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变式教学”的三个误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 函数值 , 求未知角的三角 函数值 , 可将未知 角用已知角来线 性表示 , 这就是通常所说 的 “ 变角 ” 技巧 . 剖析 出示变式 1 后, 较之将“ 变角” 技 巧强行灌输给学生 , 教师的教学已改进了不 少, 表现在 : 能让学生先暴露 自己的思维 , 然 后再展开教学. 但这种“ 题型+技巧” 式 的训 练, 表面上看 , 学生似乎都懂了. 其实不然 , 学
第3 2 卷第 9期
2 0 1 3 年 9月
数学教学研究
5 5
走出“ 变式教学" 的三个误区
阮伟 强
(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 中学 3 1 2 0 0 0 )
“ 变式教学” 是我国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传 值 , 开展变式教学 , 设计是好 的, 值得学习与 统, 也是一大特色 , 备受广大一线教师的推崇 肯定. 而将教学 目 标定为: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 与青睐. 不少教师在教学时 , 总会有意或无意 某些特殊 函数的最值, 也是到位的. 只是将 目 标重心落实为“ 一正二定三相等” , 却 出问题 地将其运 用于课 堂实践 中, 并 当作 一个 “ 亮 毕竟这只是基本不等式教学的第 2 课时, 点” 而沾沾 自喜. 然而 , 大量课 堂观察 发现 , 了. 即头脑 中远 “ 变式教学” 有被“ 泛化 ’ ’ 的趋势 ; 突出的一个 学生对不等式 的结构还不熟悉 , 模型” . 因此 , 重点应放在如 表现是, 不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感受 , 没有构建相应的“ 何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 , 并通过恰当的变形 , 强行推销 自己的成果. 其中 , 以下列 3个“ 误 配凑出一边为定值 的基本不等式模型上. 这 区” 最 为典 型. 重点 误区 1 因一味求 “ 全” 而偏离 了主题 , 从教材上配备 的所有练习可印证一点 : 会解决可利用基本不等式来求最值的问题. 学生的感受是“ 无所适从” . 这样看来 , 上述变式存在的问题是 : 因一 案例 1 在人教 A版《 数学 ・ 必修 5 》 第 全” 而偏 离 了主题 , 导致 学生“ 无所适 3 . 4 节“ 基本不 等式” 教学 的第 2 课 时, 教师 味求 “ 从” . 为此 , 作下列修正 : ①求值域宜改成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因 当z 取什么值时, +÷的值最小?最小值 为求值域并非光用基本不等式 能解决 , 必须 涉及到其它的知识 , 你是讲还是不讲?若讲 , 是多少?接着 , 依次给出了下列 4 个变式 , 然 若不讲, 则学生会不 后, 教师边请学生思考 、 回答 , 边详细书写解 则势必大大冲淡 了主题 , 题过程, 并反复地强调 :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 甘 心. ②去掉变式 3 , 因为等号取不到, 势必要 值, 要特别注意 的是“ 一正二定三相等” . 先让学生完成第 1 0 0 页的练习第 1 题: x >O ,
极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做 的:
事实上 , 上述问题还可 以这样教学( 以变
将c o s ( 口 一 詈 ) 詈 展 开 得
式1 为 例) : 令口 一 詈= , 则a 一 詈, 且J 9 为
锐角. 于是 , 原问题就 化为 : 设 卢为锐角, 若
c 。 s a + 号 s i n a = 詈 ,
缺少对 问题本 质 的揭示 , 学 生 的感受 是“ 雾 里 看花 ” . 案例 2 一 堂 内容 为 “ 两 角 和 与 差 的正
_ : = = ( 口 + ) 一 , 一( 、 口 一 等 ) , 一
( 号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 9 ) 等等. 并总结出规律: 由已知角的三
余弦公式” 的习题课. 教师让 学生 先 完成 练 习 :
已 知c 。 s =詈 , o <口 <丌 , 求
c0s
( a 一 詈 ) 的 值 .
目的是复习回顾相应 的公式. 接着 , 给出 变式:
变 式1已 知c 。 s ( 口 一 詈 ) = 詈 , 口 ∈ 生的“ 懂” 仅停 留在“ 懂操作” , 而浑然不知深 层次的“ 是什 么” 与“ 为什 么” . 原 因很简单: ( 詈 , 警 ) , 求 c o s 口 的 值 . “ 变角” 的技巧掩盖 了问题 的本质.
“ 1
时, y = x . - f - -  ̄ - l 的 值最大? 最大 值是多少 ? 且
^
的值域.
变式 4 当 > 1时 , 求 函数 ,( ) =
的值域.
将位置后移到变式 2 , 4 后, 因为此变式 的难 度要更大些. 同时, 可再添加下列变式 : z >
一 —
然后, 再结合同角正 、 余 弦的平 方关 系, 联立 方程组来求. 但由于过程实在 繁琐 , 只有小部分学生
C O S 』 9 = , 求 C O s ( I 3 + 詈 ) 的 值 . 这 样 , 问 题 就
L o 一一
1
0 , 当 取什么值时, 函数 =— 工 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的
剖析
教师能充 分挖掘课本 习题 的价
5 6
数学教学研究
第3 2 卷第 9 期
2 0 1 3 年9 月
误区 2 只重“ 题 型+技巧” 式 的训 练 ,
结提升 : 常见 的角 的变换方法有 a =( +
1
‘
-
变式 1 当 x <O 时, 求 函数 , ( ) =z + 的值域.
变式 2 当 x >l 时, 求 函数 , ( ) =z +
的值域.
变式 3 当z ≥2 时, 求 函数 , ( ) = +
研究 函数 的单调性来求最值 , 而这个 问题的 解决也不轻松 , 一讲不光浪费时间, 学生更是 疲于应付. 而要让学 生养成 自觉检验等号是 否成立的情形 , 只需将所有问题 的设 问加上 z取何值时” 即可. ③变式 1宜改成 : < 0 , 当 取什么值
第3 2 卷第 9期
2 0 1 3 年 9月
数学教学研究
5 5
走出“ 变式教学" 的三个误区
阮伟 强
(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 中学 3 1 2 0 0 0 )
“ 变式教学” 是我国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传 值 , 开展变式教学 , 设计是好 的, 值得学习与 统, 也是一大特色 , 备受广大一线教师的推崇 肯定. 而将教学 目 标定为: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 与青睐. 不少教师在教学时 , 总会有意或无意 某些特殊 函数的最值, 也是到位的. 只是将 目 标重心落实为“ 一正二定三相等” , 却 出问题 地将其运 用于课 堂实践 中, 并 当作 一个 “ 亮 毕竟这只是基本不等式教学的第 2 课时, 点” 而沾沾 自喜. 然而 , 大量课 堂观察 发现 , 了. 即头脑 中远 “ 变式教学” 有被“ 泛化 ’ ’ 的趋势 ; 突出的一个 学生对不等式 的结构还不熟悉 , 模型” . 因此 , 重点应放在如 表现是, 不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感受 , 没有构建相应的“ 何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 , 并通过恰当的变形 , 强行推销 自己的成果. 其中 , 以下列 3个“ 误 配凑出一边为定值 的基本不等式模型上. 这 区” 最 为典 型. 重点 误区 1 因一味求 “ 全” 而偏离 了主题 , 从教材上配备 的所有练习可印证一点 : 会解决可利用基本不等式来求最值的问题. 学生的感受是“ 无所适从” . 这样看来 , 上述变式存在的问题是 : 因一 案例 1 在人教 A版《 数学 ・ 必修 5 》 第 全” 而偏 离 了主题 , 导致 学生“ 无所适 3 . 4 节“ 基本不 等式” 教学 的第 2 课 时, 教师 味求 “ 从” . 为此 , 作下列修正 : ①求值域宜改成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因 当z 取什么值时, +÷的值最小?最小值 为求值域并非光用基本不等式 能解决 , 必须 涉及到其它的知识 , 你是讲还是不讲?若讲 , 是多少?接着 , 依次给出了下列 4 个变式 , 然 若不讲, 则学生会不 后, 教师边请学生思考 、 回答 , 边详细书写解 则势必大大冲淡 了主题 , 题过程, 并反复地强调 :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 甘 心. ②去掉变式 3 , 因为等号取不到, 势必要 值, 要特别注意 的是“ 一正二定三相等” . 先让学生完成第 1 0 0 页的练习第 1 题: x >O ,
极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做 的:
事实上 , 上述问题还可 以这样教学( 以变
将c o s ( 口 一 詈 ) 詈 展 开 得
式1 为 例) : 令口 一 詈= , 则a 一 詈, 且J 9 为
锐角. 于是 , 原问题就 化为 : 设 卢为锐角, 若
c 。 s a + 号 s i n a = 詈 ,
缺少对 问题本 质 的揭示 , 学 生 的感受 是“ 雾 里 看花 ” . 案例 2 一 堂 内容 为 “ 两 角 和 与 差 的正
_ : = = ( 口 + ) 一 , 一( 、 口 一 等 ) , 一
( 号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 9 ) 等等. 并总结出规律: 由已知角的三
余弦公式” 的习题课. 教师让 学生 先 完成 练 习 :
已 知c 。 s =詈 , o <口 <丌 , 求
c0s
( a 一 詈 ) 的 值 .
目的是复习回顾相应 的公式. 接着 , 给出 变式:
变 式1已 知c 。 s ( 口 一 詈 ) = 詈 , 口 ∈ 生的“ 懂” 仅停 留在“ 懂操作” , 而浑然不知深 层次的“ 是什 么” 与“ 为什 么” . 原 因很简单: ( 詈 , 警 ) , 求 c o s 口 的 值 . “ 变角” 的技巧掩盖 了问题 的本质.
“ 1
时, y = x . - f - -  ̄ - l 的 值最大? 最大 值是多少 ? 且
^
的值域.
变式 4 当 > 1时 , 求 函数 ,( ) =
的值域.
将位置后移到变式 2 , 4 后, 因为此变式 的难 度要更大些. 同时, 可再添加下列变式 : z >
一 —
然后, 再结合同角正 、 余 弦的平 方关 系, 联立 方程组来求. 但由于过程实在 繁琐 , 只有小部分学生
C O S 』 9 = , 求 C O s ( I 3 + 詈 ) 的 值 . 这 样 , 问 题 就
L o 一一
1
0 , 当 取什么值时, 函数 =— 工 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的
剖析
教师能充 分挖掘课本 习题 的价
5 6
数学教学研究
第3 2 卷第 9 期
2 0 1 3 年9 月
误区 2 只重“ 题 型+技巧” 式 的训 练 ,
结提升 : 常见 的角 的变换方法有 a =( +
1
‘
-
变式 1 当 x <O 时, 求 函数 , ( ) =z + 的值域.
变式 2 当 x >l 时, 求 函数 , ( ) =z +
的值域.
变式 3 当z ≥2 时, 求 函数 , ( ) = +
研究 函数 的单调性来求最值 , 而这个 问题的 解决也不轻松 , 一讲不光浪费时间, 学生更是 疲于应付. 而要让学 生养成 自觉检验等号是 否成立的情形 , 只需将所有问题 的设 问加上 z取何值时” 即可. ③变式 1宜改成 : < 0 , 当 取什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