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的精神世界渊源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的精神世界渊源作者:石佳玉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年第04期摘要:在陶渊明的存世赋作中,《闲情赋》是其最具特色也最惹人争议的一篇,这首与陶渊明其它作品风格迥异的赋作得到了历代众多读者的解读。
陶渊明既受到儒家济世之心的影响,又十分向往道家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诗文作品中也有佛理的流露,他在多种思想中进行调和,最终形成自己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陶渊明;《闲情赋》;儒释道一、儒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生于没落的世族大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均为高官。
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明在为外祖父写的传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曾这样描述:“行不苟合,言无夸衿,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饮,逾多不乱。
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
”孟嘉对陶渊明一生的个性发展和修养有着深刻的影响,年少时期的陶渊明“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其十六),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豪情壮志。
一方面,陶渊明同其他文人一样,认同并接受儒家思想积极入仕的主张,他先后五次做官,“其间休官三次,两次皆休而再做。
”这说明陶渊明对政治理想抱有一定的热情,“他还是关注于政治,并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
”然而,从年少到不惑,前后十三年在仕途上的摸索和追寻,陶渊明收获的就只是精神的压抑和痛苦以及不自由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让陶渊明不禁感慨自己“心为形役”,特别是刘裕篡政、代晋而起,让他对政治彻底失望。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让陶渊明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闲情赋》中追求渴慕之人而不得的痛苦,“十愿十悲”中种种的幻灭与委弃,都是陶渊明屡次受挫的政治轨迹的折射,他自嘲自谏,借以排遣理想破灭后的辛酸与愁闷。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儒者的自持,也能感受到陶渊明想去亲近渴慕之人却又顾虑重重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他屡次出仕受挫又屡次出仕做官时顾虑重重、犹豫彷徨的心情的写照。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
陶渊明的时代正是中国的魏晋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动乱不安的时期。
政治上,矛盾激烈,民不聊生;文化上,传统文化日渐衰败,新兴文化开始兴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以下的时代精神:
一、田园情怀。
陶渊明的诗文以田园为背景,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他认为田园生活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可以使人从喧嚣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二、忧国忧民。
陶渊明虽然居于田园,但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
他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三、追求自由和独立。
陶渊明反对传统的礼教和儒家的道德规范,主张个性的自由和独立。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被一些权威所束缚。
四、追求真理。
陶渊明主张追求真理和思想的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探索真理,人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偏见和迷信,主张人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判断事物的真伪。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的文化人的形象,他的时代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儒道并行而不相悖——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范晓利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30)6
【摘要】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就求得心灵的平静来说,他的境界是最高的.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有"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但生逢乱世无奈何归隐田园,皈依自然.(二)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不拘于枯奥的玄理,而更接近怡情自然,应属于魏晋玄学思想中"别出"一派.陶渊明的寄情山水田园,虽是假借道、释之酒杯,浇己胸中之块垒,但是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中不断调和,最终达到了和谐自由的境界.所以他能够怀着生命的尊重和对于死亡的豁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畅游在更广阔的天地之中.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范晓利
【作者单位】河南人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57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J], 王旭东
2.陶渊明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儒道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J], 蒋文华
3.精神世界的回归,心灵世界诗意地栖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设计[J], 曾敏敏
4.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J], 宫为菊
5.论韩愈儒道互补的精神世界 [J], 马奔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精卫”般的斗争精神
陶渊明“精卫”般的斗争精神作者:金晓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5期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人们从“晨兴理荒秽”中看到了朴实无华的陶渊明,从“采菊东篱下”里看到了的闲适安逸的陶渊明,从“孰敢慕甘肥”看到了安贫乐道的陶渊明,而“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般刚毅持恒、永不言败的陶渊明形象却常被世人所忽略。
鲁迅先生就评价陶渊明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通过细读陶诗,不难发现在他诗歌的深处,有一种顽强倔强的生命力,例如他对回归自然的理想不言败,对贫苦艰辛的生活不言败,对短暂易逝的生命也不言败。
关键词:陶渊明;奋斗精神;解读“精卫填海”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原文如下:“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炎帝的女儿死后化为精卫鸟口衔西山木石想把东海填平。
它自然不可能真的以木石填满大海如愿以偿为自己复仇。
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为衔木填海坚持着,这种刚毅持恒、永不言败的精神在精卫身上闪闪发光,我们暂且称之为“精卫精神”。
这种“精卫精神”在陶渊明身上也存在,他也曾对回归自然的理想、艰辛贫困的生活、短暂易逝的生命奋力地拼搏过,他的奋力拼搏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
一、对回归自然的理想不言败作为受儒家积极入世观念影响的学子,陶渊明当然也想建功立业,因此他多次出仕做官。
但陶渊明天性自然,他灵魂深处的乐园是追求精神的无拘无束,所以当他面对仕途与田园的两难选择时,他毅然决然地投靠了自然的怀抱。
陶渊明首次出仕为江州祭酒,时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宋书·隐逸传》载“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晋安帝隆安二年,他第二次做官,入荆州刺史兼并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却发现桓玄野心勃勃想要夺取东晋的政权,于是他有起了归隐的念头,不到三年,晋安帝隆安五年冬,渊明母亲孟氏去世,渊明即回到浔阳居丧。
从《饮酒》其五剖析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从《饮酒》其五剖析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摘要:封建社会是一个阶级观念十分浓厚的社会,许多文人往往怀才不遇,却又碍于权贵,不能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慨。
这时候就只能另想他法,陶渊明就是个很好的典型。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但是,陶渊明是饮酒诗并非真的要歌咏饮酒,而是另寓深意。
萧统就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陶渊明集•序》)《饮酒》其五就是一篇饮酒诗的佳作。
本文就是以《饮酒》其五为窗口,结合陶渊明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试从诗作内容以及意象等几个方面来诠释诗人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淡泊宁静人生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文学的璀璨光芒是不可小觑的。
历代的文学名士往往利用文学来抒发其或抑郁不得志,或踌躇满志,或恬淡安逸,或激情磅礴的情怀。
封建社会是一个阶级观念十分浓厚的社会,许多文人往往怀才不遇,却又碍于权贵,不能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慨。
这时候就只能另想他法。
陶渊明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但是,陶渊明是饮酒诗并非真的要歌咏饮酒,而是另寓深意。
萧统就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一生当中三易朝代,他看惯了世间的离合悲欢、官场的混沌污浊,现实的丑恶与理想的美好终究是拥有太大的反差,他壮志难酬,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借酒抒怀方能平息自己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又能保全自己。
《饮酒》其五就是一篇饮酒诗的佳作。
它在描述自然美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反映了诗人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
人境无车马陶渊明的人生追求是着眼于人间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陶渊明是深知这一道理的。
他选择在人境当中结庐,并没有像谢灵运一样隐逸于深山老林,与梅妻鹤子为伴;也没有像李白一样纵情于山水之间,于扁舟之上狂傲放歌;而是选择一个有人之境,于田间劳作、与农夫交游。
陶渊明简介——精选推荐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学家、辞赋家、散⽂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园⽣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居》、《桃花源记》、《五柳先⽣传》、《归去来兮辞》等。
⽣平作者:佚名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做过⼤司马,祖⽗、⽗亲也做过太守县令⼀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贫苦。
”他⾃述:“⾃余为⼈,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絺綌冬陈。
”(《⾃祭⽂》)但物质⽣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庄⼦》,“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业”的政治抱负。
⽽另⼀⽅⾯,匡庐⼭⽔和⽥园风景,也使他爱好⾃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寒门,下品⽆世族。
”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法实现⾃⼰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解归家闲居。
以后⼜先后⼏次出任⼩官,不仅⽆由施展济世抱负,⽽且于“志意多所耻”。
最后⼀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余⽇,因不堪官场⿊暗,“不能为五⽃⽶折腰向乡⾥⼩⼈”辞官归⽥。
归⽥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活,并亲⾃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撰写《五柳先⽣传》这⼀的⽂章,⽤以明志。
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了亲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活贫困,“⽼⾄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固穷的志⽓。
典故:不为五⽃⽶折腰作者:佚名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格,保持⽓节⽽不⾷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折腰”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例。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有《陶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歌1、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作文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作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哇,这就是陶渊明说的话呀!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
公园里的花开得好漂亮啊,五颜六色的,还有好多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我兴奋地跑着,喊着:“爸爸妈妈,你们看,这里真美呀!”爸爸笑着说:“是呀,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
”“陶渊明是谁呀?”我好奇地问。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陶渊明呀,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特别喜欢田园生活呢。
”我眨巴着眼睛,想象着陶渊明生活的样子。
我们继续在公园里走着,我看到一位老爷爷坐在长椅上,闭着眼睛,好像在享受阳光。
我跑过去问:“老爷爷,您知道陶渊明吗?”老爷爷睁开眼睛,笑了笑说:“当然知道啦,小朋友。
陶渊明呀,他可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呢。
他不喜欢官场的那些勾心斗角,就回到乡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哇,那他好勇敢呀!”我不禁感叹道。
“对呀,他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
”老爷爷接着说,“他的诗里充满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说:“我也想像陶渊明一样,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
”爸爸妈妈相视一笑,爸爸说:“宝贝,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呀。
他那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就像这公园里的花一样,虽然不张扬,但却有着独特的美。
”我看着周围的景色,心里想着:陶渊明真的好厉害呀,他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那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不随波逐流,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陶渊明虽然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下来。
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这些后人的心灵。
我也要努力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明亮,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难道不是吗?。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
他处于晋宋之际的复杂环境中,却高蹈遗世、傲然独立。
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歌散文,更有那娴静优游的田生活、饮不完的酒、赞不尽的菊。
李白有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亩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陶渊明身上具有世人难以达到的精神世界,他看尽了人间的纷扰,形成了自己豁然的胸襟。
然而并非陶渊明生来就有这样的境界,他的傲然、他的清高率真、他的豁达、他那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也是在不断的锤炼思考与抉择中形成的。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唯一的田园隐逸赋。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一往情深的赞美依恋田园,将满腔的情和爱倾注在田园上。
这就是此赋与六朝其它隐逸赋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
《归园田居》对田园生活图景进行描绘,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这是六朝一系列隐逸赋所不可能表现的内容。
陶渊明的归隐,乃是实实在在的投身到田园生活当中的。
《归园田居》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这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辞官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在那之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要归隐,心情矛盾异常。
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
"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表达了他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末年到南朝宋初的时期,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社会风气严峻,政治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渊明的诗文作品表现出了一种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
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中,除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外,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他的诗文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的批评。
他认为,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正是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改革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陶渊明的诗文作品还表现出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游玩,写下了许多描写自然景观和生命的诗篇。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诗文作品展现了一个追求自由、关注社会现实、热爱自然和珍视生命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和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1 -。
论陶渊明的隐逸生命存在及其品格
往是士阶层中最优秀的一部分, 虽然
摘要
他 们 也 肩 负 着 一 般 士 人“ 志 于 道 ”、“ 尚
陶渊 明 最 早 被 人 们 认 可 的 是 他 的 道 ”、“ 弘 毅 ”等 社 会 责 任 , 但 他 们 是 通
隐逸生命存在方式, 虽然身处魏晋隐 过个体自赎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用旁
逸 成 风 的 时 代 氛 围 之 中 , 陶 渊 明 的 隐 观 的 态 度 对 待 时 政, 能 多 层 次 、多 角 度
但 时 代 演 进 、社 会 变 化 , 让 士 人 修 道 、 愿 卷 入 到 残 酷 的 政 治 斗 争 中 遭 受 迫
弘 道 、护 道 的 过 程 充 满 可 变 性 , 这 时 , 害, 以保全高尚的节操和个性独立。在
士人就会面临生存方式的选择, 这就 世俗化的社会中, 追求独立的品行, 保
在 方 式 来 表 现 自 己 的 存 在 价 值 , 于 是 , “圣人达士”。
隐逸就出现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
但 是 ,《论 语·季 氏》又 曰 :“ 隐 居 以
处 世 方 式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 这 是 君 子 、 求 其 志 , 行 义 以 达 其 道 。 ”所 以 , 有 的
士人顽强生命力和抗争力的体现。
因 此 , 在 孔 子 看 来 , 君 子 、士 人 的 人 生 之 中 , 憔 悴 江 海 之 上 , 岂 必 亲 鱼 鸟 、乐
任 务 就 是 修 道 、弘 道 , 美 化 心 灵 、完 善 林草哉! 亦云性分所至而已。”可见, 大
人格, 从而达到个体价值的最高体现。 多数人归隐是为了不与世俗同流, 不
社会现象时, 人就会本能地产生避世 濮上垂钓, 伯成辞官躬耕, 安期生海边
内儒外道 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2)一、生平经历 (2)二、陶渊明思想的演变 (2)三、影响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因素 (5)(一)社会环境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 (5)(二)中庸之道对其儒道融合的作用 (6)四、陶渊明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6)注释 (7)参考文献 (8)内儒外道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磊磊指导教师王士君摘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并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其处世哲学也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兼济天下,又有修身立德、独善其身的处世方式。
同时,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高逸闲淡,崇尚自然。
在他的一生中,其思想被儒家和道家所左右,但是从其思想本质上讲,儒家思想始终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道家思想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并且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下,陶渊明吸收儒道思想中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把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陶渊明这种内儒外道、儒道兼得的思想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陶渊明对于儒道思想的运用和融合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其思想性格特点影响深远。
关键词: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的演变;儒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庸之道;社会环境的影响;后世影响Intrinsic is the Confucianist but performance is Taoism, and theConfucianist and Taoism obtained-- The evolution of Tao Yuanming thought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angLeileiTutor WangShijunAbstract:Tao Yuanming is a Wei Jin time outstanding poet, is politely called ancestor of for the hidden leisurely poet, and he founded “the countryside literature” this literature school, he integrates social the philosophy also always to esteem for the people. His depth Confucian thoughts influence, both has positively integrates social the spirit, and wants to save the world, and has practices moral culture sets up Germany, to cultivate one's own moral worth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way. At the same time, he is also deep idly the Lao-Zhuang thought influence, Noble elegant, leisurely and carefree elegantly simple, advocation nature. In his life, his thought controls by the Confucianist and Taoism, but says essentially from his thought that the Confucianist is always his intrinsic spiritual essence, the Taoism thought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and under the Confucianist Golden Mean's influence, Tao Yuanming absorbs the Confucian saying that in the thought the essence, achieves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the two fuses well in together. Tao Y uanming this kind in meek outlet, the Confucian said concurrently results in the thought was decided by at that time the specific social politics culture environment. Tao Yuanming regarding the Confucian said that the thought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fusion are esteemed by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 his though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is profound.Key words:Biography experience;Thought disposition evolution;The Confucian says the thought the collision and the fusion;Golden Mean;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Later generation influence引言: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处世哲学也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作文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陶渊明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宁静而又璀璨的光芒。
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世界,就像一幅细腻而生动的画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官场黑暗,人心浮躁。
可他呢,就像一个看透了尘世喧嚣的智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归田园。
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啊!别人都在追名逐利,为了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而他却潇洒转身,把这一切都抛在了脑后。
他的田园生活,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轻轻松松、诗情画意的样子。
那是真真正正的劳作,是要和土地打交道,和老天爷争饭吃的。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陶渊明就得起床。
那时候可没有闹钟,全靠自己的生物钟和对生活的那份责任。
他睡眼惺忪地走出屋子,伸个大大的懒腰,呼吸着带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空气,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他扛着锄头,走向那片属于他的田地。
田地里的泥土有些湿润,那是前夜的露水留下的痕迹。
他弯下腰,仔细地查看庄稼的长势,看到那些嫩绿的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他的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要是发现有杂草在和庄稼抢地盘,他会立刻挽起袖子,毫不留情地把杂草拔掉。
一边拔还一边念叨着:“你们这些家伙,可别想捣乱!”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流下,滴在土地里,他也顾不得擦一擦。
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
陶渊明的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
他回到简陋的家中,妻子已经准备好了简单的饭菜。
没有山珍海味,就是一些自家种的蔬菜,配上粗茶淡饭。
可他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夸赞妻子的手艺。
吃完饭,他也不休息,又跑到田地里继续干活。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
陶渊明扛着锄头,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
一路上,他会欣赏着周围的景色,看看路边盛开的野花,听听树上鸟儿的歌声。
回到家,他坐在院子里的凳子上,看着满天的繁星,心里感到无比的宁静和满足。
陶渊明的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他不在乎物质的匮乏,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在乎内心的那份自由和宁静。
他在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课外阅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感悟陶渊明精神
【课外阅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感悟陶渊明精神一、预设在魏晋文坛上,陶渊明一扫玄言佛理、缺乏感情和形象的文分,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便是:质直平淡、自然蕴藉而有思致。
历代评论家都以此相推许。
钟荣评陶诗为:“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苏轼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语。
”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乍读陶渊明诗,颇似枯淡,久久有味。
东坡晚年酷好之,谓李、杜不及也。
”元好问评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又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后世多少见识高超者都反复强调了陶诗的这一美学本质。
针对陶诗的这一特点,本想让学生自渎感悟背诵之后,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用形象生动的自然风光的描写体会陶诗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激发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再由同桌交流加上评语,然后在全班交流讲评,但整个工作做完以后,我随便抽查了几个同学的作文,发现同学们写成了自我感受非常强烈的感悟文章,虽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景物描绘,但文化意蕴非常浓厚。
课前预设和学生生成出现了矛盾。
是按自己的预设进行呢,还是按学生的生成将“错”就错,将这次作文讲评的重点放在富有文化意味的精神享受呢?我想,陶渊明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更重要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在于他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中国人文精神的自觉和独立,他的诗歌以及由此表现出的艺术风格不正是这种“魅力”和“精神”的外化吗?二、过程描述教师导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政权频繁更迭,礼教和道德伦理受到严重质疑,社会经济政治被破坏,而夏商周三代和战国、秦汉以来流传下来的人生观和文化观也分崩离析。
当时的社会状况,使得不少士大夫在从事礼教的活动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经受了血的洗礼,使他们觉悟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路已经决断。
在这种动乱的气氛下,在日益严酷的现实面前,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社会、反思文化,于是一种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个人主义精神蔚然兴起,无论在哲学、文学,还是在书法和绘画上,充满个体意识和人本主义的精神气质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理解陶渊明的品格和精神。
2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杂诗·其二》,理解陶渊明“有志不获骋的苦闷”和淡泊名利的快乐。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分发《杂诗》材料。
导入:
全班齐声背诵此文。
周敦颐说陶渊明独爱菊。
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东晋,陶渊明为人正直,并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迫于生计,志向动摇过去做过官,最后一次就是彭泽令,后来就发生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最终他坚定志向,决定回归园田,做了一名“独爱菊”的隐士。
但是“守拙归园田”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安贫乐道的陶渊明曾经也是一名志在四方的青年,他的精神世界发生过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五柳先生传》和大家手中的两首诗来更多地了解陶渊明。
一、赏析《五柳先生》
播放课件,问题一:本文被认为是陶渊明的自传,请画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总结概括他是什么样的人?
总结学生答案: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从“自传”来看陶渊明本人是:不贪慕荣利的人,一个真诚的人,安贫乐道的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
二、赏析《杂诗其二》和《杂诗其五》。
大家先来看《杂诗其五》,读一遍,参照注释看一遍理解一下此首诗歌。
画出强壮年时期的陶渊明是什么状态: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问题:壮年时期的陶渊明是什么样的?
总结学生答案:少壮时期的陶渊明是自得其乐,充满志向,积极进取的。
当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年老,与壮年时期形成了对比:
其五: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故人惜光阴,念此使人惧。
其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
问题:中老年的陶渊明是什么样的?
总结学生答案:身体衰弱,志向没落,充满了沉重的孤独感。
结语:通过陶渊明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他。
一个人是复杂的,从壮怀激烈的少年到淡然自若的老年,他也曾历经痛苦,失落和孤独,但是在浑浊的世间最终他选择了做一个正直、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