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情简介
宁夏区情常识
宁夏区情常识一、位置、面积与人口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位于中国西北部(北纬35'14"-39'23"和东经104'17"-107'39"),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东邻陕西,北接内蒙古,南与甘肃相连。
总面积为5.18万平方公里,其中引黄灌区占41%,南部山区占59%。
2000年末总人口为561.55万人。
全区共有34个少数民族,人口193.9万人,占总人口的34.53%,其中回族人口190.23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
回族在境内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同心、固原、西吉、海原、泾源和引黄灌区的吴忠、灵武等7个县市。
二、地形、山脉与河流宁夏地势北低南高(一般海拔为1090-2000米,最高海拔为3556米),东西窄而南北长,东西相隔50公里至200公里不等,南北相距456公里。
全区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部分。
川区主要是宁夏平原,是由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组成的引黄灌区,海拔1100-1200米,包括12个县(市),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乡”的美誉;南部山区包括地处灵盐台地、罗山周围山间盆地、黄土丘陵和六盘山地的8县,海拔一般在1300-1500米,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主要山脉有贺兰山、罗山、牛首山、香山、六盘山等,其中贺兰山、罗山、六盘山是宁夏的三大天然林区。
贺兰山是中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泾河、葫芦河等。
三、气候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一般在200-4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
日照时间长,一般在3000小时左右,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170天,是全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特别适宜农作物及瓜果生长。
四、行政区划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4个地级市;16个县及县级市:青铜峡市、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陶乐县、平罗县、惠农县、中卫县、中宁县、盐池县、同心县、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海原县、彭阳县;8个市辖区:银川地区、银川新城区、银川郊区、石嘴山区、大武口区、石炭井区、利通区、原洲区。
中宁枸杞种植基地
中宁枸杞种植基地中宁枸杞种植基地位于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地理环境优越,气候独特,适宜枸杞的种植。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宁枸杞种植基地的情况。
首先,中宁枸杞种植基地的土地肥沃,品质优良。
中宁县拥有丰富的黄土,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含量丰富,营养成分全面,非常适合枸杞的生长。
同时,中宁县地处海拔900-1200米的黄土高原,这一独特的地理特点使得枸杞种植在这里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感。
其次,中宁枸杞种植基地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中宁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温度为8-10摄氏度,日照时间长达2700小时以上。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中宁枸杞能够充分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养分的积累和合成。
此外,中宁枸杞种植基地注重科学管理,采取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
首先,采取优良品种的培育和选种工作,选择耐寒、抗病虫害的枸杞品种,增加产量和品质。
其次,实施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根据土壤湿度、气候条件调节灌溉量,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再次,注重土壤的改良和施肥管理,及时进行翻耕和松土,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增加养分的供应。
此外,中宁枸杞种植基地还引进了现代化农机设备,提高了种植效率。
同时,还加强了对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了枸杞的品质和安全性。
中宁枸杞种植基地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
中宁枸杞以其鲜红饱满、甘甜可口的特点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中宁枸杞种植基地严格按照优质枸杞的标准进行种植、收获和加工,确保了枸杞的品质和口感。
中宁枸杞的种植基地还积极参与了枸杞的推广活动,提高了枸杞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综上所述,中宁枸杞种植基地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科学管理而成为中宁县乃至宁夏地区枸杞种植的重要基地。
中宁枸杞的种植基地致力于提高枸杞的品质和产量,推动枸杞产业的发展。
相信未来中宁枸杞种植基地会有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中宁枸杞(涵盖介绍,营养,品牌,产业发展等一切信息)
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
中宁县年平均气温9.5℃,年平均降水202.1毫米,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年蒸发量1947.1毫米,为年平均降水量的9.6倍。
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2个管委会:宁安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恩和镇;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城镇社区管委会和长山头社区管委会;以及长山头农场、渠口农场。
共有112个行政村。
中宁枸杞介绍中宁枸杞在植物分类上归茄科,枸杞属。
以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而得名。
枸杞是喜阳光、耐干旱、耐盐碱、抗逆性强的经济林种。
中宁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面环山,光找充足,干旱少鱼,蒸发强烈,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
发源于六盘山的青水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洪积土壤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腐殖质多,熟化度高,灌溉便利,水质独特。
物华天宝,钟灵毓秀,采中宁山川天地之精气,成驰名中外之特色品牌,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为枸杞生长提供了全国最优越的自然环境。
中宁枸杞营养成份中宁是世界枸杞种植的发源地和正宗产地,已有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人杰地灵,父受子嗣,几十代栽培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多年的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造就了品质超群,全国最优良的枸杞品种。
中宁枸杞粒大色鲜,皮薄肉厚,口感纯正,甘甜爽口,扁而不圆,长而不瘦,果脐明显,果端有尖,脐白端尖,果型美观,包装不结块,久贮不腐烂。
经清华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权威部门的多次化验证明: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中宁枸杞中铁、锌、锂、硒、锗等使人益寿延年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第一。
枸杞多糖含量第一,除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蛋白质、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物质外,人体所需的确18种氨基酸含量第一,尤其是天冬氨酸、苏氨酸等5种氨基酸含量最高。
中宁枸杞栽培历史中宁枸杞素称"红宝"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优良的产品品质,独特的药用价值,名压群芳,一枝独秀,位居宁夏"三宝"之首。
宁夏中宁县水资源现状及节水型社会发展分析
宁夏中宁县水资源现状及节水型社会发展分析本文针对中宁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水资源状况进行了详实的概述,对中宁县节水型社会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单介绍,论证了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节约水资源的一些做法和經验。
标签:中宁县;水资源现状;节水型;社会发展1、中宁县水资源特点中宁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是全国著名的枸杞之乡。
素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至今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
中宁县地跨北部黄河平原区和中部干旱台地丘陵区两大地貌。
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长夏短,温差较大,干旱少雨,蒸发强烈,热量丰富,以风沙干旱为主要灾害性天气。
年均降水量为221毫米,年均蒸发量达2055.3 毫米,为多年降雨量的9.33倍。
中宁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0.192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88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1.805亿m3,则当地水资源总量为0.267亿m3。
由于这几年黄河水量减少,水资源严重紧缺,国家对黄河流量实行统一调度,加之多年来实行节约用水,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大灌大排”的局面,全县黄河引水量逐年减少,黄河年平均引水量为4.7亿m3。
2、近年来节水工作进展情况中宁县在节水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中宁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领导小组组长,水务局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宁县节水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制定了相应的领导分工职责。
二是实施了《中宁县引黄灌区供水管理体制及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乡村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规范了灌溉管理和水费收缴管理使用程序,明确了乡村小农水工程的维修管护职责,解决了以往水费收缴项目多、环节多、强行搭车、不公不均等问题,减轻了农民负担,实现了田间灌溉管理有人管,有钱管。
三是紧紧抓住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倾斜的有利时机,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节水改造力度,逐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和灌溉条件,推进农业节水工作。
中宁黄羊古落简介
中宁黄羊古落简介中宁黄羊古落,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北部的余丁乡黄羊村,距离中宁县城12公里,距中卫市区38公里。
这个村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就是驻军屯兵的战略要地和古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重要走廊。
黄羊古落整体占地约453亩,村貌古朴自然,有保存较完好的古村民居建筑82处,200年以上树龄的就有1400余棵,其间巷道阡陌、纵横错落,树荫遮蔽、郁郁葱葱。
周边更是有明长城、直隶墩、双龙石窟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遗文化“黄羊钱鞭”的发源地。
“黄羊古落”后山山峦中遗存至今的长城、关隘、烽火台,见证了这里曾经是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而山下平原处自然成为了屯垦戍边的兵丁和迁徙而来中原移民的生活栖息地,而大片的黄河冲积平原便被开垦成为了良田。
“余丁”地名就是因为伤残老弱的兵丁和随军将领家眷安置于此而得名。
他们带来了中原农耕文化,融入了西北风土人情。
斗转星移、开枝散叶,到了明清时期,余丁黄羊村已繁衍成为了一个风光旖旎果林婆娑的美丽村庄。
传说中,前有成吉思汗的铁骑在这里被迫停下了脚步,扎寨开灶;后有康熙爷遍访贤良,在村里品尝了金丝小枣还有那碗蒿子面……“黄羊古落”,纯朴的西北人家在这里辛勤劳作、生生不息;身后的群山峰峦俯视着老村,默默地庇护;时有调皮的黄羊不甘寂寞结队前来造访,久而久之,这里得名黄羊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发展以及外出人口增多,百年黄羊村面临空心化问题。
为此,中宁县紧紧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解码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他们通过积极承办乡村旅游暨枸杞饮食文化节等各项文化旅游活动,致力于建设融合非遗文化、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
同时,以古落、艺术、文化、大漠四大元素为核心,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打造具有强辨识度、可游度和认同感的新潮文艺村,旨在成为西北地区原乡风味和艺术气质兼备的“颜值第一村”、西北最潮“微度假精品村”。
宁夏中宁县介绍
中宁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青铜峡上游,是古“丝绸之路”进入华北与关中的要冲,是西域进入东南沿海、南下广州、香港、澳门、台湾,出口东南亚各国的“快速通道”之一。
包兰、中宝铁路,109国道、石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县城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142公里,全县面积4198平方公里。
中宁县现有人口2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占81.5%,辖5个镇、5个乡、2个管委会。
古老的中宁自西汉元鼎三年立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悠久历史。
中宁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中转要冲,宝中、包兰铁路和正在勘察的中太铁路与109国道、101、102省道穿境而过,石中、中营、中郝、中固四条高速公路将在中宁交汇,中宁已成为宁夏乃至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中宁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物产丰饶。
发源于六盘山脉的清水河和黄河洪泛区交汇的神奇土地孕育了一枝独秀的中宁枸杞,素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至今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
1961年,中宁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枸杞生产基地县,1995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
中宁枸杞品质得天独厚,早在明朝中叶,《本草纲目》就有记载,清乾隆年间,黄恩锡曾写诗赞曰:“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
中宁枸杞浑身是宝,春采其叶,名天精草;夏采其花,名长生草;秋采其子,名枸杞子;冬采其根,名地骨皮,富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和32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
“中宁枸杞”品牌蜚声海内外,证明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公示批准使用,成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县总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可达1.8万吨,分别占自治区的1/3和1/2,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l/3来自枸杞产业。
中宁山川秀美,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古老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穆斯林风情相互融合,形成了逶迤壮观的明长城、石空石窟、牛首山寺庙群、泉眼山古今水利工程、黄河文化城、南河子公园等名胜古迹和人文景点,星渠柳翠、余丁早春、石空灯火、牛首佛光、黄河古渡、芦沟烟雨,历史上就十分有名。
宁夏中宁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工作及成效
宁夏中宁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工作及成效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成,使得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但近年来极端天气多,防洪能力低。
通过分析我县中小河流建设工作和经验的问题,提出了中小河流治理的建议。
标签:中小河流;成效显著1、基本情况中宁县位于宁夏中部,是中国枸杞之乡,地处黄河两岸,辖6镇5乡,118个行政村,123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4165.89km2,现有人口33.6万人。
中宁县山洪沟道多,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理,沟道塌岸和淤积现象较为严重,防洪标准低,一旦下泄洪水,极易形成洪灾,直接威胁两岸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中宁县抢抓宁夏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2亿元,先后对红柳沟、南北河子沟、单双阴洞沟等12条沟道进行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治理工程涉及舟塔乡、宁安镇、新堡镇、恩和镇、鸣沙镇和白马乡,沟道自南向北穿引黄灌区和水利、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主要承担着区域山洪和农田排水任务。
该区域植被稀疏,暴雨极易形成洪水,现状沟道受洪水冲刷影响,岸坡坍塌,沟道淤积,加之人为侵占沟道,已严重影响沟道行洪能力,沟道沿岸村庄和公路、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威胁沟道两岸居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工程任务及规模中宁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自2011年开始批复实施,先后对红柳沟、南北河子沟、单双阴洞沟等12条中小河流和沟道进行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治理沟道125.14公里,新建各类建筑物644座,过水路面6座,翻建渡槽1座,生物防护治理草皮10万平方米,种植杨树10.75万株,刺槐11.1万株,紫穗槐96.77万株。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J-50-92),结合考虑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规模和保护耕地面积状况,本次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堤防工程的级别按照防洪标准确定,即洪水设防标准小于20,且≥10年的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堤防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
宁县县情简介
宁县县情简介宁县县情简介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隶属庆阳市。
辖14镇4乡、257个行政村、13个社区,总人口56.06万,其中农业人口43.9万。
总土地面积2653.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28万亩。
义渠古都。
宁县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郡名邑。
周先祖公刘在此拓荒务农,开创基业,属周族发祥地。
平王东迁后,义渠戎族建立君国,定都城西庙咀坪,长达500多年。
秦始置县,西魏改称宁州,一直沿袭至清代。
公元1913年(民国2年)始称宁县。
境内历史文化遗址众多,北豳古城、义渠古都、秦直古道、辑宁楼等遗址底蕴沉雄。
黄土地域文化深厚,香包、刺绣、剪纸、石雕等民俗文化产品享誉陇原。
宁县是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陇上门户。
宁县位踞甘陕两省结合部,东、南与陕西黄陵、长武相连,西临平凉泾川,北与庆阳市合水、西峰接壤,属鄂尔多斯盆地之腹地,西咸、关中—天水经济圈之中枢,是庆阳市南通陕西、西达兰州的门户。
南距咸阳国际机场200公里,北距庆阳机场50公里,西平铁路、福银高速、国道211线、省道202、303线、宁正长二级运煤大通道穿境而过,已开工建设的银西高铁、银百高速穿越县城,城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电力、通讯网络覆盖全境。
黄土绿洲。
宁县地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腹地,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572毫米、气温8.9℃。
泾河、蒲河等9条河流流经境内,林地面积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41.5%,生态环境优美。
绵延县境东部的子午岭原始森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区,素有“天然水库”之美誉。
罗山府、桂花园森林公园,白吉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长庆桥野王温泉度假区山清水秀,景观奇特,为绝佳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资源富地。
宁县是新兴的能源资源大县,是国内目前预测煤炭储量第一大县,预测煤炭储量1027亿吨、煤层气储量2150亿立方米、石油储量3亿吨、天然气储量4亿立方米,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甘肃省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庆阳市千万吨级大油田、亿吨级大煤田和陇电东送基地的中心区域。
宁夏中宁发现532平方公里富硒土地资源(4则)
宁夏中宁发现532平方公里富硒土地资源(4则)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4年第03期宁夏中宁发现532平方公里富硒土地资源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通过大量采样、高精度分析发现,中宁县拥有532平方公里富硒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清水河两岸,成为我区又一富硒区大县。
中宁富硒土地不仅面积大,富硒地层厚,而且富硒作物品质好、富硒区生态环境好。
该县富硒地层厚度达40-50厘米,且富硒土地硒元素含量适中,示范区内土壤硒含量多在0.225-0.5mg/kg之间,土壤偏碱性,有利于农作物对土壤中硒元素吸收利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调查结果显示,中宁枸杞、水稻、西瓜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和富硒产品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反映出中宁土壤当前主要呈“原生态”的自然状态,加上“塞上江南”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富硒区受人为污染少,汞、镉、铬、铅、砷、锌等重金属元素均不超标。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院长闫子忠介绍,当前富硒农产品价格超出普通农产品数倍,中宁县开发富硒农作物每年可增加收入18亿元。
文/蒲利宏贵州凯里探明一大型铅锌矿圈出7个矿体,概算锌金属资源总量达77万吨贵州省地矿局104地质队凯里野外验收现场日前传来喜讯,由该队实施的“贵州凯里一都匀铅锌矿整装勘查”项目查明锌金属资源总量近80万吨,达大型矿床规模,取得了重大找矿成果。
据悉,自2013年中标此项目以来,该队充分发挥对这一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为熟悉和掌握大量有效地质工作资料的优势,精心设计,重点突破。
在这一区域完成地质测量100平方千米、钻孔16个(完成钻探8414.37米),并在区内开展了大量的水工环测量和物探工作。
目前,该队在发现的3个矿化带中圈出7个矿体,概算锌金属资源总量达77万吨,取得了突出的地质找矿成果。
文/文祖应今年青海省初步落实30亿元地勘投入经多方筹集资金,今年,青海省初步落实30亿元地勘投入,以实现加大投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目标。
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
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篇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
其中回族199万,约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区,下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和中卫五个地级市和20个县、市、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
自北向南分别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
有道是“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自古以来,黄河由西而东流经宁夏境内397公里,自青铜峡向北折,拐出了一个“几”字形的大湾——这就是著名的黄河河套地区。
自秦朝开始开沟挖渠,2000多年的农耕史,在这里留下了纵横交错的灌溉渠系。
因此,宁夏的引黄灌区也被称作“中国水利博物馆。
”依靠黄河的惠泽,无论干旱多么严酷、风沙如何肆虐,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近四分之一的引黄灌区绿色葱笼,稻浪翻滚,鱼肥林茂,瓜果飘香的胜景年年都有,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中部干旱带则干旱少雨,受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三大沙漠的夹击,风蚀沙化非常严重;“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缩影,那里丘陵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攻坚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开发、退耕还林和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当地的生态环境、农民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基本解决了温饱。
宁夏,地小而物博,是我国四大灌区和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和牛奶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人均产量居西北地区首位,粮食加工、绒毛皮加工、肉奶制品、葡萄酿酒等逐步形成产业优势。
延年益寿的名贵中药——枸杞、独特的贺兰石和独一无二的滩羊裘皮是著名的宁夏红、蓝、白“三宝”;宁夏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已经探明储量310亿吨,居全国第6位;著名的太西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全自治区现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8万千瓦,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2位;世界级油气田——陕甘宁盆地长庆油气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达7000亿立方米,为发展宁夏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中宁县
中宁县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概况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
东临利通区、青铜峡市,西依中卫城区,南接同心县,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县境东西宽约50千米,南北长约60千米,总面积3185平方千米/2841平方千米(简册)。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26.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1.3%,汉族23.64万人,占91.6%。
(注:《简册·2005年版》数据是41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宁安镇,邮编:751200。
代码:640521。
区号:0953。
拼音:Zhongning Xian。
行政区划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宁安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恩和镇;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长山头农场、渠口农场。
历史沿革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驻安宁堡,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
原为宁夏省直辖,1945年一度属宁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区(驻中宁县)管辖,不久后该专区撤销,中宁县复归省直管。
1949年解放后仍属宁夏省。
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置甘肃省银川专区,中宁县属银川专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宁县直属自治区。
1972年设立银南专区,中宁县归属银南专区管辖。
1998年,属地级吴忠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将吴忠市的中宁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1933年中宁建县时,实行区、乡体制,全县分为6个区,38乡。
次年,调整为4区、16乡、70保、914甲。
1936年改乡为联保。
1940年,改联保为乡。
1941年撤销区,调整乡的规模,全县辖1镇16乡,57保,891甲。
1949年9月,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村体制,全县设7个区,36乡,129个村。
1951年,将将第六、七区合并为第六区;原第六区的关帝乡划归第五区;增设3个乡。
第一区驻县城,辖城关、洼路、新堡、护城、宋营、东华寺等6个乡;第二区驻舟塔,辖舟塔、上桥、长桥、康滩、白桥等5个乡;第三区,驻恩和堡,辖盖湾、刘庙、恩和、孔台、朱台、长滩等6个乡;第四区,驻鸣沙州,辖薛营、鸣沙、三道渠、朱路、三道湖、周滩、彰恩、要崖山等8个乡;第五区,驻石空堡,辖贺湾、余丁、石空、沙渠、张台、张义、关帝等7个乡;第六区,驻渠口堡,辖枣园、药师寺、铁桶、渠口、沙梁、十里碑、广武等7个乡。
中宁介绍作文
中宁介绍作文
嘿嘿,你们知道中宁吗?那可是我的家乡哦!它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中宁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呢!比如说胜金关,那里的景色可壮观了,北面山峦起伏,沙丘纵横,南面是滔滔的黄河水,就像一条白色的玉带蜿
蜒东下。
还有宁舟宝塔,它坐落在中宁城西舟塔村柳青渠北岸的河沟边,始建于唐朝大顺二年,是丰宁城为纪念北魏刁拥军在该地设置码头,首
创黄河航运业而修建的一座砖塔。
中宁的历史也很悠久哦!在西汉元鼎三年就设了目旬卷县,后来还改过很多名字,比如鸣沙县、鸣沙州等等。
1933 年,中宁县才正式成立,驻安宁堡,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
中宁还有很多美食呢!最有名的当然是中宁枸杞啦,它可是我们家乡的特产,被誉为“中国枸杞之乡”。
中宁枸杞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丰富,对身体有很多好处呢!除了枸杞,中宁还有其他很多美味的食物,
比如烤羊肉串、手抓羊肉等等,哎呀,说着说着我都流口水了!
中宁的人们都很热情好客,嘿嘿,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做客哦!我可以带你们去参观胜金关,去品尝中宁枸杞,还可以带你们去感受中宁的
风土人情。
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中宁的!哈哈!。
中宁县优质枸杞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及对策分析
中宁县优质枸杞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及对策分析【摘要】中宁县是我国优质枸杞的主要产地之一,其气候条件对枸杞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宁县气候特点、枸杞种植适宜性、不利气候因素及对策、气候管理措施以及气候变化对枸杞种植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中宁县优质枸杞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表明,中宁县的气候条件基本适宜枸杞的生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如高温、干旱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和管理措施,包括合理的灌溉技术、遮阳措施和适时的施肥管理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提高中宁县枸杞的品质和产量,促进当地枸杞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枸杞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更加有效的对策,为中宁县优质枸杞种植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宁县、优质枸杞种植、气候适宜性、气候特点、枸杞品质、气候管理、气候变化、对策、发展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中国著名的优质枸杞产地之一。
枸杞是中宁县的特色农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枸杞的种植受气候的影响较大,气候适宜性对枸杞的生长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宁县的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对枸杞的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深入研究中宁县优质枸杞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及对策,对于推动枸杞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宁县的气候特点,分析枸杞种植的适宜性以及存在的不利气候因素,提出提高枸杞品质的气候管理措施,探讨气候变化对枸杞种植的影响,以期为中宁县优质枸杞种植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中宁县优质枸杞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及对策分析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宁县枸杞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当前种植枸杞所面临的气候挑战和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通过研究气候特点及变化对枸杞种植的影响,旨在为中宁县枸杞种植业提供科学、可行的气候管理建议,促进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枸杞的品质和产量。
宁夏中宁:工业循环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宁夏中宁:工业循环助推城市经济发展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名牌》 2014年第11期本刊记者/ 路滨琪2013 年9 月,国家发改委决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工作,并提出到2015 年,选择100 个左右城市(区、县)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活动。
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资金支持,并积极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
2014 年5 月15 日,宁夏中宁县被评为“2013 年度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推荐城市”。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宁夏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总面积约4160 平方公里,总人口33.6 万,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黄河沿岸的城市之一,也是枸杞的盛产地和原产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程会强表示,推行循环经济对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有很多出色的县级城市涌现。
2008 年3 月,中宁县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批准为全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县,同时也是宁夏县级城市中唯一的试点县。
宁夏中宁县县委书记陈建华说:“作为宁夏的循环经济试点县,同时也是全国最佳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宁县近几年发展最为突出的是工业。
通过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对接的方式,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宁县还实施清洁生态,推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使经济发展的模式能够更加环保。
”据陈建华介绍,中宁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初步形成铝镁合金及深加工、金属锰及稀土彩钢、电石及尾气生产合成氨、特种铸件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同时还以企业为单元,建设企业循环经济网,形成以上下游产品连续成链、资源封闭循环的“互联网”。
不仅如此,中宁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间生产中余热余压、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
在农业上,中宁县依托“中宁枸杞”的品牌优势,研制开发附属产品。
已建成“四位一体”枸杞、红枣、苹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15 万亩有机食品基地。
此外,中宁县实施污染减排和清洁生产审核项目87 个;县城、工业园区、枸杞观光园环境优良天数达300 天。
宁夏中宁:塞上杞乡“红色名片”上的那抹绿
宁夏中宁:塞上杞乡“红色名片”上的那抹绿作者:本刊记者/ 宋首屹来源:《中国名牌》 2015年第20期本刊记者/ 宋首屹9 月24 日召开的2015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十年峰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获得了“2015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发展区县”的荣誉称号。
“可以说没有好的环境,就没有中宁的好枸杞,也就更不会有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宁。
”中宁县副县长叶进宝说。
据了解,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有600 多年人工种植枸杞的历史。
1995 年,中宁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
枸杞不仅是中宁县的一张“红色名片”,同时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
“枸杞产业是中宁的特色优势产业,多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
枸杞在新疆、青海等地也有种植,所以中宁枸杞也面临着来自于周边枸杞产区的竞争。
为了实现差异化的发展,中宁将发展绿色优质枸杞产品放在了首位。
”叶进宝说。
据介绍,中宁枸杞多年来能够一枝独秀,与中宁一贯坚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无关联。
“例如枸杞的病虫害防治方面,中宁始终坚持所有种植户和企业一律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或生物农药,全面保护农业耕地的土壤环境以及周边的自然生态。
”叶进宝表示,“现在中宁全县的枸杞种植面积不求多,只求精、求新,力求用经济生态谋双赢的发展思路来发展壮大枸杞产业,这给中宁的发展注入绿色新动力。
”据悉,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2014年,中宁枸杞依然实现了30 多亿元的综合产值,出口额达7000 万美元。
同时,枸杞对阿拉伯国家出口也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了25 吨。
“在不断做强中宁枸杞品牌的同时,中宁也在积极打造新型工业与枸杞产业‘比翼双飞’的局面。
”叶进宝表示,“近年来,中宁一直在探索通过发展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方式,来带动和提升中宁生态经济的总体水平。
”“中宁发展循环经济,追求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企业群之间大循环的理念。
到2020 年,中宁准备打造5 个百亿元的企业群,并以这5 个企业群做支撑,把中宁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打造成一个千亿元的产业园区,以此为全县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宁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隶属中卫市管辖,政区面积4226.5平方公里,现辖5镇6乡、118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8个农林牧渔场,人口32.8万。
——历史文化悠久。
中宁最早于公元前114年(西汉元鼎三年)设朐卷县,已有2124年的置县史。
长期以来,随着政权交替更迭、民族融合迁徙以及各种文化的包容激荡,中宁文化融汇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精华,形成了枸杞文化、丝路文化、佛教文化、黄河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体系,留下了石空大佛寺、黄羊湾岩画、鸣沙华寺塔、隋唐秧歌、余丁钱鞭、刘庙舞狮等文化旅游资源,诞生了唐朝宰相浑瑊、清代固原守备周守玺、民国著名商人张文泰、民国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王含章等历史名人,涌现出曾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副局长的张子华,曾任宁夏省委委员、省政府副主席的孙殿才等革命先烈和冯志远、袁汉民、王俭等当代学者、专家,造就了中宁人走南闯北、吃苦创业、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形成了以“自信、自强、开放、包容”为主的杞乡人文精神。
——资源能源丰富。
境内石膏、煤、铁等储量大、品位高,尤其是具有三低三高(低灰、低硫、低磷,高密度、高强度、高发热量)特点的碱沟山无烟煤储量达6亿吨,石膏储量达100亿吨以上,石灰石储量达2亿吨左右,开发前景广阔。
水电能源充沛,黄河过境里程达68公里,年径流量318亿立方米,黄河流域面积2959.7平方公里,黄委会分配流量200立方米。
建有装机规模为2×330MW火电厂1座,330KV变电所2座、220KV变电所3座、110KV变电所7座;目前正在实施2000MW火电项目扩建和4个总装机容量达1600MW的风电项目建设,电力能源供应充足、价格低廉。
——交通区位优越。
中宁位于宁夏的几何中心,地处宁夏沿黄城市带东西、南北两条主轴线交汇的黄金地带,包兰、宝中、太中银3条铁路穿境而过,京藏、石中、中郝、中固、中盐5条高速公路和109国等3条国省道纵横交错,县城距银川河东机场、中卫香山机场约1小时车程,是有西北有名的“水旱”码头和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
目前,依托太中银铁路火车站中宁专用货场项目,正在建设规划面积3950亩、年货物吞吐量350万吨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从此将打通宁夏中南部工农业产品达海出港的快速铁运通道,并向陕、甘、青等周边地区辐射延伸,中宁即将成为全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对外开放高地。
——工业增势强劲。
中宁工业园区是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条件好,产业关联度高,形成了以单晶硅光
伏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稀土彩钢、电解铝、金属锰、金属镁、碳化硅为代表的新材料冶金产业群,以发电、无烟煤、氯磺酸、硫酸钾肥、磷酸二氨等为代表的能源化工产业群,以水泥、建材预制为代表的建筑建材产业群,以枸杞、红枣、苹果、牛奶深加工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随着万隆公司100万吨稀土彩钢、锦宁公司120万吨镁铝合金、隆基公司5000吨单晶硅、天元公司17.2万吨金属锰扩建等循环经济集群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中宁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金属锰材料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铝镁合金生产基地和镍、铬等稀有材料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太阳能光伏材料生产基地。
——农业特色鲜明。
中宁得黄河灌溉之便利,境内平畴沃野、沟渠纵横,盛产枸杞、红枣、瓜果、畜禽等产品,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枸杞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中国绿色名县。
目前,全县枸杞、硒砂瓜、红枣、苹果和供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39万亩、15.6万亩、13.8万亩和1.15万亩。
初步建立了以清水河流域、红梧山地区为主的中国优质枸杞生产示范区,以宁安、舟塔等灌区乡镇为主的百万头生物环保养殖示范区,以白马、石空和林业“三场”为主的精品果枣示范区,以喊叫水、大青山、鸣沙等重点区域为主的绿色硒砂瓜示范区,以宁安、恩和等乡镇为主的供港蔬菜种植示范区,形成了以枸杞产业为龙头,农科教相统一、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城乡环境宜人。
中宁位于“天下黄河富宁夏”之宁夏平原南端,靠黄河而建、依黄河而兴,是自治区沿黄城市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
按照自治区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了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重点工程,启动建设了中国枸杞博物园、滨河路水系、枸杞博物馆、黄河体育中心、中国枸杞市场、枸杞加工城、柏兰德五星级酒店等地标性建筑工程,建设高档住宅小区20多个,城市规模迅速扩增,综合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大为改观。
县城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2平方公里,县城湿地绿化面积达到78.6万平方米,城市人口扩增到12万,城市化率达到37%。
同时,按照人随水走、统筹城乡、集约发展的思路,实施了红梧山、马家塘、撒不拉滩、打麦水等大型生态移民项目,大力推进“塞上农民新居”、旧庄点改造和生态移民工程,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卫星集镇为依托,产业集中、人口集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中宁这座黄河岸边的小城,正向着宜居、宜商、宜游、宜创业的黄河金岸明珠城镇大步迈进。
——社会和谐稳定。
县内汉族与回、蒙、满、东乡等9个少数民族杂散而居,和睦相处,团结奋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中宁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
全国平安畅通模范县、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自治区教育强县、科技进步先进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先进县、民族团结先进县、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县等数十个荣誉称号,部分工作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前列。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推动提速跨越发展为主题,同心同德、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53.3亿元,增长17.6%;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3亿元,增长41.8%;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增长21.8%;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亿元,增长42.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7亿元,增长6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20%,增长32.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476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18元,增长11.4%,经济综合增速位居自治区各县市第三名,被评为“2009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
2010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枸杞之乡、冶金重镇、物流之都、金岸明珠”的发展定位和争创西部百强县目标,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首要任务,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更加突出产业优化升级,更加突出农业提质增效,更加突出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突出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推进经济提规转型争“西部百强”席位,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振“枸杞之乡”雄风,推进新型工业提速扩量壮“冶金重镇”实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固“物流之都”根基,推进城乡发展提品进位铸“金岸明珠”之魂,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6亿元,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增长8.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800元,增长10%的奋斗目标。
目前,各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全面推进、进展顺利,呈现出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各项事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1-8月份,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3亿元,同比增长2.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2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2.4亿元,同比增长39.5%。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520元,同比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21元,同比增长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