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格局分析
基于InVEST模型的皖西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基于InVEST模型的皖西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及景观格局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聚焦于皖西大别山区这一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区域,系统地运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环境服务与贸易offs综合估值)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对研究区在特定时间跨度内的生境质量进行深入的时空演化分析,并结合景观格局变迁探讨其内在关联与驱动机制。
研究旨在揭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以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为核心,充分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气候观测记录以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等多源数据,构建起覆盖研究时段(例如1995年至2015年)的详实数据集。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与预处理,确保了其符合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的输入要求,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我们量化评估了研究期间大别山区生境质量的整体演变趋势以及空间异质性。
生境质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反映了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物种丰富度、生态过程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其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诸如土地覆被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境质量指数,揭示了生境质量的提升或退化区域,以及这些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
进一步,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本文对大别山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剖析,包括景观破碎化程度、连通性、斑块类型及其分布等关键指标的演变。
通过分析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因素如何通过改变景观结构间接影响生境质量,以及自然过程如气候变化如何与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区域生态环境的复杂动态。
本文不仅呈现了大别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的基本特征,还试图挖掘其背后的驱动机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强度。
安徽三河古镇景区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

环球市场/市场论坛安徽三河古镇景区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韩秀秀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在积极地蓬勃向上发展,三河古镇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在逐渐提升自我的价值和魅力的过程中一步步趋于更好的状态,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观光游览,三河古镇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制约其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篇文章主要就是简单介绍三河古镇的景区资源与市场情况,交代景区开发与发展背景,分析现存的经营管理问题,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业态、产品、项目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三河古镇,景区开发,现存问题;对策研究一、三河古镇旅游资源与市场情况(一)旅游资源1、自然资源。
三河古镇位于安徽省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处。
位于巢湖之滨,距省会合肥40千米,总面积2.9平方公里,南与庐江县接壤,西与舒城县相邻,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镇内河环水绕,渠塘纵横;镇外河湖通航,河屿相连,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特色”是安徽16个著名大镇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三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2、人文资源。
三河古镇以“八古”——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闻名,这些都诠释了三河古镇的古老与魅力。
主要景点有一人巷、万年台、忠武阁、英王府、鹤庐、杨振宁旧居、孙立人故居、大夫第、三县桥、望月桥、望月阁、鹊渚廊桥等,三河古镇是庐剧的发源地。
(二)市场情况1、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三河古镇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境内,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合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才是其发展目标。
第三产业占比重逐渐上升,可见当地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和第三产业带给当地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
随着人们个人经济状况的改善,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外出旅游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在双休和小长假期间,为避免去到名气大的景区人多拥挤,更多人选择周边游。
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

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1)003【摘要】旅游资源赋存空间分布格局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发展能力.择取中部六省12类重要旅游资源,先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判定旅游资源分布的均衡程度;再运用ArcGIS核密度工具对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采取资源优势度法量化资源赋存状况,以廓清中部六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基本格局.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旅游资源分布均衡程度较低,分布态势呈显著“高—低”集聚特征;自然旅游资源为零星团簇状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呈“北密南稀”的片状分布;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序次分别为安徽(87.38%)、江西(79.25%)、湖北(71.43%)、山西(70.08%)、湖南(45.58%)和河南(29.44%),资源禀赋状况存在着梯度差,旅游资源分布省际差异显著.【总页数】6页(P63-68)【作者】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旅游资源调查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J], 曹涛;杨杰2.川南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研究 [J], 卢小丽3.中部六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J], 周丽4.浙江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分析 [J], 董燕娜5.基于OTA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格局分析——以广西左右江革命区为例[J], 钟佩; 段文军; 信慧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布局

服 、干净 、整 洁 、绿 化 、古典 、多元 化 但 不 乏 国际 视 野 。
老的设 施要 在不 改变 原貌 的情况 下实 现 升级换 代 。这 方 面
西安 古城 改造工 程提 供 了很 好 的范例 。 22 区域 内资 源优 化组 合 ,品 牌共 铸 ,发展互 动 . 文 化是 旅游 的灵 魂 。皖南旅 游依 托博 大精深 的徽 文化
1 皖南旅 游资 源 的现状 分析
1] 旅游市 场分析 - 毗邻 “ 三 角 ”,承 接 皖 江 开 发 地 带 , 市 场 广 阔。 长 21 00年 1 1 月 2日,国务 院正式 批 复 《 江城 市 带承 接 产 皖 业 转移示 范 区规划 》 ,安 徽 沿 江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转 移 示 范 区建设纳 入 国家发 展战 略。
艺术 节 ” 全球 旅游创 意研 讨 会 ” 国际经 济 高峰论 坛 ” 、“ 、“ 等特种 会议 。邀请 业 内精英 、国内外旅 游专 家 、世界 知名
带 处于我 国人 口密集 、消费需求 较 大的最 靠近 东部 的 中部
地 区 ,以合肥 为 中心 ,半 径 5 0千米覆 盖j 海 、江 苏 、浙 0 -
村游 ,连 同婺 源整 合 卉镇 游 路线 ,共 同 开发 徽 州 文 化 区 ,
实现 共赢 。再 如开展 红 色旅 游方 面可 与芜 湖安庆 池州 方面
资源 重组 ,打 造并推 广 宣传红 色旅 游精 品路 线 ,与实现 沿
江 联 动 ,共 享 发 展 。
有观 赏价 值 和 研究 价值 的地 区之 一 。安 徽 古 村 落 ( 村 宏 西递 ) 已列 入 世 界 遗 产 名 录 。造 型 独 特 并拥 有 绝 妙 田 园 风光 的宏村 被誉 为 “ 国画里 乡村 ” “ 递 ” 素有 “ 中 , 西 桃
黄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黄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的旅游招牌城市,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黄山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内涵深厚,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提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黄山;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引言黄山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
黄山市不仅拥有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还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着称于世。
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运用SWOT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以此论证可持续发展对其重要性,为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SWOT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着名学者韦里克提出。
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广和前人的规范研究证实,SWOT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战略分析中来。
显然,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也是可行的。
下面将具体分析黄山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1.旅游资源丰富。
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
2.旅游资源的积聚性高。
黄山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积聚性很高,旅游景点多,可游性强。
黄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
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着。
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
加快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大别 山红色旅游品牌等 , 安徽省旅游区域合作 格局初步形 成。
二、 存在的 问题分析
年华 、 池州九华 山大愿 文化 园 、 阜 阳五里湖生态风景 区等一批 重
点旅 游项 目建 成投 入运营 ,有力 提升 了安 徽旅游 的 “ 人气 指
加快 安徽 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朱玲 玲
( 安徽广 播 电视大 学 滁州分校 , 安徽 滁 州 2 3 9 0 0 0 )
摘 要: 旅 游 业 已 日益 成 为 当今 世界 最具 发展 活 力和 潜力 的 第一 大产 业 , 本 文结合 安徽 旅 游业 的 实际 , 阐述 了安徽 旅 游业 发展 的
( 三) 旅游业区域合作取 得新进展
近年来 , 安徽省按照“ 大 旅游 、 大市场 、 大产业” 的发展理念 ,
进一 步加 强与长三角 、 中部地 区区域旅游交 往 , 不断发挥旅 游业 在长 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与苏浙沪 三省 市旅 游
3 8 . 7 9 %, 四项指标增幅均位居中部第一 。 安徽旅游 已经开始注重 品牌建设 , 经过一段时 间的努力 , 已
( 一) 旅游业总体水平有待提 高 旅 游经济总量偏低 , 2 0 1 2年 安徽省旅游 总收入约相 当于江 苏的 1 / 6 、 浙江 的 l , 5 , 总量较小 。 旅游业 发展 的外 向度偏低 , 全国 国内与国际旅游收入之 比约为 2 . 2 : 1 , 安徽省为 1 . 9 4 : 1 。2 0 1 2年 ,
强。截 至 2 0 1 1 年底 , 安徽省 A级旅游景 区已达 4 1 2家 , 其中 4 A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安徽省旅游局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5)一、规划背景 (5)二、规划范围 (5)三、规划期限 (5)四、规划依据 (5)五、规划原则 (6)〔一〕全局化视野 (6)〔二〕差异化定位 (6)〔三〕市场化导向 (6)〔四〕可持续发展 (7)〔五〕协调化发展 (7)第二章基础分析 (8)一、资源分析 (8)〔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二、市场分析 (9)〔一〕总量快速增长 (9)〔二〕结构稳中有变 (9)〔三〕消费形式多元 (9)〔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三、产业分析 (10)〔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四、机遇与挑战 (11)〔一〕发展机遇 (11)〔二〕面临挑战 (12)五、分析结论 (12)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一、总体思路 (13)〔一〕发展思路 (13)〔二〕发展任务 (13)二、发展战略 (14)〔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一〕总体目标 (18)〔二〕分期指标 (19)〔三〕产品建设 (19)四、分区目标 (20)〔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20)〔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三〕合肥经济圈旅游区 (21)〔四〕皖北旅游区 (21)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一、空间布局 (23)〔一〕三心引领 (23)〔二〕四片联动 (24)〔三〕十区聚集 (25)〔四〕六环联通 (30)二、旅游产品 (31)〔一〕旅游精品体系 (32)〔二〕重点旅游线路 (37)〔三〕产品支撑体系 (39)〔四〕产业融合发展 (50)三、各市发展指引 (50)〔一〕合肥市 (50)〔二〕六安市 (52)〔三〕滁州市 (53)〔四〕淮南市 (55)〔五〕安庆市 (56)〔六〕阜阳市 (57)〔七〕亳州市 (58)〔八〕淮北市 (60)〔九〕宿州市 (61)〔十〕蚌埠市 (62)〔十一〕黄山市 (63)〔十二〕宣城市 (65)〔十三〕池州市 (66)〔十四〕铜陵市 (67)〔十五〕芜湖市 (68)〔十六〕马鞍山市 (69)第五章服务要素 (71)一、旅行社业 (71)二、旅游交通 (71)三、旅游住宿 (72)四、旅游餐饮 (73)五、旅游娱乐 (74)六、旅游购物 (75)八、安全保障 (78)第六章市场开发 (79)一、总体形象 (79)〔一〕全省形象表述 (79)〔二〕片区形象表述 (79)〔三〕各市形象表述 (79)二、市场结构 (80)〔一〕国内客源市场 (80)〔二〕海外客源市场 (80)〔三〕重要细分市场 (80)三、重要措施 (81)〔一〕客源地建设 (81)〔二〕中距离多种媒体联合营销 (82)〔三〕远距离协作营销 (84)〔四〕全国性促销 (85)〔五〕海外旅游营销 (86)〔六〕营销经费 (87)〔七〕营销机构 (87)第七章可持续发展 (88)一、文化资源保护 (88)〔一〕文物保护 (88)〔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88)〔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89)二、自然资源保护 (89)三、发展绿色旅游 (89)第八章保障体系 (91)一、加强统筹协调 (91)〔一〕强化综合协调机制 (91)〔二〕提高旅游管理能力 (91)二、体制机制创新 (92)〔一〕开展创新改革试点 (92)〔二〕建立战略合作机制 (92)〔三〕推进改组改制 (92)〔四〕加大对外开放 (93)三、旅游投资促进 (93)〔一〕实施“5233“行动计划 (93)〔二〕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93)〔三〕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93)〔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93)〔五〕完善价格和税费政策 (94)四、旅游用地保障 (94)〔一〕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94)〔二〕建立土地收储机制 (94)〔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95)五、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95)〔一〕塑造服务品牌 (95)〔二〕加强市场监管 (95)〔三〕建设诚信旅游 (95)六、旅游人才保障 (95)〔一〕建立旅游人才开发基地 (95)〔二〕实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96)〔三〕加强旅游产学研合作 (96)七、规划实施 (96)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背景为发挥安徽省在资源、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后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安徽旅游对全国旅游业的奉献度,实现争先进位,建设全国旅游强省,特制订本规划。
安徽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旅游局文件关于印发《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通知合肥市、巢湖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省旅游局主持编制的《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根据专家评审和部门意见修改补充完善。
受省政府委托,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环巢湖旅游开发有利于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改善我省旅游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是推进全省“861行动计划、建设“八大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合肥、巢湖两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肥市、巢湖市及各有关县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据《规划》,抓紧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实施意见,并与即将开始编制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
要加大环巢湖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为兴施((规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巢湖旅游开发建设。
2004年9月25日前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合肥、巢湖两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合巢旅游联动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联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
2003年3月22日,合肥市与包括巢湖市在内的周边城市初步达成了联手开发区域旅游的协议:其次,以交通建设为基础,围绕环巢湖旅游的公路网及南淝河水上旅游线路工作已经启动a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在省旅游局的牵头组织和具体指导下,受合肥市旅游局、巢湖市旅游局的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承担《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编制任务。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得到省旅游局、省建设厅及合肥市、巢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在规划调研阶段,省旅游局多次牵头召集两市旅游局和规划编制单位就规划范围及编制内容、文本、框架、图纸等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许多好的思路和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我院和两市旅游局通力合作,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滨湖地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区域性旅游规划理念,于2003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规划方案(初稿)。
安徽省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0.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是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和完善的重要动力。
0.2现代旅游业产业链长、综合性强、牵引力大。
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就业,吸引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人口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促进城市建设水平、开放程度、文明素质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0.3自皖江开发以来,芜湖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芜湖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游憩、休闲、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和享受性消费需求日益扩张,要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已经具备,发展城市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
0.4《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而制定的。
0.5《芜湖市旅游总体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分析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条件;➢确定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思路;➢明确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策划芜湖市旅游形象;➢确定芜湖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提炼芜湖旅游产品精品和主题产品线路;➢提出芜湖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制定芜湖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提出芜湖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0.6本规划范围为芜湖市行政区域,包括四区三县。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2005-2020年为基本规划期,本着科学合理、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将本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是指导芜湖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篇 基础分析篇第一章 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诊断1.1旅游发展阶段芜湖市旅游从1996年开始发展,目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表1-1):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四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
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

摘 要 : 0 纪 末 以 来 , 国 区域 旅 游发 展 迅速 。 区域 旅 游 的发 展 , 2 世 我 需要 一 个 完 整 的 、 系统 的 、 合 的旅 游 中 心城 市作 为 综
e
支撑 。通 过 对 旅 游 中心 城 市研 究进 展 的 综述 以及 区域 旅 游 中 心 城 市概 念 的 界 定 ,以合 肥 市 为例 对 合 肥 市 建 设 全 省 旅
引 物 l 。 章 尚正 认 为 旅 游 中 心 城 市 必 须 拥 有 政 治 文 3 ] 化 中 心 、 通 枢 纽 、 游 接 待 设 施 齐 全 等 条 件 , 是 旅 交 旅 既
内没有一 个 区域 性 的旅 游 中心城 市 是 很 难 支撑 安 徽 省 建设旅 游强省 目标 的实 现 。合 肥市 是安徽 的省会 , 全省 的地理 中心 , 无论 从 经 济 状 况 、 通 条件 还 是 旅 交 游业 发展具 备 的条件看 , 合肥 应该 成为 安徽 的旅游 中
产
关键词 : 区域 旅 游 ; 游 中心城 市 ; W (T 分 析 ; 肥 市 旅 S ) 合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1 1 0 ( 0 0 1 — 0 2 —0 1 7 — 8 7 2 1 ) 0 1 5 2
区域 旅 游 的 发 展 离 不 开 旅 游 中 心 城 市 的 带 动 ,
范 围, 别是伴 随 着新 世 纪 以 来全 球 快 速 的城 市 化 。 特 从 区域旅 游 中心城 市 的角 度 也许 能 更 好 的对这 种 质 疑和现 象做 出合 理 的解释 。 安徽 省作 为一个 旅 游 大 省 , 长期 以来 形 成 了“ 南
热 、 温 、 冷 ” 旅 游 发 展 格 局 , 以 说 在 全 省 范 围 中 北 的 可
安徽导游词概况介绍(六篇)

安徽导游词概况介绍旅客们,大家好!下面有我来为大家介绍安徽的旅途景点!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初年,取旧时的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安徽以长江为界,形成了皖北和皖南两大地域:合肥、宿州、淮北、亳州、阜阳、淮南、蚌埠、滁州、巢湖、安庆、六安11市在皖北;黄山、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6市在皖南。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现有____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____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____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
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____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导游词概况介绍(二)欢迎大家来到安徽,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我的家乡居住在偏北地区,全省南北长约____公里,东西宽约____公里,总面积____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____%。
我家乡的名字还有来历呢,我的家乡也就是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____年)始建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我的家乡还有好多美丽的风景线,比如我们的首都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居住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
浅谈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布局

浅谈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布局作者:陈雷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21-02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1.1 旅游市场分析毗邻“长三角”,承接皖江开发地带,市场广阔。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
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1.2 旅游资源分析皖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集群效应好,徽文化底蕴深厚。
区域内不仅有天下第一黄山(同时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莲花佛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还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体的太平湖;新安江两岸风光旖旎,齐云山与黄山南北向望。
山水自然风光无与伦比。
皖南文化底蕴同样博大精深。
区域内的古徽州区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而著称于世。
特别是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传颂。
新安书画、新安医学、徽派刻篆、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徽戏、徽州文房四宝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也派生出灿若繁星的人文古迹。
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
区域内是我国古村落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区之一。
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安庆市旅游发展与策略分析

安庆市旅游发展与策略分析一、安庆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二、安庆市旅游资源优势分析三、安庆市旅游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四、安庆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构想及路径探讨五、安庆市旅游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策略一、安庆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安庆市地处皖西南,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在皖南旅游城市中具有独特性和竞争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目前,安庆市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与趋势良好,但旅游产业的单一发展模式及旅游产品的公共性较强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安庆市旅游资源优势分析安庆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资源优势。
其拥有道教圣地——九华山、五岳之一——天柱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黄山的主要突破口——翡翠温泉,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小吃等,具有较强的旅游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安庆市旅游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当前,安庆市旅游市场已初具规模,旅游收入呈逐年增长。
同时,由于龙头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和旅游产品的单一,导致市场竞争格局不尽完善,市场需求不足,旅游消费结构单一。
此外,旅游服务的质量也亟需提高。
四、安庆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构想及路径探讨针对安庆市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应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主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二是通过“多走一步”、加强旅游业的组织与管理。
三是加强旅游市场的积极宣传与推广。
需要深入了解安庆市旅游的消费市场及市场需求,推进旅游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五、安庆市旅游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策略安庆市作为一个具有较强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应注重旅游品牌建设,通过树立鲜明的旅游市场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旅游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市场推广策略方面,应加强市场数据分析,寻找市场发展机遇,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案例分析一、九华山旅游开发九华山被誉为道家的圣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
在九华山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体现出其独特性和文化底蕴,同时注重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对游客人群的分类、管理和服务,从而提高九华山旅游的品质和特色。
高铁网络对安徽省旅游交通格局的影响

高铁网络对安徽省旅游交通格局的影响穆成林,李 澜,韩 平(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探究高速铁路网络化发展对覆盖区域及节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从旅游交通格局的角度出发,分析高铁网络下的安徽省13个地级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和高铁交通流的空间布局。
研究表明:高铁网络下安徽省旅游交通格局发展不均衡,13个地级市的可达性水平差异较大,省域内中部与南部地区城市的可达性水平较高,北部地区城市交通可达性水平较低;安徽省高铁交通流以合肥为中心,南部地区城市高铁交通流集聚优势明显,而中北部地区高铁交通流则较稀疏。
整体上,高铁网络下安徽省旅游交通格局呈现出“一个核心,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高铁网络;旅游交通格局;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20)04-0016-05一、引言旅游系统中,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旅游交通成为承载旅游流流动的主要载体,其特征和效率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式。
[1]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旅游交通工具的革新,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在空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具有显著的时间收敛效应。
全国高铁网络快速发展,到2025年,将构筑“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
[2]全国高铁网络覆盖下的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交通流分布均衡,其交通可达性的提升,给各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较积极的影响。
[3]区域高铁网络的发展同样给区域旅游交通格局带来影响,长三角地区高铁网络的建设完善,整体提升区域内各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产生了区位叠加、时空收敛的效应,旅游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趋于均衡。
[4]基于交通因素的变化,高铁网络覆盖下的区域和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发生改变,因而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高铁网络的逐渐成熟,对网络内节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产生影响,其有效提高节点城市可达性的同时,又拓展了目的地的客源范围,影响旅游产业的供给水平。
安徽某地(金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

调查者对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急需紧环 节的认知 急需改进环节
1.旅游交通
频数
101
提及率(%)
36.6
2.景区设施
3.餐饮 4.住宿
58
43 38
21.0
15.6 1Hale Waihona Puke .85.旅游购物合计
36
276
13.0
100
2、保护红色旅游文化,强化群众意识
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加强对物质文化 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 化资源的保护。 提高群众觉悟,增强其主人公意识 首先,要让群众意识到参与红色旅游的 重要意义。其次,要为群众参与红色旅 游发展决策提供机会。再次,要让群众 享受红色旅游带来的实惠。
1、红色人文底蕴打造丰富红色旅游资源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七县两区结合部,是著名 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金寨县分布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286处,其 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 单位15处。凭借丰厚的红色人文底蕴、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成功入 选全国12个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经典 景区。
4、理顺景区管理体制,规范人才队伍建设
理顺红色景区管理体制。首先,金寨县应积极着手解决条块分割、
管理不到位、经营不规范等问题,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简
高效的综合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赋予各部门相应职责和权力, 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各部门在工作中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联动
合作,以大局为重。此外,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从经济、环境、社
3、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拓展形式多样化,打造特色品牌形象。目 前,金寨县红色旅游产品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开
安徽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旅游局文件关于印发《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通知合肥市、巢湖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省旅游局主持编制的《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根据专家评审和部门意见修改补充完善。
受省政府委托,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环巢湖旅游开发有利于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改善我省旅游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是推进全省“861行动计划、建设“八大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合肥、巢湖两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肥市、巢湖市及各有关县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据《规划》,抓紧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实施意见,并与即将开始编制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
要加大环巢湖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为兴施((规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巢湖旅游开发建设。
2004年9月25日前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合肥、巢湖两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合巢旅游联动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联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
2003年3月22日,合肥市与包括巢湖市在内的周边城市初步达成了联手开发区域旅游的协议:其次,以交通建设为基础,围绕环巢湖旅游的公路网及南淝河水上旅游线路工作已经启动a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在省旅游局的牵头组织和具体指导下,受合肥市旅游局、巢湖市旅游局的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承担《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编制任务。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得到省旅游局、省建设厅及合肥市、巢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在规划调研阶段,省旅游局多次牵头召集两市旅游局和规划编制单位就规划范围及编制内容、文本、框架、图纸等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许多好的思路和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我院和两市旅游局通力合作,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滨湖地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区域性旅游规划理念,于2003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规划方案(初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升金湖、花亭湖为节点,打造皖南高品位山水风光线,展示精、 奇、清、秀的特色,联动开发观光、文化与度假组合型旅游产品,联手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打造 一批重点旅游区,培育形成世界级黄金旅游带。
【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
发挥长江黄金旅游通道作用,突出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游轮观光、主题公园体验、健康 运动养生等,串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皖江城市及重要景区,努力打造面向长 三角、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带。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两带一圈格局中,黄山既是古徽州文化圈的中心,也是“三山三湖”山水观光带的重要节点
【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黄山为中心
展示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商文化、文房四宝、徽菜、徽茶等历史文化魅力, 保持徽州文化的完整性,推动徽州文化与青山秀水、美好乡村联动,形成以黄山为中心、辐射周边的 山水文化旅游圈,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把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打造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
2
皖西皖西 皖皖中中 皖 南皖南
皖西
作为大别山区的核心组成部分,生态和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多种 模式的乡村旅游快速崛起,乡村旅游成为皖西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皖中
中心城市合肥旅游缺少大项目、大策划,发展不够理想。近年随着“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 区”、会展旅游发展、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运营及合福高铁开通迎来资源丰富,缺少成功的旅游商业模式,有诸多以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 为特征的旅游商业模式的摸索实践。
1
皖南旅游格局分析 2014批复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确定了“两带一圈”发展格局,黄山市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
2014年,成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形成旅游纵横两个方向的“两带一圈”;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7市、47个县(市、区),其中黄山市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 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为核心区。核心区是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旅游产业比重较大的区域。
安徽旅游格局分析 安徽旅游呈现“南热、中温、北冷”格局,皖南地区为旅游起步最早、资源最富集独特的黄金区域
皖北
皖北
皖南——安徽旅游发展黄金区域,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开发程度大
皖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是全国乃至世 界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域。 1979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从此黄山作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起源 地,成为中国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