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饮食文化传播

合集下载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第一篇:傣族的衣食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区。

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傣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饮食习惯。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傣族的衣食特点。

衣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保护身体,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傣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多样,男性通常穿着宽松的白色或淡蓝色上衣和长裤。

而女性的传统服饰则更为华丽和复杂,她们穿着以红色为主的上衣和长裙,并配以各种精美的饰品,如银饰、玛瑙项链和头饰。

傣族女性还擅长绣花,她们常常用鲜艳多彩的线线组成精美的花纹,在服装上绣上自己的心思和美好祝愿。

傣族的饮食文化同样充满了特色。

傣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善于烹调各种美味佳肴。

傣族的餐桌上常常会有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药材,如芒果、柚子、葱姜蒜等。

傣族人民还非常擅长制作糕点和点心,如傣式年糕、傣式凤梨酥等。

这些食物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口感独特,深受各地游客和食客的喜爱。

傣族的生活方式也与他们的衣食文化密切相关。

傣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他们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水稻和茶叶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非常敬畏,他们尊崇大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

他们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生活节俭而有规律。

傣族人民也非常重视团结和互助,他们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工作和生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了解傣族的衣食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的民族。

傣族的传统服装和特色美食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傣族人民的勤劳和善良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时刻。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傣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第二篇:傣族的住行傣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的住房和交通方式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傣族的住行习惯。

傣族人民的住房多为木质楼房或竹楼,并以农村为主。

傣族的饮食习惯

傣族的饮食习惯

要说吃生,生得害怕,有生猪肉、生牛肉、生鹿肉、生鱼、生蚂蚁蛋、生斑鸠肉、生虫蛹、生蜂蛹等等。
傣家人认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化,多吃酸的,可以消暑解热。吃甜的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预防肝炎。吃辣,可以开胃口,增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伤风感冒。吃生的,菜鲜味美,可口舒心。
傣族人还喜欢食各种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说到甜,甜得出奇,西瓜、香瓜、麻苍蒲、菠萝、香蕉、芒果、黄泡等,有时还要放上白糖当菜吃,南瓜放红糖煮。平时还喜欢在茶水里放糖泡饭吃。
要说苦,苦得难受,有的菜闻着就苦,吃起来更苦,而且越苦越爱吃。苦的菜有马蹄莱、帕锡介、莫吉利花、帕浪翁、苦瓜、牛苦肠、鱼苦肠、猪苦胆等等。
说到辣,可说是辣之王,有冲天辣、小米辣、象而座,但坐的方向有别。通常情况下,男子面向火塘、女子背向火塘。吃饭时每人面前只放一把汤勺,在桌面的四个角上各放一个盛饭的竹箩边吃边加。进餐时上菜也很有讲究,通常只盛少量上桌,等吃完再加。所以外地人初来乍到,总会以为菜少而不敢多动筷,常常是吃到一半才知其奥妙,才豁然开朗。
在西双版纳,不仅用糯米制作的食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以各种动植物做成的菜肴小吃叫你大开眼见、大饱口福。说起傣族的菜那是五花把门,丰富多彩。傣家的桌上有鱼肉而不觉荤腥,有鸡鸭而不觉油腻,有冷盘而不觉寒气,有热菜而不觉烫口,有红绿却不见浓烈,表现出傣家人那种诚实而不缺灵巧,忠厚而不缺洒脱,勤奋而不缺睿智的风格。傣家菜的口味是咸、酸、甜、苦、辣、生样样俱全。
香竹糯米饭,是西双版纳特有的食品。它香味极浓,融糯米香与翠竹香为一体,是一道色、香、味独特的民族风味美食,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和游人的青睐。关于香竹糯米饭,也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位在山上地棚看守旱稻的老人,不慎打破了做饭的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做饭工具,只好从地棚边的几丛野竹中砍了几节手腕般粗的嫩竹当“锅”做饭。米饭煮好后,散发出扑鼻的清香。老人正在美美品尝时,阵阵香味引来了两个过路的猎人。他们盯着老人手中的那段东西问老大爷,您吃的是什么东西呀,味道怎么这么香?老人回答说我吃的是香竹筒米饭,边说边请两位猎人品尝。雪白的竹筒米饭,散发着扑鼻的糯香味,软润爽口,比其他的米饭都好吃。两位猎人狼吞虎咽般的吃完后啧啧称赞。从次,人们把这种野竹烧烤的饭称做香竹筒米饭。

景颇族别具一格的食文化

景颇族别具一格的食文化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在饮食方面很独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食文化。

贺新房食俗每逢景颇山上的景颇族人家新房落成时,众多乡亲都会赶来贺新房。

其情景热闹非凡,让你大开眼界、大饱口服。

主人看到人们来了,立刻把大家请上竹楼,领到火塘边坐下,然后拿起引人注目的酒筒,请大家饮用。

这种酒筒系用金竹精致而成,长约35厘米,上节是盖,占整个酒筒的1/3,是个酒杯。

如果来祝贺的人中有生人,会被主人待为上宾。

主人拨开酒筒盖,倒出一些米酒在筒盖里敬客人。

客人刚喝完香喷喷的米酒,主人家的大嫂就走上来,一只手的胳膊窝里夹着近一人高、大碗般粗、斜开口的大竹筒,往另一只手里拿着的大碗里倒水酒,请客人再喝。

这香甜清凉的水酒,使你倍感主人家的热情。

清凉爽口的水酒是怎样制成的?水酒的原料是大米。

把大米蒸熟放在簸箕里晾干后,拌上酒药,又用芭蕉叶包好,过上几天,闻到酒味时,再把它放进土罐中,再过十来天,加上凉开水就成水酒了。

新房落成,傍晚要请来原始宗教师在新房前祈祷,贺新房的第一天也就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在一位会念贺新房词的老人带领下,后面紧跟二位男的三位女的;男的提着三角架、锅,女的分别背着水、米、鸡蛋和肉进新房。

到竹楼口,带队的长者点燃火把,进楼把火塘点燃,新房里的生活开始了!主人赶忙准备饭菜招待远方来的亲朋好友。

菜中少不了两道做法独特的景颇族菜。

一是火灰焐牛肉干巴。

把干巴割成五寸长、二寸宽,把烧着的柴块向两边挪挪,把发热的火灰扒成窝,将割好的牛干巴放进灰窝里焐上,然后加柴块烧大火,火上烤竹筒牛肉莱。

半个小时后,取出牛干巴,用斧头背把牛干巴锤打散,再舂成绒状,把它跟辣子、大蒜、姜、芫荽拌匀就成了一道颜色暗红,有淡清香,吃着微苦回甜的菜。

吃后还有生津消食、清热解毒的功效。

当这道菜做好时,竹筒烧牛肉菜也熟了。

竹筒烧牛肉,先将半斤鲜牛肉剁细,加盐、胡椒、草果面,掺进大约100克芹菜叶,揉搓成团塞进竹筒,用芭蕉叶紧紧堵好竹筒口,放到火上烧烤。

德宏傣族民间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的传承

德宏傣族民间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的传承

德宏傣族民间饮食文化在幼儿园中的传承作者:方婷婷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19年第04期摘要:德宏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长期适应其地理环境的能动成果。

德宏地处低纬度高原,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大,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在多种多样的植被组成中,许多都是当地世居傣族人民采集和利用的食材。

同时这些山野蔬果伴随着傣族饮食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当地一种独特的饮食风格——德宏傣味。

做好幼儿园儿童的营养配餐、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各幼儿园的重要职责,3~6岁的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每天必须从膳食中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活活动的需要。

关键词:德宏;傣族饮食文化;傣医学;本土季节食材;幼儿营养膳食一、挖掘适合幼儿的本土食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部,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为低纬度高原,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雨量丰富,气候温和,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造就出丰富的可供食用的动物、植物多种食材,具有多种当季食材可供选择的优势。

在傣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是傣族人民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选材注重季节性和天然性制作方法提倡古朴性、食味的特色性。

1.蔬菜类马蹄菜(啪啷)、臭菜(帕哈)、甜竹笋(罗万)、苦凉包(莫当)棕包、香椿、三叶豆、龙瓜树尖等。

2.果实类粘枣果(麻美)、芒果(麻檬)、柠檬(麻帕)、酸角(麻讲)、菠萝(麻哈拉)、羊奶果(麻乱)、木瓜(麻桑颇)、酸木瓜(麻卯)等。

3.花类染饭花(莫毫冷)、南瓜花(莫八)、螃海花(莫南)、苦凉包(莫当)等。

二、多渠道提升教师对傣族饮食文化的了解1.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有粘性的软米、糯米和用米制作的“毫甩”、凉粉、粑粑等。

2.傣族饮食以酸、辣、苦、凉、生五味为主,每味都独具特色。

3.饮食文化在傣医药中的体现。

傣族先民在战胜自然的生活过程中,逐渐获得各种动植物的保健知识,并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采集食饮,逐渐形成傣民族自己的特色药膳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5. 酸辣口味
傣族饮食以酸辣口味为主,这是由于地理环 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 件下,酸辣口味能够刺激食欲,帮助消化。 常见的酸辣口味菜品有酸笋煮鸡、酸辣鱼等 。这些菜品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对 身体健康有益
6. 茶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人喜欢喝茶,茶也是他们饮 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 人喝的茶有烤茶、腌茶、苦茶等 多种形式。烤茶是将茶叶放在炭 火上烤制而成,具有浓郁的茶香 和炭香味;腌茶是将茶叶腌制而 成,具有咸味和酸味;苦茶则是 一种草药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 效
x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文化
1. 食素为主
傣族饮食以素食为主,这是由于地理环境 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傣族居住的地区, 气候炎热潮湿,适宜种植水稻、热带水果 、蔬菜等作物,因此傣族人以水稻为主食 ,同时多吃蔬菜和水果来调节身体
傣族的饮食文化
2. 独特的调味品
傣族饮食中使用的调味品非常独 特,如鱼露、酸笋、酸蚂蚁等。 鱼露是傣族人常用的调味品,具 有浓郁的腥味和咸味;酸笋是由 笋类经过发酵而成,具有酸臭味 ;酸蚂蚁是蚂蚁的一种,具有酸 味和咸味,是傣族人非常喜欢的 食品之一
傣族的饮食文化
9. 节庆食品
傣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泼水节、关门节、 开门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傣族人会制作各 种美食来庆祝。比如,在泼水节期间,傣族 人会制作水糕、水饺等传统食品;在关门节 期间,傣族人会制作糯米饭团、糯米饭饼等 传统食品;在开门节期间,傣族人会制作面 条、豆腐等传统食品。这些节庆食品不仅口 感好,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傣族的饮食文化
15. 傣族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傣族饮食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在一些国际性的美食展览和 比赛中,傣族菜肴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同时 ,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希望品尝到地道的傣族美食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 涵 通过国际交流和展示,傣族饮食文化不仅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傣族手抓饭美食融入幼儿园课程文案

傣族手抓饭美食融入幼儿园课程文案

傣族手抓饭美食融入幼儿园课程文案
1、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传统与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取材于大自然。

傣族手抓饭就是自然食材的盛宴。

2、据传傣族手抓饭的起源是来自古代一位郎中的养生饮食,这样的饮食能够补充丰富多元的营养,后来菜谱流传到民间,就有了传承千年的手抓饭。

3、傣族会把孔雀视为自己民族的精神象征,跳孔雀舞,吃的最高级别也是孔雀大餐,所以傣族手抓饭会拼成的孔雀图案,像艺术品似的。

傣族的所有烤菜、凉菜、主食都放在上面,大家就围坐着竹桌子吃。

傣味的烤鱼和烤鸡、傣族凉米线、鬼鸡、傣族手撕干巴、菠萝饭、烤五花肉、水果等应有尽有!为你带来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4、品尝傣族美食必点菜——傣味手抓饭。

吃法粗犷,颇具特色大大的簸箕盛满各种糯米饭和丰富多样的傣味特色菜肴烤鱼、烤五花肉、舂菜、包烧等满满一大桌菜,光看着都忍不住流口水!
5、无酸不成餐已成了傣族的饮食习惯,“酸摆夷”的称谓便是由此而来的,但求酸得清新、酸得爽口,再辅之以傣族手抓饭,一尝之下,顷刻间就把人的食欲全盘调动了。

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1

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1

傣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腌、烤、炸、生吃—这是傣家菜烹制方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

先说"腌"。

最常见的是腌酸菜、腌竹笋、腌鱼、腌猪脚等。

最有特色的是腌牛脚筋:以滚开水烫泡、用火燎烧、冷水浸泡等方法,刮干净牛角上的毛,然后切之为条状煮(火巴),以淘米水浸泡数小时后,清洗、晾干,与姜、蒜、辣子、花椒、盐等调料拌匀人瓮,密封瓮口,半个来月即熟。

其色乳黄,人口既有韧性感而又(火巴)绵,其味甜中带酸,辣咸适口,是下酒的佳品。

次说"烤"。

香茅草烤鸡是一道风味菜。

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特产的大枫茅,捆于褪洗干净、肚内填以各种调味料的嫩鸡上,抹上动物油以中火均匀烤之,温度使调料味由内向外散出、香茅味由外向内渗人,肉质酥脆沙嫩,香气氤氲充盈,别的地方无法仿制,是真正的地方风味.烤鱼、烤肉、烤缮……在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真正是无烤不成宴。

再说"炸"。

最习见的傣家炸食要数炸牛皮,将剖洗得干干净净的水牛皮煮得熟透,多切为条状晒干,可以较长时间存储。

食用时,先以冷油炸之,捞出锅后再以热油炸之,即成又泡又黄、酥香梆脆的下酒菜,蘸以番茄喃咪,可谓五味俱备。

用以煮汤,类似内地的"肉叶子",到西双版纳和德宏的游人,没有不尝上一回炸牛皮的。

最使人开眼界的是油炸知了背肉馅:将知了(鸣蝉)去翅去脚,用刀将其背部划开,嵌迸肉"末与调料,再将知了的背合拢,捆以细蔑绳,放入油锅中煎炸成深黄,色润油亮,肉松皮脆,酌一盏米酒,慢掇细品,既有味道又有营养,爽口怡神。

傣家人说,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水略带碱性,故于该地吃油炸的食品,体内不会生"燥热之火"。

这话或许不无道理。

多有生食,是傣家食品给人的深刻印象。

傣族地区称为"帕宋"的酸脯菜当然是可以不加烹煮就吃,"帕"是"菜"的意思,"宋"是"酸"的意思。

傣族传统特色美食

傣族传统特色美食

傣族传统特色美食傣族,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及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他们自古以来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傣族传统美食。

一、鱼鸡米线鱼鸡米线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为著名的一道美食。

它的特点是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传统鱼鸡米线是将鸡汤盛在碗中,放上一些米线,再放上一片鱼肉,再撒上一些芝麻酱、豆芽、青菜、辣椒和花生碎等。

把这些原料一起搅拌、翻动,配上花生米、葱花、香菜等调味品,便成为了香辣可口的鱼鸡米线。

二、银耳糖水傣族银耳糖水是一道美容滋补的养生保健品。

它选用的银耳具有减肥瘦身、润肤美容、润喉止咳、清火热、保护心脏、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效。

银耳汤的制作过程需要长时间地炖煮,让银耳充分溶于水中,同时添加冰糖,使糖水甜而不腻,是炎炎夏日的消暑佳品。

三、烤全羊烤全羊是傣族重要的宴席食品,也是代表傣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烤全羊需要先将整只羊剖开,填入调料,然后采用原汁烤制的方式,因此烤出的全羊口感鲜美、肉质鲜嫩,回味悠长、富含营养。

一道烤全羊,需要颇多人手合作,成为一个群体的感官享受,在猛火焙烧和等待之中,人们共同聚集,互相交流。

四、荔枝糯米饭荔枝糯米饭是一道融合了傣族与泰族饮食文化特色的传统美食。

荔枝糯米饭原材料选用优质糯米,中间加入馅料,再随后填满糯米。

煮糯米饭的时候,要选用新鲜的荔枝叶,在锅底铺荔枝叶,再放上糯米。

随后覆盖好糯米饭,在火上蒸煮。

糯米香味四溢,形成特有的韧性口感,与荔枝酸甜的风味完美融合,是一道美食的组合。

五、炒米粉傣族炒米粉是一道传统的路边小吃。

它的特点是用嫩米粉加上红油、豆芽、鸡蛋、花生和香菜等鲜香的配料,经过独特的煮炒工艺,炒出了极致的口感、层层结合的香气。

这是一道特别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美食。

六、砂锅鸡砂锅鸡是傣族独具特色的一道美食。

它将傣族耐人寻味的烹饪方式与巧妙的草药烹饪技术融为一体。

砂锅鸡选用的是新鲜的B树鸡,加上大块的白菜、金枝竹笋和豆腐等多种食材,将其放进砂锅中进行火候调控和草药调味,炖制出来的鸡味道鲜嫩、香气浓郁,协调性不错。

关于傣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关于傣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关于傣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他们的衣食
住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傣族的服饰以色彩艳丽、绣制精美而著称。

传统的傣族
服饰通常由长袍、披肩、头巾等组成,女性服饰更加华丽多姿,常
常配有银饰和手工绣花。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傣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蔬菜和水果为主,辅以鱼类
和肉类。

傣族人民喜欢酸、辣、香的口味,他们的饮食文化受到泰国、缅甸等邻国的影响,因此在烹饪方法和调味上有独特之处。

此外,傣族人还有一种特色饮品叫做“傣味茶”,是以茶叶、花草、
水果等多种原料熬制而成,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

在居住方面,傣族人民多居住在木质或竹质的房屋中,房屋建
筑多为平房或楼房,风格独特。

他们的房屋常常会进行彩绘和装饰,以反映他们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至于出行方式,傣族人民多使用象、马、船等交通工具,尤其
是在水乡地区,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此外,傣族还有一种特色的
交通工具叫做“泰式三轮车”,是一种类似于人力车的交通工具,
常用于短途出行。

总的来说,傣族的衣食住行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
所帮助。

傣族的节日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

傣族的节日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

傣族的节⽇饮⾷习惯和宗教信仰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主要分布在泰国、⽼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

下⾯是店铺给⼤家整理傣族的节⽇习俗、饮⾷习惯和宗教信仰。

傣族的节⽇习俗 泼⽔节 是傣族最富民族特⾊的节⽇。

节期在傣历六⽉,相当于公历4⽉(德宏的泼⽔节每年4⽉11⽇-12⽇)。

泼⽔节这⼀天⼈们要拜佛,姑娘们⽤漂着鲜花的清⽔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和碗泼⽔,后来便⽤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声、锣声、泼⽔声、欢呼声响成⼀⽚。

泼⽔节期间,还要举⾏赛龙船、放⾼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其⼤多数都与佛教有关。

关门节 傣语称“豪洼”,意为⼊夏。

时间在傣历9⽉15⽇(农历7⽉中旬)开始举⾏,历时3个⽉。

相传,每年傣历9⽉,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才能重返⼈间。

有⼀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分不满。

佛得知此事后,内⼼感到不安。

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内不许到任何地⽅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

故⼈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傣语称“昂洼”,意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季安居的习惯。

时间在傣历12⽉15⽇(约在农历九⽉中)。

象征着三个⽉以来的⾬季已经结束,解除“关门节”以来男⼥间的婚忌,即⽇起,男⼥青年可以开始⾃由恋爱或举⾏婚礼。

节⽇这天,男⼥青年⾝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

祭拜完毕,举⾏盛⼤的⽂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

主要内容有燃放⽕花和⾼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

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

这时,正逢稻⾕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

傣族的饮⾷习惯 傣家宴席 傣族⼤多有⽇⾷两餐的习惯,以⼤⽶和糯⽶为主⾷。

德宏的傣族主⾷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糯⽶。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和糯⽶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泽和⾹味,因⽽不⾷或很少⾷⽤隔夜⽶,习惯⽤⼿捏饭吃。

傣族的民俗民风

傣族的民俗民风

傣族的民俗民风最佳答案(一) 饮食.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之癖好, 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 然后晒干存放, 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 便酸味十足, 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 而食糯米, 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 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 嚼至满口流涎, 犹如喷血.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 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 饭也熟了.竹筒饭特别清香.(二) 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 凡翠竹围绕, 绿树成荫的处所, 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 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 可以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 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三) 赶摆.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 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 特别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四)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 天) 开始为傣历新年, 为期3~5 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 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 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接着大家便互相泼水, 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 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 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民族概况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

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

浅谈西双版纳的民族饮食文化

浅谈西双版纳的民族饮食文化

浅谈西双版纳的民族饮食文化一、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西双版纳地处云南最南端,同缅甸、老挝接壤,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聚集着傣、哈尼、基诺、拉祜等十五个民族。

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

西双版纳是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十二个“版纳”(傣语“十二”“西双”“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

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由于入射角高,冬至时分高度角最低为45°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

具有“常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

一年分为两季,即雨季和旱季;雨季长达5个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长达7个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

又因距离海洋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常年湿润多雨,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双版纳被誉为“植物王国”.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这些独特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动植物的分布特点等让西双版纳的民族饮食文化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二、主副食原料以及加工方法文化1、主副食原料文化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一年四季以大米为主食,以包谷、木薯、土豆为补充。

以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基诺族最具代表,副食品种类繁多,日常食用的蔬菜分为两大类:栽培蔬菜和野生蔬菜。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习俗主要体现在服饰、建筑、饮食、语言文化、节日等方面。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和特点。

1、服装: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

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因此,服装充分体现了气候温暖、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特点。

它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

它能反映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和民俗。

苗条的傣族女孩们把黑色和明亮的发髻放在头后,在紧身上衣和花裙子之间系上银色腰带。

她们挺拔优雅,就像古典淑女的魅力。

2、饮食:习惯于早上和晚上吃饭。

其主食、副食和菜肴丰富多彩,具有品种多、酸辣可口的特点。

傣族生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体积大,而且含油,糯米的粘度也大。

日常肉类包括猪、牛、鸡和鸭,不吃或少吃羊肉。

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和烤鸡,他们非常喜欢鱼、虾、蟹、蜗牛和其他水产品。

3、节日:著名的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第一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最后一天是迎接新生活的体现。

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

男人和女人泼水,互相祝福。

它象征着“最好的一天”。

在泼水节的传播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奇意义和民族色彩。

傣族饮食 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

傣族饮食 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傣族饮食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导语:傣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亚热带风情,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傣族是在宁静的大山里,因此,人们的生活都是来源于大山提供的自然资源傣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亚热带风情,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傣族是在宁静的大山里,因此,人们的生活都是来源于大山提供的自然资源。

从傣族饮食文化中就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下面,大家随小编一起看看独具特色的傣族饮食文化吧。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

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着的特点是喜酸,故有“酸摆夷”之称。

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

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

傣族饮食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

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傣族饮食文化中的另一个特点是“食野”。

所谓“食野”是指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

在傣族饮食文化“食野”的菜谱中既有动物的,如生活常识分享。

傣族的饮食

傣族的饮食

傣族的饮食1. 傣族简介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傣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饮食习惯,其中饮食文化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食物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式而闻名,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

2. 傣族饮食特点傣族饮食以米饭和糯米饭为主食,搭配各种蔬菜、肉类、鱼类和野味。

傣族人尤其热爱吃辣,大量使用香辛料和辣椒调味。

傣族菜肴烹饪方式多样,包括炒、炖、蒸、煮、炸等,各具特色。

3. 傣族传统美食(1) 酸辣鱼酸辣鱼是傣族传统美食中的瑰宝。

这道菜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新鲜的鱼片用热油煎至金黄,并加入蒜蓉和辣椒,翻炒均匀后加入酸汤煮沸,最后撒上葱花和香菜即可。

酸辣鱼酸中带甜、辣中带酸,口感鲜美,令人垂涎三尺。

(2) 烤全鱼傣族人善于运用木炭烤制食物,特别是烤全鱼。

他们将新鲜的鱼包裹在香料和蔬菜中,再放入火炉中慢慢烤制。

烤全鱼肉质鲜嫩多汁,香味四溢,堪称傣族饮食中的一绝。

(3) 莽子炒鸡莽子是傣族特有的一种坚果,炒鸡则是傣族菜肴中常见的一道菜。

傣族人将莽子砸碎成粉末,再加入鸡肉和各种蔬菜炒制,制成了莽子炒鸡。

这道菜口感酥脆,带有坚果的香气,回味无穷。

(4) 酸柚鸳鸯火锅傣族的火锅也非常有特色。

酸柚鸳鸯火锅以其独特的口味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心。

火锅分为两半,一半是酸菜汤,另一半是柚子汤,煮海鲜、蔬菜和肉类时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放入哪一半的锅中煮熟。

酸柚鸳鸯火锅酸中带甜、鲜香可口,是傣族人最喜欢的火锅菜品之一。

4. 傣族饮食文化傣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例如,傣族人在过年的时候会互相串门,邀请亲朋好友品尝他们的传统美食。

在傣族的传统节日傩耶节上,傣族人还会摆设美食祭祀,以祈求祝福和好运。

此外,傣族人还有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叫。

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

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

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傣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亚热带风情,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傣族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哪些习俗,欢迎阅读与收藏。

傣族的饮食习俗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因炎热所致,味喜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

其食物种类极为繁多,除庭园种植和家庭饲养的物产以外,山野河流所产,似乎都可入食,戏言:“凡是绿的都是菜,凡是动的都是肉”。

更有一些奇异之物如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使外人惊异不已。

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别讲究佐料的配制。

烤类食品的配料必具备香茅草。

香茅草是一种用来提取香料香茅油的常绿草本植物,分布于热带河谷地区。

烧烤时,将葱、蒜、姜、辣椒、盐等拌合的佐料塞入食物内部,或敷于外表,用新鲜香茅草捆裹好后,便可进行烧烤,烤至半途淋上油,以免表皮烤焦而内部不熟,同时使香茅草的香味随油浸进食品。

较出名的主要有香茅草烤鱼、烤竹鼠、火烧乳猪、烤花蜘蛛、烤竹笋。

傣族每餐都喜喝汤,常见的有“杂菜汤”、“酸笋汤”、“干腌菜汤”。

所谓杂菜汤,即以多种蔬菜掺与青椒、酸汤同煮,汤汁酸辣开胃,待客的传统杂菜汤必须具备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利用酸笋作为配料煮汤是傣族煮类食品中的一大特色,既酸且辣,又不失香甜鲜美。

油炸类食品中较特别的是炸干黄鳝和炸牛皮。

元江、新平一带傣族妇女于每年二三月和六七月间捕捉鳝鱼,将新鲜鳝鱼置于火上,至半熟取下,洗净外表后再剔去内脏,内外涂抹花椒面、辣椒面和食盐,晒干保存备食。

傣族爱吃糯食,喜用糯米做各类粑粑。

西双版纳傣族常在傣历新年时制作,用以待客和赕佛,以石梓花为传统的配料。

用野芭蕉叶包好,竖于甑内蒸熟,这种粑粑呈褐黄色,自带一股花的清香。

元江一带傣族则用名为“麻脆药”的植物块茎做麻脆粑粑。

凉拌类食品是一道开胃的居家菜肴。

蔬菜瓜果类、蚂蚁蛋、嫩蝉等昆虫类以及生肉、生鱼、生血等皆可作为原料,配料则包括了小芫荽、大芫荽、香茅草、葱、蒜、野姜、野花椒、青辣椒、小米辣、米醋等。

傣族有什么饮食风俗

傣族有什么饮食风俗

傣族有什么饮食风俗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根据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傣族饮食风俗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

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

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

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傣族过年习俗1、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民族饮食文化

傣族民族饮食文化

傣族民族饮食文化云南傣族有108.47万人(1996年统计),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同源于古代的“百越”。

远古傣族的先民就生息在云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到处是绮丽迷人的热带致和亚热带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分布广泛,是天然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珍禽异兽繁多。

在江河之畔,有许多富饶美丽的坝子,傣族人民世代聚居在这里。

村寨临江河湖畔,翠竹成林,景色清幽,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

傣族是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西双版纳有“滇南谷仓”的美称。

“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为云南人民所称誉。

傣族人民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以特有的原料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傣味。

其烹调技法受佛教寺院菜和汉族菜肴的影响较深,制作方法亦趋于成熟。

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麻及烘烤食品,嗜酒。

喜嚼槟榔。

云南的傣族虽有居住内陆和边疆之别,水傣、旱傣之分,但在饮食习俗方面却大同小异,都喜食糯米饭,与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

因为他们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从事劳动,回来吃饭不便,常在野外就餐。

另外,他们吃饭不善于用筷子,而惯于用手捏饭吃。

因此糯米饭正适合于他们的要求。

与野外就餐应运而生的菜肴,如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锅便可制作,佐餐十分方便。

又由于常吃糯食,不易消化,吃酸性食物能助消化,难怪其他族称他们为“酸傣族”。

傣族人认为,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昧。

他们在远古年代就学会了水碓舂米。

由于与居住的环境有关,傣族人食蚂蚁、蜂蛹、酸笋、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鱼、鳝鱼、螺、青苔、牛肉),反映了他们适应环境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

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食糯米。

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摈榔。

傣族的饮食习惯

傣族的饮食习惯

辣咪是傣味对各种蘸 酱的统称。其种类有“喃 咪布”(螃蟹酱)、“喃咪 帕”(菜子酱)、“喃咪南 诺”(酸笋酱)等近10种。 最简单的做法是把西红柿 在炭火上烧熟去皮,然后 与葱、蒜、芜荽、香蓼草、 野花椒、剁
辣咪
碎的小米椒、盐等搅拌混合就做成了。“喃 咪”可以蘸煎炸食品、鲜菜、糯米饭吃,若 再加入当地盛产的酸果,味道酸辣很下饭。
傣 族 的 饮 食 习 惯
独具特色的竹筒饭
把新鲜竹节砍下, 将优质糯米装入竹节, 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用 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 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内 用文火烧烤或置于烤炉 上烘烤把水煮干,将竹 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 板上轻敲数遍,剥去竹
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融糯米香、青 竹香于一体,是烤 牛 肉
香茅草烤鱼
油炸牛皮
原料是牛皮和食用油。制作时先将牛皮煮熟,把毛 刮净,用刀划成半尺长、2寸宽的若干块,洗净、晒干 备用。待食用时,把油倒入铁锅里加热,然后把晒干 的牛皮放入能浸没牛皮的油锅里,慢慢地油炸,使牛 皮发泡、微黄时即可取出。这种油炸牛皮既可下酒食 用,也可以用来下米线、米干,是傣家人最喜爱下米 线、米干的食品。
油炸青苔
做法是:先将青苔压成薄饼,撒上细姜片、盐、 水调成姜汤,晒干后而成干青苔片。待食用时,用 剪刀把干青苔片剪成巴掌大的小块,丢进油锅里煎 黄就可以捞出,当作餐桌上的一道菜。
菠萝饭
酸菜
牛肉干巴丝 烧竹虫

番茄辣咪
这是傣族一道较为独特的菜肴。其做法: 将酸笋用水洗净,然后放入锅里煮透,再把 准备好的鸡肉放入锅里同煮,待鸡肉煮熟后 起锅。随后将辣椒、姜、葱等佐料放入油锅 里炒热,再把酸笋鸡汁倒入 锅里回一下锅,即可食用。 其味酸辣爽口,味道独特, 开胃。

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

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

收稿日期:2006-05-01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王文光,姜 丹摘 要:傣族的文化类型属于集约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广种糯米并以之为主食,这一基本特征便制约着傣族的饮食文化及相关的副食品和饮料的选择,而文化功能则表现为共同参与饮食活动群体的精神需求、社会责任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关键词:傣族;饮食;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06)03-0034-06 每个活着的人,都必须吃饭,但是吃什么?怎样吃?都由于文化的缘故而模式化了。

不同的文化及其食物的生产、烹制、进食方式以及相应的精神生活各有不相同,各有自己独特的模式,而这独特的模式是由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综合体决定的。

傣族的文化类型属于集约型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广种糯米并以之为主食,这一基本特征便制约着他们的饮食文化。

另外,饮食之所以称之为文化,原因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吃,它还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健康、文化意识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深入了解傣族的饮食文化,就必须研究饮食习俗,要研究饮食习俗首先要研究其饮食体系。

所谓饮食体系是指主食所用的原料、和主食相搭配的各种菜肴、饮料、佐料、调味品一类的副食,以及主食、菜肴的制作方法。

一、傣族饮食文化的体系凡到过西双版纳的人都知道傣族喜欢吃糯米饭,糯米饭是他们的主食。

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傣族认为不管有多少饭米,只要糯米不够便说缺粮。

此外还有用糯米加工成的一系列糯米食品,通常以之作为待客食品、节日食品、祭品,主要有香竹饭、紫米饭、“毫诺索”、“毫吉”、“毫崩”等若干种(傣语“毫”即饭、粑粑的意思)。

傣族制作菜肴的原料主要有以下几类:肉类主要是猪肉、牛肉、鸡肉、鸭肉。

这些肉在定居的农耕民族中是常见的,但是由于地理生态条件的限制,没有放羊的地方,所以傣族很少食用羊肉。

由于西双版纳傣族多居住在溪流河边,所以水产类主要是鱼、虾、螃蟹、螺蛳,同时也食用蛙类食品。

野生的・43・竹笋是每天必食的主菜,另外,还在田间地头、山麓采集许多野菜,如臭菜、苦凉菜、蕨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族饮食文化传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前言古有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满足人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不仅如此,饮食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很大的社会意义,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辐射源。

傣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情调。

从德宏州傣族的饮食结构、烹调技艺、饮食习惯以及傣族饮食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着手,挖掘出隐藏于其背后的神秘的文化内涵,通过各类饮食场所的菜谱进行有效的传播,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弘扬民族文化,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生产水平低下的过去,许多时间都用于创造饮食和品尝饮食。

我国食物资源丰富,又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饮食因而极为发达,饮食文化令人眩目。

但中国饮食又不仅仅是单纯满足人的物质欲求,还是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很大的社会意义。

同时,饮食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辐射源。

上古文字和数字均源于饮食活动。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⑴最初,人们结绳是用来记录食物数量,后来才改成文字以记录。

甲骨文中常见一牛、二犬、十牢百羊之类数字,记的是食物,说明古文字通过食物计量又促进了数字演化。

上古时代的交易活动也源于饮食。

“神农氏有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⑵又说:“颐中有物曰噬嗑。

”⑶而“颐中有物”就是口里有食物。

可见,上古市井交易最初也是食物。

音乐、舞蹈源于得食之乐和果腹之喜;酒类的制造,萌发了古代化学;至于古代医学、哲学、文学、礼仪等等,无不伴随着人类的饮食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由此不难看出,饮食在人类社会演化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所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界适应性的积累,它表现为人类行为的式样。

因此,各式各样的文化,都与1孕育了该种文化的自然状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决定了该种文化的个性。

这种个性,是在历史过程中沉淀而成的。

饮食文化,是人类对食物环境中生产物的依存而形成的,因此具有特别鲜明的个性。

当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组成部分的傣族饮食文化也就毫无例外具有了与其他饮食文化不同的特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边疆地区,饮食习俗大相径庭,即使同一民族,由于分居各地,彼此的饮食习俗差别也是很大的。

傣族概况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 余县,据2005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20 世纪50 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称“傣”、傣仂”、“傣那”、“傣绷”、“傣达”或“傣纳”;汉时称傣族先民为“滇越”⑷,“掸”⑸。

魏晋时期,傣族先民被通称为“濮”、“越”、“僚”,唐代以来的史籍又称为“黑齿”、“银齿”、“金齿”。

此后傣族的族称逐渐固定,宋代称“金齿”、“白衣”,元代通称“白夷”或“金齿白夷”,明代称“百夷”,清以后称之为“摆夷”。

傣族族称“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依其自称而正式定名的。

傣族历史悠久,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公元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区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

公元69 年,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

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带着音乐师和魔术家来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奉献乐章,表演新颖的技艺,博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还被封为“汉大都尉”,从而和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公元8 世纪至13 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

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

元代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区设置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

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2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慰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

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清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

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继续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完成了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的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废除土司制度,傣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傣族地区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了美丽富饶土地的主人。

从科学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国家及民族的饮食文化,系指这个国家及民族的饮食食物、饮食器具、饮食的加工技艺(烹饪方法)、饮食方式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礼仪、心理等而言。

前四方面为饮食自身的规律和基本特征,亦即饮食的原生态文化,后者属意识形态,为前四方面的文化辐射,即饮食的再生态文化。

考察傣族饮食文化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傣族饮食的结构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位于北纬23°53′——25°50′,东经97°32′——99°45′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2000 米,主要河流有大盈江、瑞丽江、怒江及芒市河、南宛河等。

全州属南亚热带低纬度雨林型湿热气候,年平均气温18.4——20°C,其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短、热量充足、雨量充沛。

年均日照2218——2453 小时,年降水量1400——1800 毫米,全州坝子平坦,土地肥沃,加之傣族依水而居,灌溉便利,益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

傣族是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

“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为云南人民所称誉,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德宏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苦(凉)。

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而且傣族还能用稻米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富有民族特色的“竹筒饭”、“菠萝饭”等,风味独特,远近知名。

德宏傣族虽有水傣、旱傣之分,但在饮食习俗方面却大同小异,都喜食糯米饭,这与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他们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从事劳动,回来吃饭不便,常在野外就餐。

另外,他们吃饭不善于用筷子,而惯于用手捏饭吃,因此糯米饭正适合于他们的要求。

与野外就餐应运而生的菜肴,如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3干鳝鱼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锅便可制作,佐餐十分方便。

又由于常吃糯食,不易消化,喜吃酸性食物助其消化,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酸摆夷”。

蔬菜也是德宏傣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德宏地区的蔬菜品种繁多,仅人工种植的就有数十种,野生的则数不胜数,如蕨菜、水香菜、树头菜、木蝴蝶、槟榔青、粉芭蕉、细芽菜等,其中许多还有药用价值,如水香菜煮田螺可治肝炎,苦凉菜可消肿去毒等。

蕨菜又称龙爪菜、长青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细芽菜长在水田里,芽干分节而细长,叶子晶亮,吃细芽菜据说可以使身材修长,因此它很受傣族姑娘的青睐。

竹笋也是傣族人生活中必备之菜,用竹笋腌制的酸菜尤其受欢迎。

傣族地区竹笋种类繁多,有毛竹笋、甜笋、苦笋、龙竹笋等等。

毛竹笋是笋中的上品,吃起来清爽香脆:甜笋味道甘甜,苦笋虽略有苦味,但吃起来松嫩鲜美:龙竹笋味道香辣,有开胃润肠之效。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饮食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硅、土蜂之类以为食。

”⑹此外,沙土中的沙虫,长在竹子中的竹虫等,都是傣族人喜爱的佳肴。

傣族男子过去喜欢上山打猎,不仅围捕野牛、熊、麂子、山羊、马鹿、猴子等大动物,也猎食蛇、山猫等小动物。

现在,傣族地区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傣族群众也已经改变了捕食野生动物的习俗。

到了夏天,寨中的青年男女便相约去捕蝉。

蝉有三中:一种较大,灰黑色,翅膀透明;一种中等大小,身子棕色,头部碧眼;还有一种花知了,身上有黄红相间的斑点,很是漂亮。

夜幕下,成千上万的知了到江边去饮水。

人们点燃火把或打开手电筒,吸引知了,把它们捅进袋中,一夜工夫能捉数百只。

把捉来的蝉洗净,用香油炸过,味道香脆可口。

采蜂蛹则是一件很惊险的事。

人们要戴上面罩,在马蜂窝下架起火来,用烟把马蜂熏走才能安全地采到蜂蛹,蜂蛹营养十分丰富,油炸蜂蛹是德宏傣族爱吃的美食。

竹虫是长在竹节中的一种虫子,主要有两种:一种全身米黄色,有拇指大小,长约一寸;另一种全身白色,长也约为一寸,直径一厘米左右。

竹虫用香油炸过,味道十分鲜美,是傣家人待客的上品。

德宏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既消暑,又开胃。

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

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

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在一起做成的,呈倒圆锥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

大约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

捕获酸蚂蚁大约在4立夏以后,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后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在一起,然后破巢如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

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

在德宏傣族民间除普遍喜食蚂蚁外之外,还喜食蚂蚁蛋,以蚁子作酱,周代宫廷即有之,取蚂蚁蛋时,先把蚂蚁赶走,然后把蚂蚁蛋洗净,晒干,与鸡蛋和在一起炒,其味鲜美,当然也有直接用醋生拌蚂蚁蛋做成凉菜食用,这可能与其口味嗜酸有关。

二、傣族的烹调技艺烹调是制作菜肴的一项专门技术,就是将经过加工整理的烹饪原料,用加热和加入调味品的综合方法,制成菜肴的一门技术。

傣族的烹饪技艺方法多样,选料讲究,制作精美,是我国宝贵的饮食文化瑰宝。

傣族菜肴又称“傣菜”或“傣味”,其色、香、味、形俱佳,以冷、酸、辣为主要特色。

傣菜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特点,是风味独特的营养膳食。

傣菜从制作方法上可分为“并”(包括寄、并、并窝、并雅、摩等几个小类)即烧烤;“珍”即煎炸;“能”即蒸制;“冻”即煮、炖;“帮”即调脑渍;“刹”即剁生;“单”即舂;“咪”即调拌;“贺”即炒、腌等几大类,120多种。

按原料的不同又可分为肉、水产、禽蛋、山珍、蔬菜等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