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脏》“心”的象征意义
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黑暗的心脏》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小说家康拉德(18571924)的代表作之一。
《黑暗的心脏》“心”的象征意义
2012.10学教育25《黑暗的心脏》“心”的象征意义王学芳(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本文就《黑暗的心脏》“心”的象征手法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分析了作家使用象征的特点与效果。
《黑暗的心脏》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具有多层含义的丛林小说。
鲁迅说:“生命受到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是文学的根抵,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象征手法理所当然地为作家选择并运用于《黑暗的心脏》这一暴露殖民主义以及广义上的人类的阴暗面作品中。
[关键词]《黑暗的心脏》;象征;效果一、引言小说《黑暗的心脏》用了马洛这样一个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家,生于当时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东南部。
1862康拉德全家被流放到俄罗斯北部,以致他八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幸好被叔叔收养才免遭衣食无着的命运。
后来他迷上了航海,经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1888年成了一艘三桅船的船长。
然而,正是儿时的不幸和青年时期的冒险经历给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黑暗之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以他1890年的刚果之旅为依据创作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查尔斯·马洛的年轻人沿刚果河进入黑暗的非洲腹地去找寻儿时梦想的故事。
途中马洛被库尔兹的传奇经历所吸引,并将拯救这位垂危的象牙代理人视为此行的另一重要目的。
然而沿途所见的种种“黑暗”以及库尔兹的悲剧使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也使得这次寻找“真我”的“心路历程”以失败而告终。
二、黑暗的“心”的象征意义“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内心。
本书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康拉德翻译文学 论文
浅谈黄雨石的翻译著作《黑暗的心》【摘要】本文主要表达了对黄石雨先生翻译的《黑暗的心》进行解读。
从题目翻译,景色描写翻译,人物语言翻译,三方面,对先生的翻译,表达了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其中有部分内容包含其他译者对于《黑暗的心》的翻译,与黄石雨先生的译作进行对比和鉴赏,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黄石雨康拉德翻译黑暗的心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文坛上,约瑟夫·康拉德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他不仅是英语世界杰出的作家,而且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他的小说北京广阔,性格复杂,手法新颖,风格独特,在十九世纪传统小说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中,《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在康拉德的作品中,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文学经典。
这部作品入选1998 年兰登书屋评选出的“20 世纪100 部英语经典小说”,被认为是小说写作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代表作品。
关于这部作品的中文译作很多,1982 年第2 期《外国文学季刊》发表了黄雨石翻译的《黑暗的内心深处》,预示着康拉德作品在中国译介第二次高潮的开始。
两年后,该小说经过译者自己全面校改,以《黑暗深处》为书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部中篇小说后来还有至少5 个中译本,如《黑暗的心》(智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和《黑暗的心脏》(王金玲译,小说出版社,1998 年)等。
翻译康拉德的作品有相当的难度,他那带有异国情调的晦涩而优雅的语言与别具一格的叙述手法,使得在翻译过程中难以传达原文的神韵。
在众多翻译版本中,本文认为,黄石雨先生的译本较为恰当,合理,精彩的将康拉德的文学经典展现给中国读者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题目翻译《Heart of Darkness 》有很多种译法。
王金玲先生译为《黑暗的心脏》,黄时雨先生也在初次翻译时,取译名为《黑暗的内心深处》,后改名为《黑暗深处》,最后,定名为《黑暗的心》。
《黑暗的心脏》中的多层次矛盾构架
作者: 谢华;卢斌
作者机构: 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出版物刊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362-36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黑暗的心脏;矛盾;构架;多层次
摘要:�黑暗的心脏》是英国著名作家康拉德的名作之一。
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备受推崇。
读者可以从宗教、道德、政治等方面进行不同的解读。
矛盾是文学作品主题和故事结构的主要承载体,也是文学作品精神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小说中关于不同文明间的的冲突,人性的矛盾和小说中的色彩象征背后的矛盾进行较详细的讨论,并论述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试论_黑暗的心_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
试论《黑暗的心》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试论《黑暗的心》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姚 兰 王 颖内容提要:约瑟夫·康拉德在小说《黑暗的心》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黑与白两个颜色词的使用,探讨其中丰富的象征意义,揭示康拉德对人类文明、人性本身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思考。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黑暗的心》 象征 黑色 白色《黑暗的心》(H eart of Dark ness)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1902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马洛奉命去非洲大陆寻找被莽莽丛林、奔腾的大河和野蛮的黑人们所困的白人库尔兹的故事,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欧洲白人深入非洲大陆的探险活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价值以及人性这一深刻主题的思考。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频繁地使用了各种颜色词作为象征,其中黑色与白色尤为引人注目。
通常人们认为黑色多代表“险恶、罪恶、邪恶”(Mer riam118)等意义,白色象征“道德、纯洁、无瑕”(Mer-riam1348)。
然而,康拉德却似乎在反复使用黑、白颜色时倾注了他对这两个词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似乎又同读者习惯上对黑色与白色寓意的看法形成了一种矛盾,从而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评判。
他用颜色词来烘托与深化主题是颇具匠心的,正如汪曾祺所指出,“小说家的语言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汇,而在于在别人也用的词汇里赋以别人想不到的意蕴”(3)。
康拉德“不仅能通过明确的表述,而且能通过模棱两可的意象以及多层意义的象征疾呼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性”(Watts46-47)。
他用颜色词所表达出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使读者对小说如何诠释人性与文明产生无尽的兴趣,进而展开深入的探讨。
小说名曰“黑暗的心”,毋庸置疑,黑色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色调。
非洲大陆的野蛮人是黑色人种,荒野原始的丛莽是黑色的,让弗雷斯勒文(前任船长)为之丧命的两只母鸡是黑色的,甚至连布鲁塞尔办公室门前女人手里拿的绒线都是黑色的。
《黑暗的心脏》读后感
《黑暗的心脏》读后感今年寒假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本非常好的杂志,那就是《读者》。
其中,我看了一篇散文,名字叫《黑暗的心脏》。
这个小故事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讲了一个农民工觉得天气热,到一条河里游泳,谁知淹死了。
许多人都去看热闹,他们非常开心。
这些人真讨厌,总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人家的痛苦你永远感受不到,就像鲁迅先生在《隔膜》里说的:楼下有人在哭,也许有人死,而我只觉得他们烦。
我们就是太自私了,从来就没为死者想过,往往是负面的引人注目。
这篇文章我觉得写得很经典,反映了中国人最大的缺点。
看了这篇文章,应该有所感悟扩展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完后,我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来到法国巴黎。
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工作。
他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沙皇俄国的愤怒抗争和对祖国的忧虑。
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结果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被肖邦的这种爱国情怀震撼了。
从始至终祖国是他唯一的牵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达,他就算死,也要和祖国永远在一起。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精神啊?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和肖邦一样,为了自己的祖国,无论做出哪种牺牲都心甘情愿。
郑成功就是其中一位这样的爱国志士。
当时,祖国的宝岛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领,并且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
郑成功得知这一消息,发誓要赶走侵略者,收复台湾,便加紧操练海军,渡海东征,与荷兰侵略者大战九个月,终于取得胜利。
到达台湾后,他还教高山族使用农具,让爱国青年办起了学校,给台湾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他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
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像那些爱国英雄一样,发愤图强,用我们丰富的知识和领先世界的创新技术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兴盛。
康拉德《黑暗的心》之精神空间的表征
康拉德《黑暗的心》之精神空间的表征杨佩佩;李文军【摘要】康拉德短篇小说《黑暗的心》是错综复杂叙事的典范,通过所构建的文本以及描述对象,作者的具体认知和意识转变成不同形态空间的表征意象,其中精神空间是构建文本人文意识的内核.精神空间亦可以在心理空间、行为空间、他者空间中得到具体实现.3种空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使小说《黑暗的心》的主题意义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一种空间维度和人文意识的交叉.空间维度是由不同领域空间构成且包含差异的统一体,它既包含心理空间、行为空间和他者空间,又是一个独立存在包含差异的统一体.【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5【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黑暗的心》;精神空间;表征【作者】杨佩佩;李文军【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康拉德短篇小说《黑暗的心》在航海人员马洛的叙述下,以错综复杂的叙事文本而闻名,并吸引了诸多研究者对“黑暗的心”象征意义的探究。
探究的角度,大多源自文化文明、精神心理和后殖民主义。
这些对《黑暗的心》的阐释,重视的是小说文本中的人文意识建构,无论立足于历时还是共时,都使文本的意义再现于某种内容式的解读,而对产生这种意义凌驾于文本空间形态之上的研究则不多。
康拉德《黑暗的心》是一部以海上航行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故事以航海员马洛的叙述视角展开,混杂叙事的情节和以自然环境为行为认知参照体系的描述,都加强了小说整体空间的动态发展。
对小说进行空间视角的解读,不仅可以观察到人物的意识形态发展,也可以丰富研究者对小说的解读视角。
空间的产生不只是地理环境的因素,也是相对于人文意识这个概念而言的抽象空间,并且不同的领域、环境和认知体系对空间的划分也略有不同。
精神空间作为人文空间的一种,是相对于物质空间和制度空间而言的,其发生和存在是整个意识形态中的内核部分,具体体现在心理、行为和他者等具体空间的表征意象之中,这些不同的空间之间也会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具有包容特质的差异空间,因此可以把它称之为空间的纬度或尺度。
西方现实主义作品的阐释与象征意义——《黑暗的心脏》的个案分析
西方现实主义作品的阐释与象征意义——《黑暗的心脏》的个案分析摘要:约瑟夫康纳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脏>以其漾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而著称于世.被公认为20世纪颇具影响力的中篇4、说之一。
本文尝试在阐释学.接受理论.系统论等多种理论视角的探照之下,向读者展示<黑暗的心脏>这部小说的无比独特、耐人寻味、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黑暗的心脏>:阐释;接受;象征一、《黑暗的心脏>的阐释意义现代阐释学认为一部作品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意旨.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时同的推移中必然在同一部作品中获得不同的启示。
对<黑暗的心脏)理解的循环要义正在于伸张方法的多元。
彰显小说的意义。
警惕解释对小说意义的撮越。
该理论能够让读者对<黑暗的心脏》接受的多样性放在阅读期待和记忆的交叉点这个座标中心位置进行观照。
而正因为读者摩知的丰富多样化,才使<黑暗的心脏)成为了读者现时的小说。
自从面世之日起,<黑暗的心脏>便赋予不同时代读者或同一时代不同读者以各自对小说的理解来阐释的权力.或从人性与殖民统治的角度。
或从后殖民批评与女权主义批评层面.或从语言层面尊重原文先结构来阐释。
用接受理论(r ecept i on t heor y)武装读者,那他在阕读这部小说时的理解空闻将会大大拓展。
<黑暗的心脏>“通过公开的或潜藏的信号,熟识的特征或含蓄的暗示,使其读者预先倾向于一种非常独特的接受。
”它会时常唤起读者对小说内容的回忆.将他置于特有的情思状态,并随它的开端唤起读者对它的。
展开与结局的种种期待闷(h or i zon of expeet a—don)。
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读者对小说的“展开与结局”期望闻与作者的可能一致。
也可能改变方向,甚至会被部分读者啼笑皆非她“完成”。
但这并不是说.对小说潜在意义的不断挖掘就意味着接受过程的无边无际或虚无不定。
读者须将它与作者和其它小说相关联、相结合来进行考察。
象征主义在《黑暗的心》中的完美阐释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第期(总第期):KY @文史哲学研究人们一直认为,尽管康拉德可能不是最杰出的小说家,但他绝对是致力于每一部笔下作品的、具有无限艺术风格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黑暗的心》是现代小说的里程碑,被公认为是康拉德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部小说在艺术地再现十九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洲野蛮掠夺殖民地人民残酷景象的同时,还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象征主义及其对作者的影响“象征”一词在古希腊原指“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保证相互款待”的信物。
后来引申为凡是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艾略特主张,诗人应为他的思想和情感在现实中找到“客观对应物”。
也就是说,象征是用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如动物、植物、色彩、自然现象、声音、日常用品等等,来暗示和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绪。
象征的意义在于具体与抽象的结合。
具体与抽象是一对矛盾,而象征成功地调和了这一矛盾,用丰富多彩的具象传递抽象的理念。
象征主义流派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可信的,艺术家的追求不在现实世界,而应该在远离现实的另外一种更真实的世界,而艺术地表现出这个永恒的世界便是作家的最高任务。
象征手法能有效地帮助作家完成这一任务:巧妙的在作品的语言、结构及其组合中,暗示出自己要表现的思想,并赋予作品隽永的意蕴。
人们只有在深邃的象征之海中才能领略作品的真谛。
19世纪90年代后期,当象征主义在法国日趋衰落的时候,其影响却逐渐传向世界各地。
王尔德把它引进了英国,许多作家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对象征主义文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康拉德便是其中之一。
他深受象征主义流派的影响,他认为小说如果要真正成为艺术,就必须打动人的个性和情绪,创造出一种当时当地感情上与精神上的气氛,通过运用象征手段激发人的联想。
康拉德在一封信中指出:“所有伟大的文学创作都是含有象征意义的,唯其如此,它们才取得了复杂性、感染力与美感”,其理由是“作品越接近于艺术,越需要有象征性”。
_黑暗的心脏_中的_孤独_主题探幽
2006年7月第22卷 第4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 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J ul.,2006Vol ,22 No.4《黑暗的心脏》中的“孤独”主题探幽3姜礼福 石云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摘 要] 马洛去寻求“黑暗的心脏”,而库尔茨正处在“黑暗的心脏”,他们都有着一颗孤独的心灵,他们的孤独透露出康拉德的孤独。
[关键词] 黑暗的心脏; 孤独; 康拉德; 马洛; 库尔茨[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696(2006)04-0084-03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波兰裔英籍作家,被西方评论界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小说家之一。
美国著名文学家亨利・路易斯・门肯(Henry Louis Mencken ,1880-1956)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小说家。
F.R.李维斯(F.R.Leavis ,1895-1978)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把康拉德也归入“创造性的天才”作家一类。
康拉德的奠基之作《黑暗的心脏》自1899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关注。
长期以来,西方评论家对《黑暗的心脏》的主题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反映了人类探索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神秘地揭示了人类掩饰已久的“黑暗的心灵”;有人从象征、神秘和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角度对其进行理解;有人从种族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还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等等。
凡此种种,大多在探讨精神探索主题、象征主题、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主题,但“孤独”的康拉德所钟爱的“孤独”主题反而探讨得相对比较少。
其实,康拉德无限关心“个人灵魂的奇异性极其神秘的实质”,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奇异性显示了各种心灵的特质,并使它陷入孤独状态”,康拉德擅长“描绘遮蔽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恐怖与邪恶,揭示人物精神上的孤独”。
浅谈《黑暗的心》中的象征写作手法
浅谈《黑暗的心》中的象征写作手法作者:汤浩付群芳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主义小说,《黑暗的心》灵活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写作手法,并且成功刻画了作品中的各类角色,并在作品的表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黑暗的心;象征;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1-0082-03一、《黑暗的心》简介《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是英籍波兰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最广为人知的中篇小说之一。
该作品被读者公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笔者用极为娴熟的手法向读者描绘了其对于人类文明以及人性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
作者在创作《黑暗的心》这部小说时,英国已经进入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晚期。
该书采用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表现了在以残酷的殖民主义为背景的欧洲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经济繁荣中,人性被颠覆、物化的主题。
该书讲述了一位名叫马洛的船长在前往刚果河的途中的所见所闻。
除此以外,还讲述了马洛在非洲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
库尔兹怀揣着将“文明”带到非洲的理想,但却最终堕落成为一个贪婪可怕的殖民主义刽子手。
在接触库尔兹的过程中,马洛向读者们展示了一幅幅令人极为压抑的非洲大陆腹地的图景。
小说大量使用了象征写作手法来揭示殖民主义的存在和其掠夺本性,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非洲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二、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象征手法及其含义《黑暗的心》一书中大量运用了各类修辞手法,其创作模式也融合了许多现代小说的因素。
隐喻、象征等修辞写作手法的广泛运用也使该小说极具思考性和阅读价值。
而“黑暗的心” (Heart of Darkness)一词本身就有两重含义:首先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广袤的非洲大地的心脏,也就是文中故事发生的地方,同时又指代了人性的黑暗——来自于自诩文明之源的白人殖民者那黑暗肮脏的内心。
heart of darkness《黑暗的心》读书报告
5.2 Title: Heart of Darkness
The title can be understood both literally and symbolically. Literally, the continent is dark and forbidding, with an unexplored heart (the Congo) in its depths. The “darkness” depicted clearly refers to the “darkest” side of human nature as seen in the brutal colonists and ivory traders illustrated in Heart of Darkness.
Marlow, an Englishman, took a foreign assignment from a Belgian trading company as a ferry-boat captain in Africa, essentially along Congo river. Marlow’s duty: He is employed to transport ivory downriver. However, his more pressing assignment is to find out Kurtz.
Kurtz:He is in charg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ivory station in the Congo. Kurtz becomes the focus of Marlow’s journey into Africa. He is the unique victim of colonization; the wilderness captures him and he turns his back on the people and customs that were once a part of him. Manager:Marlow’s direct supervisor, he is a hard, greedy man who values power and money above all else.
论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的道德探索
论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的道德探索作者:甘士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1期摘要:约瑟夫·康拉德十分重视小说的道德作用。
他在《黑暗的心脏》中的道德探索体现在他对于叙述者马洛的描写,反讽手法的运用以及原始和文明的冲突的展现中,并通过道德的丧失和重现表明自己对于文明社会道德重建的信心。
关键词:《黑暗的心脏》;探索;道德重建;信心作者简介:甘士艳,女(1989.10-),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2-62-02约瑟夫·康拉德以《阿尔麦耶之愚》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其中,《黑暗的心脏》源于作者在刚果的亲身经历。
在非洲,康拉德目睹了殖民者的种种罪恶,经历了一个在人性的黑暗深渊中探索道德的旅程。
本文将集中探讨作者探索道德的方法和过程,展示康拉德在文明社会中重建道德的信心。
一、道德探索方法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应表现为道德上的人。
在《黑暗的心脏》这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多种方法探索文明人类道德的沦丧和复兴。
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对于马洛的描写、对于反讽的使用和对于原始与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展示。
首先是对于马洛的描写。
马洛是一位典型的康拉德式的人物-叙述者。
在讲述开始之前,马洛“两臂下垂,手心向外,又像个菩萨”。
他那菩萨般的外表给他的讲述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吸引着听众对故事做出思考和评价。
很明显,作者将马洛比作一尊佛教的菩萨,一个道德的代言人。
同时,马洛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也不时发表自己的道德评价。
而且,和其他的白人相比,马洛对于遭受苦难的非洲人给予了更多的友善。
他的行为与其他白人的血腥和残暴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人类黑暗的内心增添了一抹光亮。
其次是反讽手法的使用。
在塑造一位仁慈的叙述者的同时,康拉德还采用了反讽这种“道德力量”,以表明人性的脆弱,揭示处于邪恶包围中的人类道德的缺失。
对《黑暗的心》的词汇文体分析
对《黑暗的心》的词汇文体分析
于丝浓;李鲁平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3(000)04X
【摘要】《黑暗的心》主要讲述了船长马洛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
选用小说《黑暗的心》中主人公马洛和白人殖民者库尔兹未婚妻的一段对话作为语料,采用文体学研究方法,对这首诗中出现的形容词以及副词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总结其精妙之处,并试图对其在表现人物性格形象方面的作用做出一定探索。
【总页数】2页(P250-251)
【作者】于丝浓;李鲁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黑暗的心》的成长主题——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黑暗的心》 [J], 王琛
2."在黑暗中前行"的文体分析 [J], 端丹;李萍
3.对《黑暗的心》的词汇文体分析 [J], 于丝浓;李鲁平
4.从"黑暗"和"心"的象征意义看《黑暗的心》的主题 [J], 林倩倩
5.人性的警示:《黑暗的心》里的人心黑暗 [J], 刘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暗的心》的成长主题——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黑暗的心》
《黑暗的心》的成长主题——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黑暗的心》王琛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黑暗的心>中主人公马洛的非洲之行是其自我精神探索的过程,作者用
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马咯的思想成长历程,重构小说的成长胡型.通过对<黑暗的心>情节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以马洛的成长为线索的深层结构,从而有助于读这篇小说的成
长主题.
【总页数】2页(P324-325)
【作者】王琛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黑暗的心》的生态批评解读
2.消解东方谬误再现言说渴望——后殖民主义理
论解读《黑暗的心》3.后殖民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黑暗的心》4.从"黑暗"和"心"的
象征意义看《黑暗的心》的主题5.人性的警示:《黑暗的心》里的人心黑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暗的心脏》“心”的象征意义
作者:王学芳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就《黑暗的心脏》“心”的象征手法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分析了作家使用象征的特点与效果。
《黑暗的心脏》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具有多层含义的丛林小说。
鲁迅说:“生命受到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是文学的根抵,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象征手法理所当然地为作家选择并运用于《黑暗的心脏》这一暴露殖民主义以及广义上的人类的阴暗面作品中。
【关键词】《黑暗的心脏》;象征;效果
一、引言
小说《黑暗的心脏》用了马洛这样一個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家,生于当时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东南部。
1862康拉德全家被流放到俄罗斯北部,以致他八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幸好被叔叔收养才免遭衣食无着的命运。
后来他迷上了航海,经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1888年成了一艘三桅船的船长。
然而,正是儿时的不幸和青年时期的冒险经历给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黑暗之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这部以他1890年的刚果之旅为依据创作的作品,讲述的是一個名叫查尔斯·马洛的年轻人沿刚果河进入黑暗的非洲腹地去找寻儿时梦想的故事。
途中马洛被库尔兹的传奇经历所吸引,并将拯救这位垂危的象牙代理人视为此行的另一重要目的。
然而沿途所见的种种“黑暗”以及库尔兹的悲剧使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也使得这次寻找“真我”的“心路历程”以失败而告终。
二、黑暗的“心”的象征意义
“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内心。
本书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本文主要从象征的角度来分析《黑暗的心脏》的主题。
象征意义有两個基本前提:1)抽象必须以具体为基础;2)作品细节本身的意义不应该受到忽视。
正如劳·坡林所说,“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又超过它所说的。
”也就是说,象征必须首先是它所说的,然后才能超过它所说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黑暗的心脏》中的细节加以分析。
首先,这些细节是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揭露。
马洛从非洲之行的开头到结尾,看到的都是欧洲殖民丰义者对非洲士著的欺压、掠夺、奴役,乃至残害。
作品中,这类细节比比皆是。
甚至连马洛成行的先决条件也跟殖民主义者的“光荣业绩”有关:原来的白人船长因毒打土著而遭到后者的反抗,最终在冲突中丧了命,所以马洛才得到了船长的头衔。
在启程之后,他看到了无数类似于下文引用的种种情形:瘦骨嶙峋的黑人劳工脖子上套着锁链(其中有的还是孩子),被无情地驱使着,直至“在生病丧失工作能力以后,才被允许爬离工作场地,慢慢地死去”。
这类惨象在马洛快要结束整個航程时还有增无减:他惊讶地发现库尔茨窗前的立柱上放着一颗颗人头一土著在惨遭杀戮之后,其人头还要遭受凌辱。
所有这些细节揭露的对象不首先是殖民主义,又能是什么呢?
其次,这些细节是对殖民主义内心世界的揭露。
它们象征着有关人物内心的贪婪、傲慢和残暴,象征着他们内心的黑暗世界,像蔡尔茨所说的“每個文明人”的内心世界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以库尔茨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的内心世界。
在康拉德的笔下,那些外来移民大都面目可憎。
且不说嗜血成性的库尔茨,即使其他许多外来移民,也都像马洛遇到的埃尔多拉多探险队队员们那样,其“惟一的欲望便是从这块土地里抢走所有的宝藏”。
他们不仅对黑人如凶神恶煞,而且彼此之间也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相形之下,那些黑人的形象要可爱得多。
仅以划桨的黑人为例:他们“像沿着他们的海岸激起的浪涛一样自然、真实……看着他们真使人感到莫大的安慰”,而且马洛只有跟他们在一起时才“觉得自己仍然属于一個让人感到踏实的世界”。
显然,马洛褒谁贬谁,爱谁恨谁,已经不容争辩了。
不少学者认为,马洛在发现库尔茨的同时,也发现了另一個自我,即“人类本质”(这也是马洛非洲之行被说成“对自我精神和潜意识世界的探索”的主要论据)。
诚然,马、库二人先后遵循了同一条线路,去了同一個地方“探险”。
然而,库尔茨的初衷是征服和掠夺,而马洛的初衷却是旅游和观光。
库尔茨把土著当成“畜生”,并叫嚣要“把这些畜生统统消灭掉”,而马洛则用激烈的言辞表明了截然相反的立场和态度:“苍天作证!这些拿人一我说的是人一当牲畜一般使唤的恶人,都是些强大的、贪婪的、红眼睛的魔鬼。
”库尔茨最终让贪欲的黑色浊流吞噬了自己的灵魂,只剩下了一個“空心的身子”,而马洛则以一個带有大慈大悲含义的姿势告别了自己的探险经历一当他讲完自己的那段经历以后,他看上去“像一尊正在打坐的菩萨”。
还有一個细节不容忽视:马洛曾经用鲜明的态度向那位俄国水手表明“库尔茨先生并不是我的崇拜偶像。
”如果我们对这些细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看出马洛的非洲腹地之旅的实质是探索人类的共同本质,是探索殖民主义者的罪恶本质。
三、结语
对于人性的探索是世界学术史上一個重要而有趣的话题,它吸引了众多思想家和评论家,以至于众说纷坛、意见不一。
该小说展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殖民主义者滔天罪行的深恶痛绝。
小说的题目具有丰富的内涵,心脏这個形状象征着黑非洲的地理特征,也是刚果地图
上半部分的形状。
在这些地方,人们被殖民,被奴役,过着黑暗而痛苦的生活。
人性的黑暗体现在殖民者对殖民地人们残酷地剥削和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