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随文识字的一些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随文识字的一些思考

讲课结束,校长把全体老师集合在一起,这对所听得课进行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

老师们对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发表了很多的意见,有的从教学不够完善的地方谈自己的改进意见,有的从成功的地方谈这节课的成绩。

我静静地听着,悄悄在本子上几下我思考的问题。老师们讲完了,我说:我听了大家的意见,感觉大家对这节课真地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不过,大家往往是针对这节课的某些局部问题谈意见,看法。但是,没有哪一位老师针对整节课来提出问题,这问题,可能是到现在谁也没解决但是需要解决的,也可以是你对这节课某些做法、环节的疑惑。

我笑了笑,继续说: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前提。要培养这样的学生,首先应该做这样的老师。你们说是吗?

老师们笑了,大家给娱乐比较热烈的掌声。

我又说:好,既然大家认同,那么,我们就思考一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老师们有一次哑火了。

一会儿,讲课老师发言了:我有问题。我觉得,这节课的识字教学用了很长的时间,结果,效果还不怎么好。同时,这还挤占了后面阅读的时间。您认为,识字教学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

问题终于出来了,我好高兴。因为,在听这节课、再听大家讨论这节课的时候,我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说:是的,我一直在思考识字教学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该怎样来进行呢?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音、义、形分步走的策略。

初读的时候,主要解决字音的问题,借助汉语拼音来认识字音。当然,现在我们还可以采用交流的方式。然后,重点解决字义的问题。了解字义词义是读懂课文的前提和基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懂了字词的意思,也可以读懂好多句子的表面意思。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读课文,读懂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情感,朗读课文。课文教学结束,在解决技艺、书写字形的问题。

学习掌握生字,并不是一次性的任务,它本身是贯穿在整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尽管在认读字音、了解字义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记忆字形当作重点,但是,随着阅读,这些生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反复浮现,这也能够起到帮助识字、记忆的作用。最后的记忆字形、书写的教学环节,其实是“总结性质的、提高性质的”。

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今天课堂上的情况——先记忆字形,我觉得,这不能一概地说好还是不好,但是我觉得,你这里面忽略了“字义”,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不能够深入体会,从而让你感觉到朗读的效果不好。我个人不很赞同这样的

做法。原因是,我觉得,在阅读课文以前,识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读书,那么,你就要看你的识字怎样为学生读懂课文服务,而不是要记忆字形。

第二种情况,是认为学生都能读音了,课文教学前不进行识字教学,直接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体会、感悟、朗读,然后,在课文教学结束的时候,进行识字教学。这样的教学我个人也不很赞同,原因是:没有字义的教学。

所以,我个人认为,识字教学还是应该坚持音、义、形分步走的策略。

第二,识字教学室不是仅仅解决生字表中的“识字”任务?

我个人不这样认为。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不认识的字”是个性化的,特别是有些“没要求识记”但是“影响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这习字该怎么处理?你今天讲得是“山青青”,这里面,雨蒙蒙的蒙是生字,而笑盈盈的盈不是课文要求认识的字,但是,这个字学生并不懂得它的意思,你该怎么办?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我把问题留给了老师。……..

前面谈了对文本的处理的思考,下面,谈一谈生字教学的问题。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标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明显地加大了识字量。多认少写,是新课标教材识字编排的重要特点。

随文识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教材安排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儿歌、段文、古诗。

但是,我连续听了三节语文课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处理方式:读书,想象,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把生字找出来,认、读、记忆、书写。生字的教学安排在文本的阅读之后。

这样的教学效果如何呢?我不敢断定,因为,我还没有对学生的生字记忆进行考察评价。但是,从学生的识字规律来看,至少,上面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的识字学习,是脱离了生字在文本中意义的学习,好多生字的教学是在学生没有领会意义的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如《春晓》,“处”是一个让学生学会书写的生字,阅读中,老师并没有讲“处处”的意思,学生也没有进行领会。然后,让学生记忆“处”,学生只是组了词语,记了字形。一般来讲,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更多是因为讲字音、自形与字的意义建立了联系。割裂了这个联系,必然会影响对生字的记忆。过去所倡导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主要是从这个层面来考虑的。

有老师在进行生字教学的时候,注意了“再”把生字放到课文中,体会生字在文中的意思,然后拓展组词,但是,这样的教学,又没有能够起到促进对文本理解把握的作用。字义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关键字词的意思不先进行领会,势必会对阅读造成障碍。

新课标教材中,如何进行随文识字的教学?

记得,1993年开始试用人教版教材的时候,我们倡导了一种“音、义、形”分步走的“随文识字”教学模式。

接触课文以后,首先是借助拼音来认识生字的读音。那时候,是让学生自己把课后的生字挑出来,自己先进行认读,然后,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下来再让学生讲一讲一般性理解的生字的字义,有些对课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放到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理解。阅读教学结束以后,重点进行生字字形记忆、组词拓展和书写的练习。

“音、义、形”分步走的基本模式是读前认音、读中释义、读后记形。

我曾让一位教师采用传统的“先识字后阅读”(在读前,先把识字任务完成——认读音、讲字义、记字形)和“音、形、义”分步走的两种方式,教两篇随文识字课。然后,分别对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书写)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后者的正确率高出了前者很多。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字的字义都需要先进行“理解”,学生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情的,我们就没必要“讲”;也不是每个生字的字义都需要在阅读中进行处理。那些字的字义需要结合课文的阅读来理解,要看这个字(包括所连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关键的字词才要这样做。

个人认为,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继续采用这种“音、义、形”分步走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首先,分散了识字的难点,是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枯燥,同时,认字,是阅读的前提。先认字,并在阅读中体会感悟字义,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有观点认为:先反复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形、字义的无意识记。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在还不认识生字的情况下,一年级学生的反复读,并不能促进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他们主要是靠“听”记住了文本,读书的时候,眼睛没看着字,很多学生在“数白嘴”——当把生字单拿出来的时候,学生并不认识。这在教学实践中是有证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