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播放《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大屏幕呈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鲜活画面。

(播放动画:画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飞行的飞机,岸边有房屋、树木等,远处是初升的太阳。

)师: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师: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先说静止的物体吧!师:运动的物体呢?师评价。

生:岸边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

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生:教室里的钢琴、教室里的墙、桌子、椅子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转动的地球、跳动的心脏、走动的钟和手表、航行的轮船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能够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

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电梯里的红衣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师:有不同意见吗?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

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的位置改变了?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

教学设计案(31运动与静止)

教学设计案(31运动与静止)

甘州区大成学校PCK教学设计案教师情况姓名:单吉聪甘州区大成学校教龄:15年职称:中教一级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课题名称: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3.1 运动与静止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本节课最有学习价值的核心知识及学科统领性观点本节课核心知识及统领性观点:课标要求: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核心知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统领性观点: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

本节课特定学习内容......间的横纵联系知识的内在联系:横向联系:辩证法思想、直线与曲线的概念。

纵向联系:机械运动学生对于本节特定学习内容........易理解和易误解之处学生学习分析:易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易误解: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

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械运动;2、能说出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描述机械运动的类型;教学重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描述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择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现给不同学生的策略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参照物与机械运动【教师点拨】【合作探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提出问题:1.你从播放的视频中,提炼出的关键词是什么?2.本段视频的主题是什么?3.你还能否举出生活中类似是实例?若有,请举例说明。

4.通过视频的观看,你能否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械运动?播放视频:运动与静止发布学生活动: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铅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慢移动,探究思考、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你认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你是如何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根据刚才的判定过程讨论一下,判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PPT出示:提出问题:观看图片,对图片中的运动进行分类。

明确问题,明确任务,为下段观看视频明确目标。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引言运动与静止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运动与静止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b. 能够辨别不同的运动和静止的场景,例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人的运动和静止等。

c. 掌握描述运动和静止的词汇和语言表达。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合作和社交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积极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b.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a. 运动的定义和特征b. 静止的定义和特征c. 运动与静止的比较和区分2. 教学步骤步骤一: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运动和静止的视频或动画片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

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的观察和理解。

步骤二: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总结出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共同特征,例如运动是物体位置的改变,而静止是物体没有位置的改变。

步骤三:运动和静止的比较和区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实例,让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实例,判断是属于运动还是静止。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或道具,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状态。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描述,分析物体是否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并解释原因。

步骤四:运动与静止的实践活动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操场上让学生进行不同运动状态的观察和描述,或者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来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三、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观察和描述的能力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帮助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静止和运动的种类及特点。

3. 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活动安排:1. 活动一: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的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活动二:知识讲解教师进行简单而生动的讲解,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静止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活动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4. 活动四:展示成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分享他们对静止和运动的心得体会。

5. 活动五:游戏环节设计一些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静止和运动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活动六:课堂讨论开展一个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观点,老师及时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四、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对小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游戏环节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性和表达能力。

3. 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中展现出的思维深度和扩展能力。

五、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讨静止和运动的规律。

2.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普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更多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

六、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3-1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北师大八年级物理《3-1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fourbrow@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

但用物理的语言去描述运动,用物理的方法去判断运动,却是学生欠缺的。

因此,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时,我力求从学生身边入手,使学生学会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并学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与生活,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的运动类型。

4.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分析。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过程】本节课可分为7个部分,10个环节。

这10个环节分别为认一认、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

1.引入新课<认一认>出示爱因斯坦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么?听说过他提出的重要理论么?[生]相对论。

[师]说的很对,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种生活中的相对。

引出今天的课题《运动与静止》,并板书。

2.参照物[师]同学们肯定知道许多生活中静止的或运动的例子,请各举几例。

[生]静止的例子:树木、课桌、楼房……运动的例子:行驶的汽车、空中飞行的飞机、滚动的足球、操场上跑动的学生……<找一找>[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这里也有一个例子,看大家能不能找到——谁运动了。

[投影]图片“谁在动”,并简单介绍图片说明——“坐在石头上的小女孩,松开手后,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哪位小朋友运动了?”[生]①号。

师马上提出问题:“你凭什么认为1号小朋友运动了?”引起学生思考,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运动。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

初中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

2. 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1. 参照物的概念。

2. 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 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运动现象?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改变。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 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三、实例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参照物,观察组内成员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布置一道有关机械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体验和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参照物和物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度负担。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静止》教案、教学设计
2.布置一道拓展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以乘坐电梯为例,讨论在不同速度和加速度下,人的运动状态和感受。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实验内容为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一步巩固光的反射定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知识整合,提升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如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与实际位置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5.分层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发现身边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下节课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思考。
-例如:观察自行车行驶时的运动状态,分析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5.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心得体会,字数不限。要求他们表达自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以及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系统地讲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我会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合生动的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
首先,我会讲解相对性原理,通过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然后,我会详细解释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并通过数学公式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理解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重要性。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1.1运动和静止教学设计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1.1运动和静止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象、表格等方法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欲望。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静止的相关概念,以及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
4.结合实验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论等。
5.以小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概念解释、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生活应用等。
1.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但对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尚不深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概念。
3.掌握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1.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对性思维。
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指导学生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知识迁移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2.实践应用题
-设计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静止知识、速度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某学生骑自行车去学校,已知自行车行驶的路程为2公里,用时10分钟,求该学生的平均速度。
3.探究性作业
-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尝试分析其中的规律。
1.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尤其是参照物的选择和应用。
2.速度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3.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行驶的汽车、静止的建筑物等,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请学生完成课本第三章第一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加强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与同学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等。
5.合作学习,提高能力

《静止和运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静止和运动》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区分两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

一、导入引入
1. 请同砚们看一下周围,有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有哪些是在运动中的?
2. 请谈谈你们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二、观点讲解
1. 静止: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体没有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体有位置的变化。

三、案例分析
1. 请思考一下,地球是静止的还是在运动中的?为什么?
2. 举例说明身边的静止和运动的事物。

四、特点比照
1. 静止的特点:位置不变,速度为零。

2. 运动的特点:位置变化,速度不为零。

五、实例演练
1. 请分别描述一个静止的物体和一个在运动中的物体。

2.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止和运动的特点。

六、知识拓展
1.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及特点。

2. 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外力的干系。

七、归纳总结
1. 总结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及特点。

2. 总结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外力的干系。

八、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个平时生活中的例子,诠释其中的静止和运动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静止和运动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诠释周围的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案《运动与静止》学案一、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都会说但是不是都能说清楚呢?通过对视频1中正在行进的列队里的某个导弹车的研究,我们发现按照我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难于把复杂环境下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清楚的。

我们要怎样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呢?二、学习探究、建构知识(一)感知参照物邻座的同学组成小组共同设计实验,进行合作探究。

两人一组,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橡皮(或直尺)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缓慢运动。

两人讨论互答: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1、讨论后发现什么?我们要能描述清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应该怎么办?(提示:选择比较对象)2、试列举两个不同的实例,如树木、房屋、山水、日月星辰等,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给同桌说说出它们的运动与否,并对不同看法进行讨论。

(可以记录一些关键词)(二)形成机械运动概念向前推进:那我们所说的“运动”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观察“老师在走廊里走走停停”,再想想前面对“运动”的定义是否准确?怎样完善?(相邻的同学可以讨论,形成共识,突破难点。

)(三)感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再次分析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由于选取不同,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就有可能(选“相同”、”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结合地理知识“地球自转与公转”,我们知道宇宙万事都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运动是的,而静止是的(选填“相对”、“绝对”)。

(四)对机械运动进行简单分类根据PPT展示和播放视频资源2运动画面,观察运动轨迹(分析轨迹),你可以根据看到现象对运动怎么进行简单分类?(引导:可以大胆发表意见,不要局限于书本所见。

)结合生活中经验和积累,试分别列举各各类运动的实例(可以说给同桌听听)。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一)阅读教材文字内容结合视频,应用本课知识解释一些相对静止的现象:1、教材P60飞行员高空抓住子弹的故事;2、教材P61-62相对静止的现实实例。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眉县城关第二中学陈志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⑶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及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物体运动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首先利用脑经急转弯及课本上的小故事,然后通过音乐家,画家和诗人对运动的描述和赞美来创设教学情景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解决疑问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择一个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1)观看动画:①以树为对照物,人是运动的。

②以人为对照物,树是运动的。

提出问题:你通过动画能总结出如何判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吗?(学生活动:思考、相互讨论)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发生变化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变化就说是静止的。

(2)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选择参照物吗?(学生活动:互相讨论,总结方法)(课件:)选择参照物的方法:①对于这个物体来说,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都可以做为它的参照物。

②我们选定一个物体做为参照物,就假设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③选择参照物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3)迁移运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为对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_____为参照物。

(4)观察图片,总结归纳①运动是绝对的。

②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提出问题: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运动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规律)观看图像:①冲刺的运动员②弯曲的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观看图像,相互讨论)提问:你能说出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吗?(学生活动:思考、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相对性原理。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二、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 教师提出问题:“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运动和静止有影响,即相对性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相对性原理解决问题?”2.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如判断公交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等。

3. 教师总结并解释相对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滑轮组的运动状态、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结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运动与静止
课时:1课时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作者:吴小凤
学校:秦机子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听参与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在各个领域的运用。

2.从运动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参照物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这一课题及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并引导学生把简单的现象上升到知识的高度。

(3)从物理上对参照物的选取问题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重点难点:
参照物的选取问题与判断问题。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机械运动的认识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对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学生并不不熟悉,应该作为难点,多举例,让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观看图片等与提问想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请学生看几组运动画面和动画,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

师:其实大到九大行星绕着太阳的运动,小到组成物质的分子也是运动的。

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从微观粒子到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着。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

引出课题:运动与静止
二、进行新课
(一)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机械运动
A.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例:课本P60图3-3问题:小男孩相对于大树,小女孩相对于小男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为什么(重点从他们之间位置的改变分析)
2.参照物:
(1)定义: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判断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定要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随时间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运动的;位置没有随时间改变,它就是静止的。

(2)判定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步骤:
①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②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一般不宜选取被判断物体本身,通常我们默认地面或相对与地面静止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比如课前图片里的物体运动或静止,我们都是默认地面或相对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的。

(4)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想一想,议一议: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结论:由于参照物选取不同,同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或者是运动的,所以,尽管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描述却是相对的。

比如:课本P59观察与思考:刘东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竹排、青山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是怎样判断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相对静止问题
回顾相对静止的概念,说明为完成某些工作,通常需要运动物体间保持相对静止。

例如:空中加油机,地球同步卫星,接力赛接棒等,让学生说一说原理,加深理解相对静止。

思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令他吃惊的是:当他抓到这个小东西发现竟然是颗子弹.你们认为这种事情有可能发生吗为什么
(二).机械运动分类
演示1让一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

(直线运动)
演示2用一细绳系一小球,让小球做圆周运动。

(曲线运动)
看动画加深理解: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课堂小结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大家讨论,提出新的运动事例与大家交流等。

四、课堂练习
1.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航天飞机在飞行中航天员可以用机械臂对运行的行天器进行维修,这是因为航天飞机相对于航天器是
___________。

2.观察不同时刻拍摄的A、B两组照片(如图2),其中能判断是飞机还是汽车在运动的是_________组。

3.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

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

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4.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在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在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布置作业:P40123
板书设计:
3.1运动与静止
一、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分类: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参照物:
1.定义: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选择原则:任意性;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根据需要和方便)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相对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