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弹塑性本构方程

合集下载

第4章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

第4章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

强化材料卸载:
f ( ij ) 0,
f df d ij 0 ij
4.3 增量理论
在塑性变形时,全量应变和加载历史有关,要建立普遍的全量应变与应力 之间的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主要研究应力和应变增量或应变速率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叫做增量理论,其中包括:密席斯方程、塑性流动方程和劳斯方程 。前两者适用于理想刚塑性材料,后者适用于弹塑性材料。
x

y 4G2 x y
2
2
2 2 6 xy 4G 2 xy 6
2 2 2 2 2 2 xy yz xz 等式左边为: x y y z z x 6
1 等效应力为:
1 i 2 1
2 2 2 yz xz x y y z z x 6 xy 2 2 2
则等效应变与弹性应变强度关系为: 当 =0.5 时
3 i = 2(1 )

i
弹性应力应变关系特点: 1.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 2.弹性变形是可逆的,应力应变关系单值对 应 3.弹性变形时,应力球张量使物体产生体积 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只是由应力偏张量引 起的。 4.应力主轴与应变2G
同理可得:
y m
1 - E 1 - E
x
z m z
m


1 y y 2G
1 z z 2G

m
x

1 x 2G
1 y y 2G 1 z z 2G
d
2 2 2 x d y d y d z d z d x 6 d xy d yz d xz 2 2 2

工程塑性力学(第四章)弹塑性力学边值问题的简单实例

工程塑性力学(第四章)弹塑性力学边值问题的简单实例

σθ
−σr
=
2
p
b2 r2
在 r = a 时取最大值,则 r = a 处首先屈服
(σθ
− σ r ) max
=
2
p
b2 a2
=σs
求得弹性极限载荷(压力)为
pe
=
a2σ s 2b2

p
=
pe
=
b2 − a2 a2
pe
= σs 2
⎜⎜⎝⎛1 −
a2 b2
⎟⎟⎠⎞
(2)弹塑性解
(4-26)
p > pe 时,塑性区逐渐扩张。设弹、塑性区交界处 r = c , a < c < b 。
b
弹性区
c
用边界条件σ r r=a = − p ,可确定出 C′ = − p − σ s ln a ,
a
所以
⎪⎧σ r ⎨ ⎪⎩σθ
= σ s ln r − p − σ s ln a = − p + σ s
=σs
+σr
=
−p
+ σ s (1 +
ln
r) a
ln
r a
(4-27)
塑性区 图 4-3
属静定问题,未用到几何关系。
ΔFi = F&iΔt , ΔTi = T&iΔt , Δui = u&iΔt
(4-10) (4-11)
式中 F&i ,T&i 和 u&i 分别称为体力率、面力率和位移率(速度)。引入率的表达形式
可以简化公式表达。 求解过程为:
已知时刻 t 时,位移 ui ,应变 εij ,应力σij ,加载面 f (σij ,ξ ) = 0 。在 ST 上给

第四章 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

第四章 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

第二部分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法第四章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第五章弹塑性体的有限元法第四章弹塑性体的本构理论4-1塑性力学的基本内容和地位塑性力学是有三大部分组成的:1) 塑性本构理论,研究弹塑性体的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2) 极限分析,研究刚塑性体的应力变形场,包括滑移线理论和上下限法;3) 安定分析,研究弹塑性体在低周交变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安定性问题。

塑性力学虽然是建立在实验和假设基础之上的,但其理论本身是优美的,甚至能够以公理化的方法来建立整个塑性力学体系。

塑性力学是最简单的材料非线性学科,有很多其它更复杂的学科,如损伤力学、粘塑性力学等,都是借用塑性本构理论体系而发展起来的。

4-2关于材料性质和变形特性的假定材料性质的假定1)材料是连续介质,即材料内部无细观缺陷;2)非粘性的,即在本构关系中,没有时间效应;3)材料具有无限韧性,即具有无限变形的可能,不会出现断裂。

常常根据材料在单向应力状态下的σ-ε曲线,将弹塑性材料作以下分类:硬化弹塑性材料理想弹塑性材料弹塑性本构理论研究的是前三种类型的材料,但要注意对于应变软化材料,经典弹塑性理论尚存在不少问题。

变形行为假定 1)应力空间中存在一初始屈服面,当应力点位于屈服面以内时,应力和应变增量的是线性的;只有当应力点达到屈服面时,材料才可能开始出现屈服,即开始产生塑性变形。

因此初始屈服面界定了首次屈服的应力组合,可表示为()00=σf(1)2) 随着塑性变形的产生和积累,屈服面可能在应力空间中发生变化而产生后继屈服面,也称作加载面。

对于硬化材料加载面随着塑性变形的积累将不断扩张,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加载面就是初始屈服面,它始终保持不变,对于软化材料随着塑性变形的积累加载面将不断收缩。

因此加载面实际上界定了曾经发生过屈服的物质点的弹性范围,当该点的应力位于加载面之内变化时,不会产生新的塑性变形,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是线性的。

只有当应力点再次达到该加载面时,才可能产生新的塑性变形。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x

y
)
2019/7/26
36
§4-3 各向同性材料弹性常数

yz

2(1 )
E
yz

xy

2(1
E
)

xy

zx

2(1
E
)
zx
采用指标
符号表示:
ij

1 E
(1 ) ij
ij kk
ij

E
1
ij
1 2
ij kk
2G
0 0 0

2G
0
0
0


2G 0 0 0

2G 0
0



2G 0



2G
2019/7/26
31
§4-3 各向同性材料弹性常数
3.1 本构关系用、G表示
采用指标符号表示:
ij 2Gij ij kk 2Gij iⅠj
2019/7/26
16
§4-2 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2.1 各向异性材料 Eijkl 减少为66=36个独立系数,用矩阵 表示本构关系
{}=[c]{}
11
22
33
23
31
T 12
11
22
33
23
31
T 12
x3 弹性主轴
材料主轴,并取另一坐标
系x’i ,且x’1 = x1,x’2=x2,
x2
x’3=-x3。在两个坐标下,

第四章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ppt课件

第四章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本构方程ppt课件
弹塑性力学45岩土材料的变形模型与强度准则续16关于材料的屈服条件或强度准则除已经介绍的tresca条件mises条件coulomb准则mohr准则和druckerprager准则外还有选用材料的单拉屈服极限和剪切屈服极限来表示的双剪应力屈服条件还有选用单拉强度极限单压强度极限及双压强度极限来描述的强度准则以及根据混凝土破坏包络面的几何特性建议采用以八面体应力表达的强度准则等
弹塑性力学
§4-1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特点、塑性力学的附加假设(续3)
① 塑性变形不可恢复,所以外力功不可逆,塑性变形的产生必 定要耗散能量(称耗散能或形变功)。 ② 在塑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由于本构方 程的非线性,所以不能使用叠加原理。又因为加载与卸载的 规律不同, 应力与应变之间不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 应力与相应的应变不能唯一地确定,而应当考虑到加载路径 (或加载历史)。 ③ 在载荷作用下,变形体有的部分仍处于弹性状态称弹性区, 有的部分已进入了塑性状态称塑性区。在弹性区,加载与卸 载都服从广义虎克定律。但在塑性区,加载过程服从塑性规 律,而在卸载过程中则服从弹性的虎克定律。并且随着载荷 的变化,两区域的分界面也会产生变化。 ④ 依据屈服条件,判断材料是否处于塑性变形状态。 弹塑性力学
式则为:
弹塑性力学
§4-3 弹性本构方程、弹性应变能函数(续1)
⑴ 广义虎克定律一般表达式:假设物体中没有初应力,对于
均匀的理想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下:
x c11 x c12 y c13 z c14 xy c15 yz c16 zx y c21 x c22 y c23 z c24 xy c25 yz c26 zx
式中Cmn称为弹性常数,与位置坐标无关。
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弹性本构关系资料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弹性本构关系资料
产生的x方向应变:
产生的x方向应变:
叠加
产生的x方向应变:
同理:
剪应变:
物理方程:
说明:
1.方程表示了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与应 变的关系,称为广义Hooke定义。也称 为本构关系或物理方程。
2.方程组在线弹性条件下成立。
. 体积应变与体积弹性模量
令: 则: 令:
sm称为平均应力; q 称为体积应变
eij
1 2G
sij
(4.40)
因为 J1 0, J1' 0 ,所以以上六个式子中独立变量只有5个
因此应力偏张量形式的广义虎克定律,即
eij
1 2G
sij
em
1 3K
sm
(4.41)
用应变表示应力:
或: ✓ 各种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4-2 线弹性体本构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弹性条件下,应力与应变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关系,三维 应力状态下,一点的应力取决于该点的应变状态,应力是应 变的函数(或应变是应力的函数) 6个应力分量可表述为6个应变分量的函数。
式(2)中的系数 有36个.
称为弹性常数,共
由均匀性假设,弹性体各点作用同样应力 时,必产生同样的应变,反之亦然.因此 为 常数,其数值由弹性体材料的性质而定.
式(2)推导过程未引用各向同性假设, 故可适用于极端各向异性体、正交各向异性体、 二维各向同性体以及各向同性体等.
式(2)可用矩阵表示
式(3)可用简写为 称为弹性矩阵.
三、. 弹性常数
1. 极端各向异性体:
物体内的任一点, 沿各个方向的性能都不相 同, 则称为极端各向异性体. (这种物体的材料极 少见)
即使在极端各向异性条件下, 式(2)中的36个 弹性常数也不是全部独立.

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2) 势能原理的数学表达
应变能
总势能
Ve=Vε+VP =1/2∫VσijεijdV 外力势能
-∫VFbiuidV- ∫SσFsiuidS = min
2 虚力原理
1)虚力原理的表述
给定位移状态协调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对 一切自平衡的虚应力,恒有如下虚功方程成 立(矩阵)
∫V[ε]Tδ[σ]dV=∫Su([L]δ[σ])T [u ]0dS
收敛准则
1、位移模式必须包含单元的刚体位移
2、位移模式必须能包含单元的常应变
3、位移模式在单元内要连续、并使相邻单元间的位移必须协调
满足条件1、2的单元为完备单元
满足条件3的单元为协调单元 多项式位移模式阶次的选择——按照帕斯卡三角形选
几何各向同性:位移模式应与局部坐标系的方位无关
多项式应有偏惠的坐标方向,多项式项数等于单元边界结点的自由度总
变间关系为 octσoct
GKtt
oct 3K s oct oct Gs oct
并有
Gs G
1
a
oct
B c
m
KGss
εoct
oct
K G e s
s (c oct ) p
KG
其中G、K分别为初始切线剪切和体积模量,
B c
为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a、m、c和p为由试验
确定的常数。
POCT
弹性张量Dijkl
ij
Dijkl kl
( 2G 1 2
ij kl
2Giklj ) kl
i 1, j 2, k 1,l 2
12
D1212 12
( 2G 1 2
1212
2G1122 )12
11 1 12 0 22 1

000弹塑性理论-本构方程

000弹塑性理论-本构方程
如图4 13所示。
我们知道,当应力
较小时,材料
ij
处于弹性状态。这就是说,在主应
力空间中,围绕着坐标原点有一个
弹性变形区域。弹性区域是被塑性
区域包围着。弹性区与塑性区的分界
就是屈服面。
若我们认为球应力(静水压力)状态 不影响材料的屈服。则上述屈服面必 定是一个与坐标轴呈等倾斜的柱体表
面。其母线垂直于 平面。显然我们对 屈服面的讨论只需研究它与 平面的截
第四章 应力、应变关系
§3-1 典型金属材料 曲线分析
大量实验证明,应力和应变之间的 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应力就会有 应变,而有应变就会有应力。
对于每一种具体的固体材料,在一 定的条件下,应力和应变之间有着 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材料 客观固有的特性。下面以典型的金 属材料低碳钢轴向拉伸试验所得的 应力应变曲线为例来说明。

2)
3-2-2 弹塑性本构简化模型
(1)理想弹塑性模型
当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后,具有明显 的屈服流动阶段,而强化程度较小。 又称为弹性完全塑性模型。


E ,当



s


Es ,当



s
(2)理想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当材料有显著强化率,而屈服流动不
明显时,可不考虑材料的塑性流动。
其解析表达式为:
表示一个六维应力空间内的屈服面。
该面上任意一点都表示一个屈服应
力状态。
如,在单向拉伸时,屈服应力 s应在
屈服面上,如用六维应力空间来描述, 则该点应为屈服面上的一个点,且该
点坐标为( s,0,0,0,0,0)。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来说,坐标轴的 转动不应当影响材料的屈服。而一 点的应力状态可用该点的主单元体 来表示,因此,可以取三个应力主轴 为坐标轴。此时,屈服函数式(4-10) 可改写为

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1资料.

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1资料.


平面上任取一点,坐标为 (1, 2 , 3 )
它代表一个应力状态,对应的应力张量分量为 ij
相应的平均应力为 m 易见有
m
1 2
3
3
0
将应力张量分解为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即
ij m ij sij sij
上式表明,与此应力状态相应的应力球张量为零,应力张量
等于应力偏张量。 平面上每一点对应的应力张量是应力偏张量。
• Drucker把它引伸到复杂应力 情况,这就是Drucker公设.
0 d p 0
ij
0 ij
d
p ij
0
d d p 0
第二式中的等号适用于理想 塑性材料.
d
ij
d
p ij
0
Drucker公设在塑性力学中有
重要意义.
屈服面的外凸性和塑性应变增量的法向性
•我们如将塑性应变空间与应力空间重合起来,由Drucker公 设的第一式, 把它看成是两个矢量的点积.
在应力空间中代表一曲面,此曲面称为屈服曲面。
屈服曲面内的点满足不等式
f (1, 2,3) c 时,代表弹性状态。 屈服曲面上及屈服曲面外的点满足 f (1, 2,3) c
时,代表塑性状态。因此,屈服曲面是弹、塑性状态的分界面。
4.2.3 等倾线与 平面
1.等倾线 在应力空间中,过坐标原点与三个坐标轴成相同倾角的直线 叫等倾线。
PR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一个应力状态。 PR线上的点有相同的应力偏张量和不同的应力球张量。
因为应力球张量不影响屈服,所以如果P点在屈服曲面上, 那么PR线上所有点都应该在屈服面上。因此屈服曲面实际上 是一个柱面,并且柱面的母线平行于等倾线OL
P

4-弹塑性力学-物理方程与边界条件 弹塑性力学讲义 中文版 教学课件

4-弹塑性力学-物理方程与边界条件 弹塑性力学讲义 中文版 教学课件
其中 ij 为克氏符号,i j,ij 1;i j,ij 0. y1 ij ij 11 22 33 y2 1111 22 22 33 33
例4 将 y kiaij (i, j 1, 2,3) 按求和约定展开。
y (k1a11 k2a21 k3a31, k1a12 k2a22 k3a32 , k1a13 k2a23 k3a33 )
ai xi ij (i, j x, y, z)
当代数式中某一角标(下标或上标)在给定的项中重复 出现时,我们就对该角标从1到n求和,这就叫求和约定。
第四章 物理方程与边界条件
求和约定(The arrnagement for summation)
例1 将 ii 和 i i (i x, y, z)
ij Cijkl kl ,或 ij Sijkl kl(i,j,k,l = x,y,z)
其中Cijkl 称为刚度矩阵,Sijkl 称为柔度矩阵。
第四章 物理方程与边界条件
体积应变
由广义虎克定律
三式相加,则有
x
1 E
[ x
(
y
z )]
y
1 E
[
y
( z
x )]
z
1 E
X Y
(平面问题)
(以后将通过例题将其具体化)源自第四章 物理方程与边界条件
各向异性(anisotropy)概念
当材料的弹性常数在各个方向不相等时,材料将表现 出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
例如:单晶材料(fcc, bcc, hcp)、复合材料、冷加工 材料(轧板、丝材等)。
材料各向异性的类型: 单轴各向同性——平面各向异性(轧板) 平面各向同性——厚向异性(丝材) 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FRP)
4弹塑性力学物理方程与边界条件

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

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
U 0 ij ij
—— Green公式
U 0 U 0 U 0 U 0 U 0 U 0 x , y , z , xy , yz , zx x y z xy yz zx

同理
x U 0 c12 y x c31 c14 c41
横观各向异性材料,其独立的弹性常数为13个;正应变会 产生切应力,切应变也会产生正应力 工程上,单斜晶体(如正长石)可简化为横观各向异性弹 性体。
二.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
z
具有三个相互垂直弹性对 称面的材料称为正交各向异性 材料。 设三个弹性对称面分别为 Oxy、Oyz和Ozx平面,材料沿 x、 y、 z 三方向弹性性质各异。
对 称
1 c22 c33 , c44 c66 , c55 c22 c23 2
0 0 0 0 1 c11 c12 2
x y z 0 xy yz 0 zx 1 c11 c12 2 0 0 0
c12 c21 c15 c51

c56 c65

cmn cnm

x c11 c12 c22 y z xy 对 yz zx
c13 c23 c33

m、n ij、kl 1 11 2 22 3 33 4 12 5 23 6 31
如,c22 c2222 , c56 c2331 广义胡克定律的一般形式最广泛地描述了材料的线弹性性 质,但未能描述物体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物理特征。
§4-2 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如果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处于等温绝热过程。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相应数学推导, ij f ij 有势, 其势函数U0(ij) 为物体单位体积的变形能(应变能)。

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

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平衡微分方程:0⋅+=σ∇f指标符号写为,0ji j i f σ+=在直角坐标系中分量形式311121112332122221231323333123000f x x x f x x x f x x x σσσσσσσσσ⎧∂∂∂+++=⎪∂∂∂⎪⎪∂∂∂+++=⎨∂∂∂⎪⎪∂∂∂+++=⎪∂∂∂⎩在柱坐标系中分量形式1012010r r r rz r r zr z zr z rzz f r r z rf r r z r f r r z r θθθθθθθθτσσστθτσττθττστθ∂-∂∂⎧++++=⎪∂∂∂⎪∂∂∂⎪++++=⎨∂∂∂⎪∂∂∂⎪++++=⎪∂∂∂⎩在球坐标系中分量形式211cot 0sin 113cot 0sin 1132cot 0sin r r r r r r r r r r f r r r r r f rr r r r f r r r r r ϕθϕθθθϕθϕθθθθϕϕθϕϕϕθϕτσσσττσθθθϕτσστστθθθϕττσττθθθϕ∂--⎧∂∂+++++=⎪∂∂∂⎪⎪∂-∂∂⎪+++++=⎨∂∂∂⎪⎪∂∂∂+++++=⎪∂∂∂⎪⎩几何方程:1()2=+ε∇∇u u指标符号写为,,1()2ij i j j i u u ε=+在直角坐标系中分量形式1211221112113222223322333313331133131()21()21()2u u u x x x u u u x x x u u u x x x εεεεεεεεε⎧⎧∂∂∂==+=⎪⎪∂∂∂⎪⎪⎪⎪∂∂∂===+⎨⎨∂∂∂⎪⎪⎪⎪∂∂∂===+⎪⎪∂∂∂⎩⎩在柱坐标系中分量形式111r r z z zr u u v v r r r r v u v w r r z r w w u z r z θθθεγθεγθθεγ∂∂∂⎧⎧==+-⎪⎪∂∂∂⎪⎪∂∂∂⎪⎪=+=+⎨⎨∂∂∂⎪⎪∂∂∂⎪⎪==+⎪⎪∂∂∂⎩⎩在球坐标系中分量形式1111sin 11sin sin r rr r r r r r u u u u r r r r u u u u ctg u r r r r r u u ctg u u u u r r r r r r θθθϕθθθθϕϕϕϕϕϕθϕγεθθεγθθϕθθεγθϕθϕ⎧⎧∂∂∂=+-=⎪⎪∂∂∂⎪⎪⎪∂∂∂⎪=+=+-⎨⎨∂∂∂⎪⎪∂⎪⎪∂∂=++=+-⎪⎪∂∂∂⎩⎩应变协调方程:0⨯⨯=ε∇∇指标符号写为,0mjk nil ij kl e e ε=在直角坐标系中常用形式222112212222112222332322223223222331311221313223311112231123231232212312231233120001()21()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εεγεγεεγεγγεγγγεγε∂∂∂+-=∂∂∂∂∂∂∂+-=∂∂∂∂∂∂∂+-=∂∂∂∂∂∂∂∂∂=-++∂∂∂∂∂∂∂∂∂∂∂=-++∂∂∂∂∂∂∂=∂∂2331123312()2x x x x γγγ⎧⎪⎪⎪⎪⎪⎪⎪⎪⎨⎪⎪⎪⎪⎪⎪⎪∂∂∂∂-++⎪∂∂∂∂⎩本构方程::=σεC指标符号写为ij ijkl klC σε=对各向同性弹性体的线弹性本构关系的指标符号写为2ij ij kk ijG σελεδ=+在直角坐标系中分量形式222x x yy z z xy xy yz yz zx zxG G G G G G σελθσελθσελθτγτγτγ=+⎧⎪=+⎪⎪=+⎪⎨=⎪⎪=⎪=⎪⎩边界条件:力边界条件指标形式写为 j i ijp νσ=在指标坐标系分量形式x yx zx xy y zy xz yz z X l m n Y l m n Z l m n στττστττσ⎧=++⎪⎪=++⎨⎪=++⎪⎩位移边界条件指标形式写为 i iu u =在直角坐标系分量形式112233u u u u u u ⎧=⎪⎪=⎨⎪=⎪⎩位移解法:L-N 方程及力边界条件指标形式,,,,,()0[()]i jj j ji i i j j i k k ij j iGu G u f G u u u X λλδν+++=++=在直角坐标系中分量形式212223()0()0()0(2)()()()(2)()()()(2)G u G f x G v G f y G w G f z u v u w uG l G m G n X x x y x z u v v w vG l G m G n Yy xy y z u w v w wG l G m G n Zz xz y z θλθλθλλθλθλθ⎧∂∇+++=⎪∂⎪∂⎪∇+++=⎨∂⎪⎪∂∇+++=⎪∂⎩⎧∂∂∂∂∂+++++=⎪∂∂∂∂∂⎪⎪∂∂∂∂∂+++++=⎨∂∂∂∂∂⎪⎪∂∂∂∂∂+++++=∂∂∂∂∂⎩⎪应力解法:B-M 方程指标形式2,,,,1()11ij ij i j j i ij k kf f f νσδνν∇+Θ=-+-+-平面问题本构方程平面应变平面应力平面应力(极坐标系)αβαβαβδλεεσkk G +=2, 平面应力→平面应变:21υ-→E E 、υυυ-→1xyxyx y y y x x G G G γτευυευυσευυευυσ=-+--=-+--=)1(21)1(2)1(21)1(2 xyxyx y y y x x G G Gγτυεευσυεευσ=+-=+-=)(12)(12 θθθθθγτυεευσυεευσr r r r r G G G=+-=+-=)(12)(12 0)()(==+=+=zx zx y x y x z ττεελσσυσ===zx zx z ττσ0=z σ 0==θττz zrαβαβαβδσυσυεkk EE -+=1 xyxy xy x y y y x x GE E τεγσυυσυεσυυσυε12)1(1)1(122==---=---= xyxy xy x y y y x x GEEτεγυσσευσσε12)(1)(1==-=-=θθθθθτγυσσευσσεr r r r r GE E1)(1)(1=-=-====zy zx z γγε)(==+-=zy zx y x z Eγγσσυε)(θσσυε+-=r z E0==θγγz z r协调方程:y x yx xy x y ∂∂∂=∂∂+∂∂γεε22222,0112112222222=∂∂-∂∂-∂∂+∂∂∂-∂∂+∂∂θγεεθγθεεθθθθ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1()(,,2y y x x y x f f ++-=+∇νσσ,如x x V f ,-=,y y V f ,-=,引入Airy 应力函数:V yy x +=,φσ V xx y +=,φσ,xy xy,φτ-=→V 222)1(∇--=∇∇νφ;22222yx ∂∂+∂∂=∇,4422444222yy x x ∂∂+∂∂∂+∂∂=∇∇极坐标系:02101=++∂∂+∂∂=+-+∂∂+∂∂θθθθθθτθστσσθτσf rr r f r r r r r r r r rrv r v u r ru v r r u r r rr r θθθθθθγθεε-∂∂+∂∂=+∂∂=∂∂=11 ,⎪⎭⎫ ⎝⎛∂∂∂∂-=∂∂=∂∂+∂∂=θφτφσθφφσθθr r rr r r r r 1 ,1122222V222)1(∇--=∇∇νφ,22222211θ∂∂+∂∂+∂∂=∇r r r r,⎪⎪⎭⎫⎝⎛-⎪⎪⎭⎫ ⎝⎛⎪⎪⎭⎫ ⎝⎛-=⎪⎪⎭⎫ ⎝⎛θθθθσττσθθθθσττσθθθ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r r ry xyxy x塑性力学基本公式:一维随动强化模型材料后继屈服限与先期拉(压)塑性应变的关系**p s ps h d h d σσεσσε+-=+=-+⎰⎰一维等向强化模型材料后继屈服限与先期拉(压)塑性应变的关系***||p s h d σσεσσ+-+=+=-⎰应力偏量的第二不变量22222222112222333311122331221'21'[()()()6()]6'3'ij ij ijij J S S J J S J σσσσσστττσσ==-+-+-+++∂=∂=应变偏量的第二不变量2222222211222233331112233121'213'[()()()()]624'3ij ijI e e I I εεεεεεγγγε==-+-+-+++=金属材料的屈服条件:Mises 屈服条件2()03'ij s J σσσσ-==其中Tresca 屈服条件max ()02sij στσ-=三维随动强化模型后继屈服条件(,)()0p p pij ij ij s ij ij K c d σσσεσεεΦ=--==⎰其中三维等向强化模型后继屈服条件41(,)()()0032p p p pij ij s ij ij K h d d d d σσσσεεεεΦ=-+==⋅≥⎰其中全量形式的应力-应变关系2()1()33ij kk ij ij kk ij K σεσεδεεδε=+-全量形式的应变-应力方程13()1()923ij kk ij ij kk ij K εσεσδσσδσ=+-σε-关系为**3,3(),33',122(1)'3s s ss G GE G G E EE G E E E σεεσσσσεενν⎧⋅<⎪⎪=⎨⎪+->⎪⎩==-+-增量形式的应变-应力方程(指标符号)()011ij ij kk ij ij d d d d S E ευσυσδλ⎡⎤=+-+⎣⎦增量形式的应力-应变方程(矩阵形式)0000T e e e ep T e D D d D d D d D ασσασεεσαασ⎛⎫=-= ⎪⎝⎭线性等向强化材料加载时的增量本构关系(指标符号)()()0020191114ij ij kk ij kl kl ij d d d S d S E h ευσυσδσσ⎡⎤=+-+⎣⎦线性等向强化材料加载时的增量本构关系(矩阵形式)()()000209114T e ep d F d d F d hεσασσασσσσ=+=。

第4章 弹塑性本构方程

第4章 弹塑性本构方程

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应力状态在主 应力空间中的轨迹。 (1)球应力状态或静水应力状态 关于球应力状态,应力偏量为0, 即S1 S2 S3 0,且 1 = 2 = 3 m。 显然在主应力空间中,它的轨迹 是经过坐标原点并与 1、 2、 3三 坐标轴夹角相同的等倾斜直线On。
土的本构关系的建立,通常是通 过一些试验,测试少量弹塑性应 力-应变关系曲线,然后通过岩土 塑性理论以及某些必要的补充假 设,把这些试验结果推广到复杂 应力组合状态,以求取应力-应变 的普遍关系,这种应力-应变关系 的数学表达式就是土的本构模型。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来说,坐标轴的 转动不应当影响材料的屈服。而一 点的应力状态可用该点的主单元体 来表示,因此,可以取三个应力主轴 为坐标轴。此时,屈服函数式(4-10) 可改写为 f ( 1, 2, 3 ) 0
前面我们谈到,球形应力状态只引起 弹性体积变化,而不影响材料的屈服。 所以,可以认为屈服函数中只包含应 力偏量,即 f ( Sij ) 0
这些模型包括不考虑时间因素 的线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和近来发展起来的 内时模型、损伤模型及结构性 模型等,常用的模型只有极少数 几个。
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在理论上属于连 续介质力学本构理论的范畴,对材料 属性的假定上将微观上并不连续的 土视为宏观上的连续介质,以弹性力 学、塑性力学和新兴的力学分支为 理论基础,通过理论结合实验的方法 进行研究。
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 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 纳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弹 塑性本构模型。
对于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应用领域, 可以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在确定 本构模型时,要特别注意使所选用 的本构模型必须符合材料的实际情 况,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 样才能使计算结果反映结构或构件 的真实应力及应变状态。

弹塑性力学第4章

弹塑性力学第4章
3
B 0,0,0
A 1 , 2 , 3
1
2
B点坐标原点,平均应力=0的应力状态
4.2.2屈服曲面:
f 上述屈服条件在应力空间所表达的曲面称之为屈服曲面。
1
, 2 , 3 C
f 1 , 2 , 3 C f 1 , 2 , 3 C
1 2k s , k s
2
Tresca 屈服条件可以表示为:

2 3 s 3 1 s 1 2 s
复杂应力状态下判断物体是否进入塑性阶段的公式。
Tresca 屈服条件的优缺点: 优点:当主应力顺序已知时,表达式简单 缺点: 1)当主应力顺序未知时,表达式复杂 2) 只考虑最大最小主应力 3) 屈服曲面为正六角柱面,棱边处切平面不唯一
Mises 屈服条件 用下列方程表示: 1 2 或
2
2 3 3 1 6B 2
2 2
2

x y

2
y z

2
2 2 2 6B 2 z x +6 xy yz zx


即:
f ij 0
加载过程 卸载过程
点在屈面上移动为加载过程
加载准则
f 0
f 0
f 0
理想材料 强化材料 加载
加载 中性变载
卸载 卸载
屈服条件为Mises的加载准则
J 2 0/ i 0
J 2 0/ i 0
J 2 0/ i 0
2s
3
Mises屈服条件的表达式:
x y y z z x +6 xy 2 yz 2 zx 2 2 s 2

弹塑性力学-第4章_本构方程

弹塑性力学-第4章_本构方程

第四章本构方程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建立了变形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和几何方程,分别是从静力学方面和从几何学方面考察了变形体的受力和变形。

但是只有这些方程还不足以解决变形体内的应力和变形问题。

对于变形体,未知变量包括6个应力分量,6个应变分量和3个位移分量,一共有15个未知函数,而平衡方程和几何方程一共是9个,未知函数的个数多于方程数。

因此还必须研究物体的物理性质,即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通常称这种关系为变形体的本构方程,或称为物性方程。

塑性本构包括三个方面:1、屈服条件,2、流动法则,3、硬化关系;其中屈服条件:判断何时达到屈服,流动法则:屈服后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也即各分量的比值,硬化规律:决定给定的应力增量引起的塑性应变增量大小。

以上构成塑性本构关系。

4.1弹性应变能函数变形固体的平衡问题不仅需要运动微分方程、应变—位移方程(即变形几何方程)还需要将应变分量和应力张量分量联系起来,方能给定物体的材料抵抗各种形式变形的规律。

该规律的理论解释需要对分子间力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该分子力力图使固体粒子间保持—定的距离,也就是需要对固体中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有深入的认识。

这种作用机理在非常接近稳定状态的气体中己弄清楚,但对于弹性体情况,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不能解决这一难题。

如要通过实验探求物体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则总是从一些量的测量来推理得到,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量并非应力或应变的分量(例如平均应变、体积压缩、物体表面一线元的伸长等等).因此,在现时应力与应变关系主要是通过直接实验建立。

然而该关系中的某些固有的一般特性可以在理沦上加以说朋,如能量守恒定律为应力-应变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1.1应变能密度假设变形的过程是绝热的,也就是在变形过程中系统没有热的损失,而且假设物体中任意无穷小单元改变其体积和形状所消耗的功与其从未变形状态到最终变形状态的转换方式无关。

这个条件是弹性的另一种定义。

换句话说,就是假设物体粒子互相作用过程中的耗散(非保守)力的作用与保守力的作用相比是可以忽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的本构关系模型
4-3-1 双曲线(邓肯-张)模型
它属于数学模型的范畴。即它以数学 上的双曲线来模拟土等材料的应力应 变关系曲线并以此进行应力和应变分 析的。由于这种模型是由邓肯和张两 人所提出,所以也叫邓肯-张模型,有 时简称D C模型。


a b
4-3-2 Drucker-Prager模型(D-P模型)
在F点之前,试件处于均匀应变 状态,到达F点后,试件开始出现 颈缩现象。如果再继续加载则变形 将主要集中于颈缩区进行,F点对应 的应力是材料强化阶段的最大应力, 称为强度极限,用 b 表示。
判定物体中某一点是否由弹性状态 转变到塑性状态,必然要满足一定 的条件(或判据),这一条件就称 为屈服条件。在分析物体的塑性变 形时,材料的屈服条件是非常重要 的关系式。
第4章 弹塑性本构方程
§4-1 典型金属材料
曲线分析
大量实验证明,应力和应变之间的 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有应力就会有 应变,而有应变就会有应力。
对于每一种具体的固体材料,在一 定的条件下,应力和应变之间有着 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材料 客观固有的特性。下面以典型的金 属材料低碳钢轴向拉伸试验所得的 应力应变曲线为例来说明。
§4-5 世界上最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土 本构模型剖析

世界上最常用的土本构模型
1.概述 土作为天然地质材料在组成及构 造上呈现出高度的各向异性、非 均质性、非连续性和随机性,在 力学性能上表现出强烈的非线性、 非弹性和粘滞性,土的本构模型 就是反映这些力学性态的数学表 达式。
一般认为,一个合理的土的本构 模型应该具备理论上的严格性、 参数上的易确定性和计算机实现 的可能性。自Roscoe等创建剑桥 模型至今,各国学者已发展数百 个土的本构模型。
4-2-1 线弹性本构关系
(1) E、 形式的本构关系 在弹性力学中,以应力表示应变的广义虎克定律为:
(2) K、G形式的本构关系 K 称为体积压缩模量 G称为剪切压缩模量
(3)、G形式的本构关系 2 E K G 3 (1 )(1 2 )
(4) M 、G形式的本构关系 E (1 ) M (1 )(1 2 )
A n
式中n为幂强化系数,介于0和1之间。
上式所代表的曲线在 0处与 轴 相切,而且有:
A ,当n 1时 A,当n 0时
上面第一式代表理想弹性模型,若将 式中的A用弹性模量E代替,则为虎克 定律;第二式若将A用 s代替,则为理 想塑性模型。
§4-3
这些模型包括不考虑时间因素 的线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和近来发展起来的 内时模型、损伤模型及结构性 模型等,常用的模型只有极少数 几个。
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在理论上属于连 续介质力学本构理论的范畴,对材料 属性的假定上将微观上并不连续的 土视为宏观上的连续介质,以弹性力 学、塑性力学和新兴的力学分支为 理论基础,通过理论结合实验的方法 进行研究。
另外,从使用角度来说,一个合理的 本构模型除要符合力学和热力学 的基本原则和反映岩土实际状态 外,还必须进行适当的简化,使参数 的选择和计算方法的处理尽量简 便。
早期土力学中的变形计算主要是 基于线弹性理论的。在线弹性模 型中,只需两个材料常数即可描述 其应力应变关系,即E和ν或K和G 或λ和μ。其中研究最多、应用最 广的是非线弹性模型,最具代表性 的当属Duncan-Chang双曲线模型 (1970年~1980年)。
如试件截面形状、大小、加 载速率等,都对它有影响。因 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采用 下屈服极限作为材料的屈服极 限,并记作 s。
由E点开始,材料开始出现了 强化现象,即试件只有在应力 增加时,应变才能增加。如果 在材料的屈服阶段或强化阶段 内卸去荷载,则应力应变不会 顺原路返回,而是沿一条平行 于OA线的MO (或HO 、KO )路 径返回。
s 0.2%时的应力 0.2作为屈服极限来
判明。
f ( ij ) 0
(4-10)
f ( ij )就称为屈服函数。f ( ij ) 0 表示一个六维应力空间内的屈服面。 该面上任意一点都表示一个屈服应 力状态。
如,在单向拉伸时,屈服应力 s应在 屈服面上,如用六维应力空间来描述, 则该点应为屈服面上的一个点,且该 点坐标为( s,0,0,0,0,0)。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来说,坐标轴的 转动不应当影响材料的屈服。而一 点的应力状态可用该点的主单元体 来表示,因此,可以取三个应力主轴 为坐标轴。此时,屈服函数式(4-10) 可改写为 f ( 1, 2, 3 ) 0
前面我们谈到,球形应力状态只引起 弹性体积变化,而不影响材料的屈服。 所以,可以认为屈服函数中只包含应 力偏量,即 f ( Sij ) 0
设在主应力空间中,任一点的坐标 矢量OP来表示,如图4-12所示,它可 以分解为在直线On方向上的分量和 在 平面上的一个分量(即相当于NP)。 这就等于把应力张量分解为球应力张量
m ij 和偏应力张量Sij。如果我们所研究
的问题希望排除球张量而着重考虑偏张 量,那么在主应力空间中,我们只需要 分析应力矢量在 平面上的投影就可以了。
对于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应用领域, 可以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在确定 本构模型时,要特别注意使所选用 的本构模型必须符合材料的实际情 况,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 样才能使计算结果反映结构或构件 的真实应力及应变状态。
另一方面,要注意所选的本构模型 的数学表达式应足够简单,以便在 求解具体问题时,不出现过大的数 学上的困难。
4-2-2 弹塑性本构简化模型
(1)理想弹塑性模型
当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后,具有明显 的屈服流动阶段,而强化程度较小。 又称为弹性完全塑性模型。
E ,当 s时 E s ,当 s时
(2)理想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当材料有显著强化率,而屈服流动不 明显时,可不考虑材料的塑性流动。 其解析表达式为:
图4-12
如图4-12所示。其方向余弦为 1 l1 l2 l3 3 On直线的方程式为 1 = 2 = 3 m。 On直线上各点所对应的应力状态 是取不同的 m值的球应力状态。
(2)平均应力为0 即 m=0,应力偏量Sij不等于0。在主 应力空间中,它的轨迹是一个平面, 该平面通过坐标原点并与On直线相 垂直,也即过原点与坐标平面成等 倾斜的平面,我们称它为 平面。如 图4-12所示。其方程式为: 1 + 2 + 3 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土塑 性力学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塑性理 论的突破,为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 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Drucker等 (1957年)提出在Mohr-Coulomb锥 形屈服面上再加一组强化帽形屈 服面。
§4-4
屈服条件、屈服面
判断材料是处于弹性状态还是已经 进入塑性状态所依据的准则,就称 为屈服条件,又称为塑性条件。当 材料处于单向拉伸(或压缩)应力 状态时,我们通过简单的试验,就 可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当应力小于屈服极限 s时,材料处于 弹性状态,当达到屈服极限 s时,便 认为材料已进入塑性状态。即便对那 些应力应变曲线上弹塑性分界不明显 的材料,通常将对应于塑性应变为
§4-2
本构关系类型
不同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质各不相同。 即便是同一种固体材料,在不同的物理 环境和受力状态中,所测得的反映其力 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也各不相同。尽 管材料力学性质复杂多变,但仍有规律 可循的。
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 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 纳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弹 塑性本构模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应力状态在主 应力空间中的轨迹。 (1)球应力状态或静水应力状态 关于球应力状态,应力偏量为0, 即S1 S2 S3 0,且 1 = 2 = 3 m。 显然在主应力空间中,它的轨迹 是经过坐标原点并与 1、 2、 3三 坐标轴夹角相同的等倾斜直线On。
图4-13
(3)应力偏量为常量 即S1 C1,S 2 C2,S3 C3 直线L的方程为
1 C1 2 C2 3 C3 m
如图4 13所示。
我们知道,当应力 ij 较小时,材料 处于弹性状态。这就是说,在主应 力空间中,围绕着坐标原点有一个 弹性变形区域。弹性区域是被塑性 区域包围着。弹性区与塑性区的分界 就是屈服面。
应力应变关系的表达式为:
s ,当 0时
上式表明应力应变在到达屈服之前, 应变为0,这种模型又称为刚性完全 塑性力学模型,它特别适宜于塑性极 限荷载的分析。
(4)理想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
应力应变关系的表达式为:
s E1 ,当 0时
(5)幂强化模型
为了避免在 s处的变化,有时可 以采用幂强化模型。应力应变关系 的表达式为:
图4-1
在图4 1中,段为比例变形 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应力 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 即可用虎克定律来表示:
E
(4-1)
式中E为弹性模量,在弹性变 形过程中,E为常数。A点对应 的应力称为比例极限,记作 p。 由A点到B点,已经不能用线性 关系来表示,但变形仍是弹性 的。
B点对应的应力称为弹性极限, 记作 e。对于许多材料,A点到 B点的间距很小,也即 p与 e数 值非常接近,通常并不加以区分 ,而均以 e 表示,并认为当应力 小于 e时,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 系式满足式(4-1)。
若我们认为球应力(静水压力)状态 不影响材料的屈服。则上述屈服面必 定是一个与坐标轴呈等倾斜的柱体表 面。其母线垂直于 平面。显然我们对 屈服面的讨论只需研究它与 平面的截 迹C就可以了,如图4 14所示。曲线C 就称为屈服曲线或屈服轨迹。
屈服曲线在 平面内有以下性质: (1)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并且坐标 原点被包围在内。 (2)与任一从坐标原点出发的向径 必相交一次,且只有一次。 (3)对三个坐标轴的正负方向均为 对称。 (4)对坐标原点为外凸曲线,屈服面 为外凸曲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