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数学二年级单元梳理知识点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回顾与梳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学习的起始单元,也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本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有:
1.理解乘法的意义,给出乘法算式可以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能够根据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3.会读乘法算式,并熟练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关于1、0乘法的规律,并理解其中意义。
乘法的意义。
乘法源于加法,学习完本单元后,要能理解,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更简便,从而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根据加法列乘法。
加法算式分为两种,相同加数和不同加数。
只有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
如:5+5+5+5+5+5 5+5+5+6+5+5
要会辨析,哪个算式可以改写?改写成什么?(第一个算式可以改写,改写为5×6)
读算式及算式各部分名称。
5×6读作:五乘六,而不是五乘以六。
5×6=30中,5、6叫作因数,30叫作积。
考察这一部分内容时,通常会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写下这个乘法算式读作什么,此处一定要写大写数字。
或者“一个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都是6,它们的积是?”这种类型的题目。
关于1、0的乘法
有关1、0的乘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尤其是0的乘法,可以借助乘法的意义帮助理解
如:0×5,根据乘法的意义这个算式表示:0个5,或者5个0相加,两者结果都是0。
注意每个位置都要轮到。
以此类推。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分单元全册梳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分单元全册梳理!!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加与减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不必列竖式计算。
第二单元购物一、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2角、5角;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2、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1角=10分二、元、角、分的加减计算: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满10分进为1角,满10角进为1元,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一、乘法的意义: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 读作a乘b等于c。
三、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一、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三、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一、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2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2。
二、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3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3。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加法与减法1.1 加法原理二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习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就是指两个数相加时,可以交换位置而不改变结果。
2+3和3+2的结果都是5。
1.2 加法进位加法进位是指在计算两个位数相加时,当个位相加的结果大于10时,需要把进位的数加到十位上。
47+39中,个位的7和9相加得到6,而十位的4和3相加得到8,所以最终结果是86。
1.3 减法原理减法原理是指两个数相减时,被减数和减数可以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5-3和3-5的结果分别是2和-2。
1.4 减法借位减法借位是指在计算两个位数相减时,如果被减数小于减数,则需要向高位借位。
73-45中,个位的3小于5,需要向十位借位,所以最终结果是28。
二、整数加法与减法2.1 整数加法在学习整数加法时,学生需要掌握两个数相加的规则,包括同号相加得更大的数、异号相加得更小的数等。
要注意加减法转化为同号的形式进行计算。
2.2 整数减法整数减法的原理与加法类似,同样要注意同号相减得正数、异号相减得更大的数等规则,也要注意减法转化为加法进行计算。
三、数的大小比较3.1 数的大小比较在本单元,二年级的学生还要学习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能够掌握数的大小关系,如大于、小于和等于。
3.2 数的大小比较符号学生需要了解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含义,能够正确地根据数字的大小关系,用适当的符号进行比较。
3.3 数的大小排列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掌握多个数的大小关系,能够正确排列一组数字的大小顺序。
四、填空算式4.1 填空加法算式学生在本单元还要学习填空算式,包括两个数的填空加法算式。
填空算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并加强计算能力。
4.2 填空减法算式填空减法算式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减法运算的能力,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结论: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包括加法与减法、整数加法与减法、数的大小比较和填空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人教版)知识点。
一、数据收集整理。
1. 简单的统计表。
-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将结果整理到一个简单的表格里。
- 表格通常有表头(如颜色种类)、行(每种颜色)和列(对应的人数等数据)。
2. 数据的收集方法。
- 举手投票法。
- 在班级里统计某种情况时,可以让同学们用举手的方式表示自己的选择。
比如统计喜欢跳绳还是跑步的同学,喜欢跳绳的举手,然后数出人数记录下来,再统计喜欢跑步的同学人数。
- 正字统计法。
- “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一个“正”字刚好是5个数据。
这种方法方便快捷,而且便于计算总数。
例如统计同学们的生日在哪个季节,每有一个同学生日在春季就在春季下面写一笔,写完一个“正”字就表示有5个同学生日在春季,最后统计的时候只要数“正”字的个数就可以快速算出春季生日的同学总数。
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如将相同类别的数据归在一起。
然后分析数据,找出最多(众数的概念雏形,虽然二年级不要求掌握这个概念,但可以直观感
受)和最少的数据等情况。
例如在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时,整理完数据后可以看出哪种小动物最受同学们欢迎,哪种小动物喜欢的同学最少。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长度单位一、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涉及长度单位的学习,包括对物体长度的测量、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掌握常见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概念1.长度:物体或线段的两端之间距离的长度。
2.长度单位:用来测量长度的标准单位,常见的长度单位包括毫米、厘米、米、千米等。
3.换算关系: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4.实际应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物品长度等。
三、知识点梳理1.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长度单位的换算: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的换算、毫米与厘米的换算等。
3.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测量课本的长度、自己身高等。
4.估测: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估算能力。
四、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如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身高等。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际操作与应用拓展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自己身高等。
2.拓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了解更多高级的长度单位,如千米、光年等。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评价与反馈1.评价目标: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程度,评估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练习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3.反馈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
七、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1.注重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1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一棵树高3(米)跳绳长2(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元》知识点+易错点+图文解析+练习(有答案)

( 2 )厘米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 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描点、连线、标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单位。 (1)测量操场跑道的长,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2)树高19(米),书厚1(厘米)。 (3)小明高1(米)40(厘米)。 (4)书桌高75(厘米)。
二、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生活中(①)的长度最接近1米。 ①写字台的高度 ②台灯的高度 ③椅子的宽度 2、下面(②)的测量方法正确。 3、哪辆车不能顺利通过桥洞?( ② )
三、画线。 略
四、数一数,填一填。 图中长是1厘米的线段有(4)条, 长是2厘米的线段有(3)条, 长是3厘米的线段有(2)条, 长是4厘米的线段有(1)条。 图中共有(10)条线段。
五、解决实际问题。 1、如右图所示,强强再长高多少就是1米? 1米=100厘米 100-90=10(厘米) 答:强强再长高10厘米就是1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算一算。 1米=(100)厘米 400厘米=(4)米 29厘米-8厘米=(21)厘米 17米+9米=(26)米 55米+5米=(60)米 1米-50厘米=(50)厘米 5米+7米=(12)米 16厘米-9厘米=(7)厘米 24厘米+76厘米=(100)厘米=(1)米 1米20厘米-30厘米=(90)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所以要统一长度单位。
2. 认识厘米和米。
-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米(m):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尺的长度是1米,教室的长和宽通常用米作单位。
- 1米 = 100厘米。
3. 用厘米和米量物体长度。
- 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物体的一端不是对着“0”刻度,用右端刻度减去左端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米尺或卷尺。
4. 线段的认识。
-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 画线段的方法:先确定一个端点,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这个端点,再根据要求的长度确定另一个端点,最后连接这两个端点就画出了线段。
- 数线段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加法。
- 不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例如:32+45,个位上2 + 5 = 7,十位上3+4 = 7,结果是77。
- 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例如:38+25,个位上8+5 = 13,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上3 + 2+1(进位的1)= 6,结果是63。
2. 减法。
- 不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例如:75 - 42,个位上5 - 2 = 3,十位上7 - 4 = 3,结果是33。
- 退位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例如:50 - 26,个位上0 - 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10 - 6 = 4,十位上5退1后是4,4 - 2 = 2,结果是24。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连加: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梳理
一、本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1、认识长度单位: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认识长度单位1 米:
学生在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单位。
3、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根据1 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 米=100 厘米。
4、学习量整厘米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学会量整厘米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二、本单元难点知识梳理
1、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以及画线段的长度。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三、本单元易错点知识梳理
1、如何画线段:应从0 刻度开始画,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如果是从1 厘米开始画,画到5 厘米结束,那么这条线段是5-1=4 厘米。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
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梳理汇总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
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第三单元、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认识角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二、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的认识
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单位选择:
测量较短物体时,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测量方法和工具
测量工具:尺子(米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常用工具。
测量方法:
将物体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或米,如果使用的是米尺并测量较长物体)。
如果不是从 “0”刻度量起,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来得到物体的长度。
三、米和厘米的关系
进率:1米= 100厘米。
换算:能够进行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如2米= 200厘米,400厘米= 4米。
四、线段的初步认识
线段的特点: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有长有短,可以量出长度。
画线段的方法:
先用笔对准尺子的 “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作为
起点。
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 (或米刻度,视需要而定),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作为终点。
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就画出了一条线段。
五、实际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厘米或米来估计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如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等。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并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总结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总结知识点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第一单元主要集中在基础数学概念的巩固与扩展,帮助学生建立起更扎实的数学基础。
以下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1.数字与数的认识数字的范围:学生学习认识0到100以内的数字,能够正确读写这些数字。
偶数与奇数:了解偶数和奇数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例如,0,2,4,6,8是偶数,而1,3,5,7,9是奇数。
2.数的比较与顺序比较大小: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使用符号“>”(大于)、“<”(小于)和“=”(等于)表示。
数的顺序:能够将一组数字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加法与减法基本加法:学生学习1到20的加法,能够熟练计算简单的加法题目,例如:7+5=12。
基本减法:同样,学生掌握1到20的减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减法问题,例如:15-8=7。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知道7+5=12,那么可以推导出12-5=7。
4.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题:能够理解和解决简单的应用题,识别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图形表示:利用图形、表格等方式帮助理解和解决问题。
5.数的分解与组合数的分解:学习将一个数分解成几个部分,例如:8可以分解为3和5(8=3+5)。
数的组合:理解如何将几个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数,例如:3+2+1=6。
6.时间的认识时钟的认读:能够识别整点和半点,学会用钟表表示时间。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理解时间的意义,能够说出一天中的活动安排,如上学、吃饭、睡觉等。
7.图形与空间基本图形:认识平面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和立体图形(如立方体、球体、柱体),能够描述它们的特征。
图形的组合与分解:学习如何将简单的图形组合成复杂的图形,以及如何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
8.测量与估算长度测量: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重量与容量:简单了解物体的重量和容量,能够用手中的秤和量杯进行初步测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⑴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⑴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 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 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 1米=100厘米。
(4)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比较物体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
如果不是,则应在比较前统一单位。
比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在三角尺上比较直角(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数据收集整理。
1. 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 明确调查的问题。
例如: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
- 确定调查的对象。
这里就是同学们。
- 选择调查的方式。
可以是举手投票、问卷等方式。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举手表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喜欢红色的举手,喜欢蓝色的举手等。
2. 记录数据的方法。
- 画“正”字法。
这是一种常用且方便的方法。
“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一个“正”字刚好是5个数据。
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出生月份,1月出生的有3人,就可以写“正”字的前三笔。
- 直接数数记录。
比如数出有多少个同学喜欢某种小动物,然后直接记录数字。
不过这种方法在数据较多时容易出错。
3. 数据整理与分析。
-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如把同学们喜欢的颜色分类整理成红色有多少人、蓝色有多少人等。
- 从整理的数据中能得到一些信息。
例如通过统计发现喜欢蓝色的同学最多,那么就可以知道蓝色在同学们心中比较受欢迎;还可以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如喜欢红色的同学比喜欢绿色的同学多多少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S-EEPO图文结构(Ⅱ)单元知识汇总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总目标:认识余数并经历探索余数的出书关系的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单元重点:能掌握除法
关
键
项
知识点经典题型易错题型
内容
1、除法竖式
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
法竖式的计算方法:(1)先写除号;
(2)再在除号里面写被除数;(3)
然后在除号的左侧写除数;(4)根
据乘法口诀求出商,并把商写在被
除数上面,商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5)然后用除数与商相乘,乘得的
积写在被除数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并在除数与商的积的下面画一条横
线;(6)最后用被除数减去除数与
商的积,把减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
面。
2、认识余数
把一个数平均分,如果分到最后有
剩余且不够再分一次,剩余的部分
就是余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有余数除法竖式
(1)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4、试商
(1)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一
想二试三乘四减五比。
(2)根据乘法口诀试商后,商与除
例1.
6
18
18
3
例2. 13÷4=3(个)……1(根)
“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余数“1
根”表示还剩1根。
例3、搭一个需要3根火柴棒,
25根火柴棒可以搭几个?还剩
几根?
25÷3=8(个)……1(根)
例4、
2
4
12
16
6
有余数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数表示的意义。
错误一:竖式中把商的位置写错。
8
24
24
3
错误二:列竖式时将除数与商的位置写
反。
24÷3=8
3
24
24
8
错误三:余数的单位名称错误。
一件上衣要钉5颗纽扣,有32颗纽扣,
可以钉几件上衣?还剩几颗扣子?
32÷5=6(件)……2(件)
32÷5=6(颗)……2(颗)
32÷5=6(颗)……2(件)
错误四:余数比除数大。
计算:32÷6=4 (8)
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意义;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思;试商的方法及调商的方法。
数的成绩要比被除数小;用被除数
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得到的差就是
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5、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1)进一法
(2)去尾法
例5、想一个可以用“10÷4=2……2”
解决的问题。
(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例6、(试商)
6
7
48
55
8
例7、(进一法)有22人租船,每条船
限乘4人。
至少要租几条船?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例8、(去尾法)有30元,每条船每小
时租金9元。
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
个小时?
30÷9=3(小时)……3(元)
答: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3个小时。
例9、○÷7=△……☆☆最大是()
○÷☆=△……6 ☆最小是()
错误五:除数与商的乘积比被除数大。
(1)(2)
7
1
56
55
8
7
2
49
47
7
错误六: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
取舍。
(1)有17吨货物,用载重4吨的货车
去运,至少要运几次?
17÷4=4(次)……1(吨)
答:至少要运4次。
(2)做1套衣服要用3米花布。
25米
花布最多能做几套衣服?
25÷3=8(套)……1(米)
答:25米花布最多能做9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