是社会中的一大问题,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了解和分析犯罪率是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重要一环。
统计学方法在犯罪率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现象,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策略。
首先,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犯罪率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地区和人群的犯罪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了解犯罪率的长期趋势以及犯罪的空间分布特点。
统计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率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例如失业率、教育水平和收入差距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犯罪预防政策以及改善社会经济状况都十分重要。
其次,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犯罪的风险因素。
通过对不同犯罪案件的特征和背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一些可能导致犯罪的共同因素。
例如,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家庭状况和职业等与犯罪有一定关系。
这样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风险人群,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犯罪的发生。
另外,统计学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优化犯罪打击措施的效果。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犯罪率的差异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可以评估不同打击措施的效果。
这种评估结果可以为治安部门提供参考,优化打击犯罪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打击效率和效果。
统计学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回归率,即犯罪重新发生的概率。
这样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需要加强监管和处罚的人群,从而减少再犯率。
此外,统计学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相关领域,如犯罪调查和犯罪心理学研究中。
在犯罪调查中,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犯罪行为的模式和规律,从而指导调查工作。
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人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为他们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总之,统计学方法在犯罪率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维度和角度了解犯罪现象,为制定和实施犯罪预防和打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统计学方法在犯罪率分析中仅仅是一个工具和手段,还需要结合其他学科和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第二章犯罪现象

(一)阶级性 (二)法律性 (三)社会性 (四)历史性 (五)时间性 (六)空间性 (七)因果性
(一)犯罪状况:指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量、犯 罪率、犯罪类型、犯罪危害、犯罪时空分布、犯 罪人的构成状况以及罪犯的性别、年龄、职业、 出身、民族、文化程度、气质和价值观等。
(二)犯罪特点:指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犯罪 和罪犯的特殊性或共性。
9、公开酗酒等。
无被害人犯罪
四、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学特点
1、犯罪具有很高的普遍性。
如吸毒现象: 中学生吸毒
带毒的娱乐圈
2、犯罪难以发现,犯罪黑数高。
3、执法成本高
4、犯罪往往具有持续性和诱发性。
第三章 新中国犯罪现象的状况、特点与 规律
第一节 建国初期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犯罪现象的状况、 特点与规律
有组织犯罪
一、概念 广义:指是指3人以上以实施一种或多种犯罪为目的而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 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狭义:指黑社会犯罪。
有组织犯罪不同于2人以上的一般共同犯罪,如结伙犯罪。根据我国的犯罪 状况和法律规定,有组织犯罪应包括: 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和黑社会组织犯罪。从组织规模、程度和社会危 害性上说,这三者实际上是犯罪组织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发展形态。
我国暴力犯罪情况
三、我国暴力犯罪的主要类型
以侵害对象划分,暴力犯罪可分为两类:1、以人身体为主要侵害对象的犯 罪、如杀人罪、抢劫罪、强奸罪;2、以物为侵害对象的犯罪如抢劫罪、破 坏交通工具罪 以社会危害程度划分,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罪 以犯罪客体为标准,暴力犯罪可分为六个类型 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 分裂国家罪、背叛国家罪 、武装叛乱、暴乱颠覆 国家政权罪 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爆炸罪、放火罪、决水罪、破坏交通工具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 侵犯财产的暴力犯罪:抢劫罪、抢夺罪 妨害社会管理的暴力犯罪:妨害公务罪、扰乱社秩序罪 妨害婚姻家庭的暴力犯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执法部门报告中的犯罪统计和警务分析

执法部门报告中的犯罪统计和警务分析一、犯罪统计是什么?二、执法部门的犯罪统计方法和数据源三、犯罪统计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四、犯罪统计与社会问题的关联性五、警务分析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六、如何利用警务分析改善执法部门的工作一、犯罪统计是什么?犯罪统计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犯罪事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统计报告,并对犯罪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犯罪统计是一种对犯罪现象进行客观量化的方法,可提供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犯罪问题的了解。
二、执法部门的犯罪统计方法和数据源执法部门通过收集和整理刑事报案数据、被捕数据、刑罚执行数据等来获取犯罪统计的数据源。
具体方法包括报案登记、案件筛选、数据录入等。
这些数据可以提供犯罪类型、犯罪地点、作案手段等相关信息,有助于了解犯罪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
三、犯罪统计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犯罪统计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制定执法政策、资源分配、预测犯罪趋势等。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问题,很多犯罪行为并未被报案,数据可能存在遗漏或重复,因此对于一些隐藏性较高的犯罪行为,犯罪统计数据往往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四、犯罪统计与社会问题的关联性犯罪统计报告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数字堆砌,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犯罪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一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发展趋势。
例如,社会经济背景与犯罪率的关系、犯罪行为与人口结构的相关性等。
犯罪统计数据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和依据。
五、警务分析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警务分析是基于犯罪统计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方法提供执法部门决策支持的过程。
它旨在揭示犯罪问题背后的规律,预测犯罪趋势,为执法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情报和指导。
警务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挖掘、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六、如何利用警务分析改善执法部门的工作警务分析可以帮助执法部门更好地理解犯罪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和行动策略。
从预测犯罪趋势、制定巡逻路线、加强社区警务等方面入手,通过警务分析为执法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绩效评估等重要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治安维稳水平。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学是犯罪与不法行为的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来分析犯罪的原因、特征以及预防控制的方法。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犯罪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收集大量的犯罪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发现犯罪的规律和趋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犯罪学者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犯罪率、犯罪类型及其变化情况,为制定犯罪预防控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实地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方法通过犯罪现场的观察和实地访谈等方式,直接获取犯罪行为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对犯罪环境、犯罪人群特征、犯罪动机等进行深入了解。
实地调查方法可以使犯罪学者接触到真实的犯罪现象,探索犯罪发生及其背后的原因。
3.心理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在犯罪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犯罪的发生原因和犯罪者的行为动机。
心理学方法可以借助心理测试、访谈和观察等手段,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4.社会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关注犯罪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通过对社会条件、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犯罪与社会因素的密切联系。
社会学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分析犯罪与社会背景、教育、就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5.比较犯罪学方法:比较犯罪学方法通过横向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犯罪现象,探索犯罪发生的差异和共同点。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社会背景、法律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来寻找犯罪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联。
6.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在犯罪学中虽然难以进行但依然被采用。
这种方法通过构建实验场景和不同条件的对比,观察犯罪行为的变化。
实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确认特定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并对预防控制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起来,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实地调查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比较犯罪学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等。
这些方法的相互配合和综合运用,可以较全面地分析犯罪现象,揭示犯罪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为犯罪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 中国政法大学

• 犯罪现象规律具有层次性,它大体上可以 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两个层次。 • 犯罪现象的基本规律,是指作为一种人类 历史现象和社会事实整体的犯罪现象存在 与变动的一般规律。 • 犯罪现象的具体规律,是指特定历史时期 和文化背景,或者特定犯罪类型所表现出 来的存在和变动规律。
• • • • •
二、犯罪现象规律的特性 犯罪现象规律具有客观性。 犯罪现象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三、揭示犯罪现象规律的方法 揭示犯罪现象规律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采 取个案模式,也可以采取通则模式;既可 以采取定性研究,也可以采取定量研究; 既可以采取归纳法,也可以采取演绎法。 最好是多种方法的结合。
• 三、认识犯罪现象依存律的意义 • 其认识论意义在于,它提示人们,犯罪现 象是一种由社会以及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社 会现象,必须到社会环境中去寻找犯罪现 象变动的原因。 •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提示人们,按照依 存律而存在和变动的犯罪现象,可以而且 应当通过调查统计、个案研究、心理分析 等科学方法来加以认识。
• 三、认识犯罪现象概然律的意义 • 认识犯罪现象概然律,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 表现之一是,由犯罪现象概然律所决定,在犯罪 学研究中,统计方法或对犯罪现象的大范围统计 研究是最为重要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表现之二是,犯罪现象概然律提示研究者,在犯 罪现象的概然性因果关系研究中,具体行为人的 个性及生理特征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自然环境因 素虽然无法完全忽略不计,但相对于社会环境因 素,它与犯罪现象变动之间的联系总是较为微弱 的。
第五节 犯罪现象饱和律
• 一、犯罪现象饱和律的含义 • 犯罪饱和律(law of criminal saturation),是 在正常情况下,犯罪现象的总量以及增减 幅度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相 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规律。
中国改革开放后犯罪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后犯罪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犯罪问题。
犯罪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后犯罪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犯罪趋势1.总体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2018年,全国犯罪案件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后期,犯罪案件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的犯罪形式多为盗窃、抢劫等传统犯罪;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新型犯罪形态也不断出现,如网络诈骗、贪污腐败等。
2.犯罪类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犯罪类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除了盗窃、抢劫等传统犯罪外,新型犯罪形式也逐渐增多,如贩毒、网络诈骗、贪污腐败等。
网络诈骗、贪污腐败等经济犯罪日益增多,而且犯罪手段更加多样化和隐蔽化。
3.地域分布改革开放后,犯罪案件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城市犯罪数量明显高于农村,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犯罪数量更为突出。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边疆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犯罪现象,如走私、贩毒等。
三、影响中国犯罪趋势的因素1.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贫富差距扩大、失业压力、贪污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犯罪的增加密切相关。
有研究发现,经济困难时期,犯罪率往往上升,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有可能减少犯罪率。
2.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徙、教育结构变迁等都对犯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往往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加剧,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3.文化价值观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庭、社会道德观念遭到冲击,家庭关系疏松、社会道德观念缺失等问题也对犯罪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犯罪学简答题

简述犯罪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联系1从研究内容上看,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同时,犯罪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它是犯罪学和社会学的共同研究内容。
社会学从其本学科的研究角度出发,从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条件对犯罪的影响入手,说明犯罪的社会病症,提出社会改良的政策和方案。
犯罪学也研究犯罪的社会原因和防控手段。
在这一点上,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相互渗透的。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都以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都以实证的和人文的研究方法为基础。
3犯罪社会学是在犯罪学和社会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唯物观.辩证观.系统观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选题阶段.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阶段.4对资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5提出研究成果.简述犯罪现象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1犯罪的变现形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犯罪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犯罪形式。
2犯罪的阶级性、社会性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犯罪的阶级性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发展历程。
3特定的社会变迁与经济进程对不同制度国家的犯罪现象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影响。
简述犯罪预测的作用1提供信息,为控制犯罪创造条件2为制定犯罪对策、采取防控措施提供预测根据3为犯罪预防规划工作提供基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与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原则2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综合治理的任务是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安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具体说有以下几项:1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的学科。
它对于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以及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犯罪的总和。
它包括犯罪的数量、类型、分布、趋势等方面。
犯罪数量是衡量犯罪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犯罪数量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犯罪的严重程度和变化趋势。
然而,犯罪数量的统计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很多犯罪未被发现或未被报告。
犯罪类型多种多样,如财产犯罪(盗窃、抢劫等)、暴力犯罪(杀人、故意伤害等)、经济犯罪(诈骗、贪污等)、毒品犯罪等。
不同类型的犯罪在不同的社会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犯罪的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例如,在城市地区,犯罪率通常高于农村地区;在一些贫困地区,犯罪率可能相对较高。
犯罪趋势则反映了犯罪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犯罪趋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日益增多。
二、犯罪原因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犯罪原因极其复杂,通常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个体因素个体的生理、心理和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某些人的大脑结构和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导致其更容易冲动、攻击性强,从而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心理方面,性格缺陷、情绪控制能力差、反社会人格等也可能促使个体犯罪。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犯罪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不平等、贫困、失业、教育水平低下等都可能增加犯罪的风险。
例如,贫困可能导致人们为了生存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资源;教育水平低下可能使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破裂、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等都可能对个体的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3、文化因素文化价值观和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某些不良的文化观念,如崇尚暴力、追求物质享受、轻视法律等,可能助长犯罪行为的发生。
4、经济因素经济状况与犯罪密切相关。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

关于犯罪行为的分析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一个令人关注和关注的问题。
犯罪行为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多个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
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现象,并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
首先,个体心理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等方面。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欲望和渴望而犯罪,或者出于愤怒和报复的动机而犯罪。
在犯罪行为分析中,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社会背景也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背景包括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例如,犯罪率通常较高的贫困地区具有一系列引发犯罪行为的社会因素,如高失业率、低教育水平和社会不公平等。
在犯罪行为分析中,研究这些社会背景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行为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减少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对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研究表明,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会对个体的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例如,暴力城市的出现和犯罪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体更容易受到暴力和犯罪行为的影响,从而增加其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犯罪行为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环境因素,以便设计更好的城市规划和社区环境,以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进行犯罪行为分析时,还需要考虑到犯罪行为的不同类型。
犯罪行为可以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和非暴力犯罪等。
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可能涉及不同的因素和背景。
例如,暴力犯罪可能与个体的暴力倾向和环境中的社交问题有关,而财产犯罪可能与个体对财富的渴望和不满有关。
了解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特点和特征,可以更好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最后,犯罪行为的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背景。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调查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犯罪行为的统计模式和规律。
犯罪学名词解释

犯罪学名词解释1、犯罪的形式概念:违反刑法规定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行为。
2、犯罪的实质概念:具有社会危害性的、需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进行惩罚、控制和矫治的行为。
3、犯罪规律:指在一定条件下犯罪量升降变化和犯罪人变化的趋势。
4、犯罪控制:指国家专门机构在犯罪行为发生后或过程中采取的把犯罪数量和犯罪严重程度限制在社会所容忍的正常范围内的强制性手段。
5、刑事政策:国家采取的治理和预防犯罪的对策,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是有效地与犯罪作斗争的方略。
6、横向研究:只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事件点上的状况。
7、纵向研究:指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犯罪现象的发展变化,揭示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8、结构访问法:指调查者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卷,向被调查者逐一提出问题,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做出合适答案的方法。
9、文献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或者以文字、数字、图片、符号及其他形式存在的文献资料,来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
10、实地研究:指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式。
11、局外观察法:也称非参与观察法,是指研究人员在被观察群体或现象之外,直接通过自己的感官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
12、犯罪学经历的三个时期:18世纪中叶的古典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边沁、费尔巴哈)、19世纪的实证派犯罪学时期(代表人物:龙勃罗梭、菲利、加洛法洛)、20世纪中叶的现代犯罪学时期(代表人物:犯罪人类学派:格林、胡顿;犯罪社会学派:菲利、李斯特、塔尔德)。
13、发案数:公安机关接报并立案的总数。
14、犯罪率: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量与人口总数只比。
15、犯罪黑数: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与记载的犯罪数量。
16、中国犯罪现象三大规律:起伏律、消长率、辐射率。
17、犯罪人: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超出了社会容忍度的一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犯罪现象

▪ 2、犯罪主体基本上是以旧社会遗留来的反 动势力、社会渣滓为主。新生的刑事犯罪 分子极少,青少年犯罪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20%——25%。严重刑 事犯罪分子主要是国民党的军、警、宪、 特人员以及反动党团骨干、土匪恶霸、流 氓、赌徒赌棍。
▪ 3、经济领域的犯罪相对突出。一些反动分 子和不法资本家采取各种手段,扰乱经济
▪ 2、国家暴力机器削弱,控制力下降,犯罪 率上升。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无政府主义 思潮泛滥,社会主义法制被践踏,各级党 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无法行使正常职能, 公检法机关被砸烂,“打砸抢”横行,不 仅人的基本权利没有保障,就连生命安全 也没保障,造反派草菅人命,国家权威几 近丧失,对犯罪的控制力下降到了最低点。
(四)成因
▪ 这个阶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犯罪状况可以总结出两个 原因:一是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异常顽强,导致社 会治安混乱,并且新中国刚刚建立,生产力水平还比 较低,物质极其匮乏,所以很多人进行了破坏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犯罪;还有些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向往也导致了一些贪污腐败犯罪。二是,新生政权面 对混乱的社会局面并没有手软,实行土地改革和镇压 反革命运动,给不法地主、反革命分子以及其他破坏 分子摧毁性打击之后,同时在全国又采取了“五项提 高”措施,巩固了土改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成果。五 项提高措施是: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文教事业发展,人民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秩序 发展,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政权发展,与犯 罪作斗争水平提高;群众组织发展,社会防范监督能 力提高,这样就达到了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 3、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犯罪率上升。“文 革”十年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 只增长1.9%,而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实际 工资水平反而下降6.5%。经济决策失误, 导致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导致犯罪率上升。
治安案件统计分析报告

治安案件统计分析报告一、引言治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治安案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感。
为了深入了解治安状况,提高治安管理水平,特对时间段的治安案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范围和数据来源本次统计涵盖了具体区域内公安机关接报的各类治安案件,数据来源于公安机关的案件管理系统和相关执法记录。
三、治安案件总体情况在时间段内,共接报治安案件X起。
从案件类型来看,主要包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等。
其中,盗窃案件数量最多,占比达到X%;打架斗殴案件次之,占比为X%。
从案发时间分布来看,治安案件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案件数量相对较多,尤其是在晚上具体时间段,案件发生率较高。
从案发地点来看,商业区域、居民小区和娱乐场所是治安案件的高发区域。
四、各类治安案件具体分析1、盗窃案件盗窃案件主要集中在居民小区和商业场所。
居民小区内,入室盗窃和盗窃电动车的情况较为突出;商业场所中,盗窃店铺财物和顾客物品的现象时有发生。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居民和商家的防范意识薄弱,安全措施不到位;另一方面,监控设施覆盖不全,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2、打架斗殴案件打架斗殴案件多发生在酒吧、夜市等人员密集且容易引发冲突的场所。
多数案件是由于酒后滋事、言语冲突等引发的。
此外,一些年轻人法制观念淡薄,处理问题方式简单粗暴,也是导致打架斗殴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3、寻衅滋事案件寻衅滋事案件多表现为在公共场所无端挑衅、辱骂他人或者故意破坏公共设施等。
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往往是为了寻求刺激或者发泄不满情绪。
4、扰乱公共秩序案件扰乱公共秩序案件包括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非法集会等。
此类案件的发生与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公共道德素养密切相关。
五、治安案件处理情况在时间段内接报的治安案件中,已处理完毕的案件占X%,正在处理的案件占X%。
处理结果主要包括行政处罚、治安调解和刑事立案。
其中,行政处罚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占处理案件总数的X%。
(完整word版)犯罪学——答案

犯罪学试题一、简答1.简述犯罪黑数及形成原因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刑事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犯罪黑数的主要原因:①立案不实,警方不破不立、隐瞒不立、立而不统、立案不准等。
②受害不报,被害单位、群体和个人,因担心名誉受损、害怕遭到报复、不信任警方等种种原因没有投诉,不愿或不敢报案。
③犯罪知情人因为害怕打击报复,顾及连带责任而持与己无关、消极观望等不作为心态不报案.④犯罪行为人为逃避刑罚制裁,隐姓埋名,流窜作案,制造现场假象嫁祸于人,以对抗警方打击,抵赖受害人、知情人的检举、控告等。
2.简述促成犯罪发生的主体因素一、心理学因素1、本能因素2、人格因素3、感情因素4、智力因素5、能力因素6、认知发展因素7、社会适应不良因素8、精神疾病二、心理学因素1、年龄因素2、性别因素3、体型因素4、遗传因素5、神经生理学因素6、生物化学因素3.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是在正常情况下,犯罪现象的总量以及增减幅度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规律。
犯罪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自然犯罪还是法定犯罪,其总量都是继续增长的,但各年度之间有升有降,呈波动式变化,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累积成为一系列真正的犯罪浪潮。
4.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P344)1、法制原则2、人道主义原则3、调动公众参与原则4、具体化原则5、统筹协调原则6、科学化原则7、动态性原则5.简述犯罪现象的3个层次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是三阶层递进式。
其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
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亦必须负有责任. 该理论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首先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如果符合,再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通常来说,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但有时也有例外,例如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就是不具有违法性的行为.如果具有违法性,再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有责性,即行为人是否负有责任.通常来说,符合前两个要件的,就具有有责性。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犯罪的特点、原因及规律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犯罪的特点、原因及规律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犯罪的新特点1992年之后,随着邓小平的南下,意味着市场经济正式在国内发展。
1992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也是我国犯罪活动猖獗的一年。
全国刑事犯罪案件立案总数量158万多起,虽然与1991年的236万起相比,减少了78万件,但这种减少主要原因是盗窃犯罪立案追诉标准的提高(1992年以前,农村盗窃立案标准为40元,城市80元即可立案。
1992年则按照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确定为300元、400元、500元、600元才能立案),1992年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受理的报警案件,仍然高达453万多起。
刑事案件实际上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多了。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犯罪的增长。
由全国的犯罪数量统计可知,1950-1980年间,平均每年的刑事案件发案数量约为50万件,发案率约为万分之六,1990年以后,刑事案件的发案数量猛增,平均发案数量约为200万件,发案率约为万分之二十。
这一时期我国刑事案件始终呈高发的趋势,不仅出现了许多新型犯罪,传统的刑事犯罪在作案方式、恶性程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
这一阶段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侵财型犯罪发案率大幅提高,且恶性案件频发,犯罪数额呈不断加大的趋势,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第二、故意杀人、强奸、故意伤害等传统的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团伙化发展,持枪、爆炸、挟持人质等严重暴力手段频繁出现,对社会的危害口趋严重。
以张君为首的犯罪团伙就是暴力犯罪恶性化、团伙化的典型代表,该犯罪团伙持枪作案20余起,打死打伤50余人,犯罪所得500余万。
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犯罪大幅增加,特大经济犯罪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且不断出现知识产权犯罪、证券犯罪、金融犯罪等新型经济犯罪。
根据20XX年全国法院工作报告:20XX年至20XX年,审结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走私、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等犯罪案件8万余件:审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962件,比同期上升1.33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及预测——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思考夏玉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内容摘要:论文基于大数据的理念,从犯罪预测治理的角度,分析了犯罪现象的统计何以可能的依据,说明犯罪现象并不是单个犯罪行为的机械总和,也不是犯罪行为各种资料的简单累计,而是具有其自身规律的有机总和。
犯罪现象的这种自身规律就是统计规律。
论文指出犯罪现象的结构、犯罪现象的时间分布、犯罪现象中犯罪的主体分布、犯罪现象产生的具体原因等方面具有统计规律。
同时论文还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犯罪现象的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因为大量的犯罪行为中,它会显示出一种较为稳定的趋势,这就是它的统计规律。
犯罪现象统计规律的核心:预测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导言自“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英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等两位著名学者在《大数据时代》一书提出大数据理念以来,全球一遍热议,全球同步践行,其势态犹于夏日高温热浪一般席铺社会各个领域,“从科学研究到医疗保险,从银行到互联网,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在讲述着一个类似的故事,那就是爆发式增长的数据量”(11页)。
“大数据,开启重大的时代转型”,即“一场寻宝游戏”,“主宰这场游戏的关键”是“人们对数据的看法以及对于有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转化时释放出的潜在价值的态度”。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其立场、态度、价值、方法再不仅仅囿于“寻求因果关系的传统偏好,开始挖掘相相关系的好处”(23页)。
其行态正像两位作者在书中所言语的那样:“大数据,大挑战”,“大数据,变革思维”。
它意味着“我们要从一切太阳底下的事物中汲取信息,甚至包括很多我们以前认为和‘信息’根本搭不上边的事情”(20页)。
数据作为信息的载体,可以让我们通过数据把握事物与事物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使我们在认识与了解事物的过程中更具理性化、技术化、工具化了。
由此不难看出,数据势态与行态的交构,勾画出万花筒般的多幻影象,色彩斑斓的社会全景。
同时,作者也告诉人们如何“让数据’发声’”,即“全在于发现和理解信息内容及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28页),在关系中把握事件的过程,即过去、现在、未来。
所以,基于大数据这样的理念,对犯罪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进行信息内容及信息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即由单一个体犯罪行为的概率统计,把握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统计规律的核心——预测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作者沿着这样的逻辑思路解析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何以可能的价值与意义。
二、犯罪现象的统计何以可能?犯罪现象并不是单个犯罪行为的机械总和,也不是犯罪行为各种资料的简单累计,而是具有其自身规律的有机总和。
犯罪现象的这种自身规律就是统计规律。
如果从整体上来观察单个的犯罪行为,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产生是具有偶然性的:在社会中,我们谁也无法肯定地说出,在某一时间和某一区域内,会有多少人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产生,表面上总是呈现出一种毫无秩序的、杂乱无章的现象,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
这样看来,犯罪现象是否就是一个毫无规律可言的纯粹偶然的现象呢?并非如此。
犯罪现象的这种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仅仅只是犯罪现象的一个方面,即它的随机性方面。
在表面上充满着偶然性和不规则性的犯罪现象中,仍然存在着它的规律性。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举出一个例子。
在一个医院里,产妇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完全是偶然的。
可是,在人口统计中,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也不论是什么时期的统计资料,都具有同样的规律,即男孩的出生率是22/43。
这表明了单个事物的出现虽然是偶然的,但在大量的、普遍的同类事件中,事物便显现了它的规律性。
犯罪现象是如此。
虽然从犯现象的整体看来,单个的、具体的犯罪行为的出现具有偶然性的,而在对整个犯罪行为进行研究后,肯定会得出相对稳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比如,在ll~25岁的青少年中,第一次犯罪的年龄分布是极不规则的,有的可能是13岁,有的可能是16岁,有的可能20岁,等等。
通过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和一定数量的犯罪青少年进行统计调查,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这些ll~25岁的青少年第一次犯罪时的年龄分布规律(见下表)1。
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第一次犯罪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0岁以前,15~18岁则是高峰期。
由此,我们便得出了青少年第一次犯罪年龄分布的较为稳定的规律,这就是它的统计规律。
统计规律,是指事物在不确定、不规则和大量的个别事件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相对稳定的整体规律。
它不同于那种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定规律。
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就是指犯罪行为的原因、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行为的各类分布等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中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规律。
犯罪的统计规律是一种内在的趋势,这种趋势必须通过大量的偶然犯罪行为才能表现出来。
它在大量犯罪行为的偶然性中,表现为许多偏离现象平均的和较为稳定的趋势。
这就是说,犯罪的统计规律是与犯罪现象的不规则性(偶然性)、普通性(大量)和相对稳定性(趋势)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犯罪现象的不规则性,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是指加入到犯罪现象这个普遍总和中的具体和单个的犯罪行为,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从整体的观点看是具有偶然性的;在各种不同的犯罪行为中,存在着数量差异、质量差异、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构成犯罪行为各要素的差异。
犯罪现象表现出的这种不规则性和差异性,是由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处于人们之外的某种东西,一切社会规律毫无例外地都是人们自觉活动的规律,是社会生存活动各个领域中所实现的“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2的规律。
社会中的阶级、集团和个人,正是通过这些行动来追求它们的目的和利益,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运用一定的手段。
犯罪现象的规律也一样地是犯罪者自觉活动的规律。
犯罪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但是,犯罪者这种行为的目的和行为的本身,在整个社会中总是单独出现和多种多样的,而且也是相对孤立的。
这2里我们要明确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犯罪现象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现象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现象,从整体上表现出它高度的组织性和目的性,它是整个社会有组织、有目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而进行的,如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教育等。
犯罪现象虽然从具体的、个别的行为来看,具有其目的性和自觉性,但是,所有犯罪者从来没有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有组织的社会阶层。
在整个社会中,他们行为很少具有组织性、相互联系性和秩序性。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犯罪现象具有单个行为发生的自觉性和整个现象的自发性的双重性质。
而且,正是由于单个犯罪行为的自觉性才形成整个犯罪现象的自发性,即它的不规则性。
其次,我们说犯罪现象具有不规则性和差异性,并不是说犯罪现象是没有规律性和没有共性的,前面所举的l l~25岁的青少年第一次犯罪的年龄分布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大量偶然的犯罪行为中,肯定会出现一种平衡,产生一种共同的趋势,使犯罪现象出现一种稳定的势态。
对此,马克思作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大量的犯罪行为从其数量和种类就会揭示象自然现象那样的规律性……”3因此,在大量的、不规则的和多种多样的犯罪行为中,犯罪现象总要呈现某种稳定的规律性。
犯罪现象这种稳定的规律性来源于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的相对稳定性。
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因素不可能是瞬息万变的,个体发生犯罪行为,一般来说,就是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犯罪原因和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
因此,它在数量、质量、时间、空间和犯罪行为构成要素诸方面,肯定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
犯罪行为的原因和犯罪者的特性的相对稳定性,犯罪者的动机和目的的相同性,决定着犯罪现象的状况、结构和变化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第三,犯罪现象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通过犯罪行为的大量性或普遍性表现出来的。
在社会中,犯罪行为出现的偶然性,是指从整体上看来,单个的犯罪行为出现具有偶然性,而不是说,犯罪行为的产生在数量上是极少的、罕见的。
在一定的国家或一定的区域内,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来说总是具有一定的数量。
要对犯罪现象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必须选取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内相当数量的犯罪行为(或者说大量的犯罪行为)来进行研究。
没有这种相对普遍和大量的犯罪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要想探求犯罪现象的整体规律是不可能的。
要分析犯罪现象的整体规律,就应该从大量的犯罪行为着手,而且只有对大量犯罪行为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揭示犯罪现象的整体规律性。
在这个问题上,被称为“统计3学之父”的凯特勒曾有一个浅显的比喻。
他说,当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上一条较粗的曲线,然后站在不同的距离来观察它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些不同的情况。
如果在最近的距离仔细地观察这一粗线时,就会看到一片大量的、毫无秩序的杂乱无章的小白点,看不出什么规则和秩序:如果离开黑板远远看去,就看不见个别的小白点了,而只看到由这些小白点所显示出来的一条有规则的曲线。
研究犯罪现象也是这样。
当我们只是从微观来看待单个的犯罪行为时,我们就会感到它们是毫无秩序地散布于社会之中,看不出任何规律性;当我们从整体的高度,从宏观上来考察犯罪现象时,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极不规则充满差异的大量犯罪行为中,实际上是存在着一定规律性的。
三、犯罪现象统计的规律性表现以上我们对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的三个特性作了一些说明,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犯罪现象的统计规律在犯罪现象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犯罪现象结构的统计规律。
它是指犯罪行为的类型在社会中的分布虽然是不规则的,但各类型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从整体上看出,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对稳定的规律性。
比如,在某个时期的某个地区,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侵犯人身和民主权利的犯罪行为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但其数量在整个犯罪行为的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分别稳定在35%、32%和2l%左右。
这就是犯罪现象结构的统计规律性。
2.犯罪现象时间分布的统计规律。
在较短的时间内,如在一天之内,一个星期之内,甚至是一个月、一年之内,某一区域内犯罪行为的发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上,其分布基本上是不规则的。
在数量上,今天有5起犯罪行为发生,明天可能是4起,而后天又可能是8起,这就在数量上出现了不规则性;在犯罪行为的类型上,今天的5起案件有3起是盗窃,l起抢劫,1起诈骗,明天可能是抢劫和强奸,而后天又可能是杀人、投毒。
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如3年、5年、10年、20年内,犯罪行为的数量、类型肯定又会出现一种稳定的规律性,即犯罪行为的数量、类型等在时间的分布上趋于平衡。
如某地区在五年时间内每年的犯罪行为发生数量基本上在300起左右,其中各类犯罪行为所占的比例也相对地比较稳定(当然也有某类或某几类犯罪行为发生较大波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