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常识(18)古书的注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次课要掌握古书注解的发展历史、重要的注解家和其代表著作、古书注解的体例、古书注解的方法和常见的注解术语。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关于古书注解的知识,教学难点是古书注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古书的注解开始于汉代,主要限于儒家著作,著名的注解家有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如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王逸的《楚辞注》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为发展,于是产生了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子注》。到了唐代,除给儒家经典作注外,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又出现了为子部作的注,如尹知章的《管子注》、杨倞的《荀子注》;还为汉以下的古书作注,如《史记三家注》。宋代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著有《四书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等。到了清代,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大为盛行,几乎所有的古籍清人都重新作注。
二、经书注疏的体例:以《毛诗正义》为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圆圈之后是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先举出经文或注文开头的两三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汉代的注解主要集中在经书的字句上,汉以后的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典成风,如唐李善的《文选注》。还有一类注解则侧重于阐明哲学思想,其中有的是阐明原著中的哲理,有的还寄寓了注者的思想观点。到了宋代,时人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清代学者比较重视从材料出发,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注解的风格为之一变,在校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阮元的《十三经校勘记》。
四、注解术语: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它们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的细微差别。2、谓:被释的词放在其前;其后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3、貌、之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4、犹: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5、之言、之为言:必然是用声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即“声训”。6、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7、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可以是用本字说明假借字。8、衍文、脱文:校勘学术语。衍文是指古籍
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脱文则指脱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