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纹状缘: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为微绒毛光镜形态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杆状和2叶核增多,原因是严重细菌感染,骨髓新生大量细胞入血哈氏系统:内外环骨板间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哈弗斯骨板环绕中央管形成运动终板:即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无轴突终末与骨骼肌形成的效应器,支配骨骼肌收缩骨小梁:骨皮质在松质骨上的延伸部分,在骨髓腔中呈不规则立体网状结构肠绒毛: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血睾屏障:由血管内皮及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构成的屏障,防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小管维持精子发育微环境,防止精子外逸引起自身免疫胚泡:哺乳动物受精卵形成桑椹胚后,胚胎空腔化形成一囊胚腔,内细胞团位于腔体一端,该结构称胚泡,由滋养层、胚泡腔和内细胞群组成次级神经胚:先形成实心细胞索然后中空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一般发生于脊椎动物后端(如蛙、鸡腰椎和尾椎的形成)肝憩室:人胚第四周前场末端侧壁中胚层细胞增生向外长出的一囊状突起,为肝、胆囊和胆管的原基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有扩大表面积增强吸收能力的作用,分布于小肠表面和肾小管肌浆网:骨骼肌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又称纵小管)郎飞结:相邻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此处较狭窄,位于周围有髓神经纤维,实现跳跃式传导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光镜下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最终会角质化并移行至表皮最外层软骨内成骨:指在预先形成的软骨雏形上将软骨逐步替换成骨,人体多数骨(四肢、躯干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变形过程形成蝌蚪状精子的过程皮层反应:当精子与卵质膜接触时,该处的皮层颗粒与卵质膜融合,颗粒破裂,内含物被释放到卵周隙。
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顶体反应:精子释放水解酶水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浆液性细胞:一种外分泌细胞,光镜下三角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核卵圆形,分泌酶原颗粒,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固有结缔组织:除软骨、骨和血液外的大部分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特异性吞噬:通过识别因子(抗体、补体、纤维粘连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和粘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三联体:骨骼肌纤维内纵小管在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横小管与其两端的终池构成三联体,利于肌肉快速反应网织红细胞:新生的胞质内尚有残余核糖体的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量1%,数量变化可评估造血功能,可用煌焦油蓝染色识别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神经嵴:在神经沟闭合为神经管的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的细胞也随之进入神经管壁的背侧,并很快从管壁中迁移出来,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即神经嵴尿生殖嵴:第四周末,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分离凸向胚内体腔,成为两条分列于中轴两侧的纵行隆起,称尿生殖嵴。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也称为伞胚、干细胞胚体或原胚。
它是指一种早期的胚胎状态,即在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细胞,它并没有具体的组织或器官结构。
组胚通常是一个球形,由约10-32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总称为胚细胞。
组胚是多个生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和生殖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在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的形成是在受精卵被放置在子宫之前的早期阶段。
在受精卵内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维六细胞组胚。
这个早期的胚胎经过继续的细胞分裂,快速地形成一个球形的组胚。
组胚内的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的胚胎细胞系,即胚胎干细胞。
这些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组胚的形成对于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它标志着一个生物结构的开始,通过后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了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在多细胞生物中,组胚是不同类型细胞的前体,并且这些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通信来生成和组织。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移植等技术,科学家可以对组胚进行操作,以研究生物发育的机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组胚是生殖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试管受孕中,医生通常会从女性体内提取卵子并与精子结合,在体外形成组胚。
然后,最健康的组胚将被选择并被植入女性子宫,以促进受孕和胎儿的发育。
通过使用组胚选择和胚胎植入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妇实现生育。
总之,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在生物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形成的一团细胞。
它是胚胎的起始阶段,并且在不同的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和发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且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资料并不完整,想要得高分的同学自己看书,希望大家可以自己下去整理~1.endothelium(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2.Mesothelium(间皮):衬贴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goblet cell(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黏原颗粒。
由于颗粒中含黏蛋白,故称黏原颗粒。
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的作用。
4.serous cell(浆液性细胞):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
浆液性细胞的分泌物含较多的酶类。
5.mucous cell(黏液性细胞):黏液性细胞的核为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
电镜下可见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6.serous demilune(浆半月):大部分混合型腺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7.microvillus(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在电镜下,微绒毛内部有许多纵形的微丝。
微丝上端附着于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胞质中,附着于终末网,微丝使得微绒毛可以伸缩。
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
8.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
纤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9.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一、引言在生物学中,胚胎是指由受精卵一分为二,然后继续分裂和发育而成的早期生物结构。
而组胚则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它是胚胎由一细胞的受精卵进化为一个多细胞结构的过程。
本文的主要内容将围绕着”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这个任务展开。
首先,我们将对组胚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组胚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
接着,我们将探讨组胚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引用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内容。
二、组胚的定义组胚(blastula)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后形成的多细胞结构。
在组胚阶段,胚胎呈球状或盘状,由内外两层细胞组织构成。
外层细胞组成外胚层,内层细胞则构成内胚层。
组胚阶段通常发生在受精卵分裂为16至64个细胞之后,具体时间根据物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组胚的形成过程组胚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组胚形成的过程:1.受精卵分裂:受精卵在受精后,细胞开始进行连续而快速的分裂,形成一系列的细胞。
2.细胞移动:在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开始进行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排列。
这个过程被称为胚胎的腹背轴形成。
3.细胞分化:细胞在组胚阶段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来说,外层细胞分化为外胚层细胞,内层细胞则分化为内胚层细胞。
4.产生体轴:组胚的形成还伴随着体轴的产生。
在体轴形成过程中,一些特定的细胞会发育成为神经板,最终形成中枢神经系统。
四、组胚的分子调控机制组胚的形成过程受到多个信号通路和基因网络的调控。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分子调控机制:1.Wn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是组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
它在组织和器官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参与细胞命运的决定。
2.FGF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来影响组胚的形成。
它可以促进细胞的迁移和多样化,并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组胚名词解释
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在胚胎时期的发生来源、细胞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各具明显特性。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微丝。
微绒毛可显著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物质吸收。
5、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6、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分子筛。
对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的扩散起屏障作用。
7、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8、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它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其中除了无纤维蛋白原外,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
9、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10、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11、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极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1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3、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
在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原始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原始结构。
这些分化和排列的细胞集合体就被称为组胚。
组胚可以看作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胚胎进入了多细胞组织形成的阶段。
在组胚阶段,胚胎内部已经开始形成胚芽、原肠道、原神经系统等最初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组胚逐渐演化为更加复杂的胚胎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器官系统和身体结构。
组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在组胚阶段,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和分化方向。
同时,组胚也为后续的器官发生和组织形成提供了基础,为生物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总之,组胚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指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为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和器官形成奠定基础。
组胚的名词解释
组胚的名词解释组胚(somatic embryogenesis),指的是在非生殖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形成胚胎发育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的一种过程。
组胚的发生和发育与植物的生长调节、细胞分裂和分化等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和繁殖技术中。
1. 组胚的起源和类型组胚的起源主要有两种方式:某些植物具有内源性的组胚潜能,即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启动胚胎发生过程;另一种是通过外源性刺激来诱导细胞分化为胚胎。
根据组胚的发生途径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体细胞组胚和胚乳细胞组胚两种类型。
2. 体细胞组胚体细胞组胚是指在植物非生殖器官的体细胞中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现象,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通过人工诱导实现。
体细胞组胚一般分为离体培养和原位诱导两种方式。
离体培养是将细胞通过培养基和适当条件刺激,形成愈伤组织或胚性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培养分化为胚胎。
原位诱导则是在植物体内或组织内施加外部因素(如激素),刺激细胞分化为胚胎。
3. 胚乳细胞组胚胚乳细胞组胚是指通过处理植物种子的胚乳细胞,使其分化为胚胎的过程。
胚乳细胞是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起供给胚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在特定条件下,胚乳细胞也可以通过诱导分化为胚胎。
这种方式相对于体细胞组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克服多个生理、解剖和遗传障碍。
4. 组胚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组胚技术在植物繁殖和育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组胚技术可以解决植物繁殖的问题,例如无性繁殖困难的植物品种可以通过体细胞组胚进行大规模繁殖。
其次,组胚技术可以加速植物育种过程,例如通过组胚选育出高产、耐逆的新品种。
此外,组胚技术还有助于植物的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可以通过组胚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新胚体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转导。
组胚作为一门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入探索的方向。
例如,如何提高组胚成功率和胚体质量,如何改善胚胎转化和成熟的方式,如何克服遗传背景的限制,等等。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
组胚起源于受精卵或一细胞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多细胞生物。
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组胚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它代表了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通过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组胚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组胚的形成和分化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机制。
首先,组胚的形成依赖于细胞分裂。
一细胞胚胎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产生了许多细胞,这些细胞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胚。
这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是组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一些细胞会分泌信号分子,影响周围细胞的分化方向,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次,组胚细胞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分化。
分化是指细胞从相对未定向的状态逐渐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分化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分化路径。
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细胞会分化成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另外,组胚细胞还会发生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
细胞迁移是指细胞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细胞层和组织结构。
细胞死亡则是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或有损害的细胞会自我引发死亡,以促进整个胚胎的完整性和正常发育。
这些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的过程是组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组胚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时序和定位。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发生。
这种时序和定位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组胚是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通过细胞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等复杂机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多细胞生物。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微绒毛:为细胞表面指状突起.在上皮细胞中位于游离面,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细胞质内含纵行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吸收功能活跃的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发达,光镜下可见此处为纹状缘或刷状缘.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突起,常见于呼吸道女性生殖管道(如输卵管等)等部位的上皮处.电镜下可见其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细胞质内有纵行微管,其中周边为九组双连微管,中央为两条双联微管.纤毛根部为基体,基体微管与纤毛微管相连.纤毛可通过微管的滑动而定向滑动,以推送细胞表面的物质.连接复合体:各种细胞连接常可同时存在.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在一起,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细胞间质内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体内细胞通过组织液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取得营养物质,释放出代谢产物.分子筛:以蛋白多糖复合体的立体构型为主体.糖蛋白在基质中形成许多有微隙的结构,称为分子筛.分子筛具有屏障作用,小于起孔径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及营养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大于其孔径的物质(如细菌)不能通过.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生而成的细胞群,称为同源细胞群.每群含2~8个软骨细胞.哈弗斯系统:哈弗斯骨板与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的结缔组织.血象:临床上将血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肌原纤维:光镜下,可见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大量细丝状结构,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即肌原纤维.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是由许多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律地平行排列而成,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肌节:两条相邻Z线见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结构单位.闰盘:闰盘即心肌纤维的连接结构.光镜下,在HE染色标本中呈横行或阶梯状粗线.电镜下,润盘位于Z 线水平,由相邻心肌纤维的突起嵌合而成,在横向连接的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连接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信息传导,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三联体:在人和哺乳动物骨骼肌肌原纤维的I带与A带交界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它与肌原纤维的长轴垂直,称横小管.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即肌浆网,在想邻横小管之间呈相互吻合的纵行小管网环绕肌原纤维.横小管两测,肌浆网呈环行扁囊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尼氏体:光镜下,可见神经原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神经原纤维:在银染标本上可见神经原胞质内含许多交织成网状的结构称神经原纤维,电镜下其由微丝或微管集合成束而成,散在分布在细胞质中.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和包在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构成).根据有无髓鞘分为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两种.血脑屏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完整的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界膜组织.W-P小体:位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长杆状结构,有膜包裹,内含许多直径15nm的平行细管,具有贮存vWF 因子的功能.淋巴小结是由B细胞为主(B细胞占95%,其余为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辅助性T 细胞)密集而成的球状淋巴组织.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中心浅染,称生发中心,是聚集抗原并引起B细胞增殖的部位.血-胸腺屏障: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1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2 内皮基膜3 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等4 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5 最外面包裹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具有共同来源(幼单核细胞)和共同功能(趋化性运动,强烈吞噬)的散布于全身的细胞系统.包括:巨噬细胞,破骨细胞,肝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并形成袢形窦状毛细血管网,称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由此构成垂体门脉系统.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众多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中央乳糜管:在小肠绒毛中轴内有一条或两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小肠上皮吸收的脂肪.细胞内分泌小管:胃底腺壁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形成的迂曲的小管细胞内分泌小管.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主要细胞有A B D PP四类细胞,胰岛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调节碳水化合物等的代谢.泡心细胞: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称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淡.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多角形棱柱体,每个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贯穿,其周围是肝细胞组成的肝板和肝血窦.肝板内有盲端在中央静脉一侧的胆小管网.窦周隙: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间隙称为窦周隙.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门管区: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内含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称门管区.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局部细胞膜凹陷形成的细管.以盲端起于中央静脉周围的肝板内,互相吻合成网,在肝小叶周围通如小叶间胆管.肾单位:是肾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按照肾小体的分布位置,可将肾单位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滤过膜:又称滤过屏障,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空孔,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足细胞: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电镜下可见足细胞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后者又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相邻次级突起相互呈指状穿插,呈栅栏状,紧贴于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的裂隙称裂空孔,裂孔上覆盖有薄膜,称裂孔膜.该膜参与滤过膜的构成.肺泡隔:即相邻两个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连续型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气血屏障:是指肺泡气体与血液间气体分子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组胚名词解释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细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组胚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组胚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组胚是由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的。
在生物体发育的早期阶段,由受精卵发展而来的胚胎会经历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最终形成一些特定类型的细胞群组织。
这些细胞群组织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最终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组胚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受精卵的形成、分裂阶段、胚胎期和器官发育期。
在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随后经历细胞分裂阶段,其中一个细胞会不断分裂形成多个细胞,并同时发生细胞分化现象。
在胚胎期,细胞继续分裂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最后,在器官发育期,组胚中的细胞进一步分化,并形成特定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组胚的发育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信号通路、环境因素等。
在组胚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会通过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来决定它们发展成为何种类型的细胞,并最终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科学家可以揭示生物体发育的奥秘,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此外,组胚工程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科学家可以通过将细胞进行特定的组合和调控,来培育出特定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为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的来说,组胚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组胚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信号通路和环境因素等。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组织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组胚的奥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本质。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1、tissue fluid(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的细胞基质中的液体。
2、osteon(骨单位):是长骨干主要结构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的长柱状结构,包括20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和中央的哈佛氏管构成。
3、pancreas islet(胰岛):胰腺的内分泌部称胰岛,它由内分泌细胞团组成,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其中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分泌胰岛素,D 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4、nephron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管由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组成。
5、corpus luteum (黄体):排卵后的卵泡壁结构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增大并分化为暂时性的内分泌细胞团,由两种细胞组成: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
可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松弛素。
6、fertilization (受精):指精子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7、implantation(植入):胚泡完全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开始于受精后第5~6天,第11~12天完成。
8、synapse (突触):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
类骨质的名词解释组胚
类骨质的名词解释组胚组胚是指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最初的胚胎结构。
而类骨质这一概念则是指某些生物体的组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
在生物学中,组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组胚代表着生物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最初形态。
在组胚的过程中,细胞分化、组织形成和器官发育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都会发生。
组胚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精细和精确的过程,它决定了生物体在后续发育中的结构和功能。
类骨质是一种在某些生物体的组胚中存在的特殊类型的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它们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同时也参与到一些生物体的运动和生命活动中。
类骨质的存在有助于生物体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类骨质细胞通常由一种特定的细胞类型组成,这些细胞在组胚早期会经历分化和特化,形成类似骨骼的结构。
在一些动物中,类骨质细胞可以分泌特殊的物质,形成硬质的结构,如甲壳、骨骼等。
这些硬质结构能够提供机械强度和保护,使生物体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类骨质的存在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使得生物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和活动。
如果没有类骨质的存在,生物体的结构将会更加脆弱和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而有了类骨质的存在,生物体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除了在一些动物的组胚中存在外,类骨质还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工程学中,类骨质的概念被用来描述一种具有类似生物体骨骼特性的结构材料。
这种结构材料可以提供较高的强度和刚性,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耐用性。
总结来说,类骨质是指一些生物体组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它们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
类骨质的存在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生物体提供支持和保护,使得生物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和活动。
此外,类骨质的概念还可以在工程学中应用,用来形容一种具有类似生物体骨骼特性的结构材料。
通过对组胚和类骨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发育过程的奥秘,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组胚的组织名词解释
组胚的组织名词解释在生物学中,组胚是指在受精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级组织体,包括细胞和组织的集合体。
它是多细胞生物体形成的基础,是生命演化中非常关键的阶段。
组胚的形成是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迁移等细胞过程来实现的。
细胞分裂是组胚形成的第一步。
当受精卵成功结合后,它会进行重复的细胞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
这个过程称为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通过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将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然后是四个,再扩散成更多的细胞。
这些细胞称为胚胎细胞,它们各自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分化也开始发生。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部基因表达的变化,使得一些基因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或关闭。
这导致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产生差异。
例如,一些细胞可能分化为骨骼细胞,而其他细胞则分化为神经细胞或血液细胞。
细胞分化的过程是高度复杂的,涉及到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和途径。
细胞迁移是组胚形成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细胞分化后,有些细胞需要从一个区域迁移到另一个区域。
这个过程称为细胞迁移。
细胞迁移的调控对于组胚形成过程的成功非常重要。
它涉及到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等复杂的调控机制。
细胞迁移不仅决定了细胞在组胚中的位置,还影响了细胞类型和功能的决定。
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迁移等过程,组胚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这些细胞和组织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协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细胞生物体。
细胞和组织的特定类型和排列方式对于生物体的功能和特性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受精后形成的初级组织体。
它由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迁移等过程来实现。
这些过程使得细胞和组织不断发展和演化,最终形成一个多细胞生物体。
理解组胚的形成过程和相应的组织名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多样性和形成。
组胚的研究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要,为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学中,人体或动植物胚胎的最初发育阶段,即由
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胎组织。
在这个阶段,胚胎最初的组织结构
和器官形成会对其生命的后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组胚起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母体的输卵
管内。
当一个精子成功地进入了卵子内部,就会触发卵子释放一系列
的化学物质,防止其他的精子进入。
接着,卵子和精子的基因组合开
始进行合并,分裂形成了细胞群,随之开始了组胚的形成阶段。
在组胚发育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地分裂和分化,目的是创造出各
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化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等,最终
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胚胎还需要不断地从母
体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确保其正常的发育。
组胚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缺陷和疾病。
一些影响组胚发育的因素包括基因变异、环境污染、母体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组胚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妊娠健康和胎儿健
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组胚是人体或动植物发育的起点,其正常发育对于胚胎后
续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组胚的健康发育,促进孕妇及胚胎的身体健康。
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避免不良生
活习惯,为组胚正常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重点〗★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密集的微绒毛在光镜下为纹状缘或刷状缘,可见于小肠和肾近端小管上皮。
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胞质,内有纵行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
电镜下可见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纵行排列9+2微管。
常见于呼吸道和输卵管上皮。
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
光镜下被伊红染成粉红色,PAS染成紫红色,银染呈黑色。
电镜下可见其由基板和网版组成。
可引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连接支持作用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
★骨板:骨(基)质中的骨胶纤维成层排列,并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板层状结构。
同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有效的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骨单位(osteon):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其数量多,是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
中央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内含血管、神经和组织液。
(中央管和穿通管相连)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只含细肌丝(固定于Z线),A带含细肌丝和粗肌丝(固定于M线),A带中央只含粗肌丝的部分为H 带。
★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称润盘。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排列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结构。
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2、组织:分化相同(形态、结构、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由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间质形成的有机结构。
由组胚早期细胞发育而来。
3、被覆上皮:由排列紧密而规则的、形态相似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共成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1、游离面:细胞衣、微软毛、纤毛、微皱襞。
2、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
3、基底层: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5、感觉上皮:上皮组织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分化成具有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又称神经上皮。
6、结缔组织: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但细胞种类多。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支持细胞、血液和淋巴。
7、固有结缔组织:由少量种类繁多的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联系、连接、保护、贮存等作用。
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构、脂肪组织。
8、支持细胞:支持性结缔组织,又分为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9、血液和淋巴:血液由血细胞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10、肌肉:肌肉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能够接受刺激而发生收缩。
11、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发布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和神经。
又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2、桥粒:上皮细胞相邻接面深层,间隙20-30nm(大小不等的点,相连接),隙间含中间线,膜内侧有致密附着板,并发出微丝、板块状连接。
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其形态多样,结构复杂,能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14、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辅助部分,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具有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的作用,数量多于神经元。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注意:放大的表示是比较重要的。
1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间皮: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微绒毛:细胞游离面的微细指状突起,在小肠处叫纹状缘,肾小管处叫刷状缘,可增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和重吸收
4.纤毛:细胞游离面的粗而大的突起,具有节律性摆动功能,电镜下可见9组二联微管结构
5.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包埋在软骨基质内,细胞所在的腔隙成为软骨陷窝
6.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成群分布的2-6个软骨细胞
7.骨陷窝:骨细胞均匀地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骨细胞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
8.骨小管:骨细胞突起所在腔隙叫做骨小管
9.肌节:两条Z线之间的一端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于肌原纤维垂直,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11.肌浆网:是肌原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12.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13.突出:神经元与神经元或者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的结构,包括电突触和化学突出
14.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5.郎飞节:相邻两个施万细胞在神经纤维上并不是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这一部分狭窄,称为郎飞节,这一部分的轴膜部分裸露
16.结间体:相邻两个郎飞节之间的神经纤维称为结间体,一个结间体的外周部分即为一个施万细胞
1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枯否细胞)、肺巨噬细胞(尘细胞)和皮肤的朗格汉斯细胞。
18.血-胸腺屏障:血胸腺屏障由五层结构组成:①连续毛细血管的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②连续毛细血管的基膜;③毛细血管外的巨噬细胞;④胸腺上皮内的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上皮细胞。
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均不能进入胸腺皮质。
19.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
20.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1.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2.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称门管区。
门管区内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
23.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24.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其内有密集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
25.肺泡孔:是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一个肺泡壁上可由一个至数个,可均衡肺泡间气体含量
26.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层次结构。
总厚度为0.2~0.5μm,是最薄的部位,有利于气体交换。
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融合了的肺泡上皮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
27.髓放线:肾髓质由肾锥体构成,肾锥体的底与皮质相连接,从肾锥体底呈辐射状伸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
28.皮质迷路:位于髓放线之间肾皮质称皮质迷路
29.肾叶:一个肾锥体与相连的皮质组成一个肾叶
30.肾柱:位于肾锥体之间的皮质部分称肾柱
31.肾小囊:是肾小管的起始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上皮嚢,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内层为足细胞
32.滤过屏障:肾小体犹如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时,管内压较高,血浆内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统称滤过屏障或滤过膜
33.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膜细胞组成
34.生长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为生长卵泡
35.透明带:初级卵母细胞与最内层的卵泡细胞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的嗜酸性膜,称透明带
36.放射冠:次级卵泡内,紧靠透明带的一层高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37.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的透明带和放射冠从卵巢排入腹腔的过程称排
卵
38.黄体: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颗粒层与卵泡膜向卵泡腔内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
39.闭锁卵泡:卵巢内的绝大多数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发育的不同阶段退化,退化的卵泡称为闭锁卵泡
40.获能: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其顶部的糖蛋白被去除,从而使精子获得了使卵子受精的能力,此现象称获能
41.受精: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一般发生于排卵后12-24小时
42.卵裂:受精卵形成后开始分裂,由于子细胞被透明带包裹,在分裂间期无生长过程,仅原受精卵的细胞质被不断分到子细胞中,因而随着细胞数目增加,细胞体积逐渐变小,受精卵的这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称卵裂
43.卵裂球:卵裂产生的子细胞称卵裂球
44.桑椹胚:受精卵形成后第三天,卵裂球数达12-16个,共同组成一个实心胚,外观如同桑葚,故称桑椹胚
45.植入: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着床),植入约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于第11-12天完成,着床一般多发生于子宫体和底,多见于后壁
46.衣胞:胎儿娩出后,胎膜、胎盘即与子宫壁分离,并被排出体外,总称衣胞。
其中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47.胎盘膜:也叫胎儿屏障,是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早期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发育后期,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间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黑体的是去年(15级)考过的…上面这些是根据陈伟燕老师上课讲的来整理的。
希望你们的组胚老师也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