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软件项目生存期模型选择

合集下载

第三章软件项目生存期模型PPT课件

第三章软件项目生存期模型PPT课件

输出:
详细设计文件
时间计划: 2001/1/15-2001/2/15(暂定)
.
37
其它模型
其他
例如:Code and fix
自定义
.
38
Code and fix
需编 求码 了、 解走








.






测 试
39
选择生存期的步骤
熟悉各种生存期模型 评审、分析项目的特性 选择适合项目的生存期模型 标识生存期模型与项目不一致地方,并进行裁减
35
银行业务系统的生存期实例
项目规划
.银行业务需求 .原形系统源代码
业务需求分析
原形系统分析
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
产品阶段1设计
产品阶段n设计
产品阶段1开发
产品阶段n开发
集成测试
确认测试
产品提交
.
36
产品阶段1设计
阶段目标: 设计公共控制系统功能模块
输入:
系统设计文件
数据库结构定义
过程:
详细设计
公司的财务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 短期项目
.
12
本章要点
一、生存期模型定义 二、常用生存期模型
瀑布 V模型 原型 增量 螺旋式 快速应用开发 渐近式阶段
三、案例分析
.
13
V模型
项目规化 需求分析
接收测试 系统测试
总体设计
集成测试
详细设计
单元测试
编码和调试
.
14
V模型模型适合的项目
.
21
本章要点

在实际开发项目中如何选择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在实际开发项目中如何选择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在实际开发项⽬中如何选择软件⽣存周期模型?如果你要做⼀个项⽬,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个或⼏个软件⽣存周期模型?为什么?付兴乐:所选软件开发模型:增量模型原因:其可以尽早的看到部分软件的功能,发现问题并改正,在⼀定程度上减少了软件开发的风险,并且其第⼀个可交付版本所需的时间很短,如果不满意可以再进⾏改变修正,所以担负的风险很少。

适合于我们进⾏软件开发。

张易⽅:所选软件开发模型:增量模型原因 :1.⾸先我们的项⽬有⼀定的明确需求,但是不是特别完整,这有利于我们之后添加新的需求。

2.其次选择增量模型,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中交付第⼀个版本,减少来开发风险。

3.随着版本的改进,我们能及时发现软件的不⾜,有利于我们对软件进⾏及时更新与修改。

4.有益于开发步骤的清晰,更好体会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所做的⼯作。

曹威龙:所选软件开发模型:增量模型原因:1、短时间内向⽤户提供可完成部分⼯作的产品;2、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户有时间了解和适应新产品;3、开放结构的软件拥有的维护性明显好于封闭结构的软件。

⽥⾬林:所选软件开发模型:增量模型原因:1.项⽬周期相对更短。

2.可以先发布部分功能出来起到镇定客户的作⽤。

3.可以根据前⼀版本功能表现,制定后⼀增量计划。

经过讨论以下是我们团队预期使⽤的软件开发模型以及原因:所选软件开发模型:增量模型原因:综合⼩组各个成员的意见,我们最终选择增量模型来作为我们团队预期的软件开发模型。

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能让⼀个死的模型所牢牢控制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软件开发模型。

在主体选择增量模型的同时,开发过程中也应该借鉴其他模型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开发,使得开发更加⾼效,便捷。

选择项目生存期模型

选择项目生存期模型

选择项目生存期模型
1 软件要达到的目标
实现基于微信的社区在线购物系统只提供在线购物所需的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购物、订单管理、消息推送等功能。

基于微信的社区在线购物系统不包括资金管理功能,另外消息推送只提供按照微信消息格式生成要推送的消息内容的功能。

方便社区用户可以快速通过微信平台进行购物。

2 生存期模型选择
系统功能基本明确但是可能存在一些变化,另外对于最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操作方式不明确,项目规模较小,因此选用快速原型模式。

3 生命期模型阶段定义
(1)项目生命期模型图如下:
(2)项目生命期阶段定义如下:
A.可行性分析阶段
阶段的目标:论证项目是否可行
进入条件:项目已立项
输入:立项文件,项目合同
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完成标志:可行性分析报告评审通过
B.需求分析
阶段的目标:确定用户的需求
进入条件:项目可行性分析通过,并且项目可行输入:可行性分析报告
输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完成标志: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评审通过。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及WBS分解指南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及WBS分解指南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及WBS分解指南引言: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交付至关重要。

同时,编制合理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也是项目管理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关于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和WBS分解的指南,希望能够帮助您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一、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指南:1.需求的稳定性:如果项目需求相对稳定不易改变,可以选择传统的瀑布模型。

而如果需求较为不稳定,可能需要采用迭代或增量模型来适应变化。

2.时间和成本要求:如果项目有严格的时间和成本要求,并且对风险承担能力要求较低,可以选择瀑布模型。

如果项目对时间和成本要求有一定的弹性,并且可以承担一定的风险,可以选择敏捷或增量模型。

3.项目规模和复杂度:如果项目规模较小且较简单,可以选择敏捷模型或增量模型。

而对于较大且较复杂的项目,可以选择瀑布模型或融合多种模型的混合模型。

4.团队成熟度和经验:如果项目团队对软件开发过程较为熟悉,并且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可以选择敏捷模型。

而对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实力较弱的团队,可以选择瀑布或增量模型,以确保项目的可控性。

5.客户合作度:如果项目需要与客户密切合作,并根据客户的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可以选择敏捷模型。

而对于客户合作度较低的项目,可以选择瀑布模型或增量模型。

二、WBS分解指南:WBS是将项目工作分解为可管理和控制的小块的过程,是项目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下面是一些关于WBS分解的指南:1.确定项目的总目标: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总目标和范围,以便将其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包。

2.定义阶段和子阶段:将项目分解为不同的阶段和子阶段,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项目进展。

3.确定工作包:将每个阶段和子阶段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包,每个工作包应该具有明确的可交付成果和工作范围。

4.确定工作包的工作内容:将每个工作包进一步分解为可以被分配给团队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确保每个任务都具有可测量和可跟踪的成果。

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在软件工程领域,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框架,用于指导软件开发的过程。

它为软件开发团队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以确保软件的开发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就像是一张地图,指引着开发人员从项目的启动到最终的交付。

它涵盖了软件从概念形成到退役的整个过程,包括一系列的阶段、活动和任务。

常见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和敏捷模型等。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明确的几个阶段,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每个阶段都必须在前一个阶段完成且经过评审后才能开始。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流程清晰,文档规范。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如果在后期发现前期的错误,修改成本会很高,而且不适应需求的频繁变更。

快速原型模型则是在获取基本需求后,快速构建一个原型系统。

用户通过使用原型来进一步明确需求,开发人员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

这个模型的好处是能够快速获得用户的反馈,尽早发现问题。

但由于原型往往不够完善,可能会给用户造成误解。

增量模型是把软件系统逐步分解为多个增量构件,每个构件分别开发和交付。

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交付部分功能,让用户逐步看到成果。

但它对软件的架构设计要求较高,需要很好地规划各个增量之间的接口。

螺旋模型则是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并加入了风险分析。

它沿着螺旋线不断迭代,每一轮迭代都包括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和客户评估等步骤。

这种模型适用于大型、复杂且高风险的项目,但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近年来,敏捷模型在软件开发中越来越受欢迎。

敏捷开发强调团队的快速响应和持续交付,通过短周期的迭代来不断完善软件。

常见的敏捷方法有 Scrum 和 Kanban 等。

敏捷模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但对团队成员的素质和自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在选择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项目的特点,比如项目的规模、复杂度、需求的稳定性等。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在软件开发中,生命周期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软件开发过程的框架。

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为软件开发提供了不同的指导方针和步骤,从而有助于开发团队在项目执行期间遵循规范和有效地组织开发过程。

但是,不同的开发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选择合适的生命周期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探讨,并讨论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生命周期模型概述生命周期模型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目的是为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一种组织方法,使得软件开发流程变得更加明确可控。

常见的生命周期模型主要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螺旋模型、敏捷方法等。

瀑布模型是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中最经典的模型,其具有层次分明、逐步推进,且每个阶段都有明确定义的文档和交付成果的特点。

瀑布模型适合开发复杂性低、需求稳定的软件项目,但当需求发生变更时,会导致大幅度返工,增加项目延误和成本。

迭代模型强调快速、迭代式的开发环节,通过不断迭代,逐步完善系统,具有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适合于需求不稳定的软件开发项目。

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生命周期模型,强调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并在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

该模型适用于需要高度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软件项目。

敏捷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将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较短的周期(通常为2至4周),每个周期内的成果可以及时交付和评估。

因此,敏捷方法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软件开发项目。

以上介绍的生命周期模型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发团队可以选择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

二、选择生命周期模型的考虑因素在选择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特点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项目复杂度、需求稳定性、风险程度等。

在选择生命周期模型时,应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

如果项目需求稳定、复杂度低,则瀑布模型适合;如果项目需求变化较快,则可以考虑采用迭代模型或敏捷方法。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与模型选择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与模型选择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与模型选择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软件开发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无论是金融、医疗、零售还是制造业,软件的开发与运维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软件开发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本文将探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并介绍不同的开发模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开发模型。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可以被分为几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团队与客户紧密合作,明确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确保团队对客户需求的准确理解,以避免后续开发过程中的误解和偏差。

接下来是设计阶段,开发团队将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出软件的整体架构和模块划分。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软件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便在后续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更加高效地进行。

编码阶段是将设计文档转化为实际可执行代码的过程。

开发团队将根据设计文档中的指导,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逐步实现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

这一阶段需要开发团队具备良好的编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确保代码质量和开发进度。

测试阶段是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开发团队将对已经编写好的代码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等。

通过不同的测试手段,可以及早发现和修复潜在的问题,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一个阶段是维护阶段,也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

在软件交付给客户后,开发团队需要持续关注软件的运行情况,并及时修复和升级软件。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软件的稳定性和可用性,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除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型也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决策之一。

常见的开发模型包括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和敏捷模型等。

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的开发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变化较少的项目。

在瀑布模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是按照顺序进行的,一旦进入下一个阶段,就很难回到上一个阶段。

2_软件生存周期及模型

2_软件生存周期及模型
13
软件产品
基线 检查点 里程碑 评审 审计 顾客>客 户>用户 现有系统 目标系统
14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15
2.2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概念

模型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作出的一种抽 象,它忽略了不必要的细节,是事物的一种 抽象描述形式 。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
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它确立了软件开发和演 化中各阶段的次序以及各阶段活动的准则,确 立开发过程所必须遵守的规定和限制等。
11 编码
12 测试
第2块 第2块 第2块 第2块 第3块 第3块 第3块 第4块 第4块 …第N块
19
增量模型特点
遵循递增方式进行软件开发。开发一部 分,向用户展示一部分。 增量模型是一种非整体开发的模型。 适用于:
1)使用面向对象语言或第四代语言(VB、 Delphi、Qt等); 2)需求可能发生变化,客户接受分阶段交付; 3)分析设计人员对应用领域不熟悉,难以一步 到位; 4)项目风险高;
基本任务: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活动使软件达到 预定的要求。 结束标准:软件合格,能交付用户使用。
测试
7
软件维护时期
基本任务: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 统持久地满足用户需要。
8
交互设计
美国的Alan Cooper提出,交互设计应该作 为软件生存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考虑进去(具 体可参看《软件开发的创新思维》,刘瑞挺等 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 交互设计、 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解决软件的可用性,最佳满足用户的使用目标。 结束标准:达成共识的交互设计文档
在CMM中软件产品是最终用户使用的软件。它是软件工作产品的一部分。 它是软件工作产品。它是要经内部和外部评审过的,并且是下一阶段工 作的基础,一根基线是一个里程碑或一个检查点。 它是由时间、计划、事件驱动的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的一个记号,一个 检查点不一定是基线或里程碑。 它是一个记号,只需经过内部评审。它是一个检查点,但不一定是基线。 是对软件工作产品质量的一次开会或汇签活动。 是复查评审活动程序的合法性,是否按程序与规范进行。 客户是顾客的一部分,顾客包括潜在的客户。用户是软件产品的最终使 用者,用户是客户的一部分。 现有系统是用户当前正在使用的系统(可能是手工系统);目标系统是 将要实现的系统。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与选择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与选择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及选择指南目录1. 目的 (3)2. 适用范围 (3)3. 术语定义 (3)4. 参考资料 (13)5. 概述 (3)6. 重叠瀑布模型(Interleaved Waterfall Model) (4)6.1 定义 (4)6.2 流程图 (4)6.3 重叠瀑布模型的WBS划分 (5)6.4 优缺点 (5)6.5 适用项目 (5)7.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6)7.1 定义 (6)7.2 流程图 (6)7.3 阶段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 增量模型的WBS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7.5 优缺点 (7)7.6 适用项目 (7)8. 原型模型(Prototyping Model) (8)8.1 非抛弃型原型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1 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2 优缺点 (11)8.1.3 适用项目 (11)8.1.4 优缺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 软件生存期模型

第2章 软件生存期模型
➢ 每个构件由多个相互作用的模块构成,并且能够 完成特定的功能。
2.3 增量模型
➢ 增量模型如图所示。
2.3 增量模型
• 增量模型的优点
(1)能在较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一些有用的工作产品, 即从第1个构件交付之日起,用户就能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2)逐步增加产品的功能可以使用户有较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 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用户组织带来 的冲击。
在维护和开发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
2.4 螺旋模型
• 螺旋模型的缺点
➢ 螺旋模型是风险驱动的,因此要求软件开发人员 必须具有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这方面的专门知 识,否则将出现真正的风险:当项目实际上正在 走向灾难时,开发人员可能还以为一切正常。
2.4
➢ 多数场合,软件开发过程是沿螺旋线的路径连 续进行的。
2.6 统一过程
• 统一过程的阶段
③ 构造阶段。构造阶段是建立系统,构造信息系统 的第1个具有操作质量的版本,以能够交付给客户 进行测试的版本结束,有时称为测试版本。
④ 移交阶段。移交阶段包含测试时期,以发布完 整的系统而终止,其目标是确保信息系统真正满 足客户的需求。
2.6 统一过程
• 主要工作产品
➢ 原型建造模型和螺旋模型既是迭代模型,又是进 化模型。
➢ 实践中,客户利用迭代或增量模型尽快开发第一 个版本的软件制品,占领市场的有利商机,然后 再逐步扩展系统功能,不断推出后续版本。
2.5 喷泉模型
• 喷泉模型是典型的面向 对象生命周期模型。
➢ “喷泉”一词体现了迭 代和无间隙特性。图中 代表不同阶段的圆圈相 互重叠,这明确表示两 个活动之间存在重叠。
2.3 增量模型
• 采用增量模型需注意的问题

软件生命周期及模型选择

软件生命周期及模型选择

关键字: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软件开发方法论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迭代模型、敏捷开发黑盒测试、灰盒测试、白盒测试系统测试、集成测试、单元测试1软件生命周期依据不同的原则对软件生命周期的划分也不同,《软件工程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中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8个阶段: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包括单元测试)、组装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使用和维护。

本书按照人们所习惯的粗分方法把上面8 个阶段划分为计划、开发和维护3个阶段,在概述其他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软件的开发过程。

2.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瀑布模型/改进的瀑布模型虽然瀑布模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但瀑布模型仍然是最基本的和最效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瀑布模型要求软件开发严格按照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定义明确的产出物和验证准则.瀑布模型在每一个阶段完成后都可以组织相关的评审和验证,只有在评审通过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由于需要对每一个阶段进行验证,瀑布模型要求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文档产出,对于严格的瀑布模型每一个阶段都不应该重叠,而应该是在评审通过,相关的产出物都已经基线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瀑布模型的优点仍然是可以保证整个软件产品较高的质量,保证缺陷能够提前的被发现和解决.采用瀑布模型可以保证系统在整体上的充分把握,使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但对于前期需求不明确,而又很难短时间明确清楚的项目则很难很好的利用瀑布模型.另外对于中小型的项目,需求设计和开发人员往往在项目开始后就会全部投入到项目中,而不是分阶段投入,因此采用瀑布模型会导致项目人力资源过多的闲置的情况,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人往往会以进度约束而不选择瀑布模型,这往往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关键因素往往是概念需求阶段人力不足.因此在概念需求阶段人力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在开发周期上并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别.反而是很多项目对于迭代或敏捷模型用不好,为了赶进度在前期需求不明确,没有经过一个总体的架构设计情况下就开始编码,后期出现大量的返工而严重影响进度.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中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因此在RUP中也提及到软件开发要以架构为核心.因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系统会被分为相关的子系统和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间的接口都可以定义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当模块B的详细设计做完成后往往就没有必要等到其它模块的详细设计都要完全作完才开始编码,因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可以将系统分为多个模块并行开发,每个模块仍然遵循先设计和编码测试的瀑布模型思路.这是瀑布模型的一种最重要的改进思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增量开发的模型.当一个新系统的开发存在多个完全不相关的独立需求的功能开发的时候,这个时候也可以选择将整个开发过程按独立的需求来分为多个小瀑布进行操作.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完全总体的设计,架构设计人员无法在洞悉了所有需求后从系统的可扩展性,复用等方面总体规划.在项目管理中有一种压缩进度的方法叫赶工,因此瀑布模型的另外改进处就在适当的重叠各个阶段过程,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我们通过讨论,会议确定的实现方式就可以开始执导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而不一定完全等到相关的交付物文档化出来.螺旋模型首先螺旋模型是遵从瀑布模型的.即需求->架构->设计->开发->测试的路线.螺旋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整个开发过程是迭代和风险驱动的.通过将瀑布模型的多个阶段转化到多个迭代过程中,以减少项目的风险.螺旋模型的每一次迭代都包含了以下六个步骤1.决定目标,替代方案和约束2.识别和解决项目的风险3.评估技术方案和替代解决方案4.开发本次迭代的交付物和验证迭代产出的正确性.5.计划下一次迭代6.提交下一次迭代的步骤和方案.螺旋模型实现了随着项目成本投入不断增加,风险逐渐减小.以帮我我们加强项目的管理和跟踪,在每次迭代结束后都需要对产出物进行评估和验证,当发现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时可以及早的终止项目.螺旋模型复杂的地方在于尽责,专心和知识渊博的管理.因为对于每一次迭代我们要制定出清晰的目标,分析出相关的关键风险和计划中可以验证和测试的交付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螺旋模型的每一次迭代只包含了瀑布模型的某一个或两个阶段.如第二次迭代重点是需求,第三次迭代是总体设计和后续设计开发计划等.因此这是和RUP提倡的迭代模型是有区别的,RUP的每一次迭代都会包含需求,设计,开发和测试等各个阶段的活动.RUP迭代的目的在于逐步求精而不是仅仅完成瀑布模型某一阶段的工作.增量和迭代模型增量迭代是RUP统一过程常采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增量和迭代有区别但两者又经常一起使用.所以这里要先解释下增量和迭代的概念.假设现在要开发A,B,C,D四个大的业务功能,每个功能都需要开发两周的时间.则对于增量方法而言可以将四个功能分为两次增量来完成,第一个增量完成A,B功能,第二次增量完成C,D功能;而对于迭代开发来将则是分两次迭代来开发,第一次迭代完成A,B,C,D四个基本业务功能但不含复杂的业务逻辑,而第二个功能再逐渐细化补充完整相关的业务逻辑.在第一个月过去后采用增量开始时候A,B全部开发完成而C,D还一点都没有动;而采用迭代开发的时候A,B,C,D四个的基础功能都已经完成.RUP强调的每次迭代都包含了需求,设计和开发,测试等各个过程,而且每次迭代完成后都是一个可以交付的原型.迭代不是并行,在每次迭代过程中仍然要遵循需求->设计->开发的瀑布过程.迭代周期的长度跟项目的周期和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小型项目可以一周一次迭代,而对于大型项目则可以2-4周一次迭代.如果项目没有一个很好的架构师,很难规划出每次迭代的内容和要到达的目标,验证相关的交付和产出.因此迭代模型虽然能够很好的满足与用户的交付,需求的变化,但确是一个很难真正用好的模型.就对风险的消除上,增量和迭代模型都能够很好的控制前期的风险并解决.但迭代模型在这方面更有优势.迭代模型更多的可以从总体方面去系统的思考问题,从最早就可以给出相对完善的框架或原型,后期的每次迭代都是针对上次迭代的逐步精化.业界比较标准的增量模型往往要求在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全部出来后后续的设计开发再进行增量.同时每个增量也可以是独立发布的小版本.由于系统的总体设计往往对一个系统的架构和可扩展性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推荐的增量最好是在架构设计完成后再开始进行增量,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系统的健壮性和可扩展性.原型法原型一般都不是单独采用的一种生命周期模型,往往会结合瀑布和增量迭代等方法一起使用.对于螺旋模型就可以理解为瀑布+迭代+原型+风险的一种生命周期模型.对于迭代开发来讲,每一个迭代周期的产出都可以看做是下个阶段要精化的原型.而对于瀑布模型开发来讲,我们在需求阶段也可以进行界面和操作建模,形成DEMO后和用户做进一部的需求沟通和确认.当你的用户没有信息系统的使用经验,你的系统分析员也没有过多的需求分析和挖掘经验的时候,需求分析和调研过程则更需要是一个启发式的过程.而原型则是这种很好的启发式方法,可以快速的挖掘用户需求并达成需求理解上的一致.否则即使双方都签字认可的需求往往仍然不是客户真正想要的东西.原型可以分为抛弃型的和不抛弃型的.如果原型仅仅是需求阶段方面和用户沟通画的DEMO,则这种原型一般都建议抛弃掉.而对于迭代开发来将,每次迭代的产出都是可以独立运行和包含基础功能的系统,是后续细化的基础,这类原型一般都不建议抛弃,后期的设计开发也要基于该原型逐渐的进行完善.快速和敏捷开发我们一般将快速和敏捷开发做为方法论,而很少将其做为一种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敏捷的目的是减少繁重和不必要的工件的输出,提高效率.而不是要我们去挑阶段或过程,不是分析设计都还没有做就去做开发.因此对于瀑布,增量迭代或原型我们都可以借鉴敏捷方法论中的一些好的实践,这些实践都是对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很好的补充.对于敏捷方法论在此不再做过多的叙述.关于选择生命周期模型的最后的总结1.在前期需求明确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瀑布模型或改进型的瀑布模型.2.在用户无信息系统使用经验,需求分析人员技能不足情况下一定要借助原型.3.在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很多东西前面无法计划情况下尽量采用增量迭代和螺旋模型4.在需求不稳定情况下尽量采用增量迭代模型5.在资金和成本无法一次到位情况下可以采用增量模型,软件产品分多个版本进行发布6.对于完全多个独立功能开发可以在需求阶段就分功能并行,但每个功能内都应该遵循瀑布模型7.对于全新系统的开发必须在总体设计完成后再开始增量或并行.8.对于编码人员经验较少情况下建议不要采用敏捷或迭代等生命周期模型.9.增量,迭代和原型可以综合使用,但每一次增量或迭代都必须有明确的交付和出口准则.3、软件的黑盒、灰盒、白盒测试与需求分析对应的是系统测试。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1. 引言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定义有序的阶段和活动来管理软件项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生命周期模型对于软件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被提出和广泛应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之一。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成果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的主要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

它的优点是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管理,缺点是需求变化时难以应对。

3.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基于瀑布模型的改进,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相互依赖且可重复的小阶段。

每个小阶段都完成一个可交付的软件子系统,随着开发的进行,逐步增加功能和增强软件的稳定性。

增量模型的优点是适应需求变化更灵活,缺点是可能造成重复的设计和编码工作。

4.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高度迭代的生命周期模型,它重点关注快速的用户需求获取和验证。

在原型模型中,开发团队与用户紧密合作,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开发出一个或多个原型,以验证和完善需求。

原型模型的优点是快速、灵活,并提供了与用户的紧密沟通,缺点是容易陷入需求不清晰或茫然的状态。

5.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轻量级的生命周期模型,强调迭代开发和团队协作。

在敏捷模型中,需求和设计是不断演化和调整的,开发团队通过短期迭代周期完成软件的交付。

敏捷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缺点是对团队成员的能力要求较高。

6.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生命周期模型。

它通过迭代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每个迭代都包括风险评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和可选的部署阶段。

螺旋模型的优点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缺点是可能导致成本和时间的增加。

7. 比较和选择对于不同的软件项目,选择适当的生命周期模型至关重要。

根据项目需求、时间限制和团队能力等因素,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选择:•需求变化程度:需求较为稳定的项目适合选择瀑布模型,而需求不断演化的项目适合选择敏捷模型或增量模型。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软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手机上的各种应用程序,到企业使用的复杂管理系统,软件无处不在。

而要开发出高质量、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了解和选择合适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简单来说,就是描述软件开发全过程的一种框架或模式。

它为软件开发团队提供了一套有组织、有步骤的方法,以确保软件能够按时、按质量要求交付。

常见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主要包括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和敏捷模型等。

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的、顺序的模型。

就像瀑布一样,水流依次经过各个阶段,不能回溯。

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几个明确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输入和输出标准,只有前一个阶段完成并通过评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流程清晰,易于管理和控制。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不能回溯,如果在后期发现前面阶段的错误,修改成本会很高,而且不太适应需求变化频繁的项目。

迭代模型则是一种逐步完善的模型。

它将整个项目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但每个迭代周期的重点和目标可能不同。

通过不断的迭代,软件逐渐完善和成熟。

这种模型能够更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因为在每个迭代周期结束后,都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和新的需求对后续的迭代进行调整。

但它对项目的管理和规划要求较高,需要合理安排每个迭代周期的任务和资源。

增量模型则是把软件系统分成多个增量构件,逐个构件地开发和交付。

每个增量构件都包含了一部分功能,这些功能可以独立运行和使用。

通过逐步增加增量构件,软件系统逐渐具备完整的功能。

这种模型适合需求比较明确,且可以划分成多个相对独立部分的项目。

它能够尽快为用户提供部分功能,让用户看到软件的进展,同时也降低了开发的风险。

敏捷模型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型。

它强调团队的协作、快速响应变化和持续交付价值。

敏捷开发通常采用短周期的迭代,称为“冲刺”,在每个冲刺中,团队完成一部分可交付的功能,并与用户进行沟通和反馈。

2 软件生存期周期及其模型

2 软件生存期周期及其模型
8
2.4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 也称为渐增模型: 把软件产品作为一系列的 增量构件来设计、编码、集成和测试。
第 1 次集成 第 1 块积木 第 2 次集成 第 1 块积木 第 3 次集成 第 1 块积木 第 4 次集成 第 1 块积木 …… 第 N次集成 第 1 块积木 ……
第2章 软件生存期周期 及其模型
定义 开发 运行维护
1
2.1软件生存周期(Life cycle)
• 通常分为3个阶段:定义、开发和维护
– 软件定义 :(做什么)
• 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
– 软件开发:包括设计和实现 (如何做)
• 设计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 实现包括编码和测试; • 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
9
第 2 块积木 第 2 块积木 第 3 块积木 第 2 块积木 第 3 块积木 第 4 块积木
第 2 块积木 第 3 块积木 第 4 块积木
… 第 N块积木
2.4增量模型
• 特点:
– 非整体开发模型——推迟某一(若干)阶段的 细节,较早地产生工作软件; – 用户要可以较早地知道系统什么样; – 任务/功能驱动; – 可以增量开发,也可以增量提交
– 分析阶段:标识类及对象,定义类之间的关系, 建立对象-关系模型和对象行为模型; – 设计阶段:从实现的角度对分析模型进行调整 和扩充;
– 编码阶段:用面向对象语言实现类及对象,通 过消息机制实现对象之间的通信,完成软件的 功能。 13
2.5喷泉模型的特点
• 优点: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节省开发 实施 • 维护:维护、升级
2
2.1软件生存周期(Life cycle)
• 软件生命期概括为5个活动:

软件项目工程管理生存期模型选择

软件项目工程管理生存期模型选择

软件项目工程管理生存期模型选择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合同登记编号:生存期模型选择项目名称:新新图书管理系统委托人(甲方):新新图书馆研究开发人(乙方):实习生开发团队签订地点:西安市签订日期: 2011-3-16有效限期: 2011-3-16至 2011-10-16西安市信息技术管理办公室针对本项目的开发特点,参考企业的生存期说明和软件过程体系,觉得采用增量模型,如图所示。

理由如下:(1)《图书管理系统》的全部功能分成通用功能和日常业务管理功能两大类。

因此可以先基于通用功能做出一个最小的使用版本,在逐步添加其余的功能。

这样一来,用户可以在先使用最小版本的同时,提出更多明确的需求。

这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开发,大大减小了开发的风险。

(2)在图书管理系统中,要求系统有扩展性。

若使用增量式模型,,可以保证系统的可扩充性。

用户明确了需求的大部分,但也存在不很详尽的地方,通过客户使用这个可用的产品,然后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下一个增量发布一些新增的功能和特性,直至产生最终完善的产品。

(3)“系统要求有可扩充性,可以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前台就可加挂其他功能模块”——即用户可能会增加新的需求。

(4)对一个管理方式已经比较成熟的图书管理,要完全舍弃原有的管理方式,用该图书管理系统替代全部管理,这是不实际的。

所以,可以从最基础的做起,逐步扩充其应用,所以选用增量式模型来开发系统。

(5)本项目具备增量式模型的其他特点:1)项目复杂程度为中等2)预计开发软件的成本为中等3)产品和文档的再使用率会很高4)项目风险较低生存期中的和阶段定义如下:项目规划阶段阶段目标:根据合同和初步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规模、时间计划和资源需求。

输入:合同文本、Sow过程:项目规划、计划确认输出:项目计划需求分析阶段阶段目标:确定客户的需求输入:项目计划、Sow过程: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控制输出:原型系统、需求规格设计阶段阶段目标:总体系统结构设计输入:原型系统、需求规格过程:总体设计输出: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定义增量一实现阶段目标:输入: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定义过程:详细设计,编码,代码走查,代码评审,单元测试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源代码,可运行版本增量二实现阶段目标:实现系统的散客开单功能输入: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定义过程:详细设计,编码,代码走查,代码评审,单元测试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源代码,可运行版本——2增量三实现阶段目标:实现系统的散客开单功能输入: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定义过程:详细设计,编码,代码走查,代码评审,单元测试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源代码,可运行版本——3增量四实现阶段目标:实现系统的散客开单功能输入: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定义过程:详细设计,编码,代码走查,代码评审,单元测试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源代码,可运行版本——4增量五实现阶段目标:实现系统的散客开单功能输入: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定义过程:详细设计,编码,代码走查,代码评审,单元测试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源代码,可运行版本——5增量六实现阶段目标:实现系统的散客开单功能输入: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定义过程:详细设计,编码,代码走查,代码评审,单元测试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源代码,可运行版本——6增量七实现阶段目标:实现系统的散客开单功能输入:系统设计说明书,数据库结构定义过程:详细设计,编码,代码走查,代码评审,单元测试输出:详细设计说明书,源代码,可运行版本——7集成测试阶段目标:通过集成测试下的软件测试输入:测试计划、测试案例过程: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输出:系统软件包,测试报告,产品说明书产品提交阶段目标:产品可投入使用输入:系统软件包过程:产品提交输出:验收报告。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定义与选择策略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定义与选择策略

目录1引言 (2)1.1目的 (2)1.2适用范围 (2)1.3名词术语 (2)2常用生命周期模型及特点 (2)2.1瀑布模型 (2)2.1.1 模型介绍 (2)2.1.2 模型特点 (3)2.1.3 适用的软件项目 (4)2.2V字模型 (4)2.2.1 模型介绍 (4)2.2.2 模型特点 (4)2.2.3 适用的软件项目 (5)2.3快速原型模型 (5)2.3.1 模型介绍 (5)2.3.2 模型特点 (5)2.3.3 适用的软件项目 (6)2.4螺旋模型 (6)2.4.1 模型介绍 (6)2.4.2 模型特点 (7)2.4.3 适用的软件项目 (7)2.5增量模型 (8)2.5.1 模型介绍 (8)2.5.2 模型特点 (8)2.5.3 适用的软件项目 (8)2.6迭代模型 (9)2.6.1 模型介绍 (9)2.6.2 模型特点 (9)2.6.3 适用的软件项目 (10)3生命周期选择策略 (10)3.1分析并确定项目特点 (11)3.2评估项目风险和需求清晰度 (11)3.3生命周期模型特性比对 (11)3.4生命周期模型的裁剪与合并 (12)1引言1.1目的定义和描述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模型;规范项目开发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项目管理难度;为过程改进和度量提供基线;增强项目可控性和可视性。

1.2适用范围用于软件项目在项目规划时根据项目特点确定项目的主要阶段及开发模型。

每个软件开发项目可以在本规范定义的生命周期模型范围内,选择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也可以通过剪裁标准适当的裁剪生命周期模型,使之更加适合于项目。

1.3名词术语1.3.1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开始策划软件产品到该软件不在使用为止这段时间。

典型的软件生命周期包括策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实施和维护阶段。

1.3.2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指对软件工程活动的组织方式。

东信和平软件过程体系中定义的软件工程过程活动包含了需求、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活动。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A 快速迭代
敏捷开发采用短周期的迭代方式进 行开发,每个迭代周期结束都能交
付可运行的软件。
B
C
D
持续改进
敏捷开发注重持续改进和优化,通过每个 迭代周期的反馈来不断完善软件产品。
自我组织团队
敏捷开发要求团队成员具备自我组织能力, 能够自主安排工作进度和任务分配。
敏捷开发模型适用场景
需求变化快
当需求变化较快时,敏捷开发能够快速适应 变化并满足客户需求。
03
• 对于小型简单系统可能过于复 杂,成本较高。
04
04 迭代模型
迭代模型定义
• 迭代模型是一种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迭代 阶段。在每个迭代阶段,开发团队会根据预先设定的需求和目标,进行需求分 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并逐步构建和改进软件系统。
迭代模型特瀑布模型
顺序且线性的开发过程,强调文 档和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适用于 需求稳定、变更较小的项目。
迭代模型
开发过程反复进行,逐步完善, 强调需求调研、系统架构设计和 早期测试。
敏捷开发模型
快速响应变化,强调团队合作、 客户需求和迭代开发,适用于需 求变化快、产品复杂度高的项目。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目 录
•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概述 • 瀑布模型 • 螺旋模型 • 迭代模型 • V模型
01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软件开发和 演进的全过程,包括从需求分析、设 计、编码、测试到维护和支持等阶段 。
特点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强调软件开发过程 中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有助于确保软 件质量、控制开发成本和合理分配资 源。
需求明确
迭代模型强调在不断迭代中 完善软件,每个迭代周期都 实现部分功能,并在后续迭

项目开发计划之生存周期的选择

项目开发计划之生存周期的选择

项目开发计划之生存周期的选择项目开发计划之生命周期的选择引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选择适合的生命周期方法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生命周期方法是指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量要求交付。

本文将探讨项目开发过程中生命周期的选择,并分析每种生命周期方法的优缺点。

一、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经典的生命周期方法之一。

它将项目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连续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一个阶段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开发流程较为简单的项目,能够提供清晰的项目计划和进度控制。

但是,瀑布模型无法适应需求频繁变化的项目,如果需求发生变化,则整个项目开发进程需要重新开始,导致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二、迭代模型迭代模型将项目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含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评估等阶段。

每个迭代周期都能得到一个可工作的系统版本。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稳定、需要频繁反馈和快速交付的项目。

它能够提前发现和修复问题,减少风险,同时也允许优化和扩展需求。

但是迭代模型需要有稳定的需求基线,并且需要有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支持,才能持续地进行迭代开发。

三、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一种将项目划分为多个增量部分的生命周期方法。

每个增量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不断添加新功能来实现完整系统的构建。

增量模型适用于大型、复杂的项目,具有明确的优先级和时间约束。

增量模型可以提前交付部分功能,从而更早地满足客户需求,减少风险,并给予客户更多的参与和反馈机会。

但是增量模型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各个增量之间的一致性和集成性。

四、敏捷方法敏捷方法是一种以人员合作、客户参与和快速响应变化为核心的生命周期方法。

敏捷方法强调团队的自组织能力和高效交付,通过持续的迭代开发和迭代回顾来不断改进。

敏捷方法适用于需求频繁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的项目。

它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尽早交付有价值的产品,并通过快速的反馈迭代持续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开发的产品,验证可行性 确定显示界面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6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第一增量
第二增量
第三增量
……
核心功能
1
核心功能
12
核心功能
1 23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7
增量模型适合的项目
项目开始,明确了需求的大部分,但是需求可 能会发生变化
对于市场和用户把握不是很准,需要逐步了解 对于有庞大和复杂功能的系统进行功能改进,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3
敏捷宣言
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 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 客户合作胜过合同谈判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4
Scr始阶段
36
XP(eXtreme Programming)极限编程
XP(eXtreme Programming)极限编程是由Kent Beck 提出的一套针对业务需求和软件开发实践的规则 它的作用在于将二者力量集中在共同的目标上, 高效并稳妥地推进开发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
选择项目策略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4
建筑工程类项目典型生存期模 型
chapter__1
5
制药项目典型生存期模型
chapter__1
6
生存期模型选择
Customer
SPM实施策略?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put
Product realization
Satisfaction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7
XP最佳实践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8
XP-主要活动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9
XP方法的实施原则
快速反馈 (Rapid feedback) 假设简单 (Assuming simplicity) 包容变化 (Embracing change)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40
OpenUP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软件项目管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化系
王子磊
zlwang@
RoadMap
项目 初始
项目 计划
项目执 行控制
项目 结束
项目确立
生存期 模型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
软件项目管理
第2章 软件生存期模型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
本章要点
一、生存期模型定义 二、项目生存期 三、案例分析
chapter__1
13 13
V模型适合的项目
在项目开始前,项目的需求很明确 在项目开始前,解决方案也很明确 对系统的性能安全很严格的项目 类似的项目如:
航天飞机等 公司的财务系统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4
Prototype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5
Prototype 模型适合的项目
在项目开始前,项目的需求不明确 需要减少项目需求的不确定性 类似的项目如:
阶段目标:设计公共控制系统功能模块
输入: 系统设计文件 数据库结构定义
过程: 详细设计 输出: 详细设计文件 时间计划:2001/1/15-2001/2/15(暂定)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1
敏捷开发模型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 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2
敏捷开发模型-整体框架图
可以适合任何规模的项目,主要是中型或 大型项目
希望随时看到未来的项目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9
银行业务系统的生存期实例
项目规划
.银行业务需求 .原形系统源代码
业务需求分析
产品阶段1设计
项目规划 产品阶段n设计
原型系统分析
产品阶段1开发
产品阶段n开发
项目规划
集成测试
确认测试
产品提交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30
产品阶段1设计
25
渐进式迭代模型
26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6
阶段性完成规划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7
渐进式阶段模型的特点
阶段式提交一个可运行的产品 关键的功能更早出现 早期预警问题,避免软件缺陷不知不觉的增长 减少报告负担 阶段性完成可以降低估计失误 阶段性完成均衡了弹性与效率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8
渐进式阶段模型适合的项目
Product
Output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7
软件生存期模型特征
描述了开发的主要阶段 定义了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规范了每一个阶段的输入和输出 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将必要的活动映射到该
框架中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8
本章要点
一、生存期模型定义 二、项目生存期 三、案例分析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41
其它模型
其他
例如:Code and fix
自定义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42
Code and fix
需 求 了 解
编 码 、 走 查
编 译 、 检 错
修 正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测 试
43
选择生存期的步骤
熟悉各种生存期模型 评审、分析项目的特性 选择适合项目的生存期模型 标识生存期模型与项目不一致地方,并进行
需要一步一步实施的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8
螺旋式模型:Spiral Model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9
Spiral Model
螺旋模型沿着螺线旋转,在四个象限上分别表达了 四个方面的活动,即: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需求和选定实施方案, 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风险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 险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1
RAD模型
传统开发
规划
分析
设计
构建
测试
后置
压缩
规划
快速应用
后置
开发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2
RAD
chapter__1
23
RAD模型适合的项目
很小并且具有探索性质的项目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4
渐进式阶段模型
综合了增量模型和螺旋式模型的一个实用模 型
渐进式前进 阶段式提交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48
裁减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44
All ===
All ===
chapter__1
45
本章要点
一、生存期模型定义 二、项目生存期 三、案例分析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46
案例分析
校务通项目生存期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47
小结
生存期模型
瀑布模型 V模型 原型模型 增量模型 螺旋式模型 快速应用开发模型 渐进式阶段模型 敏捷开发模型
9
常用生存期模型
瀑布 Waterfall V模型 V-shaped 原型 Prototyping 增量 Incremental 螺旋式 Spiral 快速应用开发 RAD 渐近式阶段 敏捷开发模型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0
WaterFall model
需求分析
设计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实施
测试
维护
11
WaterFall model适合的项目
在项目开始前,项目的需求很明确 在项目开始前,解决方案也很明确 类似的项目如:
公司的财务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 短期项目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12
V模型
项目规化
接收测试
需求分析
系统测试
总体设计
集集成成测测试试
详细设计
单元测试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编码和调试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编码,测试等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规划下
期任务
软件项目初始阶段
20
Spiral Model适合的项目
风险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如:
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限制了项目进度 用户对自己的需求也不是很明确 需要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进行验证 可能发生一些重大的变更 项目规模很大 项目中采用了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