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知识及疫情处理办法
传染病分类与应对标准
![传染病分类与应对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ec9b36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4.png)
传染病分类与应对标准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导致疾病的疾病,如病毒、细菌、真
菌等。
根据传染性和暴发性,传染病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一类、二
类和三类传染病。
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标准。
一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引起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传
染病,如鼠疫、霍乱、炭疽等。
对于一类传染病,应当采取预防为主
的原则,防止疫情扩散。
当发生疫情时,应建立专门应对机制,确保
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展。
此外,还要开展疫苗研发工作,加强
公共卫生宣传和科普,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素质。
二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较强、病死率较高、易引起局部暴发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狂犬病、传染性腹泻等。
对于二类传染病,应当采取防治
结合的原则,在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治疗,减少病
死率。
此外,还要加强医学研究,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保障人民的
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相对较低、病死率较低或无病死率、而且暴发
性和风险性较低的传染病,如HIV感染、乙肝、手足口病等。
对于三
类传染病,应当注重预防,建立健全的预防体系,加强科普和宣传工作,提高民众的健康素质和防病意识。
在应对传染病时,要注重预防工作,建立完备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体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科研工作,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提高防疫与治疗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总之,传染病分类与应对标准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43c4f1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3.png)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 包括发热、腮腺肿痛等
02
常见传染病种类与症状
水痘
1 2
常见症状
发热、咳嗽、厌食、喉咙痛、流鼻涕、全身不 适等。
传染途径
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人或病 毒携带者的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
3
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开 窗通风,避免与已知水痘患者接触。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合、室内等需要佩戴口罩 ,有效阻断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保持社交距离
避免近距离接触,保持安全距离, 避免拥挤和密集。
加强通风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有助于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
接触传播与防控建议
总结词
勤洗手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表面或感 染者而传播的传染病,防控建议包括以下几 点。
。
手足口病
1 2
常见症状
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等。
传染途径
通过接触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疱疹液、呼吸道 分泌物等传播。
3
预防措施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避免与已知手足口病患者接触。
03
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
空气飞沫传播与防控建议
总结词
空气飞沫传播是常见的传染病传播 途径之一,防控建议主要包括以下 几点。
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师 生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完善防控措施
不断完善校园防控措施,提高防控 水平,减少传染病在校园内的传播 。
THANKS
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常见传染病种类与症状 • 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 • 学校防控措施与实施办法 • 学生与家长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4a95bd9376baf1ffd4fad42.png)
1.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3~5天。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2..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出疹,2~5日布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嗜睡或烦躁不安。查体: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3.恢复期: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防疫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的场所、疫区。
3.增强人群免疫力
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六)肺结核
病原体
(五)麻疹
病原体
麻疹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约10天(6~18天)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18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38~39℃),伴有咳嗽、流涕、倦等症状。2.口腔粘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3.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并发症。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总结:传染病疫情处置的流程和步骤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总结:传染病疫情处置的流程和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b92ec09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9.png)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总结:传染病疫情处置的流程和步骤本文旨在对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进行总结,重点讨论传染病疫情处置的流程和步骤。
传染病是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由于其易于传播和扩散,一旦发生疫情,则会对社会生产、经济和民众健康等各个方面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实施防治措施,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的关键之一。
一、传染病疫情处置的流程1、发现和报告阶段发现传染病的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报告。
报告部门应当对接收的报告信息进行初步的筛查和核实,并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
2、调查和确认阶段当发现疫情流行的趋势时,监测部门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调查和病原学、流行病学研究,弄清疫情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控制。
3、公告和指挥阶段当疫情呈现明显的聚集性或扩散趋势时,应当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告知公众疫情的情况、预防措施和医疗机构的情况等。
同时,建立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应对措施。
4、隔离和治疗阶段对疑似、确诊患者要进行分类隔离,限制其活动范围,减少传播风险。
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
5、整理和归档阶段疫情结束后,要对实施的防疫措施和疫情处置情况进行整理和归档,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次疫情的应对提供参考。
二、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介绍1、通报制度传染病疫情的通报制度是指疾病监测部门通过各大医疗机构、诊所、化验室等单位获得疑似病例信息,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防控部门报告。
2、隔离措施传染病患者一旦确诊,应当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通过隔离措施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同时,还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以避免病情的恶化。
3、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病例时,需要立即向上级疾病防控部门进行报告,实现疫情信息的共享和协调应对,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4、病例登记病例登记是指将疫情的患者基本情况、病情进展、治疗情况等记录在案,并随时进行更新和维护。
这是掌握疫情动态和实施科学防控措施的前提。
5、疫苗接种传染病疫苗接种是有效防范传染病流行的措施之一。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a8c32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0.png)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传染病是指经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或者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而传播给健康人的疾病,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及相应的预防方法。
一、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特点是突发高热、头痛、咳嗽、喉咙痛、鼻塞、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为了预防流感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接种流感疫苗: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建议定期接种流感疫苗,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2. 手部卫生:经常洗手是预防流感传播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钟,并尽量避免触摸面部、鼻子和嘴巴等易受感染的部位。
3. 咳嗽礼仪:当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屈肘遮住口鼻,以防止病毒通过口鼻分散到空气中。
4. 避免大型人群聚集:流感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传播,尽量避免前往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肺结核的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疲劳、体重下降等。
以下是预防肺结核的措施:1. 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建议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接种卡介苗。
2. 定期体检:定期前往医疗机构进行体检,包括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和X射线检查等,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病例。
3. 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有助于减少结核病的传播。
4.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三、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
以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坚持用肥皂和水洗手。
2. 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和饮用生水:食物和水是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生水果和熟透的肉类。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0d58a0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3.png)
传染病防控知识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内容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感染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内容。
一、消毒知识消毒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消毒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煮沸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而化学方法主要是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消毒措施:1. 食品消毒:生食如水果和蔬菜应在用水冲洗后,使用洁净的餐具和厨房用具进行加热处理,避免食物污染。
2. 餐具消毒:餐具应定期进行煮沸或用消毒剂浸泡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 家居环境消毒:室内通风要保持良好,经常对室内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件和表面。
二、个人卫生知识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个人卫生知识内容:1. 勤洗手:要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了公共场所、动物或垃圾后,以及饭前、便后洗手。
2. 使用纸巾:打喷嚏、咳嗽时,应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3.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肉、海鲜等易感染病原体的食品。
4. 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三、室内环境预防室内环境的清洁和预防也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室内环境预防的知识内容:1. 保持通风:室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尽量让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滋生的可能性。
2. 室内清洁:经常清洁及消毒门把手、桌面、床铺等易接触的物品和表面。
3. 避免密集聚集:人员聚集的场所容易造成病原体传播,应尽量避免人员密集聚集的场所。
四、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疫苗接种的时间和途径也有所不同。
在疫苗接种前,应了解相关疫苗的接种建议和副作用,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避免接触传染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通过避免接触传染源,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发生传染病后应急和预防控制措施
![发生传染病后应急和预防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d124f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5.png)
发生传染病后应急和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为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控制疫情的蔓延,人们需要采取紧急和预防控制措施。
下面将具体阐述发生传染病后应急和预防控制措施。
一、应急措施1.及时识别传染病:在发生传染病疫情后,首先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等手段及时识别病例,确定疫情的种类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制定救治和防控措施。
2.关键疫区封控:传染病疫情常常以点状或者区域性的爆发,这时应立即对关键疫区进行封控,封锁疫区内的交通、人员流动和物资供应,以遏制疫情的蔓延。
3.快速建立疫情监测报告机制:建立流行病学监测网络,及时收集和报告疫情信息。
通过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便于疾病防控机构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
4.加强医疗救治和隔离措施:将病例尽早收治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和治疗,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及时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5.启动紧急预防控制措施:根据传染病特点和传播方式,启动相应的紧急预防控制措施,如口罩、消毒液的发放,公共场所的关闭和消毒等,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传染病的危害性、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增强公众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意识。
2.推广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咳嗽时遮挡口鼻、不随地吐痰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公共场所、居住环境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
4.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是疫情的重要传播源,加强对动物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并控制动物疫情,防止传播到人。
5.加强疫苗预防: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加强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疫苗的覆盖率,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
6.加强国际合作:传染病是跨国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和科研成果,共同开展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实现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69ca7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4.png)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
一、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即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措施。
此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学校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66709b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d.png)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常见传染病包括流感、痢疾、结核病、肺炎、艾滋病等。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保护人们健康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知识以及防治措施。
一、流感1.病因: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分为甲型和乙型。
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传播。
3.预防措施:打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4.治疗措施:及时休息、多喝水、适当服用退烧药、坚持备好传染病的药物等。
二、痢疾1.病因:痢疾是由于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粪口传播,主要是食物和水源污染。
3.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生活用品卫生等。
4.治疗措施:及时进行显微镜检查,及时治疗,饮食调理,必要时服用抗生素。
三、结核病1.病因: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预防措施:预防结核病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膳食、增加体质、提高抵抗力等。
4.治疗措施:及时就医、接受抗结核治疗、重视休息与调理、饮食调理等。
四、肺炎1.病因:肺炎是由多种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3.预防措施: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定期接种疫苗等。
4.治疗措施:及时就医、合理用药、休息养身、饮食调理等。
五、艾滋病1.病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
3.预防措施:避免与感染者进行性接触、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
4.治疗措施:接受抗病毒治疗、加强护理、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力等。
针对上述传染病,还有一些常用的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人群、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饮食卫生等。
此外,定期接种疫苗也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c0f3418aaea998fcd220e08.png)
LOGO
传染病流行环节的防控措施
1.控制传染源:有的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
染性,比如麻疹、甲型肝炎,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 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 蔓延。
Page 6
LOGO
传染病流行环节的防控措施
Page 31
LOGO
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得了肺结核,应该注意什么? (1)一旦被确诊为肺结核,一定要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严格
按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和复查。
(2)治疗期间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要减少与其他人的接 触,如果必须去,需要佩戴口罩。
(3)要树立治愈的信心,只要完成规范治疗疗程,绝大多数肺结核是 可以治愈的,治愈后就不会有传染性。
福平(RIF)、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结核病的一个标准短疗程 是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两个月,然后单独使用异烟肼和 利福平再过四个月。 但一旦发展成耐多药结核病,疗程会变得漫长而复杂,一个标准流程长达20-24 个月,而且药物不仅具有相当大的肝肾毒性,副作用显著,且价格昂贵,整个 治疗过程费用是普通结核的上百倍。除此之外,由于抗结核病药物对于肝脏会 有损伤,患者还需要服用护肝药物。
-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 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每年可能感染10-15人(或更多)的新患者。 结核病菌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概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患者排
卫生政策法规重点:传染病的分类及其隔离措施
![卫生政策法规重点:传染病的分类及其隔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c36587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5.png)
卫生政策法规重点:传染病的分类及其隔离措施传染病的分类及其隔离措施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中卫生法规中传染病防治法的重点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传染病防治法》的立法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于2004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
预防为主是其主要方针,原则是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一、传染病分类根据传染病病种的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我国将列为法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注意: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三种疾病参照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
也是其最常考察的内容。
二、医疗机构的隔离措施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
传染病甲乙丙三类处理措施
![传染病甲乙丙三类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519e8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2.png)
传染病甲乙丙三类处理措施一、甲类传染病处理措施甲类传染病是指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较高的病死率的传染病。
针对甲类传染病,必须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疫情监测与报告:对于甲类传染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并将其报告至上级机构。
2.隔离措施: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是控制甲类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措施。
医疗机构要设立隔离病房,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同时要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
3.医疗救治:甲类传染病的医疗救治要与疫情监测紧密结合,加强危重病例的救治和抢救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保护,确保医疗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4.人员流动控制:在甲类传染病高发期间,应采取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传染风险。
5.个人防护:甲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离不开个人的防护措施。
公众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的通风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乙类传染病处理措施乙类传染病是指具有一定传染性和病死率的传染病。
对于乙类传染病,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早期发现和报告:乙类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对于控制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公众应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如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接触史。
2.隔离治疗:对感染乙类传染病的患者,应将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的扩散。
3.医疗救护:乙类传染病的医疗救护需要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公众应听从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
4.消毒工作:针对乙类传染病,要加强环境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对于密切接触者的居住环境、医疗机构等地方。
5.公众健康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丙类传染病处理措施丙类传染病是指传播范围较小、传染性较弱的传染病。
对于丙类传染病,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加强病例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丙类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工作,保证疫情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共享。
2.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丙类传染病,要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减少病情的发展和传播。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49ba88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5.png)
等)感染所致。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5/40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
流感主要传染源是流感病人。流感潜伏期常见 为1-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4天。
传输路径
流感病毒主要传输方式为呼吸道飞沫近距离传
输、接触病毒污染物体表面传输,也可能存在空
气传输。该病毒传输快速,在养老院、学校、托
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发暴发。我国华南地
16/40
流行性腮腺炎
预防办法
1、接种疫苗,18—24月龄儿童能够无偿接种一剂含 腮腺炎成份疫苗(如麻腮风疫苗)
2、维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
分泌物。 4、保持双手清洁,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
打喷嚏后)要马上洗手。 5、彻底清洁患儿用过玩具和家俱 6、早期发觉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应从起病到
7、注意婴幼儿营养、休息,防止日光曝晒,预防过分疲劳,降低机体 抵抗力。
8、为5岁以下儿童接种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能够预防由该病毒所引发 重症手足口病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26/40
手足口病
托幼机构日常预防控制办法 1、每日开展晨检,缺课追因等工作 2、老师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情况,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 正确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 3、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4、定时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 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 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 进行清扫,消毒。 5、托幼机构出现聚集性手足口疫情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主 管部门汇报,落实病例隔离、消毒、听课等办法控制疫 情深入扩散。患病后徐进行隔离,防止传染给其它 人,隔离期为待皮疹结痂后1周或发病之日起2周。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32bac150029bd64793e2cb5.png)
(一)平时的措施
9、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教学 用房、宿舍、餐厅要通风良好;食堂建筑、设备及 环境要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 理规定》;厕所应有冲洗和洗手设施;要为学生提 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设备、 设施完善的校卫生室;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 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16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4、不食不清洁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 水,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不到卫生 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东西;不吃腐败 变质的食物和瓜果,生食的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用消 毒剂浸泡消毒后食用;自家的剩饭剩菜、海产品等食用前 一定要烧熟煮透;
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 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 相关信息。
疫情报告内容与时限(2)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 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 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可 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 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13
学校流行传染病的情况
1、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80%是呼吸道 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
2、我国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5位病 种为:流感、感染病腹泻、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 腮腺炎。
3、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4 月和11月。
4、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
14
学校易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学生处于发育阶段,免疫力较低,易感性高; 环境封闭,人群集中,接触密切; 学生预防传染病知识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方案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e713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9.png)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方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染病疫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面对突发的传染病疫情时,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监测、应急响应、隔离治疗和宣传教育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方案。
一、预防
1.1 制定并执行传染病防控计划,包括定期消毒、健康教育等措施。
1.2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1.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洗手间等。
二、监测
2.1 建立传染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病例数量和疫情传播情况。
2.2 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的监测和隔离措施。
2.3 提高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病例的诊断和报告能力。
三、应急响应
3.1 制定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措施。
3.2 配备必要的医疗物资和药品,确保及时救治患者。
3.3 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四、隔离治疗
4.1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传播给他人。
4.2 提供患者心理疏导和支持,匡助其积极配合治疗。
4.3 加强对隔离区域的管理,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
五、宣传教育
5.1 加强对传染病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5.2 向公众传达防控传染病的正确知识和方法。
5.3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科学、客观的信息,避免恐慌和谣言的传播。
总之,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方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惟独做好预防工作、及时监测疫情、有效应急响应、隔离治疗患者和加强宣传教育,才干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传染病的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eefdf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a.png)
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可以通过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
为了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首先,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并对疫情进行准确、及时的报告。
对于发现并确认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
第三,做好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工作。
对于患有传染病的人员,应及时进行隔离,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隔离措施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进行选择,可以采用单间隔离、单病床隔离、区域隔离等方式。
同时,对于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减轻病情。
第四,做好传染病的消毒工作。
传染病病原体存在于物体表面,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
因此,对于有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要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消毒可以通过物理消毒、化学消毒、辐射消毒等方式进行,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体,减少传播风险。
第五,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疫苗的科普宣传,增加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接种意识。
同时,要完善疫苗供应体系,保障疫苗的可及性和质量安全。
第六,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
个人卫生是防止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个人要养成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等良好卫生习惯。
同时,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干净卫生,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机会。
总之,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是多方面的,要从监测、调查、隔离治疗、消毒、预防接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制度及应急预案
![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制度及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e0357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e.png)
传染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制度及应急预案一、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其传播至关重要。
(一)空气传播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原体的飞沫。
这些飞沫在空气中漂浮,被其他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
例如,流感、肺结核等疾病就常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二)接触传播这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与感染者的身体直接接触而传播,如握手、拥抱、亲吻等。
间接接触传播则是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如共用毛巾、餐具、衣物等。
常见的通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手足口病、红眼病等。
(三)食物和水传播如果食物和水源被病原体污染,人们食用或饮用后可能感染传染病。
例如,霍乱、痢疾等疾病常通过这种途径传播。
(四)血液和体液传播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
常见的有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五)虫媒传播蚊子、苍蝇、虱子等昆虫可以携带病原体并传播给人类。
如疟疾通过蚊子传播,斑疹伤寒通过虱子传播。
二、防控措施制度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制度。
(一)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宣传海报、讲座、社交媒体等,向公众普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方法,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个人卫生习惯培养1、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3、定期洗澡、换洗衣物,保持身体清洁。
(三)环境卫生管理1、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如学校、商场、车站等。
2、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四)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1、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卫生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2、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定期检测水质,进行消毒处理。
(五)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1、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疫情。
传染病暴露处置办法
![传染病暴露处置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345b72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9.png)
传染病暴露处置办法传染病暴露处置办法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空气、蚊虫、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
当人们暴露于传染病的病原体之后,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处置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病暴露的处置办法及其相关措施。
一、传染病暴露的定义及流行状况1. 传染病暴露的定义传染病暴露是指个人与传染病患者或者其病原体接触并存在传染的可能性。
2. 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传染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了SARS、MERS、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爆发,给全球卫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传染病暴露处理的原则有效地处理传染病暴露事件是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的重要举措。
以下是传染病暴露处理的原则:1. 及时性在传染病暴露后,尽早采取措施,减少病原体的扩散和传播,降低感染风险。
2. 个性化根据不同的传染病暴露情况,采取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例如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采取消毒措施等。
3. 综合性传染病暴露处置需要涉及各个环节和方面,包括传染病的诊断、隔离、防控措施等。
整个过程需要各个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与配合。
4. 科学性传染病暴露处置需要依据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处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传染病暴露处置的措施1. 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是传染病暴露处理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个体防护措施:(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例如戴口罩、穿防护服、戴手套等。
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特性,选择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
(2)避免接触感染源。
如远离传染病患者,避免与其接触,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
(3)勤洗手。
对于常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员,应注意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确保手部卫生。
2. 环境清洁消毒措施环境清洁消毒是传染病暴露处理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清洁消毒措施:(1)对暴露区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消毒剂和方法,对暴露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杀灭病原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及疫情处理办法一.流行性腮腺炎1.病因:腮腺炎病毒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⑴腮腺肿大、疼痛。
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
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
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
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⑴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⑵防止继发感染。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三、水痘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
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⑵传播途径: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
冬春季多见。
⑶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3.临床表现⑴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⑵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有红晕,伴有痒感,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
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内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
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4.并发症:继发感染时可引起败血症。
也可见脑炎、心肌炎等。
5.隔离和预防⑴隔离至皮疹全部变干脱痂为止。
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⑵注意室内通风。
⑶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6.治疗⑴对症处理:发热时用退热剂;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疱疹,如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用1%龙胆紫等。
⑵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⑶按医嘱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四、猩红热1.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
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
冬春季多见。
⑶易感者:2-8岁儿童多发。
3.临床表现⑴发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肿大。
⑵发热24小时出现皮疹,由中耳、颈部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
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
面部潮红,可见"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4.并发症⑴化脓性并发症: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炎、乳突炎。
⑵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
⑶变态反应性并发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5.隔离和预防⑴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⑵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症。
⑶对患儿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⑷对易感儿童可口服板兰根、复方新诺明等。
6.治疗⑴对症处理:用淡盐水漱口,高热时用退热剂。
⑵抗生素治疗。
五、流行性感冒1.病因:流感病毒。
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经: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3.临床表现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4.并发症肺炎、脑炎、脑膜炎、循环功能障碍等。
5.隔离和预防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
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
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6.治疗⑴对症处理。
⑵有合并症或继发感染者,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略)。
六.细菌性痢疾1.病因:痢疾杆菌。
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粪便污染手、食物、水源、玩具等或经苍蝇污染食品,经口感染。
⑶易感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
3.临床表现⑴普遍型(典型菌痢):起病急,高热。
大便每天10次以上,以粘液、脓血为主,便后又里急后中重感,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⑵轻型(非典型菌痢):不发热或低热。
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仅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
2-3天内病情好转。
⑶重型:每天大便数10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感,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酸中毒,全身症状不重。
⑷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
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于24-36小时才出现。
此型病情较重。
⑸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质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脓血交替出现。
4.隔离和预防⑴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次阴性后,经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⑵消毒病人排泄物以及病人所用各种物品。
⑶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
⑷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好粪便、水源。
5.治疗⑴中毒型: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
⑵一般治疗。
⑶抗生素治疗。
七、麻疹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多为儿童。
临床表现:患者初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发热3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首先起于耳后、发际处,主要是斑丘疹,皮疹迅速蔓延至面部、胸背、腹部、四肢及全身。
皮疹3—4天后逐渐脱屑消退,逐渐康复。
预防措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力措施。
麻疹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护理好患者,减少并发症,寝室要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
定时通风换气,要用温水清洗颜面、眼鼻分泌物,定时用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风疹与麻疹的区别:手脚心没有疹子,出疹1-2天即消退,孕妇得后易使胎儿畸形。
)八、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病因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
2、流行病学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
本病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
3、临床表现:⑴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48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⑵自觉眼不适感1-2 小时即开始眼红,很快加重。
明显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
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
⑶眼分泌物初为水样、浆液性,重者带淡红血色,继而为粘液性。
睑结膜、穹隆部有时见滤泡,偶有伪膜形成。
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人有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
4、隔离预防⑴医院或社区发现“红眼病”患者应及时上报有关卫生防疫部门。
⑵如果发现红眼病,应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⑶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避免用手揉擦眼睛,要勤剪指甲。
⑷易流行季节,最好去正规并且消毒条件完善的游泳池游泳,严禁红眼病患者进入游泳池。
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5、治疗⑴冲洗眼睛,在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宜用适当的冲洗剂如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结膜囊,每日2~3次,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
也可对患眼点眼药水或涂眼药膏。
⑵对红眼病也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称本病为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一般为外感风热邪毒所致,故宜驱风散邪,清热解毒,常用泻肺饮和银翘解毒丸。
⑶当炎症控制后,为预防复发,仍需点眼药水1周左右,或应用收敛剂,如0.25%硫酸锌眼药水,每日2~3次,以改善充血状态,预防复发。
⑷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一般无后遗症。
九、非典型性肺炎1、病因:SARS病毒。
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⑶易感者: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3、临床表现⑴发热(>38℃)和咳嗽、呼吸加速,气促,或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之一以上。
⑵早期血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
⑶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
4、预防和隔离⑴公共场所、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⑵定期消毒。
(环境、餐饮等)⑶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等,亦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涤剂清洗衣物。
5、治疗⑴对症治疗。
⑵卧床休息,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
⑶心理治疗。
十、甲型流感H1N11﹑病因:甲型流感病毒H1N1。
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感染。
而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微量病毒可留存在桌面、电话机或其它平面上,再透过手指与眼、鼻、口的接触来传播。
感染者有可能在出现症状前感染其他人,感染后一般在一周、或一周多后发病。
小孩的传染性会久一些。
⑶易感者:人群对此病毒普遍易感;肥胖者、孕妇、5岁以下儿童及65岁以上老年人是甲型H1N1流感高风险人群。
3.临床表现⑴症状与普通流感十分相似(发烧、咳嗽、流涕、头疼、咽疼、身体酸疼、呕吐等等),凭症状(即患者的描述)根本无法确诊。
⑵持续高热3天以上;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⑶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胸部影像学: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影像。
严重病例片状影像范围广泛。